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研究的框架语义学视角评析 - 上海交通大学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组的研究注重框架理论在解决具体翻译问题 上的作用 。研究者多立足于框架语义学的基本理论 , 针对某一类问题展开讨论 , 从中总结出一些有效的翻 译策略或对已有策略作出新的解释 。其中 , Kuss maul (1994 , 1995 , 2000a , 2000b , 2005) 探讨了创造性翻 译 , Rojo & Vale nzuela (1998) 和汪立荣 (2005) 讨论了 词义的翻译 , R ojo (2002a , 2002 b , 2009) 分析了涉及文 化因素的翻译和幽默翻译 , 俞晶荷 ( 2004) 总结了有关 俄汉时 间 范 畴 的 翻 译 , Snell2Hor nby ( 2005 ) 和 周 颖 (2008) 则论及隐喻的翻译 。与前两组相比 , 这一组的 研究倾向于翻译实践 , 但在例证分析中也不乏理论上 的闪光点 , Kuss maul 和 R ojo 均是这方面的突出代表 。
响上还难与主流研究方法等量齐观 ,但它具有其他研究方法所不能比拟的理论优势和应用优势 ,如能扬
长补短 ,应能展现其应有的应用潜力 。
关键词 : 框架 、意义 、框架视角 、翻译研究
[ 中图分类号 ] H059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0020429 (2010) 0120066206
如果说 Snell2Hor nby 对框架理论是一种提纲挈领 式的应用 , Neube rt &Sh reve (1992) 则更多地着眼于框 架概念的细节 。他们首先以自己对文本和语言运用的 独特见解 ,为框架概念提供进一步的理论支持3 。文本 被认为是一种有形的联系纽带 , 藉此可以为框架内各 元素以及不同的框架建立联系 。因而 , 译者翻译的不 是文字 ,而是凭借文字表现出来的框架 。由于源语和 译语的框架系统不可能是完全对应的 , 译者有必要适 时调整语言这一框架索引工具 , 务求最接近的框架配 对 (Neubert &Sh reve 1992 : 60262) 。Neube rt 和 Shre2 ve 还特别讨论了 Fillmore 对框架的分类 , 指出不同框 架可能带来的翻译问题及相应的应对策略 。这对于翻 译教学和翻译实践无疑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不过 , Neubert 和 Shreve 对框架概念的应用主要还是理论上 的 ,所用例子也只是简短的词组或句子 ,具体的翻译问 题和翻译策略尚未得到深入探讨 。
2. 框架语义学理论简介
框架语义学 , 又称场景2框架语 义 学 (sce nes2a nd2 ·66 ·
f ra mes se ma ntics) ,为 Charles Fill more 在上世纪七十 年代所提出 。Fillmore 基于语言学的语境概念 、认知 心理学的原型概念 、心理学及人工智能研究中的框架 概念 ,认为意义的确定必须参照一定的背景知识体系 , 该体系反映理解者的经历 、信念和实践 ( Fillmore & At2 ki ns 1992 : 76) 。意义的参照体系在 Fill more 的理论 中称为“场景”(sce ne) ,后又改称“框架”(f ra me) 2 。
2010 年 1 月 第 42 卷 第 1 期
外语教学与研究 (外国语文双月刊) Foreign L a nguage Teaching a nd Researc h ( bimont hly)
J an. 2010 V ol. 42 N o. 1
翻译研究的框架语义学视角评析
香港大学 邓 静
提要 : 本文基于对翻译研究现状的回顾和分析 , 认为框架语义学视角虽然其研究成果在数量或影
能 、原 文 内 部 的 一 致 性 、译 文 和 原 文 间 的 一 致 性4 。 A m ma nn 强调文本的功能 , 但不同于其他功能派论者 的做法 , 她的分析模型引入 Fillmore 的场景 、框架概 念 ,根据文本背后的场景判断文本策略是否合乎文本 功能 。从总体上看 , A mma nn 的翻译批评模型至少在 三个方面成功运用了框架语义理论 :一是结合模范读 者的概念 ,以分析框架 、场景间的相互关联代替分析意 义的传统方法 , 考虑了意义形成过程中的文化因素和 读者因素 ; 二是把框架 、场景概念应用于文本层面和元 文本层面 ( met atext ual level) , 从内容和形式风格上把 握文本的特征 ; 三是从模范读者的角度塑造文本世界 , 并把单个场景置于整个文本世界的背景下进行考察 , 提高了评价的客观性 。这都体现了框架视角翻译研究 的一个核心理念 :翻译不是词与词的配对 ,而是着眼整 体 、重造格式塔的过程 (Snell2Hor nby 1988 : 84) 。A m2 ma nn 的翻译模型兼备功能理论和框架理论的一些明 显优点 ,同时也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 在学术界 (尤其是 德语地区) 引起一定反响 ,直接或间接地激发了其他研 究者对框架视角翻译研究的兴趣 。
1. 前言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化转向”以来 , 翻译研究日 益呈现出跨学科特征 。翻译不再是纯粹的语言文字的 转换 ,而是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 ,一定的译者为一定的 目的对一定文本的转写 。翻译现象的重新定位 , 意味 着翻译研究不应局限于文本表面的语言形式 , 而应将 语言背后的文化 、社会 、政治 、译者心理等方面的因素 纳入研究范围 。本文所要讨论的框架语义学视角 (简 称框架视角) 正是顺应这一要求的研究方法 。框架语 义学 ( Fra me Se ma ntics) 本身是一个跨学科的理论 , 融 合了语言学 、心理学 、人工智能等领域的观点 。作为一 种综合考虑了语境 、原型 、感知 、个体经历的意义理论 , 框架语义学理应对翻译现象 , 尤其在涉及译者决策方 面 ,具有相当的应用价值 。Snell2Hor nby 早在 1988 年 就提到了框架语义学1 对翻译研究的重要意义 ,并特别 指出该理论是研究文本 (再) 制作的创造性过程的一个 “颇具前景的出发点”(1988 : 79) 。然而 ,二十年后框架 视角在翻译研究中仍处于边缘位置 , 用框架理论研究 翻译的论者并不多见 , 有影响的研究成果更是凤毛麟 角 。为何一个极富应用价值的研究方法尚不能充分发 挥其应有的潜力 ? 本文将在回顾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力 图寻找答案 ,并通过总结当前框架视角的翻译研究在 理论和实践上的特点 ,展望其发展前景与方向 。
·67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2010 年 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 1 期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邓 静 翻译研究的框架语义学视角评析
用于翻译教学 。V a n ne re m &Snell2Hor nby (1986) 一文 可视为框架视角翻译研究的最早期代表 。随后 , 陆续 有研究者尝试以框架理论的观点讨论翻译现象 。按照 研究的特色和重点 , 运用框架视角进行翻译研究的著 述大致 可 分 三 组 。第 一 组 的 研 究 重 在 理 论 探 讨 , 如 Snell2Hor nby 用场景2框架语义学的观点重新阐释翻 译过程 ,认为译者从一个既定的框架出发 (该框架源自 原文作者具一定原型成分的场景库) , 根据自己的知ຫໍສະໝຸດ Baidu 经验推断原文所描述的场景 ,由这一场景 ,译者必须从 目的语中寻找合适的表达框架 , 其中又涉及更多的决 策环节 (Snell2Hor nby 1988 : 81 ) 。Snell2Hor nby 的论 点明确揭示 了 框 架 语 义 理 论 对 于 翻 译 研 究 的 重 要 意 义 。在框架视角下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翻译是一个 译者决策的过程 , 翻译的成败在于译者能否再现恰当 的场景 ,而再现恰当的场景又取决于译者的知识水平 和语言能力 。可以说 ,在翻译研究的一些基本问题上 , 如翻译关系 、翻译标准和译者角色等方面 ,框架理论提 供了另一种审视思维 。
所言的创造性翻译 。另外 , 场景虽然是建立在典型经 历之上 ,却不是一成不变的 ,意义的动态性正是体现在 交际环境对原型意义的影响上 。不过 , Kuss maul 对这 一点的讨论并无多少新内容 , 只是简单地把概念的非 常规用法归结于语境和交际功能的影响 。
除了文化上的差异 , 语言系统间的不对称也往往 带来翻译的难题 。Kuss maul ( 2000a , 2000 b , 2005) 就 如何发挥译者创造性提出了具体建议 。根据场景和框 架的引发关系以及场景的形象化特点 , Kuss maul 总结 了五种翻译策略 。第一种是“范畴链接法”, 即把不同 的概念范畴 ( 框架) 统一在特定的场景下 。第二种是 “场景元素选择法”, 适用于翻译抽象概念 。利用场景 的图像特征 ,抽象的概念范畴可以表现为具体的场景 , 而场景又可由适当的场景元素来表现 , 译者的任务也 就转化 为对 场景 元 素的选 择 。第 三 种是“场景 扩 大 法”,因为场景间没有截然的分界 , 原文框架指向的场 景在译文中可以适度扩大 , 增加某些表现细节 。第四 种策略与第二种相对 , 即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原文的具 体描述 ,相当于为场景标注归类 , 称作“场景标注法”。 最后一种策略 ,译者以自创的框架表达原文场景 ,称为 “框架创新法”。由这些策略可见 ,框架视角下 , 创造性 翻译其实是一种源自理解技巧的翻译技巧 ; 场景 、框架 的概念揭示了认知过程中的种种可变因素 , 利用这些 因素 , 译 者 完 全 可 以 在 翻 译 中 发 挥 更 大 的 自 主 性 。 Kussmaul 强调场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 但不免忽视了 场景视角本身可能具有的意义 。
意义的获取其实是一个理解的过程 。按照框架论 的观点 ,理解语言意味着根据语言的使用环境 ,从大脑 的储存库中调出相关的记忆 , 即从我们的知识体系中 选择恰当的框架 ; 框架相当于一种“心理画面”( me ntal pict ure) ,理解一个词语 , 就是我们在唤起恰当的心理 画面后 ,把注意力集中在词语所指向的那一部分 。应 当看到 ,在这一过程中 , 语言的意义固然是因框架而 来 ,框架本身亦是由语言唤起 , 语言形式在此相当于观 察整体画面的一个“视角”( Fillmore 1977b : 86) 。有关 框架在理解过程中的具体运用 , Fillmore 曾用“商业交 易”的例子作详细说明 (见 Fill more 1976 : 25 ; 1977b : 1022109 ; 1978 : 165 ; 1982/ 2006 : 378) ,在此不赘述 。
由于框架概念多用于词汇意义的分析 , 在翻译研 究中似乎也更适合于文本微观层面的讨论 (参见 Snell2 Hor nby 2005 : 197) ,有些学者于是将框架概念与其他 理论结合起来 ,以更全面地解释翻译现象 。此类“非纯 粹”框架视角翻译研究的典型代表是 A m ma nn ( 1990) 的翻译 批 评 模 型 。基 于 目 的 论 和 翻 译 行 为 论 , A m2 ma nn 认为应该以功能原则为基准 , 通过描述 、比较原 文和译文模范读者的阅读策略来评定译文 。具体地 说 ,翻译批评涉及五个方面的内容 :译文在译语文化中 的功能 、译文内部的一致性 、原文在源语文化中的功
Kussmaul 的研究凸显了框架语义理论作为一种动 态意义观的优势 。他认为 , 相对于结构主义语义理论 和原型语义理论 , Fillmore 的进步在于充分考虑了原 型意义潜势和交际环境在意义形成过程中的相互作用 ( Kuss maul 1994) 。在场景2框架语义学中 , 场景5 是一 个原型概念 ,具有相对明确的核心部位和模糊的边界 。 处于边缘地带的场景特征不是意义的必要组成 , 但 Kuss maul (同上 : 729) 强调 , 概念在不同文化下的差别 却是源于概念范畴不明朗的边缘部分 。因此 , 当文化 因素介入概念范畴时 , 译者必须把注意力由范畴的中 心转到边缘 ,并根据语境和背景知识决定哪一部分语 义特征应当体现在译文中 。这一原则指导下的译文以 不同的表达形式达成相同的交际功能 , 就是 Kuss maul
总之 ,框架语义学从认知角度出发 , 综合考虑语 境 、原型 、感知 、个体经历等因素 ,为意义的形成提供了 全面 、整体的解释 。其理论价值在人工智能 、词典编 纂 、话语分析 、语言习得等领域都有相当的体现 。
3 . 框架视角翻译研究的现状
根据 Snell2Hor nby 的叙述 (2006 : 110) , Mia V a n2 ne re m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将 Fillmore 的理论应
响上还难与主流研究方法等量齐观 ,但它具有其他研究方法所不能比拟的理论优势和应用优势 ,如能扬
长补短 ,应能展现其应有的应用潜力 。
关键词 : 框架 、意义 、框架视角 、翻译研究
[ 中图分类号 ] H059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0020429 (2010) 0120066206
如果说 Snell2Hor nby 对框架理论是一种提纲挈领 式的应用 , Neube rt &Sh reve (1992) 则更多地着眼于框 架概念的细节 。他们首先以自己对文本和语言运用的 独特见解 ,为框架概念提供进一步的理论支持3 。文本 被认为是一种有形的联系纽带 , 藉此可以为框架内各 元素以及不同的框架建立联系 。因而 , 译者翻译的不 是文字 ,而是凭借文字表现出来的框架 。由于源语和 译语的框架系统不可能是完全对应的 , 译者有必要适 时调整语言这一框架索引工具 , 务求最接近的框架配 对 (Neubert &Sh reve 1992 : 60262) 。Neube rt 和 Shre2 ve 还特别讨论了 Fillmore 对框架的分类 , 指出不同框 架可能带来的翻译问题及相应的应对策略 。这对于翻 译教学和翻译实践无疑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不过 , Neubert 和 Shreve 对框架概念的应用主要还是理论上 的 ,所用例子也只是简短的词组或句子 ,具体的翻译问 题和翻译策略尚未得到深入探讨 。
2. 框架语义学理论简介
框架语义学 , 又称场景2框架语 义 学 (sce nes2a nd2 ·66 ·
f ra mes se ma ntics) ,为 Charles Fill more 在上世纪七十 年代所提出 。Fillmore 基于语言学的语境概念 、认知 心理学的原型概念 、心理学及人工智能研究中的框架 概念 ,认为意义的确定必须参照一定的背景知识体系 , 该体系反映理解者的经历 、信念和实践 ( Fillmore & At2 ki ns 1992 : 76) 。意义的参照体系在 Fill more 的理论 中称为“场景”(sce ne) ,后又改称“框架”(f ra me) 2 。
2010 年 1 月 第 42 卷 第 1 期
外语教学与研究 (外国语文双月刊) Foreign L a nguage Teaching a nd Researc h ( bimont hly)
J an. 2010 V ol. 42 N o. 1
翻译研究的框架语义学视角评析
香港大学 邓 静
提要 : 本文基于对翻译研究现状的回顾和分析 , 认为框架语义学视角虽然其研究成果在数量或影
能 、原 文 内 部 的 一 致 性 、译 文 和 原 文 间 的 一 致 性4 。 A m ma nn 强调文本的功能 , 但不同于其他功能派论者 的做法 , 她的分析模型引入 Fillmore 的场景 、框架概 念 ,根据文本背后的场景判断文本策略是否合乎文本 功能 。从总体上看 , A mma nn 的翻译批评模型至少在 三个方面成功运用了框架语义理论 :一是结合模范读 者的概念 ,以分析框架 、场景间的相互关联代替分析意 义的传统方法 , 考虑了意义形成过程中的文化因素和 读者因素 ; 二是把框架 、场景概念应用于文本层面和元 文本层面 ( met atext ual level) , 从内容和形式风格上把 握文本的特征 ; 三是从模范读者的角度塑造文本世界 , 并把单个场景置于整个文本世界的背景下进行考察 , 提高了评价的客观性 。这都体现了框架视角翻译研究 的一个核心理念 :翻译不是词与词的配对 ,而是着眼整 体 、重造格式塔的过程 (Snell2Hor nby 1988 : 84) 。A m2 ma nn 的翻译模型兼备功能理论和框架理论的一些明 显优点 ,同时也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 在学术界 (尤其是 德语地区) 引起一定反响 ,直接或间接地激发了其他研 究者对框架视角翻译研究的兴趣 。
1. 前言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化转向”以来 , 翻译研究日 益呈现出跨学科特征 。翻译不再是纯粹的语言文字的 转换 ,而是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 ,一定的译者为一定的 目的对一定文本的转写 。翻译现象的重新定位 , 意味 着翻译研究不应局限于文本表面的语言形式 , 而应将 语言背后的文化 、社会 、政治 、译者心理等方面的因素 纳入研究范围 。本文所要讨论的框架语义学视角 (简 称框架视角) 正是顺应这一要求的研究方法 。框架语 义学 ( Fra me Se ma ntics) 本身是一个跨学科的理论 , 融 合了语言学 、心理学 、人工智能等领域的观点 。作为一 种综合考虑了语境 、原型 、感知 、个体经历的意义理论 , 框架语义学理应对翻译现象 , 尤其在涉及译者决策方 面 ,具有相当的应用价值 。Snell2Hor nby 早在 1988 年 就提到了框架语义学1 对翻译研究的重要意义 ,并特别 指出该理论是研究文本 (再) 制作的创造性过程的一个 “颇具前景的出发点”(1988 : 79) 。然而 ,二十年后框架 视角在翻译研究中仍处于边缘位置 , 用框架理论研究 翻译的论者并不多见 , 有影响的研究成果更是凤毛麟 角 。为何一个极富应用价值的研究方法尚不能充分发 挥其应有的潜力 ? 本文将在回顾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力 图寻找答案 ,并通过总结当前框架视角的翻译研究在 理论和实践上的特点 ,展望其发展前景与方向 。
·67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2010 年 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 1 期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邓 静 翻译研究的框架语义学视角评析
用于翻译教学 。V a n ne re m &Snell2Hor nby (1986) 一文 可视为框架视角翻译研究的最早期代表 。随后 , 陆续 有研究者尝试以框架理论的观点讨论翻译现象 。按照 研究的特色和重点 , 运用框架视角进行翻译研究的著 述大致 可 分 三 组 。第 一 组 的 研 究 重 在 理 论 探 讨 , 如 Snell2Hor nby 用场景2框架语义学的观点重新阐释翻 译过程 ,认为译者从一个既定的框架出发 (该框架源自 原文作者具一定原型成分的场景库) , 根据自己的知ຫໍສະໝຸດ Baidu 经验推断原文所描述的场景 ,由这一场景 ,译者必须从 目的语中寻找合适的表达框架 , 其中又涉及更多的决 策环节 (Snell2Hor nby 1988 : 81 ) 。Snell2Hor nby 的论 点明确揭示 了 框 架 语 义 理 论 对 于 翻 译 研 究 的 重 要 意 义 。在框架视角下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翻译是一个 译者决策的过程 , 翻译的成败在于译者能否再现恰当 的场景 ,而再现恰当的场景又取决于译者的知识水平 和语言能力 。可以说 ,在翻译研究的一些基本问题上 , 如翻译关系 、翻译标准和译者角色等方面 ,框架理论提 供了另一种审视思维 。
所言的创造性翻译 。另外 , 场景虽然是建立在典型经 历之上 ,却不是一成不变的 ,意义的动态性正是体现在 交际环境对原型意义的影响上 。不过 , Kuss maul 对这 一点的讨论并无多少新内容 , 只是简单地把概念的非 常规用法归结于语境和交际功能的影响 。
除了文化上的差异 , 语言系统间的不对称也往往 带来翻译的难题 。Kuss maul ( 2000a , 2000 b , 2005) 就 如何发挥译者创造性提出了具体建议 。根据场景和框 架的引发关系以及场景的形象化特点 , Kuss maul 总结 了五种翻译策略 。第一种是“范畴链接法”, 即把不同 的概念范畴 ( 框架) 统一在特定的场景下 。第二种是 “场景元素选择法”, 适用于翻译抽象概念 。利用场景 的图像特征 ,抽象的概念范畴可以表现为具体的场景 , 而场景又可由适当的场景元素来表现 , 译者的任务也 就转化 为对 场景 元 素的选 择 。第 三 种是“场景 扩 大 法”,因为场景间没有截然的分界 , 原文框架指向的场 景在译文中可以适度扩大 , 增加某些表现细节 。第四 种策略与第二种相对 , 即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原文的具 体描述 ,相当于为场景标注归类 , 称作“场景标注法”。 最后一种策略 ,译者以自创的框架表达原文场景 ,称为 “框架创新法”。由这些策略可见 ,框架视角下 , 创造性 翻译其实是一种源自理解技巧的翻译技巧 ; 场景 、框架 的概念揭示了认知过程中的种种可变因素 , 利用这些 因素 , 译 者 完 全 可 以 在 翻 译 中 发 挥 更 大 的 自 主 性 。 Kussmaul 强调场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 但不免忽视了 场景视角本身可能具有的意义 。
意义的获取其实是一个理解的过程 。按照框架论 的观点 ,理解语言意味着根据语言的使用环境 ,从大脑 的储存库中调出相关的记忆 , 即从我们的知识体系中 选择恰当的框架 ; 框架相当于一种“心理画面”( me ntal pict ure) ,理解一个词语 , 就是我们在唤起恰当的心理 画面后 ,把注意力集中在词语所指向的那一部分 。应 当看到 ,在这一过程中 , 语言的意义固然是因框架而 来 ,框架本身亦是由语言唤起 , 语言形式在此相当于观 察整体画面的一个“视角”( Fillmore 1977b : 86) 。有关 框架在理解过程中的具体运用 , Fillmore 曾用“商业交 易”的例子作详细说明 (见 Fill more 1976 : 25 ; 1977b : 1022109 ; 1978 : 165 ; 1982/ 2006 : 378) ,在此不赘述 。
由于框架概念多用于词汇意义的分析 , 在翻译研 究中似乎也更适合于文本微观层面的讨论 (参见 Snell2 Hor nby 2005 : 197) ,有些学者于是将框架概念与其他 理论结合起来 ,以更全面地解释翻译现象 。此类“非纯 粹”框架视角翻译研究的典型代表是 A m ma nn ( 1990) 的翻译 批 评 模 型 。基 于 目 的 论 和 翻 译 行 为 论 , A m2 ma nn 认为应该以功能原则为基准 , 通过描述 、比较原 文和译文模范读者的阅读策略来评定译文 。具体地 说 ,翻译批评涉及五个方面的内容 :译文在译语文化中 的功能 、译文内部的一致性 、原文在源语文化中的功
Kussmaul 的研究凸显了框架语义理论作为一种动 态意义观的优势 。他认为 , 相对于结构主义语义理论 和原型语义理论 , Fillmore 的进步在于充分考虑了原 型意义潜势和交际环境在意义形成过程中的相互作用 ( Kuss maul 1994) 。在场景2框架语义学中 , 场景5 是一 个原型概念 ,具有相对明确的核心部位和模糊的边界 。 处于边缘地带的场景特征不是意义的必要组成 , 但 Kuss maul (同上 : 729) 强调 , 概念在不同文化下的差别 却是源于概念范畴不明朗的边缘部分 。因此 , 当文化 因素介入概念范畴时 , 译者必须把注意力由范畴的中 心转到边缘 ,并根据语境和背景知识决定哪一部分语 义特征应当体现在译文中 。这一原则指导下的译文以 不同的表达形式达成相同的交际功能 , 就是 Kuss maul
总之 ,框架语义学从认知角度出发 , 综合考虑语 境 、原型 、感知 、个体经历等因素 ,为意义的形成提供了 全面 、整体的解释 。其理论价值在人工智能 、词典编 纂 、话语分析 、语言习得等领域都有相当的体现 。
3 . 框架视角翻译研究的现状
根据 Snell2Hor nby 的叙述 (2006 : 110) , Mia V a n2 ne re m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将 Fillmore 的理论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