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第八课 寡人之于国也课下能力提升 新人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一必修3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一必修3语文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原因。

2.掌握“凶、察、兵、直、数”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了解“于、之”两个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3.了解“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等几个句式的特点,辨析它们和现代汉语的不同特点。

【教学重点】1.结合本文学习,联系历史资料,了解孟子思想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

2.理解“以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比喻的内涵。

【教学难点】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

【教学时数】3教时一、导入由孟子的三句话导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武威不能屈!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

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

主张“制民之产’(使农民有规定数目的田可耕),但同时却主张恢复西周井田制度。

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

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始终未被采纳。

《孟子》:的文章很雄辩,感情强烈,辞锋犀利。

在宣传主张、论辩事理时,常能分析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步步深人,层层进逼,以使自己的论辩最后获胜。

《孟子》还善于运用譬喻来说明道理。

常于从容谈论之间引喻对比,意思精列《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播放《寡人之于国也》朗读。

二、合作探究字词整理1.给下列字注音王好战hào 弃甲曳兵yè数罟不入洿池cù gǔ wū衣帛yì鸡豚狗彘t ún zhì庠序xiáng 饿莩piǎo2.词语讲解凶:(1)不吉祥,不幸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 (顺应自然的变化,采取正确的措施就吉利;顺应自然的变化采取错误的措施就凶险)(2)庄稼收成不好河东凶亦然(《寡人之于国也》)(3)凶残、残暴攘除奸凶(《出师表》)(4)恐惧而喧嚷骚动敌入而凶(《国语》)(由于敌人入侵因恐惧而喧嚷骚动) 察:(1)观察、仔细看徐而察之(《石钟山记》)(2)考察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3)考察后推荐察臣孝廉(《陈情表》)(4)明智、精明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东方朔《答客难》)兵(1)兵器、武器兵刃既接 (《寡人之于国也》)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2)军事、战争兵者,国之大事 (《孙子兵法》)(3)军队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廉颇蔺相如列传》)(4)士兵可汗大点兵 (《木兰诗》)直(1)与“弯”相对木受绳则直(《劝学》)(2)正确的、正直的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指南录〉后序》)(3)面对、遇到与单于相直(《汉书》) (与单于相面对)(4)价值,后写作“值”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5)副词,仅,只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6)副词,径直、一直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信陵君窃符救赵》) (7)副词,竟然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论积贮疏》)数Shù(1)数目、数量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2)几,几个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狼》)(3)命运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六国论》)Cù(4)密,与“疏”相对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Shǔ(5)计算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Shuò(6)屡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通假字(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颁〗通“斑”(3)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通“途”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作动词(1)填然鼓之〖鼓〗打鼓(2)树之以桑〖树〗种植(3)七十者衣帛食肉〖衣〗穿(4)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5)王无罪岁〖罪〗归罪动词作名词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活着的人,死去的人)形容词作动词谨庠序之教(认真从事)使动用法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使….迁移)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申之以孝悌之义树之以桑则无望民之多于领国也宾语前置未之有也判断句非我也,岁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固定句式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只是……罢了,那还是……)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的…有的….)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这与……有什么不同呢?) 例1 下列有关“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树之以桑B.以五十步笑百步C.请以战喻D.愿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例2 下列画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河内凶(有战乱)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例3 下面画线字意义不同的一组是A.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春心莫共花争发B.弃甲曳兵而走斩木为兵C.或五十步而后止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D.是亦走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例4 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斯天下之民至焉②鸡豚狗彘之畜③树之以桑④未之有也⑤邻国之民不加少A.①⑤/③/④/②B.①③⑤/②/④C.①②④/③⑤D.①②⑤/③④例5 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A.请以战喻B.寡人之于国也C.王无罪岁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引出论题。

高中语文 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一必修3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一必修3语文教案
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行文的。
3.集体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由“王顾左右而言他”的故事引入。
二、合作探究文本
1.梁惠王的困惑
梁惠王的苦恼是什么?
请一位同学,以梁惠王的语气诵读第一段。
阅读小帮手
公元前361年,魏国迁都大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梁惠王中晚期,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都遭遇惨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于是,梁惠王“卑礼厚币以招贤者”。孟子于公元前320年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不佞(nìng),兵三折(zhé)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
但是当我一“引导”,就像自己坐在主驾驶的位置上一样,又不想放手给学生这个“副驾驶”了。这恐怕就是教师常常以讲为主的主要原因吧。
2.自读课文的五、六两段。孟子提出了几条建议?
孟子的建议:
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
结果: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自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蓄,无失其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结果:七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饥不寒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孟子的仁政主X在本文中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明确:不同。“未之有也”中的“之”作“有”的宾语,故应是代词;而“何厌之有”中“有”的宾语却是“何”,故“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三)课后作业
1.巩固全文的翻译与背诵。
2.利用晚自习时间完成活页卷“能力提升层次B”的课外拓展部分。
教学
反思
本文让学生熟读成诵后才上的,学生对文章虽较熟悉,但对文章的内容、论证的方法及语言特色还是陌生的。所以我加强了这方面的引导。效果还不错。
二、检查自主学习效果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讲解与例题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讲解与例题新人教版必修3

在儒家文化的大河中,有这样一位老人,他继往开来,高举着“德政”“民本”的大旗,奔走于各诸侯间的黄尘古道上,想以自己单薄的力量阻挡那些“非义”的战争;他著书立说,阐释着自己“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仁者无敌”的政治观和“荣华不可以淫,贫贱不可以移,威严不可以屈”的大丈夫人品。

历史湮没了黄尘古道,而他的思想凝集成了光照万世的《孟子》。

学习孟子的文章,一要认识其思想,二要学习其论辩方法。

《寡人之于国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是孟子游说梁惠王的一篇说辞。

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这期间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为杂乱,社会更为动乱不安。

同时思想也更为活跃,正当“百花怒放”的时代。

孟子曾仿效孔子,率领门徒游说各国,宣传自己的治国主张和政治理想。

据《史记·魏世家》记录,梁惠王三十五年,“卑礼厚币以招贤者”,于是贤者数人不远千里到达魏都大梁,这此中就有孟子。

二人一见面,梁惠王就想获得“以利吾国”的良策,孟子则以“何须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为对,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

二人另一次见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

梁惠王喜悦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尔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为对,并经过历史事实的对照,说明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的不一样结果。

正是在接触、谈话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相互有了进一步认识,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样一篇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孟子(约前372—前 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据《史记·孟子荀卿传记》记录,他是子思(孔后代,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其学说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质,不被采纳。

于是“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四书五经”,中国儒家经典的书本。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8、寡人之于国也·教课设计【背景资料】一、作者介绍孟子(约前 372—前 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当时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据《史记·孟子荀卿传记》记录,他是子思(孔后代,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

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以为迂阔、远离实质,不被采用。

所以,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一书全面反应了孟子的思想。

孟子是继孔子以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直被以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代将他和孔子并称。

他曾拒杨墨,反纵横,保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代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点。

第一是擅长雄辩,拥有气概充足、感情激烈、笔墨舒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争辩,逻辑谨严。

此中最多的是各样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发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巧多变。

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说事理,争辩是非。

二、孟子的德政思想1.民本思想。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医生。

”(《孟子·悉心下》)获得百姓拥戴的人材能成为天子,获得天子欢心的人能够成为诸侯,获得诸侯欢心的人能够成为医生,可见“民为贵”的道理。

孟子在尖利复杂的阶级斗争中看到人民的力量,以为社会平定的前提在于百姓的安家乐业,这一点在当时也是有踊跃意义的。

2.邦国的主权在民。

孟子与梁惠王讲话,梁惠王问:“天下恶乎定?”孟子回答:“定于一。

”梁惠王问:“孰能一之?” 孟子回答:“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 梁惠王问:“孰能与之?”孟子回答:“天下莫不与也。

”(《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说,假如一个君王不嗜杀戮,那么,天下没有不肯意把政权交给这个君王的人。

万章问孟子:“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说:“否;天子不可以以天下与人。

高中语文第3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说课稿素材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第3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说课稿素材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第3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说课稿素材新人教版必修3《寡人之于国也》说课稿一、说教材、学情《寡人之于国也》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的重点篇目,该文集中反映著名思想家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缜密的思维,高超的论辩能力。

新课程标准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该单元所选课文都是古代的议论性散文。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在于让学生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掌握基础的文言语法知识,学习如何清晰有力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

本文安排在单元的第一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是实现“授之以渔”,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掌握文言学习方法的关键。

高中不少学生还延续初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满足于盲目背诵,只顾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无法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对于文言文的知识高一学生还处在积累的阶段,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和一定量的诵读。

结合教学大纲对本单元教学要求,依据新课标倡导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拟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学习孟子“仁政”的思想;2、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文言现象,包括理解课文中实词与虚词的意思,通假、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一些固定句式的使用;3、通过诵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新课标指出,应该“通过阅读与思考,领悟其丰富的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因此,我把学习孟子仁政的思想设为本文的教学重点。

由于本文系诸子散文,时间跨度大,学生较少接触论辩式议论文,因此,我把“通过诵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设置为本文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采用的教法是以诵读和分析为主,加以点拨启发、讨论领悟。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示范教案设计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示范教案设计

【讲】人教必修3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资料【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及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1.学习巧用比喻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

2.提高掌握古汉语常识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1.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2.对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难点: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解决办法:1.对课文第三部分阐述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的正确理解。

这部分实际上是孟子“仁政”内容的具体化。

2.对孟子及《孟子》一书的了解。

【课时安排】2课时【学生活动的设计】1.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

(2)借助字典,正确译文。

(3)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

2.课内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

第一课时[学生活动设计]1.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

(2)借助字典,正确译文。

(3)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

2.课内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

[学习情景设计]1.导入新课(1)教师范读正音王好(hào)战弃甲曳(yè)兵而走谷不可胜(shēng)食也数罟(cùgǔ)不入湾(wū)池养生丧(sàng)死无憾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然而不王(wàng)者涂有饿莩(piǎo)(2)学生复述课文。

(3)用课文原话回答以下问题,目的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①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收”并无本质区别的?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

人教版-高二语文人教必修三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人教必修三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人教必修三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孟子》第一课时(总34课时)一、教材依据: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试验教材必修3第8课。

二、设计思想:本课属古代议论性散文。

对于这类文言文,重点应放在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上,放在熟读背诵课文上,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积累语言材料,形成一定的语感。

另外还要通过指导和启发,培养学生质疑解难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孟子及其仁政思想。

2.能力目标:朗读文章,突破语言障碍,形成语感,初步读通文章。

3.情感目标:从孟子的成长过程获得一些启示。

(成长与环境)四、教学重点:1.通读文章,读准字音,订正一些常见错误。

(纠正学生预习时的误读)五、教学难点:1.试理解文章,并当堂背诵。

六、教法选择:指导朗读――分角色朗读――体会七、学法指导:朗读-体会-背诵八、教学准备:九、教学过程:㈠导入新课1.试背诵孟子的名句、请同学们整理有关孟子的典故。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⑤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⑧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⑨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⑩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典故成语如:孟母择邻、孟母断织、五十步笑百步、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挺身而出、舍我其谁)㈡作者及背景1.作者孟子与《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后人把他与孔子合称孔孟,并尊称他为亚圣,《孟子》是记录孟子思想及其言行的一部著作。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

《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

语文ⅲ人教新资料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资料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语文ⅲ人教新资料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资料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18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直.不百步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③野花发.而幽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主人忘归客不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3.兵 ①非我也,兵.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
6.加 ①邻国之民不加.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6新课标创新人教语文必修3 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第八课 寡人之于国也

2016新课标创新人教语文必修3   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第八课  寡人之于国也

[新课入门须知][知目标]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孟子受业于子思的门人,通儒学经典,在百家学术中独尊孔子。

五十岁以后,他曾经率领弟子先后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君主,宣传他的“仁政”理论。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又一儒学大家,后人称其为“亚圣”。

他对儒家理论的新贡献是“性善论”,并以此为理论基础。

他在政治上倡导“仁政”,推行王道,反对霸道。

孟子还特别重视“民”的作用,他强调人民在封建社会政治生活中有着重要地位。

孟子与弟子一起编成《孟子》,该书是记载孟子言行的书,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知背景]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是一个“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的混乱时期。

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

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

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

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

孟子也得以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样一篇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知常识]1.《孟子》《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辑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辩、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

《孟子》有七篇十四卷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又加强了说服力。

2020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2020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系向牛头充炭直.(

非我也,兵.也(

(5)兵穷必兵以.黩长武安君(为质,兵.)乃出(

草木皆兵.(

驴不胜.怒,蹄之(

(6)胜不 此 日违 所 出农 谓 江时 战 花, 红 胜.谷 于 胜.不 朝 火可 , 廷春 ( 胜.来 食江 也水 (绿如 )蓝()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6)以可 斧以 斤.无 以.时 饥入矣_山__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 连 词,表承接 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并列 (2)句末助 词 句末语气词,了 (3)指示代词,这样 形容词词 尾,相当于“地” (4)没有实在意义的衬字 助词,的 代词,代百姓 (5)介词,比 介词,对 介词,在 (6) 介词,用 介词,凭借 介词,按照 介词,拿
(4)之填 五然 亩鼓之.之 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_____________
(5)于则寡无人望之民于.之国多也于_.__邻__国__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_________________ 请以.战喻_________________
孟子谈问题时,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来增强 文章的说服力,先把主旨藏起来,从侧面、反面、外围 入手,逐渐引向本题。这样,文章如曲径探幽,引人入 胜;文势则波澜起伏,毫无板滞。其言行主要记录在 《孟子》一书中。《孟子》与《论语》同为语录体散 文,但相比《论语》,它篇幅较长,内容更具体,描绘 更细致。

高中语文3.8寡人之于国也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3.8寡人之于国也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3)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基本设想】这篇课文是《孟子》第三章,主要阐述儒家的王道思想。

其中,“不违农时”一段论王道之始,“五亩之宅”一段论王道之成,这是本章的核心。

把握这个核心,就可以看出全文的理路:开始,梁惠王自称尽心于国,问邻国之民不归顺之故,孟子设喻作答,暗示对方要放弃战争政策,自反修政;然后因势利导,从正面提出王道的主张,要在制民之产;最后以“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照应开头——不“罪岁”,则当行王道;王道行,而天下之民至矣。

这个理路应当让学生知道,因为它显示了这篇谈话记录形式上的特点,有助记诵。

讲内容,只能点到为止。

所谓“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其实是指西周初期的井田制度而言;而在孟子那个时代,兼并土地之风愈演愈烈,要想恢复井田制度绝难办到。

这个问题不容易说清,说多了就不是学文言而是学历史了。

其次,课文末段对残民之君的揭露,也是孟子王道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只需点出来,认真地诵读,能由文入情也就够了。

中学生学文言是一个点滴积累的过程,字、词、句、段、篇无不有待积累,有积累而后有比较、有感悟,而把这一切统一起来的便是诵读。

因此,教文言当以诵读指导为主线来贯穿全部教学活动,讲什么要视诵读的需要而定,不必面面俱到,更不宜抓住一点大加发挥,以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诵读时间,从而达到当堂成诵或基本成诵。

这样教才是“既见树又见林”,不至于把课文讲得支离破碎,也可使学生学得有兴味,愿意多读,以读为乐。

还要把课堂上学文言的气氛搞得浓浓的,教师疏通文义及学生答问都无妨“夹带”一些文言语汇。

这篇课文语言浅显生动而流转自如,十分宜于诵读。

全文共359字,用中速读一遍仅需3分钟,读10至12遍(含教师范读和检查)加上诵读中的间歇,约需45分钟;如用两节课教读,尚余45分钟,用于疏通文义及师生问答可算宽裕。

【教学过程】一、解题无须说,重要的是导入。

教读本文而用旧课导入,既简便可行,又有温故知新、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当先让学生复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然后提问:1教师口述:“取胜之道有三:曰天时,曰地利,曰人和——人和为取胜之本。

2017年高中语文古代议论性散文第八课寡人之于国也课下能力提升新人教版必修

2017年高中语文古代议论性散文第八课寡人之于国也课下能力提升新人教版必修

寡人之于国也(时间:45分钟 分值:55分)一、基础巩固(21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B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C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 .谨庠序之教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数.罟不入洿池 数:密B .申之以孝悌.之义 悌:孝敬父母C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制止,约束D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斧斤以.时入山林申之以.孝悌之义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C.⎩⎪⎨⎪⎧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活用情况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 .填然鼓.之B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 .树.之以桑D .谨.庠序之教5.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申之以孝悌之义B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C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形象地论证了民饥而死,民不加多的根源不在于荒年,并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看法。

(2)《寡人之于国也》中写出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寡人之于国也》中对王道的开端描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鉴赏(19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反思和教学设计-最新教育文档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反思和教学设计-最新教育文档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反思和教学设计温县一中仝淑贞教学反思这次优质课我选择的是《寡人之于国也》,因为这是学生们已经学过的课文,开始在定位上有些纠结,到底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

后来思考觉得不能讲成复习课,这毕竟是优质课比赛。

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孟子的文章,主要是了解他的仁政思想,学习他的论辩术,所以我把这两个方面作为本节课的重难点。

前一天见学生,在和学生的交流中发现学生已经记不清这篇课文的内容了,因此我对本节课的设计又稍作了调整。

不论孟子的思想还是论辩术,都从简单处入手,唤醒孩子们的印象。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让学生找出具体措施,让学生从具体措施中体会以民为本的思想。

论辩术表现在多方面,如结构的严谨、先驳后立的方法、修辞的运用、句式的整齐等等,只是蜻蜓点水的都讲,学生们并不能有所收获,所以我把论辩术只限定在修辞上,主要让学生清楚比喻论证的用法。

因为在孟子的文章中比喻论证的方法经常用到,而且比喻论证讲道理浅显明了,又深刻透彻。

我从本体、喻体、比喻义的角度让学生自己谈,自己分析。

这样学生在这节课上才真正懂得了比喻用法的妙处,我认为就达到目的了。

在延伸拓展中也可以看出学生的确是学会了。

当然,这节课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作为文言文教学,在教材处理上,没有把字词体现出来。

文言文中字词是永远不能忽视的,这是基础,是根本。

把文字完全抛开,只讲内容等,就失去了文言文教学的意义,也会使学生的基础不扎实,根基不稳固。

在以后的文言文教学中我会更加注意的。

再者在课堂上还是没能大胆放手给学生,总怕学生讲不到位,总想替代学生。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认真改进不足,努力提高。

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研读文本,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2.学习孟子的论辩艺术;学习重难点:1.了解孟子对治国得失的思辨,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2.学习孟子气势磅礴的论辩艺术,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学习对象分析:高一的学生已经完成了两本必修教材的文言文单元阅读,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但缺乏对文言文本的深入理解与分析的能力,也缺乏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解决疑惑与未知的训练。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8《寡人之于国也》说课稿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8《寡人之于国也》说课稿

《寡人之于国也》说课稿一说教材本单元四篇课文属于古代议论性散文。

《课程标准》对本单元的要求:①了解相关作家作品及重要的文学常识。

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②学习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学会辩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③培养热爱民族优秀文化的情感;能从历史的角度理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能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本课主要记述了一段孟子与梁慧王关于“民不加多”的讨论,揭示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在艺术上,大量采用,比喻、排比、夸张的艺术手法。

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学生通过对这些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的学习,体会其中蕴涵的民族文化、智慧和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底蕴垫定基础。

并学会用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内容价值,用现代观念审视其思想的积极性和局限性。

二说学情《寡人之于国也》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的第一课。

是战国中期儒家大师孟子的论说文,文章说理形象、论辩有力,且比较能够体现孟子的仁政主张。

在初中时,学生已经接触过他的《孟子两章》中的《得道才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文所表现的主要思想与本文基本一致。

从文言文教学的角度考虑,本文语言障碍较小,想让学生通过自学——结合注释、借助辞书、同学合作、教师答疑等方式,自己归纳整理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以达到疏通文意、了解主要内容的目的。

本课的重点放在对孟子思想精髓的理解和孟子散文艺术特色的赏析上。

三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学习此文,进一步了解孟子及其“仁政”思想;2、积累文言知识,背诵课文;3、理解本文思想内容,掌握本文的艺术特色。

(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同学间相互合作、问老师等方式,归纳整理文言知识,疏通文意,读懂大意。

2、通过诵读,设疑,小组讨论,展示来引导学生汲取孟子思想精髓,学习本文论证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自学,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文言文的习惯,克服畏难情绪;2、通过阅读,培养学生学会鉴别、学会审美。

高中语文第课《寡人之于国也》讲解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第课《寡人之于国也》讲解新人教版必修

【讲】人教必修3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资料【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及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1.学习巧用比喻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

2.提高掌握古汉语常识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1.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2.对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难点: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解决办法:1.对课文第三部分阐述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的正确理解。

这部分实际上是孟子“仁政”内容的具体化。

2.对孟子及《孟子》一书的了解。

【课时安排】2课时【学生活动的设计】1.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

(2)借助字典,正确译文。

(3)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

2.课内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

第一课时[学生活动设计]1.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

(2)借助字典,正确译文。

(3)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

2.课内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

[学习情景设计]1.导入新课(1)教师范读正音王好(hào)战? 弃甲曳(yè)兵而走谷不可胜(shēng)食也 ?数罟(cùgǔ)不入湾(wū)池养生丧(sàng)死无憾? 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然而不王(wàng)者? 涂有饿莩(piǎo)?(2)学生复述课文。

(3)用课文原话回答以下问题,目的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①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收”并无本质区别的?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寡人之于国也(时间:45分钟 分值:55分)一、基础巩固(21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B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C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 .谨庠序之教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数.罟不入洿池 数:密B .申之以孝悌.之义 悌:孝敬父母C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制止,约束D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斧斤以.时入山林申之以.孝悌之义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C.⎩⎪⎨⎪⎧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活用情况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 .填然鼓.之B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 .树.之以桑D .谨.庠序之教5.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申之以孝悌之义B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C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形象地论证了民饥而死,民不加多的根源不在于荒年,并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看法。

(2)《寡人之于国也》中写出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寡人之于国也》中对王道的开端描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鉴赏(19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且人恶.之。

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

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梁惠王曰:“魏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王请勿疑。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兽相食,且人恶.之恶:以……为凶恶B.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称王C.此率.兽而食人也率:率领D.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孝悌:孝顺父母,恭顺兄长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魏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B.魏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C.魏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D.魏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9.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再三战败,一心一意只想雪耻复仇,“愿比死者一洒之”体现了其爱民之心。

B.在文中,孟子认为只有法治清明,减轻刑罚;降低税率,藏富于民,才能使人民安居乐业。

C.孟子提出的“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体现了其“仁政”思想的一个主要方面——“教民”。

D.孟子通过对“彼夺其民时”一针见血的分析,得出只有“仁者”才会无敌于天下。

10.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3分)译文:(2)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3分)译文:(3)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4分)译文:三、语言运用(15分)11.《寡人之于国也》中有“数罟不入洿池”的话,《史记》中也有“网开一面”的说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不滥采滥伐、与自然和谐相处,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请针对这一共识写一条公益广告语。

要求主题鲜明,形式工整,20字以内。

(5分)答:12.用“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作为全句的开头和叙述的主体,重组下面的句子。

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要改变原意。

(5分)孟子,性格锐利、强悍。

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的同时,爆发出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竖立了原始的木栅栏。

答:13.下面这则文稿在表达上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

(5分)尊贵的各位游客:据景区办公室了解到,截至今日,本景区春节黄金周(2月7日到2月13日)各天的门票预订均已超过3万张以上。

鉴于本景区最大承载量为3.1万人次/天,依据《旅游法》的相关规定,景区即日起不再接受门票预订,并请有意前来本景区的游客避开黄金周高峰期,另行安排旅游时间。

我们非常理解广大游客们对本景区风景名胜的仰慕之情,作此决定,我们深表歉意,希望大家予以合作。

特此公告××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2017年2月5日答:课下能力提升(八)1.解析:选D A项,“颁”通“斑”;B项,“涂”通“途”;C项,“无”通“毋”。

2.解析:选B 悌:敬爱兄长。

3.解析:选D 连词,表转折。

A项,介词,按照;介词,用。

B项,介词,在;介词,与。

C项,助词,的;代词,这种情况。

4.解析:选D 形容词作动词。

其他三项为名词作动词。

5.解析:选D 判断句。

A、B、C三项都是状语后置句。

6.答案:(1)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3)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7.解析:选A 恶:厌恶。

8.解析:选C 两处“焉”后应断开,排除A、D;“东败于齐”“南辱于楚”句式一致,排除B。

9.解析:选A 报仇雪恨的基础就是动员民众为他打仗,这是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百姓的死活的行为;“愿比死者一洒之”的真实意图是称霸。

10.答案:(1)用棍棒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区别吗?(2)我为此感到羞耻,希望能替全体死难者雪耻复仇,您说我该怎么办才好?(3)(做到)在家能侍奉父兄,外出能尊长敬上,这样,即使是手里拿着木制的棍棒,也可以跟拥有坚实盔甲和锋利武器的秦、楚军队相对抗。

参考译文:梁惠王说:“我愿意高兴地听您指教。

”孟子回答说:“用棍棒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区别吗?”(惠王)说:“没有什么差别。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手腕害死人,有什么区别吗?”(惠王)说:“也没有什么差别。

”(孟子)又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棚里有健壮的马,(而)百姓面带饥色,郊野横陈着饿死的尸体,这就(等于)率领着野兽一道吃人啊。

野兽自相残杀吞噬,人们尚且厌恶它。

身为百姓的父母官,管理政事,却不免也率领兽类一道吃人。

哪里配当百姓的父母官呢?孔仲尼说过:‘第一个制作土偶陶俑来殉葬的人,恐怕应该断子绝孙吧?’正是因为土偶陶俑酷似真人而用它殉葬的缘故。

(试想连用陶俑殉葬都不能被允许),又怎能让这些百姓活活地饿死呢?”梁惠王说:“(想当年,我们)晋国,天下没有比它更强的国家,这是您老所深知的。

而今到了我当政,东边被齐国打败,连我的大儿子也阵亡了;西边又丧失了河西之地七百里,割让给秦国;南边又被楚国欺侮。

我为此感到羞耻,希望能替全体死难者雪耻复仇,您说我该怎么办才好?”孟子回答道:“拥有方圆百里的土地就能够称王天下。

大王如果肯对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少收赋税,提倡精耕细作,及时锄草。

使健壮的青年利用闲暇时间加强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德修养,(做到)在家能侍奉父兄,外出能尊长敬上,这样,即使是手里拿着木制的棍棒,也可以跟拥有坚实盔甲和锋利武器的秦、楚军队相对抗。

(因为)它们(指秦、楚)侵占了百姓的农时,使他们无法耕种来赡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儿女各自逃散。

它们使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大王如果兴师前往讨伐它,有谁能跟大王较量呢?因此说:‘实行仁政者无敌于天下。

’请大王不要再犹豫徘徊。

”11.答案:呵护环境,取用有度;持续发展,希望无限。

12.答案: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是性格锐利、强悍的孟子在现实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的同时爆发出来的,而孟子也就因此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竖立了原始的木栅栏。

13.答案:①“据景区办公室了解到”删去“到”;②“超过三万张以上”删去“以上”;③“广大游客们”删去“们”;④“仰慕”改为“喜爱”;⑤“合作”改为“谅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