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用血管理规范
临床用血管理规范

临床用血管理规范引言概述:临床用血管理规范是指在医疗实践中,为了确保血液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制定的一系列规范和措施。
临床用血管理规范的实施旨在避免血液滥用、减少不必要的输血风险,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临床用血管理规范的内容。
一、血液需求评估1.1 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临床指南,明确血液输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是临床用血管理规范的基础,通过遵循指南,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输血风险。
1.2 术前准备:在手术前,医生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患者的病史、实验室检查结果等。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体化的用血计划,明确输血的目的和需求。
1.3 术中监测:在手术过程中,医生应实时监测患者的血液参数,如血红蛋白浓度、凝血功能等。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输血计划,确保患者的血液供应充足。
二、血液选择与筛选2.1 血型与配型:在进行输血前,医生应确定患者的血型,并进行合适的血型配型。
血型不匹配的输血会引起严重的输血反应,因此血型与配型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2.2 血液品质与安全:血液的品质和安全性是临床用血管理的关键。
医院应建立完善的血液采集、储存和输血管理体系,确保血液的质量和安全性。
2.3 用血指标与血液保存: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用血指标,选择合适的血液成份进行输注。
同时,要注意血液的保存时间和保存条件,避免使用过期或者质量不佳的血液成份。
三、输血过程管理3.1 输血途径与速度: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输血需求,选择合适的输血途径和输血速度。
输血途径可以选择静脉输血或者动脉输血,输血速度要根据患者的耐受性和输血目的进行调整。
3.2 输血反应监测:在输血过程中,医生应密切监测患者的输血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输血相关肺损伤等。
如浮现不良反应,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3.3 输血记录与质量评估:医院应建立完善的输血记录系统,记录患者的输血过程和输血效果。
同时,要进行输血质量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提高输血管理的质量和安全性。
临床用血管理规范

临床用血管理规范一、背景和目的临床用血是指在医疗过程中使用血液及其制品来治疗或者支持患者的一种治疗手段。
为了确保临床用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制定和实施临床用血管理规范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旨在介绍临床用血管理规范的标准格式,以便医疗机构和临床医生参考和遵循。
二、适合范围本文适合于各级医疗机构的临床医生和相关医疗人员,包括但不限于医院、诊所、卫生院等。
三、术语和定义1. 临床用血:在医疗过程中使用血液及其制品来治疗或者支持患者的一种治疗手段。
2. 血液及其制品:包括全血、红细胞悬浮液、血小板悬浮液、新鲜冷冻血浆、冷沉淀、血浆、凝血因子浓缩剂等。
3. 供血者:指愿意捐献血液的个人。
4. 受血者:指接受临床用血治疗或者支持的患者。
四、临床用血管理的基本原则1. 安全第一:确保临床用血的安全性是最基本的原则,包括血液采集、储存、输血等环节的安全措施。
2. 个体化治疗:根据受血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制定个体化的用血治疗方案。
3. 合理用血:临床医生应根据受血者的病情和实际需要,合理使用血液及其制品,避免不必要的用血。
4. 临床评估:在进行临床用血前,应进行充分的临床评估,包括受血者的病史、体征、实验室检查等。
5. 血液管理团队:建立专业的血液管理团队,负责血液采集、储存、输血等环节的管理和监督。
五、临床用血管理规范的具体要求1. 供血者的选择和筛查(1)供血者应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定,如年龄、健康状况等。
(2)供血者应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以确保血液的安全性。
(3)供血者的血液样本应进行必要的血型和血清学检测。
2. 血液的采集和储存(1)血液的采集应按照规范的操作流程进行,包括消毒、穿刺、采血等。
(2)采集的血液应进行必要的标本处理和保存,确保血液的质量和有效期。
3. 临床用血的适应症和禁忌症(1)临床医生应根据受血者的具体情况,确定血液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2)适应症包括但不限于急性失血、贫血、凝血功能障碍等。
临床用血管理规范

临床用血管理规范引言概述:临床用血管理规范是指在医疗机构中对于血液及其制品的使用和管理进行规范化的操作。
临床用血管理规范的实施可以提高血液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减少血液浪费,保护供血者和受血者的权益。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临床用血管理规范的内容。
一、血液需求评估1.1 临床需要评估:根据患者的病情、手术类型、术前检查结果等因素,评估患者是否需要输血,确定输血的指征和血液成分的选择。
1.2 术前准备:在手术前进行血液需求评估,包括血型鉴定、抗体筛查、血红蛋白测定等检查,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1.3 血液管理团队:建立血液管理团队,包括临床医生、输血专家、实验室人员等,协同工作,确保血液需求评估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二、血液供应管理2.1 血液库存管理:建立合理的血液库存管理制度,包括血液的采购、储存、运输和分发等环节,确保血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2 血液供应保障:建立与血液供应机构的合作机制,确保血液的及时供应,满足临床的需求。
2.3 血液质量控制:对供血者进行严格的筛查和检测,确保供血者的血液安全,同时对血液制品进行质量控制,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三、输血操作规范3.1 输血前准备:包括患者的血型鉴定、抗体筛查、血红蛋白测定等检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2 输血操作技术:对输血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确保输血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3.3 输血监测与评估:对输血过程进行监测和评估,包括患者的血压、心率、血红蛋白浓度等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输血反应。
四、临床用血指南4.1 临床用血指南的制定:建立临床用血指南,明确血液使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指导临床医生合理使用血液。
4.2 临床用血指南的宣传和培训:对临床医生进行血液使用指南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其对血液使用规范的认识和理解。
4.3 临床用血指南的更新和评估:定期更新和评估临床用血指南,根据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进行修订,确保其科学性和实用性。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11篇)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11篇)临床用血管理制度 11、输血科负责临床用血协调,建立血液库存动态预警,血液库存量应达到医院3天以上用血量,且有应急用血库存,保证临床用血安全。
2、临床科室履行输血前告知和临床输血审批制,按要求准确、完整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少于800毫升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上级医师核准签发;申请800-1600毫升的`,由上级医师审核,科室主任核准签发;申请量超过1600毫升的,由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报医务科批准(急救用血除外)。
输血申请应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至输血科备血。
3、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成分输血,科学合理用血。
输血前临床医师能够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和实验结果评估输血指征;按要求检测乙肝两对半、丙肝抗体、梅毒抗体、艾滋病抗体、ALT、ABO、RhD血型、血常规,不规则抗体筛选检查;输血后及时评价患者实验指标的变化。
4、严格执行血液输注前双人核查核对制度,在规定时限内输注,不得自行贮血,输注过程血液中不得加入任何药物。
5、临床医护人员应密切监测输血过程临床症状和生命体征变化;输血过程中先慢后快;能正确识别、处理输血不良应;能及时回报输血不良应调查处理表交输血科保存。
6、输血后24小时内应详实、准确记录输血病程记录,内容至少包括:输血指征、输血目的,输血方式,异体输血品种、ABO、RhD血型和剂量,自体输血量,输血起止时间,输注过程观察,有无输血应,输血应处理与转归,输血疗效评估;术中输血的`麻醉记录、手术记录、术后病程记录中出血量及输血量一致,输血量与发血量一致;输血护理记录至少包括异体输血的献血码、品种、ABO、RhD血型、剂量,自体输血量,输血起止时间,输注过程及有无输血应,输血应处理与转归等。
输血完毕,及时保存交叉配血报告单、输血记录单等于病历中。
7、不断提高医疗技术,实施血液保护措施,对符合自体输血适应症患者,经治医师应积极动员患者自体输血。
临床用血管理规范

临床用血管理规范一、引言临床用血是指在医疗过程中,将血液及其制品用于患者治疗的一项重要措施。
为了确保用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临床用血管理规范应当被制定和执行。
本文将介绍临床用血管理规范的相关要求和流程。
二、用血适应症的确定1. 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评估患者是否需要输血。
2. 用血适应症的确定应符合相关的临床指南和规范,并进行书面记录。
三、血液产品的选择与订购1. 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血液产品。
2. 血液产品的订购应符合医院的采购制度,并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3. 订购血液产品时,应填写相关的申请单,并进行书面记录。
四、输血前的准备工作1. 患者在输血前应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型和交叉配血等。
2. 输血前应评估患者的输血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五、输血的操作流程1. 输血前,应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和血液产品的一致性。
2. 输血时,应保证输血设备的清洁和消毒,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3. 输血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和不良反应,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六、输血后的监测与处理1. 输血后,应对患者进行必要的监测,包括体温、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的观察。
2. 如出现输血反应或其他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3. 输血后,应及时记录患者的输血情况和不良反应,并进行书面记录。
七、用血的质量控制1. 医院应建立用血的质量控制机制,包括监测用血指标、评估用血效果等。
2. 定期对用血过程进行质量评估和改进,并进行相关的培训和教育。
八、用血的安全管理1. 医院应制定用血的安全管理制度,并确保其有效执行。
2. 临床医生应遵守用血的相关规范和操作流程,确保用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 医院应建立用血的不良事件报告和处理机制,并进行相应的风险评估和改进措施。
九、总结临床用血管理规范是确保用血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措施。
医院应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并进行培训和教育,以提高临床医生的用血管理水平。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精选5篇)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精选5篇)第一篇:临床用血管理制度临床用血管理制度为了贯彻落实《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相关制定,对2003版的医疗工作制定中的(临床用血管理制度)进行修订。
一.临床输血审批制度1.临床科室申请用血必须由经治医师逐项填写,由主治医师以上签字核准鉴定。
2.临床医师应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参照-附件)及控制用血量。
临床输血一次用血量超过2000毫升,需经科主任签名后报医务科批准(急诊用血除外)。
经治医师必须在病史中写明用血指征。
3.凡属必须履行用血申报手续的患者,经治医生应认真填写“用血通知书”,由家属持“通知书”及有关证明,到区用血办公室办理用血证明后,方可予临床用血。
夜间或休息日急诊用血,可由家属持“通知书”到本院门诊收费处交纳用血互助金及血款后准予用血,事后家属到区用血办补办用血证明后,可到财务科退还用血互助金。
如遇经济确有困难者,可由科主任(或二值班)与医务科(或行政总值班)共同认可签字后,方可先用血后补款。
4.临床医生必须有计划地申请用血量,原则上应在规定期限内用完所备血液,如遇特殊情况,尚未用完所配制的血液,应及时通知血库进行调剂。
如调剂无效或未及时通知而造成血液报废的经济损失,应由申请备血科室承担。
二、输血前检测和告知制度1.临床医师议定输血治疗方案前应向患者或家属告知,使其理解输血治疗和输血相关实验检查的必要性。
2.输血前必须进行肝功能、乙肝二对半、丙肝、HIV、梅毒等传染性病原血指标的检查,并将相关结果填入《临床输血申请单》及《输血治疗同意书》。
3.决定输血治疗前,经治医师应向患者或家属说明输同种异体血的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并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
《输血治疗同意书》入病历。
无家属签字的无自主意识患者的紧急输血,应报医务科、总值班或主管部门领导同意、备案、并记入病历。
三、输血的核对制度1.确定输血后,经治医生认真填写“输血检验报告单”,并开出备血医嘱。
临床用血管理规范

临床用血管理规范一、引言血液是人体重要的生命物质,对于临床医学而言,合理的用血管理对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少不必要的输血风险至关重要。
因此,制定和执行临床用血管理规范是现代医疗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本文旨在提供一套临床用血管理的标准格式,以确保用血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二、术语定义1. 临床用血:指在临床医学中使用血液及其衍生物进行治疗的过程。
2. 输血:将血液或其衍生物通过静脉输注给患者的过程。
3. 供血者:指愿意捐献血液或其衍生物的个人或机构。
4. 受血者:指需要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
5. 用血指标:指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确定的输血指征。
6. 用血风险评估:指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输血指征评估输血可能带来的风险。
7. 用血决策:指根据用血指标和用血风险评估结果进行的决策,确定是否进行输血治疗。
三、临床用血管理流程1. 用血指标的确定1.1 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确定用血指标。
1.2 用血指标应具备科学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
1.3 用血指标应根据不同病种、不同病情和不同手术类型进行个性化制定。
2. 用血风险评估2.1 根据患者的病情、用血指标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评估输血可能带来的风险。
2.2 用血风险评估应包括输血反应、传染病传播、免疫相关反应等方面的风险评估。
2.3 用血风险评估应根据不同病种、不同病情和不同手术类型进行个性化制定。
3. 用血决策3.1 根据用血指标和用血风险评估结果,进行用血决策。
3.2 用血决策应由多学科团队共同参与,包括临床医生、输血科医生、实验室医生等。
3.3 用血决策应遵循“合理用血、安全用血、经济用血”的原则。
4. 供血者管理4.1 供血者应符合血液捐献的相关规定和标准。
4.2 供血者应进行血型鉴定和传染病筛查。
4.3 供血者应进行定期的健康检查和疾病筛查。
5. 输血操作5.1 输血操作应由经过专门培训的医务人员进行。
5.2 输血操作应遵循严格的无菌操作规范。
临床用血相关管理及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血液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输送氧气、营养物质和抗体等功能。
在临床医疗过程中,血液的使用对于抢救危重患者、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为确保临床用血安全、有效,我国制定了相关管理及规定,以下将从血液采集、储存、运输、使用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血液采集管理1. 采血机构资质要求临床用血应由具有血液采集资质的医疗机构进行。
医疗机构应取得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核发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并具备血液采集、检验、储存等条件。
2. 采血人员资质要求从事血液采集工作的人员应具有医疗卫生专业背景,并取得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核发的《医师执业证书》或《护士执业证书》。
3. 采血程序(1)患者自愿:患者本人或家属自愿选择是否献血。
(2)知情同意:医务人员向患者或家属告知献血的相关知识、风险及注意事项,并取得其书面同意。
(3)登记、体检:对患者进行登记、体检,确保其身体健康、无传染病。
(4)采血:按照规范程序进行采血,确保血液质量。
(5)血液检验:对采集的血液进行检验,包括血液常规、血型、传染病标志物等。
三、血液储存管理1. 储存条件血液储存应在符合国家标准的血液冷藏设备中进行,确保温度在2-6℃范围内。
2. 储存期限全血、红细胞悬液、血小板等血液成分的储存期限如下:(1)全血:保存期为35天。
(2)红细胞悬液:保存期为21天。
(3)血小板:保存期为24小时。
3. 储存记录医疗机构应建立血液储存记录,详细记录血液品种、数量、入库时间、出库时间、储存温度等信息。
四、血液运输管理1. 运输工具血液运输应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血液冷藏运输车,确保运输过程中温度稳定。
2. 运输人员从事血液运输工作的人员应具备医疗卫生专业背景,并取得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核发的《医师执业证书》或《护士执业证书》。
3. 运输程序(1)出库:根据临床需求,从血液储存设施中取出所需血液。
(2)装车:将血液放入血液冷藏运输车,确保温度稳定。
(3)运输:按照规定路线、时间进行运输。
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三篇)

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一、总体要求临床用血管理制度是为了规范医院临床血液使用行为,确保用血的合理性、安全性和可追溯性。
制度的目标是达到合理用血、节约用血、保证供需平衡,并提高血液产品的使用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和传染病的发生率。
具体要求如下:1.医院应设置血液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完善和执行血液管理制度,协调相关部门的工作。
2.各科室要建立临床用血小组,负责制定本科室的用血指南和规范,履行好临床用血的管理职责。
3.医务人员要严格按照血液管理制度的要求进行用血操作,不得违反制度规定。
4.医院要加强对医务人员的用血培训和考核,提高医务人员的临床用血水平。
二、血液使用的标准和途径1.血液使用的标准:临床上需要输血治疗的适应症应明确,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血液检查结果来判断是否需要输血。
一般情况下,血红蛋白小于70-80g/L、血红蛋白下降快于10g/L/d,或出现休克、严重贫血和急性失血等情况,都是输血的适应证。
但是,对特殊患者如儿童、孕妇、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等,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血液使用的判断。
2.血液使用的途径:血液使用途径包括定点献血和购买血液产品,医院要与当地血液中心建立血液供应管理机制,确保血液的及时供应。
三、用血操作流程1.临床医生在确定需要输血治疗后,提出申请,详细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病情及输血的原因和目的。
2.医院血库根据申请单和血液库存状况,审核申请单,并选择合适的血液产品。
3.临床医生核对血液品种和数量,并签字确认。
4.临床医生填写血液用法,包括输血速度、输血量和输血时间等,并通知护士负责输血过程管理。
5.护士在输血过程中,必须核对患者的身份、血型和血液品种。
6.护士监测输血过程中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血压、心率和呼吸等,并记录在输血观察表中。
7.输血结束后,护士做好输血过程记录,并填写输血后观察表。
8.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输血效果,进行疗效评估,并记录在病历中。
四、临床用血的质量控制1.血液采集和储存:医院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确保血液采集的安全性和质量,储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临床用血管理规范

临床用血管理规范标题:临床用血管理规范引言概述:临床用血管理规范是指在临床医疗实践中,对于患者需要输血时的全过程管理规范。
严格的用血管理规范可以有效保障患者的安全,减少输血相关风险,提高输血效果。
下面将详细介绍临床用血管理规范的具体内容。
一、用血适应证的判断1.1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评估,确定是否需要输血。
1.2 根据输血指征和禁忌症,判断患者是否适合接受输血治疗。
1.3 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确定输血的紧急性和输血量。
二、血液制品的选择和管理2.1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血液制品,包括全血、红细胞悬液、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等。
2.2 对血液制品的储存、运输、使用进行严格管理,确保血液制品的质量和安全。
2.3 对于不同类型的血液制品,根据其特点和适应症进行正确使用,避免不必要的输血。
三、输血前的准备工作3.1 在进行输血前,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问询和体格检查,了解患者的输血史和过敏史等。
3.2 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型、交叉配血、凝血功能等,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3.3 对于有输血风险的患者,进行特殊处理,如预防输血反应的措施。
四、输血过程中的监测和处理4.1 在输血过程中,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定期监测,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
4.2 对于浮现输血反应的患者,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住手输血、予以抗过敏治疗等。
4.3 对于输血过程中浮现的问题或者异常情况,及时向医生汇报并寻求匡助。
五、输血后的观察和随访5.1 在输血结束后,对患者进行观察和监测,密切关注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变化。
5.2 对于输血后可能浮现的并发症或者不良反应,及时处理和记录,并进行随访。
5.3 对于输血效果不佳或者浮现问题的患者,及时进行评估和调整治疗方案。
结语:临床用血管理规范是保障患者安全和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措施。
医护人员应严格按照规范操作,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和有效性,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希翼通过不断的规范管理和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能够更好地保障患者的用血安全和治疗效果。
临床用血管理规范

临床用血管理规范一、背景介绍血液是人体重要的生命物质之一,临床用血是指将血液及其制品应用于疾病治疗和康复过程中。
临床用血管理的目的是确保患者获得安全、有效的血液制品,同时合理利用血液资源,减少不必要的输血操作。
本文旨在制定临床用血管理规范,提供科学、规范的用血指导,保障患者用血安全。
二、用血适应症和禁忌症1. 用血适应症:(1)急性大出血或者失血性休克患者;(2)血液系统疾病,如重度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3)手术患者,如拟行大手术或者有明确手术指征的患者;(4)特殊病种患者,如妊娠合并严重贫血、新生儿溶血病等。
2. 用血禁忌症:(1)轻度贫血患者,血红蛋白≥100g/L;(2)非失血性休克患者;(3)病因未明的发热患者;(4)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如轻度贫血、慢性贫血等。
三、血液制品的选择和管理1. 血液制品的选择:(1)全血:适合于急性大出血或者失血性休克患者;(2)红细胞悬液:适合于贫血患者,血红蛋白<70g/L;(3)血小板悬液:适合于血小板减少或者功能障碍的患者;(4)新鲜冷冻血浆:适合于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
2. 血液制品的管理:(1)血液制品的存储应符合相关规范,确保温度适宜,避免交叉感染;(2)血液制品的使用应按照患者需要进行,避免浪费;(3)血液制品的输注应按照规范操作,确保安全有效。
四、输血前的准备工作1. 患者评估:(1)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和输血需求,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2)评估患者的输血风险,包括输血反应、感染等。
2. 输血前的检查:(1)确保患者的血型和血型抗体筛查结果准确;(2)检查患者的凝血功能,确保适宜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水平;(3)检查患者的肝肾功能,确保患者能够耐受输血。
五、输血操作和监测1. 输血操作:(1)严格遵守洗手、戴手套等无菌操作;(2)选择适当的输血针头和输血管路;(3)输血前进行身份核对,确保输血正确;(4)输血速度应适当,避免过快或者过慢。
临床用血管理规范

临床用血管理规范一、背景介绍血液是人体重要的生命物质之一,临床用血管理规范是为了确保临床用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合理利用血液资源,提高血液供应的可及性和可持续性。
本文将介绍临床用血管理规范的相关要求和流程。
二、用血管理的基本原则1. 临床必需:用血需基于临床需要,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和治疗效果。
2. 合理用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血制品和用血量,避免不必要的输血。
3. 安全用血:确保血液质量安全,严格执行血液采集、储存和输血的操作规范,减少输血相关的风险。
4. 优先供应:对于急需输血的患者,应优先满足其用血需求。
三、临床用血管理的流程1. 临床评估: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评估是否需要输血,并确定输血的血制品和用血量。
2. 血液采集和储存:血液采集应由专业人员进行,确保采集过程无菌,并按照规定的温度和时间储存血液。
3. 输血适应症:根据临床评估结果,确定患者是否符合输血的适应症,如贫血、失血性休克等。
4. 输血同意:在明确患者需要输血的情况下,医生应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充分沟通,取得输血同意书。
5. 输血前筛查:在输血前,应对患者进行血型、交叉配血和传染病筛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6. 输血操作:输血过程中,应使用专用输血器材,确保输血的安全和有效性,同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7. 输血后观察:输血后,应对患者进行观察,及时发现和处理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
8. 输血记录:对于每次输血,应及时记录输血的血制品和用血量,以及输血的效果和不良反应等信息。
四、临床用血管理的质量控制1. 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标准操作规程、培训和考核、质量评价等环节,确保用血管理的规范性和连续性。
2. 质量监控:定期进行血制品的质量监控,包括血型鉴定、细菌检测、病毒筛查等,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3. 不良事件报告和处理:对于输血过程中发生的不良事件,应及时报告,并进行调查和处理,以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临床用血管理规范

临床用血管理规范一、背景介绍血液是人体重要的生命物质之一,临床上用血是一项常见的治疗手段。
为了确保血液的安全有效使用,临床用血管理规范应运而生。
本文将详细介绍临床用血管理规范的内容和要求。
二、血液安全管理1. 血液安全管理的目标是确保供血者和受血者的安全,防止输血相关意外事件的发生。
2. 医疗机构应建立血液安全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和监督血液安全管理策略。
3. 供血者的选择应严格按照像关规定进行,包括血型、感染性疾病筛查等。
4. 血液采集、储存和输血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和血液质量控制要求。
三、临床用血适应症1. 临床用血应遵循适应症的原则,即确保用血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2. 常见的临床用血适应症包括:急性出血、贫血、手术先后失血、血液系统疾病等。
3. 在确定用血适应症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血液检查结果、临床指南等因素。
四、用血前的评估和准备1. 在用血前,医务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血液检查等。
2. 根据评估结果,医务人员应确定用血的类型、数量和时间,并记录在患者的病历中。
3. 用血前,应告知患者有关用血的信息,包括用血的目的、可能的风险和并发症等。
五、用血的操作和监测1. 用血时,应严格按照规范操作,包括正确核对患者身份、血液类型和血液制品的一致性。
2. 用血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等。
3. 用血后,应及时记录用血的相关信息,包括输血量、输血速度、不良反应等。
六、用血后的处理和随访1. 用血后,应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处理和随访。
2. 如浮现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并记录在患者的病历中。
3. 用血后,应对血液残留物进行妥善处理,包括正确分类、封存和处置。
七、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1. 医疗机构应建立临床用血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制定相关的政策、流程和指南。
2. 定期进行用血相关的质量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纠正措施。
3. 医务人员应持续学习和培训,提高用血管理的专业水平和质量意识。
临床用血管理规范

临床用血管理规范一、背景介绍血液是人体重要的生命物质之一,临床用血管理规范旨在确保患者在接受输血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临床用血管理规范的相关内容。
二、适应症和禁忌症1. 适应症:- 严重贫血患者,如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 大手术先后、创伤或者严重出血等情况下的急需输血患者。
- 术前准备期间的血液稀释患者。
- 某些特殊疾病患者,如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等。
2. 禁忌症:- 对输血产生严重过敏反应的患者。
- 患有严重的心脏、肺脏、肾脏等器官疾病的患者。
- 患有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如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
三、血液筛查和配型1. 血液筛查:- 对供血者进行血液筛查,包括传染性疾病的筛查、血型和Rh因子的检测等。
- 对输血前的血液样本进行病原体筛查,确保输血过程中的安全性。
2. 血型和配型:- 对受血者进行血型和Rh因子的检测,确保输血的配型正确。
- 对有特殊输血需求的患者,如免疫缺陷患者,进行特殊抗体的筛查和配型。
四、输血前准备1. 患者评估:- 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以确定输血的适应症和输血量。
2. 血液安全:- 确保输血前的血液样本和输血袋标签一致。
- 检查血液包装是否完好无损,并检查血液的有效期。
3. 输血协议:-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输血协议,包括输血目的、输血量、输血速度等。
五、输血过程1. 输血设备:- 使用符合质量标准的输血设备和输血器具,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 输血操作:-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确保输血过程中无菌。
- 采用输血过滤器,过滤掉血液中的颗粒物质,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
3. 输血监测:-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等,及时发现和处理输血反应。
六、输血后处理1. 输血反应:- 严密观察患者输血后的反应情况,如发热、过敏反应等,及时处理。
2. 输血记录:- 记录输血的相关信息,包括输血的日期、时间、血液类型、输血量等。
临床用血管理规范

临床用血管理规范一、引言临床用血管理是指在医疗机构中,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使用血液及其制品的管理工作。
临床用血管理的目的是确保患者获得安全有效的输血治疗,并最大程度地减少输血相关的风险和不良反应。
本文将介绍临床用血管理的相关标准和要求。
二、临床用血管理的基本原则1. 个体化: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输血治疗方案,包括输血指征、输血量、输血速度等。
2. 安全性:确保输血过程中的安全性,包括输血前的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输血前的必要检查等。
3. 效果评估:对输血治疗的效果进行评估,包括输血后的疗效观察、相关指标的监测等。
4. 风险管理:对输血相关的风险进行评估和管理,包括输血反应的预防和处理、输血相关传染病的预防等。
5. 资源合理利用: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前提下,合理使用血液及其制品,避免浪费。
三、临床用血管理的具体要求1. 输血指征的确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明确输血的指征和适应证。
2. 输血前的准备工作:包括患者的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输血前的必要检查(如血红蛋白测定、凝血功能检查等)。
3. 输血过程的管理:包括输血前的血液质量检查、输血品种的选择、输血速度的控制、输血过程中的监测等。
4. 输血反应的处理:对于浮现输血反应的患者,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包括住手输血、赋予相应的药物治疗等。
5. 输血后的观察和评估:对输血后的患者进行观察和评估,包括监测相关指标(如血红蛋白、凝血功能等)、观察不良反应等。
6. 输血相关传染病的预防: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输血过程中不发生传染病的传播,包括血液筛查、病毒灭活等。
7. 输血的记录和报告:对输血过程进行详细的记录和报告,包括输血的时间、输血量、输血指征、不良反应等。
四、临床用血管理的质量评估为了确保临床用血管理的质量,医疗机构应该建立相应的质量评估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监测输血的指征合理性和准确性,评估输血的必要性和效果。
2. 监测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处理情况,评估输血的安全性。
临床用血管理规范

临床用血管理规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临床科学、合理、安全、有效用血,保护医患双方合法利益,减少医疗纠纷,根据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结合我院实际工作,特制订本规范细则。
第二条、血液资源必须加以保护,合理应用,避免浪费,杜绝不必要的输血。
第三条、临床医师和输血医技人员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正确应用成熟的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包括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等。
第四条、必须使用省卫建委指定的的供血机构(天水市中心血站)的血液。
第五条、成分输血率必须达到90%以上,可作为临床科室考核指标。
第六条、患者输血前必须做传染病项目(最基本要求必须做传染病4项)、不规则抗体的检测等。
第二章输血申请第七条、申请输血应由经治医师逐项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临床输血三联单》,开具输血前全套检查化验单,由主治医师签宇,上级医师审核后,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一天送交输血科备血(急诊除外),一次性申请备血量超过1600ml的,主治医师要加填大量输血审批表,由上级医师及科主任审核同意,输血科医师会诊同意,报医务科批准后方可备血(急诊除外),急诊用血应事后2日内按以上要求补办相关手续。
第八条、决定输血治疗前,经治医师应向患者或其家属说明输同种异体血的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和家属同意后,医患双方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方可进行输血治疗。
《输血治疗同意书》入病历。
无家属签字的无自主医师患者的紧急输血,应报医务科或主管领导同意、备案,并记入病历。
第九条、亲友互助献血用经治医师等对患者家属进行动员,到市中心血站或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采血点进行献血,由血站进行血液的初、复检,并负责调配合格得血液。
第十条、患者治疗性的血液成分去除、血浆置换等,由经治医师申请,相关科室参加制定治疗方案并负责实施,由输血科和经治医师负责患者治疗过程的监护。
第十一条、对于RhD阴性和其他稀有血型患者,应采用自身输血、同型输血或配合性输血,对于配合性输血,临床医生决定输血前应提前3天向输血科提出申请,以方便输血料向血站提出预约申请。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临床用血,是指医疗机构在临床诊疗中,为患者输注血液制品、使用血液制品的行为。
第三条医疗机构临床用血应当遵循合理、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符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制定的临床用血标准和规范。
第四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负责全国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的监督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组织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设立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或者指定专人负责临床用血管理工作。
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由医疗、输血、感染控制、护理等方面的专家组成。
第六条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一)制定本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二)审核临床用血计划和临床用血申请;(三)监督临床用血情况的执行;(四)定期评估临床用血管理工作的效果;(五)组织临床用血相关培训和宣传教育活动。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设立临床用血管理部门或者指定专人负责临床用血的日常管理工作。
临床用血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一)组织实施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的决定;(二)制定临床用血操作规范和流程;(三)负责血液制品的采购、储存、配送和质量监控;(四)对临床用血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五)定期向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报告临床用血情况。
第三章临床用血管理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根据临床用血需求和库存情况,制定合理的临床用血计划,并报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备案。
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临床用血申请制度。
临床用血申请应当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医师提出,并填写临床用血申请单。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临床用血审批制度。
临床用血审批应当由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或者其授权的人员进行。
第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临床用血记录制度。
临床用血记录应当详细、准确、完整,并归入病历。
临床用血管理规范

临床用血管理规范一、引言临床用血管理是指在医疗机构内对患者进行输血治疗时,对血液及其制品的采集、储存、输送、配血、使用等环节进行规范和管理的一系列措施。
临床用血管理的目的是确保患者在接受输血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临床用血管理的各个方面。
二、血液采集和储存1. 血液采集血液采集应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医务人员进行,采用无菌技术进行操作。
采集前应核对患者身份信息,确认患者的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采集时应注意避免交叉感染,使用一次性采血器具,并确保采集采血量符合规定标准。
2. 血液储存血液储存应在恒温环境下进行,确保血液的质量和安全性。
储存过程中应定期进行温度监测,确保温度控制在指定范围内。
同时,应对血液进行标识,包括采血日期、血型、储存期限等信息,并进行记录和管理。
三、血液输送和配血1. 血液输送血液输送应采用封闭系统,避免血液在输送过程中的污染和氧化。
输送前应核对患者身份信息,确保输血的准确性。
输送过程中应注意避免震荡和温度过高或过低,以保证血液的质量。
2. 血型鉴定和配血血型鉴定应在临床检验科进行,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医务人员进行操作。
鉴定结果应准确无误,并进行记录。
配血时应按照患者的血型和抗体情况进行配血,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四、血液使用1. 输血适应症和禁忌症在进行输血治疗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确定输血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症包括失血性休克、严重贫血等;禁忌症包括过敏史、感染性疾病等。
在确定输血适应症后,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输血的血液成分和数量。
2. 输血前准备在进行输血前,应核对患者身份信息,确认输血的准确性。
同时,应对患者进行血型鉴定和配血,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在输血前还应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检查,包括体温、血压、心率等,以确保患者在输血过程中的安全性。
3. 输血过程中的监测和管理在输血过程中应对患者进行密切监测,包括体征、血压、心率等。
同时,应定期进行血液检测,包括血红蛋白、凝血功能等,以确保患者在输血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临床用血管理规范

临床用血管理规范一、背景介绍血液是人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之一,临床用血管理规范是指在医疗过程中对血液的采集、储存、输血等环节进行规范化管理,以确保患者安全和提高临床疗效。
良好的临床用血管理规范可以减少输血相关的并发症和风险,提高血液资源利用率,促进医疗质量的提高。
二、血液采集规范1. 采集血液的医务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严格遵守手卫生和穿戴个人防护用品的要求。
2. 采集血液前,应向患者充分解释采集过程和可能的不适反应,并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3. 采集血液前,必须核对患者身份信息,确保采集的血液与患者身份一致。
4. 采集血液时,应选择适当的采集器具和采集部位,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交叉感染。
5. 采集血液后,必须正确标注标本,包括患者姓名、住院号、采集时间等信息,并及时送至实验室。
三、血液储存规范1. 血液储存设施必须符合相关的卫生标准,保证温度、湿度、通风等环境条件的合适。
2. 血液储存设施必须进行定期的清洁和消毒,保持无菌状态。
3. 血液储存设施内的血液必须按照规定的分类和编号进行储存,避免混淆和交叉感染。
4. 血液储存设施必须建立健全的库存管理制度,及时更新血液库存信息,确保血液的有效利用。
四、输血操作规范1. 输血操作必须由经过专业培训并取得相应资质的医务人员进行,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2. 输血前,必须核对患者身份信息,确保输血的血液与患者身份一致。
3. 输血前,必须核对血液的标本信息,包括血型、交叉配血结果等,确保血液的适宜性。
4. 输血前,应向患者充分解释输血的目的、过程和可能的不适反应,并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5. 输血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输血速度和输血量的控制,避免输血过快或过多导致的不良反应。
6. 输血过程中,必须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症状变化,及时处理可能的不良反应。
五、血液管理质量控制1. 医疗机构必须建立血液管理质量控制制度,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并进行定期的评估和改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用血管理规范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临床用血管理规范
为确保临床急救用血的基本需要,根据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献血法》等法律法规,制定临床用血管理规范。
一、输血前准备
1、决定输血治疗前,经治医师向患者或其家属说明输同种异体血的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并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后收入病历保存。
因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需要紧急输血,且不能取得患者或者其近亲属意见的,经医务科/分管院长/院长或者院长授权的负责人批准后,可以立即实施输血治疗。
2、输血前检查:每次输血前完成各项相关检查,主要包括:血型鉴定、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型肝炎两对半、丙型肝炎病毒抗体(HCV抗体)、爱滋病病毒抗体(HIV 抗体)、梅毒试验、疟疾、抗体筛检。
二、输血申请
1、申请输血应由经治医师逐项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由主治医师核准签字,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交输血科备血。
2、对于Rh(D)阴性和其他稀有血型患者,应采用自身输血、同型输血或配合性输血。
3、输血申请要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
4、临床用血申请管理制度
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少于8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上级医师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
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在800毫升至16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经上级医师审核,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
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达到或超过16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报医务部门批准,方可备血。
以上第一款、第二款和第三款规定不适用于急救用血。
三、受血者血样采集与送检
1、确定输血后的,医护人员持输血申请单核贴好与申请单联号相同的试管,当面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床号、血型和诊断,采集血样。
可用编制条形码扫描核对。
采集血液时不准直接从输液管或正在输液的一侧肢体采集血液,以免血液稀释,降低抗体滴度引起配血错误。
采集血液后注意拔下针头后再将血液注入试管,以防溶血。
2、血液采集后,由所在科室护理人员或指定专门人员将受血者血样与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双方进行逐项核对,合格后输血科保存备用。
四、交叉配血
1、受血者配血试验的血标本必须是输血前3天之内采集的,超过3天必须重新采集。
2、输血科要逐项核对输血申请单、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样,复查受血者和供血者ABO血型(正、反定型),并常规检查患者Rh(D)血型(急诊抢救患者紧急输血时Rh(D)检查可除外),正确无误后方可进行交叉配血。
五、取血
1、配血合格后,由医护人员或科室指定专门负责人员到输血科取血。
2、取血与发血的双方必须共同查对患者姓名、性别、病案号、床号、血型、供血者姓名、血型、血液量、采血日期、有效期及配血试验结果,以及保存血的外观等,正确无误时,双方共同签字后方可发出。
3、凡血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律不得发出:
(1)标签破损、字迹不清;
(2)血袋有破损、漏血;
(3)血液中有明显凝块;
(4)血浆呈乳糜状或暗灰色;
(5)血浆中有明显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
(6)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的界面不清或交界面上出现溶血;
(7)红细胞层呈紫红色;
(8)过期或其他须查证的情况。
4、血液发出后,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样保存于2~6℃冰箱,至少7天,以便对输血不良反应追查原因。
六、输血
1、输血前由两名护士或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外观质量是否异常。
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2、输血时,负责输血的医护人员带病历到患者床旁,再次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床号、血型等,确认与配血报告相符,再次核对血液后,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3、取回的血应尽快输用,不得自行储血。
输用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
血液内不得加入其他药物,如需稀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4、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
连续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血输尽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血继续输注。
5、输血过程中先慢后快,再根据失血量、贫血程度、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
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6、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1)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
(2)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
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包括盐水相和非盐水相试验);
(3)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家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
(4)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
(5)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学检验;
(6)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
(7)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7、输血完毕,与会人员对有输血反应的应逐项填写患者松果腺反应回报单,并返还输血科保存。
医护人员将输血记录单(交叉配血报告单)贴在病历中。
如无反应,将输血器材毁型消毒处理。
七、自身输血
开展自身输血:择期手术患者,如果患者体质符合标准,要动员患者进行自体输血;手术患者如果符合稀释性自身输血标准,要实施稀释性自身输血;出血量较大的患者,要采取回收式自身输血,真正落实好血液保护性措施。
八、成分输血
1、成分输血的目的和原则
(1)目的:①补充血容量,可以输用各类血浆制品,如新鲜冰冻血浆、白蛋白;②补充携氧能力可输用红细胞悬液、少白红细胞、洗涤红细等;③补充凝血因子纠正出血,可以输用浓缩血小板和新鲜血浆;④纠正免疫功能不全提高机体免疫力,可以输用转移因子、干扰素和丙种球蛋白等。
(2)原则:①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血细胞破坏或造血功能障碍都可能需要输血,输血的数量和种类取决于患者对失去的血液成分的恢复能力,取决于输用成分血的寿命,取决于病情需要,绝不可千篇一律都输全血,对可输可不输得患者坚决不输,禁止输安慰血;②适合输成分血的患者,绝不给全血,临床80%的输血患者是需要某种成分,而不适合输全血;③各种成分血的输注剂量要符合标准治疗剂量,一次要给足才能达到预期疗效。
2、成分输血的优点
一血多用,节约用血,制品浓度与纯度高,疗效好,最大限度地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及输血传染病。
九、输血须知
1、凡含有血细胞的成分制品,一般患者需提前1天预约,急诊患者可随时申请,特别危重患者可电话申请,同时送血标本检查血型。
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按输血程序申请。
输血血浆者,若已知患者血型,可不送血标本,不必配血,可直接输血型相同或相容的血浆;若不知患者血型,则需送血标本检查血型,然后输血型相同或相容的血浆。
2、配血申请单和血标本标签上各项目填写齐全无误,对于有输血史和妊娠史的要特别注明,字迹必须清楚易认,否则拒收。
3、输血超过3天,再次输血时应更换血标本方可配血,并常规采用不完全抗体配血,无禁忌后才能输血。
4、取血时应携带输血批准单,取发血者共同核对有关资料。
取血必须系医护人员,否则不发血。
5、血液因故暂时不输,应在取出血库后30分内退回。
血液一经开启封口,则不能退还和保存。
6、手术预约日期改变、遇有输血反应或患者抢救无效死亡,均应及时通知输血科,以便更改预约日期和统计输血反应。
7、整个输血过程完成后,3天内认真填写输血反应卡并及时将输血情况反馈输血科,以便观察输血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