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重点复习资料成都大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题需要的意义。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客观的联系。
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辨析题
一、当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时,客体对于主体就有价值,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越高价值就越大
二、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三、剩余价值不在流通领域产生,但是离不开流通领域。
此观点正确。
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它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因为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等价交换只是价值形式的变换,不等价交换只是对既定的总价值量的重新分配,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产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只有在流通领域中商品生产者之间才能发生关系,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资本家不把货币投人流通,购买劳动力商品,剩余价值无法产生;凝结了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商品不在市场上销售出去,剩余价值也不可能实现。
四、经济上落后的国家也能在哲学上演奏第一提琴
这是恩格斯关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的正确论断。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表明:从同一时代的不同国家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处于时代前列;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滞后,有的还超过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如18世纪末的法国之于英国,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的德国之于英、法两国,前者的经济发展水平均不及后者,但在思想领域内的发展却是领先的。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是实践活动。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的人。
二、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辨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
1、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2、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三、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四、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运动是一个辨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备两个基本条件:1、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践的感性材料(基础)2、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辨证思维的科学方法)地加工制作。
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活动和人的认识能力的发挥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
五、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2、社会意识内部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六、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贯穿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消极后果:1、可能导致垄断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2、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级分化,一部分有利条件的生产者积累大量的财富,一部分不利地位的生产者可能亏损甚至破产3、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七、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两部分资本价值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
八、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表现:1、生产的全球化2、贸易的全球化3、金融的全球化4、企业经营的全球化(垄断、竞争)
为什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在经济增长中忽视和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的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经济全球化是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依赖性的越来越强,而有效的全球性经济协调机制没建立起来,使爆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
九、意识的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总之,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概念),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唯物主义。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地反作用,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辨证法。
论述题
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提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原则)。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辨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基本要素:1、劳动资料2、劳动对象3、劳动者还包含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
理论意义、现实意义:1、彻底否定了“道德说教”,第一次科学的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马克思指出要以“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正确阐释了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及其历史正当性问题;正确评价了历史和现实中的事件、人物以及各种社会集团的理论、主张等,为正确认识社会和历史提供了基本观点和方法2、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把解放生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扫除生产力反战的障碍作为自己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实践“中国梦”把握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