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贞观之治”

合集下载

学案-高中历史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唐太宗的 “贞观之治”(附答案版)

学案-高中历史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唐太宗的 “贞观之治”(附答案版)

唐太宗的“贞观之治”一、概况:唐太宗统治过程中,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和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中外交往频繁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二、原因:唐太宗在统治过程中,能够吸取隋亡的教训,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舒缓刑罚的政策,文德治国,完善科举,延揽人才,励精图治,对少数民族采取团结、平等政策,对外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政策。

三、主要表现:1、政治方面:惟贤才是用,选官不避亲仇(提拔魏征);虚怀纳谏(魏征直言);用人扬长避短(房谋杜断)。

(学思之窗:作为封建帝王最应具备的素质是把握统治策略、制定统治大政方针的能力和知人善任的本领。

同时必须听取不同意见和建议,才能做出正确的抉择。

)2、经济方面:休养生息,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存百姓”。

3、法律方面:慎用刑法,《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

4、文化方面: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完善科举,进士科人才济济。

5、民族关系方面: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对不同的民族地区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具体措施:◇武力征服(战而后和)①设置羁縻府州(东突厥归附唐朝后,唐在当地设羁縻府州,任命突◇设置管理机构首领为都督,可以世袭。

后成为唐代管辖民族地区的一种地方制度)②设置都护府——安西都护府(都护府是军政机构,直接派官员、驻军队、管理边疆)◇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和亲——文成公主嫁松赞干布(西北各族首领尊请唐太宗为“天可汗”,他们的后嗣由唐册封)评价:①民族团结政策加强了唐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管辖,也为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提供有利的条件。

②有利于少数民族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教学拓展】唐朝民族团结和发展的原因:①唐朝作为我国历史上的封建盛世之朝,为大规模开展民族交往提供了物质条件;②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也对周边各族具有强大的吸引力;③唐朝辽阔的疆域、发达的交通,都为中原与边疆的沟通、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④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6、对外关系方面: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大大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亚洲各国的文明进步。

历史人物:李世民的政绩与贡献

历史人物:李世民的政绩与贡献

李世民的政绩与贡献介绍李世民(598年-649年),即唐太宗,是中国唐朝第二位皇帝。

他在位期间,创造了繁荣昌盛的贞观之治,被后世称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统帅。

本文将介绍李世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政绩与贡献。

政治成就1.建立贞观之治:李世民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和地方行政管理,并推行廉洁官员选拔制度,从根本上改善了唐朝政治局势。

2.实施开放外交政策:李世民提倡亲邻外交,在西域地区建设吐蕃和亲信国家,扩大对外影响力。

3.推行法律改革:李世民颁布《开皇律》,对唐朝法律进行全面修订并增加了刑罚种类和审判程序,为今后法律改革奠定了基础。

经济成就1.发展农业生产:李世民注重发展农业,通过减税和奖励政策鼓励农民扩大种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2.促进商业繁荣:李世民鼓励商人组织商会来推动贸易发展,并修建了许多运河和驿站以便于商品流通。

3.支持文化教育:李世民注重教育事业,设立国子监、太学等学府,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军事成就1.统一中国:李世民通过武力平定了内乱与战乱,并消灭了其他割据势力,使得唐朝统一了整个中国领土。

2.征服西域:李世民率领军队征服吐蕃,打通了中原与西域的交通线路,并稳定了边境地区的局势。

3.发展水陆军力量:李世民增加对军队的投资,班师回朝后拥有强大的水陆军力量。

总结:李世民作为唐朝的开国皇帝,在位期间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政绩与贡献。

他在政治上实行贞观之治,推行法律改革;在经济方面注重农业发展和商业繁荣,同时大力支持文化教育;在军事上统一中国,征服西域并发展强大的水陆军力量。

这些成就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对后世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历史人物:“贞观之治”

历史人物:“贞观之治”

历史人物:“贞观之治”长孙皇后长孙皇后(601-636),小字观音婢,姓名于史无载。

中国唐朝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

长孙皇后是北魏皇族拓跋氏之后,生父长孙晟是隋右骁卫将军、著名外交家,平突厥之功臣,生母高氏,为北齐皇族后裔,名臣高士廉之妹。

大业五年(609),长孙晟去世,长孙无忌兄妹与高氏被异母兄长长孙安业赶出家门,得舅父高士廉收容。

大业七年(611),在高士廉安排下,时年十三的长孙氏嫁给唐国公次子李世民为妻。

唐朝建立后被立为秦王妃,李世民登基后被立为皇后。

去世后谥号为“文德皇后”。

长孙皇后明大义,生活节俭,是一个非常贤惠的皇后。

她与唐太宗感情极好,唐太宗的第一个(即太子承干)和最后一个子女〔即新城公主〕都是她所生。

在她死后,李世民未再立皇后,并亲自抚养她所生的晋王李治和晋阳公主李明达二人。

李世民常与长孙皇后讨论国家大事,起初她以自己是一介女流为由不肯说出自己的看法,而后在李世民的一再请求和命令下终肯为他出谋划策。

长孙皇后多次让其兄长,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一的长孙无忌向李世民辞官,同时也多次劝李世民不要重用她哥哥,准其辞官。

她语重心长得告诫长孙无忌,前朝外戚掌权多危害社稷,切不可重蹈覆辙。

在妹妹的告诫下,长孙无忌多次向太宗请辞,为此李世民向皇后解释说他用长孙无忌并非因其为皇亲国戚,而是因为他的才能。

然而在长孙皇后的一再请求下,李世民终于同意了她的请求,在长孙皇后在世时她哥哥始终没有执掌大权。

长孙皇后作为李世民生命中最重要的女子,对贞观之治的出现居功甚伟。

长孙皇后在位期间,积极履行皇后职务,曾两次行先蚕礼。

她利用自己对李世民的影响力,多次为朝臣、宫人化解危机,平息李世民的怒火。

她去世以后,晋阳公主曾短暂扮演了这一角色,但随着晋阳公主的很快夭折,朝中宫中很难有人再对李世民有足够的影响以调解周旋他和臣子的关系,以至于有侯君集等人的悲剧出现。

长孙皇后曾著书《女则》共十篇,已佚。

今存诗一首。

她死后与唐太宗合葬于昭陵。

历史趣谈贞观之治的背景是什么 对后世的影响怎样

历史趣谈贞观之治的背景是什么 对后世的影响怎样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贞观之治的背景是什么对后世的影响怎样
导语:贞观之治的出现,使得大唐成为当时世界文明的大国。

那么贞观之治的背景是怎样的呢?当时隋朝结束南北朝的分裂割据局面,重新统一了中国。


贞观之治的出现,使得大唐成为当时世界文明的大国。

那么贞观之治的背景是怎样的呢?当时隋朝结束南北朝的分裂割据局面,重新统一了中国。

但隋炀帝滥用民力、横征暴敛使得百姓民不聊生,在三次远征高丽失败后,社会矛盾加剧,天下大乱,此时唐朝应运而建,开启新的盛世。

唐朝建立后,李渊和李世民都比较开明,他们重视历史教训,常常将隋朝灭亡的教训记在心中,以史为鉴。

唐太宗登基称帝后,密切关注着百姓的生活,减少苛捐杂税,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等措施,就是不愿看到百姓民不聊生,在当初李世民和李渊一起南征北战的时候,深深地知道民众的一些疾苦,所以这也促使了贞观之治的产生。

虽然隋炀帝刚愎自用,但他开凿大运河,施行科举制都是不错的政策,只不过对隋朝来说,这样繁重的徭役赋税很难承受,才导致天下大乱。

因此,李世民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用于对人才的选拔,对有才能的人,也报以敬重的态度,从不问其出身和地位,因此形成了人才济济的局面。

除了这些从隋朝灭亡的教训上学到的,还有一点就是唐太宗李世民自己有远大的抱负,实现民族大团结、扩大唐朝的版图,将唐朝打造成一个世界文明的强国,一直都是唐太宗自己的伟大抱负,而这些也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构成了贞观之治的背景。

贞观之治的影响有哪些
贞观之治的影响其实有很多,在制度、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或多
生活常识分享。

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1、概念:唐太宗在统治过程中,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舒缓刑罚的政策,励精图治,使唐朝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注意:治世是社会比较的稳定、政权巩固、没有什么大乱子、人民的基本生活是有基本的保证的,但是整个社会经济就显得不是很发达,一般来说社会经过较动荡和分裂的时期后,重新统一和稳定后的建国(朝)属于这个时期。

盛世是在治世的基础上社会更加稳定,政权更加的巩固,同时社会经济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像历史上的康乾盛世。

2、出现“治世”的原因:补充:历史上,出现“治世”的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种:①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如唐朝实行均田制)②农民战争的打击,使统治者注意吸取前代教训,减轻对人民的剥削压迫,部分地调整政策,利于农业生产(如汉高祖刘邦)③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前提)④统治者勤政廉政,善用人才,居安思危,政策有连续性⑤民族团结,对外交流频繁⑥科技进步的推动力⑦人民群众辛勤劳动★唐朝出现“贞观之治”局面的原因是:(1)简易分析:唐太宗在统治过程中,能够吸取隋亡的教训,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舒缓刑罚的政策,文德治国,完善科举,延揽人才,励精图治,因而形成“贞观之治”局面。

(2)全面回答:①隋统一全国,隋采取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为唐的发展提供了基础;②唐初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进一步完善中央集权制度,励精图治,重用人才;③经济上,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重视农业生产;④文化上,完备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⑤正确处理了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实行友好交往政策;⑥广大农民在较为安定的环境里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物质精神财富。

所以唐朝前期经济空前繁荣,政治比较清明,出现了“贞观之治”局面3、具体措施:(1)政治方面:①选贤与能唐太宗在人才的甄选上注重惟贤与才是用,既往不咎。

(书例:魏征)史载:唐太宗时期“为政之要,唯在得人”;“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不拘格选拔人才——唐初人才济济: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秦叔宝)——这些人因为太宗的知遇之恩和任用得当,发挥了自己的最佳为政潜能,同心协力,共创出治世伟业。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作文11篇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作文11篇

Growing up is a game against yourself. Don’t worry that others will do better than you. You just need to do better every day than the day before.同学互助一起进步(页眉可删)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作文11篇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作文1由古至今,史上有过无数的帝王,但那些失败的定是那些昏庸无道的国君。

一、贞观之治在我国的历史上有一代千古流芳的明君,那便是大唐王朝的李世民。

记得在他登上帝位前,他发动了夺权之战"玄武门之变"与其兄李建成其弟李元吉在玄武门大战,他哥他弟全被他杀害。

国人后来都称其为明主,但明主背后也有鲜为人知的事情。

虽说他得到帝位有点不光彩但是他爱民的表现令人敬仰他是我最喜爱的历史人物之一。

从他身上,我知道了"没有一个没有一点污点的人",证明了"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的这句古话。

二、宋金议和唐被灭了,宋上来了。

在北宋时,辽与北宋实力相当,但宋的皇帝不争气,致使北宋灭亡,“对于决定的人生高度,如你的对手是高手,你将会变高于或比高于差一点,若你的对于是草包,那么你将会变得比草包还差。

"没了对手迅速地变弱,长期受统治的女真族人起来反抗辽,不久金建立。

国王是完颜阿骨打(金太祖)。

从金的兴起以后,南宁也早已建立,但"兵败如山倒",南宁哪里是金的对于。

但不久金开始败了,原来早有一位抗金名将,岳飞在打击金,爱权的皇帝不顾后果与奸臣秦栓害死了岳飞,并向金称臣宋金和议从此形成,宋每年进贡,过了几年金灭了南宋。

从金的壮大看出:不在苦难中爆发,就在苦难中灭亡。

验证了"一匹马的追赶,永远不会疾驰,"的古训。

三、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是我最爱的历史人物,他叫铁木真,统一了蒙古,他的军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他的子孙创造了"蒙元帝国"疆域辽阔,他的威武、果断、谋略、胆识......都超过常人,所以他是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

【历史课件】贞观之治

【历史课件】贞观之治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3、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 因,哪项叙述是错的?( A ) A、唐太宗把地方州、郡、县三级改 为州、县二级 B、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轻徭 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C、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政 治比较清明 D、农民占有一定土地,生产时间有 所保证
4、唐太宗统治时期,先后进谏200 多次的名臣是( C ) A、房玄龄 B、杜如晦 C、魏征 D、 宋璟
武则天
据说龙门石窟中的卢舍那 大佛就是按照武则天的形 象雕刻的。
影视作品中的武则天
武则天的无字碑
唐太宗 1、唐朝___统治时期,政治比较 清明,国力逐渐强盛,史称“__ ___”。 贞观之治
2. “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 舟,亦能覆舟。”哪位皇帝说过这样 的话?( B ) A、隋文帝 B、唐太宗 C、唐玄宗 D、武则天
①重视发展生产,减轻人民的赋税劳役。②注意节俭。③合 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减轻人民的负担。 ④任用贤才,虚怀纳谏。任用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 的杜如晦作宰相,人称 “房谋杜断”。重用敢于直言的魏 征。 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 步加强。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1、隋末农民战争
2、唐朝的建立
二、贞观之治
三、女皇武则天
做做练习 吧
隋 炀 帝
隋炀帝好大喜功, 不爱惜民力,无休止 的徭役和兵役,终于 使人民无法忍受,隋 末农民战争爆发了。
618年,隋炀帝被 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唐 高 祖
在隋末农民战争中,旧官 僚李渊起兵反隋,618年 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 渊就是唐高祖。李渊父子 又用了一段时间才平定了 其他割据势力,统一了全 国。

7考点9 武则天 唐玄宗

7考点9  武则天 唐玄宗

唐都长安规模宏伟,布局严整, 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既是各 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中外经济文 化交流的中心,是一座国际性的大 都市。
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 七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 ----------王谠《唐语林》
查找资料,验证上文中所说的史实!
政治上: 任用贤臣,重视吏治
史称有“贞观遗风 ”
分 析 讨 论
为什么武则天墓前立的 是无字碑?说说你的推 测。你认为应怎样评价 武则天?
武则天是一 位好皇帝吗?
评价历史人物,主要看他/她对历史发展(尤
其是生产力的发展)起了推动还是阻碍的作 用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她从皇后到皇帝再到巩固帝位,是一个 不断斗争的过程。武则天统治中的确存 在滥杀无辜之实,但总的来说,她统治 时期,继续执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 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 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有“贞观 遗风”)为后来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 定了基础。武则天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 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
选择题 1.唐朝的全盛时期是( ) A.唐太宗时期 B.武则天时期 C.唐玄宗前期 D.唐玄宗后期 2.下列人物不是唐玄宗时名相的是( ) A.张九龄 B.狄仁杰 C.姚崇 D.宋璟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武则天是我国唯一的女皇帝 B.武则天的统治有贞观遗风 C.唐都长安是著名的国际大都市 D.唐朝出现了曲辕犁和翻车
中国古代史· 第二组考点 (隋唐)
考点9:①知道武则天的基本史实
“贞观遗风”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地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一、女皇武则天
1.从皇后到皇帝 2.武则天的统治 ①发展生产 ②重用人才 ③其他重要政事 3.对武则天的评价

高中历史 中国古代政治家 第5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高中历史 中国古代政治家 第5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第5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课标要求]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一、“天策上将”夺位登基1.“天策上将”在反隋和统一战争中,李世民南征北讨,屡立功勋。

为此,唐高祖加号“天策上将”,任尚书令。

2.玄武门之变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袭杀太子李建成和其弟李元吉,并逼迫李渊退位,李世民登基称帝,次年改年号为贞观。

历史认识玄武门之变是一场争权夺利的宫廷政变,是中国封建社会里的一种普遍的政治现象,对于此类事件的评价,既不能简单地以成败论英雄,也不能以道德评判代替客观的历史评价。

二、贞观之治1.原因唐太宗认真吸取隋朝兴亡的经验教训,确立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努力调整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和统治集团内部的关系。

2.具体措施(1)完善中央官制:贞观年间发展和完善了隋朝实行的三省六部制。

(2)重视法制建设:修订颁行《唐律》,对《隋律》删繁就简,化重为轻,对处死刑极为慎重。

(3)发展选官制度:进一步发展隋代的科举制,扩大贡士人选,重视进士科,扩大了统治基础。

(4)完善经济制度:在经济政策上延续唐初实行的均田制和租庸调法。

概念辨析“贞观之治”是指唐代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

当时年号为“贞观”(626~649年),故史称“贞观之治”。

这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之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历史认识“贞观之治”调整了统治政策,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并不能改变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治世”的繁荣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广大劳动人民基础之上的。

三、开明的君主与开放的时代1.开明的为政作风(1)知人善任:唐太宗以宽广的胸襟和独到的目光,不拘一格,广招人才,这对于制定和贯彻贞观新政、扩大统治基础、稳定政局起到了重要作用。

(2)兼听纳谏:唐太宗广开言路,鼓励臣下直言,并能从谏如流,形成了较为开明的政治气氛。

(3)转向“文治”:唐太宗马上得天下后,不失时机地向发展经济、加强制度建设的“文治”转化。

李世民贞观之治

李世民贞观之治

李世民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指中国唐朝时期李世民执政期间的一段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之一。

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在中国历史上被视为一个典范,具有广泛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

本文将对李世民贞观之治的背景、特点以及影响进行探讨。

一、背景贞观之治发生在唐朝的初期,李世民于公元626年登基,这一时期正值中国历史上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的时期。

在这个时候,李世民作为一位明智而睿智的君主,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恢复国家的秩序和稳定。

二、特点1. 依法治国:李世民重视法律的作用,他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条令,对其进行修订和完善。

通过依法治国,李世民使得国家的治理更加有序和规范。

2. 重视人才:在贞观之治时期,李世民非常注重选拔和使用人才。

他提拔了一大批有才能、有能力的官员,将其任用到合适的岗位上,使得朝廷的治理更加高效和明智。

3. 注重农业发展:贞观之治时期,李世民认识到农业的重要性,他制定了一系列的农业政策,推动农业的发展。

这一举措提升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增加了国家的粮食产量,也促进了国家的经济繁荣。

4. 开放政策:李世民重视对外交往,通过与周边国家的友好交往,促进了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他还积极地向西方推广唐文化,推动了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与发展。

三、影响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 构建了唐朝的强大政权:贞观之治奠定了唐朝政权的基础,使得唐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繁荣和强大的朝代之一。

2. 丰富了中华文化:贞观之治时期,李世民推动了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交流,使得中国的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唐朝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黄金时期,贞观之治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3. 推动了社会进步:贞观之治时期,李世民重视教育,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

这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培养了大批的人才,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4. 影响了后世统治者:李世民贞观之治的成功经验对后世的统治者具有借鉴意义。

许多后来的王朝都尝试效仿贞观之治的治理模式,以期达到类似的治理效果。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1)(1)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1)(1)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隋末农民起义、唐朝建立,了解唐太宗善于用人、纳谏。

能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培养和提高梳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对“贞观之治”原因的分析,认识“贞观之治”的实质,逐步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了解和收集有关隋朝灭亡、唐朝建立和太宗即位的有关资料,探讨“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围绕唐太宗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的重要内容及实质等问题开展讨论;以唐太宗和“贞观之治”为题展开辩论,最终对唐太宗这一重要历史人物和“贞观之治”这一重要历史现象做出自己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隋炀帝残暴致隋迅速败亡;唐太宗知人善任,从谏如流,调整统治政策与民休息,遂成“贞观之治”;两相比较,凸显以德治民,以德治国的重要性。

认识唐太宗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地址阶级政治家,他的所作所为,虽然是为巩固其统治服务的,但合乎潮流,顺乎民意;“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统治比较好的历史时期,它为唐代的强盛和中华文明辉煌灿烂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重点难点“贞观新政”为本课的重点;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为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隋唐两朝是中国历史上由分裂动乱走向统一大治的历史时期。

与唐帝国盛世辉煌同时名垂青史的是唐太宗,他所开创的“贞观之治”为历代政治家所推崇。

你们知道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是什么吗?后人为什么盛赞“贞观之治”?内容分析本课以唐太宗为中心,以贞观新政为重要内容,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绚丽多姿的初唐政治画卷。

一、唐王朝的建立建立的时间:618年定都:长安建立者:李渊(唐国公)建立方式:隋炀帝的暴政引起隋末农民起义。

起义遍及全国,隋朝政权摇摇欲坠。

李渊父子于617年起兵晋阳。

同年,李渊攻克长安,与民众约法十二条,除去隋朝苛政。

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1、请同学介绍一下唐朝有名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了解他是如何取得皇位?唐太宗李世民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采取非常手段即“杀兄逼父”于626年登上皇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是为唐太宗。

李世民唐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

李世民唐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

李世民唐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上许多伟大的君主都留下了自己不朽的足迹。

而在中国历史上, 李世民唐太宗无疑是其中之一。

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贞观之治”,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繁荣、稳定和富饶的时期之一。

本文将探讨李世民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的因素与影响。

一、统治理念与政策制定李世民是一个富有远见与智慧的统治者,他深明治国之道,致力于推行开明的统治理念。

首先,他重视人才选拔,通过实行科举制度,提拔优秀的人才为国家事业所用。

他取消了世袭的制度,使得官员的选拔与理想、才能相关,为政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其次,李世民秉持以德治国的原则,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提倡廉洁奉公,任人唯贤,推行法制建设,使得国家治理更加公正高效。

他还实行减税减赋政策,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热情,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二、军事战略与国防建设李世民善于运筹帷幄,重视军事建设与战略部署。

他精心组织各级军队,完善军事装备,建立起备战体系。

他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改革,加强了军队的纪律性和战斗力。

同时,他重视外交安全,并以姚令孤为首的外交使节出使各国,与邻国建立友好关系,以维护国家的安全与稳定。

他还巩固边防,修筑了万里长城,为国家提供了坚实的防线。

三、经济发展与国家工程贞观之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李世民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提倡农业生产,改善农田灌溉条件,提高粮食产量。

他推行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政策,积极开展对外贸易,促进了国内外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此外,李世民还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道路、桥梁等,提高了国家的交通运输能力,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四、社会文化与教育改革在贞观之治下,社会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与进步。

李世民提倡文治,注重教育改革。

他通过建立学校、修订教材,推动了教育的普及与发展。

在他统治时期,儒家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光大,对社会的道德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的优秀作文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的优秀作文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的优秀作文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的优秀作文(精选56篇)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

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的优秀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的优秀作文篇1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我国唐代诗人李白曾经写过一首诗:《苏武》,他在诗中写道:苏武在匈奴,十年持汉节。

白雁上林飞,空传一书札。

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

渴饮日窟冰,饥餐天上雪。

东还沙塞远,北怆河成别。

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

诗中的苏武是我国西汉的一位官员。

公元前100年,苏武奉命出使匈奴。

出使快完时,匈奴内部人员谋反,苏武因而受到牵连。

于是,匈奴人把苏武扣留下来,多次让苏武投降,苏武很坚定地表示:“我身为汉朝的使节,不能辱没了国家的使命,丧失了气节,否则我还有什么脸面回到祖国。

“匈奴人见诱降不行,很生气。

就把他流放到内加尔湖放牧,并对他说:”什么时候公羊生下小羊,你就可以回到中原了》“面对这种情况,苏武并没有绝望,他坚信只要坚持自己就有回归中原的那一天。

匈奴人不给他粮食吃,他就挖野鼠储存的草籽吃,就这样,他一边放羊,一边遥望自己国家的方向。

19后,他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国家。

苏武身上崇高民族气节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他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的优秀作文篇2祭屈原白衣素袂在风中舞出决绝弧度,眉头轻蹙盛满担忧,深邃的眼底没有丝毫恐惧等负面情绪,面对着这奔腾咆哮的汨罗江,面对着这已糜烂的世道,你毅然地抱石投江而死。

你,屈原,怀抱着沉重难以实现的梦想与抱负,翻涌着深不可测的浓浓爱国情怀,选择了以自己生命为代价的这一悲壮的方式,为楚国敲响了丧钟。

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也是这时,你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

我敬仰你,爱戴你,为你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2017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历史人物魏征

2017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历史人物魏征

[键入文字]
2017 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历史人物魏征
历史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 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历史人物魏征,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历史网。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历史人物魏征
魏徵(580 年-643 年2 月11 日),字玄成,钜鹿郡(一说在今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一说在今河北省馆陶县,也有说在河北晋州)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历史人物魏征
归唐献策
唐武德二年(619 年),李密被王世充击败,魏徵随李密归降李唐。

而李密部将李勣尚且占据着李密原来管辖的领土,东到大海,南到长江,西到汝州,北到魏郡。

李密投降李唐,李勣自己占据这么大的地方不知何去何从。

魏徵毛遂自荐,请求安抚山东,到黎阳,魏徵作书与李勣,劝李勣投降。

李勣于是派遣使者至长安,将献城的功劳都归给李密,然后押运粮草到李神通那里。

同年九月,窦建德率军攻打相州,李神通抵挡不住,率军转驻黎阳,被窦建德击败。

魏徵及李神通、李勣都被俘虏。

窦建德用魏徵为起居舍人。

武德四年(621 年),李世民率军攻打王世充,窦建德率军来支援王世充。

五月,李世民击败窦建德,并将其生擒。

魏徵得以再次入唐。

太子李建成用魏徵为太子洗马,礼遇甚厚。

武德五年(622 年),刘黑闼勾结突厥寇犯山东。

魏徵见李建成虽然是嫡长子,但是功绩不如李世民,于是建议李建成去请战立功。

李建成听从魏徵的建议,擒斩刘黑闼,平定山东。

1。

唐太宗贞观之治

唐太宗贞观之治

唐太宗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中国唐朝贞观年间(627年-649年)的一种政治制度和行政管理模式,以及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稳定的高度追求。

该时期的唐太宗李世民以其卓越的统治能力和政策智慧,使得唐朝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鼎盛时期。

贞观之治不仅是李世民的治国理念,也是加强国家统治、开展改革的重要标志。

一、政治改革和制度建设贞观之治在政治改革和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首先,唐太宗李世民实行了以文人治国的政策,大力选拔贤才,推行科举制度,使得政府官员能够真正以才能为标准,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和能力。

其次,李世民推行宽政,减轻赋税负担,降低房产税,保护农民利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同时,他还采取了许多措施,加强对藩镇的统治,确保中央政权的稳固。

此外,贞观之治还在地方制度建设、刑法改革、兵制改革、户籍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化和完善,为国家治理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贞观之治时期,中国经济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国家财政充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李世民实施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例如推行均田制,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增加农业生产效率;加强封建经济的管理,促进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并且积极开展对外贸易,推动了国内外商品的流通和交换。

此外,太宗还注重教育、文化的发展,充分重视经院教育和翻译活动,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和科技的进步。

三、外交和边疆治理贞观之治时期,唐朝与外族之间的关系相对稳定,边疆地区相对平静。

李世民重视边疆地区的管理和巩固,加强了与各族的交流与合作,实行了善防守、善遣将、善容众的边疆治理策略。

他通过打击匈奴等北方蛮族的侵扰,稳定了北方边界;与吐蕃建立了友好关系,开展了对西域地区的有效统治;并且加强了与突厥、高句丽等东北地区国家的外交交往,稳定了边疆地区的局势。

综上所述,唐太宗贞观之治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段重要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

贞观之治在政治制度改革和行政管理、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外交和边疆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后世政治文化的发展和国家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单元核心考点突破 第0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解析版)

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单元核心考点突破 第0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解析版)

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单元核心考点突破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思维导图】【知识梳理】一、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1.统一六国(1)条件:商鞅变法后,秦国确立封建制度,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为统一天下提供了条件;战国时代久经战乱的人民都渴望统一。

(2)过程: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大帝国,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2.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创立皇帝制,自称“始皇帝”。

(2)在中央建立起直属于皇帝的中央官僚体系——三公九卿制。

(3)在全国推行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

3.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1)文化上:统一文字,以小篆作为统一的字体,促进文化发展。

(2)经济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促进经济交流。

(3)交通上:统一车轨,修筑驰道,开凿灵渠,促进交通发展,巩固统一。

(4)军事上:征百越,击匈奴,修筑长城,奠定中国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格局。

4.(加试)秦始皇的功过(1)功:统一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2)过:秦始皇暴政致亡。

①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

②无限制地使用民力、物力,征收大量赋税。

③制定严酷的刑法,实施暴政导致秦速亡。

【拓展】如何理解秦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要求?1.战国时期,出现了封建制度逐步代替奴隶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逐步取代分封制,政治经济统一取代诸侯战乱纷争的历史特征。

正是这种历史条件和时代要求,为秦始皇提供了施展雄才大略的历史舞台和历史依据。

2.秦始皇顺应时代潮流,总结春秋战国以来的进步成果,进一步除旧布新,在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确立了一整套先进的制度,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为此后2 000多年的中国历史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

3.秦王嬴政审时度势,锐意进取,善于用人,统一方略得当,策略灵活多变,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抓住有利时机,完成中国统一大业,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_第二课贞观之治课件[1]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_第二课贞观之治课件[1]

(位于陕西省礼泉县城)
武则天(624~705)是唐 高宗李治的皇后,后改唐为 周,自己做了皇帝。她是中 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掌 握政权近半个世纪,为维护 唐朝的强盛和统一、促进社 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艺术的 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武则天的主要政绩 有哪些?
1、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2、政府要轻徭薄赋;
3、皇帝要勤于政事;
4、大臣要廉洁奉公.
唐太宗的政策和措施
1。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2。注意“戒奢从简”。
3。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
弊政,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 4。任用贤才和虚心讷谏。
“房谋杜断”与谏臣魏征
房玄龄
杜如晦
枣庄薛城奚仲中学 孔庆民
隋朝是怎样灭亡的?
唐太宗是唐朝的建立者吗?
“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 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这段话是在说谁呢?哪个成语 与此有关?
罪恶:



一、徭役负担重: 1.营建东都洛阳,每月役使丁男多达两百万人; 2.自605年至610年,开发各段运河,先后调发河南、淮北、淮 南、河北、江南诸郡的农民和士兵三百多万人; 3.607-608年在榆林(今内蒙古)以东修长城,两次调发丁男 120万,役死者过半。总计十余年间被征发扰动的农民不下1千 万人次,平均每户就役者1人以上,造成“天下死于役”的惨 象。 二、军事上穷兵黩武 ,伤亡惨重。 1、612年,隋军出动113万人,攻打高句丽,败于辽东城(今 辽宁辽阳)及平壤城(今朝鲜)下,死亡40多万人。 2、613年和614年,再次征召天下军队攻打高句丽,无功而返。 隋对高句丽的连年征战,数十万人丧生,引起隋朝内人民对隋 炀帝的强烈不满。隋国力锐减,民不聊生,丧失民心。不仅农 民起义,而且隋的将领也相继叛变。 隋炀帝动用国力过猛,又是修大运河,又是修粮仓,又是四处 巡游,又出征高句丽。导致了大隋王朝短命而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人物:“贞观之治”长孙皇后长孙皇后(601-636),小字观音婢,姓名于史无载。

中国唐朝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

长孙皇后是北魏皇族拓跋氏之后,生父长孙晟是隋右骁卫将军、著名外交家,平突厥之功臣,生母高氏,为北齐皇族后裔,名臣高士廉之妹。

大业五年(609),长孙晟去世,长孙无忌兄妹与高氏被异母兄长长孙安业赶出家门,得舅父高士廉收容。

大业七年(611),在高士廉安排下,时年十三的长孙氏嫁给唐国公次子李世民为妻。

唐朝建立后被立为秦王妃,李世民登基后被立为皇后。

去世后谥号为“文德皇后”。

长孙皇后明大义,生活节俭,是一个非常贤惠的皇后。

她与唐太宗感情极好,唐太宗的第一个(即太子承干)和最后一个子女〔即新城公主〕都是她所生。

在她死后,李世民未再立皇后,并亲自抚养她所生的晋王李治和晋阳公主李明达二人。

李世民常与长孙皇后讨论国家大事,起初她以自己是一介女流为由不肯说出自己的看法,而后在李世民的一再请求和命令下终肯为他出谋划策。

长孙皇后多次让其兄长,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一的长孙无忌向李世民辞官,同时也多次劝李世民不要重用她哥哥,准其辞官。

她语重心长得告诫长孙无忌,前朝外戚掌权多危害社稷,切不可重蹈覆辙。

在妹妹的告诫下,长孙无忌多次向太宗请辞,为此李世民向皇后解释说他用长孙无忌并非因其为皇亲国戚,而是因为他的才能。

然而在长孙皇后的一再请求下,李世民终于同意了她的请求,在长孙皇后在世时她哥哥始终没有执掌大权。

长孙皇后作为李世民生命中最重要的女子,对贞观之治的出现居功甚伟。

长孙皇后在位期间,积极履行皇后职务,曾两次行先蚕礼。

她利用自己对李世民的影响力,多次为朝臣、宫人化解危机,平息李世民的怒火。

她去世以后,晋阳公主曾短暂扮演了这一角色,但随着晋阳公主的很快夭折,朝中宫中很难有人再对李世民有足够的影响以调解周旋他和臣子的关系,以至于有侯君集等人的悲剧出现。

长孙皇后曾著书《女则》共十篇,已佚。

今存诗一首。

她死后与唐太宗合葬于昭陵。

长孙皇后杜如晦杜如晦(585-630),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人,唐朝初期大臣。

他是李世民夺取政权、开创贞观之治中的主要谋臣之一,深受李世民的重用。

其祖父杜果官至隋朝工部尚书,其父杜咤为隋朝昌州长史。

杜如晦自少聪悟,好谈文史,是个典型的彬彬书生。

秦王李世民平定京城时,引为秦王府兵曹参军。

当时的太子李建成对杜如晦非常忌晦,他对齐王李元吉说:“秦王府中可惮之人,惟杜如晦与房玄龄耳。

”被外调出秦王府。

玄武门之变后,被拜为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

与房玄龄共掌朝政,史有“房谋杜断”之称。

贞观四年病重而死,年仅四十六。

赠司空,徙封莱国公,谥曰成。

杜如晦房玄龄房玄龄(579—648),中国唐代初年名相。

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

玄龄博览经史,工书善文,18岁时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

隋末大乱,李渊率兵入关,玄龄于渭北投李世民,屡从秦王出征,参谋划策,典管书记。

每平定一地,别人争着求取珍玩,他却首先为秦王幕府收罗人才。

他和杜如晦是秦王最得力的谋士。

唐武德九年(626)他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

李世民称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

李世民即位,玄龄为中书令。

贞观三年(629)二月为尚书左仆射。

贞观年间,他辅佐太宗,总领百司,掌政务达20年;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订,又曾与魏徵同修唐礼调整政府机构,省并中央官员;善于用人,也不问贵贱,随材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

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杜。

贞观十一年封梁国公。

至十六年七月进位司空,仍综理朝政。

太宗征高句丽时,他留守京师。

二十二年(648)卒。

房玄龄李渊李渊(566—635),中国唐代开国皇帝,即唐高祖,字叔德。

先世本为赵郡(今河北赵县)。

祖父李虎,西魏时官至太尉。

父李昞,北周时历官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

母为隋文帝独孤皇后姐,故特见亲重。

隋炀帝即位后,李渊任荥阳(今河南郑州)、楼烦(今山西静乐)二郡太守。

后被召为殿内少监,迁卫尉少卿。

大业十一年(615),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

十三年,拜太原留守。

当时,隋末农民起义遍布全国。

李渊自知无力镇压农民起义,又深晓炀帝猜忌嗜杀,政局动乱,难以自保,便与次子李世民在大业十三年五月起事,并从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召回长子李建成和四子李元吉。

李渊起兵后,一面遣刘文静出使突厥,请求始毕可汗派兵马相助,一面召募军队,并于七月率师南下。

此时瓦岗军在李密领导下与困守洛阳的王世充激战方酣,李渊乘隙进取关中。

十一月攻拔长安,在关中站稳了脚跟。

李渊入长安后,立炀帝孙代王侑为天子(恭帝),改元义宁,遥尊炀帝为太上皇;又以杨侑名义自加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尚书令、大丞相,进封唐王,综理万机。

次年(618)五月,李渊称帝,改国号唐,定都长安。

不久唐统一了全国。

李渊在位时期,依据隋文帝旧制,重新建立中央及地方行政制度,又修定律令格式,颁布均田制及租庸调制,重建府兵制,为唐代的职官、刑律、兵制、土地及课役等制度奠定了基础。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爆发了玄武门之变。

在这次政变中,李世民杀李建成和李元吉,逼李渊立己为太子。

不久,李渊退位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

李渊在度过一段闲散失意生活后,死于太安宫。

李渊死后谥号太武皇帝,葬在献陵。

李渊1李渊2骆宾王骆宾王(约619—687),唐代初期著名诗人。

字观光,婺州义乌人(今中国浙江义乌)人。

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

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

早年才华横溢而贫困落魄,他7岁能诗,有“神童”之称,据说咏鹅诗就是此时所作。

入仕初为道王李元庆府属,曾由长安主簿入朝为御史,后任临海县丞。

这期间,他曾遭贬戍边,被诬下狱,两度投身戎幕。

光宅元年(684),随徐敬业(即李敬业)起兵讨武则天,兵败后下落不明。

他工诗,擅长七言歌行。

长篇歌行《帝京篇》在当时就已被称为绝唱。

《畴昔篇》、《艳情代郭氏赠卢照邻》等声情并茂,词华富艳瑰丽,具有时代意义。

五律佳作如《在狱咏蝉》、《送郑少府入辽》,或托物寄兴,感慨深微;或乐观豪迈,格高韵美。

绝句小诗,如《于易水送人》、《在军登城楼》,则是豪情激荡,为初唐绝句之少有。

他的骈文能在才华艳发、词采赡富中寓清新俊逸之气。

如《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气势充沛,笔端见情,流传广泛,据说武后也曾为之动容。

其集最早为唐中宗时郗云卿所辑,已佚。

明、清流行有4卷、6卷、10卷本。

清陈熙晋《骆临海集笺注》后出,最为完善。

骆宾王骆宾王石像唐高宗唐高宗李治(628—683),字为善,太宗第九子,母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

贞观五年(631)李治被封为晋王。

七年,遥授并州都督。

贞观十七年,太宗废太子承乾,黜魏王泰,改立晋王李治为太子。

二十三年五月,太宗去世,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时年二十二岁。

次年(650)改元永徽。

起初四五年间由顾命大臣长孙无忌及褚遂良等掌握朝政。

即位后,赐死李元景、李恪及高阳公主,帝位由此得到巩固。

永徽六年,高宗先后派兵出击高丽和百济。

显庆二年(657),唐大将苏定方等大破西突厥,西突厥亡。

高宗以其地分置昆陵、蒙池二都护府。

次年,徙安西部护府于龟兹(今新疆库车)。

唐代的版图,以高宗时为最大。

高宗即位后纳武则天入宫为昭仪。

永徽六年废王皇后,立武氏为皇后。

长孙无忌及褚遂良等均遭贬斥,不久,无忌被迫自缢。

显庆末年,高宗患风眩头重,目不能视,难于操持政务,皇后武则天得以逐渐掌握朝政,朝廷内外称他们为“二圣”。

从此武则天成为掌握实权的统治者,高宗处于大权旁落的地位。

弘道元年(683)十二月,高宗去世,葬于乾陵,谥号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唐高宗唐太宗唐太宗(599—649),李世民,唐代皇帝,李渊次子,公元629—649年在位。

隋末劝其父起兵反隋,李渊称帝时,封为秦王,任尚书令。

曾镇压窦建德、刘黑闼等农民起义军,消灭薛仁杲、王世充等割据势力。

626年发动玄武门之变,得为太子,继帝位。

在位期间,推行均田制、租庸调法和府兵制度,并加强对地方管理的考核。

又修《氏族志》发展科举制度。

他常以“亡隋为戒”较能任贤、纳谏。

当时社会经济有所恢复,被旧史家誉为“贞观之治”。

630年,击败东突厥,被铁勒、回纥等尊为天可汗。

还曾发展西域的交通,促进贸易和文化的交流。

贞观十五年,以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促进了藏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汉、藏两族的亲密友情。

其后,连年用兵,营建宫室,赋役苛重,加深了阶级矛盾。

唐太宗1唐太宗2唐太宗3魏征魏征(580—643),字玄成。

唐代贞观时名相,以善谏著称。

先世是钜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州西)人,后居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西)。

魏征少孤,通贯书术,素怀大志。

隋末农民起义爆发,魏征诡为道士,以避世乱。

大业十三年(617),武阳郡(即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北)丞元宝藏举兵响应瓦岗军李密,以魏征典书檄。

魏征代宝藏作启谢李密,为李密所重,召为文学参军,掌书记。

武德元年(618),瓦岗军为王世充所败,魏征随李密投奔李渊,遂为唐臣。

先后劝降了据守黎阳(今河南浚县东)的瓦岗军余部徐世勣及据守魏州的元宝藏。

二年十月,魏征在黎阳被窦建德所俘,署为夏政权的中书舍人。

四年,窦建德、王世充相继为唐所灭,魏征遂复归长安,任太子洗马。

当时秦王李世民为争夺皇位继承权与太子李建成及齐王李元吉明争暗斗。

九年,魏征劝建成早除世民,未被即时采纳。

玄武门之变后秦王李世民获胜,不久即位,是为唐太宗。

太宗素重魏征之才能,引为太子东宫詹事府主簿,拜谏议大夫。

以后相继任给事中、尚书右丞,封钜鹿县男,又授秘书监、参预朝政(即宰相),一度任侍中,进位左光禄大夫,进爵郑国公。

晚年曾为太子太师。

唐太宗以虚怀纳谏著称于世,魏征敢于犯颜直谏,面折廷诤,前后所奏200余事,其中大部分保留在《魏郑公谏录》和《》两书中。

贞观十一年(637)所上的《论时政疏》、《陈十思疏》(简称《十渐疏》)是他一生奏疏中最为重要者。

魏征所谏都是为了唐的长治久安,使太宗少犯很多错误,对贞观之治的出现起了不小的作用。

贞观十七年,魏征卒。

太宗亲自为魏征撰成碑文,亲书刻石。

同年,在凌烟阁图画24名功臣的肖像中,魏征名列第四。

魏征略有撰述。

唐贞观中修梁、陈、北齐、北周和隋五代史,魏征总领其事,其中《隋书》由他主要负责,并亲自撰写序论。

此外,他还主编《自古诸侯王善恶录》,并为萧德言等所辑《群书治要》一书作序。

魏征武则天武则天(624—705),唐高宗后,武周皇帝。

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之母。

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两个儿子中宗和睿宗,自己做了皇帝,创造了“曌”(读音“zhào”),这个字意为“日月当空”,并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史称“武周”。

唐朝开国功勋武士彟的次女,生母杨氏是武士彟的续妻,陇右大士族、隋朝宰相、遂宁公杨达之女,籍贯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生于利州(今四川省广元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