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一节 绪论

合集下载

现代汉语 第一章 绪论

现代汉语 第一章 绪论

•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在北方方言基础上形 成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在形成的过程中, 北京话占有特殊的地位。早在唐代,北京 已是北方军事重镇。北京是辽、金、元、 明、清各代的都城。近千年来,北京一直 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北京话 的影响越来越大。一方面,它作为历代官 府的通用语言传播到了全国各地,发展成 为“官话”;另一方面,白话文学作品更 多地接受了北京话的影响。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现代汉语概述
• 一、现代汉语 • 世界上的语言数以千计,各民族大都有自 己的语言。汉语是汉族的语言,是我国的 主要语言,分布在全国各地,同时也是中 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之间交际用语。我国 境内除了汉语之外,还有藏语、蒙语、维 吾尔语、壮语、苗语、彝语、布衣语等。
• 汉语的来源十分久远,从有文字算起已有 三千多年的历史。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记 录汉语的最古老的文字是殷商时期的甲骨 文,距今已有3500年的历史。汉语各方言 语音分歧严重,但书面语一直没有分化, 汉字有不可磨灭的功绩。它虽然没有古埃 及文字和巴比伦文字那么久远,但却一直 沿用至今。
• •
• •
2、方言差异的形成 人口的迁徙、自然地理的阻隔、语言发展的不 平衡、民族的融合、语言的接触。 3、现代汉语方言的分布和特点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方言有很大差别,其中语 音差别最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有无浊声母;有无塞音韵尾;有无 鼻音韵尾;有无塞擦音、擦音声母;声调的数 目。
• 书面语形成于口语的基础上,而具有与口 语不同的语体风格。书面语趋于周密、严 实、结构完整,因而长句较多。这种风格 的形成,往往是由于书面语缺少不同语境 下当面会话所具备的种种辅助性信息,不 得不要求语句自身表达上的严谨与完备。 写出来的话,既允许有斟酌、加工,乃至 反复修改的余地。这就使书面语得以规范 化、标准化,进而成为文学语言,即标准 语的基础。

生理学 第八版 第一章 绪论

生理学 第八版 第一章 绪论

(三)细胞和分子水平:离体细胞、分子实验法
研究组成机体的细胞及分子的功能,机制 及相互关系
三、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1、慢性实验 2、急性实验
离体实验 在体实验
学习生理学的方法:
●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机体的某种结构,必然有相应
的功能,,功能建立在结构之上,•所以应对相关组织结 构内容进行必要的复习。
●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机体以其整体适应于自然界,
如:呼吸、消化、循环、肌肉运动等
研究的任务就是要弄清这些生命活动的 发生机制、相互关系以及内外环境的各种变 化对这些功能的影响。
在各种疾病情况下,身体某个或某些部 分发生的变化,器官在疾病时发生的功能变 化、功能变化与形态变化之间的关系及对其 他器官的影响等等。
研究的意义是要为临床服务,促进医学 事业的发展
调节方式:反射(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 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 传出神经 中枢
效应器
(二)体液调节
体液调节: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 调节特点:相对缓慢、持久而弥散 调节方式:激素(有的是神经调节的一个延长部分)
第二节 生命的基本表现
新陈代谢 兴奋性 适应性 生殖
一、新陈代谢
物质、能量
机体
环境
合成代谢 分解代谢
二、兴奋性
(一)刺激与反应 刺激:能引起细胞或组织发生反应的内外环境的变化。 反应:可兴奋性组织对刺激作出的相应反应。
兴奋:组织受刺激后由静息→活动
活动弱→强的过程。
抑制:组织受刺激后由活动→静息
第三节 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一、机体的环境
1.外环境: 机体整体直接接触和生活的环境。 (外界、大气环境)

民法第一章绪论

民法第一章绪论

民法第一章绪论民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法的概述一、民法的概念1、民法调整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

2、民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在内容上表现为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3、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我国《民法典》第二条明确规定,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民法典》的规定揭示了我国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的范围以及特点,划分了民法与其他法律部门的界限。

根据各国民事立法和民法理论,民法的划分为:第一,形式意义上的民法和实际意义上的民法。

形式意义上的民法指的是由立法机关系统编纂成《民法典》的民法规范体系。

实质意义上的民法指的是具备民法实质内容的民事法律规范体系,包括《民法典》和其它民事法律、法规。

在我国形式意义上的民法指的是《民法典》,实质意义上的民法除了《民法典》还包括了其他规定了民法实质内容的单行法律、法规。

第二,广义的民法和狭义的民法。

广义的民法指的是一切调整平等主体之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成文法和不成文法、民事基本法和民事特别法的总和,其外延包括民法典、其他民事法律法规以及传统的商务等。

狭义的民法仅指的是编纂成民法典的民事法律规范系统。

二、民法的性质1、民法是私法。

(关于公法和私法的划分有三种,一是利益说,二是意思说,三是主体说)民法的调整对象,调整的社会关系主要涉及私人利益,民事具体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减少国家干预提倡当事人意思自治决定了民法是私法。

2、民法是调整市场经济关系的基本法。

民法调整了财产关系,主要包括财产归属关系和财产流通关系。

从历史发展来看民法也始终和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的发展相联系。

3、民法是调整市民社会关系的基本法。

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相对存在,民法调整市民的社会关系,重在保护市民的私权,加大对个人自由权利的保障,以构建和谐的市民社会秩序。

4、民法是权利法。

民法的基本职能在于对民事权利的确认和保护。

5、民法是实体法。

民法规定民事主体相互间权利义务的实体内容。

社会学概论(完整)

社会学概论(完整)
◆社会是人们交往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特征是劳动。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是与自然界有重大区别 的特殊领域。
2008-3-4
1
本书对“社会”的定义:
所谓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 是人们按照自己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 创造性的结合成不同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
一、社会学研究的领域
按其知识 结构,社会学 学科内容分为
理论社会学 应用社会学 经验社会学
二、社会学与其他有关社会科学的关系
◆社会学与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的关系 ◆社会学与历史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关系 ◆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2008-3-4
4
本章重要术语
◆孔德 ◆严复 ◆康有为 ◆《群学肄言》 ◆恩格斯的人的双重生产理论 ◆欧洲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
注意点:
人怎样才能进行生产呢?生命的生产——无论自己生命的生产 (通过劳动)或他人生命的生产(通过生育)——立即表现 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
2008-3-4
2
第二节 什么是社会学
一、社会思想与社会学
◆ 中国古代的大同思想:《礼记·礼运》 ◆ 孙中山:“天下为公”、“世界大同” ◆ 康有为:《大同书》
2008-3-4
5
第二章 人的社会需要
导入
人的行动的最初动力——人的社会需要
第一节 人的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
一、社会需要的涵义 所谓需要,就是人们在一定的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
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 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是人们行为的基本动力。 其具有必然性、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特征。

张文显法理学笔记(一)

张文显法理学笔记(一)

第⼀章绪论第⼀节法学 ⼀、法学的含义 法学是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各种研究活动和认识成果的总称。

法学体系,就是由法学内部各不相同但⼜相互联系的分⽀学科构成的学科或知识系统。

⼆、法学的产⽣和发展 法学的产⽣是有条件的:⾸先,要有法律现象的材料的⼀定积累;其次,要有专门从事研究法律现象的法学家阶层。

三、马克思主义法学 马克思主义法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法律现象的学科的总称,它的产⽣是法学划时代的根本变⾰。

马克思主义法学与剥削阶级法学的主要区别⼤致如下: 1.指导思想不同。

2.阶级基础不同。

3.法学的阶级性与科学性的关系不同。

4.在⼀系列根本的理论观点上有原则不同。

第⼆节法理学 ⼀、法理学的含义 (⼀)法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 法理学是关于法律现象的最⼀般的理论,是法学研究的基础理论和⽅法论。

法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所有法律现象中的⼀般特点、法律现象的本质和客观规律性。

其具体内容包括:第⼀,法哲学的基本问题;第⼆,有关法律运作机制的基本理论问题;第三,法与其他社会现象关系的基本问题。

(⼆)法理学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 法理学与部门法学的关系是“⼀般”与“特殊”的关系。

法理学与法制史、法律思想史的关系是“论”与“史”的关系。

法理学同理论法学中其他学科的联系更为紧密。

⼆、法理学的研究⽅法及意义 (⼀)法学和法理学研究的⽅法论原则 (⼆)法学和法理学研究的基本⽅法 1.阶级分析⽅法。

2.价值分析⽅法。

3.实证分析⽅法。

(1)社会调查的⽅法。

(2)历史考察的⽅法。

(3)⽐较的⽅法。

(4)逻辑分析⽅法。

(5)语义分析⽅法。

除上述法学研究⽅法之外,由于法理学本⾝的特点,要学好法理学,在研究⽅法上还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第⼀,善于从具体事例出发进⾏法理学思考,提炼或检验法理学理论。

第⼆,联系其他学科的知识来理解和掌握法理学的理论。

第三,要了解法理学的发展史,从法理学的发展史来理解和掌握理论。

药理学-第一章-绪论

药理学-第一章-绪论

第三节 药物与药理学的发展简史
二、现代药理学阶段
(3)在此基础上,德国Buchheim及其Schmiedberg (1832—1921)创立了实验药理学,用动物实验方法,研究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分析药物的作用部位,从而对现代药理 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
(4)本世纪初,德国Ehrich(1909)发现胂凡纳明(606) 能治疗锥虫病和梅毒,从而开始用合成药物治疗传染病。
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 。 《本草纲目》(明代),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经典
巨著。
第三节 药物与药理学的发展简史
第三节 药物与药理学的发展简史
二、现代药理学阶段
(1)德国Serturner(1804)从阿片中提出吗啡,用狗实验 证明有镇痛作用。
(2)法国 Magendi(1819)和 Bernald(1856),用青蛙做 的经典实验,分别确定了士的宁作用于脊髓,筒箭毒碱作用 于神经肌肉接头,阐明了它们的药理特点,为药理学的发展 提供了可靠的实验方法。
第三节 药物与药理学的发展简史
三、随着化学药的发展,药物的不良反 应日趋严重
第四节 新药的开发与研究
一、新药:指未在我国上市销售过的药品。 已上市的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或 制成新的复方制剂也属于新药。 二、新药研究过程:三个阶段
1、药物临床前研究包括:药学研究(药物 的合成工艺、提取方法、理化性质、纯度、 处方筛选、剂型选择、制剂工艺、质量控 制、稳定性)、药理毒理研究(药效学、 药动学、急毒、长毒、致癌、遗传毒性、 生殖毒性、过敏性等研究。
第一节 基本概念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二、药物(drug)是指能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 及病理状态,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物质。
(3)药物、食物和毒物之间的关系

人类学概论 第四版 第一章 绪论

人类学概论 第四版 第一章 绪论
• 按共时性和历时性进行的比较: 共时性比较是在一个时间点进行的横向分析,而历时性比较涉及对同一文化在较长时间内的纵 向分析。
五、通向跨文化比较
(二)比较法的主要操作模式
• 在人类学中,有三种主要的比较法操作模式: • 1. 隐含的比较法
在田野工作中,当观察到目标文化的实践时,人类学家会不时地将其与自己文化中的相似实践进 行比较。这种隐含的比较法通常产生有价值的理论建构。 • 2. 两元文化比较法 这需要系统地对照和比较两种不同文化中的相似实践,以识别共性和差异性,并建立因果关系。 这种因果关系可用于解释文化之间的差异。 • 3. 多元文化比较法 这种方法涉及到多个文化场景的比较。例如,研究者可能会比较来自不同地区的文化,以识别共 性和差异性。
学者学会当地的语言,以便更好地与研究对 象交流和理解他们的文化。
长时间居住于研究对象的社区,通常不少于 一个年度周期,以深入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 和社会互动。
采用参与观察的方法,学者不仅是旁观者, 还积极参与研究对象的活动和生活,以获得 更深入的洞察。
三、学科标志:田野工作与民族fford Geertz)将文化视为象征系统, 强调文化中的象征符号如何塑造了社会行为者的看法 、感知和思考方式。他强调文化的象征性和意义的构 建。
后现代主义派强调文化的建构性和多样性,认为文化 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建构性的过程,而意义是通过互 动和交流而形成的。
三、学科标志:田野工作与民族志 (一)田野工作的特征
五、通向跨文化比较
(三)什么是跨文化比较
跨文化比较是人类学家的理想之一,它 允许我们在不同文化之间验证理论、发现共 性和差异,以实现对人类行为的深入理解。
跨文化比较建立的前提是承认文化具有 多样性、整体性和相对性的特征。虽然各地 的社会与文化存在差异,但仍存在着一些共 同的可供分析的单元与要素。

商品流通概论第一章 绪论

商品流通概论第一章 绪论

(2)流通的规模、速度对生产制约作用。
首先:流通的规模影响生产的规模。 其次:流通的速度影响生产企业资金周转的速度。
(3)流通的状况影响生产的经济效益。
①有利于生产者缩短销售商品的时间,增加利润。 ②产生专业化分工带来的效益。
(4)流通对生产的引导作用
生产:为交换而进行,生产的产品符合消费的需要。 流通:直接面向消费 ,能准确地了解消费者对商 品的具体需要。
是指市场商品普遍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 “消费者主权”
(2)卖方市场:又称卖主市场
指市场商品普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生产者主权”
(三)供求规律的基本内容与表现形式
供求矛盾在市场上具体表现:
1、交换空间上的差异 2、交换时间上的差异 3、供求数量上的差异 4、供求结构上的差异
(四)供求规律的作用
是商品疏通过程中主要的经济规律。
商品自身的价格。 相关商品的价格。 消费者的收入。 消费者偏好。 政府的消费政策。 消费者的预期。 人口数量的变动。
(三)供求规律的基本内容与表现形式
供求规律:是指商品供给和商品需求之间必然要相 互适应,总是向供求平衡方向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基本要求:供给决定需求,同时对必须不断地适应 需求。
两种形态:供求平衡,供求不平衡 三种表现形态:供求均衡、供过于求、供不应求 (1)买方市场:又称买主市场。
二、供求规律
(一)商品供给
概念: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 愿意而且能够供应的商品量。 影响因素:
商品自身的价格。 生产技术的变化。 生产要素的价格。 其他商品的价格。 政府的产业政策。 企业的预期。
(二)商品需求
概念: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 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 影响因素: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第一部分学习指导生理学、机体、机体功能的概念;人体生理学研究的内容;学习生理学的目的。

生理学的发展简史。

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及研究的三个水平。

第一节兴奋性兴奋性:机体感受刺激繁盛反应的能(特征)。

一、刺激与反应刺激:引起机体发生反应的环境变化,是引起反应的条件。

按刺激性质分为:物理刺激、化学刺激、生物刺激、社会心理性刺激(生理学多用电刺激)。

刺激具备的条件:强度、时间、强度-时间变化率。

反应:刺激引起的机体功能活动的改变,是刺激引起的结果。

反应的形式:兴奋:机体受刺激后,由相对静止变为活动,或者活动由弱变强。

抑制:机体受刺激后,由活动变为相对静止,或者活动由强变弱。

二、衡量兴奋性的指标——阈值阈刺激刚能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刺激刺(激强度等于阈值)。

阈值:刚能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下刺激:小于阈值的刺激。

兴奋性与阈值的关系:兴奋性∝1/阈值。

可兴奋组织:神经、肌肉、腺体(兴奋性搞、反应迅速明显、能产生动作电位)。

三、组织兴奋时兴奋性的变化呈规律性变化(表1-1)表1-1 组织兴奋时兴奋性的变化分期对刺激的反应兴奋性绝对不应期对任何强大的刺激不起反应基本消失相对不应期对阈上刺激其反应降低超常期对阈下刺激其反应稍微增高低常期对阈上刺激其反应稍微降低绝对不应期的意义:决定组织单位时间内反应的最多次数。

第二节人体与环境一、人体与外环境外环境:人体生活的自然界,人体与外环境相互影响。

二、内环境与稳态内环境:人体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细胞外液)稳态:内环境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稳态的意义: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第二节人体功能的调节一、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基本方式是反射。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人体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反射的分类:非条件反射:先天遗传的反射。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心理现象的一般性质:多种多样,非常复杂;十分奇妙;不具形体性,他人无法直接观察一、个体心理个体:动物和人类的一个个有生命的整体。

人是作为个体而存在的。

个体心理: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现象。

人有许多心理现象个性心理:人的心理的整体性、稳定性和差异性(一)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1、心理过程人的心理现象是一种活动或过程。

心理过程与心理活动一般通用。

人的心理现象以不同的形式能动地反映着客观世界的事物及其关系。

心理过程:泛指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

任何心理过程都有一定的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心理过程的动态性:心理操作是一步一步进行的心理过程分类:知:认识(认知)过程,情:情绪活动,意:意志活动1.1 认识过程认识过程也称认知过程,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

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

认识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感觉:获取事物个别属性的信息。

知觉:解释感觉信息,反映事物的整体及其联系与关系。

注意:心理活动的集中性和指向性。

记忆:贮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想象:想出从未感知过的新形象。

思维:获取间接的概括的知识,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言语:用语言与他人交流,接受他人的经验。

1.2 情绪活动情绪和情感:人对待所认识的事物、所做的事情以及对他人和自己的态度体验。

表现:满意或不满意;愉快或不愉快;喜、怒、哀、惧;美感、理智感、自豪感、自卑感分类:积极的情感与消极的情感1.3 意志活动意志过程:自觉地确定目标、并为实现目标而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

表现:有目标,有计划,努力排除障碍,力图达到目标2、心理状态心理状态: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的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

相对稳定状态-不像心理过程那样动态、变化;不像心理特征那样持久、稳定;持续时间可以是几个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心理状态是人在一定时间内各种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

《生理学》 第一章 绪论

《生理学》 第一章 绪论

条件反射:后天获得的、产生在非条件反
射基础上、反射灵活可变、数量无限、高 级神经活动。
(二)体液调节
体液调节: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经血液运输调节机体的生理 功能的调节方式。
调节特点:缓慢、广泛、持久
调节方式:激素
1.全身性体液调节 指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激素随血液循 环运往全身,调节远隔部位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 2.局部性体液调节 指某些组织细胞所产生的特殊化学物 质或代谢产物,通过组织液扩散到邻近的细胞组织,并对 其活动发挥的调节作用。
控制方式:双向性
受控部分通过反馈信息影响控制部分活动的过程,称为反馈 (feedback) 。根据反馈作用的效果不同,将反馈分为正反馈和负 反馈:
1.负反馈控制系统 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反馈信息的作用性质与
控制信息的作用性质相反的反馈。
控制部分 控制信息 受控部分 (-) 反馈信息
• (2)在体实验:是在麻醉状态下通过手术暴露出 要观察的器官,观察和记录某些人为因素对其生 理功能的影响。
• 2. 慢性动物实验 • 慢性动物实验是以清醒、健康的动物为研究对象,
在接近自然的环境中观察和记录整体或某一器官 对各种环境变化的反应规律。 • (二)人体实验
三、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一)细胞分子水平 (二)器官、系统水平 (三)整体水平
控制信息
控制部分
受控部分
(+) 反馈信息
机能活动
正反馈控制系统的意义:使发生的生理过程不断增强直 至完成,有助于一个完整生理过程的完成。
血液凝固 排尿 分娩
分娩的正反馈控制 子宫收缩 (+)
胎头下降
宫颈牵张
胎儿娩出
(二)非自动控制系统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中药资源与中药资源学一、有关中药资源的概念中药资源(Chinese Medicinal Resources):是指在一定地区或范围内分布的按照中医理论用于预防、治疗疾病或具有保健作用的各种植物、动物和矿物及其蕴藏量的总和。

广义的中药资源,其来源包括野生动植物,也包括人工栽培养殖和利用生物技术繁殖的药用植物和动物及其产生的有效物质。

中药资源学(Science of Chinese Medicinal Resources):是研究中药资源的种类、蕴藏量、地理分布、时空变化、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科学。

中药资源学的目的是对中药资源进行积极开发、合理保护,以致永续利用。

中药资源学是在生物分类学、生态学、地理学、生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和中药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门多学科、跨学科并兼有管理科学性质的新兴学科。

药物(Medicines):是指具有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具有保健作用的物质。

其来源有天然性、人工合成性和生物制品性三大类。

天然药物(Natural Medicines):是指自然界生长、繁衍、分布、存在着的植物、动物、矿物等保持自然物理、化学特性的药物。

它随各国用药习惯又有民间药、草药、传统药之称。

除直接供药用的天然产品或简单加工品外,它也包括从其中提出的化学药物。

生物药物(Biopharmaceuticals):是指利用生物体、生物组织、或组成生物体的各种成分,采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加工制造而形成的一大类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药物。

生物药物包括生化药物(Biochemical Drugs),生物技术药物(Biotechnology Drugs)或生物工程药物(Bioengineering Drugs)、生物制品(Biological Products)。

中药(Chinese Drugs):是指中医依据中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应用防治疾病的药物。

曾收载于历代各种药学(Pharmacy)著作中,也是为了区分西药的相对名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土地具有经济利用价值。原因是土地具有一定的 生产能力,例如可以生产人类所需的植物产品和动 物产品,或供其它方面使用。土地的生产力可分为 自然生产力和劳动生产力两种;前者是自然形成的, 后者则是人工施加影响形成的。因此,土地生产能 力的高低既取决于土地本身的性质,又取决于人类 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后者主要体现在对土地利 用限制性的克服和改造能力以及土地利用的集约程 度。从土地的农业利用角度而言,主要体现在如何 有效地利用光热条件,调节和控制水分和养分元素, 以更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此外,土地还具有可更新性、可塑性、不可逆性、 相对稳定性、脆弱性、面积有限性等特征。
三、土地的功能 1、养育(生产)功能 。2、承载功能。 3、仓储(资源)功能。 4、景观功能。
四、土地的特性
(一)土地的自然特性 1.土地物质的自然性与整体性。2、土地数 量(面积)的有限性。3、土地位置的固定 性与土地性能(质量)的地域性。4、土地 利用的可持续性。5、土地属性的双重性。
(二)土地的经济特性 1、土地供给的稀缺性。 2、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对分 散性。 3、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 4、土地报 酬递减的可能性。 5、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土地评价是一项高度综合性的研究工作,它通 过对地理学与农学、林学、城市建设、交通运 输等应用性学科的有机结合,从而对作为自然 综合体的土地的内在性质及其生产或其它方面 的利用性能有一个透彻的了解。因此,土地评 价研究不仅有利于地理学与上述应用性学科研 究的深化,而且也十分有利于它们之间的交流 与渗透。 还应指出,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研究具有鲜 明的生产实践意义。因为农林牧业布局、城市 建设、工矿、交通、军事活动等必须因地制宜 地利用土地,即根据不同的土地性质对土地作 出不同的利用,而土地类型和土地评价的研究 正好满足了这一要求。
(二)关于土地的概念的几点共识
1、土地是地球表层的特定地域,有固定 的位置和一定的水平、垂直范围; 2、土地是由相互作用的各种自然地理要 素构成的综合体,并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兼有自然和社会经济双重属性; 3、土地的特性是随着时间发展变化的。

二、土地资源与土地资产


1、土地资源: 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在一定 的条件下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土地。 2、土地资产: 土地资源作为财产的权利。

(2)土地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厚度和范围的特 点。其面积大小有别,在空间上也有一定的 地域组合关系。在陆地表面,每一块土地均 占据着特定的三维(X、Y、Z) 空间。从垂直 方向来说,土地正处于岩石圈、大气圈和生 物圈相互接触的边界,大致始自土壤的母质 层和植被的根系层,同上直到植被的冠层。 这里是各种自然过程 (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和 生物过程)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 用最活跃的场所。此外,由于受地球与太阳 的位置、地球本身的运动、海陆分布等的影 响,地球上土地的分布具有严格的区域性。
五、土地的性质
土地是自然界的一种特殊客体,概括起来。它具有 以下性质: (1) 土地是自然综合体,其性质主要取决于各组成成 分。例如从农业生产角度而言,把土地看作综合体无 疑是正确的。因为气候、土壤、岩石、植物、 动物、 水等自然要素均对农业生产施加一定的影响。但这些 影响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联系、相互制约的。换句 话说。农业生产并不仅仅受某一因素的影响。而取决 于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结合。实际上土地的综 合概念正是在这类生产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 来的。

(3)土地是一种历史自然体,具有发生和发展 的过程,某一段的土地特征只是反映了某一 时间的特定状况。原因在于,地表水热条件、 地貌过程、土壤和动植物群落等都是随时间 而变化的。同时,由于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 发育和死亡,土壤的冻结与融化,河水的泛 滥,土地的淹没,土壤水分状况,土壤营养 元素的积聚和淋失等无不带有季节变化的特 点。结果导致土地的性质也呈现季节变化。 此外,土地的时间变化又是与空间位置紧密 联系的,因为处于不同空间位置的土地,其 时间变化状况是不同的。因此。土地的时间 性和空间性是紧密相关的。
3、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A.Marshall)

土地的含义,指的是大自然无偿资助人类 的地上、水中、空中光热等物质与能力。
4、美国土地经济学家雷利.巴洛维(R.Barlowe) 土地是受控制的附着于地球表面的自然和人工 资源的总和。 5、《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卷)》 土地是陆地表面由岩石、土壤、气候、水文、植被 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它反映过去和现代人 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章 第一节 绪论
第一节
土地的概念和性质
一、 土地的概念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的一切活 动都与土地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土地又是重 要的自然资源,发展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而 且又是发展工业、交通、城建、旅游等乃至整 个国民经济所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关于土地 的科学概念,在学术界看法尚不完全一致。

(4)土地除具有自然属性外,还具有社会经济 属性。土地的社会经济属性是人类社会经济 活动赋予土地的新的特性的总和,诸如土地 的权属关系、区位、土地价格、土地利用状 况和利用方式及有关的土地利用政策等。相 对于土地的自然属性而言,土地的社会经济 属性稳定性较差,变化较快,但是在很大程 度上影响着土地利用决策。例如土地的区位 特征,通常表现为交通状况及产品与市场的 距离,直接影响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在一 定程度上制约着土地利用决策。

因此,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上许多国家。 已将土地类型和土地评价的研究列为国 土整治、区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管 理等的重要基础工作。此外,随着社会 的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 突出,各方面用地的竞争愈益激烈。在 这种情况下,开展土地类型和土地评价 的科学研究相实践,对于缓解上述矛盾, 科学、合理、高效地利用土地尤其是耕 地。实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发 挥愈益重要的作用。

土地评价,有人称之为土地质量评价。主要是 根据土地的自然生产能力或其它方面利用潜力 的高低对土地的质量作出评估。土地的自然生 产能力表现为质和量两个方面。质的方面,主 要体现在土地在农、林、牧或其它利用方面的 潜力或适宜性。例如。农业用地的适种作物的 种类、组成和品种,天然草地的饲草组成、化 学成分、营养价值、适合性和适宜饲养的牲畜 种类,林业用地的适宜树种和材质等,以及同 劳动生产率和生产费用有关的土地利用与改良 的难易程度及必要的技术措施等;
(一)关于土地的几种概念
1、澳大利亚学者克里斯钦
(Chrestim) 土地是地表上的一个立体垂直 剖面,从空中 环境到地下物质 层,并包括动植物群体以及过去 合乎现在与土地相联系的人类活 动。
2、联合国粮农组织《土地评价纲要》


土地是比土壤更为广泛的概念,它包括影响土地用 途潜力的自然环境,如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和 植被,还包括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的种种结果。 197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表的《土地评价纲要》则 进一步指出:土地是 "地表的一个区域,其特点包括 该区域垂直向上和向下的生物圈的全部合理稳定的 或可预测的周期性属性,包括大气、土壤和下伏地 质、生物圈植物界和动物界的属性,以及过去和现 在的人类活动的结果;考虑这些属性和结果的原则是, 它们对于人类对土地的目前和未来利用施加重要的 影响。"这些定义,较好地概括了土地的综合属性, 现已被广泛采用。



二)合理利用土地的基本途径 1、衡量标准1)是否从环境资源的利用中取得最大 的经济效益; 2)是否为人类创造美好的环境并保护 好环境资源;3)是否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 化的需要。 2、基本途径 1)加强地权管理 2)加强土地利 用管理 (三)影响土地利用的因素 1、自然条件:包括各种自然要素——是否可用、作 什么用、怎么用。 2、经济条件:包括土地所有制、经济发展状况、经 济效果等。 3、社会条件:包括人口、文化教育、习俗、政体、 土地法规政策、科技进步等。
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而且,在土 地类型与土地评价之间存在着极为 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 两个方面:首先,在大多数情况下 土地类型可以作为土地评价的基础。 也就是说。在土地评价之前,往往 先划分出土地类型,然后以这些土 地类型为基础去开展土地评价;

其次,土地类型的划分尽管主要应该依 据土地的综合自然属性,并适当考虑到 人为因素的影响,但是也不应忽视,土 地评价的目标往往对土地类型研究中的 土地分级有一定的影响。具休地说,土 地分级单位尤其是基础单位究竟要划分 到哪一级才较为合适,在很大程度上要 考虑到土地评价的目标。由于土地类型 和土地评价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因此本教材将它们列为基本内容分别进 行介绍。
第三节 土地利用与合理利用土地




(一) 土地利用的有关概念 1、土地利用:是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 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 2、土地利用结构:一个地区范围内各种用途的土地面积 在土地总面积中所占的比重。 3、土地利用布局——与土地利用结构相联系的各类用地的 空间分布。 4、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的具体形式和方法。 5、土地生产性利用与非生产性利用——把土地作为主要生 产资料或劳动对象,以生产生物产品或矿物产品为主要目 的的利用称生产性利用;主要利用土地的空间和承载力, 把土地作为活动场所和建筑物的承载场所,而不以生产生 物产品为主要目的的利用称为非生产性利用。
二、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研究的意义

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说,土地类型研究 是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之一。 因为这一研究以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 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自然综合体为研究 对象,着重研究这些自然综合体的形 成、特点、分异、功能、结构和演替。 进一步说。土地类型研究是综合自然 区划的一项必要补充,通过划分土地 类型并对其进行自下而上的逐级归并。

第二节 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一、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研究的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