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政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洋政府
北洋政府(1912年~1928年)是指中华民国建国初期以北京为首都的中央政府与政治时期中国洋务运动源头天津成为北洋时期中国的北洋中心。

北洋派于这段时间里在中华民国政府的权力格局中占优势地位,因而得名。

北洋派领袖袁世凯及其后继者先后担任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直到1928年北伐战争结束后被国民政府替代为止。

北洋政府曾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国对外蒙古领土完整作出过重要贡献。

主流观点则以1912年3月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后、或1913年10月北京临时政府结束后作为起始点。

1简介
北洋政府北洋政府,也称北京政府。

北洋是指位于渤海、黄海,朝鲜半岛附近的一个地域,因这一地带出现了近代新1926年的中华民国全图民国元年(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总统后,中华民国政府从南京北迁至前清故都北京,临时政府进入北京时期。

1912年12月初至1913年3月,北京临时政府举行第一届国会大选。

1913年4月8日,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在北京召开。

在这段时间里,中华民国的中央政府体制逐渐确立,但国家政权也落入袁世凯等北洋派人士的掌握之中。

至1913年10月6日,中华民国国会选举袁世凯为第一任大总统,但袁世凯日后意图恢复帝制未果。

当时在各省设置的都督掌握了地方的政经与军事大权,成为日后军阀养成之温床。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猝逝后,无人有统御整个北洋派的能力,北洋派
遂形成直系、皖系、奉系等三大派系为首的军阀势力;而自护国战争后,各地军阀也开始成型。

各地军阀在名义上仍受北京的中央政府支配,但北京的中央政府实际上成为北洋军阀相互争夺权力的舞台。

这也成为后世以“北洋”称之的主因。

在这段时间里,北洋军阀等各派势力操控下选出的中华民国大总统与国务总理所领导,以五色旗为国旗,以《卿云歌》为国歌,作为代表中国的符号和象征。

在北洋政府主导下,中华民国加入协约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以“战胜国”的身份出席巴黎和会。

1925年,中国国民党成立国民政府,并且由蒋介石领军北伐。

1928年12月29日,奉系领袖张学良除下五色旗、改挂青天白日满地红,并通电南京,表示接受国民政府管辖,史称东北易帜。

至此,北洋政府被迫结束运作,自然瓦解,北洋派退出历史舞台。

北洋政府对外依靠英美帝国主义支持,对内主要代表国内汉族官绅势力,以北洋军队为统治支柱,发展民族经济和教育,实行舆论自由,在全国建立起自治化的统治。

北洋政府与北洋军各个派系的兴衰关系很密切,以时间划分,大致可分为袁世凯统治时期、皖系统治时期、直系统治时期、奉系统治时期四个阶段。

2历史袁世凯统治时期
(1912-1916年)
袁世凯1912年2月15日,袁世凯取得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一职,3月10 日在北京就职,又逼南京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这标志着民国史上北洋政府统治的开始。

袁世凯上台后,临时政府进行改组,唐绍仪首任内阁总理,不少北洋官僚入阁。

袁世凯为了清除革命势力,逼迫主张调和南北矛盾的唐绍仪辞
职,换赵秉钧组成御用内阁。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袁并无约束力。

但此时政治形势仍具有明显的过渡色彩,其主要表现是资产阶级民主形式得以保留,国会中同盟会员居多数,南方多数省政权也掌握在同盟会手中,资产阶级革命派还有与北洋派一争高下的实力。

1912~1913年上半年,由于两大政治势力的对峙,形成了民国史上一个短暂的特殊时代。

政党林立,舆论活跃,全国大小党派团体上百个,报刊几百家,表现出难得的资产阶级民主气氛。

众多政党中,最重要的是以同盟会为主体改组的国民党,以前清立宪派旧官僚为支柱的进步党。

国民党领导人希望通过和平方法建立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度,发展实业,具有进步意义。

但他们在理论上的主张脱离了以土地问题为核心的广大农民的现实需要,行动上组织松散,缺乏强有力的行动手段,对袁的野心也认识不足。

相反,袁世凯暗中集聚力量,文武并用,实力雄厚。

1913年初,大选揭晓,国民党获胜,但国民党领导人宋教仁却被暴徒暗杀。

革命党人意见纷纭,孙中山在7月发动二次革命,终因不敌早有准备的北洋军而失败。

二次革命开创了民国军阀混战的先例,这是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一次重大挫折。

二次革命失败后,南北对峙局面宣告结束,袁世凯用北洋新军武力统一全国,北洋集团由此统一了全国政袁世凯称帝权。

接着,国会于10月选举袁世凯为正式大总统。

1914年5月1日,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公布《中华民国约法》,实行总统制,总统独揽一切大权。

袁世凯统治期间,镇压了革命派的活动,北洋派也保持着大体上的一致,因而政局相对稳定,北洋政府的行政、立法、司法各种体制的基础多在这一时期奠定,公布的一些法规、条例对工商业发展也起了一定作用。

但大总统职位仍不能使袁世凯满足,自1915年春开始,他在英、美等国的支持下,积极准备改行帝制。

同年12月12日宣布恢复帝制。

旋下令改1916年为洪宪元年,废除民国纪元。

但经过辛亥革命,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加之袁在北洋派内部排挤手握兵权的段祺瑞、冯国璋等人,造成北洋派内部的分裂。

以黄兴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坚持反袁,组织了中华革命党与中华革命军,在沪、鲁、陕等地发动起义,但因孙中山、黄兴有分歧,缺乏实力,又脱离群众,故影响不大。

结果,反对袁氏帝制运动的领导权反而被进步党夺走。

他们在全国反袁浪潮推动下,联合西南地方势力,打出反袁复辟旗帜,占据了主动地位。

1915年12月25日,蔡锷在云南首义,护国战争爆发,很快得到全国响应,反袁两大派
实现联合,北洋派内部却无法一致。

在全国反袁的浪潮下,袁世凯被迫于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

袁世凯于1916年6月6日病死。

至此,北洋政府袁世凯统治时期结束。

皖系统治时期
(1916-1920年)
自1916年袁世凯死至1920年直皖战争爆发,北京政府基本上为皖系军阀段祺瑞段祺瑞把持。

袁世凯死后,中国结束了北洋集团的大体统一局面,开始了群雄纷起、兵连祸结的军阀割据年代。

北洋内部分裂为直、皖两大系,奉系在东北迅速崛起,各地大小军阀如晋系、滇系、桂系等无不割据一方。

中国的小农经济基础与帝国主义列强分而治之的政策为军阀割据创造了条件。

北洋集团内部缺乏坚固凝聚力,本身并非统一的军事团体,袁世凯生前尚能维持,袁死后中心既失,兵为将有,政治权力分散在各路军阀手中,不仅中央不能控制各省,甚至省不能控制下属各县。

督军团横行无忌,立法、行政、司法机构大多徒具形式,中央政府只能在对外关系上勉强代表着国家。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死,黎元洪出任大总统。

黎元洪继任大总统之后,《临时约法》、国会等民主形式也已恢复。

段祺瑞以国务总理身份把持北京政府实权,但他不能缓和北洋派与其他派别以及北洋派内部的矛盾。

首先引发的是府院之争,手无实权的总统府敢与大权在握的国务院相抗衡是因为得到部分国会议员及对段不满的派别的支持,到1917年春因对德参战案达到高潮。

黎元洪解散国会,免去段祺瑞的职务,段立即煽动督军团叛乱,并阴谋在天津另组政府。

正值此际,张勋复辟发生,段率兵打败张勋。

冯国璋任代理大总统,段祺瑞得以“再造共和”,把持中央政权。

皖系政府对外以参战为名,签订了中日军事协定,借款编练参战军;对内奉行武力统一全国的政策。

后来段祺瑞废除《临时约法》,由皖系安福俱乐部包办国会选举,1918年8月成立新的国会,选北洋元老徐世昌为大总统,派兵讨伐南方护法运动,皖系势力发展到了最高峰。

武力统一全国的政策,遭到南方革命派的反对。

1917年7月孙中山北洋军阀形势南下广州发起护法运动。

他没有提出发动民众的切实方案,自己另立的政府也破坏了统一,更重要的是手头无军队,只能依靠西南军阀唐继尧、陆荣廷等人,而唐、陆等人的目的则是借机扩充势力。

孙中山最后被排挤,不到一年即辞职。

南北武力对峙演化为争权夺利的议
和。

皖系虽然控制了北京政府,但不能控制北洋各派,对非北洋系的西南军阀更是鞭长莫及。

皖系军阀扩张的同时,其他大小军阀也在扩充各自的实力,直、奉两系的扩展尤其迅速。

直系兵精械足,不甘久居人下,首先在与南方军政府作战问题上与皖系发生矛盾。

直军在前线自行停战,其停战主和言论,迎合了全国人民渴望和平的心理;直系极力攻击皖系卖国,一时又赢得了人心。

1919年巴黎和会时,皖系政府的表现导致五四运动的爆发,使它陷于完全孤立的境地。

直系在政治、军事上都占据优势,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列强卷土重来,压制日本的扩张,依靠英美支持的直系在与皖系的争斗中又多了一重筹码。

1920年7月,直皖战争终于爆发。

皖系战败,直系入主北京政府,皖系统治时期结束。

直系统治时期
(1920-1924年)
直皖战争爆发,直系与奉系结盟,未及半月,皖系即败下阵来,直系曹锟、吴佩孚成了北京政府的新主人。

直系是打着反对皖系武力统一的旗号上台的,然而曹锟当他们上台后,就以中央政权的名义实行武力统一政策。

这一政策遭到一切非直系的反对,纷纷以“民主”、“自治”、“联省自治”以及其他各种名义对抗。

首先与之发生矛盾的是昔日倒皖的盟友奉系。

双方起先共同控制着北京政府,但因胜利果实分配不均,在组阁等问题上互相指责,矛盾愈演愈烈。

1922年4月,爆发了第一次直奉战争,结果直系击败奉系,独占了中央政权。

直系击败奉系之后的直系脱下“爱国”、“进步”的伪装,镇压工人运动,造成“二七”惨案,暴露了它的敌视人民的本相。

他们先打着“恢复法统”的旗号,恢复国会,逼徐世昌下台,迎黎元洪复任大总统。

继之又对黎元洪“逼宫夺印”,接着直系便高价收买国会议员,于1923年10月通过贿选,收买“猪仔议员”,让曹锟当上了大总统,搞得举国哗然,丧尽民心。

反直的一方,奉系败退出关后,宣布“闭关自治”,锐意整军经武,实力大增,皖系不甘寂寞,企图卷土重来;南方的孙中山准备北伐,也在寻找盟友,由此形成了孙、皖、奉“反直三角同盟”。

直系内部则因争权夺利而四分五裂,冯玉祥部自成一派,且与反直一方暗通款曲。

1924年9月,以江浙战争为前奏,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奉军大举进攻,直军作战不利。

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囚禁曹锟,直系腹
背受敌,吴佩孚失败南下,直系军阀统治时期告终。

奉系统治时期
(1924-1928年)
直系垮台后,奉系控制了北京政权。

他们抬出皖系首领段祺瑞为临时执政,实际则在背后操纵。

段祺瑞提出张作霖召开“善后会议”,但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

各派军阀之间争权夺利,纵横捭阖,敌与友之间根本无一定之分。

北方的奉系与冯玉祥国民军系首先发生矛盾,这一矛盾的激化,又使奉系与吴佩孚重新携手,共同反冯,1926年初将冯部挤出华北。

奉系内部,郭松龄于1925年底联合冯玉祥倒奉,由于日本的干涉而失败。

同时,东南孙传芳与奉军激战,一跃而为五省霸主。

到1926年4月,段祺瑞下台,其后奉、直两系在围攻后起造反派国民军的共同目标下“联合”起来,暂时建立了他们在中国中部和北部的统治,并组成直系和奉系军阀势力所控制的北京政府,这个政府由内阁“摄政”。

这时,南方国民革命兴起,经过五卅运动,形成全国性的革命造反高潮,使广东革命军的北伐时机成熟。

1926年7月,北伐开始,北伐军先打吴,再攻孙,最后击奉,各个击破,不到一年,即控制全国半壁江山。

北洋政府在面临失败的最后关头,仍不愿意自动退出历史舞台。

1927年6月,张作霖在北京组织安国军政府,自任大元帅,企图联合各派军阀,进行最后挣扎。

蒋介石、汪精卫先后进行“清党”、“分共”,使北伐中途停顿,给北洋军阀以短暂喘息之机。

然而为时不久,国民党各派再度联合继续进行所谓后期北伐,张作霖见大势已去,遂于1928年6月下令退出京津一带,向东北收缩。

他本人在回沈阳途中,行至皇姑屯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的炸弹炸死,史称“皇姑屯”事件。

1928年6月8日,国民党军队进入北京,北洋政府在中国的统治最后结束。

同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全国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3政治领导人历任总统
袁世凯1913年10月10日——1916年6月6日在任1915年12月12日称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年号洪宪。

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

黎元洪1916年6月7日 ——1917年7月14日在任1916年6月7日以副总统名义继任大总统职1917年7月1日发生张勋复辟,黎逃入东交民巷日本使馆,
电请副总统冯国璋代行大总统职权。

7月14日黎通电去职。

冯国璋1917年7月6日 ——1918年10月10日在任1917年7月6日在南京就代理总统职,8月1日至北京徐世昌1918年10月10日——1922年6月2日在任徐世昌获段祺瑞控制的安福国会支持,选举为第二任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大总统。

周自齐1922年6月2日 ——1922年6月11日国务院摄行大总统职权黎元洪1922年6月11日 ——1923年6月13日高凌霨1923年6月14日——1923年10月10日国务院摄行大总统职权曹锟1923年10月10日 ——1924年11月2日民国初年直系军阀的首领,曾靠贿选而被选举为第三任(第五位)中华民国大总统。

黄郛1924年11月2日 ——1924年11月24日国务院摄行大总统职权段祺瑞1924年11月24日 ——1926年4月20日大总统改为虚位,由国务院摄行胡惟德1926年4月20日 ——1926年5月13日国务院摄行临时执政职权颜惠庆1926年5月13日 ——1926年6月22日国务院摄行大总统职权杜锡珪1926年6月22日 ——1926年10月1日国务院摄行大总统职权顾维钧1926年10月1日 ——1927年6月17日国务院摄行大总统职权张作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