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神经元的信息传递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膜上具有钙通道。
神经科学 Neuroscience
一、突触的类型
2,化学突触
b、突触间隙 宽度因突触类型的不同而不同,约
20nm, 中枢 10-30nm, 神经-肌肉 接头 50-60nm。
突触间隙充满纤维性胞外蛋白基质
,粘附突触前膜和后膜。如受体的胞外 段,突触前后膜上的细胞粘附分子。粘 附分子(Cadherins钙依赖性粘附分子 ,NCAM神经细胞粘附分子等)。
合物组成(如 SNARE,与突触囊泡的胞吐和内吞相关的RIM蛋白等)
突触小泡的大小和形态不同,与所含的神经递质种类相关。
清亮小泡,兴奋性非肽类递质如谷氨酸和乙酰胆碱。 扁平小泡,抑制性神经递质,如GABA 小致密核心囊泡,胺类如E、NE等 大致密核心囊泡,5-羟色胺,脑啡肽等肽类。 多种神经递质共存。 (large dense-core vesicle)
神经科学 Neuroscience
突触类型 电突触
化学突触
突触间隙 3.5nm
20-40nm
突触前后胞浆 连续性
具有
精细结构 缝隙连接
信息传递物 离子电流
不具有
突触前囊泡、活性带、突触后受 体 化学神经递质
突触延时 几乎没有
延时明显,至少0.3ms,一般在15ms或更长
传递方向 双向
单向
传递条件
突触前膜去极化 即可
神经科学 Neuroscience
一、突触的类型
(2)中枢神经系统化学突触分类:
根据突触前后膜分化的外形,可分为:
a、不对称的Gray type I (后膜厚度大于前膜) 圆形突触小泡; 大的突触间隙;活性带大;
一、突触的类型
2,化学突触
神经科学 Neuroscience
(1)化学突触的特点:
a、突触前膜
b、突触间隙
c、突触后膜
神经科学 Neuroscience
一、突触的类型
2,化学突触 a、突触前膜 一般为轴突末梢膨大,轴膜增厚形成,突触前膜胞质内含有的突触小
泡是其形态学依据;
活性带(active zone),主要是介导神经递质的释放,主要由一些蛋白复
的神经递质信号并传递到突触后神经元。
结构组分:特定受体、受体相关的信
号转导蛋白、通道、细胞骨架蛋白等。
突触后致密带(postsynaptic densFra Baidu bibliotekty,
PSD),不仅有受体和通道蛋白,而且有 PSD95,PSD93等骨架蛋白,可以传递 胞间信号为胞内信号。
Postsynaptic Density
神经科学 Neuroscience
一、突触的类型
1,电突触常用研究方法
①染料耦合(dye coupling),一般常 用的是荧光黄,在相互联系的一侧神经 元注射,如果存在电突触,荧光染料会 通过缝隙连接进入到另一侧神经元,则 可以表明有电突触的存在; ②通过双电极细胞内记录的方法,看看 是否有突触延迟,以及兴奋是否同步传 播; ③通过冰冻蚀刻和电镜技术观察其微观 结构; ④通过免疫细胞组织化学方法鉴定是否 存在连接蛋白(connexin)。
突触前膜需要动作电位
神经科学 Neuroscience
神经科学 Neuroscience
一、突触的类型
2,化学突触 (2)中枢神经系统化学突触分类:
根据连接形式,可分为: ① 轴-树 axodendritic ② 轴-胞 axosomatic ③ 轴-轴 axoaxonic ④ 树-树 dendrodendritic
Otto Loewi和迷走物质(化学突触)
• 电刺激迷走神经可以减慢心脏搏动。 • 收集浸泡过心脏的溶液,将它们施加到另一 个分离的蛙心,致使蛙心搏动减慢。
Otto Loewi
神经科学 Neuroscience
一、突触的类型
电突触,化学突触
1,电突触 缝隙连接(gap junction), 突触前后膜间距仅3nm 允许临近神经元的离子 和小分子通过电突触直 接从一个神经元流入到 另外一个神经元。
神经科学 Neuroscience
一、突触的类型
1,电突触
➢ 使相邻细胞同步放电,对内环境不敏感。 ➢ 无脊椎动物中普遍存在; ➢ 哺乳动物早期发育过程,允许相邻细胞共享电信号和化学信号。 ➢ 在神经系统胶质细胞、视觉系统、Schwann Cell髓鞘每层之间存在。 ➢ 在上皮细胞、平滑肌、心肌、肾细胞及部分腺体细胞间也普遍存在。
电突触常用研究方法:
①染料耦合(dye coupling),一般常用的是荧光黄,在相互联系的一侧神 经元注射,如果存在电突触,荧光染料会通过缝隙连接进入到另一侧神经 元,则可以表明有电突触的存在; ②通过双电极细胞内记录的方法,看看是否有突触延迟,以及兴奋是否同 步传播; ③通过冰冻蚀刻和电镜技术观察其微观结构; ④通过免疫细胞组织化学方法鉴定是否存在连接蛋白(connexin)。
第三讲神经元的信 息传递
神经科学 Neuroscience
突触传递
1. 突触的类型 2. 化学突触传递的原理 3. 突触整合的原理
神经科学 Neuroscience
突触: 信息从一个神经元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的特殊的接触位点。 1897, Charles Sherrington 将这些位点命名为“Synapse”; 1959, Edwin Furshpan, David Potter 证实了电突触的存在; 1921, Otto Loewi提供了化学突触的证据; 1951, John Eccles应用玻璃微电极研究中枢神经系统突触传递 的生理学。
Connexon(连接蛋白):6个连接蛋白形成连接子,2个 连接子形成缝隙连接通道(六角形的离子通道)。 通道直径 1-2nm,可通透细胞离子和部分小有机分子。 通过连接蛋白的旋转可关闭电突触。
神经科学 Neuroscience
一、突触的类型
1,电突触 电突触传递的特点: 电突触反应幅度较小(哺乳动物); 双向传递; 无潜伏期; 传播速度快;
临近于前后膜或膜内紧密聚集的蛋
白称为膜分化物(membrane differentiation)。
PRE
Synaptic cleft
POST
Active zone Synaptic cleft
一、突触的类型
2,化学突触
神经科学 Neuroscience
c、突触后膜
突触后膜功能是接受突触前末梢释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