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黑色素瘤诊断治疗共识(2008年第一版)
CSCO黑色素瘤诊疗指南2020
1B
高
严谨的 Meta 分析、大型随机对照临床 基本一致共识,但争议小
研究
(支持意见 60%~80%)
2A
稍低 一般质量的 Meta 分析、小型随机对照 一致共识
研究、设计良好的大型回顾性研究、病 (支持意见≥ 80%)
例 - 对照研究
2B
稍低 一般质量的 Meta 分析、小型随机对照 基本一致共识,但争议小
c. MDT 原则应该贯穿每一位患者的治疗全程。 d. MDT 团队应根据治疗过程中患者机体状况的变化、肿瘤的反应而适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期最
大限度地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治愈率和改善生活质量。
黑 色 素 瘤 诊 疗 总 则
9
2 黑色素瘤的诊断 原则
2.1 病理诊断原则
目的 获取组织技术 病理学诊断
-
因突变检测
黑 色
除非特殊标注,上述证据级别均为 2A 类证据
素
瘤
的
诊 断
【注释】
原
则
a. 送检标本处理:对于临床初步判断无远处转移的黑色素瘤患者,活检一般建议完整切除,不建
12
议穿刺活检或局部切除,部分切取活检不利于组织学诊断和厚度测量,增加了误诊和错误分期
风险。如病灶面积过大或已有远处转移需要确诊的,可行局部切取活检。标本需完整送检,手
素 瘤
间(建议每 1~2 周一次);
诊 疗
固定场所;
总
则
固定设备(投影仪、信息系统)
8
【注释】
a. 黑色素瘤的诊治应重视多学科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 的作用,推荐有条件的单 位将尽可能多的黑色素瘤患者的诊疗纳入 MDT 的管理。
黑色素瘤指南解读
➢肿瘤厚度,是否溃疡
尽量提供的内容
➢有丝分裂率 ➢有无脉管浸润,有无卫星灶, ➢Clark分级,切缘净? ➢免疫组化,基因突变情况
旧版-黑色素瘤的病理类型
类型
表浅扩散型
频率
60%-70%
特征
早期扁平; 有凹痕notching, 扇形, 有退化区areas of regression
肢端和粘膜是中国黑色素瘤的主要亚型
1. K Ishihara, et al. Int J Clin Oncol. 2008 Feb;13(1):33-41. 3. Luk et al., Clinical Dermatology. 29:600 (2004) 5. McLaughlin et al. Cancer. 2005 Mar 1;103(5):1000-7.
Data from Lotze MT, et al. Cutaneous melanoma. In: DeVita VT Jr, et al, eds. Cancer: Principles & Practice of Oncology. 6th ed. Philadelphia, PA: Lippincott-Raven; 2001.
皮肤和粘膜黑色素瘤为中国黑色素瘤的主要亚型 中国黑色素瘤患者的原发灶厚度较厚,多数合并溃疡 分期、厚度为中国黑色素瘤患者的预后不良因素,皮肤黑色素 瘤预后好于粘膜黑色素瘤 KIT基因和BRAF基因突变为皮肤黑色素瘤独立预后不良因素 KIT基因突变为粘膜黑色素瘤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
病理部分
病理报告内容
发布--中国黑色素瘤诊治指南-第1版
2011年: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工作会议--昆明
2011CSCO发布--中国黑色素瘤诊治指南修改版
原发性胃肠道恶性黑色素瘤1例并文献复习
-702 -Chiu J Gastnexteni , 2922, Vol. 25, No. 2•病例分析与个案报道•原发性胃肠道恶性黑色素瘤1例并文献复习谢转红1马文莉1李戟毗1 丁霏霏5王 祥6**D0I : 2. 52aa/j. imu. 1008-2025. 2222.12.215* 本文通信作者,Email : wanyxiang@ lze. edu. co兰州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1 (730030)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消化内科°关键词胃肠道肿瘤;黑色素瘤;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诊断;治疗Primara MaUanane Melanoma of Gastraintestinal Tract : A Case RepolC and Review of Literathrr XIE Zhuannoog 4, MA Wenlc , LE Jipin , DIEG FeifeC , WANG Xiaag . 4 Thr Secong Clinical Meduao Collegd of Lanzhoo Unuersite , Lanzhon ( 730030) ; 2Dedartmedi of Gastroenterolowy ; O ic Secong HospUal of Lanzhon University , LanzhonCoirespoiidence to : WANG Xiang, Email : wanyxiang@ lze. edu. coKey worde Gastnintestinal Neoplasms ; Melanoma ;HisWhathology ; ImmunohisAchemistn ; Diagnosis ;Theeaps病例:患者女,49岁,因“食欲不振半年余,间断腹胀2余天”于2020年-月8日收治入院。
患者半年余前无明显因下 欲不振、腹胀,无其 道症状。
外阴恶性黑色素瘤
活检
目前对于外阴恶性黑色素瘤是否进行术前活检及术前活检方式尚有争议。既往不主张恶性黑 色素瘤切取活检,并认为病化不完整切除如切取活检或钻取活检会加速病情进展,并迅速出 现卫星结节和转移灶。但是另外多个研究认为切取活检或钻取活检对患者的生存情况并无影 响。2002年,BONG等对265例行切取活检的患者和496例切除活检的患者进行配对对 照分析,研巧证明切取活检和切除活检在复发率和病死率上无显著差异。尽管如此,目前多 位学者和指南共识仍主张完整切除活检,对于无法行完整病灶切除者如病化面积非常大或有 溃瘍的病变则需切取活检,但绝对禁止表面片状切取活检,后者影响肿瘤厚度的评估。 【19】
辅助治疗-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主要有干扰素、白介素-2及疫苗。A -2B干扰素是首个证实在进展期黑色素瘤中 有抗肿瘤活性的细胞因子
2015《中国黒色素瘤诊治指南》提出中国黑色素瘤患者干扰素的应用治疗的剂量推荐:可 沿用国外高剂量干扰素A-2B的标准剂量(2000万IU/M2D1-5 4W,100 0万IU/M2TIW 48W)治疗一年。专家组认为干扰素辅助治疗可W延长无复 发生存期,但对总生存的影响尚需继续研究.
手术治疗
2017年NCCN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指南指出安全手术范围为: 黑色素瘤原位癌 :0.5-1CM; 肿瘤厚度≤1.0MM切除1.0CM; 肿瘤厚度1.01-2MM切除1-2CM; 肿瘤厚度2.01-4.0MM切除2CM; 肿瘤厚度>4MM切除2CM
淋巴结清扫
• 2015版中国黑色素瘤指南:不建议进行预防性淋巴结清扫,前哨淋巴结阳性或经影像学 和临床检查有区域淋巴结转移(但无远处转移的III期患者)在扩大切除的基础上进行区域 淋巴结清扫,要求将受累淋巴结基部完全切除,腹股沟淋巴结清扫要求淋巴结至少应在10 个以上,如临床发现股浅淋巴结转移数3个,应进一步做髂窝和闭孔区淋巴结清扫手术。 如果盆腔CT提示有盆腔淋巴结转移,或术中股管淋巴结活检病理阳性,需行髂窝和闭孔区 淋巴结清扫手术。
医学专题恶黑.放疗科
联合化疗
❖ 目前替莫唑胺常用于联合化疗。 ❖ 替莫唑胺联合 a一干扰素 对比替莫唑胺单药
的前瞻实验显示, 联合组总的客观反 应率 ( O R R)显 著 高 于单 药 组,但中位生存时 间无显著差异
生物治疗
❖ NCCN指南把大剂量IL-2治疗列为晚期黑色素瘤的一 线治疗选择。通常认为可达到5%的长期缓解,15% 左右的有效率。
一、概述
发生部位
二、流行病学
❖ 死亡率高,仅次于肺癌,占第二位 ❖ 白种人发病率高于其他肤色人种。
我国发病率低,但是增长最快的恶性肿瘤。 占皮肤恶性肿瘤发病率5%,但是占死亡率75%
流行病学
❖ 肿瘤的分期、厚度为黑色素瘤患者的预后不 良因素。
❖ 皮肤黑色素瘤预后好于粘膜黑色素瘤 。 ❖ KIT 基因和BRAF 基因突变为皮肤黑色素瘤
❖ 2011年8月17日,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 批准罗 氏公司生产的药物Zelboraf(vemurafenib,威罗菲 尼),用于治疗BRAF V600突变阳性的转移性黑色 素瘤,这是唯一一个能改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RAF V600突变阳性的 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生存率的药物
❖谢谢!
靶向治疗
❖ 未来的主要方向
❖ 黑色素瘤细胞存在B-raf,N-ras和C-Kit等基 因变异,针对其表达产物的各类单抗、反义 核酸和多靶点激酶抑制剂已经开始应用于临 床治疗。
靶向治疗
❖ 美国FDA于2011年3月25日批准ipilimumab(易普 利姆玛,商标名称为Yervoy)用于治疗晚期黑色素 瘤。适应症 :不可切除或转移性成人恶性黑色素瘤。
外科治疗
❖ 9 0 % ~ 9 5 %的早期黑色素瘤患者经过手术治疗 可以治愈。
甲下黑色素瘤
病因
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甲床外伤、感染 局部慢性刺激 家族遗传、基因变异(多为染色体显性遗传) 内分泌影响 紫外线照射 电离辐射
临床症状与体征
早期有甲下纵向色素条带或不规则黑褐色病变,色泽常不均 匀,边缘不规则,之后病变范围逐渐扩大,隆起成斑块、结 节或肿块,伴有甲板裂开、增厚、变形和部分脱落或完全缺 如,甚至侵犯趾(指)腹及甲周组织,并出现反复破溃、出 血、感染,多不伴有疼痛。晚期发生转移,最先为淋巴管转 移,出现黑色素卫星灶或区域淋巴结转移,血液循环扩散出 现较晚。
中国黑色素瘤诊治指南(2011版)
预后影响因素
延期诊断 (第一次发现到确诊时间>3个月) 肿瘤大小 组织侵袭的深度 临床分期 局部溃疡的发生 早期诊断、准确的外科分期以及是否发生转移是决定预后的主
要因素。
总结
早期诊断即为挽救生命,只有提高对甲下黑色素瘤的警惕 性,重视早期病理检查,做到尽早发现、早期诊断、积极 手术治疗,术后配合化疗及免疫治疗,同时加强对术后患 者的随访,及时发现复发及转移灶,行进一步治疗,才能 提高生存率。
辅助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 诊断金标准 腹部、区域淋巴结(腋窝、腹股沟)彩超 胸部X线片 全身同位素扫描 腹部、盆腔、头颅(CT、MRI) PET-CT LDH
鉴别诊断
甲母痣 甲下血肿及黑色素条纹 慢性甲沟炎 灰指甲 感染性肉芽肿 血管球瘤
AJCC分期
原发肿瘤(T) Tx:原发灶无法评价;To:无肿瘤证据;Tis:原位癌 T1a:厚度为1.0mm,无溃疡,有丝分裂率<1/mm2 T1b:厚度为1.0mm,有溃疡,有丝分裂率≥1/mm2 T2a:厚度为1.01~2.0mm,不伴溃疡 T2b:厚度为1.01~2.0mm,伴溃疡 T3a:厚度为2.01~4.0mm,不伴溃疡 T3b:厚度为2.01~4.0mm,伴溃疡 T4a:厚度为>4.0mm,不伴溃疡 T4b:厚度为>4.0mm,伴溃疡
黑色素瘤肝脏转移CT及MRI诊断价值
黑色素瘤肝脏转移CT及MRI诊断价值发表时间:2014-06-06T10:01:47.79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9期供稿作者:李艳飞[导读] 黑色素瘤(melanaoma)是能产生黑色素的恶性肿瘤,是异常黑色素细胞过度增殖引起。
李艳飞(辽宁省葫芦岛市中心医院放射科 125001)【摘要】目的讨论黑色素瘤肝脏转移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
方法收集黑色素瘤肝脏转移1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7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
结论典型黑色素瘤肝脏转移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而非典型黑色素瘤肝脏转移需与肝内其它占位相鉴别。
【中图分类号】R730.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9-0274-02 黑色素瘤(melanaoma)是能产生黑色素的恶性肿瘤,是异常黑色素细胞过度增殖引起,其恶性程度高,转移早,病死率高。
现对我院2001年-2013年发现经病理证实黑色素瘤肝脏转移1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收集2002-2013年我院12例黑色素瘤肝脏转移的患者。
男8例。
女4例。
年龄21-78岁。
平均年龄32岁。
原发部位为皮肤的患者8例,原发部位为眼脉络膜的3例,原发部位为口腔粘膜的1例。
本组病例均性64排CT平扫加增强扫描,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80ML碘海醇对比剂,速率为3ML/S。
7例行MRI平扫加增强扫描,静脉注入GD-DTPA对比剂。
扫描范围为肝顶至肾下极。
2 结果12例行CT平扫加增强,6例患者平扫呈高密度,5例为低密度,1例为等密度;CT增强扫描后12例均呈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及延时期9例为低密度,3例为等密度。
MRI平扫5例为典型短T1短T2信号,1例为长T1长T2信号,1例为等T1长T2信号;MRI增强扫描7例均为环形及片状明显强化。
3 讨论黑色素瘤起源于神经嵴,发育过程中先发育成黑色素母细胞瘤,最后到达皮肤或人体色素组织发育成黑色素细胞。
恶性黑色素瘤:流行病学诊断和治疗方法概述(上)
恶性黑色素瘤:流行病学诊断和治疗方法概述(上)在浅色皮肤的人群中黑色素瘤的发生率正在迅速增长。
除环境因素(暴露于UV )外,观察到的“黑色素瘤流行” 其他原因也有待探讨。
对于典型的组织病理诊断过程,需要联合免疫组化以及最新的分子技术。
在数年寻求新药失败后,目前有效的新型治疗方案能够延长疾病/发展进程和增加总体生存率。
No.1 流行病学黑色素瘤是皮肤肿瘤中最重要的肿瘤。
虽然其发生率比上皮皮肤癌低10 倍,但由于其具有早期转移能力且在年轻人群中高发,其对年轻患者产生重大的疾病负担。
据报道,过去几十年,浅色皮肤人群中的黑色素瘤的发生率迅速增长。
发病率的数据显示,在1935 年,患有黑色素瘤的终生风险为1:1,500,在1987 年为1:120,而现今该风险约为1:55。
这表明,黑色素瘤的增长速度比其它类型的肿瘤更快,并且引发了对黑色素瘤的流行病的讨论。
经多个研究评估,每年黑色素瘤的增长率为2~7 %,这意味着大约每隔10 年,患病率就会增加 1 倍。
由于黑色素瘤的致病因素具有遗传易感性,内源性因素和环境因素都已得到充分证实,过去几十年间,浅色皮肤个体黑色素瘤发病率全球性增长,这可归因于对日光浴看法的改变。
已经明确发现,儿童时期间歇性的日光照射(即晒伤),已被公认是发展为黑色素瘤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
但是,关于UV 辐射对黑色素瘤发生的作用,仍然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
然而,由于黑色素瘤患者的死亡率很稳定,如果黑色素瘤的流行性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现象,那么在一些亚组中,其死亡率下降就具争议性。
本文提供了一些参数,来解释黑色素瘤发病率急剧增加的原因:尽管黑色素瘤不是一种好发于老年的恶性肿瘤,但是平均寿命升高导致终生风险的增加。
在老年人群中,晒伤皮肤处发病率最高,且生长较慢,通常在检测时都很浅表。
因此,对黑色素瘤早期诊断提高了其发病率,而不是死亡率。
这种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在所有人类疾病中均可观察到,而与“流行病”无关。
中国黑色素瘤规范诊疗质量控制指
02
诊疗质量控制指标概述
Chapter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诊疗质量控制指标是对医疗机构诊疗质量进行科学 、客观、量化评价的重要依据,反映了医疗机构在 诊疗过程中的结构、过程、结果等各个方面的质量 特征。
分类
根据指标的性质和作用,诊疗质量控制指标可分为 结构指标、过程指标和结果指标三类。其中,结构 指标主要反映医疗机构的资源配置和规模情况;过 程指标主要反映医疗机构的诊疗过程和服务质量; 结果指标主要反映医疗机构的诊疗效果和患者满意 度。
Chapter
手术根治性切除率
手术根治性切除率定义
手术根治性切除率是指黑色素瘤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肿瘤被 完全切除的比例。
手术根治性切除率意义
手术根治性切除率是评估手术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高切除率意味 着更高的治愈率和生存率。
手术根治性切除率提高方法
提高手术技巧、加强术前评估和术后随访等。
放化疗规范实施率
者预后。
06
黑色素瘤诊疗质量持续改进策 略
Chapter
完善诊疗指南和操作规范
制定并更新黑色素瘤诊疗 指南
基于最新临床证据和国际标准,定期更新黑 色素瘤诊疗指南,为医生提供科学、实用的 参考。
规范诊疗操作
明确黑色素瘤的诊断、治疗、随访等操作规 范,减少诊疗过程中的差异性和错误。
加强多学科协作与团队建设
影像学诊断规范性
包括影像学检查的申请、检查、报告等环节的规范性。
临床分期评估准确性
临床分期与病理分期符合率
反映临床医生对黑色素瘤的分期准确程度,是评价临床医生 诊断和治疗水平的重要指标。
临床分期评估规范性
包括临床医生对患者病情的全面评估、分期标准的掌握和分 期评估记录的规范性。
黑色素瘤诊疗规范(2018年版)
黑色素瘤诊疗规范(2018年版)一、概述黑色素瘤在我国虽然是少见恶性肿瘤,但病死率高,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
我国黑色素瘤与欧美白种人差异较大,两者在发病机制、生物学行为、组织学形态、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等方面差异较大。
在亚洲人和其他有色人种中,原发于肢端的黑色素瘤约占50%,常见的原发部位多见于足底、足趾、手指末端及甲下等肢端部位,原发于黏膜,如直肠、肛门、外阴、眼、口鼻咽部位的黑色素瘤约占20%~30%;而对于白种人来说,原发于皮肤的黑色素瘤约占90%,原发部位常见于背部、胸腹部和下肢皮肤;原发于黏膜的黑色素瘤只占1%~5%。
二、筛查和诊断(一)高危人群的监测筛查对黑色素瘤高危人群的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同时也是提高黑色素瘤疗效的关键。
在我国,皮肤黑色素瘤的高危人群主要包括严重的日光晒伤史,皮肤癌病史,肢端皮肤有色素痣、慢性炎症,及其不恰当的处理,如盐腌、切割、针挑、绳勒等。
黏膜黑色素瘤的高危因素尚不明确。
建议高危人群定期自查,必要时到专科医院就诊,不要自行随意处理。
(二)黑色素瘤的诊断黑色素瘤好发于皮肤,因此视诊是早期诊断的最简便手段。
原发病变、受累部位和区域淋巴结的视诊和触诊是黑色素瘤初步诊断的常用手段。
1.临床症状皮肤黑色素瘤多由痣发展而来,痣的早期恶变症状可总结为以下ABCDE法则:A 非对称(asymmetry):色素斑的一半与另一半看起来不对称。
B 边缘不规则(border irregularity):边缘不整或有切迹、锯齿等,不像正常色素痣那样具有光滑的圆形或椭圆形轮廓。
C 颜色改变(color variation):正常色素痣通常为单色,而黑色素瘤主要表现为污浊的黑色,也可有褐、棕、棕黑、蓝、粉、黑甚至白色等多种不同颜色。
D 直径(diameter):色素痣直径>5~6mm或色素痣明显长大时要注意,黑色素瘤通常比普通痣大,对直径>1cm的色素痣最好做活检评估。
E 隆起(elevation):一些早期的黑色素瘤,整个瘤体会有轻微的隆起。
恶性黑色素瘤诊断与治疗PPT
恶性黑色素瘤的危害
皮肤癌:恶性黑色 素瘤是一种皮肤癌, 可导致皮肤损伤和 病变
转移:恶性黑色素 瘤可转移到其他器 官,如淋巴结、肝 脏、肺等
死亡率高:恶性黑 色素瘤的死亡率较 高,尤其是晚期患 者
治疗困难:恶性黑 色素瘤的治疗难度 较大,需要综合治 疗,如手术、化疗 、放疗等
03
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方法
保持良好的心理 状态,避免焦虑 和抑郁
定期进行体检, 监测身体状况, 及时发现并处理 并发症
复发与转移的监测与处理
定期随访: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复发和转移 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用于监测肿瘤的复发和转移情况 实验室检查:如肿瘤标志物检测,用于监测肿瘤的复发和转移情况 治疗方案:根据复发和转移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如手术、放疗、化疗等
术后护理:伤口护理、预防感 染、定期复查等
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原理:利用高能射线 杀死肿瘤细胞
放射治疗方法:外照射、内照 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等
放射治疗适应症:适用于局部 晚期、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
放射治疗副作用:皮肤反应、 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等
化学治疗
化学药物:如顺 铂、卡铂等
作用机制:通过 抑制肿瘤细胞的 DNA合成,阻 止肿瘤细胞的生 长和繁殖 Nhomakorabea 病理学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 查:通过显微 镜观察组织切 片,判断肿瘤 的性质和分期
免疫组织化学 检查:通过检 测肿瘤细胞表 面的抗原,判 断肿瘤的性质
和分期
基因检测:通 过检测肿瘤细 胞的基因突变, 判断肿瘤的性
质和分期
细胞遗传学检 查:通过检测 肿瘤细胞的染 色体异常,判 断肿瘤的性质
和分期
影像学检查
其他治疗方法
恶性黑色素瘤
❖ pT3a 2.01-4.0mm不伴溃疡
❖ pT3b 2.01-4.0mm伴溃疡
❖ pT4 厚度≥4.0mm伴或不伴溃疡
❖ pT4a ≥4.0mm不伴溃疡
❖ pT4b ≥4.0mm伴溃疡
实用文档
22
病理分期:N——区域淋巴结
❖ Nx 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价 ❖ N0 无淋巴结转移 ❖ N1 1个淋巴结转移 ❖ N1a 隐性转移(病理检查发现转移) ❖ N1b 显性转移(影像学或临床可明确判断的转移) ❖ N2 2-3个淋巴结转移或淋巴引流区内转移(移行转移)
但无淋巴结转移 ❖ N2a 隐性转移(病理检查发现转移) ❖ N2b 显性转移(影像学或临床可明确判断的转移) ❖ N2c 卫星灶或移行转移但无淋巴结转移 ❖ N3 ≥4个区域淋巴结转移,或区域淋巴结簇样转移,或
移行转移合并区域淋巴结转移,或卫星灶合并区域淋巴结 转移
实用文档
23
病理分期:M——远处转移
❖ 预后差、死亡率高。早期恶性黑色素瘤经外科扩大切除术后 95%-100%可治愈。
实用文档
3
二、流行病学与病因学
❖ 是增长最快的恶性肿瘤
❖ 死亡率高,仅次于肺癌,占第二位
❖ 白种人发病率高于其他肤色人种。
美国男性第五位,占所有恶性肿瘤的5%, 女性第六位,占所有肿瘤 的4%,每年年发病率增长7% 。 1/75 in 2000, 1/1500 in 1935,
M0
❖ ⅡB期
T3b
N0❖ ⅡC期
T4b
N0
M0
❖ ⅢA期
T1-4a N1a
M0
T1-4a N2a
M0
❖ ⅢB期
T1-4b N1a
M0
T1-4b
黑色素瘤
卫星灶:指在原发病灶周围直径2cm,内发生的转移结节。
名词解释 Clark分级:一种评估黑色素瘤预后的方法,该方法是病理学家 Clark设计的,按照解剖层次测量黑色素瘤侵润皮肤的深度。 Clark分级按照侵润的程度分为五级: Ⅰ级:瘤细胞限于基底膜以上的表皮内。 Ⅱ级:瘤细胞突破基底膜侵犯到真皮乳头层。 Ⅲ级:瘤细胞充满真皮乳头层,并进一步向下侵犯,但未到真皮 网状层。 Ⅳ级:瘤细胞已侵犯到真皮网状层。 V级:瘤细胞已穿过真皮网状层,侵犯到 皮下脂肪层 Clark分级提供了一个恶性黑色素瘤侵润 皮肤程度的分级系统,可以评价外科 手术后患者的5年生存率。 然而今天更广泛应用的是另一个分级 系统:Breslow厚度分级。
诊治流程注意事项
1.对于临床初步判断无远处转移的黑色素瘤患者,切除活检 一般建议完整切除,不主张穿刺活检或局部切除,如病灶面 积过大或已有远处转移需要确诊的,可以行局部切除;
2.病理报告中必须包括的内容为肿瘤厚度和是否溃疡,其余 指标在有条件的单位尽量提供。
3.危险因素包括:厚度≥0.75mm,有丝分裂率1/mm2,脉管 浸润,Clark分级Ⅳ
恶性黑色素瘤
周琦
主要内容
1 2
3 4
黑色素瘤病因、临床表现来自诊治流程 分期 治疗与随访黑色素瘤(melanoma)
黑色素瘤是一种能产生黑色素的高度
恶性肿瘤,又称恶性黑色素瘤,大多见于 30岁以上成年人,发生于皮肤、粘膜和内 脏器官。黑色素瘤的预后多数较差。Ⅰ期 、Ⅱ期、Ⅲ期、Ⅳ期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 94%,44%,38%,4.6%。
良恶性黑色素瘤
影像学检查
1、区域淋巴结B超(颈部、
6、对于原发于腹部皮肤、下
腋窝、腹股沟、腘窝等)
2、胸部CT
妇科恶性肿瘤免疫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解读
妇科恶性肿瘤免疫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解读概述免疫治疗作为第四大抗肿瘤治疗方法,已在癌症治疗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广泛应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在妇科恶性肿瘤领域也积累了较多的临床证据和经验。
但目前国内外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免疫疗法应用于妇科恶性肿瘤的治疗方面尚缺乏规范。
本共识以应用于妇科恶性肿瘤免疫治疗为目标,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采用国际公认的证据评价与推荐意见分级、制定和评价(GRADE)标准和流程制定,形成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共识。
证据质量评价采用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证据评价和推荐意见分级系统—GRADE,它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证据评价,第二部分为推荐意见分级。
相关定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免疫检查点是指在免疫细胞上表达、能调节免疫激活程度的一系列分子。
ICI通过阻断免疫检查点信号传递,恢复T细胞功能,诱导免疫细胞的肿瘤杀伤作用。
目前已发现的免疫检查点包括PD-1,PD-L1和CTLA-4等十多种。
子宫内膜癌免疫治疗临床应用推荐ICI单药1. 帕博利珠单抗共识:推荐帕博利珠单抗用于既往接受系统治疗后进展的TMB-H或MSI-H/dMMR复发性子宫内膜癌治疗。
证据级别:中专家共识度:弱2. 纳武利尤单抗共识:纳武利尤单抗用于dMMR/MSI-H子宫内膜癌的二线治疗可选择方案。
证据级别:中专家共识度:弱3. 多塔利单抗共识:多塔利单抗用于dMMR/MSI-H复发性子宫内膜癌的二线及后线治疗其他可选择方案。
证据级别:中专家共识度:弱4. 阿维鲁单抗共识:阿维鲁单抗用于dMMR/MSI-H复发性子宫内膜癌的二线及后线治疗其他可选择方案。
证据级别:中专家共识度:弱ICI联合1. ICI联合小分子抗血管生成药物共识:推荐帕博利珠单抗联合仑伐替尼用于治疗既往接受系统治疗后进展的复发、转移性非MSI-H/dMMR子宫内膜癌。
证据级别:高专家共识度:强2. ICI联合化疗共识:推荐帕利珠单抗或多塔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紫杉醇和卡铂)用于晚期、复发性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一线治疗。
PEGGCSF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 更新版
FN是癌症患者第一急症
FN定义为:单次体温(口表)≥38.3℃或≥38.0℃持续1h以上,ANC<1.0×109/L
美国感染病学会 ( IDSA)指南要 求,一旦诊断粒缺 伴发热,须2h 内 进行治疗,因为在 粒细胞缺乏患者中 感染进展非常快。
5% 4%
化疗 粒缺 粒缺伴发热(FN)
7% 9%
发热
膀胱癌mvac甲氨喋呤长春花碱阿霉素顺铂新辅助化疗辅助化疗转移性乳腺癌tac多西紫杉醇阿霉素环磷酰胺辅助的食管癌和胃癌多西紫杉醇顺铂氟尿嘧啶肾癌?阿霉素吉西他滨卵巢癌多西紫杉醇小细胞肺癌阿霉素睾丸癌tip紫杉醇异环磷酰胺顺铂黑色素瘤达卡巴嗪为基础的联合化疗达卡巴嗪顺铂长春花碱晚期转移性的或复发达卡巴嗪为基础联合il2干扰素达卡巴嗪顺铂长春花碱il2干扰素晚期转移性的或复发fn20方案例丼pp隐性原发性腺癌吉西他滨多西紫杉醇乳腺癌多西紫杉醇每21天一次cmf经典环磷酰胺甲氨喋呤氟尿嘧啶辅助性ac阿霉素环磷酰胺序贯多西紫杉醇辅助性仅taxane部分紫杉醇每21天一次转移性或复发性长春花碱转移性的或复发性的宫颈癌伊立替康复发或转移性的结肠癌folfox氟尿嘧啶四氢叶酸奥沙利铂食管癌表阿霉素顺铂卡培他滨非小细胞肺癌顺铂紫杉醇辅助晚期转移顺铂多西紫杉醇辅助晚期转移顺铂依托泊甙辅助晚期转移紫杉醇辅助晚期转移多西紫杉醇晚期转移卵巢癌多西紫杉醇小细胞肺癌依托泊甙卡铂睾丸癌依托泊甙顺铂子宫癌多西紫杉醇子宫癌晚期或转移性20fn10方案例丼这份表并不全面另外还有一些药物治疗方案可能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的中度风险
住院率
10个中心入组186例恶性 肿瘤患者
PEG-rhG-CSF(n=75) PP 38.7%,SP 48.0% rhG-CSF(n=111) PP 39.6%,SP 47.8%
皮肤和肢端恶性黑色素瘤的外科治疗规范中国专家共识1.0(2020完整版)
皮肤和肢端恶性黑色素瘤的外科治疗规范中国专家共识1.0(2020完整版)黑色素瘤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尽管我国黑色素瘤的发病率较欧美国家低,但近年来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加之我国人口基数大,因此我国黑色素瘤患者的数量庞大。
与国外皮肤型为主的特点不同,我国色素瘤以肢端型为主,皮肤型也并不少见。
外科手术切除仍是皮肤和肢端黑色素瘤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也是黑色素瘤综合治疗的基石,及时、规范的早期干预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但许多临床医师对黑色素瘤认识不足,或知识更新不及时,导致临床上治疗不足或过度治疗的现象经常发生。
国外针对皮肤型恶性黑色素瘤已有相应的治疗指南,但我国的黑色素瘤患者亚型不同、分期偏晚,完全参照国外的指南可能不能获得最佳的疗效。
另外,随着近年来黑色素瘤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的飞速发展,外科治疗也有了相应的变化,国内的学者也在逐渐探索如何在不影响肿瘤控制的前提下更好地保留患者的肢体及功能。
为了推动黑色素瘤的外科治疗规范,中国抗癌协会肉瘤专业委员会软组织肿瘤及恶性黑色素瘤学组组织国内专家,根据我国国情,并对国内外黑色素瘤诊疗指南和相关研究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讨论和总结,制订本专家共识。
一、皮肤和肢端黑色素瘤治疗总则外科手术治疗是迄今皮肤和肢端黑色素瘤唯一的根治手段。
皮肤和肢端黑色素瘤的外科治疗主要包括原发灶的活检、原发灶或瘤床的扩大切除、区域淋巴结的评估和清扫、局部复发和转移灶的切除及部分可切除远处转移病灶的切除等5部分内容。
皮肤和肢端黑色素瘤外科治疗的总原则如下。
1.治疗前须对患者进行详细的临床评估,包括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检查等,根据患者的临床分期,制订合理的外科及综合治疗方案。
2.外科治疗的目的在于彻底清除患者现有的肿瘤病灶,或姑息性地切除破溃感染、出血或疼痛等病灶,以期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或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对于预防性的切除、清扫和灌注等创伤性操作,无循证医学证据支持。
3.外科治疗的另一目的是获得足够的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学及分子遗传学的评估,确认患者的最终分期,并了解其基因突变状况,以作为后续辅助治疗和预后评估的依据。
《中国人口腔黏膜黑色素瘤临床诊治专家共识》要点
《中国人口腔黏膜黑色素瘤临床诊治专家共识》要点中国人口腔黏膜黑色素瘤是一种恶性肿瘤,临床上常见于口腔、鼻腔和咽喉等部位。
为了统一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国内多位专家联合起草了《中国人口腔黏膜黑色素瘤临床诊治专家共识》。
以下是该共识的主要要点。
一、病因与流行病学特点1.黑色素瘤的发病与遗传、遗传突变和环境因素等相关。
2.黑色素瘤好发于中老年人,男性高于女性。
3.黑色素瘤在我国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北方高发。
二、病理与诊断1.黑色素瘤的组织学特点包括细胞增生、异型性和黑素颗粒等。
2.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包括出血、疼痛、溃疡和淋巴结肿大等。
3.诊断主要依靠组织学检查,常见的病理类型包括表浅扩展型、界限型和垂直生长型等。
三、诊治原则1.提倡多学科综合诊治,包括口腔科、病理科、放疗科和内科等。
2.根据病理类型和临床分期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3.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放疗和化疗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四、手术治疗1.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完全切除肿瘤并保护正常组织结构。
2.手术方式可以根据病变的大小和部位选择切除、切割缝合和组织移植等方法。
3.对于口腔深部和颌面部黑色素瘤,建议联合放疗和化疗。
五、放疗治疗1.放疗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或术后辅助治疗。
2.对于高危患者,建议行放疗,以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六、化疗治疗1.化疗可作为手术前、手术后或术中辅助治疗。
2.常用的药物包括紫杉醇、卡铂和替吉奥等。
七、随访和预后1.黑色素瘤的手术切除后应定期进行随访,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复发和转移。
2.预后受许多因素影响,包括年龄、肿瘤大小和分期等。
综上所述,中国人口腔黏膜黑色素瘤临床诊治专家共识为临床医生提供了统一的诊断和治疗标准。
通过多学科综合诊治,合理选择手术、放疗和化疗等治疗方法,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然而,由于个体差异和疾病复杂性,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郭军教授 黑色素瘤-指南解读
2. JW Chang et al. Melanoma Res 2004;14:537–41. 4. Chi Z, et al. BMC Cancer. 2011;11:85.
中国522例黑色素瘤临床和预后分析
Zhihong Chi, et al. BMC Cancer, 2011,11:85
溃疡和厚度
中国黑色素瘤基因突变特点
病理部分小结
根据基因特点的新分型
肢端型
粘膜型
慢性阳光损伡型
非慢性阳光损伡型(含原发灶丌明型)
中国黑色素瘤基因突变情况
BRAF突变率约25%,90%为V600E突变 C-KIT突变率约11%,扩增率约8%
放疗
放疗部分
辅助放疗
淋巴结囊外侵犯;淋巴结直径≥3cm;淋巴结受累>3个;
病理报告内容
必须提供的内容
肿瘤厚度,是否溃疡
尽量提供的内容
有丝分裂率 有无脉管浸润,有无卫星灶,
Clark分级,切缘净?
免疫组化,基因突变情况
旧版-黑色素瘤的病理类型
类型
表浅扩散型
频率
60%-70%
特征
早期扁平; 有凹痕notching, 扂形, 有退化区areas of regression 比表浅扩散型更黑更厚, 速发; 通常是蓝黑或蓝紫色 (5%无色amelanotic)
如何治疗黑色素瘤
---中国黑色素瘤诊治指南解读
郭军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中国黑色素瘤诊治指南
2007年:CSCO黑色素瘤与家委员会杭州成立 2007年:CSCO黑色素瘤患与家委员会工作会议—哈尔滨 2008年:CSCO黑色素瘤论坛--上海 发布--黑色素瘤与家诊治共识 2009年:黑色素瘤与家委员会工作会议—北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黑色素瘤诊断治疗共识(2008年第一版)目录一、概述二、流行病学与病因学三、病理四、临床病理分期五、治疗流程及原则六、辅助治疗七、手术治疗八、放疗九、全身治疗十、随访1一、概述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 MM)是皮肤肿瘤的一种,与鳞癌和基底细胞癌不同。
后两种起源于表皮的角质细胞,预后较好。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是由位于表皮基底部的黑色素细胞恶变形成的,多由痣或色素斑发展而来,一旦进入快速生长期,则预后差、死亡率高。
恶性黑色素瘤90%发生于皮肤,最常见于背部,胸腹部和腿部,足底、指趾、甲下、头皮等部位也不少见;少数发生于外阴、消化道和眼内。
早期恶性黑色素瘤经外科扩大切除术后95%-100%可治愈。
因此早期发现与早期诊断非常重要。
皮肤MM的早期临床表现为痣或色素斑迅速增大,隆起,破溃不愈,边缘不整或有切迹、锯齿,颜色改变、局部形成水泡、瘙痒、刺痛等。
进而可出现卫星灶、局部淋巴结肿大,移行转移(原发病灶与区域引流淋巴结之间的皮下结节,通过淋巴管转移)和远处转移1。
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包括远处皮肤淋巴结、肺、脑、肝、骨等部位,有文献报道仅发生肺转移的预后好于其它远处转移2。
恶性黑色素瘤的预后与性别、年龄、部位、肿瘤厚度、淋巴结转移个数及LDH等相关3。
通常来说女性预后好于男性,四肢最好,躯干其次,头颈部预后最差;分期越早预后越好,LDH 越高预后越差。
淋巴结有1个转移的5年生存率为75%,有3个转移的为15%;浸润深度<1mm的10年生存率>90%,浸润深度>4.5mm的10年生存率为30%;2008年ASCO会上报道LDH<0.8正常值的患者较LDH高的患者总生存明显延长4。
二、流行病学与病因学:恶性黑色素瘤是所有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增长最快的肿瘤,年增长率约3-5%5。
英国近5年来MM男性发病率增加了28%,女性增加了12%。
据报道美国2007年估计MM 新发病例59940人,死亡约8110人。
澳大利亚昆士兰和美国的南亚利桑那州为MM的高发地区,发病率分别为40/10万,30/10万6。
白种人发病率高于其他肤色人种。
中国和日本等亚洲国家发病率低,但是增长迅猛。
北京市八城区统计资料显示2000年恶性黑色素瘤发病率为0.2/10万7,2004年其发病例率已达1/10万。
MM平均发病年龄为45岁,50岁以后随年龄2增长而增高。
北京肿瘤医院资料显示(2003年-2006年的110例MM患者)中位发病年龄51岁,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占33%。
恶性黑色素瘤的病因研究在白种人中较多,主要认为与日照相关。
日光中的紫外线(UA)灼伤皮肤诱导DNA突变。
紫外线中的UVA和UVB都能诱导MM的发生,但UVB是对黑色素细胞中某种基因起破坏作用并诱导发病的主要原因。
研究已证实位于9号染色体短臂的p16或CDKN2A的基因突变是黑色素瘤高遗传易感性的主要原因8。
亚洲和非洲地区MM患者的原发病灶多位于足跟、手掌、指趾和甲下等接触紫外线极少的地方,其病因尚不明确。
不恰当的处理有可能诱导黑色素瘤的迅速生长,如刀割、绳勒、盐腌、激光和冷冻等处理。
内分泌、化学、物理因素对MM的发生是否有影响尚不清除。
三、病理类型9恶性黑色素瘤常见病理类型有浅表扩散型,结节型,恶性雀斑样,肢端雀斑样黑色素瘤;少见类型有上皮样、促纤维增生性、恶性无色素痣、气球样细胞、梭形细胞和巨大色素痣恶性黑色素瘤等。
白种人中浅表扩散型最多见,黄色人种和黑色人种以肢端雀斑样黑色素瘤多见。
常见类型白种人中浅表扩散型最常见,定义:主要发生在普通皮肤的黑色素瘤亚型,以水平生长期为特点,表现为大的肿瘤性色素细胞在鳞状上皮之间呈铅弹样或派杰样播散。
肿瘤呈侧向型生长,发生于垂直浸润期之前,预后相对较好,见于年轻患者,位于间歇性接受日光照射部位的皮肤。
约占70%。
好发于背部和女性的下肢。
通常由痣或皮肤的色素斑发展而来,一般外观不规则,颜色各异,可呈棕黑色、粉色、白色、灰色甚至脱色素,边缘可伴瘙痒,直径多>0.5cm。
其次是结节型黑色素瘤,定义:处于垂直生长期的恶性黑色素瘤亚型,常表现为快速生长的色素性结节(偶尔为无色素性结节性黑色素瘤),可以出血或形成溃疡,这是侵袭性最强的一型黑色素瘤,常位于接受间歇性日光照射的部位。
约占15%,可发生任何部位和任何年龄,但大于60岁的老年人和男性更多见,呈半球形,有的像血性水疱。
该类型恶性度高,生长迅速,诊断时一般浸润皮肤厚度较深。
它多来源于痣,也可呈跳跃式生长,原发病灶处可以没有可疑的色素3痣或损伤。
雀斑样黑色素瘤较前两种少见,定义:非典型性黑色素瘤细胞沿真皮表皮交界处呈线状或巢状增生,下延至毛囊壁和汗腺导管,并伴有严重的日光性损伤,同时有真皮内非典型性黑色素细胞浸润。
约占10%。
通常发生于中老年人,面部等常暴露于日光下的部位,预后相对较好。
该类型并不是由痣发展而来的,往往经暴晒后多年发病,早期表现为深色不规则的皮肤斑点,可被误认为“老年斑”或“灼伤斑”。
肢端雀斑样黑色素瘤,定义:位于手掌、足底或甲下这些无毛发被覆部位的皮肤黑色素瘤,常发现较晚,是有色人种最常见的黑色素瘤类型。
在白种人发病率低,约占5%,与紫外线关系不大。
黄色人种和黑色人种以该类型最为多见,近期报道显示亚洲人高达58%,黑色人种占60-70%。
它好发于手掌、足跟、指趾、甲床和粘膜(鼻咽、口腔和女性生殖道等),由于发病部位特殊且隐匿,容易被忽视。
北京肿瘤医院资料显示肢端雀斑样黑色素瘤约占50%,足底为最常见的部位,其次是指趾部位。
少见类型:促纤维增生性黑色素瘤起源于蓝痣的黑色素瘤起源于巨大先天性痣的黑色素瘤儿童黑色素瘤痣样黑色素瘤持续性黑色素瘤临床变异型:无色素性黑色素瘤粘膜黑色素瘤甲下黑色素瘤溃疡形成疣状表型WHO关于恶性黑色素瘤的组织学分类:表浅扩散型黑色素瘤 8720/3结节型恶性黑色素瘤 8743/3恶性雀斑 8742/3肢端雀斑样黑色素瘤 8744/34促纤维增生性黑色素瘤 8745/3起源于蓝痣的黑色素瘤 8780/3起源于巨大先天性痣的黑色素瘤 8761/3儿童黑色素瘤痣样黑色素瘤 8720/3(1)通用的病理学诊断要素:肿瘤部位病理组织学诊断,组织学类型,肿瘤大小(最大径)(2)形态学预后指标:表皮黑色素瘤报告肿瘤浸润深度(Clark 浸润水平)表皮黑色素瘤报告肿瘤厚度(Breslow 厚度)是否有溃疡形成肿瘤细胞的核分裂象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少量,+++大量)淋巴管血管浸润镜下卫星灶肿瘤切缘是否有肿瘤累及(3)免疫表型: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分化标志、进展标志及其他标志物检测,并加以报告。
5四、临床病理分期(一)TNM分期:AJCC(2002)T——原发肿瘤pTX 原发灶无法评价pT0 无肿瘤证据pTis 原位癌pT1 厚度≤1.0mm伴或不伴溃疡pT1a 厚度≤1.0mm,Ⅱ-Ⅲ级,不伴溃疡pT1b 厚度≤1.0mm,Ⅳ或Ⅴ级,伴溃疡pT2 厚度1.01-2.0mm伴或不伴溃疡pT2a 1.01-2.0mm不伴溃疡pT2b 1.01-2.0mm伴溃疡pT3 厚度2.01-4.0mm伴或不伴溃疡pT3a 2.01-4.0mm不伴溃疡pT3b 2.01-4.0mm伴溃疡pT4 厚度≥4.0mm伴或不伴溃疡pT4a ≥4.0mm不伴溃疡pT4b ≥4.0mm伴溃疡N——区域淋巴结Nx 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价N0 无淋巴结转移N1 1个淋巴结转移N1a 隐性转移(病理检查发现转移)N1b 显性转移(影像学或临床可明确判断的转移)N2 2-3个淋巴结转移或淋巴引流区内转移(移行转移)但无淋巴结转移N2a 隐性转移(病理检查发现转移)N2b 显性转移(影像学或临床可明确判断的转移)N2c 卫星灶或移行转移但无淋巴结转移N3 ≥4个区域淋巴结转移,或区域淋巴结簇样转移,或移行转移合并区域淋巴结转移,或卫星灶合并区域淋巴结转移6M——远处转移Mx 远处转移无法评价M0 无远处转移M1 远处转移M1a 皮肤、皮下组织,或远处淋巴结转移M1b 肺转移M1c 其它内脏转移或任何伴LDH升高的远处转移(二)临床分期ⅠA期pT1a N0 M0 ⅠB期pT1b N0 M0 pT2a N0 M0ⅡA期pT2b N0 M0 pT3a N0 M0ⅡB期pT3b N0 M0 pT4a N0 M0ⅡC期pT4b N0 M0 Ⅲ期任何T N1-3 M0 Ⅳ期任何T 任何N M1(三)病理分期ⅠA期T1a N0 M0ⅠB期T1b N0 M0T2a N0 M0ⅡA期T2b N0 M0T3a N0 M0ⅡB期T3b N0 M0T4a N0 M0ⅡC期T4b N0 M0ⅢA期T1-4a N1a M0T1-4a N2a M0ⅢB期T1-4b N1a M0T1-4b N2a M0T1-4a N1b M0T1-4a N2b M0T1-4a/b N2c M0ⅢC期T1-4b N1b M0T1-4b N2b M0任何T N3 M0Ⅳ期任何T 任何N M1五、治疗流程和原则(一)明确诊断及分期(完整切除病灶)1. 如果发现痣或色素斑有恶变倾向时,应立即完整切除可疑病灶送病理(切缘一般1-3mm);2. 病理报告一定要包括以下信息:亚型、浸润深度、最大厚度、溃疡情况、部位、有无脉管侵犯、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细胞浸润和免疫组化结果等;根据病理报告可以决定扩大切除的范围并估计预后;3. 确诊MM 后行全面体检,进行局部、区域及易转移的远隔部位影像学检查,确定肿瘤分期。
体检时一定要特别注意皮肤和淋巴结。
分期检查应包括肺、肝、骨、脑和远处皮肤淋巴结等容易转移的部位,原发病灶在下肢的一定要注意检查盆腹腔淋巴结。
(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提倡做前哨淋巴结活检,或根据浅表淋巴结B超结果来替代前哨淋巴结活检(需有经验的超声医师判断淋巴结有无转移)。
SLNB一般在扩大切除术前实施,在原发病灶周围注射放射性物质或美蓝等可以确定前哨淋巴结。
NCCN指南建议I期和II期患者可考虑行SLNB。
很多临床试验评价了SLNB的意义,其中规模最大的为MSLT10。
该试验历时10 年(1994-2003 年)在欧美和澳大利亚等多个中心共入组1347 例患者,可评价1327 例。
所有患者原发病灶厚度均在1.2-3.5mm之间,原发灶切除后分成两组,一组行SLNB,如果活检阳性行区域淋巴结清扫;一组观察。
观察终点为DFS和OS。
结果显示SLNB安全,并未增加相关死亡率,与观察组相比,5 年DFS明显延长(78% vs 73%,P=0.009),但5 年OS无差别;SLNB 阳性组的死亡率明显高于阴性组(26.2% vs 9.7%, P<0.001)。
SLNB阳性中立即行淋巴结清扫的5 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延时清扫者(72% vs 52% ,P<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