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第三课第二讲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字文》第三课第二讲教案

设计意图:

《千字文》成书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是我国最早的蒙学教材,国学文化的精髓。也是少年宫经典诵读专业的必选教材之一。孩子们在朗读、背诵时体会祖先的智慧,领略祖国的灿烂文化,自然风貌;还可以用最简洁、最便捷的方法学习历史。

本次课告诉孩子们是谁发明了文字,谁是第一个制作服装的人,以及尧舜禅让的历史。

教学目标:

1、学习古文中的动词“始”、“制”,副词“乃”。

2、知道开始发明文字的是仓颉,制作服装的是嫘(léi)祖。

了解尧舜禅让的历史。

3、背诵原文。

教学重点:知道因为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而发明了文字和服装。

教学难点:了解“有虞陶唐”的含义。

教学内容:《千字文》第三课第二讲

原文:始制文字,乃服衣裳。推位让国,有虞陶唐。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教科书。

教学过程:

一、交代授课内容。

二、教师领读课文。

三、讲解“始制文字”。

1、刚才老师领读的时候,我们看的是什么?我们现在学习,交流离不开文字。在远古的时候是没有文字的,那么,文字是怎么来的呢?

2、故事《仓颉造字》

传说,远古时有一个部落首领叫皇帝。他的手下有一个聪明的人叫仓颉。皇帝先派仓颉管理牲畜的数目和粮食的多少。仓颉很聪明,做事又尽心尽力,很快就熟悉并记住了所管理的牲畜和粮食的数量,从来不出差错。可慢慢地,牲畜、粮食的储藏在逐渐增加,数目不断变化,光靠脑袋已经记不住了。当时有没有文字,更没有纸和笔。怎么办呢?仓颉犯难了。

仓颉整日整夜的想办法,先是在绳子上打结,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各种不同的牲畜、粮食,用绳子打的结代表数目。但时间一长,这个办法也行不通了。因为增加的数目在绳子上打个结很方便,而减少时把绳子上的结解开可就麻烦了。后来,仓颉又在绳子上挂上各式各样的贝壳,来代替他所管理的东西。增加了就添一个贝壳,,减少了就去掉一个贝壳。这个方法一直用了好几年。

皇帝见仓颉这样能干,就让他管理越来越多的事情。每次狩猎的分配、部落人口的增减,也全部叫仓颉管理。仓颉又犯难了,这么多事情再用添绳子、挂贝壳以经记不清了。怎样才能不出差错呢?

一天,仓颉同大家一起去打猎,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看到几个人为走哪条路争得面红耳赤。一个坚持要往东,说东边有羚羊;一个要往北,说前边可以追到鹿群;一个偏要往西,说有两只老虎,不及时过去就打不到了。仓颉一问才知道,原来他们是看到地下野兽留下

的脚印才做出判断,争论不休的。

仓颉心中猛然一喜,心想:既然一个脚印能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几种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理的东西呢?他高兴地拔腿跑回家,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自己管理的事务。为了叫起来方便,他给这些符号起了名字,称为“字”。这些字都是依照万物的形态造出来的,比如“日”字,是依照太阳圆的模样画的;“月”字是依照月牙的形态画的;“爪”字是依照鸟兽的爪印画的……仓颉就是这样观察、辛苦造字。他把创制的文字刻在岩洞的壁上,足足刻满了三个岩洞。借助于这些符号,仓颉果然把各种事情管理得井井有条。

皇帝知道以后,大加赞赏,命令仓颉到各个部落去传授他创造的这种符号,渐渐地,这些符号的用法全面推广开了。这些符号,就是今天中国汉字的雏形。

3、解释动词。始:开始;制:制造。

4、解释“始制文字”并诵读诵读。

四、讲解“乃服衣裳”

1、刚才老师讲了远古的时候,我们的祖先不知道怎样记住重要的

事情,是谁发明了什么,才能让我们知道古时候的事情?(仓颉发明了文字)

2、请同学们看看今天穿的什么衣服,为什么要穿衣服?

3、远古的时候我们的祖先不但没有发明文字,也不会做衣服,那

么,衣服是怎么来的呢?这事还得从皇帝的妻子嫘祖说起。

4、故事《嫘祖养蚕》

黄帝成为部落联盟首领以后。带领大家发展生产,种五谷,驯养动物,制造生产工具;可是天凉的时候百姓们都很冷,身上没有遮蔽的衣服,不能劳动,还很不雅观。就把做衣服的事,交给妻子嫘(léi)祖了。嫘祖经常带领妇女上山剥树皮,织麻网,她们还把男人们猎获的各种野兽的皮毛剥下来,进行加工。不长时间,各部落的大小首领都穿上了兽皮做的衣服和鞋,戴上了帽子。可是兽皮很少,不能让所有的人都穿上衣服。嫘祖很着急,加上劳累过度病倒了。她不想吃饭,一天比一天消瘦。大家焦急万分,守护在嫘祖身边的几个女子,想了各种办法,做了好多嫘祖平时爱吃的东西。谁知嫘祖一看,总是摇摇头,一点也不想吃。

有一天,这几个女子悄悄商量,决定上山摘些野果回来给嫘祖吃。她们一早就进山,摘了许多果子,可是一尝,不是涩的,便是酸的,都不可口。直到天快黑了,突然在一片桑树林里发现满树结着白色的小果。她们以为找到了好果子,就忙着去摘,谁也没顾得尝一口。等各人把筐子摘满后,天已渐渐黑了。就匆匆忙忙下山了。回来后,她们尝了尝白色小果,没有什么味道;又用牙咬了咬,怎么也咬不烂。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果子。正在这时,造船的共鼓走了过来,发现几个女子站在那里发愣,连忙问发生了什么事。女子们便把她们为嫘祖上山摘回白色小果的事说了一遍。共鼓一听,哈哈一笑说:“你们这些憨女子,现在咱们有火有锅,咬不烂就用水煮嘛!”他这么一说,立刻提醒了几个女子,她们连忙把摘回的白色小果都倒进锅里,

加上水用火煮起来。煮了好长时间,捞出一个用嘴一咬,还是咬不烂。正当大家急得不知该怎么办的时候,有一个女子随手拿起一根木棍,插进锅里乱搅,边搅边说:“看你烂不烂,看你熟不熟!”搅了一阵子,把木棒往出一拉,木棒上缠着很多像头发丝细的白线。这是怎么回事?女子们继续边搅边缠,不大功夫,煮在锅里的白色小果全部变成雪白的细丝线,看上去晶莹夺目,非常柔软。她们把这个稀奇事立即告诉嫘祖。嫘祖是个急性子,一听马上就要去看。这些女子为了不让她走动,便把缠在棒上的细线拿到她身边。嫘祖是个非常聪明的人,她详细看了缠在木棒上的细丝线,又询问了白色小果是在哪里摘的。然后她高兴地对周围女子说:“这不是果子,不能吃,但却有大用处。你们为黄帝立下一大功。”

说也怪,嫘祖自从看了这白色丝线后,天天都想这件事,病情也一天比一天减轻,开始想吃东西了。不久,她的病就全好了。开始试着用这些白色丝线编织起来,试了几次,终于织成了一大块布。这下可好了,大家都会有衣服穿了!她不顾黄帝劝阻,亲自带领妇女上山,嫘祖在桑树林里观察了好几天,才弄清这种白色小果,是一种虫子口吐细丝绕织而成的,并不是树上的果子。她回来就把这件事报告黄帝,并要求黄帝下令保护桥国山上所有的桑树林。黄帝同意了。

从此,在嫘祖的倡导下,开始了养蚕织布,制作服装的历史。后世人为了纪念嫘祖这一功绩,就将她尊称为“先蚕娘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