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重点复习资料成都大学

合集下载

大学马原考试复习重点要点(较全面)word版本

大学马原考试复习重点要点(较全面)word版本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由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学说,是有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二、哲学的基本原理1、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2、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质量互变规律(三大规律)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而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又以它们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

四、三大定律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含义。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量变质变规律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一切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

质、量、度。

掌握适度原则的重要意义。

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其基本形式。

量变和质变的相互关系。

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辩证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否定之否定。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五、意识能动性的表现与作用。

表现:①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马克思复习重点.doc

马克思复习重点.doc

马克思复习重点一、马克思主义哲学1、马克思一生的伟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2、哲学基本问题基本内容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其-、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质,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及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根据前者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根据后者的不同回答, 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4、物质、意识的本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使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与属性, 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5、现象与本质现象与本质也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根本性质。

6、“重点论”观点和“两点论”观点(详细见练习册P11)两点论和重点论:两点论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

在研究复杂事物矛盾发展过程中,既要研究主要矛盾,又要研究次要矛盾,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矛盾的次要方面,二者不可偏废。

重点论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与均衡论相对立。

旨在研究复杂的发展进程时要着重地把握它的主要矛盾。

在研究任何人和一种具体的矛盾时,要着重把握主要方面。

7、度的理解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8、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的观点事物的普遍联系: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的永恒发展: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实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发展是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和方法论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它包含了众多学科和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研究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及其矛盾、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规律等。

2.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它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个基本原理,用来分析社会现象和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

3.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指南。

它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和推进共产主义的实现。

4.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论。

它认为社会历史是人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推动下发展的结果。

5.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是马克思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组织和实践。

马克思主义通过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来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和反帝斗争。

二、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具有一套科学的方法论,用来研究社会现象和解决社会问题。

1.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强调物质世界的发展是矛盾的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运动是通过矛盾的斗争和统一实现的。

2.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研究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强调社会历史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冲突推动下不断演进的。

3.实践观点的方法:实践观点的方法认为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发展理论。

4.阶级斗争的方法:阶级斗争的方法认为社会的发展是阶级之间的斗争推动的,分析社会问题要从阶级的角度出发。

5.批判精神的方法:批判精神的方法要善于发现和揭示社会问题的本质和矛盾,批判旧制度和传统观念。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和方法论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我们能够更好地分析社会问题、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为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目标不断努力。

(完整word版)马克思期末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马克思期末复习资料

复习提纲绪论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他们是有机统一的。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方面带来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又造成了深重的社会灾难。

3.马克思主义产生强大生命力的根源: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4: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5.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

6.思想渊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第一章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即客观实在性。

3.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4.意识是主观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从意识本质来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论关系: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人们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有以下几点a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b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6.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表现:a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社会组成部分。

b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7.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事物普遍性的含义:a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

纲要: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世界物质统一性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3大规律: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四、历史观2个核心、2大规律2个核心:社会、人2大规律:社会发展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物质客观实在性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意识反映性1、起源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2、本质意识与客观存在:近似、能动、原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多样性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具体3表现①认识世界;②指导实践、改变世界;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1、内部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2、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凡真实的联系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人们可以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但决不能用臆想的联系代替真实的联系;否则将陷入诡辩论..3、普遍性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环节并通过它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4、多样性联系在内容上和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PS: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物质世界普遍地以系统的形态存在..引申概念:系统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a、整体性系统具有其部分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整体特性;b、结构性系统的性质不仅取决于构成系统的各要素的性质;更取决于这些要素的组成方式即结构..发展永恒性、普遍性1、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本质是创新..2、永恒性、普遍性过程论5要点:a、世界上没有永恒存在的事物;b、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c、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d、一切事物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e、因此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而不是具体事物的集合体..3大规律: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质变量变律区别与联系-转化与渗透1、质、量、度a、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质和事物存在是直接同一的..b、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量和事物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C、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范围、幅度和限度..要掌握适度原则..2、量变和质变的关系a、区别: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体现了事物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连续性的中断即非连续性..量变一般不显着;速度缓慢;质变则变化显着、迅速;事物变化是否超越量变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量变和质变的区别具有相对性..b、联系:相互转化和相互渗透相互转化:量变向质变转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向量变转化;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相互渗透:量变中渗透质变;即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部分质变;质变中渗透量变;即在质变中包含新质在量上的扩张..3、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由部分质变到根本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相互交替、以至无穷..否定之否定辩证否定观、否定之否定1、辩证否定观a、任何事物都包含肯定和否定两种因素;肯定是事物中保持其存在的因素;否定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因素;b、肯定和否定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c、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引起的客观的自我否定:它是发展和联系环节的辩证统一;即扬弃..2、否定之否定辩证的否定是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有规律的过程;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事物的这种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对立统一律矛盾规律同一与斗争、内因与外因、普遍与特殊、两点与重点1、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2、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b、区别:普遍一般只大致包括特殊个别的一部分、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被包括在一般之中;c、联系: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任何事物都是普遍和特殊的统一..普遍和特殊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4、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关系原理a、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以及主次之间的辩证关系;不能只看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b、重点论就是在看到两个方面的同时;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c、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坚持两点论中的重点论;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辩证关系现象与本质1、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2、区别与对立:a、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b、现象中有真象和假象..真象是从正面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是从反面歪曲表现事物本质的现象;不能把它同标志主观反映范畴的错觉混为一谈..c、现象和本质的区别与对立具体表现为:其一;现象是个别的、片面的..本质是同类现象的共性..其二;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其三;现象表现于外;是表面的;可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深藏于内;是深刻的;靠理性思维才能把握..其四;现象是丰富多样的;本质是单纯的..3、辩证统一:本质是现象的根据;决定现象;总要通过现象来表现;现象总是表现着本质;没有不表现本质的现象:一切事物都有现象和本质的辩证统一..必然与偶然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2、区别与对立:a、必然性是指在事物发展中一定如此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并非必定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b、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决定的;c、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偶然性则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它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3、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a、相互依存: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b、偶然性一定与必然性相互联系而存在;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偶然性为必然性的发展开辟道路;c、在一定条件下;两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原因与结果1、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关系的一对范畴..2、关系特点:因果联系有时间顺序的联系;总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但并非任何前后相继现象存在因果关系..3、辨证关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a、相互依存: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没有无因之果和无果之因;b、相互作用:原因引起结果;结果又反作用于原因;使结果转化为原因;原因则转化为结果..c、相互转化: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在特定的因果链条中;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不能例因为果或倒果为因..在不断发展的因果链条中;两者的区分又是不确定的;即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也就是“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置”;4、因果联系具有客观普遍性和复杂性..PS:否认因果关系的客观性-非决定论-唯心主义可能与现实1、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2、相互对立:a、现实性是指现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实际存在性;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b、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中、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各种趋势..3、可能性的复杂性及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相互依存和转化a、把握可能性这一范畴;要注意区分:可能和现实;可能和不可能;现实的可能和抽象的可能即非现实的可能看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前是后非;多种可能性特别是两种相反的可能;性的量;即概率的大小..b、立足现实;认识可能性的复杂性;创造条件使事物的可能性成为现实..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实践物质性、直接现实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1、主观见之于客观实践是人类特有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一切活动;特别是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2、基本特征:a、物质性唯物主义实践观与唯心主义实践观的区别;b、直接现实性实践与认识的区别;c、主观能动性人的实践活动与生物消极适应活动的区别;d、社会历史性实践是人和社会的存在方式..3、基本形式:物质生产;社会关系;科学实验及精神生产实践..认识反映论、能动性、创造性1、能动的反映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a、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原则;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b、揭示出人的认识所具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特征;c、强调能动性和反映性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2、能动性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就是主体获取并加工、处理客体信息的过程;需要发挥人的信息选择机制和信息重构机制的作用..3、创造性人的认识不仅仅是客观事物的“摹本”;并且为改造客观事物提供“蓝图”..真理客观性、具体性1、真理和谬误相伴而生;既有原则区别;又相互包含和转化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2、客观性a、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b、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3、具体性真理的具体性是指真理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对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指导实践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2、认识对于实践也有巨大的反作用:实践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本身就包含认识的因素;需要以正确的认识作先导;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逻辑;认识能够反过来指导实践..3、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a、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会促进实践;b、错误的理论指导实践会阻碍或破坏实践..认识发展律认识发展是从感性到理性、反复与无限的过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相互区别、相互依赖1、相互区别:a、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b、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对事物表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抽象和概括对事物本身及规律的认识..c、感性认识通过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反映;理性认识则通过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来反映..d、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2、相互依赖: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活动的起点..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任务..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时间..3、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会导致唯理论或经验论的错误..PS1: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1、认识过程主要是理性思维的过程;同时又包含非理性因素的参与..2、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在认识过程中起主导作用;3、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也属于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的作用..4、非理性因素对理性因素起着动力调控的作用;同时又要受人的理性因素的决定与制约..PS2: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1、经验属于感性认识范畴;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归根到底都源于实际;3、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源”与“流”的关系;4、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都是人类知识的来源;直接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最终来源..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与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由于客观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及发展过程的无限性;人对事物的认识要受到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因此;认识的发展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就某个具体事物而言;人们对它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就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又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3、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也就是说;人们的认识和客观过程的符合是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符合;是在社会实践发展的一定的具体历史阶段上的符合..反对割裂二者统一的“左”和右的错误..PS3: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1、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2、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先导;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基础;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真理发展律真理发展过程中;真理与实践标准的绝对与相对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相互区别、相互渗透、相互联结1、相互区别:a、任何绝对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具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人的认识按其本性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b、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的;即真理是有条件的..从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来看任何真理都是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近似的反映..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2、相互渗透: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部分;无数绝对真理的综合构成绝对真理..3、相互联结: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任何真理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中的一个环节..实践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辩证统一1、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唯一、时间a、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实践;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b、时间对一切认识最终都能作出检验;没有实践检验不了的认识..2、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具体、过程a、任何实践都是具体的;都受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b、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不是一劳永逸的;是一个过程..c、因此;一定历史阶段的实践对认识真理的检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四、历史观2个核心、2大规律2个核心:社会、人社会物质要素、基础、本质、结构物质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是构成社会运动的基本的物质要素;这些要素的总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PS1:社会与自然可持续、协调1、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a、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必要条件;b、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c、维护生态平衡;自觉控制人口增长;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2、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a、社会发展是一个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b、社会发展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c、将发展科技与生产力与保护生态环境有机地统一起来;d、将人类生活的内在尺度和生态环境规律的外在尺度有机的结合起来..基础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本质如何理解社会的本质;这是历史观的核心问题..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1、经济结构:基础性的结构;决定社会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指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结构所反映的内容是生产关系、经济关系;表现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2、政治结构:又称政治上层建筑;由两部分构成:政治法律制度;政治法律设施..国家政权是核心3、观念结构:又称思想或观念的上层建筑;由各种意识形态组成的有机系统;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宗教观点、艺术思想和哲学等社会意识形式及其联结方式..人本质、价值、自由本质唯物史观与资产阶级“人性论”的比较1、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资产阶级“人性论”-生物属性..2、规定人的本质最主要的是生产关系;资产阶级“人性论”-抽象的共性..3、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资产阶级“人性论”-永恒不变的人性..4、在阶级社会;人的社会性主要表现为阶级性;资产阶级“人性论”-超阶级的“人性论”..价值唯物史观强调人的社会价值是第一位的1、人的价值在社会关系中存在..2、人的价值包括两方面内容:个人对社会的责任;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3、人的价值关系就是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PS2:真理与价值1、真理是人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只有正确的认识;才符合人的利益..2、价值体现的是客观事物对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的意义;是一种主体尺度;它推动人去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3、认识真理和实现价值对社会都是重要的..认识真理是实现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实现价值是认识真理的动力和归宿..自由自由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状态;人的自由的真正实现就是人类的解放PS3:自由与必然1、自由和必然是对立的统一;2、必然是事物发展一定如此的规律性;自由是对必然的正确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3、自由在于认识和把握必然并利用必然来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4、自由是具体的、历史的;没有绝对的自由..2大规律:社会发展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社会发展律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发展;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生产关系是否符合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规律重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它的产生、性质、变化和发展方向..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巨大的反作用:a、上层建筑必须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自发去服务b、上层建筑利用政权力量和思想影响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同不利于自身经济基础的旧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作斗争;主动来干预c、上层建筑对自身经济基础是起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主要看它是否适合自身经济基础的要求..匹配是关键3、上层建筑对生产力乃至整个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服务于先进生产关系时促进生产力及社会发展;反之阻碍..PS4: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1、社会存在主要是指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精神生活;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社会意识包括社会的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决定其内容、形式和产生、发展..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阻碍..。

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要点

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要点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1.马克思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社会主义思想体系。

其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指路明灯,他以建设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为最终追求,在世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不断证明其正确性和指导意义。

2.如何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要努力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下功夫,在掌握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上下功夫。

第二,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根本方法。

第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①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

②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

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和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

5.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错误观点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割裂开来,在哲学史上表现为唯理论和。

唯理论和经验论又各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

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6.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条件【P70】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①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②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也就是说,必须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7.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P65】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完整word版)马克思原理复习资料(word文档良心出品)

(完整word版)马克思原理复习资料(word文档良心出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点一、简答题1、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是什么?(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B、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C、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D、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2、规律及其根本特点●规律就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根本特点:1、必然性 2、普遍性 3、客观性3、物质世界的三大发展规律分别是什么?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什么?●物质世界的三大发展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4、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C、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5、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论述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原理,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基本原则的哲学基础,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

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共性。

建设社会主义又要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个性。

邓小平理论,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普遍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典范,就是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普遍性和中国的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6、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哪几个方面?●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的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7、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认识是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的过程。

8、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相互包含,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9、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规律分别是什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10、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复习资料.

马概重点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的定义: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即世界观的理论形态;⑵、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⑶、是最一般本质和规律的学问;⑷、是含有阶级性的最抽象的社会意识形态。

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世界观、方法论的定义: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

3、哲学与其他科学(非哲学)的关系: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本质和规律的学问。

4、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即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何为第二性的问题;也即思维和存在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

)⑴、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属于唯心主义阵营;⑵、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属于唯物主义阵营。

6、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⑴、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⑵、现实社会的表象和概念中能不能正确的反应现实。

7、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发展史上的基本派别。

8、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⑴、自然界、物质、存在是第一性的,而精神、意思、思维是第二性的;⑵、物质是世界万物的本原;⑶、物质决定意识。

9、唯物主义的主要三种形态:⑴、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原始的自发,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一种或某几种原始物质。

古代唯物朴素论和朴素辩证法是结合在一起的,例如"万物皆流"、"万物皆变"体现了它们的统一。

⑵、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⑶、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10、唯心主义的根源:⑴、社会根源;⑵、阶级根源;⑶、认识论根源。

11、唯心主义的主要二种形态:⑴、主观唯心主义:人的感觉、意识、精神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主观精神高于一切,大于一切,支配一切,夸大了主观精神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复习资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概念和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课程。

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一种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包括唯物史观、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等基本原理。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源,辩证法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发展的规律,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阶级斗争的学科。

它包括剩余价值理论、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等基本原理。

剩余价值理论指出资本主义经济中剥削的本质,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强调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

3.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论成果,旨在实现人类解放和社会公平。

它包括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共产主义理想等基本原理。

无产阶级革命强调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前提,社会主义建设强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共产主义理想则是最终目标。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历史渊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形成和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密切相关。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创立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他们合作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等重要著作,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体系。

2. 二十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发展二十世纪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十月革命中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此后,马克思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应用。

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形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形成是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系统总结和阐述的基础上完成的。

这一过程涉及到了许多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学者的努力,如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等。

四川省考研马克思主义理论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梳理

四川省考研马克思主义理论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梳理

四川省考研马克思主义理论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梳理马克思主义是指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建和发展起来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而在四川省考研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是必修科目之一。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梳理,帮助考生更好地复习这一科目。

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了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原理三个方面。

1.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

它强调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主要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斗争以及社会革命等。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在辩证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任何一个社会形态的崩溃都是由于其内部矛盾的激化而引起的。

考生需要深入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内涵,以及其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具体应用。

2.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法和认识论基础。

它强调一切事物都是具有内部矛盾的,通过内部矛盾的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全面、具体、发展的观察和分析,反对片面、形而上学的观点。

在考研复习中,考生需要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学会用辩证的方法对待和解决问题。

3. 共产主义原理共产主义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和追求。

它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差别”的理想境界。

共产主义追求人类社会的彻底解放和全面发展,追求社会财富公有制和人的全面发展自由。

考生在复习中需要深入理解共产主义理论,同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掌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中的创新和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与创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与创新是指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考生需要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等。

2024马概复习资料通用doc

2024马概复习资料通用doc

引言概述:正文内容: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劳动和价值的关系人类实践活动的本质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物质决定意识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理论1.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的历史趋势2.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应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和任务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概念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和特点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价值规律和剥削的本质资本积累和社会再生产的规律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点和发展道路四、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1.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定义与特点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特点2.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改造的根本方法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的关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人权的道路五、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基本观点1.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基本认识宗教的起源和社会功能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批判宗教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2.马克思主义的宗教学观点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中国宗教事务的管理与发展宗教信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宗教与社会和谐稳定的关系总结:本文通过深入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基本观点,提供了一份全面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复习资料。

这些知识点涵盖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对于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本文能帮助各位学习者更好地准备2024年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提升自己的学业水平。

成都大学马克思试卷

成都大学马克思试卷

成都大学教
学院(部):经济政法学院系(教研室):马列教研室
授课教师:肖良职称:副教授
成都大学教案
注:此页针对具体授课内容填写
成都大学教案
注:此页针对具体授课内容填写
成都大学教案
总学时第 15学时—第 20学时
注:此页针对具体授课内容填写
成都大学教案
总学时第 21学时—第 26学时
注:此页针对具体授课内容填写
成都大学教案
注:此页针对具体授课内容填写
成都大学教案
注:此页针对具体授课内容填写
成都大学教案
总学时第41学时—第44学时
注:此页针对具体授课内容填写
成都大学教案
总学时第45学时—第48学时。

马克思复习提纲【重点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

马克思复习提纲【重点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1.马克思的两大发现“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哲学又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4.哲学的基木问题及其内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有二方面内容:第一是何者为第一,它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第二是两者有无统一性(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它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

5.物质的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物质的特性:客观实在性6.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性,其统一性基础是物质性。

体现:意识统一于物质、人类社会统一于物质(物质的根本属性、存在形式一一运动)7.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

实践有三种基本形式,即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践。

①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來的现实基础。

②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8.意识的特征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乂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一一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①意识活动具有FI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意识的特征:主观性、同一性、流动性、能动性主观性:我们每个人的意识世界都是专有的,独一无二的,对我们来说格外真实。

同一性:各种觉知形式都被整合成为一个同一的、整体的、独特的、连贯的意识经验。

流动性:意识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从来都不会静止不动。

美国的心理学家曾提出意识流这一专业名词,來表示意识的这一特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资料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是总结和提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经验,从而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新的内容;是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2、简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社会主主义革命的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和党的建设理论。

3、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4、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和经济,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新民主主义文化。

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5、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及其关系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是三大法宝。

相互关系是: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两个武器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6、怎样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成都理工马克思期末重点

成都理工马克思期末重点

辩证法三大定律:对立统一规律:①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②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和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③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④矛盾的精髓问题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具有普遍性,坚持一分为二的看问题。

矛盾具有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⑤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

质量互变规律: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否定之否定规律: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事物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①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②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③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④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①真理具有客观性。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②真理具有绝对性,指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③真理具有相对性,指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向具有绝对性的真理转化。

实践与真理: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②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性质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题需要的意义。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客观的联系。

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辨析题
一、当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时,客体对于主体就有价值,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越高价值就越大
二、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三、剩余价值不在流通领域产生,但是离不开流通领域。

此观点正确。

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它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

因为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等价交换只是价值形式的变换,不等价交换只是对既定的总价值量的重新分配,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产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只有在流通领域中商品生产者之间才能发生关系,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

资本家不把货币投人流通,购买劳动力商品,剩余价值无法产生;凝结了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商品不在市场上销售出去,剩余价值也不可能实现。

四、经济上落后的国家也能在哲学上演奏第一提琴
这是恩格斯关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的正确论断。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表明:从同一时代的不同国家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处于时代前列;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滞后,有的还超过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

如18世纪末的法国之于英国,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的德国之于英、法两国,前者的经济发展水平均不及后者,但在思想领域内的发展却是领先的。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

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是实践活动。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的人。

二、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辨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
1、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2、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三、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四、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运动是一个辨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备两个基本条件:1、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践的感性材料(基础)2、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辨证思维的科学方法)地加工制作。

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活动和人的认识能力的发挥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

五、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2、社会意识内部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六、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贯穿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

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消极后果:1、可能导致垄断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2、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级分化,一部分有利条件的生产者积累大量的财富,一部分不利地位的生产者可能亏损甚至破产3、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七、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两部分资本价值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

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

八、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表现:1、生产的全球化2、贸易的全球化3、金融的全球化4、企业经营的全球化(垄断、竞争)
为什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

在经济增长中忽视和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

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的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

经济全球化是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依赖性的越来越强,而有效的全球性经济协调机制没建立起来,使爆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

九、意识的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总之,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概念),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唯物主义。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地反作用,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辨证法。

论述题
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提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原则)。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辨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基本要素:1、劳动资料2、劳动对象3、劳动者还包含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

理论意义、现实意义:1、彻底否定了“道德说教”,第一次科学的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马克思指出要以“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正确阐释了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及其历史正当性问题;正确评价了历史和现实中的事件、人物以及各种社会集团的理论、主张等,为正确认识社会和历史提供了基本观点和方法2、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把解放生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扫除生产力反战的障碍作为自己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实践“中国梦”把握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向前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