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规范临床用血
临床用血管理规范
临床用血管理规范引言概述:临床用血管理规范是指在医疗实践中,为了确保血液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制定的一系列规范和措施。
临床用血管理规范的实施旨在避免血液滥用、减少不必要的输血风险,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临床用血管理规范的内容。
一、血液需求评估1.1 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临床指南,明确血液输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是临床用血管理规范的基础,通过遵循指南,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输血风险。
1.2 术前准备:在手术前,医生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患者的病史、实验室检查结果等。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体化的用血计划,明确输血的目的和需求。
1.3 术中监测:在手术过程中,医生应实时监测患者的血液参数,如血红蛋白浓度、凝血功能等。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输血计划,确保患者的血液供应充足。
二、血液选择与筛选2.1 血型与配型:在进行输血前,医生应确定患者的血型,并进行合适的血型配型。
血型不匹配的输血会引起严重的输血反应,因此血型与配型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2.2 血液品质与安全:血液的品质和安全性是临床用血管理的关键。
医院应建立完善的血液采集、储存和输血管理体系,确保血液的质量和安全性。
2.3 用血指标与血液保存: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用血指标,选择合适的血液成份进行输注。
同时,要注意血液的保存时间和保存条件,避免使用过期或者质量不佳的血液成份。
三、输血过程管理3.1 输血途径与速度: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输血需求,选择合适的输血途径和输血速度。
输血途径可以选择静脉输血或者动脉输血,输血速度要根据患者的耐受性和输血目的进行调整。
3.2 输血反应监测:在输血过程中,医生应密切监测患者的输血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输血相关肺损伤等。
如浮现不良反应,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3.3 输血记录与质量评估:医院应建立完善的输血记录系统,记录患者的输血过程和输血效果。
同时,要进行输血质量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提高输血管理的质量和安全性。
临床用血规范管理制度
临床用血规范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临床用血行为,确保献血者与受血者的合法权益,提高用血安全性和有效性,保障医疗质量,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的输血科室和临床科室临床用血活动。
第三条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输血质量管理体系,确保输血全过程监控。
第四条本规范所称血液制品指人类全血、红细胞悬液、血小板悬液、新鲜冷冻血浆、血小板浓缩物、凝血因子制剂和血浆蛋白制品等。
第五条医疗机构应明确输血质量管理的责任部门和相关人员,并明确其责任。
第六条医疗机构应设立符合要求的血库,遵守卫生部门相关规定和标准。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建立输血记录管理制度,做好输血纪录的登记和保存。
第八条医疗机构应不定期开展输血管理培训活动,提高输血操作人员的技能和知识水平。
第二章献血者管理第九条献血者应符合卫生部门的相关规定和标准,且应在血库登记备案。
第十条献血者应定期接受血液检测,确保献血者血液质量符合要求。
第十一条献血者在献血前应接受健康检查,查明献血者的健康状况,确保献血者身体健康。
第十二条献血者应遵守献血的相关规定和标准,献血后应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第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建立献血者档案管理制度,妥善保存献血者的相关信息。
第十四条医疗机构应确保献血者隐私权和个人信息安全。
第十五条医疗机构应及时通知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对于不合格的献血者应妥善处理。
第三章输血管理第十六条医疗机构应建立输血适应症评估制度,确保输血符合适应症。
第十七条医疗机构应负责查明受血者的血型和Rh血型,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第十八条医疗机构应建立输血血制品配对制度,确保输血符合血液学原则。
第十九条医疗机构应建立输血意见征求制度,确保输血程序合理、安全。
第二十条医疗机构应确保输血操作人员具备相关的技能和培训。
第二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建立输血质量监控和风险评估制度,做好输血全过程的监控和管理。
第二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建立输血事故处理制度,对输血事故进行及时处理和跟进。
临床用血管理规范
临床用血管理规范引言概述:临床用血管理规范是指在医疗机构中对于血液及其制品的使用和管理进行规范化的操作。
临床用血管理规范的实施可以提高血液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减少血液浪费,保护供血者和受血者的权益。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临床用血管理规范的内容。
一、血液需求评估1.1 临床需要评估:根据患者的病情、手术类型、术前检查结果等因素,评估患者是否需要输血,确定输血的指征和血液成分的选择。
1.2 术前准备:在手术前进行血液需求评估,包括血型鉴定、抗体筛查、血红蛋白测定等检查,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1.3 血液管理团队:建立血液管理团队,包括临床医生、输血专家、实验室人员等,协同工作,确保血液需求评估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二、血液供应管理2.1 血液库存管理:建立合理的血液库存管理制度,包括血液的采购、储存、运输和分发等环节,确保血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2 血液供应保障:建立与血液供应机构的合作机制,确保血液的及时供应,满足临床的需求。
2.3 血液质量控制:对供血者进行严格的筛查和检测,确保供血者的血液安全,同时对血液制品进行质量控制,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三、输血操作规范3.1 输血前准备:包括患者的血型鉴定、抗体筛查、血红蛋白测定等检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2 输血操作技术:对输血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确保输血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3.3 输血监测与评估:对输血过程进行监测和评估,包括患者的血压、心率、血红蛋白浓度等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输血反应。
四、临床用血指南4.1 临床用血指南的制定:建立临床用血指南,明确血液使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指导临床医生合理使用血液。
4.2 临床用血指南的宣传和培训:对临床医生进行血液使用指南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其对血液使用规范的认识和理解。
4.3 临床用血指南的更新和评估:定期更新和评估临床用血指南,根据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进行修订,确保其科学性和实用性。
临床用血管理规范
临床用血管理规范一、引言临床用血管理是指在医疗机构中,对于患者需要输血治疗时的血液采集、储存、输注等环节进行规范和管理的工作。
临床用血管理的目的是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血液资源的有效利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临床用血管理的标准化要求,以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二、血液采集和储存1. 血液采集血液采集应由具备相关资质的医务人员进行,确保操作规范和安全。
采集过程中应注意消毒、穿刺技术和采集时间的控制。
采集的血液样本应标明患者姓名、标本类型、采集时间等信息,并及时送往实验室进行检测。
2. 血液储存血液应储存在专门的血库中,确保温度适宜、湿度适宜、光线适宜,并定期进行质量监控。
血液储存区域应干净整洁,避免与其他物品混放。
不同血型的血液应分开存放,避免混淆和交叉感染。
三、血液输注1. 输血适应症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判断是否需要输血治疗,严格遵守输血适应症的规定。
同时,应充分评估输血的风险和益处,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2. 输血前准备在输血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血型、Rh血型、抗体筛查等。
同时,应检查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凝血功能等指标,确保患者的身体状况适宜输血治疗。
3. 输血操作输血操作应由具备相关资质的医务人员进行,确保操作规范和安全。
在输血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和输血反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同时,应记录输血的相关信息,包括输血时间、输血量、输血速度等。
4. 输血后观察和处理输血后应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包括体温、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的监测。
如发现输血反应或者其他不良反应,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并记录相关信息。
同时,应对输血后的效果进行评估,确保患者获得预期的治疗效果。
四、血液管理的质量控制1. 质量管理体系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血液管理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确保血液管理工作的规范和有效。
2. 质量监控医疗机构应定期进行血液管理质量监控,包括血液采集的合格率、血液储存的温度控制、输血操作的合格率等。
临床用血管理规范
临床用血管理规范一、背景介绍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用血在救治疾病和手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不合理的用血管理可能导致血液资源浪费、感染风险增加以及其他不良事件的发生。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临床用血管理规范对于提高用血效率、保障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二、目的和原则1. 目的:制定临床用血管理规范,旨在规范临床用血操作,提高用血效率,保障患者用血安全。
2. 原则:- 临床必需:用血需符合患者的临床需要,并经过医生的明确指示。
- 安全有效:用血需确保血液质量合格,避免输血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 合理用血:用血需遵循血液资源的合理利用原则,避免不必要的输血。
三、用血指征和禁忌症1. 用血指征:- 临床需要:患者出现明显贫血症状,如血红蛋白水平低于正常范围并伴有症状。
- 手术需要:大手术或创伤后失血明显,需要输血来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
- 特殊病例:某些疾病或特殊情况下,如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严重贫血患者等。
- 无明确指征:患者血红蛋白水平正常,没有明显贫血症状,无手术或创伤需要。
- 有替代方案:存在其他替代治疗方案,如药物治疗、输液等能够达到同样效果的情况下。
- 风险较大:患者存在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过敏史等可能导致输血并发症的情况。
四、用血操作流程1. 用血前准备:- 确认用血指征和禁忌症。
- 了解患者的血型和血液学检查结果。
- 确保血液质量合格,包括血型鉴定、传染病筛查等。
2. 用血决策:- 医生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决定是否需要输血。
- 医生应权衡利弊,确保用血的必要性和安全性。
3. 用血程序:- 确认患者身份和用血指征。
- 选择适当的血液制品,如全血、红细胞悬液、血小板等。
- 进行输血前必要的准备工作,如安置静脉通道、检查输血设备等。
- 严格执行输血操作规范,包括核对患者信息、血液标本、血型和配血等。
- 输血过程中,护士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
- 定期检测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评估输血效果。
临床用血规范管理制度
临床用血规范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和管理医院的临床用血行为,提高用血质量和安全性,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本制度订立。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各临床科室、手术室、血液库等与临床用血相关的部门和人员。
第三条临床用血应遵从以下原则:血液安全优先,科学用血、勤俭用血、规范用血。
第四条医院设立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负责订立和监督本规章制度的实施。
第五条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由医院领导、临床血液专家、护士长等相关人员构成,定期召开会议,讨论和解决临床用血管理中的问题。
第六条医院应建立健全的临床用血档案管理系统,记录患者的用血情况,及时更新和归档。
第二章用血的适应症和禁忌证第七条用血必需有明确的适应症,包含但不限于以下疾病或症状: 1. 严重贫血,血红蛋白浓度低于70g/L; 2. 失血过多,伴有血压下降、心动过速等症状; 3. 手术中显现严重的失血; 4. 急性溶血性贫血等。
第八条用血存在以下禁忌证时,禁止使用血液制品: 1. 无明确适应症;2. 严重过敏史; 3. 自动脉瘤分裂; 4. 出血性中风后24小时内等。
第九条对于有相对禁忌证的患者,需经过专家组评估,确定是否使用血液制品。
第三章血液制品的管理与使用第十条医院应建立完善的血液库管理制度,包含血液手记、储存、运输、核查等环节的规范。
第十一条医院血液库应遵从以下原则: 1. 血液手记应当严格依照规范操作,确保手记样本的质量; 2. 血液储存应符合相关规定,确保血液制品的质量和安全; 3. 血液核查和交接应当认真记录,确保血液的正常流转。
第十二条用血前应进行血型鉴定和血液传染病筛查,确保血液符合受血者的血型和传染病阴性标准。
第十三条用血时应依照科学的用血原则,合理布置血液制品的使用,避开挥霍和交叉感染的风险。
第十四条医院应配备专业的输血团队,负责用血过程的监测和记录,及时发现和处理用血中的问题。
第十五条血液制品的使用和记录应当严格依照相关规定进行,包含用血指征、用血量、输血速度、输血反应等内容。
规范临床用血制度
规范临床用血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医院的临床用血行为,提高用血管理水平,保障临床用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订立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全部临床科室及相关人员,在临床用血过程中必需遵守本制度。
第三条临床用血应遵从以下原则:1.安全为首要原则,确保用血不造成患者和输血受血者的不良反应和感染;2.临床使用血及其制品应符合适应证,确保用血的必需性和合理性;3.强调血液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提高用血效果和资源利用率;4.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管理规范,保证用血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第二章输血准备第四条全部用血工作必需建立完善的输血质量管理体系,配备专业人员,确保用血工作的正常运行。
第五条临床科室应建立科室用血管理组织,配备专职用血负责人,负责用血的组织、协调和监督工作。
第六条医院应建立血液库房,确保血液及其制品的储备充分,并做好冷链管理,确保血液的质量和安全。
第七条用血时需评估患者的输血风险,包含但不限于:1.推断患者是否存在输血的适应证和禁忌证;2.推断患者的输血需求量和输血方式;3.对于特殊类型患者,如儿童、孕妇等,需进行特殊评估和血液选择。
第八条用血前需签署知情同意书,向患者及其家属明确解释用血的目的、可能的风险和不良反应,征得患者或其家属的同意。
第九条输血前应对患者进行基本检查,包含但不限于血型和交叉配血试验、血液常规检查、肝肾功能检查等,确保患者适合输血。
第三章输血操作第十条临床用血应使用合格的输血器材和血液制品,严禁使用过期或存在质量问题的血液制品。
第十一条输血操作应严格遵从以下要求:1.输血前进行术前标识,确保输血患者的身份和血型的全都性;2.输血前进行适当的输血准备,包含验血、交叉配血、冰浴等操作;3.输血时必需有专人护理和察看,注意患者的血流情况和不良反应;4.输血结束后,应及时填写输血记录,包含输血过程中的相关信息和不良反应的处理。
第十二条输血操作中应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1.保持输血器材的干净和无菌,避开交叉感染;2.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疾病需求,选择合适的血液制品和输血方式;3.依据患者的输血需求量和输血速度,合理布置输血方案。
临床用血管理规范
临床用血管理规范一、引言临床用血管理是指医疗机构在临床工作中对于输血过程的规范管理。
临床用血管理的目的是确保患者在输血过程中获得安全、有效的输血治疗,同时减少输血相关的风险和并发症。
本文旨在制定一套临床用血管理规范,以指导医疗机构在临床用血过程中的操作和决策。
二、术语定义1. 输血:将血液及其衍生物输送到患者体内的过程。
2. 供血者:提供输血血液及其衍生物的个体或机构。
3. 受血者: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
4. 输血反应:受血者在输血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或并发症。
三、临床用血管理流程1. 输血适应症评估在决定是否进行输血治疗时,医疗机构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输血指征进行评估。
评估的内容包括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病情的严重程度、输血的预期效果等。
2. 输血血型鉴定在进行输血治疗前,医疗机构应对受血者进行血型鉴定。
鉴定的目的是确保输血血液与受血者的血型相匹配,以避免输血不相容导致的输血反应。
3. 输血血液筛查医疗机构应对供血者提供的输血血液进行全面的筛查,包括传染性疾病标志物、输血不相容的抗原和抗体等。
筛查的目的是确保输血血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 输血血液储存和运输医疗机构应对输血血液进行适当的储存和运输,确保血液的质量和安全性。
储存条件应符合相关的规范要求,包括温度、湿度等。
5. 输血过程监测在输血过程中,医疗机构应对受血者进行密切监测,包括血压、心率、体温等生命体征的监测,以及输血反应的监测。
同时,医疗机构应确保输血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6. 输血反应处理如果受血者在输血过程中出现输血反应,医疗机构应立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包括停止输血、给予相应的治疗等。
同时,医疗机构应对输血反应进行记录和报告,以便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7. 输血效果评估在输血治疗结束后,医疗机构应对受血者的输血效果进行评估。
评估的内容包括血红蛋白水平的变化、病情的改善等。
评估的结果可以为进一步的治疗决策提供参考。
四、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1. 质量控制医疗机构应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控制体系,包括对输血血液的质量控制、对输血过程的质量控制等。
临床用血管理规范
临床用血管理规范一、引言血液是人体重要的生命物质,对于临床医学而言,合理的用血管理对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少不必要的输血风险至关重要。
因此,制定和执行临床用血管理规范是现代医疗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本文旨在提供一套临床用血管理的标准格式,以确保用血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二、术语定义1. 临床用血:指在临床医学中使用血液及其衍生物进行治疗的过程。
2. 输血:将血液或其衍生物通过静脉输注给患者的过程。
3. 供血者:指愿意捐献血液或其衍生物的个人或机构。
4. 受血者:指需要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
5. 用血指标:指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确定的输血指征。
6. 用血风险评估:指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输血指征评估输血可能带来的风险。
7. 用血决策:指根据用血指标和用血风险评估结果进行的决策,确定是否进行输血治疗。
三、临床用血管理流程1. 用血指标的确定1.1 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确定用血指标。
1.2 用血指标应具备科学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
1.3 用血指标应根据不同病种、不同病情和不同手术类型进行个性化制定。
2. 用血风险评估2.1 根据患者的病情、用血指标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评估输血可能带来的风险。
2.2 用血风险评估应包括输血反应、传染病传播、免疫相关反应等方面的风险评估。
2.3 用血风险评估应根据不同病种、不同病情和不同手术类型进行个性化制定。
3. 用血决策3.1 根据用血指标和用血风险评估结果,进行用血决策。
3.2 用血决策应由多学科团队共同参与,包括临床医生、输血科医生、实验室医生等。
3.3 用血决策应遵循“合理用血、安全用血、经济用血”的原则。
4. 供血者管理4.1 供血者应符合血液捐献的相关规定和标准。
4.2 供血者应进行血型鉴定和传染病筛查。
4.3 供血者应进行定期的健康检查和疾病筛查。
5. 输血操作5.1 输血操作应由经过专门培训的医务人员进行。
5.2 输血操作应遵循严格的无菌操作规范。
合理用血制度
合理用血制度引言合理用血制度是指在医疗机构中合理调配和使用血液及其制品的一种管理制度。
合理用血制度的目的是确保临床患者能够获得必要的输血治疗,同时有效避免输血相关的潜在风险和资源的浪费。
本文将介绍合理用血制度的重要性、原则以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一、合理用血制度的重要性合理用血制度对于医疗机构和临床患者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对医疗机构来说,合理用血制度可以有效管理和规范医疗资源的使用,避免因无序输血而造成的资源的浪费。
其次,合理用血制度能够减少输血相关的风险,如输血反应、病毒感染等,提高临床输血的安全性。
最后,合理用血制度还能促使医疗机构提高对血液及其制品的合理调配,确保患者能够及时获得必要的输血治疗。
二、合理用血制度的原则1. 临床指征:合理用血制度要求医生在判断患者是否需要输血治疗时,必须仔细评估患者的临床状况,并根据相关指南和标准进行判断。
避免因主观判断或不必要的输血而增加患者的风险。
2. 血液及其制品的选择:合理用血制度要求医生在选择血液及其制品时应遵循相应的指南和标准。
尽量使用符合质量和安全要求的血液及其制品,确保输血过程中不会向患者传播潜在病原体。
3. 输血前的必要准备:在进行输血治疗前,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充分的准备,包括与患者沟通和说明输血的目的、可能的风险以及可能的输血反应等。
同时,还需对患者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和评估,确保符合输血的适应症。
4. 输血过程的监测和评估:在实施输血治疗时,医生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输血反应的发生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同时,输血治疗后需要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以便根据需要进行后续的输血治疗。
三、合理用血制度的应用合理用血制度的应用需要医疗机构全面参与和配合。
首先,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包括完善的规章制度、规范的流程和相关的培训措施。
其次,医疗机构应积极推动临床医生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合理用血的意识和能力。
此外,医疗机构还应定期进行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合理用血中存在的问题。
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三篇)
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一、总体要求临床用血管理制度是为了规范医院临床血液使用行为,确保用血的合理性、安全性和可追溯性。
制度的目标是达到合理用血、节约用血、保证供需平衡,并提高血液产品的使用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和传染病的发生率。
具体要求如下:1.医院应设置血液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完善和执行血液管理制度,协调相关部门的工作。
2.各科室要建立临床用血小组,负责制定本科室的用血指南和规范,履行好临床用血的管理职责。
3.医务人员要严格按照血液管理制度的要求进行用血操作,不得违反制度规定。
4.医院要加强对医务人员的用血培训和考核,提高医务人员的临床用血水平。
二、血液使用的标准和途径1.血液使用的标准:临床上需要输血治疗的适应症应明确,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血液检查结果来判断是否需要输血。
一般情况下,血红蛋白小于70-80g/L、血红蛋白下降快于10g/L/d,或出现休克、严重贫血和急性失血等情况,都是输血的适应证。
但是,对特殊患者如儿童、孕妇、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等,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血液使用的判断。
2.血液使用的途径:血液使用途径包括定点献血和购买血液产品,医院要与当地血液中心建立血液供应管理机制,确保血液的及时供应。
三、用血操作流程1.临床医生在确定需要输血治疗后,提出申请,详细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病情及输血的原因和目的。
2.医院血库根据申请单和血液库存状况,审核申请单,并选择合适的血液产品。
3.临床医生核对血液品种和数量,并签字确认。
4.临床医生填写血液用法,包括输血速度、输血量和输血时间等,并通知护士负责输血过程管理。
5.护士在输血过程中,必须核对患者的身份、血型和血液品种。
6.护士监测输血过程中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血压、心率和呼吸等,并记录在输血观察表中。
7.输血结束后,护士做好输血过程记录,并填写输血后观察表。
8.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输血效果,进行疗效评估,并记录在病历中。
四、临床用血的质量控制1.血液采集和储存:医院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确保血液采集的安全性和质量,储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临床用血管理规范
临床用血管理规范一、引言临床用血是指医疗机构在治疗过程中使用血液及其制品的一种医疗行为。
为了确保临床用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保护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制定临床用血管理规范是非常必要的。
二、背景血液及其制品是一种重要的医疗资源,广泛应用于手术、创伤、产科、肿瘤治疗等临床领域。
然而,不合理或者滥用的用血行为可能导致输血相关的并发症和风险,给患者带来不良影响。
因此,建立临床用血管理规范,规范用血行为,对于提高用血质量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三、原则1. 临床用血应遵循合理用血原则,即在明确适应症的前提下,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科学合理地决定是否进行输血。
2. 临床用血应遵循安全用血原则,即确保输血过程中的血液安全性、合规性和有效性。
3. 临床用血应遵循节约用血原则,即在满足患者需要的前提下,合理控制用血量,避免不必要的血液浪费。
四、临床用血管理流程1. 用血指征的确定医疗机构应建立用血指征的评估标准,根据患者的病情、实验室检查结果和临床指南等,明确适应症,确定是否需要进行输血。
2. 输血前的准备工作医疗机构应建立严格的输血前准备工作流程,包括患者的血型鉴定、抗体筛查、交叉配血等,确保输血前的血液检查和准备工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3. 输血过程的管理医疗机构应建立严格的输血过程管理制度,包括输血设备的选择和使用、输血操作的规范、输血反应的监测和处理等,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 输血后的监测和随访医疗机构应建立输血后的监测和随访制度,对输血后的患者进行定期观察和评估,及时发现并处理输血相关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
五、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医疗机构应建立临床用血质量控制和持续改进机制,包括定期开展用血质量评估和审查,制定相关的质量指标和评价标准,及时纠正和改进存在的问题。
六、人员培训与宣教医疗机构应加强临床用血相关人员的培训与宣教工作,提高用血管理的专业水平和操作技能,增强用血管理的意识和责任感。
七、结论临床用血管理规范是确保临床用血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保障,医疗机构应根据本规范的要求,建立健全的临床用血管理制度,不断提高用血质量和安全性,保护患者的生命和健康。
临床用血管理规范
临床用血管理规范一、背景介绍血液是人体重要的生命物质之一,临床用血管理规范是为了确保临床用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合理利用血液资源,提高血液供应的可及性和可持续性。
本文将介绍临床用血管理规范的相关要求和流程。
二、用血管理的基本原则1. 临床必需:用血需基于临床需要,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和治疗效果。
2. 合理用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血制品和用血量,避免不必要的输血。
3. 安全用血:确保血液质量安全,严格执行血液采集、储存和输血的操作规范,减少输血相关的风险。
4. 优先供应:对于急需输血的患者,应优先满足其用血需求。
三、临床用血管理的流程1. 临床评估: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评估是否需要输血,并确定输血的血制品和用血量。
2. 血液采集和储存:血液采集应由专业人员进行,确保采集过程无菌,并按照规定的温度和时间储存血液。
3. 输血适应症:根据临床评估结果,确定患者是否符合输血的适应症,如贫血、失血性休克等。
4. 输血同意:在明确患者需要输血的情况下,医生应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充分沟通,取得输血同意书。
5. 输血前筛查:在输血前,应对患者进行血型、交叉配血和传染病筛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6. 输血操作:输血过程中,应使用专用输血器材,确保输血的安全和有效性,同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7. 输血后观察:输血后,应对患者进行观察,及时发现和处理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
8. 输血记录:对于每次输血,应及时记录输血的血制品和用血量,以及输血的效果和不良反应等信息。
四、临床用血管理的质量控制1. 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标准操作规程、培训和考核、质量评价等环节,确保用血管理的规范性和连续性。
2. 质量监控:定期进行血制品的质量监控,包括血型鉴定、细菌检测、病毒筛查等,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3. 不良事件报告和处理:对于输血过程中发生的不良事件,应及时报告,并进行调查和处理,以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临床用血管理规范
临床用血管理规范一、背景介绍临床用血管理是指在临床医学实践中,对于血液及其制品的合理使用和管理的一系列措施。
血液及其制品的使用在临床治疗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不合理的使用可能会导致血液资源的浪费和不必要的风险。
因此,制定和遵守临床用血管理规范对于提高用血效率和保障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二、目的制定临床用血管理规范的目的是为了规范血液及其制品的使用,保障患者用血的安全和有效性,提高用血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用血的不必要浪费。
三、适合范围本规范适合于临床医疗机构内所有涉及血液及其制品使用的科室和人员,包括但不限于外科、内科、妇产科、儿科等。
四、管理原则1. 合理用血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血液及其制品使用方式,避免不必要的用血。
2. 安全用血原则:确保血液及其制品的质量安全,避免传染病的传播和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
3. 高效用血原则:提高用血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用血的不必要浪费。
五、具体要求1. 临床用血决策:临床医生在决定使用血液及其制品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临床指南进行判断,并与患者及其家属充分沟通,共同做出决策。
2. 用血指征和禁忌症:明确各种疾病或者情况下的用血指征和禁忌症,避免不必要的用血或者使用不当的血液及其制品。
3. 用血审批和登记:建立用血审批和登记制度,确保用血的合理性和追溯性。
4. 血液及其制品的储存和管理:确保血液及其制品的质量安全,建立完善的储存和管理制度,包括温度控制、防止交叉感染等。
5. 用血风险评估和控制:对于使用血液及其制品的患者,应进行用血风险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减少用血相关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
6. 用血质量监控:建立用血质量监控机制,对用血的效果和安全进行评估和监测,并及时采取改进措施。
7. 用血培训和教育:对临床医生和相关人员进行用血管理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用血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六、实施措施1. 制定和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明确各项管理的具体要求和责任。
临床用血管理规范
临床用血管理规范一、引言临床用血管理是指在医疗机构中,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使用血液及其制品的管理工作。
临床用血管理的目的是确保患者获得安全有效的输血治疗,并最大程度地减少输血相关的风险和不良反应。
本文将介绍临床用血管理的相关标准和要求。
二、临床用血管理的基本原则1. 个体化: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输血治疗方案,包括输血指征、输血量、输血速度等。
2. 安全性:确保输血过程中的安全性,包括输血前的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输血前的必要检查等。
3. 效果评估:对输血治疗的效果进行评估,包括输血后的疗效观察、相关指标的监测等。
4. 风险管理:对输血相关的风险进行评估和管理,包括输血反应的预防和处理、输血相关传染病的预防等。
5. 资源合理利用: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前提下,合理使用血液及其制品,避免浪费。
三、临床用血管理的具体要求1. 输血指征的确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明确输血的指征和适应证。
2. 输血前的准备工作:包括患者的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输血前的必要检查(如血红蛋白测定、凝血功能检查等)。
3. 输血过程的管理:包括输血前的血液质量检查、输血品种的选择、输血速度的控制、输血过程中的监测等。
4. 输血反应的处理:对于浮现输血反应的患者,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包括住手输血、赋予相应的药物治疗等。
5. 输血后的观察和评估:对输血后的患者进行观察和评估,包括监测相关指标(如血红蛋白、凝血功能等)、观察不良反应等。
6. 输血相关传染病的预防: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输血过程中不发生传染病的传播,包括血液筛查、病毒灭活等。
7. 输血的记录和报告:对输血过程进行详细的记录和报告,包括输血的时间、输血量、输血指征、不良反应等。
四、临床用血管理的质量评估为了确保临床用血管理的质量,医疗机构应该建立相应的质量评估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监测输血的指征合理性和准确性,评估输血的必要性和效果。
2. 监测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处理情况,评估输血的安全性。
临床用血管理规定范本
临床用血管理规定范本一、引言本文旨在规范临床用血管理,保证血液安全和合理使用,提升医疗质量。
以下为相关规定:二、血液使用适应症和禁忌症1. 血液使用适应症应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相关规定执行,确保适应症准确、具体、明确。
2. 血液使用禁忌症应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相关规定执行,禁止违规使用血液。
三、血液危险评估和选择1. 在使用血液前,医务人员应进行全面的血液危险评估,包括血液传播感染的风险、血液成分的适宜性等。
2. 在选择血液时,应优先选择无血型和免疫学问题的血浆衍生制品,并尽量减少使用特殊血型和少见血型的血液成分。
四、血液保存和管理1. 血液成分的保存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确保血液的质量和有效性。
2. 血液的管理应建立血库信息管理系统,实时追踪血液的进出和使用情况,并定期进行库存盘点和质量检测。
五、临床血液使用操作规范1. 在使用血液前,医务人员应对血液进行严格的验收,并核对血液的标签、样本和病人信息等,确保血液的正确性和安全性。
2. 血液输注操作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包括输血速度、输血时间和不良反应等方面的控制。
六、血液使用监测和不良事件处理1. 血液使用过程中应建立严格监测措施,包括输血反应的监测和不良事件的上报等。
2. 对于血液使用中发生的不良事件,应及时处理和反馈,并进行事后评估和改进。
七、血液使用的合理性评价1. 对于血液使用的合理性,应定期进行评价和分析,包括血液使用指标的分析和比较等。
2. 针对评价结果,应及时进行改进和优化,提升血液使用的合理性和效果。
八、血液安全宣教和培训1. 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血液安全宣教和培训活动,提高医务人员对血液安全的意识和素养。
2. 相关培训内容应包括血液使用的规范、血液安全事项和不良事件的处理等。
九、罚则和处罚1. 对于违规使用血液的行为,应依法给予相应的处罚和纠正,确保血液使用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2. 医疗机构应建立血液管理和监督机制,严格执行罚则和处罚,形成有效的内部管理和外部约束。
临床用血管理规范
临床用血管理规范一、引言血液是人体重要的生命物质之一,对于许多疾病的治疗和手术过程中的失血,输血是必不可少的治疗手段。
然而,不合理的输血管理可能带来一系列的风险,包括输血反应、感染传播、血液资源浪费等。
为了确保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制定临床用血管理规范是非常必要的。
二、目的本文旨在规范临床用血管理,确保血液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输血相关的风险,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三、适合范围本规范适合于所有需要输血的患者,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况:1. 手术中浮现大量失血或者需要大量补充血液;2. 严重贫血或者休克患者;3. 血友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系统疾病患者;4. 其他特殊情况下需要输血的患者。
四、术前评估1. 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手术类型和预期失血量等因素,判断是否需要输血,并评估输血的风险和益处。
2. 医生应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过敏史、家族史等,并进行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以评估患者的输血适应性。
3. 根据患者的血型、血红蛋白水平、凝血功能等指标,确定输血的血液成份和数量。
五、血液成份的选择和管理1. 血液成份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需要和输血指征进行决定。
常用的血液成份包括红细胞悬液、血小板悬液、新鲜冰冻血浆等。
2. 医院应建立合理的血液库存管理制度,确保血液成份的及时供应和有效管理。
3. 输血前应进行严格的血液成份的核对,包括血型、Rh因子、血液成份的过期日期等,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六、输血过程中的管理1. 输血前,医生应向患者充分解释输血的目的、过程、可能的风险和并发症等,并取得患者的知情允许。
2. 临床医生应严格按照输血操作规范进行输血,包括正确选择输血器材、确保输血过程的无菌操作、遵循输血速度的控制原则等。
3. 输血过程中,医生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输血反应的发生情况,及时处理输血反应和并发症。
4. 输血结束后,医生应对患者进行适当的观察和评估,包括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尿量等指标,以及输血后可能浮现的并发症。
临床用血管理规范
临床用血管理规范一、背景介绍血液是临床医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对于病人的治疗和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不合理的血液使用可能会导致血液资源的浪费,增加医疗成本,并可能引发一系列的安全问题。
因此,建立科学规范的临床用血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二、目的本文旨在制定一套临床用血管理规范,以确保血液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血液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三、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所有需要使用血液或血液制品的临床科室,包括但不限于外科、内科、妇产科、儿科等。
四、术语定义1. 临床用血:指医疗机构为患者输注血液或血液制品的行为。
2. 血液资源:指供应给医疗机构的血液和血液制品。
3. 血液管理:指对血液资源进行合理调配、使用和监控的过程。
五、管理原则1. 临床用血应遵循以下原则:a) 合理使用: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临床需要,科学决策是否需要使用血液或血液制品。
b) 安全使用:确保血液和血液制品的质量安全,避免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和其他安全风险。
c) 有效管理:通过规范的管理流程和监控手段,提高血液使用的效率和质量。
六、管理措施1. 用血指征的确定:a) 根据患者的临床状况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明确是否需要输血。
b) 对于术前患者,应根据手术类型和术前检查结果确定是否需要输血。
c) 对于术中患者,应根据手术过程中出血情况和患者的生命体征确定是否需要输血。
2. 血液和血液制品的选择:a) 根据患者的血型、血液成分需求和病情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血液或血液制品。
b) 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等),应根据其特殊需求选择合适的血液或血液制品。
3. 用血的安全措施:a) 严格执行血液安全检测流程,确保输血前的血液和血液制品质量安全。
b) 严格执行血型鉴定和配血操作,避免输血不合适的血液或血液制品。
c) 严格执行输血反应监测和处理流程,及时发现和处理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
4. 用血的监控和评估:a) 建立血液使用的监控系统,对血液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
临床用血管理规范
临床用血管理规范引言:临床用血是指将血液及其成分应用于临床治疗的过程。
为了确保用血安全有效,提高临床用血管理水平,制定了临床用血管理规范。
本文将详细介绍临床用血管理规范的内容和要求。
一、临床用血管理的目的和原则1. 目的:临床用血管理旨在确保用血安全、合理、有效,降低输血相关风险,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2. 原则:a. 临床用血应遵循医学伦理原则和法律法规,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和隐私权。
b. 临床用血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输血指征进行合理的血液成分选择和输血量确定。
c. 临床用血应严格遵循血液安全管理制度,确保血液质量和输血过程的安全性。
二、临床用血管理的基本要求1. 临床用血管理人员:a. 临床用血管理应由专业人员负责,包括临床血液科医生、输血科护士等。
b. 临床用血管理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定期接受培训和考核。
2. 临床用血管理流程:a. 临床用血需建立完善的管理流程,包括用血申请、血液成分选择、血液质量检测、输血过程监控和记录等环节。
b. 临床用血管理流程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规定,并定期进行评估和改进。
3. 血液成分选择和使用:a. 临床用血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输血指征选择合适的血液成分。
b. 临床用血应合理使用血液成分,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减少输血相关风险。
4. 血液质量管理:a. 临床用血应使用符合质量标准的血液成分,确保血液质量安全。
b. 临床用血应定期对血液成分进行质量检测,包括血型鉴定、传染病筛查等。
5. 输血过程监控和记录:a. 临床用血应对输血过程进行监控,包括输血速度、输血反应等。
b. 临床用血应做好输血记录,包括输血指征、血液成分选择、输血量等。
三、临床用血管理的质量控制和评估1. 质量控制:a. 临床用血应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包括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评估。
b. 临床用血应定期进行质量控制检查,确保临床用血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2. 评估和改进:a. 临床用血应定期进行评估,包括用血指标、输血效果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H(-)血,提前与血站联系才能订。
备血标本单抽,确定用血的请注明时间
初次输血浆及血小板也要抽交叉血,复查血型。 急症合血,不要太依赖工人送血 希望不要总打电话催,值班人员分散精力
安全、合理输血 是 您 我 的 责 任
谢谢大家!
评价指标
红细胞制剂输注: (1 )实验室指标①一般 50kg 体重患者输注悬浮红细胞 2u (洗涤红 细胞 3u )大约可使血红蛋白升高 10g/L ,红细胞容积升高 0.03 。 由于血红蛋白检验误差允许值为±10g/L ,故临床判断输注红 细胞制剂是否有效,应在输注后血红蛋白升高≥20g/L。 ②应排除出血、溶血等倾向。临床缺氧症状与体征改善或消失。
非手术患者
血小板计数>50×109/L
立即输注
应输注
血小板计数<50×109/L
血小板计数≤10×109/L
血小板计数50-00×109/L, 血小板计数10-50×109/L,倘若伴有 倘若伴有出血倾向或/和血小板功能 出血倾向或/和血小板功能低下 低下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慢性病患者,大多对 低红细胞含量及低血小板含量已经耐受, 可以适当减低输注要求
应输注
血红蛋白70-100g/L之间,倘若患者 血红蛋白60-100g/L之间,倘若患者 伴有较明显临床缺氧症状与体征, 伴有较明显临床缺氧症状与体征,主 主要表现为包括:头晕、乏力和心 要表现为包括:头晕、乏力和心悸等, 悸等,
临床输血适应性评价
血小板制剂
不输注
手术及创伤患者
血小板计数>100×109/L
薛城区人民医院
合理规范临床用血
2012年实施《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其中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推进临床
科学合理用血,保护血液资源,保障临床用血安全和医疗质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制定本办法
2012年实施《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其中
第十九条 医务人员应当认真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严格 掌握临床输血适应证,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测指标,对 输血指证进行综合评估,制订输血治疗方案。 第二十八条 医师应当将患者输血适应证的评估、输血过程
手术(骨髓穿刺例外)<50×109/L失血不多的手术和阴道分娩, 消化道出血<100×109/L关键部位的手术(如:脑、眼、某些泌 尿外科手术、体
临床输血适应性评价
新 鲜 冰 冻 血 浆 输 注 ( 手 术 与 非 手 术 患 者 )
(1)PT或APTT>正常1.5倍,或INR值>1.5(肝病>1.3),伴有创面弥漫性渗 血 (2)急性大出血输注大量保存期相对较长红细胞制剂后,仍出血不止 (3)有先天性凝血功能障碍病史,伴有出血倾向,在血浆药源性制剂供应缺乏 时 ( 4 ) 对 抗 华 法 令 药 物 过 量
临床输血有效性评价
评 价 方 法
( (
1 2 或
) ) 单
在 通 一
每 过 临
次 单 床
实 一 症
施 实 状
输
血 验 与
后 室 体
48 指 征
小 标 变
时 变 化
内 化 ,
或 实 验 室 指 标 与 临 床 症 状 与 体 征 同 时 变 化
(3)有效:客观指标改善(实验室指标、血压、心率等) 好 无 转 效 : : 客 主 观 指 观 标 指 或 / 标 和 减 主 观 轻 指 或 标 无 好 改 转 善
输注,持续并动态监测Hb、Hct等各项实验室指标是指导输血的关键。
临床提出输血申请后,输血科按输血指证及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测 指标,对临床用血进行综合评估,发放血液。
评估非手术科室用血合理性
床医生按照输血指征及临床医疗需求提出临床用血申请
输血科实时并动态监测患者输血指标,适时查阅病历,评估用血 需求是否合理,与临床沟通、协调来决定是否发放血液。
科学用血 采用输血新技术,将最适血液成分安全、有效输注。
合理用血的目的
输血的目的
提高血液的携氧能力,纠正出凝血功能异常。
除了上述以外的输血
即为不合理输血
合理用血的原则
(1)能不输血尽量不输血 (2)能少输的尽量不多输 (3)大力开展成分输血、自身输血,做到 科学、合理用血(缺什么,补什么)
备血量≥6U或者术前Hb≤80g/L的患者,医疗组组长 需与血库联系,同意后予以备血。
当务之急——应对血荒
目标:将稀缺而宝贵的血液资源用于最需要的病人身上,发挥最大 的作用,重点保障危、急、重患者的临床用血。尽量满足临床普通 患者用血。
面对血源紧缺我们要做的
安全合理输血 备血 择期手术: 普通红细胞与血浆提前 24小时备血,血库有血才算备上,不 要没有备血,强行手术。 血小板 不能保障提供,更要提前24小时 联系,节假日还会顺延。 洗涤红 需要预约 ,一天两次
评价指标
2、血小板制剂输注指标 1 、粗略计算 一般 50kg 体重患者输注输注单采血小板 1u (含血小板总数2.2x1011),可使血小板计数升高 30x109/L.应排除出血、DIC等倾向 2、临床出血症状与体征改善或消失
。
评价指标
3、血浆与冷沉淀输注实验室指标 ①精确计算 因 正 子 以凝血因子Ⅷ活性增高为疗效评估指标。新鲜冰冻血 Ⅷ 活 性 可 增 高 30% 。 常
不输血三原则: 不可替代 满足生理需求 风险规避
目前临床用血现状
红细胞输注指征偏宽 术前备血带有随意性 搭配性输血较为普遍 “冷链”保护意识差 滥用血浆补充血容量和营养 “血荒”长期存在 输血有效性评估不重视
强化合理用血理念
做到能少输,坚决少输
可输可不输,坚决不输
如何规范用血,严格输血指证,先从血源各成分功能谈起
血液各成分主要功能
红细胞 作用:增强运氧能力。 适用:①各种急性失血的输血; ②各种慢性贫血; ③高钾血症、肝、肾、心功能障碍者输血; ④小儿、老年人输血
血液各成分主要功能
血小板 作用:止血。 适用:① 血小板减少所致的出血; ② 血小板功能障碍所致的出血 需做交叉配合试验,要求 ABO相合,一次足量输注。
评估手术科室用血可能性合理性
术前——做好手术前备血合理性及术中用血可能性进行评估。 手术中——实时监测患者输血指标,与手术室沟通,减少不必要的输 血。 我院已经开始做自体血液回收。择期大出血手术及急性大失 血病人术中采用自体血回收是安全有效的方法。既节约了大量血源、 减少输血后并发症,又显著提高了术中大出血病人的抢救成功率。 建议推广。 手术后——反馈术中已用血量,根据输血后指标评估术中用血合理性。
临床输血适应性评价
2. 冷 沉 淀 输 注 ( 手 术 与 非 手 术 患 者 )
(1)获得性或先天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纤维蛋白原水平< 1.0g/L),伴出血倾向或拟
实 施 手 术 , 在 血 浆 药 源 性 纤 维 蛋 白 原 供 应 缺 乏 时 ( 2 )血友病 A 患者血浆 FⅧ 活性较低伴有明显出血倾向,在血浆药源性 FⅧ 供应缺乏时 (3)1型(去精氨酸加压素无效)和2B、2N型(禁忌使用去精氨酸加压素)的血管性血 友 病 ( vWD ) , 在 含 vWF 的 血 浆 药 源 性 FⅧ 供 应 缺 乏 时 (4)血小板聚集功能减弱的尿毒症伴有出血、溶栓治疗过度和原位肝移植出血等
浆 15ml/kg 或冷沉淀 15IU/kg ,每 12h输注 1 次,连续输注 2次,凝血 ②粗略计算 APTT或/和PT或/和INR或/和出凝血时间改善或恢复至
(
2
)
临
床
出
血
症
状
改
善
或
消
失
。
科学合理用血
合理用血 是输注安全的血液,用以治疗能导致患者死亡或引起患者处于严 重情况而又不能用其他方法有效预防和治疗的疾病。
和输血后疗效评价情况记入病历。
第三十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科室和医师临床用血评价及公 示制度。将临床用血情况纳入科室和医务人员工作考核指标 体
现阶段临床输血社会背景
临床需求不断增加,外伤患者,我院大手术,慢性病患者不断增加 输血传染疾病和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只能尽量减少发生率,但不可 能完全杜绝发生; 医患关系紧张,患者期望值高;
临床还存在血液的不合理应用
血液供应不足(血荒),2018年四月取消互助献血,进一步血源减 少。2017年互助献血占全年采血量15%。
形势严峻
面对需求量大,血源紧张的情况下,如何开展输血工作,满足临床 需求? 1、开源 增加采血量。社会行为
2、合理规范用血
临床医生用血的规范
树立概念:不输血医疗 患者血液管理 1. 2. 3. 4. 不输血相关技术 输血前评估 保护血液 严格输血指证
临床实际应用
推荐
<20×109/L 无明显出血不输注 <20×109/L 有发热或感染或有潜 在出血<5×109/L需紧急输注(很容易发生颅内出血)
80×109/L硬模外麻阈值<50×109/L做侵入性检查(如中心静脉 置管、胸穿、呼吸道或者胃肠道活检、肝活检、腰穿、鼻窦抽吸、 拔牙等)或腹部
③纤维蛋白原缺乏症 要求与受血者ABO血型相同或相容
临床输血适应性评价
红细胞制剂
不输注
手术及创伤患者
血红蛋白>100g/L,血细胞容积> 0.3,
非手术患者
血红蛋白>1红蛋白<70g/L,血细胞容积< 0.21
血红蛋白<60g/L,血细胞容积< 0.18
提前预约
血液各成分主要功能
血浆 作用:补充凝血因子,扩充血容量。 适用:① 补充全部凝血因子(包括不稳定的凝血因子V、Ⅷ); ② 大 面 积 烧 伤 、 创 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