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福时代1932~1945美国对华政策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中立” 政策,之后美国把中国大陆作为反击日 本法西斯的基地,开始全力支持中国蒋介石政府
[ !] ( H#!A ) 抗击日本侵略。 目前学术界的主流观点是三个阶段说或四个
阶段说:从 #@C# 年“ 九・一八事变” 到抗日战 争初期为第一阶段,从抗日战争初期到 #@B# 年 “ 珍珠港事件” 为第二阶段,此后到二战结束为
[ !, ] ( ("’ ) “ 扶植中国为大国” 作为主要任务。 胡之信
关于第三阶段,即太平洋战争时期( !"&!* !) + !"&,* " ) 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有的作者认 为,这一时期美国对华政策未发生根本性的改 变,美国一直执行对华结盟政策,美国对华政策 的变化只是政策的手段和策略发生了变化与调
> > 作者简介:陈世阳( #@** —) ,男,湖北十堰人,韩山师范学院政法学院讲师,硕士。
万方数据
・ A! ・
第三阶段。许多学者又将第三阶段划分为两个阶 段,从而衍生出第四阶段。关于第一个阶段,国 内分歧较少,学者们普遍认为这一时期美国对华 推行“ 中立政策” 或“ 绥靖政策” 。关于第二阶 段的美国对华政策分歧较多,大致上有两种意 见:非绥靖政策说、两面政策说。此外在第二阶 段的起始点上,有的学者主张以 !"#$ 年的“ 七 ・七事变” 为转折点,有的以 !"#% 年底的桐油 贷款为转折点,有的以 !"#" 年 " 月欧战爆发为 转折点,有的认为 !"&’ 年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 明显变化。
#@C) 年到 #@BA 年是中美关系史上最富启迪 意义和转折性的重大时期,这一时期的中美关系 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研究热点之一。而这一时期 “ 美国对中国的政策” 又是热点中的焦点。对此 课题的研究不仅涉及到对这一时期的中美关系, 还涉及到对战后中美关系、美国对华政策等一系 列重大问题的回答和理解,而且对我们把握中美 关系的演变趋势,认识现在和未来的中美关系不 无启示作用。 根据对 #@") 年 以 来 有 关 资 料 的 梳 理 发 现, 学者们对此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 是对“ 美 国 对 华 政 策” 的 内 容 与 演 变 的 研 究, 二是对“ 美国对华政策” 内容与演变的原因分 析。
[ )) ] ( (!), ) 主义政策退回到传统政策上。 ” 而在太平
分歧,焦点是美国对华政策演变的转折点是以什 么为标志。他们或以史迪威被召回、或以赫尔利 使华、或 以 雅 尔 塔 会 议 的 召 开、 或 以 赫 尔 利 !"&, 年 & 月发表反共演说为美国对华政策的转 折 另外一些学者主张不以 !"&& 年底到 !"&, 年 & 、, 月间某一具体事件作为美国对华政策的转折点, 而将美国对华政策的转变看作一个过程。陶文钊 是这种观点的代表者,他认为: “ 战争末期美国 对华政策的转变是一个过程,它不是哪一天突然 发生的,而是在 !"&& 年 " 月至 !"&, 年间逐渐发
出,以史迪威事件为标志, “ 罗斯福不再期望中 国人民做出重要的军事贡献。……他开始注意中 国在战后的作用问题。 ”“ 罗斯福支持成立一个
[ !% ] ( ($.) —$.# ) 在蒋介石控制下的联合政府。 ” 牛军认
性的变化,但对这一时期美国对华政策变化的 “ 内涵与 转 折 点” 众 说 纷 纭,大 致 上 有 四 种 观 点。第一种观点认为,!"&! + !"&, 年美国对华 政策从“ 扶蒋联共抗日” 转变为“ 扶蒋反共” 。 这种观点在我国史学界占主导地位,得到众多学 者支持。王建辉认为,战时美国对华 政 策 的 转 折, “ 是指美国对华政策为了抗日共同目的,赞 助中国内部团结,不支持中国内战,转而全力 -扶 蒋反共,公开支持蒋介石制造中国内战,站到反 共反人民的立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点 。 洋战争时期任美国驻华外交官的谢伟斯认为,战
时美国对华政策以开罗会议为标志发生了一次转 折。开罗会议后,罗斯福从避免对蒋施加压力, “ 急剧地、明白无误地转向有条件支持中国的政
“ 以蒋介石为中心” 的政策;在支持蒋介石的同 时,与其他政党合作以谋求中国统一和东亚的和 平。
[ !" ] ( #!$! —!$% )
限的。其主要原因是:美国政府不愿 意 与 日 恶 化,影响美日贸易;美国海外经济利益“ 欧重亚 轻” 的 布 局,使 美 国 政 府 确 立 了“ 先 欧 后 亚” 的战略;美国国内严重的经济危机,影响了美国 援华的规模和积极性;来自国内孤立主义势力的
[ !) ] ( #&! ) 方面都大有区别。 ”
“ 先欧后亚” 战略的角度分析了太平洋战争前的 美国对华政策。韩永利认为: “ 作为对这一时期 美国远东政策的分析研究,可以称之为绥靖与抗 衡双重政策的交织,而形成这种矛盾状况的主要
[ ($ ] ( #’, ) 原因,则 是‘ 先 欧 后 亚’ 战 略 的 制 定。 ”
> > 摘
要: “ #@C! D #@BA 美国对华政策” 是国内外中美关系史学者关注的研究热点之一。!) 多年来,学
者们对此课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 美国对华政策” 的内容与演变的研究,二是对“ 美 国对华政策” 内容与演变的原因分析。这些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为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 基础,也指明了下一步研究的方向与突破点。 > > 关键词:富兰克林・罗斯福时代;美国对华政策;研究综述 > > 中图分类号:E "#@> > > > 文献标识码:F> > > > > 文章编号:#))*G?""C ( !))* ) )#G))A!G)A
[ ,] ( ($# )
Fra Baidu bibliotek
为,以赫尔利使华为标志, “ 美国对华政策重心,
[ !" ] ( (#$ ) 从援蒋抗日转移到扶蒋统一。 ” 第三种观点
认为,战时美国对华政策经历了从消极到积极再 到消极的转变,即美国对华政策经历了从无条件 支持蒋介石到有条件支持蒋介石再到无条件支持 蒋介石的转变。一些学者认为以开罗会议和“ 史 迪威事件” 为转折点,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两次 转折。杨生茂与美国学者迈克尔・沙勒就持类似
[ #] ( () )
记者招待会,可以认为美国对华政策的转变已大
[ !& ] ( ($ ) 第二种观点认为,战时美国对华 体完成。 ”
政策重心发生了变化,由前期的军事目标为主, 转变为后期的政治目标为主。这类学者之间也存 在较大分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对 华政策转折点存在不同看法;二是关于政策转变 前后的内容,尤其是转变后政策的内容— — —“ 政 治目标” 的理解存在明显差异。赵志辉认为,太 平洋战争前期,美国对华战略主要集中在军事目 标上;开 罗 会 议 后,美 国 将 实 现 政 治 目 标— — —
[ &] ( ($" ) 整。 许多学者认为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实质
等认为美国对华政策重点的转变是指由太平洋战 争初 期 的 扶 蒋 抗 日 转 变 为 后 期 的 扶 蒋 反
[ !. ] ( ($, ) 共。 而罗荣渠、牛军以及美国学者罗伯特
・达莱克等认为,这种转折是指从“ 扶蒋抗日”
[ !$ ] ( (),# ) 转变为“ 扶蒋统一” 。 罗伯特・达莱克提
第 !" 卷第 # 期 !))* 年 ! 月
韩 山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 %0 1/.23/. (%-4/& 5.678-269:
$%&’ !" (%’ # ;8<= !))*
罗斯福时代 ( !"#$ % !"&’ ) 美国对华政策研究综述
陈 世 阳
( 韩山师范学院 政法学院,广东 潮州> A!#)B# )
[ )’ ] ( (&!! ) , [ )! ] ( (!&, —!%" ) 观点。 董宝才详细地论述了这
。陶文钊在多篇论著中
提出:从 !"&& 年秋到抗战结束这一年, “ 美国对 华政策于是发生了由战时的支蒋容共到战后的扶
[ .] ( (#!, ) 蒋反共的转变” 。在这些学者内部也存在
种观点:“ 美国战时对华政策有两次大的转折, 一次在开罗会议前后,罗斯福总统由过去对蒋介 石无条件支持改行压力政策即变传统政策转向现 实主义政策。第二次就是召回史迪威,由对蒋介 石消极抗战的反对,改变为妥协认可,又从现实
[ )# ] ( (.$ ) 策。 ” !"&& 年 !’ 月的史迪威事件及随后的
发展表明美国对华政策并未发生变化, “ 有条件
[ )# ] ( ($# ) 支持的基本政策继续得到执行。 ” 美籍华裔
生的……到 !"&, 年 & 月初赫尔利在华盛顿举行 学者刘小源也认为,开罗会议后,美 国 调 整 了 万方数据 ・ ,#・
[ !& ] ( #’’& —’($ )
美国对华政策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对日绥靖仍 占主导方面。一个主要原因是: “ 美国军事力量 的不足,需要时间从战略、策略、军事上作充分
[ !% ] ( #") ) 的准备。 ” 韩永利、黄光耀等专门从 美国
时殷弘以开罗
会议和德黑兰会议为界标,将罗斯福在太平洋战 争时期的对华政策思想分为前后两个形态: “! ‘ 把中国当大国对待’ 为核心形态; " 以促进苏 蒋接近和国共军政统一为特殊的形态。它们在基 本假设、着重点、政治与战略含义和实施方式等
绥靖政策。刘天纯就持这种观点。他认为,作为 一个以瓜分中国为中心的完整的远东慕尼黑阴 谋,可以从“ 九・一八” 算起,直到 #@BA 年日 本投降为止。从“ 九・一八” 到“ 七・七事变” 是准备阶段,从“ 七 ・ 七事变” 到珍珠港事件 是疯狂推行阶段,此后是余波阶段。太平洋战争 的爆发不等于国际帝国主义出卖中国阴谋的结 [ #] ( H#C ) 束。 另一种观点认为,这一时期美国对华政 策可分为两个阶段:或以“ 七 ・ 七事变” 为分 界线或以“ 珍珠港事件” 为转折点,此前为一 个阶段,美国对华推行绥靖政策或中立政策;此 后为一个阶段,美国对华推行结盟政策或扶蒋抗 日 政 策。 王 妍 认 为, 从 “ 九 ・ 一 八 事 变 ” 到 #@BA 年日本投降,这期间美国对日本侵华的政 策,以 “ 珍 珠 港 事 件 ” 为 界, 之 前 美 国 奉 行

> > 关于第一个方面的观点异彩纷呈、错综复 杂。学者们的分歧与差异不仅体现在对这一时期 美国对华政策内容的理解上,还体现在对这一时 期美国对华政策转折、演变的阶段划分上。一种 观点认为从 #@C# 年到 #@BA 年美国对华一直推行
> > 收稿日期:!))? —)@ —## 基金项目:韩山师范学院 !))? 年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黄光耀认为,从现有资料及其分析来看,太平洋 战争爆发前夕美国的对华政策已经改变,正向援 华抗日方向发展。这种变化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
[ (’ ] ( #" ) 美国此时确定了“ 先欧后亚” 战略。 此外,

* * 关于“ 美国对华政策与演变的原因” 分析 方面,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各个阶段的美国对华 政策作出了各种解释。关于 ’%(! + ’%"’ 年的美 国对华政策,学者们大都从美国国内经济困难、 孤立主义、美国“ 欧亚战略” 、美日贸易、美日 矛盾、美日军事力量对比、中国因素、英法绥靖 政策的牵制、欧洲局势等角度来分析。例如,梁 长平认为,美国对中日战争采取“ 不干涉” 的 政策,有其险恶的用心。一方面,它可以利用战 争同交战双方作生意,趁机掠夺中国,摆脱国内 危机。另一方面,幻想借日本人之手,扼杀中国 人民日益觉醒的民族意识和革命浪潮,希望用牺 牲中国的办法换取日本对苏联的进攻。
[ !- ] ( #"& ) 巨大压力。 徐小明认为“ 七・七事变” 后,
第四种观点,以美国学者邹谠和中
国学者时殷弘为代表。在他们看来,战时美国对 华政 策 经 历 了 从 “ 扶 植 中 国 为 大 国 ” 政 策 到 “ 促进中国统一” 政策的转变。邹谠认为战时美 国对华 政 策 的 政 治 目 标 是“ 使 中 国 成 为 大 国” 和“ 以和 平 方 式 统 一 中 国” ;史 迪 威 被 召 回 国 后,罗斯福失去了对中国作为大国的兴趣,致力 于以和平方式统一中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