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七__胆固醇氧化酶法测定血清总胆固醇
血清总胆固醇的测定实验报告
血清总胆固醇的测定实验报告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测定血清总胆固醇的浓度。
实验原理:
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可被酶促反应分析法(enzymatic reaction method)测定。
在反应液中加入胆固醇酯酶和胆固醇氧化酶,使血清中的TC被水解成自由胆固醇和酯化胆固醇,同时释放出的氢过氧化物(H2O2)与4-氨基安替比林(4-AAP)和3,5-二溴-4-硝基苯磺酸(DHNS)在高温下作用形成紫色化合物,其吸光度与TC的浓度成正比。
实验原料:
1. TC标准品(10.0 mmol/L)
2. 4-AAP(0.5 mmol/L)
3. DHNS(0.65 mmol/L)
4. 胆固醇酯酶
5. 胆固醇氧化酶
6. 磷酸盐缓冲液(pH
7.4)
实验步骤:
1. 取血清标本1.0 mL,并用离心机离心10分钟,除去沉淀后得到澄清的血清。
2. 取1.0 mL澄清的血清加入10 μL胆固醇酯酶,放置于37℃恒温槽中加水浴反应30分钟。
3. 倒入10 μL胆固醇氧化酶,再加入2.0 mL磷酸盐缓冲液(pH 7.4),混匀。
4. 加入15 μL4-AAP和15 μLDHNS,混匀后在37℃恒温槽中加水浴反应10分钟。
5. 记录吸光度(A)值,以TC标准品作为对照,计算出血清中TC的浓度。
实验结果:
本实验测定血清总胆固醇的浓度为X mmol/L。
实验结论:
采用酶促反应分析法测定血清总胆固醇的浓度,结果可靠,该方法操作简便,对临床诊断有参考意义。
血清总胆固醇测定标准操作规程
血清总胆固醇测定标准操作规程1.检验原理:(氧化酶法)血清中总胆固醇(TC )包括游离胆固醇(FC )和胆固醇酯(CE )两部分。
血清中胆固醇可被脂蛋白酯酶水解为游离胆固醇和游离脂肪酸(FFA ),胆固醇在胆固醇氧化酶的氧化作用下生成胆甾烯酮和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在4-氨基安替比林和对羟基苯甲酸钠存在时,晶过氧化物酶(POD )催化,反应生成苯醌亚胺非那腙的红色醌类化合物,其颜色深浅与标本中TC 含量成正比。
胆固醇酯+22O H −−−→−胆固醇酯酶胆固醇+脂肪酸 胆固醇+2O −−−−→−胆固醇氧化酶胆甾烯酮+22O H 222O H +4-AA+对羟基苯甲酸钠−−→−POD红色醌类物质+422O H 2.试剂主要组成成分3.样本要求:新鲜无溶血血清。
在22~25℃保存8小时,2~8℃保48小时,-20℃可保存1年。
样本应避免反复冻融!4.检验方法;仪器法(详见DF-603/DI-600标准操作规程) 5参考范围:6.检验结果的解释:6.1样本含量超出线性范围时,建议用0.9%(W/V)的氯化钠溶液稀释样本。
6.2.单位换算:mg/dl=mmol/L×38.77.检验方法的局限性7.1结果的准确性依赖于仪器的校正和测定温度、时间的控制。
7.2若试剂浑浊,或以水空白在500nm处吸光度大于0.080时不能使用。
8.试剂性能指标8.1试剂外观:无色透明或淡黄色液体,无悬浮物及沉淀。
8.2装量:不低于标识值。
8.3空白吸光度:在500nm处,光径1cm时,空白吸光度A≤0.0808.4线性区间:试剂的线性区间为[0.5-20.0]mmol/L,在此线性区间内:a)线性相关系数r应不小于0.9900;b)[2.0-20.0]mmol/L区间内,线性相对偏差不超过±10%。
8.5准确度:使用具有溯源性的标准品进行测定,实测值与标识值的相对偏差应在±10%内。
8.6分析灵敏度:在500nm处,光径1cm时,测量已知浓度样品换算成1mmol/L 的总胆固醇时,吸光度变化△Ammol/L≥0.0028.7批内精密度:CV≤4.0%8.8批间差:R≤6.0%8.9稳定性:(2-8)℃下,原包装存放的试剂有效期为12个月.取到期后1个月的试剂进行测试,应满足1-8.7的要求。
总胆固醇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血清总胆固醇测定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掌握血清总胆固醇的测定方法,了解血清总胆固醇在临床诊断和预防治疗中的重要性。
实验原理: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是血液中所有胆固醇的总和,包括游离胆固醇和胆固醇酯。
血清总胆固醇的测定方法主要有酶法、比色法、沉淀法等。
本实验采用酶法测定血清总胆固醇,其原理是利用胆固醇酯酶(Cholesterol Esterase)将胆固醇酯水解为游离胆固醇,然后利用胆固醇氧化酶(Cholesterol Oxidase)将游离胆固醇氧化为胆汁酸,最后在碱性条件下与磷钼酸反应生成磷钼蓝,通过比色法测定其吸光度,从而计算出血清总胆固醇的浓度。
实验材料:1. 血清样品:取自健康志愿者,经离心分离后获得。
2. 胆固醇酯酶、胆固醇氧化酶、磷酸盐缓冲液、磷钼酸、抗坏血酸、硫酸铜、邻苯二甲酸氢钾、氯仿、无水乙醇等试剂。
3. 仪器:酶标仪、移液器、恒温水浴锅、离心机等。
实验步骤:1. 样品处理:取血清样品1.0ml,加入氯仿和无水乙醇(1:2,V/V)混合液5.0ml,涡旋混合,离心10分钟,取上清液待测。
2. 标准曲线绘制:将胆固醇标准品配制成一系列浓度梯度的标准溶液,分别加入胆固醇酯酶、胆固醇氧化酶、磷酸盐缓冲液、磷钼酸等试剂,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测定吸光度。
以胆固醇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3. 样品测定:取处理后的血清样品,按照标准曲线绘制步骤进行操作,测定吸光度。
根据标准曲线,计算样品中血清总胆固醇的浓度。
实验结果:1. 标准曲线绘制:以胆固醇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结果显示,胆固醇浓度在0.5-10.0mg/dl范围内,吸光度与胆固醇浓度呈线性关系。
2. 样品测定:根据标准曲线,计算样品中血清总胆固醇的浓度为X mg/dl。
实验讨论:1. 血清总胆固醇是人体内重要的脂质成分,其浓度异常与心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密切相关。
血清中总胆固醇浓度的氧化酶法
血清中总胆固醇浓度的氧化酶法血清中的总胆固醇浓度测定,一听这个名字是不是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说实话,咱们日常生活中谁会真的去关注自己的胆固醇水平呢?除非你是那种健康达人,或者医生建议你去做个检查,不然估计没人会刻意去想这些事。
胆固醇就像是人体里的“油条”一样,没它不行,但吃多了也会有麻烦。
你想啊,咱们的血液里面如果胆固醇过多,就可能塞住血管,搞得心脏、脑袋这些重要的“器官”供血不畅,最后酿成大祸。
为了弄清楚血液里到底有多少胆固醇,医生就需要用一些方法来测量,而其中一种常见的就是氧化酶法。
这个氧化酶法,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复杂?其实它的原理并不神秘。
咱们先来想象一个简单的场景:你在厨房里做饭,突然锅里的油多了点,油冒烟了,锅底就会积聚一层黑乎乎的东西,最后要洗掉才能继续用。
这就是氧化过程的一个形象比喻。
血液中的胆固醇,经过一种叫做胆固醇氧化酶的“催化剂”作用,也会发生类似的氧化反应。
氧化酶就像是一个“小帮手”,帮忙把胆固醇转换成一种容易被检测到的物质。
简单说,胆固醇氧化酶法就是通过检测胆固醇被氧化后产生的产物,来估算血清中总胆固醇的浓度。
要知道,这个方法可是非常精妙的。
实验室里的小小试管里,放入了胆固醇氧化酶和其他一堆化学物质,这些东西就像是精心安排的一场舞蹈,大家齐心协力,最后得出的结果就能告诉你血液中到底有多少胆固醇。
这其中,胆固醇氧化酶起到了关键作用,就像是舞台上的主角,没有它,其他一切都无法顺利进行。
因为它的作用是将胆固醇转化为另一种化合物,而这种化合物在反应中产生颜色变化。
我们通过测量颜色的深浅,来判断胆固醇的浓度。
颜色越深,说明胆固醇浓度越高;颜色浅,则说明浓度较低。
说到这里,你是不是有点理解了?这种方法为什么这么受欢迎了吧!它不仅快速,而且准确。
比起那些需要繁琐仪器和复杂操作的传统方法,氧化酶法简单得多,谁都能在实验室里轻松操作,甚至大多数医院的体检中心都会用它来帮大家测量胆固醇。
但话又说回来,任何事情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氧化酶法也有它的小小“弱点”。
血胆固醇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血液检测,了解受试者的血胆固醇水平,分析其胆固醇组成,并探讨血胆固醇水平与个体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胆固醇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脂质,分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两种。
HDL-C被称作“好胆固醇”,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而LDL-C被称作“坏胆固醇”,长期偏高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本次实验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受试者的血胆固醇水平。
三、实验材料1. 试剂:胆固醇测定试剂盒(ELISA法)、标准品、酶联反应板、洗涤液、底物、终止液、显色剂等。
2. 仪器:酶标仪、移液器、微量加样器、振荡器等。
3. 样品:受试者空腹静脉血。
四、实验方法1. 样品处理:将受试者空腹静脉血采集后,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要求,分离血清。
2. 标准曲线绘制:将标准品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要求,依次加入酶联反应板孔中,加入底物,避光反应一定时间后,加入终止液,在酶标仪上测定吸光度(OD值),以标准品浓度为横坐标,OD值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3. 样品测定:将受试者血清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要求,依次加入酶联反应板孔中,加入底物,避光反应一定时间后,加入终止液,在酶标仪上测定OD值。
4. 结果计算: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受试者的血胆固醇水平。
五、实验结果1. 标准曲线:以标准品浓度为横坐标,OD值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线性回归方程为:Y=0.065X-0.013,相关系数R²=0.998。
2. 受试者血胆固醇水平:受试者A的血胆固醇水平为5.2mmol/L,其中HDL-C为1.5mmol/L,LDL-C为3.7mmol/L;受试者B的血胆固醇水平为6.8mmol/L,其中HDL-C为1.8mmol/L,LDL-C为5.0mmol/L。
六、分析与讨论1. 实验结果显示,受试者A的血胆固醇水平为5.2mmol/L,属于正常范围;受试者B的血胆固醇水平为6.8mmol/L,属于偏高范围。
血清总胆固醇的测定实验报告
血清总胆固醇的测定实验报告胆固醇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脂质物质,它在维持细胞膜的完整性、合成激素和胆汁酸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过高的血清总胆固醇水平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因此,及时测定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对于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血清中总胆固醇的含量,掌握其测定方法,并了解不同因素对血清总胆固醇含量的影响,为临床诊断和研究提供参考。
1. 实验原理。
本实验采用酶法测定血清总胆固醇含量。
首先,将血清样本与试剂中的胆固醇酯酶和胆固醇氧化酶发生反应,将胆固醇酯水解成游离的胆固醇和脂肪酸,然后游离的胆固醇与试剂中的胆固醇氧化酶再次发生反应,生成过氧化物酶,最终生成带有颜色的化合物。
通过测定产生的有色产物的光密度,即可计算出血清中总胆固醇的含量。
2. 实验步骤。
(1)取适量血清样本,离心沉淀,取上清液备用。
(2)将标准品和上清液分别加入反应管中,加入试剂A和试剂B,混匀后放置37℃恒温水浴中反应一定时间。
(3)加入硫酸后,混匀放置10min,再加入试剂C混匀后放置2min。
(4)测定吸光度值,并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血清总胆固醇的含量。
3. 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测定,得出不同血清样本中总胆固醇的含量分别为X mg/dL、Ymg/dL和Z mg/dL。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4. 实验结论。
本实验通过酶法测定了血清中总胆固醇的含量,结果表明……(根据实验结果进行结论)。
5. 实验注意事项。
(1)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血清样本的保存和处理,避免样本受到污染或变质。
(2)在试剂配制和使用过程中,要按照相关操作规程,严格控制试剂的质量和使用量。
(3)实验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实验室安全,避免发生意外。
6. 实验意义和应用。
本实验方法可以准确测定血清中总胆固醇的含量,为临床诊断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
同时,也为进一步研究血清总胆固醇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提供了实验基础。
胆固醇氧化酶法测定血清总胆固醇
胆固醇氧化酶法测定血清总胆固醇(标准管法)实验目的:1.了解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工作原理2.熟悉血清总胆固醇相关生化的检测项目及检测方法3.掌握血清总胆固醇相关生化检测项目的临床意义。
实验原理:胆固醇氧化酶法测定血清总胆固醇:血清中的胆固醇由游离胆固醇及胆固醇酯构成,胆固醇酯在胆固醇酯酶的作用下水解为胆固醇,再与胆固醇氧化酶作用产生△4-胆甾烯酮及H202;后者在过氧化物酶的作用下,与苯酚及4-氨基安替比林作用生成红色化合物醌亚胺。
测定该红色化合物在500nm波长的吸光度,可以计算出血清总胆固醇含量。
实验操作:1.将准备好的酶工作液(胆固醇酯酶、胆固醇氧化酶、过氧化物酶、苯酚、4-氨基安替比林)加入空白管、浓度标准管、测定管各1.5ml,再向标准管加20μl胆固醇标准液(5.18mmol/L),再向测定管加入20μl血清。
2.将三支试管放入水浴锅中,37℃保温20分钟3.调节分光光度计波长500nm,透光度T至100%,将空白管试液对光的吸收调节为0,再用空白管调“零”点测定其他各管的吸光度。
实验结果:分光光度计测得标准管吸光度和测定管吸光度,根据朗伯-比尔定律,得到血清样品总胆固醇值=(测定管吸光度/标准管吸光度)x5.18分析讨论:为什么用酶酚混合液作为空白管溶液?酶酚混合液作为空白试剂,调节分光光度计透光度T至100%,可将酶酚混合液对光的吸收调节为0,从而消除对葡萄糖反应产物吸光度测定的影响。
思考题:1.血清甘油三酯升高有和临床意义?血脂代谢紊乱对机体有何危害?血清甘油三酯升高可能代表着各种疾病的发生:如原发性继发性高脂蛋白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肾病、脂肪肝等。
血脂代谢紊乱对机体的危害:血脂代谢紊乱的影响分两种:1)高胆固醇血症引起的危害: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包括大动脉、中动脉、小动脉动脉硬化。
动脉斑块形成主要表现在心、脑、肾等位置,如果动脉硬化斑块较重或者不稳定,发生在心脏可出现急性心肌梗死;在脑血管会出现急性脑血栓,即急性脑梗死,以及肾脏出现急性肾梗死;在外周血管,如腿部可引起坏疽;2)高甘油三酯血症引起的危害:在暴饮暴食的情况下,高甘油三酯可以诱发急性胰腺炎。
血清总胆固醇的测定(胆固醇氧化酶法)
思考题
• (1)血红蛋白,胆红素,维生素c对本实验结果
有干扰,原因是什么?
• (2)试查文献说明胆固醇的定量测定还有哪些方
法?每种方法的原理是什么?
• (3)基础液配置中胆酸钠的作用是什么?
两部分,其中低密度脂蛋白中含量最多,其次是
高密度脂蛋白和极低密度脂蛋白,乳糜微粒中含
量最少。血清总胆固醇测定方法分化学法和酶法。
化学法一般包括抽提,皂化,毛地黄皂苷沉淀纯
化,显色与比色五个阶段。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是
胆固醇氧化酶法
化学法的种类很多,由于显色反应的特异性不同,其结果有一定 的差异。
Abell-Kendall(L-B反应)法
(化
公学
认测
)定
显色稳定
法
三氯化铁-硫酸反应法(Zak法) 操作简便
灵敏度约5倍于L-B反应
法
特异性差,干扰因素比L-B法多 。Zak法更适合于科研使用 。胆固醇酯与游离胆固醇显 色程度比较接近
胆固醇酯酶
• 胆固醇酯+H2O
胆固醇+脂肪酸
胆固醇氧化酶
• 胆固醇+1/2O2+H2O
4-胆甾烯-3-酮+H2O2
过氧化物酶
• 2H2O2+4-氨基安替比林+酚
醌亚胺+4H2O
实验原理
•
血清中胆固醇酯可被胆固醇酯酶水解为游离胆固醇
和游离脂肪酸,游离胆固醇在胆固醇氧化酶的作用下生成
和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在4-氨基安替比邻和酚存在时,经过
氧化物酶催化,反应生成红色醌类化合物,其颜色深浅与标
本中TC含量成正比。上述三种酶的催化作用成连锁反应,
胆固醇测定实验报告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学习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的测定方法,掌握酶法测定胆固醇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并了解血清总胆固醇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血清总胆固醇的测定采用酶法,利用胆固醇酯酶将胆固醇酯水解为胆固醇和脂肪酸,再利用胆固醇氧化酶将胆固醇氧化为胆汁酸,同时生成过氧化氢。
在过氧化氢的作用下,加入的4-氨基安替比林和酚酞在酸性条件下生成红色化合物,其颜色深浅与胆固醇含量成正比。
通过比色法测定吸光度,即可计算出血清中胆固醇的含量。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血清样品- 胆固醇酯酶试剂- 胆固醇氧化酶试剂- 4-氨基安替比林试剂- 酚酞试剂- 磷酸缓冲液- 96孔微孔板- 吸量器- 酶标仪2. 实验仪器:- 恒温水浴锅- 离心机- 移液器- 烧杯- 移液管1. 准备工作- 将所有试剂和器材准备好,并确保其清洁、干燥。
- 将血清样品进行编号,并在实验过程中注意避免交叉污染。
2. 样品处理- 取一定量的血清样品,按照实验要求进行稀释。
- 将稀释后的血清样品加入微孔板中,每孔加入一定量的胆固醇酯酶试剂。
3. 酶反应- 将微孔板放入恒温水浴锅中,在37℃下孵育一定时间,使胆固醇酯酶与胆固醇发生反应。
4. 洗板- 将微孔板取出,用去离子水冲洗3次,以去除未反应的酶和底物。
5. 添加试剂- 向每个微孔中加入一定量的胆固醇氧化酶试剂、4-氨基安替比林试剂和酚酞试剂。
- 加入磷酸缓冲液,使溶液pH值保持在酸性范围内。
6. 比色- 将微孔板放入酶标仪中,在特定波长下测定吸光度。
- 将吸光度值与标准曲线进行对比,计算出血清中胆固醇的含量。
7. 结果分析-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血清总胆固醇水平与临床诊断的关系。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标准曲线,并计算出样品中胆固醇的含量。
2. 结果分析- 通过实验结果,了解血清总胆固醇水平与临床诊断的关系,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血清总胆固醇测定实验报告
血清总胆固醇测定实验报告背景介绍:总胆固醇(TC)是指血浆中所有脂蛋白的胆固醇总和,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
总胆固醇水平的高低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对其进行准确测定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掌握血清总胆固醇的测定方法,了解其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实验原理:本实验采用酶法测定血清总胆固醇,其原理为将胆固醇酯酶和胆固醇氧化酶加入样本中,将胆固醇和脂蛋白水解为游离胆固醇和过氧化物,再由过氧化物与酚类物质发生反应,生成有色产物,最后通过比色计测定其吸光度,从而计算出总胆固醇的含量。
实验步骤:1. 取血清标本,离心分离血清。
2. 用标准吸光度计预热,设置波长为500nm。
3. 取适量样本和对照品,加入试剂A和试剂B,混匀后在37°C恒温水浴中反应15分钟。
4. 加入试剂C混匀,再在37°C恒温水浴中反应5分钟。
5. 用比色计在波长为500nm处对样本和对照品吸光度,计算总胆固醇含量。
实验结果:样本A吸光度为0.6,对照品吸光度为0.3,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样本A的总胆固醇含量为5.0mmol/L。
样本B吸光度为0.7,对照品吸光度为0.4,计算出样本B的总胆固醇含量为6.0mmol/L。
实验结论:根据上述实验结果,样本A的总胆固醇含量正常,而样本B的总胆固醇含量超标,提示可能存在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因此,血清总胆固醇的测定对于心血管疾病的筛查和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及时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
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血清总胆固醇的测定方法及其临床意义,了解了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重要性。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应该重视血清总胆固醇的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以保障患者的健康。
血清胆固醇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熟悉血清胆固醇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2. 掌握血清胆固醇测定的操作步骤。
3. 了解血清胆固醇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血清胆固醇是血液中所有脂蛋白所含胆固醇之总和,包括游离胆固醇和胆固醇酯。
血清胆固醇的测定对于预防、诊断和治疗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采用氧化酶法测定血清胆固醇含量。
氧化酶法测定血清胆固醇的原理是:胆固醇在氧化酶的作用下,与氧化剂反应生成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再与邻苯二胺反应,生成有色产物。
有色产物的颜色深浅与血清中胆固醇含量成正比,通过比色法测定吸光度,即可计算出血清胆固醇含量。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血清标本- 胆固醇氧化酶试剂- 邻苯二胺试剂- 空白试剂- 标准胆固醇溶液- 比色皿- 比色计2. 实验仪器:- 移液器- 离心机- 恒温水浴锅四、实验步骤1. 标准曲线绘制:- 将标准胆固醇溶液用蒸馏水稀释成不同浓度(如:0、1、2、3、4、5mg/dL)。
- 每个浓度分别加入胆固醇氧化酶试剂、邻苯二胺试剂和空白试剂,充分混匀。
- 将混合液放入恒温水浴锅中,反应一定时间(如:30分钟)。
- 用比色计测定吸光度,以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2. 样品测定:- 将血清标本用蒸馏水稀释成一定浓度。
- 按照标准曲线绘制步骤,进行操作。
- 测定吸光度,根据标准曲线计算血清胆固醇含量。
3. 结果分析:- 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血清胆固醇含量的平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
- 分析实验误差来源,提出改进措施。
五、实验结果1. 标准曲线绘制结果:- 绘制标准曲线,线性相关系数R²为0.998,表明实验结果可靠。
2. 样品测定结果:- 血清胆固醇含量测定结果为(X±SD)mmol/L,其中X为血清胆固醇含量,SD 为标准差。
3. 结果分析:- 通过统计分析,得出本次实验的血清胆固醇含量与参考值(正常范围为2.86-5.17mmol/L)进行比较,判断是否处于正常范围。
血清总胆固醇测定法
血清总胆固醇测定法1.实验原理胆固醇酯被胆固醇酯酶水解酶(CEH)水解成游离胆固醇,后者被胆固醇氧化酶(COD)氧化成胆甾烯酮并产生过氧化氢,再经过氧化物酶(POD)催化,使4-氨基安替比林与酚(三者合称PAP)反应,生成红色醌亚胺色素(Trinder反应)。
醌亚胺的最大吸光度在500nm左右,吸光度与标本中TC含量成正比。
反应式如下:CEH胆固醇酯+ H2O 胆固醇+脂肪酸COD胆固醇+O2Δ4-胆甾烯酮+H2O2POD2H2O2+ 4-AAP +酚苯醌亚胺(显色) + 4H2O 2. 标本:2.1 病人准备:12小时禁食。
2.2 类型:血清,肝素或EDTA抗凝血浆。
3. 标本存放:血清稳定性:20~25℃保存可稳定1周;4~8℃保存可稳定1周;-20℃保存可稳定3个月。
4. 标本运输:常温条件下保存运输。
5. 标本拒收标准:细菌污染的标本。
6. 实验材料6.1 试剂欧泰克总胆固醇试剂盒(货号:112 1307170 1 试剂8×70ml)6.1.1 试剂组成Tris缓冲液pH7.3 50mmol/L酚20mmol/L4-氨基安替比林 1.0mmol/L 胆固醇酯酶(CHE) ≥400U/L 胆固醇氧化酶(CHO) ≥200U/L 过氧化物酶(POD) ≥4000U/L 6.1.2 试剂准备试剂为即用式。
6.1.3 试剂稳定性与贮存:试剂保存于2~8℃,若无污染,可稳定至失效期。
试剂不可冰冻。
6.1.4 变质指示:当试剂有看得见的微生物生长,有浊度,或者未开盖的液体有沉淀时,表明试剂已变质,不能继续使用。
6.1.5 注意事项:试剂中含叠氮钠(0.95g/L)为防腐剂。
不可入口!避免接触皮肤及粘膜。
应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使用试剂6.2 校准品:使用罗氏复合校准品对自动分析仪进行校准,具体参见生化检验校准品和质控品.SOP文件。
6.3 质控品:具体参见生化检验校准品和质控品.SOP 文件。
【检验医学】胆固醇氧化酶法测定
3小时。不能立刻测定的标本要分离血清,转 移至有盖子的小试管中,当天不能测定的,可 暂时存放于4℃冰箱保存。
方法学评价
• 本方法灵敏度高,准确度高,精密度好,线性 范围宽
• 对标准参考物的要求较高(要求有定值的校准 液),且容易受到一些还原物质如尿酸、胆红 素、维生素C、谷胱甘肽等的干扰
• 本实验检测/可报告范围0.08~20.7 mmol/L, 分析灵敏度(检测低限)0.08 mmol/L
胆固醇氧化酶法测定 血清总胆固醇
目的
• 掌握酶法测定血清胆固醇的基本 原理及操作
• 熟悉血清胆固醇测定的临床意义 • 了解酶法测定血清胆固醇的特点
和注意事项
简介
• 决定方法为同位素稀释—质谱法 • 参考方法为正己烷抽提L-B反应
显色法(AL-BK法) • 常规方法为酶法(胆固醇氧化酶
法(COD-PAP))
试剂与器材
• 缓冲液 • 色原 • 4-AAP • 胆固醇酯酶 • 胆固醇氧化酶 • 过氧化物酶 •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半自动生化分析仪
原理
• 胆固醇酯+H2O 胆固醇酯酶 胆固醇+RCOOH
• 胆固醇+O2 胆固醇氧化酶 Δ4—胆甾烯酮+H2O2
• 2 H2O2 +4-氨基安替比林 + 酚 过氧化物酶 醌亚胺+4 H2O
• TC降低:常见于低脂蛋白血症、贫血、败血症、 甲状腺功能亢进、肝疾病、严重感染、营养不 良、肠道吸收不良和药物治疗过程中的溶血性 黄疸及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晚期癌症等。
注意事项
• 血清和血浆(肝素、EDTA-K2、EDTA-NA2)均 可供TC测定,但后者结果比前者结果低3%。不 可使用柠檬酸、草酸或氟化物抗凝。
血清总胆固醇的测定实验报告
血清总胆固醇的测定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血清中的总胆固醇水平,了解被检测者的心血管健康状况,为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提供参考依据。
二、实验原理。
血清总胆固醇是指血液中所有脂蛋白和游离胆固醇的总和,通常以毫摩尔/升(mmol/L)为单位进行测定。
在实验室中,我们采用酶法测定血清总胆固醇,即通过酶的催化作用将胆固醇氧化成酮醇,然后通过比色法测定产生的色素来确定总胆固醇的浓度。
三、实验步骤。
1. 采集被检测者的静脉血样本,放置于离心管中,离心10分钟后取上清液。
2. 将上清液放入试剂盒中,按照说明书的操作步骤进行样本处理和试剂添加。
3. 使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样本吸光度,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血清总胆固醇的浓度。
四、实验结果。
根据实验测定,被检测者的血清总胆固醇水平为X mmol/L。
五、实验分析。
根据血清总胆固醇的测定结果,结合被检测者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因素,可以初步判断其心血管健康状况。
若总胆固醇水平偏高,可能存在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需要进一步进行相关检查和干预措施。
若总胆固醇水平正常,被检测者的心血管健康状况良好。
六、实验注意事项。
1. 在采集血样和进行实验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化学试剂的使用安全,避免接触皮肤和吸入气体,必要时戴上防护手套和口罩。
3. 实验设备的使用和维护要符合相关规定,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和数据的准确性。
七、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测定,我们成功得出了被检测者的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并对其心血管健康状况进行了初步分析。
实验结果对于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八、实验展望。
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实验方法,提高测定精度和准确性,为更多人群的心血管健康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
以上就是本次血清总胆固醇的测定实验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血清总胆固醇测定实验报告
血清总胆固醇测定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测定是临床生化检验中常见的项目之一。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掌握血清总胆固醇测定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和结果分析,了解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在健康评估和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二、实验原理目前常用的血清总胆固醇测定方法为酶法。
胆固醇酯酶(CE)首先将胆固醇酯水解为游离胆固醇和脂肪酸,胆固醇氧化酶(COD)催化游离胆固醇氧化生成胆甾烯酮和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在过氧化物酶(POD)的作用下与 4-氨基安替比林(4-AAP)和酚反应生成红色醌亚胺化合物。
在 500nm 波长处测定吸光度,吸光度的高低与血清中总胆固醇的含量成正比,通过与标准品比较可计算出血清总胆固醇的浓度。
三、实验材料1、仪器分光光度计恒温水浴箱移液器离心机2、试剂胆固醇测定试剂盒(包括胆固醇酯酶、胆固醇氧化酶、过氧化物酶、4-氨基安替比林、酚等)标准胆固醇溶液(浓度已知)血清样本四、实验步骤1、试剂准备按照试剂盒说明书将试剂配制成工作液,置于 37℃恒温水浴箱中预温。
2、样本处理采集空腹静脉血,离心分离血清。
3、标准曲线绘制取 5 支试管,分别加入0μl、50μl、100μl、150μl、200μl 标准胆固醇溶液,用生理盐水补足至200μl。
各管中胆固醇的浓度分别为0mmol/L、25mmol/L、50mmol/L、75mmol/L、100mmol/L。
向各管中加入 20ml 工作液,充分混匀,37℃水浴 10 分钟。
以空白管调零,在 500nm 波长处测定各管吸光度。
以胆固醇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4、样本测定取200μl 血清样本,加入 20ml 工作液,充分混匀,37℃水浴 10 分钟。
测定样本管的吸光度,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血清总胆固醇的浓度。
五、实验结果1、标准曲线记录各标准管的胆固醇浓度和对应的吸光度值,绘制标准曲线。
标准曲线应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应大于 098。
使用胆固醇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血清总胆固醇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2. 掌握血清总胆固醇测定的操作步骤。
3. 通过实验,了解血清总胆固醇在临床诊断中的重要性。
二、实验原理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是血液中所有胆固醇的总和,包括游离胆固醇和胆固醇酯。
血清总胆固醇的测定对于了解人体脂代谢状况、预防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胆固醇氧化酶法是常用的测定方法,其原理如下:1. 在反应液中,胆固醇与胆固醇氧化酶(Cholesterol Oxidase,COX)和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HRP)反应,生成胆汁酸和过氧化氢。
2. 过氧化氢在过氧化物酶的作用下,将邻苯二胺(O-Phthaldialdehyde,OPA)氧化为邻苯二醌,产生蓝色。
3. 通过测定蓝色物质的吸光度,可以计算出血清中的总胆固醇含量。
三、实验材料1. 试剂:胆固醇氧化酶试剂、邻苯二胺试剂、硫酸铵、盐酸、磷酸盐缓冲液、血清样本等。
2. 仪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离心机、移液器、试管等。
四、实验步骤1. 样本处理:将血清样本离心,取上清液待测。
2. 混合试剂:按照试剂说明书,将胆固醇氧化酶试剂、邻苯二胺试剂、硫酸铵、盐酸、磷酸盐缓冲液等混合均匀。
3. 测定吸光度:将混合好的试剂加入待测血清样本,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在特定波长下测定吸光度。
4. 计算结果:根据标准曲线,计算血清总胆固醇含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标准曲线绘制:取一系列已知浓度的胆固醇标准溶液,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测定,绘制标准曲线。
2. 样本测定:将待测血清样本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测定,得到吸光度值。
3. 结果计算:根据标准曲线,计算血清总胆固醇含量。
六、实验讨论1. 本实验采用胆固醇氧化酶法测定血清总胆固醇,操作简便,结果准确。
2. 实验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反应时间、温度等条件,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血清总胆固醇的测定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了解人体脂代谢状况、预防心血管疾病。
实验七__胆固醇氧化酶法测定血清总胆固醇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设计实验(胆固醇氧化酶法测定血清总胆固醇及二乙酰一肟法测定血清尿素)小组成员:班级:麻醉11-2班日期:2012年12月19胆固醇氧化酶法测定血清总胆固醇及二乙酰一肟法测定血清尿素实验目的1、掌握酶法测定总胆固醇的原理和方法。
2、学习用比色法测定血清尿素。
3、巩固有关胆固醇和尿素的知识。
4、进一步熟练UV2100型分光光度计的重点、难点:重点:1、氧化酶法测定总胆固醇的原理2、二乙酰一肟法测定血清尿素的注意事项难点:氧化酶法测定总胆固醇的原理一、实验原理(一)氧化酶法测定血清总胆固醇血清总胆固醇(TC)包括:游离胆固醇(FC)和胆固醇酯(CE)两部分。
本实验是胆固醇酯酶、胆固醇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相偶联发生的偶联反应。
第一步:血清胆固醇酯可被胆固醇酯酶水解为游离胆固醇和游离脂肪酸 (FFA) 。
第二步:胆固醇在胆固醇氧化酶的氧化作用下生成△4-胆甾烯酮和H2O2。
第三步:H2O2在4-氨基安替比林和酚存在时,经过氧化物酶催化,反应生成苯醌亚胺非那腙的红色醌类化合物,其颜色深浅与标本中TC含量成正比。
(二)二乙酰一肟法测定血清尿素二乙酰在强酸条件下与尿素缩合成红色的4,5-二甲基-2-氧咪唑化合物,颜色深浅与尿素含量成正比。
因二乙酰不稳定,故由试剂中二乙酰一肟与强酸作用产生二乙酰。
二、操作步骤(一)氧化酶法测定血清总胆固醇终点法检测TC,取试管3支按下表依次加样。
酶法测定TC操作步骤混匀后,37℃保温10 min,每管加3ml水混匀,用分光光度计比色,于500 nm波长处以空白管调零,读出各管吸光度。
(二)二乙酰一肟法测定血清尿素取试管3支,按下表依次加样。
二乙酰一肟法操作步骤混匀,置沸水浴加热12min,取出置冷水中冷却5min,以空白管调零,在540nm处读取各管吸光度。
三、注意事项(一)氧化酶法测定血清总胆固醇1、最后加酶试剂,各管反应时间应一致;2、比色应在30min内完成;3、试管在操作前尽量保持干燥;4、试剂中酶的质量影响测定结果;5、若需检测游离胆固醇浓度,将酶试剂成分中去掉胆固醇酯酶即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设计实验
(胆固醇氧化酶法测定血清总胆固醇及二乙酰一肟法测定血清尿
素)
小组成员:
班级:麻醉11-2班
日期:2012年12月19
胆固醇氧化酶法测定血清总胆固醇及二乙酰一肟法测定血清尿素
实验目的
1、掌握酶法测定总胆固醇的原理和方法。
2、学习用比色法测定血清尿素。
3、巩固有关胆固醇和尿素的知识。
4、进一步熟练UV2100型分光光度计的
重点、难点:
重点:1、氧化酶法测定总胆固醇的原理
2、二乙酰一肟法测定血清尿素的注意事项
难点:氧化酶法测定总胆固醇的原理
一、实验原理
(一)氧化酶法测定血清总胆固醇
血清总胆固醇(TC)包括:游离胆固醇(FC)和胆固醇酯(CE)两部分。
本实验是胆固醇酯酶、胆固醇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相偶联发生的偶联反应。
第一步:血清胆固醇酯可被胆固醇酯酶水解为游离胆固醇和游离脂肪酸(FFA) 。
第二步:胆固醇在胆固醇氧化酶的氧化作用下生成△4-胆甾烯酮和H
2O
2。
第三步:H
2O
2
在4-氨基安替比林和酚存在时,经过氧化物酶催化,反应生成
苯醌亚胺非那腙的红色醌类化合物,其颜色深浅与标本中TC含量成正比。
(二)二乙酰一肟法测定血清尿素
二乙酰在强酸条件下与尿素缩合成红色的4,5-二甲基-2-氧咪唑化合物,颜色深浅与尿素含量成正比。
因二乙酰不稳定,故由试剂中二乙酰一肟与强酸作用产生二乙酰。
二、操作步骤
(一)氧化酶法测定血清总胆固醇
终点法检测TC,取试管3支按下表依次加样。
酶法测定TC操作步骤
加入物(μl)空白管标准管测定管
血清--20
标准液或定值血清-20-
蒸馏水20--
酶试剂 1 000 1 000 1 000
混匀后,37℃保温10 min,每管加3ml水混匀,用分光光度计比色,于500 nm波长处以空白管调零,读出各管吸光度。
(二)二乙酰一肟法测定血清尿素
取试管3支,按下表依次加样。
二乙酰一肟法操作步骤
加入物(ml)空白管标准管测定管
血清--
尿素标准应用液--
蒸馏水--
二乙酰一肟溶液
酸性试剂
混匀,置沸水浴加热12min,取出置冷水中冷却5min,以空白管调零,在540nm处读取各管吸光度。
三、注意事项
(一)氧化酶法测定血清总胆固醇
1、最后加酶试剂,各管反应时间应一致;
2、比色应在30min内完成;
3、试管在操作前尽量保持干燥;
4、试剂中酶的质量影响测定结果;
5、若需检测游离胆固醇浓度,将酶试剂成分中去掉胆固醇酯酶即可。
(二)二乙酰一肟法测定血清尿素
1、试剂中加入氨基硫脲和镉离子,可增进显色强度和色泽稳定性,但仍有轻度褪色现象,(每小
时小于5%)。
煮沸显色经冷却后,应及时比色。
2、尿液中尿素也可用此法测定,但因浓度高,需先用去离子水作50倍以上稀释。
3、注意洁净干燥,加量务必准确。
4、水浴时注意打开水浴箱盖,以免水汽入管。
5、酸性试剂中酸的含量较浓,要小心使用。
四、思考题
1. 血清胆固醇浓度升高或降低有何临床意义
2. 血清尿素浓度升高或降低有何临床意义
3. 血清非蛋白氮(NPN)与尿素的区别,它包括哪些
小结
氧化酶法测定血清总胆固醇,此方法特异性好和灵敏度高,既可用于手工操作,也可自动化分析;既可作终点法检测,也可作速率法检测。
在终点法中血红蛋白高于2g/L时引起正干扰;胆红素高于L时有明显负干扰;血中维生素C与甲基多巴浓度高于治疗水平时,会使结果降低。
但是在速率法中上述干扰物质影响较小。
高TG血症对本法无明显影响。
检测TC的血清(浆)标本密闭保存时,在4℃可稳定1周,-20℃可稳定半年以上。
二乙酰一肟法测定血清尿素,试剂单一,方法简便,但试剂具毒性和腐蚀性。
在标本数量多时加热开始难以达到100℃,各管间受热温度也可能不一致,因而本法重复性不佳。
若改善加热条件,如采用在水浴锅底部加置高约5mm的网垫,在网垫上加热显色,可使CV由不加网垫时的%降至%。
线性上限仅达L;回收率为96%~%。
二乙酰一肟法的主要干扰来自血清中存在的含氮化合物。
很多其它化合物在结构中会有尿素的残基,如瓜氨酸、四氧嘧啶和尿囊素,虽然也会产生一种带颜色的产物,但这些化合物在血清中浓度很低,故很少引起明显的干扰。
另一些其它的化合物在血清中浓度高,但这些色素的最大吸收峰不同,因此不产生明显干扰。
胆红素达171μmol/L、血红蛋白达10g/L均无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