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贞观之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人物:“贞观之治”
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601-636),小字观音婢,姓名于史无载。

中国唐朝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

长孙皇后是北魏皇族拓跋氏之后,生父长孙晟是隋右骁卫将军、著名外交家,平突厥之功臣,生母高氏,为北齐皇族后裔,名臣高士廉之妹。

大业五年(609),长孙晟去世,长孙无忌兄妹与高氏被异母兄长长孙安业赶出家门,得舅父高士廉收容。

大业七年(611),在高士廉安排下,时年十三的长孙氏嫁给唐国公次子李世民为妻。

唐朝建立后被立为秦王妃,李世民登基后被立为皇后。

去世后谥号为“文德皇后”。

长孙皇后明大义,生活节俭,是一个非常贤惠的皇后。

她与唐太宗感情极好,唐太宗的第一个(即太子承干)和最后一个子女〔即新城公主〕都是她所生。

在她死后,李世民未再立皇后,并亲自抚养她所生的晋王李治和晋阳公主李明达二人。

李世民常与长孙皇后讨论国家大事,起初她以自己是一介女流为由不肯说出自己的看法,而后在李世民的一再请求和命令下终肯为他出谋划策。

长孙皇后多次让其兄长,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一的长孙无忌向李世民辞官,同时也多次劝李世民不要重用她哥哥,准其辞官。

她语重心长得告诫长孙无忌,前朝外戚掌权多危害社稷,切不可重蹈覆辙。

在妹妹的告诫下,长孙无忌多次向太宗请辞,为此李世民向皇后解释说他用长孙无忌并非因其为皇亲国戚,而是因为他的才能。

然而在长孙皇后的一再请求下,李世民终于同意了她的请求,在长孙皇后在世时她哥哥始终没有执掌大权。

长孙皇后作为李世民生命中最重要的女子,对贞观之治的出现居功甚伟。

长孙皇后在位期间,积极履行皇后职务,曾两次行先蚕礼。

她利用自己对李世民的影响力,多次为朝臣、宫人化解危机,平息李世民的怒火。

她去世以后,晋阳公主曾短暂扮演了这一角色,但随着晋阳公主的很快夭折,朝中宫中很难有人再对李世民有足够的影响以调解周旋他和臣子的关系,以至于有侯君集等人的悲剧出现。

长孙皇后曾著书《女则》共十篇,已佚。

今存诗一首。

她死后与唐太宗合葬于昭陵。

长孙皇后
杜如晦
杜如晦(585-630),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人,唐朝初期大臣。

他是李世民夺取政权、开创贞观之治中的主要谋臣之一,深受李世民的重用。

其祖父杜果官至隋朝工部尚书,其父杜咤为隋朝昌州长史。

杜如晦自少聪悟,好谈文史,是个典型的彬彬书生。

秦王李世民平定京城时,引为秦王府兵曹参军。

当时的太子李建成对杜如晦非常忌晦,他对齐王李元吉说:“秦王府中可惮之人,惟杜如晦与房玄龄耳。

”被外调出秦王府。

玄武门之变后,被拜为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

与房玄龄共掌朝政,史有“房谋杜断”之称。

贞观四年病重而死,年仅四十六。

赠司空,徙封莱国公,谥曰成。

杜如晦
房玄龄
房玄龄(579—648),中国唐代初年名相。

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

玄龄博览经史,工书善文,18岁时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

隋末大乱,李渊率兵入关,玄龄于渭北投李世民,屡从秦王出征,参谋划策,典管书记。

每平定一地,别人争着求取珍玩,他却首先为秦王幕府收罗人才。

他和杜如晦是秦王最得力的谋士。

唐武德九年(626)他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

李世民称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

李世民即位,玄龄为中书令。

贞观三年(629)二月为尚书左仆射。

贞观年间,他辅佐太宗,总领百司,掌政务达20年;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订,又曾与魏徵同修唐礼调整政府机构,省并中央官员;善于用人,也不问贵贱,随材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

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杜。

贞观十一年封梁国公。

至十六年七月进位司空,仍综理朝政。

太宗征高句丽时,他留守京师。

二十二年(648)卒。

房玄龄
李渊
李渊(566—635),中国唐代开国皇帝,即唐高祖,字叔德。

先世本为赵郡(今河北赵县)。

祖父李虎,西魏时官至太尉。

父李昞,北周时历官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

母为隋文帝独孤皇后姐,故特见亲重。

隋炀帝即位后,李渊任荥阳(今河南郑州)、楼烦(今山西静乐)二郡太守。

后被召为殿内少监,迁卫尉少卿。

大业十一年(615),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

十三年,拜太原留守。

当时,隋末农民起义遍布全国。

李渊自知无力镇压农民起义,又深晓炀帝猜忌嗜杀,政局动乱,难以自保,便与次子李世民在大业十三年五月起事,并从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召回长子李建成和四子李元吉。

李渊起兵后,一面遣刘文静出使突厥,请求始毕可汗派兵马相助,一面召募军队,并于七月率师南下。

此时瓦岗军在李密领导下与困守洛阳的王世充激战方酣,李渊乘隙进取关中。

十一月攻拔长安,在关中站稳了脚跟。

李渊入长安后,立炀帝孙代王侑为天子(恭帝),改元义宁,遥尊炀帝为太上皇;又以杨侑名义自加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尚书令、大丞相,进封唐王,综理万机。

次年(618)五月,李渊称帝,改国号唐,定都长安。

不久唐统一了全国。

李渊在位时期,依据隋文帝旧制,重新建立中央及地方行政制度,又修定律令格式,颁布均田制及租庸调制,重建府兵制,为唐代的职官、刑律、兵制、土地及课役等制度奠定了基础。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爆发了玄武门之变。

在这次政变中,李世民杀李建成和李元吉,逼李渊立己为太子。

不久,李渊退位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

李渊在度过一段闲散失意生活后,死于太安宫。

李渊死后谥号太武皇帝,葬在献陵。

李渊1
李渊2
骆宾王
骆宾王(约619—687),唐代初期著名诗人。

字观光,婺州义乌人(今中国浙江义乌)人。

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

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

早年才华横溢而贫困落魄,他7岁能诗,有“神童”之称,据说咏鹅诗就是此时所作。

入仕初为道王李元庆府属,曾由长安主簿入朝为御史,后任临海县丞。

这期间,他曾遭贬戍边,被诬下狱,两度投身戎幕。

光宅元年(684),随徐敬业(即李敬业)起兵讨武则天,兵败后下落不明。

他工诗,擅长七言歌行。

长篇歌行《帝京篇》在当时就已被称为绝唱。

《畴昔篇》、《艳情代郭氏赠卢照邻》等声情并茂,词华富艳瑰丽,具有时代意义。

五律佳作如《在狱咏蝉》、《送郑少府入辽》,或托物寄兴,感慨深微;或乐观豪迈,格高韵美。

绝句小诗,如《于易水送人》、《在军登城楼》,则是豪情激荡,为初唐绝句之少有。

他的骈文能在才华艳发、词采赡富中寓清新俊逸之气。

如《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气势充沛,笔端见情,流传广泛,据说武后也曾为之动容。

其集最早为唐中宗时郗云卿所辑,已佚。

明、清流行有4卷、6卷、10卷本。

清陈熙晋《骆临海集笺注》后出,最为完善。

骆宾王
骆宾王石像
唐高宗
唐高宗李治(628—683),字为善,太宗第九子,母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

贞观五年(631)李治被封为晋王。

七年,遥授并州都督。

贞观十七年,太宗废太子承乾,黜魏王泰,改立晋王李治为太子。

二十三年五月,太宗去世,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时年二十二岁。

次年(650)改元永徽。

起初四五年间由顾命大臣长孙无忌及褚遂良等掌握朝政。

即位后,赐死李元景、李恪及高阳公主,帝位由此得到巩固。

永徽六年,高宗先后派兵出击高丽和百济。

显庆二年(657),唐大将苏定方等大破西突厥,西突厥亡。

高宗以其地分置昆陵、蒙池二都护府。

次年,徙安西部护府于龟兹(今新疆库车)。

唐代的版图,以高宗时为最大。

高宗即位后纳武则天入宫为昭仪。

永徽六年废王皇后,立武氏为皇后。

长孙无忌及褚遂良等均遭贬斥,不久,无忌被迫自缢。

显庆末年,高宗患风眩头重,目不能视,难于操持政务,皇后武则天得以逐渐掌握朝政,朝廷内外称他们为“二圣”。

从此武则天成为掌握实权的统治者,高宗处于大权旁落的地位。

弘道元年(683)十二月,高宗去世,葬于乾陵,谥号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唐高宗
唐太宗
唐太宗(599—649),李世民,唐代皇帝,李渊次子,公元629—649年在位。

隋末劝其父起兵反隋,李渊称帝时,封为秦王,任尚书令。

曾镇压窦建德、刘黑闼等农民起义军,消灭薛仁杲、王世充等割据势力。

626年发动玄武门之变,得为太子,继帝位。

在位期间,推行均田制、租庸调法和府兵制度,并加强对地方管理的考核。

又修《氏族志》发展科举制度。

他常以“亡隋为戒”较能任贤、纳谏。

当时社会经济有所恢复,被旧史家誉为“贞观之治”。

630年,击败东突厥,被铁勒、回纥等尊为天可汗。

还曾发展西域的交通,促进贸易和文化的交流。

贞观十五年,以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促进了藏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汉、藏两族的亲密友情。

其后,连年用兵,营建宫室,赋役苛重,加深了阶级矛盾。

唐太宗1
唐太宗2
唐太宗3
魏征
魏征(580—643),字玄成。

唐代贞观时名相,以善谏著称。

先世是钜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州西)人,后居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西)。

魏征少孤,通贯书术,素怀大志。

隋末农民起义爆发,魏征诡为道士,以避世乱。

大业十三年(617),武阳郡(即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北)丞元宝藏举兵响应瓦岗军李密,以魏征典书檄。

魏征代宝藏作启谢李密,为李密所重,召为文学参军,掌书记。

武德元年(618),瓦岗军为王世充所败,魏征随李密投奔李渊,遂为唐臣。

先后劝降了据守黎阳(今河南浚县东)的瓦岗军余部徐世勣及据守魏州的元宝藏。

二年十月,魏征在黎阳被窦建德所俘,署为夏政权的中书舍人。

四年,窦建德、王世充相继为唐所灭,魏征遂复归长安,任太子洗马。

当时秦王李世民为争夺皇位继承权与太子李建成及齐王李元吉明争暗斗。

九年,魏征劝建成早除世民,未被即时采纳。

玄武门之变后秦王李世民获胜,不久即位,是为唐太宗。

太宗素重魏征之才能,引为太子东宫詹事府主簿,拜谏议大夫。

以后相继任给事中、尚书右丞,封钜鹿县男,又授秘书监、参预朝政(即宰相),一度任侍中,进位左光禄大夫,进爵郑国公。

晚年曾为太子太师。

唐太宗以虚怀纳谏著称于世,魏征敢于犯颜直谏,面折廷诤,前后所奏200余事,其中大部分保留在《魏郑公谏录》和《》两书中。

贞观十一年(637)所上的《论时政疏》、《陈十思疏》(简称《十渐疏》)是他一生奏疏中最为重要者。

魏征所谏都是为了唐的长治久安,使太宗少犯很多错误,对贞观之治的出现起了不小的作用。

贞观十七年,魏征卒。

太宗亲自为魏征撰成碑文,亲书刻石。

同年,在凌烟阁图画24名功臣的肖像中,魏征名列第四。

魏征略有撰述。

唐贞观中修梁、陈、北齐、北周和隋五代史,魏征总领其事,其中《隋书》由他主要负责,并亲自撰写序论。

此外,他还主编《自古诸侯王善恶录》,并为萧德言等所辑《群书治要》一书作序。

魏征
武则天
武则天(624—705),唐高宗后,武周皇帝。

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之母。

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两个儿子中宗和睿宗,自己做了皇帝,创造了“曌”(读音“zhào”),这个字意为“日月当空”,并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史称“武周”。

唐朝开国功勋武士彟的次女,生母杨氏是武士彟的续妻,陇右大士族、隋朝宰相、遂宁公杨达之女,籍贯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生于利州(今四川省广元市)。

唐太宗时,14岁的武氏以长相俊美,入选宫中,受封“才人”。

入宫之后,太宗遂赐号“媚娘”。

太宗死后为尼。

高宗时候复被招为昭仪,永徽六年(655)被立为皇后,参与朝政。

后号天后,与高宗并称“二圣”。

她在协助高宗处理军国大事,佐持朝政三十年后,亲登帝位,自称圣神皇帝,废唐祚于一旦,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唯一女皇。

从她参与朝政,自称皇帝,到病移上阳宫,前后执政近半个世纪,上承“贞观之治”,
下启“开元盛世”,史称“贞观遗风”历史功绩,昭昭于世。

诚如宋庆龄对她的中肯评价:武则天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武则天统治的前期,重用酷吏,严厉打击反对他的元老重臣,勋贵旧族,就此打破大族控制政局,垄断高官的局面。

她开创殿试制度,亲自考试贡士;令九品以上官和百姓可以自行荐举;修《姓氏录》,规定五品官都可升入士流。

神龙元年(705)退位,中宗复位。

同年十一月卒于上阳宫,年八十二。

遗制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

神龙二年(706)五月,与高宗合葬乾陵。

武则天
姚崇
姚崇(650—721),本名元崇,字元之,陕州峡石(今河南三门峡东南)人,中国唐代开元初名相。

武则天时五迁为夏官(兵部)郎中。

时契丹扰河北,军书烦剧,姚崇剖析若流,受到武则天赏识,擢为侍郎。

圣历元年(698)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在一次奏对中,表示愿以身家担保现任内外官吏无反逆者,则天大为赞赏。

中宗复位后,姚崇出为亳州、常州刺史;睿宗即位,再次入相,但因奏请太平公主出居东都洛阳,被贬为申州刺史,移任徐、潞、扬、同等州,为政简肃得人心。

先天二年(713),被玄宗召入为相,建议十事,如以仁义治天下,不求边功,宦官不得干政,皇亲国戚不得任台省官,停止破格滥用人,以法制抑佞麕,公卿、方镇、戚里不得贡献求媚,不再增建寺观宫殿,开言路纳谏诤,杜绝外戚干政等,基本
为玄宗所采纳。

姚崇还反对度人为僧,取缔伪滥僧徒,勒令还俗。

开元三、四年间,山东大蝗,朝臣及地方官以为蝗是天灾,不能捕。

姚崇坚持捕杀,颇见功效。

开元四年(716),以幕僚受贿事请避位,荐宋璟自代。

但仍受优礼,玄宗时常以国事咨询。

姚崇3次为相,皆兼兵部,对于边境屯戍及士马器械无不谙记。

他为政注意用人,罢冗职,修制度,择百官各当其材。

他与宋璟,并称为开创开元盛世的两位贤相,世人合称“姚宋”。

姚崇
张玄素
张玄素,唐蒲州虞乡(今山西永济)人,生年不详,死于麟德元年(664)。

张玄素初仕于隋朝,为景城县(今河北沧州市西景城)户曹。

唐灭隋后,张玄素归唐,被授为景城都督录事参军。

唐太宗李世民久闻张玄素的名字,即位后特召见张玄素,向他征询为政之道,并提升他为侍御史,不久又迁给事中。

贞观四年(630),唐太宗下诏发兵修洛阳宫乾阳殿,以备巡奉。

张玄素闻讯上书劝谏,唐太宗因张玄素忠直,迁他为东宫(太子住东宫)少詹事兼右庶子,让他去辅佐太子。

贞观十四年(640),加封他为银青光禄大夫,兼太子左庶手。

但太子劣性不改,一度又游宴深宫,久不见宾客。

张玄素上书谏劝太子应以国事为重,引见宫臣,“广置群僚,以辅睿德。

”张玄素一再进谏引起了太子的讨厌,于是派人暗杀他,使他几乎送命,但他并不引以为训,仍劝谏不止。

太子不知改悔,恶行日盛,终于被唐太宗黜废。

张玄素因是东宫官员被牵连免职。

贞观十八年(644),张玄素被朝廷起用为潮州刺史,后又转迁邓州刺史。

到唐高宗永徽年间(650—655),他以年老致仕,龙朔三年(663),加授银青光禄大夫,麟德元年(664)去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