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译文评析

合集下载

死亡 初雪选段译文分析

死亡 初雪选段译文分析

译文赏析1.乔伊斯The Dead 段落赏析该段落选自20世纪意识流小说大师詹姆斯·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篇---《死者》(The Dead).这篇小说惯用意识流的手法,以生动、准确、朴实的语言,细腻地体现出乔伊斯关于生死的思考。

The Dead 是乔伊斯长篇小说《都柏林人》的最后一篇,也可是说是压轴篇。

文章讲述的是雪夜窗前突然痛苦绝望的Gabriel,对真爱、深思的感悟与思考。

乔伊斯仿佛在通过Gabriel向我们讲述着他的一生。

看了该段落后,又细读了该段数次,个人感觉有种想看全小说的冲动。

因为乔伊斯的意识流手法运用娴熟,结合对生与死的感悟,很容易让人有所感触。

但要想将小说里的意识流淌、深析、思想剖析翻译好,并不容易。

我尝试译出了该节选段落的大部分,因此会结合已有的大家译文和自己的译文对该节选段落的原译文进行赏析。

以下是自己的部分译文:房间里的空气让他的两肩感到寒冷。

他小心翼翼地钻进被窝,躺在妻子旁边。

他们都将一个接一个的变成幽灵。

最好在年少热情鼎盛的时刻勇敢的进入到那个世界,而不要随着年华的逝去而逐渐暗淡。

他在想,躺在旁边的妻子为何多年以来一直牢记她的情人告诉她说她不想活时的眼睛的样子。

大量的泪水涌入了加里布埃尔的眼睛。

他从来没有对任何一个女人有过这种感觉。

但他肯定这就是爱的感觉。

泪水逐渐蒙住了双眼,透过泪水,他似乎看到一个年轻人站在雨后的树下。

其他的影像也越来越近。

他的灵魂已经到达已逝的生命的栖息地。

他能意识到,但不能理解他们毫无规则、忽闪忽现的存在方式。

他自己也正在向一个无形的灰色世界滑去。

这是一个坚不可摧的世界,在那里,那些死去的人曾一度在此成长、在此生活过,而如今正在消亡,正在溶解。

微弱的光亮透过窗户玻璃照进了房间,吸引他向窗外看去,外面又开始下起了雪。

他看着窗外的雪花、银白色或暗色的雪花,在路灯的照射下斜斜地飘落。

到了他该动身去西方旅行的时候了。

CAT工具在翻译文本中的使用与评析

CAT工具在翻译文本中的使用与评析

理论探索NO.012021197车时代AUTO TIMECAT工具在翻译文本中的使用与评析袁梦婷(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04)摘要:计算机技术已经运用到了人们工作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在人工智能发展迅速的时代背景下,翻译工作者面临着翻译工作量大、翻译时间短、翻译质量要求高的巨大挑战[1]。

因此,对于译者而言,熟练掌握各类CAT工具对提高翻译效率和翻译质量尤为重要。

本文中,笔者结合具体的翻译实践,介绍了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基本特点,以及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MemoQ在翻译过程中对提高译文产出效率、提高信息搜索效率和提高术语管理效率三个方面所具有的优势,进一步验证了其在翻译过程中的实用功能。

笔者希望读者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深刻认识到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的重要性,对memoQ有基本的了解,也希望能够给广大不熟悉memoQ的译者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翻译;CAT工具;memoQ;翻译效率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翻译工作也逐渐呈现出了全新的特点,不仅内容繁杂,而且要保质保量。

所以,速度越来越成为优先的考虑因素。

当今社会,机器翻译的优势越来越凸显。

研究表明,影响译者最大的因素之一是交付周期短,因此翻译工作者越来越关注译文的生产效率[2]。

由此可见,CAT工具在翻译工作中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今,全国各大高校的翻译专业逐渐重视“CAT ”相关培养方案,我院MTI专业为顺应时代要求,也特地开设了“翻译技术”课程,以便培养学生运用CAT工具的能力。

作为翻译专业的学生应与时俱进,不仅要不断提高自身翻译水平,而且要在CAT工具的掌握和使用上提出更高的要求。

本文笔者结合翻译实践,探讨memoQ如何在翻译过程中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

1计算机辅助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即“CAT ”,由于其高效率的译文产出功能,受到了人们的青睐。

译者在CAT工具的帮助下,能够更加高效、轻松地完成翻译任务。

它与其他翻译机器区别在于,CAT工具不是纯粹赖于计算机的自动翻译,而是在人工也同时参与翻译的情况下,通过人机协同翻译的方式来完成翻译任务[3]。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文学翻译--《一位女士的画像》两个译本的评析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文学翻译--《一位女士的画像》两个译本的评析

1701.关联理论及其翻译观关联理论是1986年Dan Sperber 和Deirdre Wilson 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中正式提出的理论。

关联理论认为,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期待产生一个最佳关联性,即听话者在话语理解时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获得的足够的语境效果。

在翻译中,译者既要在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之间建立默契,明确传达原文的意图,体现最佳关联;同时还要使目的语读者容易接受,从而实现最大关联。

2.关联理论视角下的译本评析《一位女士的画像》是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的代表作,以细腻的心理刻画而著称。

本文是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对两个译本进行评析,译文一作者是项星耀,译文二作者是刘一南,通过对译文的评价使目的语读者对人物有更清晰的把握。

2.1 关于感情色彩译者准确地把握原作的感情色彩,才能明确传达原文作者的意图,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作,顺利地完成交际的目的。

原文:〝…but had had much of the inoffensiveness of failure.〞译文一:“他饱经沧桑,经历了一条坎坷不平的道路。

”译文二:“…而是伴随着很多次无碍大局的失败。

”评析:该句描写的是女主人公的姨父,他是一个非常富有且精明能干的慈祥老人的形象。

译文一中的“经历了一条坎坷不平的道路”言外之意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并经历苦痛,而从原文角度看他并不属于那种经历悲惨遭遇的人,而只是想表达其阅历之深,可见译文一感情色彩表达有误。

而译文二中的“无碍大局”这个词弱化了老人的失败经历。

在此,笔者认为译文一与译文二都没能准确地把握感情色彩,如果译为“他饱经沧桑,一生经历了大大小小的坎坷”较好。

首先“大大小小”在形式上与原文中的“had much of ”相呼应;而在意义上既能表现老人的阅历无数,经历的事很多,大大小小都有,更加符合“inoffensiveness ”本身的含义;“大大小小”是四字结构,符合汉语的思维习惯,更易被读者接受,同时也准确地传达了原作的意图,做到了最佳关联。

《月下独酌》四个英译本对比赏析——基于王宏印教授提出的六个文学翻译批评标准

《月下独酌》四个英译本对比赏析——基于王宏印教授提出的六个文学翻译批评标准

114《月下独酌》四个英译本对比赏析——基于王宏印教授提出的六个文学翻译批评标准■蔡 玉/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月下独酌》是诗仙李白的一首佳作,其英译版本众多,孰优孰劣众口不一。

王宏印教授在《文学翻译批评论稿》一书中,提出了文学翻译批评六条标准即语言要素、思想倾向、文化张力、文体对应、风格类型和审美趣味。

本文在这六条批评标准的指导下,对《月下独酌》的四种英译本进行评析,分别探讨了四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原诗的处理,并做出较为客观、全面的分析与评价,进一步证明了这六条文学翻译批评标准的客观性和普适性,从而更好地指导诗词翻译实践。

关键词:《月下独酌》 语言要素 思想倾向 文化张力 翻译批评一、前言(一)文本选择原因及研究现状作为中国文化的不朽瑰宝,中国古典诗歌一直以其优美的语言、典雅的风格以及丰富的文化意象著称。

《月下独酌》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

这首诗约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当时李白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心情孤寂苦闷。

但他面对黑暗现实,没有沉沦,没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因有此作。

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中国已经踏上了世界舞台,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国文化走进去成为新时代的一项重大任务,诗歌英译被提上日程。

《月下独酌》篇幅虽短,但其奇妙的想象和生动的描写如磁石般吸引中外多位译者不断进行重译,其中不乏成功的译作。

本文选取的四个译本分别来自于中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林语堂、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以及英国汉学家亚瑟·威利(Author Waley)。

之所以选择这四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原因在于这四个译本有享有一定知名度且各有千秋,其中既有中国学者译本,又有外国学者译本,还包括汉学家译本,对比性较强。

英语翻译课程互动教学

英语翻译课程互动教学

英语翻译课程互动教学摘要: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以教师传授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为主,这种单向的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培养学生的双语文化意识、思维能力收效甚微。

该文作者借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翻译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探讨,提出“翻译课程互动教学模式”,认为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互动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数学质量。

在这一模式中,“互动”贯穿于整个翻译教学过程,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师生、生生、课内以及课外全程互动,着力于培养学生的翻译意识,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关键词:建构主义;互动教学;翻译能力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英语专业大学毕业生在翻译方面的能力要求是“能运用翻译的理论和技巧,将英美报刊上的文章以及文学原著译成汉语,或将我国报刊、杂志上的文章和一般文学作品译成英语,速度为每小时250~300个英文单词。

译文要求忠实原意,语言流畅。

能担任一般外事活动的口译。

”然而,时至今日,我国的英语专业本科翻译课程教学效果仍然不够理想,其中教学模式的单一与陈旧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传统翻译教学模式进行反思,探索一条更有效的教学路子。

本文在分析目前翻译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翻译课程互动教学模式”,旨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翻译意识,提高翻译能力。

一、翻译教学现状作为英语专业高年级的课程,翻译课程与基础阶段的技能性课程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学生要想达到翻译课程的要求,除了具备翻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须有开拓性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然而,长期以来教师对如何实施翻译教学缺乏科学的研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加之对学习者、传授者(教师或学校)、社会需求三者之间关系处理不当,翻译教学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

教师大多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授课模式,重语言知识传授、轻翻译技能培养,其教学步骤大致如下:1、教师课堂讲授翻译理论与技能知识;2、布置一篇满是“陷阱”的文章让学生翻译;3、教师把作业收上来逐一认真批改;4、课堂上逐句讨论学生翻译的文章;5、老师给出一个“正确”的译文。

如何用目的论评析译文

如何用目的论评析译文

如何用目的论评析译文
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翻译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认为翻译是有目的的行为,译文应该在目标文化中实现预期的功能。

下面是如何用目的论来评析译文的一些步骤:
1.确定翻译目的:首先,需要明确译文的目的是什么。

例如,是为了传达信息、促进文化
交流、诱导行动还是表达情感。

2.分析目标受众:了解目标受众的特点,包括他们的文化背景、知识水平、阅读习惯等,
以便更好地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和表达方式。

3.对比原文和译文:比较原文和译文在信息传递、语言风格、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差异,看
是否在目标文化中实现了预期的功能。

4.评估译文效果:根据目标受众的反应和译文的实际效果,评估译文的准确性和可接受
度,以及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5.总结和反思:对整个翻译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总结经验和教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翻
译水平和能力。

在使用目的论评析译文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尊重原文:在翻译过程中,要尊重原文的意思和风格,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精髓和特
点。

2.考虑目标文化的特点: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目标文化的特点和受众的需求,采用适
当的语言风格和文化表达方式。

3.注重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在翻译过程中,要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避免出现
误译或漏译的情况。

4.评估译文的实用性和效果:在评析译文时,需要评估译文的实用性和效果,看是否能够
满足目标受众的需求和实现预期的目的。

《简爱》第一章两篇译文对比评析

《简爱》第一章两篇译文对比评析

《简爱》第一章两篇译文对比评析作者:宋澄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5年第11期《简·爱》是十九世纪英国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

小说讲述一位从小变成孤儿的英国女子历经磨难仍不断追求自由和尊严,终于获得幸福的故事。

小说第一章作者用主人公,一个孩子的视角讲述和舅母一家的关系,为后文作铺垫。

现试从词汇,语义,和风格方面将祝庆英的译文和学生习作加以对比评析。

一、词汇1.penetrating rain 祝庆英:透骨的雨;学生:冻雨。

Penetrating英语解释为:spreading deeply or widely,汉语解释为:弥漫的,渗透的。

祝庆英翻译的十分到位,“透骨的雨”把天气的寒冷描述的入木三分。

该学生理解应该是对的,她想把雨的寒气逼人表现出来,又简洁有力,展开一番头脑风暴后给出“冻雨”一词,却又犯了用词上的错误。

根据字典上释义,冻雨是由冰水混合物组成,与温度低于0℃的物体碰撞立即冻结的降水,是初冬或冬末春初时节见到的一种灾害性天气,多见与我国南方。

这毫无疑问会给读者造成困惑。

启示:译者在翻译每一个词时都要用心理解,细心选择出合适的词,切忌用容易引起误解的词,造成词不达意。

2.questioners 祝庆英:寻根究底的人;学生:好事的人。

Questioner在字典上的解释为“提出问题的人,提问者”,这里小简爱对舅母的话有些不服,略带质疑的问她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事要受到那样的冷遇,被舅母无情的驳回。

祝庆英翻译成“寻根究底的人”,表达出舅母对她提问的厌烦和不以为然,让读者联想到她嫌恶的打发外甥女的形象。

而学生译为“好事者”,虽然考虑到简爱和舅母的关系,用了贬义词,但意思准确性大打折扣,“好事者”出自古文《黔之驴》,一般指多管闲事的人,与原文意思大相径庭。

启示:做好翻译离不开文学素养和一定知识的积累,但做翻译时一定要控制好“引用”的欲望,一切以原文为主,首先做到忠实原文,不能望文生义。

从翻译六标准看声声慢的英译本

从翻译六标准看声声慢的英译本

从诗歌翻译六标准看《声声慢》的英译本摘要: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复兴,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把中国古典文学唐诗宋词译成英文。

一门旨在建立翻译规范并依据规范而进行的学术评判活动即翻译批评应运而生。

如今,建构一个为文学翻译批评实践活动提供完整参数系统的批评体系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

王宏印教授在《文学翻译批评论稿》一书中,提出了以诗歌翻译为模式新建的文学翻译评价的六条标准即:体制、诗味、语言、文化、倾向。

本文欲借助这六条标准对李清照词作《声声慢》的两种英译本进行评析,以期获得更加规范系统的翻译批评准则,从而更好地指导诗歌翻译实践。

关键词:诗歌翻译;翻译批评;评判标准;《声声慢》一、引言作为中国文化的不朽瑰宝,中国古典诗歌一直以其优美的语言、典雅的风格及丰富的文化意象著称。

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使全世界人民能够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美,诗歌的英译被提上日程。

然而诗歌的翻译之难众所周知。

正如顾正阳所说“一首诗歌是一件完整的艺术品, 翻译中的任何不慎都将破坏这件艺术品的完美, 严格地说, 诗歌是不可译的, 至少具有不可译性, 宽宏地说, 诗歌翻译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1994:73)。

那么怎样的翻译才是科学贴切的呢?目前翻译界还没有统一的标准。

有翻译实践,就必然有翻译批评。

纽马克认为,“翻译批评是翻译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一条根本纽带”[l]。

然而对于如何展开翻译批评,翻译界一向众说纷纭。

因而笔者认为翻译批评的当务之急是建构一个为文学翻译批评实践活动提供完整参数系统的批评体系。

在试图建立文学翻译批评规范的过程中,翻译标准问题这一始终居于翻译批评核心位置的问题又一次被提及。

王宏印教授在《文学翻译批评论稿》一书中提出了诗歌翻译评判的六条标准:(l)译文体制是否与原文体制相一致而且合适(体制问题);(2)译文是否象原诗一样具有诗味而且有可读性(诗味问题);(3)译文是否具有译人语应当具有的文学语言特色(语言问题);(4)译文是否体现译人语(或译出语)的文化特色而且和谐一致(文化问题);(5)译文在思想内容上是否符合原作的创作倾向(倾向问题);(6)译文的表现风格是否与原作属于同一类型(风格问题)。

英汉翻译评析(附参考译文)

英汉翻译评析(附参考译文)

英汉翻译讲解(1)I.英汉之间的差别:“对于中国学生最有用的帮助是让他认识英语和汉语的差别。

”------吕叔湘国内学者的共识是:汉语是综合性的,描写性的,而英语是分析性的,逻辑性的。

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形合和意合的对比(contrast between hypotaxis and parataxis),英语重形合(形式上的融合),汉语重意合(意思或意境的融合)。

在句法方面,有学者形象地把英汉比喻为以下几种:1.雄孔雀/雄狮-----即英语习惯于把最着重的事物放在句首先说出来,开门见山,一语破的,然后再把各种标志一条条补述,一步步交代,慢条斯理,从容不迫,形成一条头短尾长地线性链,象头小尾大地雄孔雀。

而汉语则相反,其线性序列的展开好比画龙点睛,先把外围的环境与衬托一一交代周到,最后点出话语的信息中心,水到渠成,给人以豁然开朗之感,形成雄狮型头大尾小地局式。

例如:I was all the more delighted when, as a result of the initiative of your Government it proved possible to reinstate the visit so quickly.译文:由于贵国政府的提议,才得以这样快地重新实现访问。

这使我感到特别高兴。

又如:The assertion that it was difficult, if not impossible, for a people to enjoy its basic rights unless it was able to determine freely its political status and to ensure freely its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was now scarcely (不足地,不充分地;一定不,绝不)contested (斗争;比赛).译文:如果一个民族不能自由地决定其政治地位,不能自由地保证其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要享受其基本权利,即使不是不可能,也是不容易的。

《庄子》英译本评析

《庄子》英译本评析

Watson《庄子》英译本评析王建荣(北京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北京 100044)摘要:本文就Watson《庄子》英译本展开评析,从哲学思想的传递,语言、文化差异的处理,语言风格的去留等角度,探讨该译本较为妥贴得体的处理方式和可供译者借鉴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庄子》;Watson英译本;哲学思想;语言文化差异 ;语言风格1. 引言《庄子》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哲学经典和文学瑰宝,不断有各种文字的译本将它介绍给世界各国读者欣赏。

就英译本而言,全译本、选译本就有十几种。

第一部全英译本Chuang Tzu: Mystic, Moralist, and Social Reformer由英国十九世纪著名汉学家Herbert A. Giles完成。

该译本过分自由,与原意有较大出入,维多利亚时代的语言风格读来也显冗长乏味。

1891年,牛津大学出版了James Legge的The Writings of Kwang-Kau全译本。

译者深厚的中文经典研究功力赋予该译本一定的权威,只是译文不免过分拘泥于原文,几近逐字翻译。

国内常见的是冯友兰的译本,只包括内篇。

该译本加入了晋人郭象的注疏,很好地传达了《庄子》的哲学思想。

其他一些译本在此不一一列举。

尽管这些译本各有千秋,其中最受好评的总少不了The Complete Works of Chuang Tzu(《庄子全译》),1968年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译者Burton Watson还翻译过《韩非子》、《墨子》和《荀子》选译本。

翻译家奈达说:“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谭载喜,1984)。

翻译《庄子》,不仅语义上要求传达原文复杂博大的思想体系,文体上还要体现原文自由不羁的浪漫风格。

Watson的《庄子全译》版本运用通顺流畅的现代英语,忠实贴切地传达了原文哲学内容,较好地处理了两种语言间存在的文化差异,同时译者在保存《庄子》原文独到的语言风格方面,又颇有办法,不仅有诗化的语言、各种语音修辞手段,还适度起用口头语言以实现人物对话的听觉效果。

《宪问篇》第十二章原文、译文及评析

《宪问篇》第十二章原文、译文及评析

《宪问篇》第十二章原文、译文及评析
原文:
子路问成人①。

子曰:“若臧武仲②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③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④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注释:
①成人:人格完备的完人。

②臧武仲:鲁国大夫臧孙纥。

③卞庄子:鲁国卞邑大夫。

④久要:长久处于穷困中。

译文:
子路问怎样做才是一个完美的人。

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克制,卞庄子的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也就可以算是一个完人了。

”孔子又说:“现在的完人何必一定要这样呢?见到财利想到义的要求,遇到危险能献出生命,长久处于穷困还不忘平日的诺言,这样也可以成为一位完美的人。


评析:
本章谈人格完善的问题。

孔子认为,具备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富有智慧、克制、勇敢、多才多艺和礼乐修饰。

谈到这里,孔子还认为,有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做到在见利见危和久居贫困的时候,能够思义、授命、不忘平生之言,这样做就符合于义。

尤其是本章提出“见利思义”的主张,即遇到有利可图的事情,要考虑是否符合义,不义则不为。

这句话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文化翻译理论视角下的翻译批评——以《第七天》社会文化负载词为例

文化翻译理论视角下的翻译批评——以《第七天》社会文化负载词为例

068《名家名作》·翻译[摘 要]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文学作品翻译对于传播中国文化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前,对中国成熟作品的现有外译进行翻译批评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对等的重要工具。

从文化翻译理论视角来看,《第七天》社会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涉及语言、文化和社会层面的交互,翻译时必须考虑到目标语言受众的理解背景,以确保在使用目标语言传达原文的社会文化信息时更得当,关注和处理与特定文化相关的词汇和概念的方式可能会对这一过程产生积极影响。

[关 键 词] 文化翻译理论;小说翻译;翻译批评;社会文化负载词;《第七天》文化翻译理论视角下的翻译批评——以《第七天》社会文化负载词为例潘若兰 何均洪一、引言文化因素极为深刻地塑造了一个国家的软实力。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在于如何充分展示中华文化所具备的独特魅力。

我们要通过向全球推介卓越文艺作品、弘扬优秀文学作品,不断提升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在这一呼吁下,众多优秀文学作品迎来了多语言翻译的高潮,形成了空前繁荣的局面,而在其中,余华小说的译本虽不是最广泛的,却是最成功的范例。

二、文化翻译理论翻译在促进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主要任务之一是确保准确传达原文的含义。

由于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如何精准地传递原始文化的内涵,以达到促进文化交流的目标,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文化翻译专注于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转换与接受,以文化为视角对翻译活动进行研究。

通过对特定文化“含义”的阐释,文化翻译将源语文化传达给目的语读者。

文化翻译理论的创新性在于突破了传统翻译学对语言和功能对等的限制,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拓展了人们对翻译过程的理解。

这一理论的提出不仅挑战了既有的概念框架,还为翻译研究领域提供了丰富而具有前瞻性的探索方向。

随着中西方学者对文化翻译研究的深入,其内涵也在不断深化。

英国翻译家巴斯奈特对文化翻译理论做出了杰出贡献,强调语言只有在文化背景中才能存在,文化也只存在于拥有自然结构的语言之中,从而凸显出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万紫、雨宁译文《瑞普·凡·温克尔》评析

万紫、雨宁译文《瑞普·凡·温克尔》评析

万紫、雨宁译文《瑞普·凡·温克尔》评析《瑞普凡温克尔》是20世纪美国主流文学中的重要作品,也是中国读者最熟悉的英文名著之一。

本文将以《万紫、雨宁译文《瑞普凡温克尔》评析》为标题,从翻译的客观性、理解性、感染力和可读性方面全面评析《瑞普凡温克尔》万紫、雨宁译文。

首先,《瑞普凡温克尔》万紫、雨宁译文的客观性卓越。

他们将英文原文贴近、再现和准确无误地译出。

译文的构词、形容词、连接词和动词也得到了合理的应用。

他们既考虑了语言的客观性,又充分考虑了文化的客观性,在翻译原文时充分考虑了文化审美观点,能够表达语言与文化的客观性。

其次,《瑞普凡温克尔》万紫、雨宁译文的理解性很强。

他们精心推敲,让译文更加精准易懂。

在翻译时,他们严格按照原文,使细节保护完好,使细节保护完整。

同时他们还利用生动形象的表达,使译文的语言更加优美,使译文的思想更加清晰。

此外,《瑞普凡温克尔》万紫、雨宁译文的感染力强。

他们不但能够准确再现原文的内容,而且还能够把原文的情感表达准确地翻译出来,使读者更容易抓住译文中的文学气息。

他们利用灵活的语言,让读者更容易理解、抓住译文中文艺气息。

最后,《瑞普凡温克尔》万紫、雨宁译文的可读性很强。

他们用适当的句型形式和语言风格,使译文更加地道可读。

他们确保译文的可读性,在形式上结构严谨,使其结构更加严谨,使译文更容易被认可。

总之,《瑞普凡温克尔》万紫、雨宁译文的客观性、理解性、感染力和可读性都极其出色。

他们翻译的文字清晰地表达了原文,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原文的文学气息,从而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文学作品。

所以,《瑞普凡温克尔》传播中国文化的作用也就显而易见了。

因此,《万紫、雨宁译文《瑞普凡温克尔》的翻译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译文对比评析从哪些方面

译文对比评析从哪些方面

译文对比评析从哪些方面匆匆英译文对比赏析(1)匆匆译文1:Transient Days译文2:Rush(2)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译文1:If swallows go away, they will come back again. If willows wither, they will turn green again. If peach blossoms fade, they will flower again.译文2:Swallows may have gone, but there is a time to return; willow trees may have died back, but there is a time of regreening; peach blossoms may have fallen, but they will bloom again.(3)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译文1:But, tell me, you the wise, why should our days go by never to return? Perhaps they have been stolen by someone. But who could it be and where could he hide them? Perhaps they have just run away by themselves. But where could they be at the present moment?译文2:Now, you the wise, tell me, why should our days leave us, never to return? ----If they had been stolen by someone, who could it be? Where could he hide them? If they had made the escape themselves, then where could they stay at the moment?(4)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_桃花行_两种英译文的对比评析

_桃花行_两种英译文的对比评析

the skies : It’s time now for sleeping lady - flower from dreams of spring
15
Neath blossoming boughs slips the red - skirted maid.
Luxuriant the foliage and blooms
With petals a fresh red , leaves emerald green ;
These myriad trees enwrapped in mist
Frailer the girl within than any flower.
The flowers ,knowing pity , grieve for her ;
Their sights gentle breezes express ;
10
Breeze wafts through bamboo slats ,blooms fill the court ,
If tears are likened to blossom ,
Long as the blooms retain their charm they flow. As she gazes at the blossom her tears run dry ———
Her tears run dry ,spring ends ,blooms fade away ;
In her closed , untrodden court the moss grows green on the
stones :
She leans there at the sunset hour ,in the soft evening breeze.

如何评析英语译文

如何评析英语译文

如何评析英语译文
评析英语译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语言准确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确保所用语言的准确性,避免语法错误和表达不清晰的情况。

2.文化背景的传递:译作应能够准确地传达原作的文化背景,让读者了解到异国文化的特点。

3.艺术性的再现:译者应关注其是否具有艺术性,包括语言的节奏、韵律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4.灵活性:译者应考虑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之间的表达方式,通过灵活的变通使文意表达更加自然。

5.共鸣性:译者应通过词汇、语序的技巧引起读者的共鸣,使译文更加精彩。

以上就是评析英语译文的一些基本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翻译评析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翻译评析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翻译评析作者:李曦冉来源:《资治文摘》2017年第01期【摘要】通过对《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译文的批评与鉴赏,探讨翻译过程中各种各样的翻译技巧的应用:通过语境来进行词义的定位与选择、句子中的增译、意译、分译、语序调整等,以便使读者更加了解原作的风格及作者的真实意图。

【关键词】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翻译评析;翻译策略一、引言做一个真正合格与优秀的翻译家的困难之处就在于,单纯地通晓两国语言是远远不够的,没有强大的原语文化的背景知识作为支撑,翻译出来的作品是绝对不会符合原文的意思与风貌的。

因此,在翻译评析之前,对于原文的介绍与了解必不可少。

二、词义与语境翻译最基本的单位即为词,词语是语言中最小的最基本的意义单位。

英汉翻译的许多基本问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因词汇问题而产生的。

词汇的翻译离不开理解和表达这两个方面[2],首先理解方面,对于词义的把握不能出错,这是对于翻译最基本的要求。

然而英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数不胜数,选择正确和恰当的词义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去选择就又要涉及到另一个重要的因素——语境。

任何词语、语句和语段都必须处在特定的词语练习关系即上下文(context或the frame of words)中,又受到特定的、大于上下文、扩及相关的社会交际情境即广义的语境的调节。

因此,翻译中对上下文及更广泛的语言环境所确定的语境意义的研究是绝不可忽视的。

[1]下面三个例句即为对于原文中词语翻译的恰当和不当之处的评析。

(1)原文:the men through a sort of respectful affection for a fallen monument译文:男人们是出于爱慕之情,因为一个纪念碑倒下了。

此处respectful affection被译为“爱慕之情”是欠妥的。

首先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对respectful的释义——showing or feeling respect表示敬意的;尊敬的,及对affection的释义——?the feeling of liking of loving sb/sth very much and caring about them喜爱;钟爱?a person’s feelin gs of love爱情[2],显然译者选择了affection第二个词义“爱情”,这个选择是正确的。

翻译评析模板

翻译评析模板

译文评析本篇英译汉原文选自新概念英语第四册Lesson11(亚历山大、何其莘,2007),全文从科技的发展情况及依旧存在的问题开始阐述,再写到科技的先进性和能给人类带来的无数好处,最后运用一些的专业术语提升文体含金量。

《自动化时代》通篇语言直白、较容易理解,但部分专业术语给翻译增加了难度,但同时也给翻译增添了不少的乐趣,现将原译文里的优点及出现的一些问题归纳整理,评析如下:一、翻译目的“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化传承的意义转换到另一种语言文化中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陈宏薇、李亚丹,2004)教材中这么说到,而翻译的目的就是要基本传达作者原文信息,达到良好的文字转变功能。

原译文采取全译的处理方式,主要运用意译译法,译者不拘泥于原文句子的结构,充分发挥所译语言的优势,译文能很好的体现出译者的创造能力,通顺流畅,容易理解。

二、翻译原则译文通顺流畅,很好的达到了翻译的要求。

但也因个别语句拘泥原文,翻译腔调颇浓,而“貌合神离”,失却了原文的韵味。

例如:原文:We shall need to apply ou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sources to literally every aspect of our society, to our commerce, our industry, our medicine, our agriculture, our transportation.原译文:我们应该应用科技来服务于我们的社会,在商业、工业、医学、农业以及交通运输领域。

修改译文:我们应该在商业、工业、医学、农业以及交通运输领域应用科学技术,以便服务于我们的社会。

修改译文不拘泥于原文,更加符合中文表达,通顺流畅,利于读者理解。

三、翻译之本斯坦纳“阐释的运作”:信任——侵入——吸收——补偿。

信任就是译者相信在原文本中,一定有能够可以理解的意义。

“所有的理解,以及作为翻译的对理解的外在描述,都起始于信任行为”。

译文对比评析从哪些方面

译文对比评析从哪些方面

译文对比评析从哪些方面第一作品主题。

我们首先要明白这部作品或者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这就需要我们认真读下序言和简介,这是理解作品关键的地方。

无论作品有多长,总有一个中心围绕着,我们要找出来。

有时候,一部作品的主题非要看完才会明白。

第二作品人物。

一部文学作品,一般会安排好几个主要人物。

假如这部作品非常长,有好几部,那么人物就会很多,这与作者的设计有一定的关系。

我们知道托马斯·哈代一生共写过十四部长篇小说,但是他的作品人物安排有一个特点就是:两位男主人公和一位女主人公,或者是两位女主人公和一位男主人公,这或与与他自己的体验有一定的关系。

因此,我们了解作品的主要人物还是很重要的。

第三作品结构。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其中的结构安排会是比较细心的。

很多鸿篇巨著,作者一般在结构上不会疏忽。

这方面可以以巴尔扎克、雨果、司汤达为代表。

说到结构我们会想到《一千零一夜》那种比较独特的结构,就是故事套故事的结构,这种结构后来还被很多文学作者所采用了。

我们了解和熟悉作品结构,对于欣赏文学作品还是有着一定的意义。

第四作品风格。

一部文学作品,一定有着比较独特的艺术风格,如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古典主义,还是意识流。

每部文学作品都有着不一样的艺术风格,每个时代的作者,一定会书写具有那个时代特征的作品。

如果我们阅读十八世纪的作品,或许会想到与启蒙运动相关的内容。

此外,我们对作品的艺术风格有着一定的了解和领会,对欣赏文艺作品有一定的作用。

第五作品思想。

当我们阅读一部文学作品的时候,总会被作者独特的思维和见解所吸引住,也许这就是其中的魅力所在。

一部优秀的作品,其中的思想性一定与艺术性相匹配的。

作者的人生态度积极或者消极都与那个时代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们了解作品思想,实际上能够比较深入的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这是分析一部文学作品不可缺少的。

英语四级翻译解题技巧

英语四级翻译解题技巧

一、翻译的标准严复:信、达、雅(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 e—忠实于原文;译文通顺易懂;译文展示出风采)二、汉译英常用方法和技巧与词有关的翻译方法包括:直译和意译词义的选择词的增补与省略词类转义法重复法正说反译法和反说正译法分句法和合句法直译和意译首先应当指出,直译不是死译,而是指基本保留原有句子结构,照字面意思翻译。

意译也不是胡译、乱译,而是在不损害原文内容和精神的前提下,为了表达的需要,对原文作相应的调整。

例原文: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直译:Our friends are all over the world.意译:We have friends all over the world.直译以严格意义上的忠实为宗旨,意译则更多考虑英语的特点,更强调译文的效果,不求形式对应,只求语言在深层次中的对应。

总之,选择直译还是意译,应该根据文章具体需要而定,两种译法可以并用。

✧能直译则直译例原文:爱是耐心和善良;爱不是妒忌和吹嘘;爱不是傲慢和粗鲁。

译文:Love is patience and kindness; love is not jealous and boast; love is not arrogance and rudeness.原文:你们要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完成这项工作。

译文:You should display your special prowess like eight immortals ( in Chinese legend) crossing the sea, to fulfill this task.✧必须意译例原文:怕什么呢?死了张屠夫,还有李屠夫,人多得很。

直译:If Butcher Zhang dies, there’s Butcher Li yet.译文:What are you afraid of? He is not the only pebble on the beach.✧意译效果比直译好例原文:她怕碰一鼻子灰,话到了嘴边,又把它吞了下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做好译文评析
严格说来,译文评析没有统一的范式,不同的评论者往往受其受教育背景及学术兴趣而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和术语来评析译文。

但是,大家往往从文外因素和文内因素两个方面来评析译文。

文外因素也叫超文本因素,主要指原文作者(生平、写作风格、独特用意等)、译文读者(年龄层次、受教育程度、社会及政治阶层等)、具体交际场合(时间、空间、具体场合、目的等)、审查制度、发行渠道等。

在考试环境下,考生可利用的资源有限,往往无法很详尽地从各个文外因素来评析译文。

文内因素也叫文本因素,主要指翻译方法(直译?意译?归化?异化?正说反译?拆句合句?等)、具体字、词、句的翻译(放到具体的语境之下考虑,是较为传统的文本对比分析对的方法)、篇章结构(转承启合、推演)、主谓语的选择、句式的选择等等。

在考试环境下,文内因素往往是考生展现能力的主战场。

常言道,文无定法。

一篇评析的好坏主要取决于评析者是否有明晰的观点和有力的支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