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进入退出角度看钢铁产业产能过剩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进入退出角度看钢铁产业产能过剩问题
时间:2011-04-23 18:54:28 来源:论文格式模板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钢铁产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钢铁产业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构成进入壁垒的因素分为规模经济、必要资本量、产品差异化、以及政策法律制度。但是并不是所有进入壁垒的反面都形成退出壁垒。
关键词:钢铁产业,产能过剩,进入壁垒,退出壁垒
一、引言
钢铁产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对采矿、制造业以及物流业等上、下游产业和关联产业具有极强的牵动力。中国是钢铁生产的大国,从1996年钢产量首次突破1亿吨开始,一直稳居世界钢产量排名第一的位置。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报告显示,2008 年我国粗钢产能6.6 亿吨,需求仅5 亿吨,2009年上半年全行业完成投资1405.5亿元,目前在建项目粗钢产能5800万吨,钢铁产业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2008年9月全球金融海啸的全面爆发,出口市场持续萎缩,加之近年铁矿石等原料价格的持续高涨,推升了中国钢铁制造业成本,进一步加剧了中国钢铁业的产能过剩危机。中国钢铁产能过剩的问题,一直是十一五期间困扰国家战略决策和相关行业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
对产能过剩的原因,有的学者认为是地方政府的进入冲动,地方政府在经济增长速度和职位升迁的双重激励下,引发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以及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并在产能过剩形成过程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陈明森,2006);有的学者解释为体制原因,在那些多种所有制一起上,市场准入容易、不易退出,政府干预频繁的行业中容易存在产能过剩(周其仁,2005);刘志彪(1997)认为投融资体制的行政性与产能过剩有密切的关系。本文主要用产业组织的理论,从进入退出角度对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进行分析。
二、中国钢铁行业进入壁垒分析
关于进入壁垒的代表性概念有三个:一是贝恩的定义为:“从长期来看,已有厂商能将价格提高到最小平均成本之上来销售而不致引起潜在进入者进入的因素”。二是弗根森将进入壁垒定义为:“那些使新进入厂商无利可图,然而已有厂商却可以将价格定在高于边际成本并长期获取垄断利润的因素。”三是斯蒂格利茨定义为“进入壁垒是一种成本,它是准备进入某产业的新厂商必须承担,而已在该产业的厂商无须承担的成本。”
构成进入壁垒的因素分为规模经济、必要资本量、产品差异化、以及政策法律制度。
1、规模经济壁垒。规模经济是指随生产能力扩大,单位成本(及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趋势,规模经济源于平均成本随着产量增加而下降。在市场需求有限,同时存在规模经济的前提下,一个或少数几个企业在最小有限规模进行成产并获得经济利润,如果再有新企业以同样的产量进入,则所有企业可能都会亏损。钢铁行业的投资大,本来应该是规模经济比较显著的行业。长期以来我国一直以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经济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不断扩大钢铁行业的市场需求量。从动态来看,一个行业的市场容量较大而且在不断扩大时,进入壁垒就比较低。中国源源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不断刺激新的钢铁企业的加入,因此,我国钢铁产业的规模经济壁垒一定程度上受到国家经济增长模式影响比较大。
2、必要资本量壁垒。必要资本量是指新企业进入市场必须投入的资本。生产过程的资本密集程度越高,必要资本量越大。钢铁企业工序较多, 从原料处理到炼钢、炼铁、轧钢的一体化生产, 迫使加入者必须联合进入, 一条小规模的生产线也要几亿元的投资,建一个有竞争力的现代化的轧钢厂则需几十亿元的资金,这对于很多企业是个难以逾越的门槛。但在转轨的特定时期,地方政府为了地方经济和个人政绩的多重考虑,往往会采取低价甚至零地价提供土地资本、减免税收、协调贷款等措施吸引投资,几年前的常州“铁本”
事件就是个典型案例。
3、产品差异化壁垒。产品差异是指同一产业内不同企业生产的同类产品,由于在质量、款式、性能、售后服务、信息提供和消费者偏好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因而导致产品间替代的不完全性的状况。我国钢铁产品档次低、产品差别小,产品在市场上基本同质。国内钢铁企业的主导产品螺纹钢、小型材、中型材、线材等钢材产品(长线产品)生产能力过剩,利润空间较小。钢铁企业的差别化程度比较低,因此企业之间不易通过产品差异化来提高价格,排挤竞争对手,这也是企业能够大量进入该行业的原因之一。
4、政策法律制度壁垒。如果政府认为一个产业中只适合少数几个企业的生存,为避免过多企业进入引起的过度竞争,政府就会实行许可证制度来限制新企业的进入。2003年以来,钢铁等行业的盲目投资与产能过剩问题引起政策部门的高度关注,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产业政策以抑制钢铁行业的盲目投资和产能过剩。2003年11月,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土资源部、商务部、环保总局和银监会共同制定了《关于制止钢铁行业盲目投资的若干意见》;2006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通知》,随后,发展改革委针对钢铁、汽车等11个产能过剩或潜在产能过剩的行业相继出台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汽车工业结构调整意见的通知》、《关于钢铁行业控制总量淘汰落后加快结构调整的通知》等政策;2009年9月30日,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制定的《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治理钢铁等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可以说,国家为了治理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出台了很多针对性政策,可很多企业总能绕过重重壁垒,而地方政府在这中间往往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为企业的违规操作大开绿灯。常州“铁本”事件中,地方政府明知国家的宏观政策,却一再为“铁本”的违规注册、征地、环保、贷款等大开方便之门。联系到其他行业的类似事件,我们可以发现在转轨特殊时期,由于法制的不健全,国家的政策法律壁垒对企业的规制作用有限。论文格式,退出壁垒。。
三、钢铁产业退出壁垒分析
退出和进入是相对而言的,有进入就有退出。企业进入的反面就是企业退出,但是并不是所有进入壁垒的反面都形成退出壁垒。一般而言,某一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被其他企业击败,就应该退出该产业或市场,但由于受到种种限制和制约,很难从该产业或市场中退出,这些妨碍企业退出的限制因素就称为退出壁垒。退出壁垒是限制退出的各种因素,即当某一产业的原有企业不能赚取到正常利润决定退出时所负担的成本,或者说是原有企业被迫在亏损状态下继续经营所造成的社会福利的损失。论文格式,退出壁垒。。
形成退出壁垒的因素多种多样,主要有资产的专用性和体制性壁垒。
1、资产的专用性壁垒。对于钢铁产业来说,有相当数量的投资一旦进入该产业就成为沉没成本,即那些即使完全停止生产也无法消除的成本。例如,当企业退出时,企业所持有的生产设备等专用性资产,由于无法在二手市场上出售或出售价格远低于其机会成本的部分,难以回收而只能作废处理的有形资产的未折旧部分,以及用于研究开发、广告、员工教育培训等形成无形资产的支出中,由于专用性而难以回收的部分。钢铁产业的设备专用性强、固定成本高、因而其资产专用性较强。论文格式,退出壁垒。。钢铁产业的退出最好方式是产业内的兼并重组,但由于我国现存的体制性退出壁垒,钢铁产业的兼并重组困难重重。
2、体制性壁垒。由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等所形成的退出壁垒运行机制,称为体制性退出壁垒。我国的钢铁产业体制性退出壁垒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地方保护主义。我国实行的财政分权体制和政府官员考核机制,使得企业一旦退出,则意味着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减少和地方经济的衰退。因此,地方政府出于保护本地经济发展的考虑,会倾向于对这些企业施以信贷、财政、税收等多方面的扶持,使面临退出的企业得以继续生存。而且,钢铁企业已成为许多地方的主要财政来源,都不想被其他地区吃掉,在兼并中设置种种障碍。(2)、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我国是人口大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计划经济体制下残留的社保机制弊端在短时间还不能完全解决。企业的退出意味着剥夺了企业职工的饭碗,这些职工将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这部分人口所形成的再就业压力迫使地方政府难以关闭那些效益不佳但尚能维持的企业。
(3)、要素市场的不完善。企业顺利从原有行业退出以及进入新的行业需要较为完善的产权、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市场。我国经济还处于转轨时期,要素市场还很不发达,这加大了企业退出的机会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