2017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单元评估检测题15
2017年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测试小卷15+答案
一轮复习每周一测1.明万历年间“瓷镇(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
这一记载包含的历史信息主要有()①流动人口众多②制瓷业发达③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④资本主义萌芽迅猛发展A. ①②B. ②③C. ②③④D. ①②④2.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3.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③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A.秦、唐、元 B.汉、宋、明C.秦、元、清 D.秦、唐、明4.“儒学的三次话语转向,即儒学在汉代经学中完成的政治转向、在宋明理学中所完成的形而上学转向……”材料中的“政治转向”是指A.意在规劝皇帝实行仁政 B.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C.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D.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5.在宋代常用“灾及梨枣”来讽刺刻印的书没有价值,意思是白白糟蹋了梨、枣树木。
这表明当时①开始出现雕版印刷品②毕昇发明的木活字被广泛使用③较好的雕版材料多用梨木、枣木④雕版印刷风行A.①②③ B.③④C.②③ D.①③④6.在制度的规定层面上,君主被赋予无限的权力,并且随着中国历史的延续,这种“制度化”的权力似有不断加强之势;而在制度的运行层面上,则往往由于君主事实上的“无能”而使君主的专制权力流于“象征化”的状态。
材料反映的是A.专制主义制度的影响 B.中央集权制的危害C.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 D.九品中正制的废除7.(新唐书•礼三本》说:“夫君者,民众父母也”;《周易.家天下》说:“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马克思说:“就像皇帝通常被尊为全国的君父一样,皇帝的各个官吏也都在他所管辖的地区内被看作是这种父权的代表。
2017年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测试小卷27+答案
一轮复习每周一测1.有人发现,中国古代史上的谏官制度有这样一个变化,由原来主要评议皇帝得失,转变为主要评议宰相是非。
这从根本上说明A.宰相受谏官的制约 B.谏官地位高于宰相C.君主专制程度加深 D.宰相地位逐渐下降2.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言中说:“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
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作者主要强调传统制度()A.为专制统治服务 B.与当时人事相配合C. 传承的必要性 D.存在的合理性3.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晚期消极因素逐渐增大,主要在于它()A.皇权专制难免决策失误B.大小官吏唯上是从,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C.官僚机构的膨胀导致官僚主义和贪污腐化之风盛行D.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4.北京大学张传玺教授曾以“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为题,从政治文明的高度,以翔实的资料为基础,史论结合,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同时,还有不少学者认为,从制度文明的角度看,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
若以此为研究主题,下列最合适的话题是( )A.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制度B.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与生命力C.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与现代行政制度相似D.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5.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
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
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A.“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的政策的压制B.大河流域的农业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6.1759年,一位清朝官员说:“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统计所买丝货,一岁之中,价值(白银)七八十万两,或百余万两”,“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
2017年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测试小卷17+答案
一轮复习每周一测61.陈东升在《大国崛起的中国模式》中说:1979年以来,中国的发展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下列属于他所说的“天时”的是()①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②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③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和扩展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④ D.①③62.2014年7月15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六次会晤在巴西福塔莱萨举行。
五国领导人围绕“实现包容性增长的可持续解决方案”主题,就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国际政治安全问题交换意见,达成广泛共识,取得重要成果。
下面对于“金砖国家”理解正确的是A.巴西、印度、中国是多极化中的重要一极B.中国将随着国力的增强可为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C.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使世界越来越动荡不安D.“金砖国家”是一个区域一体化经济组织63.撒切尔夫人说:“你不能通过剥削强者来增强弱者……你不能通过摧毁富人去赈济穷人……你不能不断通过包揽一切来帮助那些自己能够做到也应该做到的人。
”其实质是:A.肯定了凯恩斯主义理论 B.主张国家干预要有限度C.主张扩大国有资本比重 D.完全否定政府干预经济64.下图是各个时期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比重,国家投资自20世纪80年代锐减,其原因有各个时期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的比重①国有企业改革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③国有企业私有化运动④国家加强管理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②④65.“如果政治家企图指导私人应如何运用他们的资本,那不仅是自寻烦恼地去注意不该注意的问题,而且僭取一种不能放心地委托给任何个人、也不能放心地委之于任何委员会或参议院的权力。
把这种权力交给一个大言不惭、荒唐地认为有资格行使的人,再危险也没有了。
”这一思想()A.促使各国完善了议会民主政治B.反映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C.增强了遏制社会主义的实力D.缓解了战后的“滞胀”问题66.一个历史事实可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由若干个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
2017年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测试小卷13+答案
一轮复习每周一测61.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
“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
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62.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63.有人在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时说:“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
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
”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变革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64.明朝“折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六部所掌主要是( )A.决策 B.行政 C.监察 D.司法65.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这反映出当时(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66.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
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
这表明( )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67.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68.史载:西周的诸侯国“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小国二卿,皆命于其君”。
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阶段检测卷(第十五第十七单元)Word版含答案正式版
阶段检测卷(第十五第十七单元)【阶段检测卷】阶段检测卷(第十五〜第十七单元)注意事项:1.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写在密封线内。
3•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批改需要将选择题的答案填写在试卷第4页的答题栏内。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60分。
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近代某思想家在其言论中有这样一段论述:“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
中、西学之为异也,如其种人之面目然,不可强谓似也。
”该思想家的观点是()A. 反对中体西用,主张完全照搬西方文化B. 认为中西方文化各有各自独特的体用C. 反对学习西方文化,主张中体西用D. 认为中体西用在当时不被人们所认可2. 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现了文言文与白话文之争。
林纾在《论古文之不宜废》一文中指出:“知腊丁(拉丁文,欧洲的古语)之不可废,则马班韩柳(司马迁、班固韩愈、柳宗元)亦自有其不宜废者。
”林纾反对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主要是基于()A. 语言发展的规律性B.传统文化的传承性C.中华文明的完整性D.中西文化的关联性3. 从“中体西用”到“托古改制”,从“三民生义”到“民主科学”,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中学地位逐渐下降的原因主要是()A.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B. 列强的侵略和西学的涌入C. 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退步转型D. 知识分子的思想渐趋激进4. 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中写到: “须知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必须经历一番痛苦,必须冒许多危险……这新纪元的创造,也是一样的艰难。
……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能拒的。
我们应该准备怎么能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抗拒这个潮流。
文中的潮流指( )A.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B. 民主、科学思潮C. 社会主义运动D. 国民革命运动5. 某著作中写道: “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
(课标版)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质量检测6 人类科技智慧与文艺才华的璀璨成果
质量检测(六)(人类科技智慧与文艺才华的璀璨成果))(测试范围:第十四、十五单元)(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计56分)1.(2015·福建泉州质检)“四大发明对于彻底改造近代世界并使之与古代及中世纪划分开来,比任何宗教的信仰、任何星象的影响或任何征服者的伟业所起的作用都要大。
”培根的上述言论意在说明四大发明( )A.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B.促进世界近代化进程C.导致宗教信仰的弱化D.遏制殖民扩张的开展[解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故A项错误;培根的言论中心语说明四大发明对世界近代化进程的促进作用,故B项正确;“宗教信仰的弱化”不是四大发明引起的,故C项错误;四大发明起不到遏制殖民扩张的作用,故D项错误。
[答案] B2.(2015·福建厦门模拟)下列史料整理自《巧思遗闻——中国科技的故事》:A.重视实践和实用B.成就领先于西方C.具有近代科技特征D.成果得到有效推广[解析]题干材料信息中提及郭守敬编写新历法是在实际测量的基础上完成的,即非常注重实践和实用,A项正确。
虽然《授时历》与后来的现行公历基本相同,但是并不能代表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于世界,所以B项不正确。
中国古代科技注重实用性,而近代科技则注重实验、理论研究,所以C项不正确。
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所以也不正确。
[答案] A3.(2015·河北邯郸模拟)鉴于社会上的孔子像多种多样、形象不一,甚至还有神化或丑化孔子形象的现象存在,中国孔子基金会决定征集“孔子像标准设计方案”,要求他的画像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
右图是著名画家范曾先生所画的孔子像。
“万山遍列终归云横泰岳,千载传承共仰源溯仲尼”,这是范曾先生为孔子像所题的联语。
范曾先生的画最可能模仿的是( )A.吴道子B.王维C.顾恺之D.郑板桥[解析]吴道子曾画过孔子像,并且他轻盈飘逸的绘画风格符合征集方案中“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要求。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高中历史必修1:第二单元 单元检测评估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 共60分)1. 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 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一些城市中建立了“自主独立的城市国家”, “在那里, 中国的法律不适用, 中国的法院和警察没有管辖权”. 西方列强获得这一特权是在()A. 鸦片战争后B. 甲午战争后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D.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解析: 选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 题干中提到的特权是租地权(租界)和领事裁判权, 是鸦片战争后列强获得的.2. 1858年, 中英《天津条约》规定: “嗣后各式公文, 无论京外, 内叙大英国官民, 自不得提书‘夷’字. ”这表明当时的中国()A. 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B. “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C. 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D. 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解析: 选B. 该条约是英国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既不能体现平等的外交观念, 也不是崇拜西方列强的结果, 排除A、C; 当时中西交往处于起步阶段, 更不可能是西方文化广泛影响的结果, 排除D. 该条约将这一规定强加给清政府, 实际是冲击了传统的“夷夏”观, 冲击了清政府固守的“天朝上国”规制, 因此选B.3. (2012·潍坊模拟)“人无贵贱皆兄弟, 物论多少一秤分. 铲除鞑虏建天国, 剿灭妖言传真经. ”是指中国近代的()A. 三元里人民抗英B. 太平天国运动C. 义和团运动D. 辛亥革命解析: 选B.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从材料中的“兄弟”、“一秤分”、“天国”等信息可知是太平天国运动.4. 与“东沟海战天如墨, 炮震烟迷船掀侧. 致远鼓楫冲重围, 万火丛中呼杀贼”一诗相关联的历史事件是()A. 鸦片战争B. 甲午战争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 抗日战争解析: 选B. 此诗为中国近代思想家郑观应的诗. 从诗句上的“东沟海战”, “致远”舰管带是邓世昌, 这两点都是此题的突破点, 中日双方在黄海海面进行了黄海海战.5. 某研究者查阅到光绪二十七年一份吏部档案, 残缺不全, 原文有: “上年□月间, □□入都, 本署即被占据, 迨洋兵撤退, 检察署内所存档案则例等件, 全行遗失. ”与这份档案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 第一次鸦片战争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甲午战争D. 八国联军侵华解析: 选D. 根据材料中“入都”可知“洋兵”侵入北京, 再根据“光绪二十七年”可判断是八国联军侵华.6. (2012·湖北省武汉市高一月考)有人认为: “过去五千年的中华通史, 实是一部‘帝王专制史’; 而现代的中华通史, 则是一部‘民主政治史’. ”从“过去”到“现代”的历史分界点应该是下列各项中的()A. 鸦片战争B. 辛亥革命C. 新文化运动D. 五四运动解析: 选B. 中国的专制帝制从秦始皇建立, 一直到辛亥革命被推翻. 辛亥革命时期中华民国建立, 实行民主共和政体. 故本题选B.7. 《辛亥百年》组歌第一乐章写道: “百年痛史, 承载太多苦难彷徨; 百年呼喊, 彰显民族贲然血性; 百年奋斗, 铸就民族不屈性格; 百年山河, 矗立不朽民族丰碑. ”就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而言, 辛亥革命所铸就的“民族丰碑”是()A. 揭开了走向共和的历史篇章B.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持续发展C. 推翻了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D. 实现了民主共和的革命目标解析: 选A.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辛亥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但只是昙花一现, 排除B项; 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排除C项; 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 但革命果实被北洋军阀窃取, 中国并未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 排除D项.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里程碑, 其主要功绩就是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 揭开了中国走向共和的历史新篇章, 顺应了由专制走向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 故A项符合题意.8. 梁启超称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大意义”. “第一, 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第二, 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由此推论, 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A. 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B.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 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D. 扩大了人民的民主和自由权利解析: 选A. 材料中“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体现的是民族意识; “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体现的是民主观念, 因此A项表述正确.9. 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献礼影片《建党伟业》演绎了从1911年辛亥革命后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时间内的历史风云. 下面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将有可能出现该部电影中的是()A. 第一次国共合作B. 中共三大的召开C. 李大钊、陈独秀出席中共一大场景D. 陈独秀成立共产主义小组解析: 选D. A是1924年开始, B是1923年召开, 时间不符; C项李大钊、陈独秀没有亲自参加中共一大.10.1924年11月, 孙中山关于统一问题的题词是“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 能够统一, 全国人民便享福; 不能统一便要受害”. 当时孙中山为实现“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 采取的主要举措是()A. 组建中国同盟会, 发动武装起义B. 发动辛亥革命, 建立中华民国C. 实行国共合作, 掀起国民革命运动D. 进行北伐战争, 推翻北洋军阀政府解析: 选C. 注意材料中的时间“1924年11月”, 此时国共两党已实现了第一次合作, 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11. (2012·山东省济宁市测试)蒋介石在1937年南京失守后发表告国民书, 声称: “中国持久抗战, 其最后决胜之中心, 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城市, 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 ”这说明()A. 国民党决心与共产党合作抗日B. 国民党统治中心转向农村C. 国民党决定开辟敌后战场D. 国民党号召全国民众奋起抗日解析: 选D. 材料中认为抗战的胜利应寄托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 说明国民政府号召全国民众抗战.12. 1940年12月30日, 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第一次正式播音. 当天可能播出的新闻是()A. 百团大战的最新战况B. 卢沟桥事变爆发C. 淞沪会战的最新战况D. 日本制造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解析: 选A. 解题关键是紧扣“1940年12月”A、B、C、D四项分别发生在1940年下半年、1937年7月、1937年8月和1937年12月.13. 1946年6月, 国共两党全面内战爆发, 当时世人议论纷纷. 下列评述中, 哪一种更接近事实本质()A. 煮豆燃豆萁, 相煎何太急B. 楚汉相争, 成者为王败者寇C. 五四以来, 社会势力演化之必然D. 玩偶皮影之戏, 列强其后也解析: 选C. 本题主要考查对内战爆发前国共两党关系和当时时局的认识. A项适合于抗战中; B项模糊了国共两党的阶级性质; D项所述更不符合实际.14. 下图是中国1940~1947年报刊上“民主”出现频率统计图. 对此图理解正确的是()①1940~1944年是抗战时期, 以抗日为重任, 因而“民主”出现频率不高②1945年国共重庆谈判, 因而“民主”出现频率较高③1946年重庆政协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民众热议“民主”④1947年内战, “民主”频率下降A. ②③B. ①②④C. ①②③D. ①②③④解析: 选D. 题干时间范围是抗日战争时期至内战全面爆发, 解答本题要紧扣这一时期的阶段特点和史实来分析.15. 科学家竺可桢写了60年日记, 20世纪的重大事件都有记载, 其中关于解放战争时期淮海战役的记载是()A. 国民党中央官吏今日下午离开沈阳, 解放军即入城B. 国民党军放弃徐州C. 解放军入北京城D. 解放军三千人在江阴渡江解析: 选B. 本题考查再认再现基础知识的能力. 只有B项符合淮海战役情境.二、非选择题(16、17题各20分, 共40分)16.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 凡天下田, 天下人同耕. 此处不足则迁彼处, 彼处不足则迁此处. 凡天下田, 丰荒相通, 此处荒则移彼丰处, 以赈此荒处. 彼处荒则移此丰处, 以赈彼荒处.——洪秀全《天朝田亩制度》材料2: 事有常变, 理有穷通, 故事有今不可行而可预定者, 为后之福; 有今可行而不可永定者, 为后之祸, 其理在于审时度势与本末强弱耳. 然本末之强弱适均, 视乎时势之变通为律. 则自今而至后, 自小而至大, 自省而至国, 自国而至万邦, 亦无不可行矣. 其要在于因时制宜, 审时而行而已.——洪仁玕《资政新篇》材料3: 我们革命的目的, 是为中国谋幸福, 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 故要民族革命; 不愿君主一人专制, 故要政治革命; 不愿少数富人专制, 故要社会革命.——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请回答:(1)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哪些阶层提出的救国方案?哪些方案反映了时代潮流?三个方案共同的进步意义是什么?(8分)(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1、2反映的主要问题. (6分)(3)概括以上三种方案的实践结果. (6分)解析: 第(1)问应注意分析材料. 指出三个方案的共同意义都体现了反封建精神. 第(2)问要围绕《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作答. 第(3)问要分别概括三种方案的实践结果.答案: (1)材料1、2是农民阶级提出的救国方案; 材料3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救国方案——三民主义. 《资政新篇》和三民主义顺应了时代潮流. 共同的进步意义都体现了反封建精神.(2)《天朝田亩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制度和圣库制度, 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的思想, 但只是一种空想. 《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3)①《天朝田亩制度》幻想在分散的小农经济基础上实行均贫富, 无法调动人民的劳动积极性, 根本无法实行. ②《资政新篇》不是农民战争实践的产物, 而且迫于当时形势, 也没有实行. ③在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下, 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颁布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但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三民主义在实践中受挫.17.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 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及其解决的道路, 取决于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 近代中国没有按照正常规律从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 而是走上了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道路, 这是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结合的结果. 压迫和阻止近代中国向前发展的主要东西, 就是帝国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中国的地主阶级.——《论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材料2: 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 但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 一件是独立, 一件是民主. 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 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 一面少了两件, 另一面却多了两件. 多了两件什么东西呢?一件是帝国主义的压迫, 一件是封建主义的压迫……因此, 我们要破坏帝国主义, 要破坏封建主义.——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请回答:(1)根据材料1、2, 指出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是什么?提出这一主题的依据是什么?(8分)(2)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毛泽东是怎样创造性地将中国革命引上胜利的道路的?(6分)(3)从上述材料和民主革命的重大事件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6分)解析: 回答第(1)问要注意从材料1和材料2中提取信息. 第(2)问重在把握“创造性地将中国革命引上胜利的道路”, 注意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思考. 第(3)问首先, 肯定中国人民的抗争; 其次, 指出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因自身的局限性而失败, 无产阶级完成了革命任务.答案: (1)主题: 外争独立, 内争民主(或独立与民主、反帝反封建).依据: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或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封建专制的统治).(2)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 创造性地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3)中国人民为了争取独立和民主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 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由于其阶级的局限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完成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
2017年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测试小卷26+答案
一轮复习每周一测91.“20世纪是一个‘伟大的世纪’,这种‘伟大’主要通过三个进步性的历史进程表现出来,”下列不属于“进步的历史进程”的是()A.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的巨大增长B.殖民体系的瓦解C.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D.两极格局的形成92.1975年,邓小平访问法国时指出:“中国是坚决支持西欧联合的。
我们认为,西欧国家在联合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进展,这有利于世界局势朝好的方向发展。
”“西欧的联合”在当时客观上有利()A.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 B.推动中苏两党两国关系正常化C.消除中美间敌对关系 D.改善中国的国际环境93.光荣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摆脱了专制统治的国家。
它这样做的时候采用了不流血的方法。
此后,英国就是在议会制度的框架之内,一步一步地行了制度改革。
可见英国政治体制创新的显著特点是A.内容的继承与创新 B.方式的和平与渐进C.君权的保留与限制 D.地位的首创与示范94.下表是《新青年》在不同时段相关文章中“革命”一词出现的频度。
其中1923—1926年的频度高于前两段时期,其原因是()A.毛泽东思想的广泛传播 B.十月革命的影响C.国共合作出师北伐的推动 D.土地革命的开展95.报刊对社会生活反映最及时。
下列词汇是某一年份报刊杂志出现频率最高的:专业户、放开、奖金、厂长负责制、乡镇企业、裁军。
这最有可能是()A.1958年 B.1978年 C.1984年 D.1992年96.近代《青浦县乡土志》载:“自租界北辟,男以鬻贩营生而奢华渐起,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矣。
”这表明()A.千古变局催生救亡图存 B.坚船利炮加剧民族危机C.纲常礼教束缚妇女解放 D.工业文明冲击传统思想97.19世纪末,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
这时各种西方社会学说涌入中国,最能刺激中国人神经的是()A.自由主义学说 B.社会进化论C.卢梭的人民主权说 D.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98.“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件 第15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 单元建构 突破篇
时间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
主要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欧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至1850年,黑人 1846—1924年欧洲移 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
人口迁
奴隶约为1 500 出4 800万,1834— 万,1974年为947.5万
二、欧洲资本主义殖民扩张的三个阶段
阶段
方式
表现
①新航路开辟后,西、葡、荷、
工场手工业时期 (15世纪至18世纪 中期)
推行的是商业资本的殖 民政策,主要是政治上的 移植性和经济上的重商 主义
英、法进行殖民征服,西欧商 业资本主义掀起第一次殖民 高潮;②美洲大部分地区、非 洲沿海地区以及东南亚地区
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①凭借自身经济优势,推
自由资本主义时 期(18世纪60年代 至19世纪70年代)
行炮舰政策,强制实行不 平等贸易;②使更多殖民 地、半殖民地沦为廉价 原料供应地和商品倾销
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西方各 国掀起第二次殖民高潮,向西 亚、东亚、南美等地区进行 纵深扩张
市场
阶段
方式
表现
垄断资本主义阶段(19世 纪70年代以后至20世纪)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生产组织形式
工厂取代手工工场,由分散走 向集中
生产和资本集中,形成垄断组 织
世界市场状况 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拓展延伸 资本主义生产组织形式的三次变化 资本主义的生产形式经历了手工工场、工厂、垄断组织三个阶段。 (1)手工工场是最早以雇佣的方式进行的手工生产,是向大机器生产的过渡 形式; (2)工厂以蒸汽机为主要动力的机械化生产; (3)垄断组织则是以科技为先导、以竞争联合为手段的电气化生产。
【江苏省】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高三招生考试20套模拟测试历史试卷(十五)(附答案)
江苏省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高三招生考试20套模拟测试历史试卷(十五)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钱穆在论及先秦诸子思想时说:“要视人之父若其父……不该在个人或家庭生活上浪费和奢侈。
……把当时社会上最劳苦的生活,即刑徒役夫的生活,作为全人类一律平等的标准生活。
”这一论述提及的思想学派是()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2.“至于秦以一皇帝高出乎公、卿、守、令百僚之上,固若王室益尊,异乎前轨,然亦事势推迁所必至,非秦君臣处心积虑欲为此以便专制也。
秦廷有集议之制……君臣集议,犹与春秋列国贵族世卿之世略似。
……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
”材料认为秦朝政治制度()A.强化了君主个人独裁B.顺应了时代变迁的要求C.承继先秦的分封制度D.削弱了三公九卿的权力3.五代后周世宗诏曰:“(东京)坊市之中,邸店有限,工商外至,络绎无穷。
……宜令所司于京城四面别筑罗城,先立标识……今后凡有营葬并草市,并须去标识七里外。
其标识内,候宫中擎画,定军营、街巷、仓场、诸司公廨院,务了,即任百姓营造。
”由此可见,当时东京城内()A.邸店难以满足商帮需求B.商品交易受官府直接监管C.商业活动不受空间限制D.“草市”场所由政府明确划定4.右图为《清俗纪闻》描绘的乾隆六十年(1795年)官府颁发的执照,反映了浙江地方政府对日贸易中商船管理的一般情况。
图中省略的部分文云:“如敢私行顶替,及夹带违禁(物)……将该船户舵水一并拏送,以凭严究,解宪治罪,毋违。
”图文信息可以佐证乾隆年间()A.严格防范倭寇侵扰沿海B.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C.限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D.禁止国人私自出海贸易5.“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 单元检测评估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 共60分)1. (2012·武汉一中高一月考)《诗经》载: “溥天之下, 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 莫非王臣. ”这说明()①分封制出现②周王拥有最高的土地所有权③周朝实行严格的宗法制④周王确立了权威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①②④D. ②③④解析: 选C. 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由“王土”、“王臣”可以确定①②④正确, ③在材料中不能体现, 应排除. 故选C项.2. 2011年4月28日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束, 数据显示, 我国男女人口比例为105.20∶100. 新生儿性别比例失调, 这说明重男轻女观念仍然存在. 下列关于这种观念形成的历史原因表述中最恰当的是()A. 宗法制B. 科举制C. 近代新式教育的推广D. 郡县制解析: 选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迁移分析能力. 宗法制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一种制度, 在此制度下, 人们特别在意家族的血缘传承, “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 它的现实影响就是重男轻女, 从而造成男女比例失调.3.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 有过三次大革命, 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第一次的“革命”主要是指()A.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B. 焚书坑儒, 实行思想专制C.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D. 制定一整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解析: 选A.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焚书坑儒发生在公元前214年, 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于战国时期, 在秦朝并没有制定出一整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但是形成了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制度, 这就是中央集权制度.4. (2012·辽宁省大连调研)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与分封制相比, 其主要特点是()①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②官职世袭③确立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构④三公九卿和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解析: 选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在秦始皇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 无论中央的三公九卿还是地方的郡县长官, 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不得世袭, 因此②是错误的, 含②的A、B、D三项都要排除.5.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一书中指出: (汉代)最基层的官吏要把诏书抄写在乡亭的墙壁上, 后来改为书写在木板上, 或直接以“扁书”(成编的简册)悬挂在市里乡亭. 这种现象说明汉朝时()A. 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B. 皇帝直接对人民进行统治C. 基层官吏直接对皇帝负责D. 皇帝通过政令的贯彻来控制地方解析: 选D. 从材料中得不出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 A项错误; 直接对人民进行统治的是基层官吏, B项错误; 基层官吏直接对郡县长官负责, C项错误; 材料说明的是皇帝通过政令的贯彻来控制地方, D项正确.6. 中国历史悠久, 凭着相当完整的官僚体系, 才能维持整个国家的运作, 其运作模式基本上是专断的, 但也有例外. 下列哪一朝代中央政府的运作是通过协商, 而具有“集体领导”的性质()A. 秦汉三公制B. 隋唐三省六部制C. 宋代三司使制D. 元代的中书省制解析: 选B.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隋唐时期形成的三省六部制, 体现了分工合作、相互监督的集体领导机制.7. (2011·高考上海单科卷)历史是复杂的, 有时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会导致新问题的产生. 下列史实能佐证这一看法的是()A. 秦二世而亡, 汉推行郡国并行制B. 秦二世而亡, 汉启用布衣将相C. 隋二世而亡, 唐广招贤才知人善任D. 隋二世而亡, 唐实行宽简舒缓法令解析: 选A. 秦二世而亡, 汉高祖刘邦错误地认为是秦朝废分封行郡县造成的, 从而大封同姓王, 实行郡国并行制, 诸侯国随着势力的增长而形成对中央政权的严重威胁, 形成了新的问题, 故A项符合题意. 汉启用布衣将相扩大了统治基础, 唐广招贤才知人善任出现了清明的政治局面, 唐实行宽简舒缓的法令缓和了社会矛盾, 都是吸收前朝灭亡教训而采取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故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8. 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 枢密院主兵, 三司主财, 各不相知”的局面. 这反映出()A. 宰相职权范围扩大B. 专制皇权达到顶峰C. 君权对相权的制约D. 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解析: 选C. 材料反映宋代原属宰相职权的行政、军事和财政权相互分离, 各自独立, 三者都对皇帝负责, 体现的是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A项与史实不符; B项是清初军机处设置的影响; 材料反映的是中央权力机构的变动, D项与之无关.9.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 “讲到中国的地方行政, 只能说是汉代好, 唐代比较好, 宋代就太差了. ”宋代地方行政“太差”的根源在于()A. 一切大权尽归中央, 造成地方贫弱B. 地方机构重叠, 提高了官员的积极性C. 地方官贪污腐化, 加剧了社会矛盾D. 地方权力膨胀, 中央对地方失控解析: 选A. 本题考查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 宋朝“制钱谷, 收精兵”将地方一切权力收归中央, 致使地方无权, 比较贫弱, A正确; B、D与史实不符, 排除; C与地方行政制度无关, 排除.10.17世纪西方人认为: “(中国)这一制度提供了这样一种保障, 即政府以个人的才能为基础, 而非欧洲那样——为世袭权力所支配, 故该制度不失为一种民主和平等的制度. ”该制度是()A. 军功爵制B. 郡县制C. 察举制D. 科举制解析: 选D. 从题干的时间17世纪来看, 只有B、D两项符合, 而从题干反映的内容来看, 体现的是政府的人才构成问题, 只有D项符合题干要求.11. 元朝在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 实行行省制度. 这个制度对后世影响很大, 其中最突出的影响是()A. 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区划奠定了初步基础B. 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有效管辖C. 有利于元朝民族分化政策的实施, 巩固其统治D. 各族人民统一在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 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解析: 选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就在于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12. 某大学历史系教授在招考研究生的试卷中, 有这样一道试题: 谈谈你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的理解. 某考生答题要点概括如下, 你认为其中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是()A. 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B. 丞相制度必然导致社会的动乱C. 使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D. 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解析: 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历史上有贤相和奸相, 但丞相制度和社会动乱没有必然的联系, 故B的说法不正确.13. (2012·江西省新余市调研)某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 “虽无相名, 实有相职, 既有相职, 却无相权, 既无相权, 却有相实. ”这种制度是指()A. 秦汉的三公九卿制度B. 唐代三省制C. 元代行省制度D. 明代的内阁制度解析: 选D. 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和对教材知识点的准确把握能力. 明代废丞相后正式设立内阁, 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于是出现了材料中所述的现象.14. 我国某旅行社在安排某项目旅游景点时写道: “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该景点最有可能是()A. 秦丞相府B. 唐尚书省C. 元中书省D. 清军机处解析: 选D. 从题目可以看出, 一切以皇帝为中心, 军机处的大臣也只是奉旨行事, 跪受笔录. 所以选D项.15. 东汉尚书台、唐朝三省六部、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等机构的设立, 本质上反映了()A. 宰相权力不断削弱B.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 文臣地位不断提高D. 专制皇权不断强化解析: 选D. 三省六部通过分化相权, 加强了皇权, 明在废除丞相后设内阁, 皇权进一步加强; 军机处的设置使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二、非选择题(16、17题各20分, 共40分)16.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材料2:材料3: 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 西周作为短暂的一瞬消失了, 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有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 自秦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 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 使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诸多特征, 这些特征又都具有浓厚深刻的宗法色彩. 中国封建政治中的等级制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 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 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 即反对理性, 经验守旧, 这是封建宗法政治又一特色.——《中国历史纵与横》请回答:(1)材料1反映了哪一种历史现象?在当时起到了怎样的作用?(4分)(2)材料2反映了哪一种历史现象?试归纳其主要特点. (4分)(3)根据材料3, 指出材料1与材料2之间的关系. (6分)(4)材料1反映的历史现象在当今社会还有哪些遗迹?请举例说明. (6分)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1体现了我国早期政治制度中的宗法制, 宗法制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 来保证王权的稳定. 材料2体现的是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 其主要特点可结合图示及所学知识回答. 第(3)问需要归纳提炼材料3中的相关信息. 第(4)问结合社会现实问题探求宗法制的历史遗迹.答案: (1)宗法制度. 作用: 凝聚宗族, 防止内部纷争, 强化王权, 家国合一.(2)中央集权制度. 主要特点: 皇权至高无上; 权力高度集中; 严格的等级制度.(3)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宗法色彩; 表现为等级制、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极端皇权主义、亲贵合一、裙带作风.(4)凝聚亲情的传统节日, 如春节等; 寻祖探源、叶落归根的传统观念; 某些家族重修(续)家谱、族谱等.17.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 相国、丞相, 皆秦官, 金印紫绶, 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秦有左右, 高帝即位, 置一丞相, 十一年更名相国, 绿绶. 孝惠高后置左右丞相, 文帝二年, 复置一丞相. 有两长史, 秩千石. 哀帝元寿二年更名大司徒……材料2: 宰相制度的兴衰秦朝: 建立三公九卿制度, 丞相是百官之首, 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汉朝: 初期, 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 位高权重. 后汉武帝让身边侍从担任尚书令等, 参与军国大事, 对相权进行削弱.唐朝: 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 分掌决策、审议和执行,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相权分散, 且相互牵制和监督, 相权受到削弱.宋朝: 初期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 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 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相权受到削弱.元朝: 废三省, 设中书省, 是最高行政机关, 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后期宰相权势越来越大.明朝: 明太祖时裁撤中书省和丞相, 并下令以后不准再立丞相. 这样, 自秦以来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清朝: 设立军机处, 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 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材料3: 在康熙帝中年时期有两位显赫的重臣: 索额图和明珠. 他们不仅担任高官, 而且是皇亲国戚, 人称“索相”“明相”. 但是, 他们两人都大肆谋取私利, 而且明争暗斗. 康熙帝在多次劝说无效后, 将他们两人先后罢官, 终身监禁.请回答:(1)索额图作为“国丈”, 明珠作为“国舅”, 最终遭到康熙帝的监禁,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10分)(2)内阁首辅与宰相有哪些区别?(10分)解析: 在回答(1)时, 可以从多方面展开, 如康熙帝执法严明, 康熙帝推行专制, “伴君如伴虎”等. (2)考查学生比较、分析能力, 应从他们所掌握的权力来比较.答案: (1)答案一: 在执行国家法纪方面, 康熙帝是非常严明的, 索额图和明珠利用皇亲国戚的地位大肆牟利, 结党营私, 明争暗斗, 罪有应得, 康熙帝处置索额图和明珠, 证明康熙帝是一位英明皇帝.答案二: 在封建社会, 官吏贪污腐化之风是极其普遍的, 在官场中, 官员的相互倾轧也屡见不鲜. 索额图和明珠的表现只是众多类似现象的一个典型例子罢了. 康熙帝处置索额图和明珠并不能表明他执法严明, 只能解释为康熙帝绝不容忍别人拥有真正的大权, 不然, 为什么康熙帝没有一开始就处置他们呢?答案三: 在封建社会, 皇帝大权独揽, 各级官员的生死, 都掌握在皇帝之手, 至于他们的政治前途, 职权的大小, 更是完全凭皇帝的兴趣决定, 明清时期更是如此. 皇帝喜怒无常, 他的一切情绪都可能决定官员的升迁或罢免, 甚至生死. 所以, “伴君如伴虎”是封建社会的至理名言.(2)区别: 在宰相制下, 宰相被赋予决策大权, 其地位是“百官之首”; 在内阁制下的阁臣本身并无决策权, 尽管有的阁臣一度大权在握, 但是其权力不是来自于制度及其职位, 而是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 因此, 尽管有人认为明代的首辅即是变相的宰相, 但是其权力与前代的宰相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江苏专版)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检测卷(第十五第十七单元)
阶段检测卷(第十五~第十七单元)注意事项:1.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写在密封线内。
3. 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批改需要将选择题的答案填写在试卷第4页的答题栏内。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60分。
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近代某思想家在其言论中有这样一段论述:“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
中、西学之为异也,如其种人之面目然,不可强谓似也。
”该思想家的观点是( )A. 反对中体西用,主张完全照搬西方文化B. 认为中西方文化各有各自独特的体用C. 反对学习西方文化,主张中体西用D. 认为中体西用在当时不被人们所认可2. 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现了文言文与白话文之争。
林纾在《论古文之不宜废》一文中指出:“知腊丁(拉丁文,欧洲的古语)之不可废,则马班韩柳(司马迁、班固、韩愈、柳宗元)亦自有其不宜废者。
”林纾反对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主要是基于( )A. 语言发展的规律性B. 传统文化的传承性C. 中华文明的完整性D. 中西文化的关联性3. 从“中体西用”到“托古改制”,从“三民生义”到“民主科学”,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中学地位逐渐下降的原因主要是( )A.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B. 列强的侵略和西学的涌入C. 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退步转型D. 知识分子的思想渐趋激进4. 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中写到:“须知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必须经历一番痛苦,必须冒许多危险……这新纪元的创造,也是一样的艰难。
……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能拒的。
我们应该准备怎么能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抗拒这个潮流。
”文中的潮流指( )A.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B. 民主、科学思潮C. 社会主义运动D. 国民革命运动5. 某著作中写道:“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十五单元 法律、教化与民族、国家关系 第43讲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和平解决 国家之间在发生纠纷或争端时,应当通过和平的方法予以解决
国际争端
善意履行 善意履行由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和规则产生的、其作为缔约国参
国际义务 加的国际条约所承担的各项义务
主题一
主题二
2.唯物史观——国际法的发展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1)国际法是国家之间为建立正常的国际秩序而进行自我约束和相互约束 的一种法律规范。 (2)国际法是国家之间在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中为自己确立各种具 体的国家权利和义务的法律依据。 (3)国际法是衡量和裁判国际行为是非对错的法律标准,对一切国家都具有 约束力。 (4)国际法为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减少战争行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 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5)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影响国际法的威信和发展。
2.图解历史——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
3.历史概念——国际法 指国际社会之法,或者是指国家在它们相互间交往的关系中所接受的具有 法律约束力的国际习惯规则和条约规则的总和,或者是指现代文明国家认 为在与其他国家彼此交往的过程中对它们具有约束力的特定行为规则的 总和。
学术前沿·拓宽度 16世纪上半期,英国进行宗教改革,确立了英国国教。王权至尊的背后不仅 是政教的一体化,也代表了对国家及国家主权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正是民族 国家兴盛所必不可少的。正是在宗教改革的历程中,英国民众开始认为英 国不同于并且高于其他欧洲国家,这种民族内部的认同感和相对于其他民 族的优越感以后持续增长,到了伊丽莎白一世时代达到了最高峰。
主题一
主题二
视角2近代西方国际法的发展及原因 材料 主要欧洲国家君主在对外战争战败后被废黜王权的概率
项目 时期 英国 法国 荷兰 西班牙
王权被废黜的百分比(%)
1498—1800年
1801—1920年
2017年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测试小卷16+答案
一轮复习每周一测31.自太平军兴起后,各省多以镇压太平军为借口,截留田赋,以备急需。
《辛丑条约》签订后,因赔款数额巨大,中央无力偿还,遂将赔款数额分摊于各省,于是各省便以分担赔款之名而获得就地自由筹款之权。
及至民国初年,因时局动乱,各省田赋多被地方军阀擅自截留或挪用。
上述材料表明从晚清到民国初年( )A.中央集权的财政体制被破坏 B.地方政府擅自截留中央财政C.社会动荡不安导致财赋减少 D.地方政府获得了财政自主权32.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
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33.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中学堂章程》规定:“先讲中国史,当专举历代帝王之大事,陈述本朝列圣之善政德泽,暨中国百年以内之大事;次则讲古今忠良贤哲之事迹,以及学术、技艺之隆替,武备之弛张,政治之沿革,农、工、商业之进境,风俗之变迁等事。
”这反映出A.中国教育完成了近代化B.教学内容适应了社会发展C.清末培养出了大批人才D.清王朝继续加强君主专制34.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l8世纪中叶以后,华夏文明日益感受到从西方基督教文明中崛起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咄咄逼人的压力……迫使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西方文明赢得世界是依靠它运用有组织的暴力优势,这在两个强势文明的猛烈撞击中表现得尤为充分。
”对此解释不正确的是A.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中华文明的手段比较单一B.“文明的撞击”是指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碰撞C.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和扩张是近代中华文明压力的来源D.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给中国既带来了压力也带来了动力35.现代生活中,有不少事物原本出自19世纪欧洲人的创意,却在20世纪的美国变成大众化消费品,甚至成为美国文化的象征。
2017年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测试小卷30+答案
一轮复习每周一测91.西方的学者这样评价秦朝及统治者:“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袭和教育。
”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C.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D.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92.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
”“士人政府” 的形成主要影响是A.政权开放B.商业发展C.儒学受抑D.武功增强93.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是知识存在的本质,知识是美德存在的充分条件,二者互为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下列中国学派与这一思想接近的是A.儒家 B.道家C.墨家 D.法家94.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论述理学时说:“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己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
”材料说明宋代理学A.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 B.强调“存天理,灭人欲”C.实现世俗化、生活化 D.教诲民众遵循“三纲五常”95.汉高祖刘邦进入咸阳时曾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但他并未悉除秦法,甚至连秦的苛法也没有完全废除,以致到孝惠、高后和文帝时,还在废除秦的妖言令等苛法……高祖元年至高祖十一年之间的法律,是全部继承秦律的汉律。
据此可知A.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在于法律过于严苛B.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得到关中百姓的支持C.汉朝统治者对关中百姓采取了适应民情的政策D.汉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而实行宽刑仁政96.提出“人的理性根本不可能认识神所创造的东西,那么作为人只能好好研究人应该做的事情就可以。
”该观点最可能出自A.泰勒斯 B.普罗塔哥拉 C.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97.陈献章(1428—1500,江门新会人)在学术上“舍彼之繁,求吾之约”,追求“自然,白得”,开创“江门学派”,被誉为“真儒复出”。
2017届岳麓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综合测试题(含答案)
2017届高三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综合测试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32道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1.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论述古代某一制度时说“自经此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有关这一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这一制度是指九品中正制 B.该制度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该制度下选官重视品行 D.该制度促进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的转变2.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
”这里“矫前世之弊”主要是指()A.废除宗法制 B.采取郡国并行制C.加强皇帝制 D.实行三公九卿制3. 三公九卿制度的基本结构从秦朝一直沿用,直到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中央官制三级制度才算寿终正寝。
“寿终正寝”的标志性事件是()A.汉代设中朝 B.唐代设三省C.宋代设副相 D.明代废丞相4. 台湾学者许悼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
”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B.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C.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D.“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5. 罗马帝国统治前期,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法学家。
法学家的学术活动、教学活动以及提供咨询的活动都是自由的,法学家的著作充满了独立和批判精神,富有创造性。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万民法需要权威人士的解读B.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需要C.帝国境内自由民人数的增多D.帝国疆域不断扩大和事务的繁多6. 公元前594年,鲁国推行“初税亩”,同一年梭伦当选为雅典执政官,也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对这两次改革认识正确的是()A.都推动了两国社会形态的更替 B.都打破了贵族垄断仕途的局面C.都有利于新的社会阶层力量发展 D.都促进了中西文明的交流融合7. 罗马法学家认为,在适用于特定民族的市民法和适用于全人类的万民法之外,还有“自然界教给一切动物的法律”——自然法,“而奴役是违背一切人都是生而自由的自然法的”。
2017届高三高考联考模拟试卷分项版专题15历史试卷
2017届高三高考联考模拟试卷分项版专题15历史试卷SYS201708110601一、选择题详细信息1. 难度:简单下列关于梭伦改革的叙述,正确的是①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②奠定了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③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贫民参与国家管理和选举结果的公正性④赋予了平民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SYS20170811060详细信息2. 难度:简单《汉书•食货志》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文中所说的“本”,表现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是A.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 B.废分封,行县制C.实行什伍、连坐制度D.奖励耕织SYS20170811060详细信息3. 难度:简单观察下图,从图中获得的历史信息不包括( )A.商鞅为实现变法敢于同旧贵族展开斗争B.商鞅变法主张遭到了旧贵族的强烈反对C.商鞅变法在秦国得到了一定的支持D.商鞅变法必然以失败而告终SYS201708110602二、综合题详细信息4. 难度:中等中外历史上的许多重大改革,往往通过限制、冲击原有特权的方式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在变法中实行按军功授爵,制定二十级爵,也称“军功爵制”(就是按照军功大小授官。
二十级爵位中,一级称为公士,十六级为大上造,二十级为彻侯。
各级爵位都享有相应等级的田宅、奴婢和衣服等。
)宗室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不得授爵位和取得贵族身份,不能享有特权,即使家境富裕,也不允许大肆铺张,有功劳者才可享受荣华富贵。
材料二:他(梭伦)把雅典公民按土地收入和财产的多少分为四个等级,凡是年收入超过500麦斗谷物的为第一级,称富豪级;年收入在500至300麦斗之间的为第二等级,称骑士级;年收入在300至200之间的为第三等级,即双牛级;不足200麦斗的一律归入第四级,称日佣级。
财产越多,等级越高。
第一、二等级能够担任执政官等高级官职,第三等级能担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评估检测(五)第五单元(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48分)1.1946年3月13日斯大林发表谈话:“丘吉尔先生现在是站在战争挑拨者的立场上,而且丘吉尔在这里并不是孤独的,他不仅在英国有朋友,而且在美国也有朋友。
应当指出,丘吉尔先生和他的朋友在这方面非常像希特勒及其伙伴。
”这段话表明( )A.美英两国的法西斯势力猖獗B.英国企图发动对苏联的战争C.美苏关系进入了“冷战”时期D.美苏正由战时同盟走向对立【解析】选D。
根据材料中“1946年”“丘吉尔”等信息,可知斯大林所指为“铁幕”演说,该演说揭开“冷战”的序幕。
“而且在美国也有朋友”可知美苏开始由同盟走向对抗,D正确;此时法西斯势力已被消灭,A错误;在“冷战”背景下,大国间没有试图发动相互间战争,B错误;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冷战”正式开始,故C错误。
2.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冷战”,是两国竞争地缘政治利益的结果。
苏联曾尝试将其地缘政治利益延伸到美国的后院,由此引发了( ) A.朝鲜战争 B.越南战争C.“柏林墙”危机D.古巴导弹危机知识改变命运【解析】选D。
朝鲜位于东亚地区,越南位于东南亚地区,而美国位于北美洲地区,三国相距甚远,故A、B错误;德国位于欧洲地区,不属于美国后院,故C错误;古巴位于中美洲地区,距美国较近,故D正确。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政府在一份文件中宣称:“其目的不是同共产主义作斗争,而是同经济失调作斗争,因为经济失调很容易使一切极权主义运动在欧洲社会浑水摸鱼,现在俄国共产主义正要钻这个空子。
”下列各项,最能体现材料中“目的”的是( )A.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B.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C.在欧洲实施马歇尔计划D.扶植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解析】选C。
据题干材料可知,这个计划主要是恢复欧洲经济,由此可判断为马歇尔计划,而不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故A错误,C正确;材料是指经济方面的政策,而不是军事方面的北约,故B错误;材料所指整个欧洲而非联邦德国,故D错误。
【拓展延伸】从经济折射点看马歇尔计划两极格局下,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援助欧洲战后经济复兴,从经济上增强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和世界贸易体系形成,但是缺少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世界经济体系是不完整的。
4.(2016·南阳模拟)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对亚洲不结盟国家一知识改变命运改以往的不承认政策,认为“每个国家都有权选择自己未来的道路,不能以施加压力的方式强迫那些不愿意的国家成为盟国。
……只要这些国家决心维护自己的独立,并为达到这一目标而采取积极的政策,我们就应支持和援助他们”。
美国这一政策的调整主要是基于( )A.自身实力的削弱B.“冷战”对抗的需要C.经济危机的困扰D.不结盟国家的斗争【解析】选B。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形成两极对峙的格局,美国在世界范围内与苏联实行对抗,因此材料中美国对亚洲不结盟国家态度的变化,说明美国减少敌对国家,目的是遏制苏联,故B正确。
5.1960年3月,戴高乐邀请赫鲁晓夫访问法国,会谈时提出著名的“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建设构想。
1966年3月,戴高乐宣布法国退出北约的同时加强了与苏联的关系。
这表明20世纪60年代( )A.法国日益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B.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战略态势C.欧洲普遍加强了政治经济联系D.国际格局出现多极化的趋势【解析】选D。
法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已经取得政治大国的地位,故A错误;20世纪60年代美苏争霸的态势是美攻苏守,故B错误;材料中法国谋求改善同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关系,与欧洲普遍加强政治经济联系无关,故C错误;戴高乐的外交活动意在提高法国的国际影知识改变命运响力,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摆脱美国的外交控制,冲击了美国的霸主地位,国际格局出现多极化的趋势,故D正确。
6.(2016·德州模拟)1970年,美国正式宣布从韩国撤走一个师即缩减2万人。
作为补偿,尼克松批准在五年内向韩国提供15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帮助韩国军队实现现代化。
这反映出( )A.美国调整了在亚洲的战略B.美国放弃了全球称霸战略C.美国用军援取代在韩驻军D.美国将战略重心重新转向欧洲【解析】选A。
“美国正式宣布从韩国撤走一个师即缩减2万人”说明美国调整了在亚洲的战略,故A正确;1970年是美苏对峙时期,美国并没有放弃全球称霸战略,故B错误;美国用军援取代在韩驻军只是表面现象,故C错误;1970年美国战略重心仍在亚洲,故D错误。
7.据“维基解密”网站日前披露,20世纪70年代,美国政府制定了一个计划,打算派出鲍勃·迪伦等偶像歌手前往苏联巡回演出,去赢得公众支持……美国此举的主要意图是( )A.扩大西方民主文化的影响力B.丰富苏联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C.通过民间外交改善美苏关系D.撼动苏联共产主义的文化基础【解析】选D。
扩大西方民主文化的影响力不是美国“冷战”的主要知识改变命运目的,故A错误;丰富苏联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说法错误,故B错误;美国意图是控制苏联,不是改善美苏关系,故C错误;美国利用文化侵略,体现“冷战”另一种形式,主要目的是遏制苏联,故D正确。
8.1967年以后欧洲共同体(欧盟)成员国发生着变化,成员国数量不断增多,地域不断向东扩展。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出于维护欧洲经济发展的需要,欧盟不断东扩B.加入欧盟的成员国,按照欧盟规定,平均关税税率降低,这意味着亚洲国家对欧洲的出口受到抑制C.欧盟东扩后,势必会提高欧洲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分量,所以欧盟不断东扩D.加入欧盟的成员国,随着平均关税税率降低,有助于降低中国企业与新入盟国家的交易成本【解析】选D。
欧盟东扩不仅出于经济因素,也与欧洲政治、文化的认同感有关,据此排除A、C。
欧盟东扩不会抑制中国等亚洲国家对欧盟的出口,因此排除B。
9.著名学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指出:“苏联解体了。
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我知道没人这么说,他们只是说这对美国而言是个巨大的胜利,但它确实是个灾难。
”文中“灾难”的含义主要是指( )A.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B.俄罗斯与美国分庭抗礼知识改变命运C.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D.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解析】选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解体,美苏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美国受到的挑战进一步加剧,所以选D。
10.(2016·湖北联考)从现代国际关系产生以来,有些西方学者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现代国际关系是“美利坚治下的和平”。
这一论调主要忽略了( )A.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影响B.苏联解体的重要影响C.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D.美国独霸世界的形成【解析】选A。
“美利坚治下的和平”是站在美国一极的基础上讲的,与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相违背,故A正确;苏联解体和中国的崛起都是世界多极化的原因,单独讲不全面,故B、C错误;美国独霸世界的形成不符合史实,故D错误。
11.(2016·信阳模拟)布热津斯基说:“美国成不了全球警察,也当不成全球银行家,甚至连全球道德家也做不成。
因为第一类需要名正言顺的合法性;第二类的根基是拥有偿债能力;而第三类则需自身清白。
”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A.美国失去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B.美国霸权行径被世界人民所唾弃知识改变命运C.这是对美国霸权政策的理性反思D.美国没有经济实力做全球银行家【解析】选C。
材料提到美国成不了“警察、银行家、道德家”,并且探讨了美国成不了的原因是缺乏“名正言顺的合法性、拥有偿债能力及自身清白”,这是对美国霸权政策的理性反思,故C正确。
12.(2016·豫晋冀三省调研)1998年,中、美、俄、日、欧等多边间有史以来首次全面达成建立“伙伴关系”的共识,这种战略伙伴关系将不仅体现在双边关系上,而且更多地反映在多边关系上,使大国间伙伴关系纵横交错,网状交织。
这种新型伙伴关系的建立( )A.是世界政治力量深刻调整的结果B.使各国传统的联盟关系得以延续C.说明了意识形态的冲突不复存在D.使以美国为首的多极化格局形成【解析】选A。
1991年底,苏联解体,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也随之瓦解,从美苏“冷战”到“美、俄、日、欧等多边间有史以来首次全面达成建立‘伙伴关系’”,反映了“深刻调整”,故A正确;1991年,华沙条约组织正式解散,与“各国传统的联盟关系得以延续”不符,故B错误;意识形态的冲突仍然存在,故C错误;多极化格局还是趋势,尚未“形成”,故D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52分)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知识改变命运材料一1948年英国外交大臣贝文说:“除非有一个包括美国在内的、明确制定的集体抵抗侵略的协定,英国或其他国家就很难挺身而出,抵抗新的侵略。
”紧接着,美英等国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筹备,着手建立更大范围的更牢固的防御体系。
材料二无论中国愿意或者不愿意,承认还是不承认,中国都已经被卷入到“冷战”之中。
中国在苏美争霸中扮演的角色可能与其他国家都有所不同,它并不是苏美任何一个国家的附庸或走卒,但却又是苏美两国都想拉拢又都曾与之对抗的国家,至少在“冷战”中它根本没有“称霸”的意图,最终它似乎没有站到苏美任何一边。
——《“冷战”与中国》材料三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小阿瑟·施莱辛格认为“冷战”是“现代历史上的荒谬插曲”,是“漫长的、代价高昂的、黑暗阴郁的、危险的事件,威胁到地球上所有人的生命”,是“人类最接近于集体自杀的一次经历”。
——白建才《再论“冷战”的后果与影响》(1)材料一中英美等国后来建立的防御体系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欧国家为什么主张建立这一体系?(8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在“冷战”中外交政策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说出美苏两国“拉拢”和“对抗”中国的表现。
(8分) (3)你如何看待材料三的观点?(10分)【解析】第(1)题,根据题干信息“1948年”“包括美国在内的、明确知识改变命运制定的集体抵抗侵略的协定”可知该防御体系是后来建立的北约;“原因”从外部苏联威胁、内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西欧与美国社会制度相同等方面回答;第(2)题,“它并不是苏美任何一个国家的附庸或走卒”“最终它似乎没有站到苏美任何一边”体现了新中国外交独立自主性和灵活性的特点;美苏的拉拢和对抗从中美、中苏外交关系发展史实方面回答即可;第(3)题,涉及对“冷战”的评价,“冷战”对世界产生消极和客观积极两方面的影响,材料三只看到了消极的一面,其观点具有片面性。
答案:(1)体系: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分)原因:战后欧洲自身实力的衰落;来自苏联的安全威胁;西欧国家与美国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相同。
(6分)(2)特点:独立自主;灵活性。
(2分)拉拢:苏联第一个承认新中国并与新中国建交;中美关系缓和并建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