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_第十章第三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开课单位:经济与管理学院适用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代码:052018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学分: 3总学时: 48 理论学时: 48 实验(上机)学时:0先修课程:思想品德修养后续课程:毛泽东思想概论二、课程简介(一)课程任务和任务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以政治思潮为主线,以专题形式,阐述了近代百余年中国社会主要的政治思潮以及彼此间的交替、碰撞,及其对中国社会进程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近代大变革时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解除民族忧患、救国救民不断向西方寻求真理,以期国家独立、民族富强所作出的种种尝试与努力。
将有助于学生理解中国先进分子选择最终科学社会主义以及这一理论在中国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二)课程目标1.使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的主题与特征。
2.使学生对于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政治思潮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3.使学生学会辩证分析、客观评价各阶级、阶层、政治集团的政治主张。
4.使学生充分理解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传播,及其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领导中国革命最终走向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一章晚清地主阶级革新派的社会改革思想(总学时:4学时)第一节清王朝的没落与经世致用之学的兴起(学时:2)第二节地主阶级革新派的社会改革思想(学时:2)主要知识点,重点难点:重点:地主阶级革新派的社会改革思想难点:清王朝的没落教学目标和要求:了解清王朝的没落与经世致用之学的兴起掌握地主阶级革新派的社会改革思想教学方法:讲授法作业:地主阶级革新派的社会改革思想有哪些?第二章太平天国的农民革命思想(总学时:4学时)第一节洪秀全的太平天国理论(学时:2)第二节洪仁玕与《资政新篇》(学时:2)主要知识点,重点难点:洪秀全的太平天国理论;洪仁玕与《资政新篇》教学目标和要求:了解洪秀全的太平天国理论;掌握《天朝田亩制度》,掌握洪仁玕与《资政新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十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of
and
of
C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 课时分配 • 约用6节课完成教学任务。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 本章主要内容: • 第一节 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 放的起步 • 第二节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 面的展开 • 第三节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 的新阶段 • 第四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 阅读文献: •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 次全体会议公报》(1978年12月22日) • 2.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 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13日) • 3.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 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1月18日— —2月21日)
and
Technology
of
C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 (3)充分认识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历史 性成就,正确认识这些成就同新中国成立 以来取得的成就的相互关系; • (4)全面理解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和十 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同新中 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 探索的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辨证关系。
Technology
of
C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 教学重点 • (1)深刻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 中国成立以后的伟大历史转折; • (2)充分认识邓小平对于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历史性贡献 及其在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新时期中的历史地位;
1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十章

一、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1976- 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 1982) ) (一)真理标准大讨论 1、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 、两个凡是: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 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 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 这一方针是由当时主持中央工作的华国锋最早提 。 出的。 出的。 2、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提出。1978年5月11 、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提出。 年 月 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发表了题为《实 《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发表了题为《 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作者: 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者:南京大学哲学系 胡福明)的文章。 胡福明)的文章。这篇文章重申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 唯一标准这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 唯一标准这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
2、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解决企业同国家的关系问题, 解决企业同国家的关系问题,实行多种形式的利润留成和 盈利包干,进而实行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盈利包干,进而实行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初步形成了 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 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多种经营形式 并寸,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新格局。 并寸,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新格局。 1980年 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 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 济特区。 济特区。 (四)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主要任务是压缩基本建设规模, 1、国民经济的调整 主要任务是压缩基本建设规模,调 整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集中力量先把农业搞上去。 整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集中力量先把农业搞上去。 2、中央工作会议的主要内容 李先念代表中央在讲话 中分析了经济形势,论述了调整经济的必要性, 中分析了经济形势,论述了调整经济的必要性,提出了 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新八字方针。 “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新八字方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2011-2012

4、《“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疑难解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中国现代社会史》(上、下册),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2、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8年12月18日)
13、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9年9月18日)
教学内容
学时
基本要求
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二、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8、《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9、《江泽民文选》(1-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0、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五周年曁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2006年6月30日)
1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007年10月15日)
教学重点、难点:
上篇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教学重点: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教学难点: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教学重点:资本-帝国主义对近代中国的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和文化渗透。
教学难点: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是近代中国贫困落后的根本原因。
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进程。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教学重点: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分析;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目录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战争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第二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第三节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战争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第二节地主阶级统治集团“自救”活动的兴衰第三节维新运动的进行和衰竭第三章辛亥革命第一节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第二节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第一节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第二节马克思主义传播与中国共产党产生第三节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第一节民党在全国的统治和中间党派的政治主张第二节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第三节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第六章中民族的抗日战争第一节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第二节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第三节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与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第四节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第七章创建新中国而奋斗第一节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第二节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第三节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第八章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建立第一节《共同纲领》的全面实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第二节制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第三节开辟中国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第一节良好的开局第二节探索中的严重曲折第三节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一节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第二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全面展开第三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阶段第四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五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Miss Xiao。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2018修订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系、部:政治理论课部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教务部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本科教学系列教学大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2018年修订)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政治理论课部2019年3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编写时间:2007-9-5 主要内容:➢课程说明➢教学目的与要求➢课程内容概要➢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教学大纲➢参考资料➢实践教学课程说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宣传部和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等学校学生必修的基础教育课,该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从鸦片战争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期间的历史,如近代中国的演变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农民群众斗争和封建王朝的自救、资产阶级的改良与革命、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中国革命的探索、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开辟等等。
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规律的总结,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本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设,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年版)。
本课程3学分,48学时,包含36理论学时,12实践课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讲授19世纪中叶以来的近现代历史,了解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近代以来中国所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项历史任务;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的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内外环境,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
新版近现代史纲要第十讲 _改革开放与社会建设新时期

•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及其作用 • (1)开放的格局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在东南沿海一带创办了 五个经济特区,开放了十四个港口城市,逐步形 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 区—内地”这样的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 对外开放格局,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 (2)开放的特点 • A平等互利 ; • B政治经济分开 ; • C博采众长。 • (3)开放的作用
(二)主要内容 第一,全会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第二,全会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第三,全会实现了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 第四,全会开始了系统地清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 乱反正。 第五,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传统。 第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启动 了农村改革的新进程。
( 三 ) 意 义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 “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在思想上、政 冶上、组织上全面恢复和确立了马克思主 义的正确路线。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 的重大决策。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党和国家历史 的新篇章,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 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十章笔记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十章笔记1.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
它发生在1911年,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一时期的重要性不仅在于结束了千年封建制度,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2. 辛亥革命的爆发源于对清朝统治的不满和西方列强的侵略。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人民对民主自由的追求也日益强烈。
在这种背景下,辛亥革命成为了中国革命的重要里程碑。
3. 辛亥革命主要由武装起义、政治斗争和外交运动三个阶段组成。
武装起义是推翻清朝的起点,袁世凯的复辟则标志着政治斗争的开展。
最后,外交运动使得清朝被迫退位,中华民国得以成立。
4. 辛亥革命的成功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民主、自由和平等的理念,为后来的革命和建设奠定了基础。
同时,它也引起了其他国家的关注,促进了中国与外国的交流和合作。
5. 然而,辛亥革命后的中国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政治动荡、社会混乱以及外部压力成为了新生的中华民国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这使得中国近代史发展的道路充满曲折和挑战。
6. 在中国近代史上,辛亥革命是不可忽视的一章。
它不仅改变了中国政治格局,也为中国开启了现代化进程。
虽然历经坎坷,但辛亥革命对中国人民的影响是持久而深远的。
7. 总而言之,中国近代史的第十章是以辛亥革命为主线的。
它的发生和发展是众多爱国志士为实现国家独立和人民幸福而奋斗的结果。
辛亥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争取了自由和尊严,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开辟了崭新的道路。
我们应该重视和研究这一历史事件,从中汲取教训,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们正处在历史的转折点上。中国共产党和 中国人民肩负着庄严的历史使命,在建设有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们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有“三个代表” 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武器,有几十年社 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 验,可以预见,在不久的未来,一个国力强盛、 人民富裕、社会发达的中华民族,将崛起在世界 的东方。
文化体制改革的同步进行
我国新时期的文化体制改革,如果从1978年 算起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1978年12月,中 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建国以 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进入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伴随着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的改革,我国文化体 制的改革也不断向前推进。拨乱反正对于文化事 业而言,主要是实现了由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文化 范式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范式。从文化 体制讲,主要是恢复到“文化大革命”以前的体 制上去。
科学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 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根本否定了“文化大革命” 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同时, 对毛泽东的功绩、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 分析和概括。
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 在全面改革逐步展开的过程中,邓小平理论逐步 展开并形成轮廓。邓小平提出的关于建设有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是十二大的指导思想, 也是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战略的实施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这是邓小平对于国际形势的科学判断和远见 卓识。根据这一时代特点和我们国家的根本 利益,邓小平对我国外交政策作了重大调整, 制定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 交战略,为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 设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对外关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绪论、第一、二章)

根据这一理论,尚钺老先生认为,我国早在明清之际,资本主义就已经萌芽,江南一些城镇已经有了早期手工作坊,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到清朝后期又进一步发展,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会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是外国资本主义的武装入侵,打断了中国独立发展的道路,打破了中国古老封建王朝的尊严,使中国的发展方向出现了曲折,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道路。这种“半殖民地、半封建”如果仅仅从经济角度来看,就是要打破中国自然经济状况而发展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这与中国已经萌芽和发展的商品经济的方向是共同的。当然,资本主义列强国不允许中国发展独立的资本主义经济,要在政治和经济方面控制我国,则别当令论。
就是说,中国昨天那80年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沉痛而深刻的教训,腐败就会自我断送,落后就要受欺挨打。
腐败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即包括毛泽东讲的社会制度的腐败,也包括官员行为的腐败,这两者可以同步,也可以不同步。但无论是哪一种腐败,都可能造成亡党亡国的严重后果。如今,我们虽然有先进的社会制度,但如果官员的腐败行为得不到遏制,就会造成民心的倾斜,最后葬送我们先进的社会制度。
根据这个理论,他们认为,1840年以前,中国虽然有资本主义萌芽,但封建小农经济仍像汪洋大海,封建王朝仍然能够维持统治。特别是1644年清王朝的建立,又使封建专制有了进一步的加强,它对经济的管理和控制,使当时萌芽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直没有发展起来,直到1840年以前,始终处在非常微弱的状况,根本没有对清王朝的社会经济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2] 1840年~1919年 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深圳
珠海
汕头
厦门
●对外政策的调整
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字
邓小平出席中美建交招待会
● 1979年,邓小平访问美国,实现了中国 领导人对美国的首次访问
卡特在白宫欢迎邓小平
4 中国改革开放的政治保证
1、确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立国之本 2、科学地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党的十二大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 方向和发展道路
结论:提前进入社会主义和选择苏联 模式的结果:先进的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生 产力共存。
● 先进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不适应落 后的生产力【1956年,在中国半殖民地半 封建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生产力状况没有根 本改变】
● 在社会制度上跨越了卡夫丁峡谷,但并 未拥有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未经过发达 的市场经济阶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杜艳华
专题: 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现代
化的必由之路
一、中国改革开放的必然性 (一)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必然性
1、中国的现代是后发外源型的现代化
2、中国现代化的类型特点——追赶形 的现代化。
这个特点决定了对外开放的必然性
3、中国近30年的成就得益于改革开放, 这个成就证明:开放符合中国国情;符合 中国现代化规律。
●历史的逻辑:体制不改革现代化无法 实现;而体制改革在所有制上,多种经济 成分并存;在经济体制上,由计划经济转 向市场经济转变;政治体制上,推进民主 化进程。
二、中国改革开放对于中国现代化的 巨大推动
(一)中国改革开放的起步与 中国现代化局面的打开
1、改革开放的前奏 ●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为了冲破“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邓小平
2、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 显著成就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史沿革:本门课程由原来的《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毛泽东思想概论》等课程演变而来。
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规定了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方案即“05方案”。
根据该方案,《毛泽东思想概论》一方面其主要是理论部分的内容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合并调整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另一方面其主要是历史部分的内容又延伸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
按照“05方案”的有关精神,2007年2月,从2006级学生开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正式开出。
教学内容和目的:本课程着重强调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进行分析,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
从历史教育角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课程特色:结合课程性质,坚持“三个结合”:一是史论结合。
以论为主,论从史出,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理性认识历史和社会发展规律;二是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通过时政评述和焦点关注使学生在历史和现实中找到结合点。
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服务现实,面向未来;三是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的结合。
精心组织课堂教学,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制作并使用多媒体课件授课,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形式多样、信息量大、形象直观的优势,丰富学生感性认识,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考核方式:本课程考核采用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法。
平时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形式,占总成绩的7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意义的认识。
2、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强和人民共富裕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学时:36学分:2一、课程教学对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一门集历史性、理论性、教育性、知识性、政治性、科学性等于一体的一门公共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是国家规定的高校本科学生必修课程。
本课程教学对象为本科所有专业的全日制大学生。
二、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为本科各专业大学生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国家高等学校的必修的公共基础课,而不是历史系本科生的专业课。
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
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本门课程的研究,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础知识,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及发展规律;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其正确分析历史事件、评论历史人物的能力,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XXX,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增强坚持XXX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的道路的信念;了解XXX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及其理论成果,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
课程的义务:(1)通过《纲要》课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外国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与中国封建势力相联合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苦难,从而充分地认识到反动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意识,以加强民族自尊心、自自信心和高傲感。
(2)通过《纲要》课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包括先辈分子和通俗大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费力探索、顽强斗争的历程及其经历教导,充分认识历史和人民怎样挑选了XXX、挑选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加强拥护党的带领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
(3)通过《纲要》课的教学,帮助学生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表里的环境,深刻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XXX为带领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体味到中国挑选社会主义的必要性和正确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4)通过《纲要》课的教学,睁开有关历史进程和历史人物的分析,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十章课件-ppt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行动纲领的制定
2002年,中共十六大召开,制定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行动纲领。
精品课件资料
(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 发展全局
2003年和2004年先后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推动经济和社 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精品课件资料
(三)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精品课件资料
(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 先进性建设
精品课件资料
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的成就
精品课件资料
(一)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现代化 建设事业稳步前途无量,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 著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 善,各项改革事业取得重大进展。
精品课件资料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 跨世纪发展
1997年9月,和1998年的洪涝灾 害; 香港、澳门回归。
精品课件资料
抗洪斗争
精品课件资料
精品课件资料
精品课件资料
精品课件资料
精品课件资料
精品课件资料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 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 义的伟大转折。中国从此进入了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历史新时期。
精品课件资料
(二)改革开放的起步
1、拨乱反正的推进和国民经济的调整 2、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对外政策的调整 中美建交,寻求 和平的国际环境
精品课件资料
2004年胡锦涛提出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即中国 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 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永远做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和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要内容梳理)

课程结构和逻辑框架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旧民主主义革命)包括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包括第四、五、六、七章。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下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包括八、九、十、章。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重难点:第二编全部和第三编中的第八章即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四个阶段以及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重难点是我党成立以来所做的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事情特点:抑旧扬新、和毛泽东思想紧密结合(大纲要求考查14分,实际考查20分)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第一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二、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1842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接着,1843年10月,签订了中英《虎门条约》。
美国、法国等西方列强趁火打劫,逼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
如1844年7月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10月签订了中法《黄埔条约》。
通过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英国等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了大量侵略特权,如:割占香港岛,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外国船舰可在中国领海自由航行,破坏了中国的领海主权;外国人在华不受中国法律管束,享受领事裁判权,侵犯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协定关税,则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等等。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
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目录全

上篇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综述风云变换的八十年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7二、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10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16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第一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21一、军事侵略21二、政治控制24三、经济掠夺26四、文化渗透30第二节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32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32二、粉碎瓜分中国的阴谋34第三节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37一、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37二、民族意识的觉醒39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43第二节洋务运动的兴衰48第三节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52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60第二节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68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72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83二、“三座大山”的重压87三、两个中国之命运95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第一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100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110第三节中国革命的新局面121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第一节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130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二、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三、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第二节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140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一节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149第二节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153第三节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159第四节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162第五节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原因和意义177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第一节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步自卫战争183第二节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189第三节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196第四节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203下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15) 综述辉煌的历史征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新中国发展的两个历史时期及其相互关系三、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225第二节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230第三节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237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第一节良好的开局251第二节探索中的严重曲折259第三节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275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一节历史性的伟大黑白和改革开放的起步285第二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292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301第四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10第五节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317第六节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328。
中国近代史纲要整理(01-03章)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一部分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一至三章)侵略与反侵略(第一章)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背景知识)第二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侵略)第三节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斗争)早期探索(二、三章)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农民阶级的探索太平天国运动)第二节地主阶级统治集团“自救”活动的兴衰(地主阶级的探索洋务运动)第三节维新运动的进行和夭折(资产阶级的探索维新运动)第三章辛亥革命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第二节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第二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第一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第二节马克思主义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第三节中国革命的新局面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第一节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第二节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第三节总结历史经验,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一节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第二节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第三节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第四节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第五节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第三部分社会主义建立与发展(1949至今)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第一节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第二节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第三节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第四节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第二节社会主义制度: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第三节走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第一节良好的开局第二节探索中的严重曲折第三节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一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性转折第二节改革开放的起步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第三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封建社会(单选)(一)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①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Conspectus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107020012)本科所有专业(除生基)一、课程说明1.该课程的目的和任务(Objectives and tasks of the course)本课程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
“Conspectus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is one of the compulsor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for all undergraduate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Objectives and tasks of this course are to help the students: a) to know about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a, the historical process and its internal regularity of revolution, construction and reformation; b) to be aware of Chinese history and Chinese national conditions; c) to deeply understand history and people how to choose Marxism,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socialist road, reform and opening-up.2.课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Basic contents and requirements of the course)本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 关系
1993年底,中共中央根据十四大 的精神,立足改革发展的实际,提出 了“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 要求全党在各项工作中认真加以贯彻。 稳定是前提,改革是动力,发展 是目的,三者相互促进。
14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8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经受风险考验中前进
严峻考验:1997 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 机;1998年,长江、 嫩江和松花江等流域 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 洪涝灾害;1999年, 南斯拉夫使馆被炸, 李登辉抛出“两国 论”;“法轮功”事 件。 右图为抗洪抢险。
2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1992年中共十 四大确立了邓小 平建设有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 在全党的指导地 位,提出了我国 经济体制改革的 目标是建立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
3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1998年11月21日,根据中共十五大
的部署,中央决定在县级以上党政领导 班子、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三讲”教 育。 2001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五届五中 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 风建设的决定》。
13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 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这就是: 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 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 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 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 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小国最 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化建设新时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001 年12月11 日,经过 长达15年 的艰苦谈 判,中国 正式加入 世界贸易 组织,标 志着对外 开放进入 一个新阶 段。
10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提 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就 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 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 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它们作为特 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 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 民共和国。
5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精神文明建设与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
1996年10月,中共十四届六 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社会主 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 决议》,对新形势下的精神文明 建设作出了具体部署和规划。 自1993年至1997年,全国人 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近百个法律 及有关法律的决定,为整个社会 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提供了重要 的法律保障。
6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提出跨世纪发展战略
天安门广场上悼念邓小平的群众
江泽民致悼词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共十五大 把邓小平理论确 立为中国共产党 的指导思想,并 写入党章。提出 了建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经济, 政治 和文化的基 本纲领,明确了 中国跨世纪发展 的战略部署。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
1993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国 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 ,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的试点。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大力加强宏观调控。对外 开放逐步形成了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多层次、 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到 1995年, “八五”计划胜利完成,提前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 二步目标 。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香港 回归 澳门 回归
1997年7月1日与1999年12月20日, 香港、澳门先后回归祖国。香港、澳 门的回归,使“一国两制”从科学构 想变为现实,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迈 出了重要的一步。
12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1、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 邓小平南方谈话
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主要论述了计划与市场 都是方法和手段,解决了姓“社”姓“资”的问题。
1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三个有利于
•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