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完善现阶段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工作
环境生态保护中的信息化建设研究
环境生态保护中的信息化建设研究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自然环境遭受的破坏不断加剧,环境生态保护愈发成为全球的热门议题。
信息化技术与环境生态保护的结合,有望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创新思路和有效手段。
本文就环境生态保护中的信息化建设进行研究。
一、信息技术在环境生态保护中的应用传统的环境生态保护主要依靠人工采样、数据处理等方式进行,从而缺乏实时性、高效性和精准性。
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环境保护部门逐渐将信息技术引进到环保领域。
信息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远程监测技术的应用。
利用远程监测设备,可以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行实时监测,并传输数据至监测中心进行分析处理。
这样可以及时掌握环境变化情况,并能够及时采取措施。
2. 空间信息技术的应用。
通过空间信息技术,可以对环境地理信息进行空间分析和模拟,为环境规划和决策提供支持,为环境治理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3. 数据库技术的应用。
建立环境数据库,可以将环境数据进行整合,并建立环境数据共享平台。
这样可以提高数据的利用率,为环境规划决策、管理和监测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依据。
二、信息化建设在环境生态保护中的意义信息化建设在环境生态保护中的意义非常重大。
首先,信息化技术可以提高环保部门的工作效率和监控能力,为环境治理提供良好的技术保障。
其次,信息化技术可以提高环境数据的管理质量,为环境的科学规划和治理提供数据保障。
最后,信息化技术可以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知度和参与度,为环保事业建立良好的公共参与机制。
三、信息化建设在环境生态保护中面临的问题信息化建设在环境生态保护中的发展还面临一些问题。
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技术标准的不统一和信息共享机制的缺乏。
信息化建设需要正确的标准和规范,否则就会影响数据的质量和可信度。
另外,现有的信息共享机制比较薄弱,导致信息资源利用率不高,为环境治理瓶颈带来了困难。
四、解决信息化建设在环境生态保护中的问题为了解决信息化建设在环境生态保护中的问题,需要采取一些措施。
浅谈提高县级环境监测能力的思路及对策
浅谈提高县级环境监测能力的思路及对策提高县级环境监测能力是保障地方环境质量和公众健康的重要任务。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采取以下思路和对策:一、加强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1.加强对县级环境监测技术设备的投入,更新仪器设备,提高监测精度和效率。
2.增加县级环境监测人员的培训和学习机会,提高其专业水平和技能。
二、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1.制定并完善县级环境监测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明确监测的标准和要求。
2.加强与上级环保部门的协作和沟通,确保对监测工作的支持和指导。
三、加强监测网络建设和信息化管理1.建立县级环境监测网络,实现数据共享和信息交流。
2.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监测数据的自动化采集和分析,提高工作效率。
四、加强环境监测数据分析和预警能力1.建立完整的环境监测数据分析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和风险。
2.加强数据分析人员的培养和技术支持,提高监测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五、加强县级环保部门的监督和执法能力1.加强县级环保部门的监督和执法力度,确保监测工作的规范和有效性。
2.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增强法律的威慑力。
六、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环保意识1.加大对环境监测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2.加强对环境监测结果的解读和说明,提高公众对监测数据的理解和信任度。
综上所述,提高县级环境监测能力需要跨部门合作、综合施策,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引导,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
只有通过不断创新和改进,才能提升县级环境监测能力,保障地方环境质量和公众健康。
新形势下的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分析
新形势下的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分析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而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对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新形势下的生态环境保护现状、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需求、建设目标以及建设对策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为相关部门在此方面的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一、新形势下的生态环境保护现状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成为了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
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也日益受到重视,相关部门纷纷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希望通过监管、治理等手段,改善生态环境。
而在当前这种情况下,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迫在眉睫。
二、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需求1. 实现环境数据的实时监控由于生态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传统的监测手段已经无法满足环境监测的需求。
而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可以实现对环境数据的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和处理环境污染等问题。
2. 实现监管的便捷化传统的监管模式通常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而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可以实现监管的便捷化,监管人员可以通过平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
3. 提高环境应急处理的效率在环境污染事件发生时,及时有效的应急处理显得尤为重要。
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可以提高环境应急处理的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事件对人民群众的危害。
1. 建设一个全面、系统、实时的生态环境数据监测平台通过整合各方面的数据资源,建设一个全面、系统、实时的生态环境数据监测平台,可以实现对各种环境数据的准确监测,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 建设一个便捷、高效的环境监管平台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实现环境监管的便捷化、高效化,提高监管人员的工作效率,加强对环境的监控和管理。
1. 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的投入,采购先进的监测设备和信息化系统,提高平台的信息化水平。
2. 加强数据资源整合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各方面的数据资源整合工作,建立健全的数据共享机制,确保平台能够获取各种环境数据资源。
浅谈生态环境监测现状和发展
浅谈生态环境监测现状和发展摘要: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生态环境问题是影响我国长远性经济建设的限制性因素,就目前的发展而言,我国环境污染程度非常严峻,环境问题对人们的健康生活已经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同时对社会的发展也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
因此,为了较好提升优化生态环境保护效果,还需注重做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
基于此,文章结合现阶段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现状,对生态环境监测的发展措施进行了探讨,促使生态环境监测能够体现出更强的服务功能。
关键词:生态环境监测;现状;发展引言科学且合理环境监测工作可促使环境保护得到有效保障,使整体治理质量与效果得到提升,作为核心依据环节,当前环境监测过程中须对以往传统管理思维和模式等进行改变、创新,使整体环境监测能力得到提高,将先进技术方案有效融入其中,从而达到全面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水平目的,保障民众拥有绿色生态环境。
1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价值1.1实时监控污染物,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生态环境监测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内容,可以实时监控污染物排放量,并据此分析出环境质量,从而有利于及时地明确环境问题,进而能够为环境保护措施的制定与调整提供可靠的信息数据。
环境监测工作的落实,可以让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有理有据。
例如:针对污染相对严重的工业园区,在环境监测工作落实情况下,可以明确环境污染程度,并了解环境污染类型、污染面积等,从而可以针对性地调整环保措施,如增加环保投入,加大绿植面积等;针对污染严重的产业,可以进行升级换代处理。
通过这种方式,即可确保工业园区的经济和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
我国由于前期对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较为广泛,导致自然资源严重紧缺,难以适应当前经济高质量发展需求,同时还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比如森林资源在过去被严重破坏,森林生态越来越单一。
除此以外,很多资源不能被我们直接使用,需要经过层层处理,才能对其展开正常使用,如果人们在生活中直接使用,可能会影响身体健康。
对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几点看法
对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几点看法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是保护和维护我国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也是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工作。
对于这一工作,我有几点看法。
我认为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也愈发凸显。
只有通过严密的监测和数据采集,才能了解环境质量的实际情况,及时发现环境问题的发生和变化,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保障其持续稳定地进行。
我认为生态环境监测工作需要加强技术支持。
随着科技发展和信息化进程的加速,现代化的监测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中,大大提高了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但与此我们也要看到,监测技术的更新换代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我们需要不断加强对监测技术的引进、研发和应用,提高监测装备的运行效率和精度,更好地满足环境监测的需求。
只有不断增加技术投入,才能够确保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我认为生态环境监测工作需要改善数据管理。
大量的监测数据是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成果,但如何更好地管理和利用这些数据,却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目前,许多地方的监测数据管理工作还存在着不规范、不完善的情况,导致了监测数据的管理和利用效率不高。
我们必须加强监测数据的标准管理和统一归档,建立健全的监测数据管理系统,确保监测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还要加强对监测数据的深入分析和挖掘,以丰富的数据为依据,深入研究生态环境问题的发展规律和趋势变化,更好地指导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
我认为生态环境监测工作需要加强社会参与。
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事关全民福祉,是一项涉及全社会的公共事业。
我们必须加强公众对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认识和参与,唤起公众对于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还要积极引导企业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监测工作,形成多方共治、合力保护的良好局面。
通过广泛的社会参与,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环境问题,更快地发现环境隐患,更有效地保护好我们的共同家园。
信息化技术在环保监测与治理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化技术在环保监测与治理中的应用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为了有效地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环保监测与治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而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环保监测与治理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使得监测更加精准、治理更加高效。
一、信息化技术在环保监测中的应用(一)传感器技术传感器技术是环保监测中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在环境中部署各种类型的传感器,如空气质量传感器、水质传感器、噪声传感器等,可以实时采集环境数据。
这些传感器能够感知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参数的变化,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或数字信号,传输到数据处理中心进行分析和处理。
例如,在空气质量监测中,传感器可以监测空气中的颗粒物浓度、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含量;在水质监测中,传感器可以检测水温、酸碱度、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等指标。
传感器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环境监测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为及时发现环境问题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二)卫星遥感技术卫星遥感技术具有覆盖范围广、时效性强等优点,在环保监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卫星搭载的光学、红外、微波等传感器,可以对大范围的区域进行监测,获取土地利用、植被覆盖、水体分布、大气污染等信息。
例如,利用卫星遥感影像可以监测城市扩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估森林火灾、洪涝灾害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环境破坏,还可以监测大气中的气溶胶、臭氧等污染物的分布情况。
此外,卫星遥感技术还可以与地面监测数据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更加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三)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用于管理和分析地理空间数据的技术系统。
在环保监测中,GIS 可以将环境监测数据与地理空间信息相结合,实现数据的可视化展示和空间分析。
通过 GIS,可以直观地展示环境监测站点的分布、污染物的空间分布、环境质量的区域差异等,帮助环保部门了解环境状况的空间特征和变化趋势。
浅谈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的现状和发展
浅谈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的现状和发展尽管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我们带来了诸多便利和福利,但与之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其中包括辐射环境的污染问题。
随着核能、医疗、工业和科研等领域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辐射环境监测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辐射环境的变化对人类的健康和环境的稳定造成了潜在威胁,因此对辐射环境进行监测和评估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的现状和发展情况进行探讨。
一、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的现状1.监测体系建设滞后当前我国辐射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存在一定滞后性。
传统的辐射监测手段依靠固定监测点、流动监测车和监测站等设备,但这种监测方式受限于地域和观测点的局限性,无法全面掌握辐射环境的真实情况。
由于设备和技术的限制,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也难以保障。
2.监测数据精度有待提高目前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的数据精度有待提高。
由于设备和技术的约束,部分监测数据存在偏差和误差,无法真实反映辐射环境的实际情况。
而且,部分监测设备陈旧、维护不力,容易出现数据不准确或者漏测情况。
3.监测覆盖范围不够广泛和完整目前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的覆盖范围不够广泛和完整。
主要监测点多集中在城市和工业区域,对于农村和偏远地区的监测覆盖不足,导致这些地区的辐射环境监测数据相对滞后。
对于一些特殊场所如核电站、医疗机构等的辐射监测也不够完善,存在一定的监测盲区。
未来,我国将加强辐射环境监测体系的建设,引入先进的监测技术和设备,拓展监测手段,完善监测网络,提高监测覆盖范围和精度。
除了传统的固定监测点外,还将引入无人机、遥感技术、移动监测站等新技术手段,实现对于辐射环境的全方位监测。
2.优化监测数据管理和分析未来,将着重优化监测数据的管理和分析,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并引入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数据分析,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密度,实现对辐射环境监测数据的实时动态监控和预警。
3.推进辐射环境监测的智能化和信息化随着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未来我国将加强辐射环境监测的智能化和信息化建设,实现对监测设备的远程控制和管理,提高监测效率和准确性。
现阶段城市环境保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探索
现阶段城市环境保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探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城市环境保护管理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为了更好地解决环境问题,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城市环境保护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从现阶段城市环境保护管理的现状出发,探索信息化建设在城市环境保护管理中的作用和前景,探讨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现阶段城市环境保护管理的现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环境问题逐渐凸显。
空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都成为城市居民生活中无法忽视的问题。
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大量固体废物、建筑垃圾等也给城市环境保护管理带来了巨大压力。
传统的环境保护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下的需求,更加精细化、智能化的管理手段势在必行。
二、信息化建设在城市环境保护管理中的作用和前景信息化建设是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对城市环境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和分析,以实现对城市环境的监控、预警和管理。
信息化建设能够帮助城市环境保护管理部门实现对环境数据的及时、准确的采集和处理,为环境问题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信息化建设还能够提高环境管理的效率和效果,为城市环境保护管理提供更加全面、精细的服务。
未来,信息化建设在城市环境保护管理中的作用和前景将更加突出。
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信息化建设将更加智能化、智慧化,为城市环境保护管理提供更多可能。
通过建立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环境信息平台、推广环境监测设备等措施,可以实现对城市环境污染源的实时监测和动态管理,为环境治理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手段。
三、当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信息化建设在城市环境保护管理中尚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技术标准的不统一,导致监测设备和信息系统之间的不互通互联。
其次是数据共享和隐私保护方面的问题,需要建立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同时保护公民个人隐私信息。
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和运行成本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未来的发展方向应当包括加强技术标准的统一,完善数据共享和隐私保护机制,降低信息化建设的成本等方面。
论述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论述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措施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经济的高速增长,环境污染变得日趋严重,要对环境污染的进行保护治理,需要科学先进的环境监测手段,因此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基础。
随着环境监测工作负荷日益增加,先进的监测技术应用与旧的传统工作方式、信息管理模式之间的矛盾也频繁出现。
自动化、在线化等现代监测技术正在形成,因此实现环境监测业务和统筹管理的双重信息化是新时期环境监测工作的迫切需要。
1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1环境监测信息系统没有形成网络随着信息化的深入,环境监测部门越来越多的业务需要信息系统的支持。
比如对于一个市级环境监测站来讲,应用系统就包括办公自动化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污染源自动监测系统、信息管理系统以及数据上报系统等等。
而各系统往往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彼此之间存在数据上的共享和交换。
如果在建设这些系统之前,没有经过整体的规划,只是基于某块业务自身的需求建设了相应的信息系统,那么就可能导致“信息孤岛”产生,造成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不同应用系统之间不能实时共享数据,数据需要人工的导出、导入或者另外做接口,不仅容易产生错误,而且增加了工作量。
其次,同一数据往往保存在不同的数据库中,导致数据的统一性较差。
最后,很多分析决策工具不能应用或是应用的效果不理想。
1.2关键性信息化技术面临应用瓶颈目前,我国的环境监测信息系统大多是借鉴国外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思路和框架,但在实际运用中发现国外的很多思路与方法与国内的实际情况并不相符,可目前很多地方一哄而上的运用实验室管理系统,只注重系统模块而不下功夫解决国际先进理念与国内实际结合的关键性技术,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浪费。
与此类似的还有环境监测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状况。
很多地方只注重该系统的视觉演示效果,而忽视系统本身的数据分析管理功能,使得具备强大功能的环境监测地理信息系统因为缺乏有效的维护使用环境和技术支持而变成了简单的汇报演示道具。
对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思考
对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思考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工作是指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对环境污染、自然资源利用、生态系统健康等方面的监测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展示,提高环境监测工作的效率和精确度。
下面是我对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一些思考。
一、加强环境监测信息化技术研发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信息技术,因此需要加强对环境监测信息化技术的研发和创新。
需要完善环境监测系统的硬件设施,提高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需要研发功能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软件,能够对大量的监测数据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分析,提高监测的能力和水平。
还需要加强对遥感和无人机等新兴技术的研发,用于环境监测的数据采集和监测。
二、建立统一的环境监测信息平台当前,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工作还存在信息孤岛的问题,各个单位和部门之间的监测数据无法有效共享和交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环境监测信息平台,实现全面的数据共享和交流。
这个平台应该包括对环境监测数据进行集中存储和管理的数据库,以及数据展示和共享的前端界面。
通过这个平台,监测数据能够及时共享给各个相关部门和单位,提高监测工作的整体效率和精确度。
三、加强环境监测数据的标准化和标签化为了提高环境监测数据的可比性和一致性,需要加强对数据的标准化和标签化工作。
标准化是指对数据采集、处理和展示等环节进行规范化,确保不同监测站点和时间的数据能够进行有效的比较和分析。
标签化是指对数据进行分类和归类,为后续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提供方便。
通过标准化和标签化工作,能够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可信度,加强环境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四、加强环境监测数据的信息安全保障环境监测数据具有重要的科研和决策参考价值,因此必须加强对数据的信息安全保障工作。
需要加强对环境监测数据的采集和传输进行安全加密和保护,防止数据泄露和篡改。
需要加强数据存储和备份的安全措施,确保数据在存储和备份过程中不会丢失或被破坏。
还需要建立完善的数据使用和权限管理制度,确保只有具备相应权限的人员才能访问和使用环境监测数据。
资源环境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展望
资源环境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展望在当今时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全球关注,资源环境信息化建设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手段。
通过信息化技术,我们能够更有效地监测、管理和保护资源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本文将深入探讨资源环境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一、资源环境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一)数据采集与监测技术的进步随着传感器技术、卫星遥感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资源环境数据的采集变得更加精准、实时和全面。
例如,高分辨率的卫星图像能够清晰地反映土地利用变化、森林覆盖情况和水体污染状况;传感器网络可以实时监测空气质量、水质参数和土壤湿度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为资源环境管理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支持。
(二)信息管理与共享平台的建设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纷纷建立了资源环境信息管理系统和数据库,实现了数据的集中存储和管理。
同时,一些地区还建立了信息共享平台,促进了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流与合作。
然而,在信息共享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数据格式不统一、数据质量参差不齐以及部门之间的壁垒等,影响了信息的有效利用。
(三)信息化在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在水资源管理方面,信息化系统能够实现水资源的实时监测、调度和优化配置,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在土地资源管理中,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土地规划、土地利用监测和土地整治工作的开展。
在矿产资源管理方面,信息化手段可以对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和利用进行全过程监控。
(四)信息化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在环境污染监测方面,在线监测系统能够实时获取大气、水和土壤等环境要素的污染数据,为环境执法和应急管理提供依据。
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利用信息化技术可以更准确地评估项目对环境的影响,为决策提供科学支持。
此外,环保信息化还推动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通过网络平台,公众可以更方便地获取环境信息,参与环境监督。
二、资源环境信息化建设面临的挑战(一)数据质量和可靠性问题虽然数据采集技术不断进步,但数据质量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数据误差、缺失和重复等。
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对策
1环境 监测 信 息化 现 状
1 信 息孤 岛仍然 是瓶 颈 . 首先 , 不 同时期针对 不 同业 务对应 于不 同科 室 由不 同开发 单位开 发编写 在 的信 息系统 彼此 之 间相互独 立, 相互 之 间不发 生任何 关联 , 各种非涉 密 业务信
到过 去业 务及数 据 的汇 总与整 合, 更要 长远考 虑到 未来可 能发 生的业 务需 求 。
城 乡 与 环 境
I ■ 环境 监 测信 源自化建 设现 状 与对策 贺 军
( 山市顺 德区环 境保 护 监测站 佛 广东 顺德 5 8 0) 2 3 0
[ 摘 要 ] 作者 分析 了 目前 环境监 测 信息 化发 展现 状 出了如 何加 快推 进环 境监 测信 息 化发展 的~ 些 建议 与策 略 。 提 一 [ 关键 词] 境监 测信 息化 建设 环 中图分 类号 :2 0 3 、 ¥ 1 . 、 献标识 码 : 文 A 文章编号 :0 9 9 4 ( 0 0 3 — 1 8【 10 1X 2 1) 40 2 ) 1
不仅要 立足于 本部 门的工作 要求, 要横 向兼顾 到主 管机 关以及其他 同级业 务 还 部 门的工作 要求 。 仅要 谋划 好本 单位 的运行 与发 展, 不 还要 纵向兼顾 到上 级监 测部 门乃 至国 家监测 总站 的总体 部署 和要 求 。不仅要 精通 于本行 业 的技 术范 围, 要兼 顾到相 关 行业 , 还 比如信 息化 行业 的技 术要 求 。
圆满解 决, 而 出现 了不顾 具 体情 况, 哄而 上 的局 面, 来是 为 了减轻 工作 从 一 本 量 、提 高工 作效 率 、提 高管 理水 平 、提 升质 控 等级 的 L M , 头来 却沦 为 Is到 费时 费 力 费钱 的鸡 肋 工 程 。 3 G G 强 中干 .I外 在各地 的环 境监测 信 息化 中, 环境 监测 地理信 息系 统 (I) GS 的应 用非常 普 遍 , 其在 信息 化演 示等 场合 中, 尤 扑面 而来 的视 觉效果 令人 印象 深刻 。而真 正 意 义上 的 G S I 应该 是 以数据库 为核 心, 过空 间数据 的输 入 、查询 、分析 、输 通 出和 管理 的 可视化 , 实现 维护和 扩展 。G S 身其 实只是 可视 化的展 现和 辅助 I本 工具, 真正有技 术含 量的是 与环境 监测管 理工作 紧密结 合 的图层标记 和数据 信 息 。这些 底层信 息 不仅 能在 为环保 管理 提供排 污源 点监 测与 污染源 举报 实 时 监测 、 境应 急预警 预 报功 能的 同时, 现强 大 的环 境监 测数 据统 计分 析、 环 实 决 策支 持 、 自动 归档等 功能 , 更能将 污 染源及 污染 处理 设备运 行状 态实 时监 控 、 对烟 尘黑 度监 控 、环保 10 1 、环 保调度 指挥 、排 污收 费 、环境预 测及 办公 自 动化 系统 等有 机地 结 合在一 起 。而在 很 多地 方 的环境 监测 信息 化建 设中, 于缺 乏数据 深度 分析 、 关技术 环境 的支持 由 相 及 需求市 场 的持久 性, I G S在实 际应用 中 内涵 不深 、后劲 不足 、作 用不大 , 更 多是 被 当成 是有效 强 化视觉 冲 击力 的汇 报与演 示 工具 。
浅谈对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思考
门工作人员走入误 区 , 造 成信息化建设与 自 身业务发 展不配套 , 在进 行综合处理 时出现 问题 , 还需要依 赖其 他的信息来将数据进 行交 换。这样一方 面浪 费了人力财力 , 另一 方面还容易使整个信 息系统 出现结构失衡 的现象 ,稳定性 能差并且 维护成本 高 的情
采用科学 的手段来处理好项 目管理过程 中的问题 , 从而来保证项 目建设 的顺 利进行 。只有这样 , 环境监测单位的信息化工作才会
取得理想 的效果 。
参考文献 :
[ 1 ] 李继强, 陈惠珍 , 陈静文, 张亮, 李 宁. 环境卫生监督监 测管理信息 况, 难 以建设所需 的系统 。 系统 的应用『 J ] . 中国公共 卫生. 2 0 0 1 ( 0 7 ) . 1 . 3项 目进 度 极 易 延 期 2 】 张保森, 肖红, 慎镛健. 构建环境监测业务网络化管理 系统 的思考 在项 目建设开工之后 ,监测 部门在管理时往往也存在 问题 , 【 J 】 . 中国环境监测. 2 0 0 6 ( 0 5 ) . 造成项 目建设 缓慢 。有些环境检测站都是委托其 他的开发 商来对 [
浅谈对环境 监测信 息化建设 工作 的思考
翟 斌
( 奉节县环境 监测 站 重庆 4 0 4 6 0 0 )
.
厂— i
.
设计人员在环境监测信 息化建设 之前 , 就要考虑 到系统运行
的整体性 , 做好整体规划 。每一类 的信息系统都有其 目的性 , 环境 所 以建设初 l 状进行 介绍 , 然后提 出若干对策 与建议 , 为环境监 测信 息 I 监测站所需要 的信息化只是将其特定 的需求信息化 。 f 化 的建设提供一定的科 学依据 。 期做好 环境监测信 息系统 的整体规划 对于环境监 测信息化 的进 I
新形势下的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分析
新形势下的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分析随着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显,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管理平台,能够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有效的支撑。
本文通过分析新形势下环境保护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探讨了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目标、管理模式和平台功能,以及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1. 现状与挑战新形势下,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显,中国生态环境问题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了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环境保护。
然而,生态环境保护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1)信息不对称。
由于信息来源分散、监管机构众多,信息公开度低,导致难以获取全面、准确的生态环境数据。
(2)管理体系不完备。
生态环境保护涉及多个部门、多级政府和企业,但管理体系不够灵活、高效,缺乏统一协调和快速响应能力。
(3)缺乏科技支撑。
目前,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关注大气、水、土壤污染,但监测手段和技术相对滞后,无法为全面保护生态环境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
针对上述问题,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管理平台是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
2. 目标、模式和功能(1)目标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管理平台旨在建立全国统一的生态环境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智慧生态环境保护”。
其目标是建立全面、准确、及时、公开、可信的生态环境信息共享机制,提高监管效能,保障生态环境安全。
(2)模式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管理平台应采用政府主导,市场进行理性引导的模式。
政府应该组织管理和分配资金,鼓励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应用软件,促进应用系统的大规模推广。
同时,市场应根据环保科技的发展来探索有益的商业模式并形成。
(3)功能1) 数据整合和共享功能。
将各类生态环境监测数据整合至平台,通过系统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实现与各部门、社会主体的数据共享。
2) 多级监管功能。
实现生态环境监督与管理部门的全面联动,提高监管效能。
3) 监测预警功能。
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快速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进行监测预警和预测预报,提供决策支持。
新时期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研究
新时期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研究一、新时期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1. 数据准确性问题在新时期的环境监测中,数据的准确性始终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由于监测设备的精度和灵敏度不足,以及监测过程中的人为干扰等因素的存在,监测数据往往存在一定的误差,难以反映出真实的环境状况。
特别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突发性污染事件或重大事故发生时,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更是难以保证,给环境管理和应急处置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 监测范围不足问题目前的环境监测工作主要集中在城市和工业区域,对于农村地区、边远地区和海洋等一些特殊地域的监测覆盖范围较小,监测设备和人力资源投入也相对不足。
这就导致了这些地区的环境监测数据不够完整、准确,环境管理和保护工作也相对滞后,难以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
3. 监测手段滞后问题虽然随着科技的发展,环境监测手段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与环境问题的快速变化相比,监测手段仍然存在滞后的情况。
特别是在新兴环境污染物质的监测和识别方面,目前的监测手段和技术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难以满足对各种环境问题的快速监测和处理需求。
在新时期的环境监测中,监测体系的不完善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当前的监测体系主要还是由政府部门和一些专业机构来负责,而社会力量的参与相对较少,监测数据的权威性和科学性仍然有待提高。
监测体系中的监测标准、方法和技术标准化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从而提高监测工作的规范性和可比性。
二、完善策略研究针对新时期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提出一些完善策略,以推动环境监测工作的不断改进和提升。
1. 提高监测设备的精度和灵敏度针对环境监测中存在的数据准确性问题,我们可以加大对监测设备的更新换代投入,提高设备的精度和灵敏度。
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环境监测技术和设备,引进和研发一些新型的监测设备,以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反映环境状况。
2. 加大对监测覆盖范围的投入为了解决监测范围不足的问题,我们可以加大对监测覆盖范围的投入,扩大监测网点的密集度,加强对农村地区、边远地区和海洋等特殊地域的监测覆盖,以确保环境监测的全面性和及时性。
青岛市生态环境监测领域信息化建设现状及相关对策建议
青岛市生态环境监测领域信息化建设现状及相关对策建议摘要:环境监测领域信息化建设是提升生态环境领域监测能力和治理水平的重要保障,本文分析了青岛生态环境监测系统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一、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化基本情况青岛市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化工作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经过近30年发展,已在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环境监测数据库建设、监测信息发布、环境监测数据综合分析与应用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
近年来青岛市紧密结合当前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特点,将加强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作为落实数字山东、数字青岛的重要抓手,不断优化完善全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充分优化整合现有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加强各类环境监测数据的汇聚共享,从监测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管理、分析、发布六个方面,持续提升环境监测的信息化水平。
不断夯实数据支撑基础,全力推进大数据、物联网、卫星遥感等技术在环境监测领域中的实际应用,为环境管理的科学决策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二、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化面临的实际问题近年来,通过加强监测数据资源的共享和应用系统的开发整合,青岛市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工作在空气质量预报预警、污染源自动监控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大幅提高了环境监测日常办公及部分监测领域的工作效率,但面对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与上级要求、当前工作实际需求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经费保障投入不足,现有的部分信息化及网络软硬件设备不能得到及时更新,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当前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实际需求。
目前自动监测、空气预报两个业务部门在用的大部分重要业务系统使用的都是监控中心提供的虚拟服务器,且现有服务器资源紧张,监测数据存储接近饱和,随着空气预报的精细化水平不断提高,需要大量监测数据的存储及深度运算,急需大幅度增加高性能服务器的数量。
环境监测与信息化管理
环境监测与信息化管理环境监测与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环境监测与信息化管理成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环境监测与信息化管理的概念、现状、挑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概念环境监测是指对大气、水体、土壤等自然环境进行实时或定期观测和数据采集,以了解和评估自然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
而信息化管理则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提供决策支持和预警预报等功能。
二、现状目前,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我国在环境监测与信息化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
各级领导加大了对污染源排放情况的监管力度,并建立了一系列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同时,各种先进的传感器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实时数据采集,并通过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等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和预测。
这些措施有效地提高了环境监测与信息化管理的水平,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挑战然而,环境监测与信息化管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传感器技术的发展还不够成熟,无法满足复杂环境监测的需求。
其次,数据采集和传输的成本较高,限制了监测范围和频率。
此外,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如何将大数据转化为有用信息仍是一个难题。
最后,公众参与度不高、信息公开度不够等问题也制约着环境监测与信息化管理的发展。
四、未来发展方向为了克服上述挑战并进一步提升环境监测与信息化管理水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在技术研发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在传感器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等领域取得突破;其次,在法规层面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并加强对污染源排放情况的监管力度;此外,在数据处理和分析方面加强研究,提高数据的利用价值;最后,加强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提高社会的环境意识和参与度。
总结起来,环境监测与信息化管理在当今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合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评估自然环境质量,及时预警并采取有效措施来保护生态环境。
浅谈环境保护信息化在环保工作中的发展
浅谈环境保护信息化在环保工作中的发展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对于环境保护力度的重视,人民的环保意识也随之不断提高,环保工作的展开越来越顺利,但随着环保工作的深入开展,传统的宣传和管理实施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信息化时代快速发展的需要。
正因如此,环境保护信息化应运而生,环境保护信息化地提出及应用,是将信息化建设有效地应用在环保工作中,实现数据快速共享和数据分析与整合,显著提高环保工作监管效率,使环境保护工作实现科学管理。
本文将从目前我国环保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出发,指出环境保护信息化的应用对于环保工作开展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如何加强环境保护信息化发展的战略措施。
关键词:环保工作;大数据;环境保护;信息化;发展;引言: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环境保护工作已经逐渐成为目前我国建设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在现有政策和相关技术的支持下,寻求污染低、效益好、可持续的环保发展方向。
然而在环保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地出现了许多问题,例如环境保护工作效率低下,不能够很好地结合信息化技术,提高环保工作开展的效率等问题,目前,国内外的环保治理经验表明,通过科学合理的信息化技术应用是有效改善环保工作治理现状的有效方式,且已经在目前的应用过程中效果显著。
我国已经在近年来的环保工作开展中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网络通信体系,并且仍在持续建设中,这都将为我国的环境保护信息化发展提供重要支持。
一、现阶段环境保护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1.1环境保护信息化体系建设不完善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的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管理理念相对落后。
缺乏完善的标准管理体系和具有指导性的规范指引,正是由于缺乏完善的体系和规范文件支持,管理人员不完全懂得如何去运用行之有效的环境保护信息化管理方法去指导环保工作开展,在遇到问题时不能及时做出相应的处理方法;同时由于体系的不健全,各个环保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交流,分工不明确,导致环保工作开展效率低,各个部门之间的数据无法实现快速地共享。
浅谈检验检测机构信息化建设
浅谈检验检测机构信息化建设【摘要】本文从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影响因素、实施方法、关键技术和管理模式等方面探讨了检验检测机构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内容。
信息化建设不仅能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度,还能优化资源配置、加强数据管理,提升服务质量。
未来信息化建设将呈现出更加智能化、数字化的发展趋势,但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和机遇。
通过不断探索创新,检验检测机构可以实现信息化建设与科技发展的无缝对接,为行业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活力。
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在于推动机构加速发展,提升竞争力,应对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检验检测机构、重要性、影响因素、实施方法、关键技术、管理模式、意义、发展趋势、挑战、机遇1. 引言1.1 浅谈检验检测机构信息化建设浅谈检验检测机构信息化建设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对检验检测机构的业务流程、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和升级,实现信息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的过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迅猛进步,检验检测机构信息化建设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和趋势。
信息化建设不仅可以提高检验检测机构的效率和服务质量,还可以提升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检验检测机构需要充分认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深入了解影响因素,掌握实施方法和关键技术,建立适合的管理模式。
只有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才能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满足客户需求,提高服务水平,推动行业的快速发展。
在当前信息化大潮的推动下,检验检测机构必须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服务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
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必要选择,也是检验检测机构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2. 正文2.1 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信息化建设对检验检测机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信息化建设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通过数字化管理和自动化操作,能够减少人力成本和减少人为错误。
信息化建设可以提升服务水平,通过信息化技术,检验检测机构能够更快速地为客户提供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完善现阶段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工作
发表时间:2016-08-16T16:38:37.170Z 来源:《低碳地产》2015年第12期作者:蔡极伦
[导读] 在我国,环境监测的信息化建设虽取得一些进展,但随着环境监测的工作不断的增加和工作的复杂程度不断的提高。
蔡极伦
陆丰市环境监测站广东陆丰 516500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日益恶化的环境倍受社会和民众的关注,环保领域中的环境监测信息在无形之中被推上社会信息化的平台,这将给人们带来了更多便利,但进入初始阶段的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完善。
例如:在日常工作中,未能充分使用的信息科技和网络技术进行工作的高效管理系统。
文章主要分析了当前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并对当前如何完善信息化的环境监测建设工程提出了建议,仅供行业人士参考。
【关键词】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完善建议
引言
在我国,环境监测的信息化建设虽取得一些进展,但随着环境监测的工作不断的增加和工作的复杂程度不断的提高,停留在之前的监测思路和工作模式已经跟不上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
所以,当前实现环境监测技术自动化与网络在线化的信息发展已经成为趋势,只有做好监测工作的每个细节以及完全使用信息化来强化监测整体工作,才能达到监测资源共享的预期效果。
一我国环境监测信息化的建设
1.1项目规划成为第一步骤。
在进行一个新项目工作的前提,拥有一个完善的规划方案,给工作人员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才能不断的进行项目工作实施建设,最终完成建设的目标。
下面以某城市为例子来分析说明以上的观点:在某城市环境监测信息化的建设实施5年计划,以每3年为一个周期建设,3年内的建设分别为系统优化,系统使用,系统建设等方面进行资源整合,完善以上3方面的系统建设后就不会再设定周期性工作。
因环境监测工作会随着每个时间段进行变化,所以,相应的技术准备也会随着发生改变,周期性设置只适和用在几年内的一个工作范围。
但关于环境监测系统的建设,正常情况下,都是分周期性的进行工作,这样才能保证前期系统工作验收后的下步工作的继续开发,既提高了工作效率以及为企业节约更多的资金成本,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1.2 主线要明确,资源需充分。
1.2.1明确我国环境监测的信息化系统管理,主要由监测管理和监测业务的信息化管理两部分的主要工作。
监测管理在信息化管理系统中担任主体构架角色,监测业务则担任的是主体内容的角色,是环境监测行业生存的前提与基础。
系统的监测产品主要是数据业务的系统信息处理,在信息化管理系统中,数据的详细精确很重要。
1.2.2 环境监测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前需要充分准备所需的资源。
主要是企业的前期资金投入和后期的投入,在建设初期,一定要明确一个团队进行跟进信息化建设的整个过程,所需环境监测工作的信息化软硬件购置需根据项目需求来进行,避免造成资源和资金的浪费,在项目后期建设过程中,企业投入的资金是长期的,需持续的为系统软硬件进行维护。
1.3 在建设环境监测系统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是:系统一定要与外围系统间进行交互。
监测工作的根本性是为环境管理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所以信息系统必须具备开放性特点,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环境监测从业人员应对自身的系统非常熟悉,比如系统特点,数据结构,来进行实现与外围系统的有效工作。
1.4 软件平台的建设,确定整体模式。
环境监测从业工作人员今在对系统软件进行选择时,需注意选取行业内信誉好的供应商,同时要谨记在进行不同业务系统的建设时可以选择不同的模式,因此,软件的平台选择具备有多样性和差异性两方面性质。
另外,在选择过程中,应尽量选择具备有二次开发能力的软件平台,保证所选的软件已开发较为成熟。
在进行子模式系统选择时,从业技术人员应根据自己需求的子系统的特性来进行选择,对一致性的追求是没要求的。
但,其最终的目的是让整个信息系统构建出一个统一的信息集成平台,平台内可以进行数据的集中管理和分析。
综合数据平台目的在于集成数据,而非应用集成,这一平台能够将大量的数据信息加以关联,避免了数据割裂。
二环境信息化建设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环境监测信息化的建设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主要有四方面的问题,第一方面:信息共享不充分,信息流动性范围小,严重出现孤立状况。
第二方面: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不能充分的发挥,导致定位技术只应用在展示的方面,未能使用在技术方面。
第三方面: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理论未充分发挥作用。
第三方面:环境在线监测工作存在很多问题,很多系统的软件平台处理不了深度的数据,在线化监测理念未能实现。
三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完善建议
3.1 明确定位,按照科学合理的开发思路。
要使环境监测工作信息化建设完善,首先要做的是明确定位,按照科学合理的开发思路。
从业人员必须要时刻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还需要关注主管部门的隶属关系,关注本部门同级别间的一个协调工作。
在进行系统设计和方案规划的时期,整合分析业务,还要考虑目前的监测业务的需求点,以及未来将出现的新需求,从业技术人员应按照国家的检测要求范围来对自身部门的运行工作进行规划,要做到深入的掌握本职工作的技术要点,还应对相关行业技术标准进行了解。
3.2 数据架构的完善,形成有序的数据流。
进行环境监测的信息化建设时,工作部门首先要把历史环境数据整合起来,进行数据分析,结合之前的工作经历进行整合,得出符合当前业务需求的数据规则与编码体系,并将这两者进一步明确与规范。
3.3严格遵守行业标准,规范系统建设。
环境监测部门需要将环境监测的行业标准与信息化建设的标准作为工作方针,应从不同层次与角度进行处理问题。
之所以要将原有的数据组成与数据库结构投入改造过程,是为了保证数据系统内部监测信息的特异性与准确性,从而
为信息系统的运行提供技术支持。
从业人员需要将数据库进行有效架构并予以升级,不断改良数据结构,同时不断筛选与核对数据信息,实现数据库中数据字典的规范化。
4.精简工作流程,形成有序工作流。
在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中,工作人员应该仔细分析业务流程,将工作步骤予以简化,构成有序的工作流程。
在系统进行常规采样与监测时,由于监测工作覆盖面广、涉及的项目门类众多、信息量巨大、信息复杂度高,所以工作人员务必要保证信息的准确与有效,另外,还要尽可能地简化数据填报、计算、信息审核、数据管理的流程,减弱系统的运行负荷,增强其便捷性与实用性。
5.在系统应用中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建设。
环境监测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工程。
信息系统的建设需要长期的努力,系统投入运营后,同样需要不断的维护与完善。
工作人员首先要进行各个业务子系统的开发,之后,应该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建设在具体业务中的应用,在环境监测的方方面面普及信息技术。
在信息系统的运行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问题与修改建议,此时工作人员必须要认真听取意见建议,不断地调整系统,真正发挥信息化建设对于环境监测的促进效能。
四结束语
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是现代化环境管理控制的重要手段。
现阶段,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向监测技术的自动化与监测过程的在线化。
在我国,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在发展阶段,仍处于较落后状态,不能完全满足环境工作的需要,因此,环境监测人员要制定可行计划,加快信息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