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实践技能第一站辨证论治总结
执业中医师实践技能考试 第一站:辨证论治
例题1:谢某,男,60岁,退休。
2010年6月7日就诊。
患者近2年来咳嗽咳痰反复发作,每年持续3~4个月。
近1周加重,痰多,咳声重浊,痰出咳平,痰粘稠而厚,色白,于每天早晨起床后及进食油腻甘甜食物后则咳甚痰多,胸闷,脘痞,呕恶,纳少,神疲体倦,大便时溏,遂来就诊。
舌苔白腻,脉滑。
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例题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请与咳喘相鉴别。
参考答案:主诉:咳嗽咳痰反复发作2年,加重1周。
现病史:患者近2年来咳嗽咳痰反复发作,每年持续3~4个月。
近1周加重,痰多,咳声重浊,痰出咳平,痰粘稠而厚,色白,于每天早晨起床后及进食油腻甘甜食物后则咳甚痰多,胸闷,脘痞(注:pǐ),呕恶,纳少,神疲体倦,大便时溏。
现症见:咳嗽痰多,痰白而粘,胸闷,脘痞,呕恶,纳少,神疲体倦,大便时溏。
(突出时间变化,最后总结现症状,此处不要写舌苔变化)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无异常。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咳嗽咳痰为主症,诊断为咳嗽。
患者咳嗽痰多,咳声重浊,痰出咳平,痰粘稠而厚,色白,于每天早晨起床后及进食油腻甘甜食物后则咳甚痰多,胸闷,脘痞,呕恶,纳少,神疲体倦,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滑,辨证为痰湿蕴肺证。
其病因病机为: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
(患者久病脾虚生痰,壅遏肺气而咳嗽痰多,痰白而粘;脾气虚弱,运化无力而见食少,体倦乏力,大便时溏;痰湿中阻,气机不畅,故胸闷,脘腹痞满,呕恶;舌苔白腻,脉滑亦为痰湿之象。
)这四点都要有,特别不要忘了最后一点中医病证鉴别:咳喘与咳嗽均可见咳嗽症状,咳喘可见于各种急慢性疾病中,以咳喘并作,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咳嗽日久不愈,可转变为咳喘。
咳嗽仅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不伴喘证。
诊断:中医疾病诊断:咳嗽。
中医证候诊断:内伤咳嗽(痰湿蕴肺证)中医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方剂: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第一站中医外科学病例分析证型汇总
亚急性,发病较缓,白腻痰,纳呆,腹胀,便溏。
健脾利湿止痒
除湿胃苓汤加减
血虚风燥证
慢性发作,病程长。皮肤粗糙肥厚,遇热痒甚,口干
养血润肤,祛风止痒
当归饮子加减或四物消风饮加丹参、鸡血藤、乌梢蛇
4、痔(注意和便血区别,痔多在第二 道 题 考)
风热肠燥证
大便滴血或喷射状出血,无痔核突出。舌红苔薄黄脉数
瘀滞证
转移性右下腹痛,
行气活血,通腑泄热
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加减(大红)
湿热证
右下腹可摸到一个包块,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通腑泄热,利湿解毒
透脓
复方大柴胡汤加减
热毒证
弥漫性剧烈疼痛,高热,苔黄厚干燥或黄糙,脉数
通腑排脓,养阴清热
大黄牡丹汤合透脓散加减(大透)
气阴两虚证
病程日久无力 面色五华 形体消瘦 五心烦热 舌淡尖红 少苔 脉细无力
益气养阴
黄芪鳖甲汤加减
6、精癃:前列腺增生
湿热下注证
小便频数黄赤 舌暗红 苔黄腻 脉滑数 或弦数
清热利湿 消癃通闭
八正散加减
脾肾气虚证
尿频 或尿路不通+神疲乏力 舌淡 苔白 脉细无力
补脾益气 温肾利尿
补中益气汤加减
气滞血瘀证
肝郁痰凝证
多见青壮年女性,肿块随情绪消长,苔薄黄,脉弦滑(实证)
疏肝解郁,化痰散结
逍遥蒌贝散加减
冲任失调证
多见中年女性,和月经密切相关(虚症)
调摄冲任
二仙汤合四物汤加减
3、湿疮: 对称分布, 多形损害, 剧烈瘙痒。
湿热蕴肤证
急性发病,患处流水,心烦口渴,舌红,脉滑数
清热利湿止痒
龙胆泻肝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
中医-执业医师-第一站-中医内科-总结-表格-最全
生脉散合补肺汤
肾虚不纳
补肾纳气
舌红少津,脉细数
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正虚喘脱
扶阳固脱,镇摄肾气
脉浮大无根,或见歇止,或模糊不清
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肺胀
痰浊壅肺
化痰降气,健脾益肺
舌暗,苔薄腻或浊腻,脉小滑
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
清肺化痰,降逆平喘
舌边尖红,苔黄或黄腻,脉数或滑数
舌淡,苔白,脉沉细
小建中汤
胁痛
肝郁气滞
疏肝理气
苔薄白,脉弦
柴胡疏肝散
瘀血阻络
祛瘀通络
舌紫黯,脉沉涩
血府逐瘀汤、复元活血汤
肝胆湿热
清热利湿
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龙胆泻肝汤
肝络失养
养阴柔肝
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一贯煎
黄疸
阳
黄
热重于湿
清热通腑,利湿退黄
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茵陈蒿汤
湿重于热
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
归脾汤
痰湿中阻
化痰祛湿,健脾和胃
舌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濡滑
半夏白朮天麻汤
瘀血阻窍
祛瘀生新,活血通窍
舌紫黯,有瘀斑或瘀点,脉弦涩或细涩
通窍活血汤
头痛
外
感
风寒头痛
疏风散寒止痛
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川芎茶调散
风热头痛
疏风清热和络
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芎芷石膏汤
风湿头痛
祛风胜湿通窍
舌淡红,苔白腻,脉濡或滑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水湿浸渍
运脾化湿,通阳利水
苔白腻,脉沉缓
中医辨证论治实训报告总结
一、引言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辨证论治方法在临床治疗中具有显著优势。
为了提高自身对中医辨证论治的掌握和应用能力,我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中医辨证论治实训课程。
现将实训过程及收获总结如下。
二、实训过程1. 理论学习实训期间,我们系统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等相关知识。
通过学习,我对中医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中药四气五味、归经等基本概念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2. 临床见习在临床见习环节,我们跟随经验丰富的中医师学习病例分析、诊断、处方等实际操作。
通过观察病例、询问病史、查体等方法,我们学会了如何准确辨证、合理处方。
3. 实践操作在实践操作环节,我们分组进行临床实习,分别负责患者的接诊、问诊、查体、诊断、处方等工作。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所学知识,运用中医辨证论治方法为患者提供治疗方案。
4. 案例讨论实训期间,我们定期进行案例讨论,分析典型病例,探讨辨证论治的技巧和方法。
通过案例讨论,我们提高了对中医辨证论治的实践能力。
三、实训收获1. 提高了对中医理论的认识通过实训,我对中医理论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特别是对辨证论治、中药四气五味、归经等概念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2. 增强了临床实践能力在实训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运用中医辨证论治方法为患者提供治疗方案,提高了临床实践能力。
3. 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在实训过程中,我们分组进行临床实习,学会了与他人协作、沟通,提高了团队协作精神。
4. 了解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局限性实训过程中,我们也认识到中医辨证论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缺乏客观指标、辨证难度大等。
这为我们今后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提供了启示。
四、实训体会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医辨证论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提高自己的临床实践能力。
2. 严谨治学,精益求精在中医辨证论治过程中,我们要严谨治学,精益求精,不断提高自己的诊断水平和处方能力。
中医执业医师技能考试第一站病案诊断(辨证+方证)
中医执业医师技能考试第一站病案诊断
(辨证+方证)
概述
中医执业医师技能考试的第一站是病案诊断,其中包括了辨证
和方证两个方面。
这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需要我们运用中医学的原
理和方法,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确定。
辨证
在病案诊断中的辨证阶段,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
病史,结合中医理论和经验,进行辨证施治。
辨证的目的是确定患
者的病证类型,以便进行相应的治疗。
辨证常用的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
通过对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进行观察与分析,配合患者的自述和医生的提问,可以初步推断出患者的病证类型,并通过进一步的辨证,确定病因
与病机,为后续治疗提供指导。
方证
在病案诊断中的方证阶段,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辨证结果,推断出合适的治疗方案。
根据中医方剂学的原理,我们可以选用相应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或者采用其他中医疗法,如针灸、推拿等。
方证的选择需要考虑到患者的病情、病程、体质等因素。
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用药的剂量、频率和疗程,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总结
中医执业医师技能考试的第一站病案诊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需要我们准确理解患者的病情,并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确定适当的治疗方案。
通过对病案的辨证和方证,我们可以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治疗,帮助其恢复健康。
以上是对中医执业医师技能考试第一站病案诊断的简要介绍。
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中西医技能第一站完美总结
中西医技能第一站完美总结
中西医技能第一站完美总结
中西医技能训练是医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
这项技能对于医
护人员的性命攸关。
因此,我们必须细心学习并严格执行手术规范。
在中西医技能的第一站中,我们学习了各种手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在学习缝合术时,我们需要掌握正确的咬线方法和针的穿线方向。
此外,我们还需要了解针线如何排列以及如何调整线的紧度。
在吸引术中,我们需要掌握正确的手法并注意加压和放松的时机。
我们还需要学会如何完全清洗皮肤,以避免手术切口被感染。
在肠胃
镜检查中,我们需要注意镜头角度和深度,并在检查前确保正确的麻
醉剂的使用。
在中西医技能的第一站中,我们也学习了人工呼吸术。
我们需要
掌握正确的动作并注意嘴唇挤压和腹部肌肉的收缩。
此外,我们还需
要了解如何选择正确的气体流量和呼吸深度,以确保患者的呼吸稳定。
对于我们的医学生来说,学习中西医技能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必
须切实掌握这些技能并将其应用于每个患者。
这有助于提高我们医学
生的临床技能,并提高医护工作者的整体素质。
总体而言,在中西医技能的第一站中,我们建立了基本技能和知识,这是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做出正确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选择的先决条件。
我们将跟随着专家和导师的指导和建议前进,以确保我们不仅掌握技术,更做到安全无伤。
中医执业医师技能考试第一站病案分析(鉴别+方证)
中医执业医师技能考试病案分析(鉴别+方证)内科疾病第一节感冒一、概念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特征。
本病四季均可发生,尤以春冬两季为多。
二、病因病机(一)病因:外感六淫、时行疫毒。
(二)病机:外邪侵犯肺卫的途径有二,或从口鼻而入,或从皮毛内侵。
感冒的基本病机是卫表不和,肺失宣、肃。
感冒病位在肺卫,主要在卫表。
病理因素为六淫之邪。
感冒的病理性质,常人多属实证,虚体感冒则属虚实夹杂。
三、诊断与病证鉴别(一)诊断依据1、临证以卫表及鼻咽症状为主,可见鼻塞、流涕、多嚏、咽痒、咽痛、周身酸楚不适、恶风或恶寒,或有发热等。
若风邪夹暑、夹湿、夹燥,还可见相关症状。
2、时行感冒多呈流行性,在同一时期发病人数剧增,且病证相似,多突然起病,恶寒,发热(多为高热),周身酸痛,疲乏无力,病情一般较普通感冒为重。
3、病程一般3-7日,普通感冒多不传变,时行感冒少数可传变入里,变生他病。
4、四季皆可发病,而以冬、春两季为多。
(二)病证鉴别1、感冒与风温感冒特别是风热感冒与风温初起颇为相似,但风温病势急骤,寒战发热甚至高热,汗出后热虽暂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咳嗽胸痛,头痛较剧,甚至出现神志昏迷、惊厥、谵妄等传变入里的证候。
而感冒发热一般不高或不发热,病势轻,不传变,服解表药后,多能汗出热退,脉静身凉,病程短,预后良好。
2、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普通感冒病情较轻,全身症状不重,少有传变。
在气候变化时发病率可以升高,但无明显流行特点。
若感冒1周以上不愈,发热不退或反见加重,应考虑感冒继发他病,传变入里。
时行感冒病情较重,发病急,全身症状显著,可以发生传变,化热入里,继发或合并它病,具有广泛的传染性、流行性。
四、辨证论治(一)常人感冒1、风寒感冒: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或荆防达表汤加减【证候】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鼻塞声重,或鼻痒喷嚏,时流清涕,咽痒,咳嗽,咳痰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第一站完美总结(精)
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第一站完美总结(精)第一篇: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第一站完美总结(精)一、感冒1.风寒束表: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或荆防达表汤2.风热犯表: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chǐ桔梗汤3.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wēirúi汤二、咳嗽(一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ào汤合止咳散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二内伤咳嗽1.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2.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3.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gã散合加减泻白散4.肺阴亏耗: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三、哮病(一发作期1.冷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附:喘脱危证: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二缓解期1.肺睥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2.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四、喘证(一实喘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4.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二虚喘1.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2.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3.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gãjiâ粉五、肺痨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2.虚火灼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六、心悸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2.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3.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4.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múlì汤合参附汤5.水饮凌心: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6.瘀阻心脉: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7.痰火扰心: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七、胸痹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2.气滞心胸: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3.痰浊闭阻:通阳泄浊,豁痰宣痹——栝蒌(guālǒu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4.寒凝心脉: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xiâ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5.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6.心肾阴虚: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7.心肾阳虚: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八、不寐1.肝火扰心:疏肝泻火,镇心安神——龙胆泻肝汤2.痰热内扰:化痰清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3.心脾两虚:补养心脾,养血安神——归脾汤4.心肾不交: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5.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九、痫病1.风痰闭阻证:涤痰息风, 开窍定痫——定痫丸2.痰火扰神证:清热泻火, 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3.瘀阻脑络证:活血化瘀, 息风通络——通窍活血汤4.心脾两虚证:补益气血, 健脾宁心——六君子汤合归脾汤5.心肾亏虚证:补益心肾, 潜阳安神——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十、胃痛1.寒邪客胃:温胃散寒,行气止痛——香苏散合良附丸2.饮食伤胃: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3.肝气犯胃: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4.湿热中阻: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清中汤5.瘀血停胃:化瘀通络,理气和胃——失笑散合丹参饮6.胃阴亏耗: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7.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十一、呕吐(一实证1.外邪犯胃:疏邪解表,化浊和中——藿香正气散2.饮食停滞: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3.痰饮内阻:温化痰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4.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四七汤(二虚证1.脾胃气虚:健脾益气,和胃降逆——香砂六君子汤2.脾胃阳虚: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汤3.胃阴不足:滋养胃阴,降逆止呕——麦门冬汤十二、腹痛1.寒邪内阻:温里散寒,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2.湿热壅滞:通腑泄热,行气导滞——大承气汤3.饮食积滞:消食导滞,理气止痛——枳实导滞丸4.肝郁气滞: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5.瘀血内停:活血化瘀,和络止痛——少府逐瘀汤6.中虚脏寒: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十三、泄泻(一暴泄1.寒湿内盛:芳香化湿,解表散寒——藿香正气散2.湿热伤中:清热燥湿,分利止泻——葛根黄芩黄连汤3.食滞胃肠:消食导滞,和中止泻—保和丸(二久泄1.脾胃虚弱:健脾益气,化湿止泻——参苓白术散2.肝气乘脾:抑肝扶脾——痛泻要方3.肾阳虚衰: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十四、痢疾1.湿热痢:清肠化湿,调气和血——芍药汤加银花2.疫毒痢:清热解毒,凉血除积——白头翁汤合芍药汤3.寒湿痢:温中燥湿调气和血—不换金正气散4.阴虚痢:养阴和营,清肠化湿—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 5.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6.休息痢:温中清肠,调气化滞——连理汤十五、便秘(一实秘1.热秘:泻热导滞,润肠通便——麻子仁丸2.气秘:顺气导滞——六磨汤3.冷秘:温里散寒,通便止痛——温脾汤合半硫丸(二虚秘1.气虚秘:益气润肠黄芪汤2.血虚秘:养血润燥润肠丸3.阴虚秘:滋阴通便增液汤4.阳虚秘:温阳通便济川煎十六、胁痛1.肝郁气滞: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2.肝胆湿热: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3.瘀血阻络:祛瘀通络——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4.肝络失养:养阴柔肝——一贯煎十七、黄疸(一阳黄1.热重于湿:清热通腑,利湿退黄——茵陈蒿汤2.湿重于热:利湿化浊运脾, 佐以清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3.胆腑郁热:疏肝泄热,利胆退黄——大柴胡汤4.疫毒炽盛(急黄:清热解毒,凉血开窍——千金犀角散(二阴黄1.寒湿阻遏(â:健脾和胃, 温中化湿——茵陈术附汤2.脾虚湿滞:健脾养血,利湿退黄——黄芪建中汤(三黄疸消退后的调治1.湿热留恋:清热利湿——茵陈四苓散2.肝脾不调:调和肝脾,理气助运——柴胡疏肝散或归芍六君子汤3.气滞血瘀: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逍遥散合鳖甲煎丸十八、头痛(一外感头痛1.风寒头痛:疏风散寒止痛——川芎茶调散2.风热头痛:疏风清热和络——芎芷石膏汤3.风湿头痛:祛风胜湿通窍——羌活胜湿汤(二内伤头痛1.肝阳头痛:平肝潜阳息风——天麻钩藤饮2.肾虚头痛:养阴补肾,填精生髓——大补元煎3.血虚头痛:养血滋阴,和络止痛—加味四物汤4.痰浊头痛:健脾燥湿,化痰降逆——半夏白术天麻汤5.瘀血头痛:活血化瘀,通窍止痛——通窍活血汤十九、眩晕1.肝阳上亢:平肝潜阳,清火熄风—天麻钩藤饮2.气血亏虚:补益气血,调养心脾——归脾汤3.肾精不足:滋养肝肾,益精填髓——左归丸4.痰湿中阻:化痰祛湿,健脾和胃——半夏白术天麻汤5.瘀血阻窍:祛瘀生新,活血通窍——通窍活血汤二十、中风(一中经络1.风痰入络:祛风化痰通络——真方白丸子2.风阳上扰:平肝潜阳,活血通络——天麻钩藤饮3.阴虚风动:滋阴潜阳,熄风通络——镇肝熄风汤(二中脏腑 1.闭证1痰热腑实:通腑泻热, 熄风化痰——桃仁承气汤2痰火瘀闭:熄风清火, 豁痰开窍——羚角钩藤汤 3痰浊瘀闭:化痰熄风, 宣郁开窍—涤痰汤2.脱证(阴竭阳亡:回阳救阴,益气固脱——参附汤合生脉散(三恢复期1.风痰瘀闭:搜风化痰,行瘀通络——解语丹2.气虚瘀络:益气养血,化瘀通络—补阳还五汤3.肝肾亏虚:滋养肝肾——左归丸合地黄饮子二十一、水肿(一阳水1.风水相搏:疏风清热,宣肺行水—越婢加术汤2.湿毒浸淫: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3.水湿浸渍:健脾化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胃苓汤4.湿热壅盛:分利湿热——疏凿(záo饮子(二阴水1.脾阳虚衰:健脾温阳利水——实脾饮2.肾阳虚衰:温肾助阳,行气行水—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3.瘀水互结:活血祛瘀,行气行水—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二十二、淋证1.热淋:清热利湿通淋——八正散2.石淋:清热利湿,排石通淋——石韦散3.气淋:理气疏导,通淋利尿——沉香散4.血淋:清热通淋,凉血止血——小蓟饮子5.膏淋:清热化湿,分清泄浊——程氏萆薢(bìxiâ分清饮6.劳淋:健脾益肾无比山药丸二十三、癃闭1.膀胱湿热证:清利湿热,通利小便—八正散2.肺热壅盛证:清泄肺热,通利水道—清肺饮3.肝郁气滞证:疏利气机,通利小便—沉香散4.浊瘀阻塞证:行瘀散结,通利水道——代抵当丸5.脾气不升证:升清降浊,化气行水——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6.肾阳衰惫证:温补肾阳, 化气利水——济生肾气丸二十四、阳痿1.命门火衰证:温肾壮阳——赞育丸2.心脾亏虚证:补益心脾——归脾汤3.肝郁不舒证:疏肝解郁——逍遥散4.惊恐伤肾证:益肾宁神——启阳娱心丹5.湿热下注证:清利湿热——龙胆泻肝汤二十五、郁证1.肝气郁结: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柴胡疏肝散2.气郁化火:疏肝解郁,清肝泻火—丹栀逍遥散3.痰气郁结: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厦厚朴汤4.心神失养:养心安神,甘润缓急—甘麦大枣汤5.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归脾汤6.心肾阴虚:滋养心肾——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二十六、血证(一鼻衄1.热邪犯肺:清泄肺热,凉血止血——桑菊饮2.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玉女煎3.肝火上炎: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4.气血亏虚:补气摄血——归脾汤(二齿衄1胃火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六味地黄丸合茜根散(三咳血1.燥热伤肺: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2.肝火犯肺:清肝泻肺,凉血止血——泻白散合黛蛤散3.阴虚肺热:滋阴润肺,宁络止血—百合固金丸(四吐血1.胃热壅盛: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2.肝火犯胃: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3.气虚血溢: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五便血1.肠道湿热:清化湿热,凉血止血——地榆散合槐角丸2.气虚不摄:益气摄血——归脾汤3.脾胃虚寒:健脾温中,养血止血——黄土汤(六尿血1.下焦热盛:清热利湿,凉血止血——小蓟饮子2.肾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3.脾不统血:补中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4.肾气不固: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药丸(七紫斑1.血热妄行: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十灰散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宁络止血——茜(qiàn根散3.气不摄血:补气摄血——归脾汤二十七、消渴(一上消1.肺热津伤: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消渴方(二中消1.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玉女煎2.气阴亏虚:益气健脾,生津止渴——七味白术散(三下消1.肾阴亏虚:滋阴固肾——六味地黄丸2.阴阳两虚:滋阴温阳,补肾固摄——金匮肾气丸二十八、内伤发热1.阴虚发热证:滋阴清热——清骨散2.血虚发热证:益气养血——归脾汤3.气虚发热证:益气健脾,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4.阳虚发热证:温补阳气,引火归原——金匮肾气丸5.气郁发热证:疏肝理气,解郁泻热——丹栀逍遥散6.痰湿郁热证:燥湿化痰,清热和中——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7.血瘀发热证: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二十九、虚劳(一气虚1.肺气虚:补益肺气补肺汤2.心气虚:益气养心七福饮3.脾气虚:健脾益气加味四君子汤4.肾气虚:益气补肾——大补元煎(二血虚1.心血虚:养血安心养心汤2.肝血虚:补血养肝四物汤(三阴虚1.肺阴虚:养阴润肺——沙参麦门冬汤2.心阴虚:滋阴养心——天王补心丹3.脾胃阴虚:养阴和胃益胃汤4.肝阴虚:滋养肝阴补肝汤5.肾阴虚:滋补肾阴左归丸(三阳虚1.心阳虚:益气温阳保元汤2.脾阳虚:温中健脾附子理中丸3.肾阳虚:温补肾阳右归丸三十、癌病Ⅰ脑瘤1.痰瘀阻窍证:息风化痰, 祛瘀通窍——通窍活血汤2.风毒上扰证:平肝潜阳, 清热解毒——天麻钩藤饮合黄连解毒汤3.阴虚风动证:滋阴潜阳息风——大定风珠Ⅱ肺癌1.瘀阻肺络证:行气活血, 散瘀消结——血府逐瘀汤2.痰湿蕴肺证:健脾燥湿, 行气祛痰——二陈汤合栝萎薤白半夏汤3.阴虚毒热证:养阴清热, 解毒散结——沙参麦冬汤合五味消毒饮4.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生脉散合百合固金汤Ⅲ大肠癌1.湿热郁毒证:清热利湿, 化瘀解毒—槐角丸2.瘀毒内阻证:活血化瘀, 清热解毒——膈下逐瘀汤3.脾肾双亏证:温阳益精——大补元煎4.肝肾阴虚证:滋肾养肝——知柏地黄丸Ⅳ肾癌、膀胱癌1.湿热蕴毒证:清热利湿, 解毒通淋——八正散或龙胆泻肝汤2.瘀血内阻证:活血化瘀, 理气散结——桃红四物汤3.脾肾两虚证:健脾益肾, 软坚散结——大补元煎4.阴虚内热证:滋阴清热, 化瘀止痛——知柏地黄丸三十一、痹证1.风寒湿痹(1行痹: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2痛痹:散寒通络,祛风除湿——乌头汤(3着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薏苡仁汤 2.风湿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3.痰瘀痹阻:化痰行瘀,蠲(juān痹通络——双合汤4.肝肾亏虚:培补肝肾,舒筋止痛—独活寄生汤三十二、痉证1.邪壅经络证:祛风散寒, 燥湿和营——羌活胜湿汤2.肝经热盛证:清肝潜阳, 息风镇痉——羚角钩藤汤3.阳明热盛证:清泄胃热, 增液止痉——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4.心营热盛证:清心透营, 开窍止痉—清营汤5.痰浊阻滞证:豁痰开窍, 息风止痉—导痰汤6.阴血亏虚证:滋阴养血,息风止痉——四物汤合大定风珠三十三、痿证1.肺热津伤证:清热润燥, 养阴生津——清燥救肺汤2.湿热浸淫证:清热利湿, 通利经脉——加味二妙散3.脾胃虚弱证:补中益气, 健脾升清——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4.肝肾亏损证:补益肝肾, 滋阴清热——虎潜丸5.脉络瘀阻证:益气养营, 活血行瘀——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三十四、腰痛1.寒湿腰痛:散寒行湿,温经通络——甘姜苓术汤2.湿热腰痛:清热利湿,舒筋止痛—四妙丸3.瘀血腰痛: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身痛逐瘀汤4.肾虚腰痛(1肾阴虚:滋补肾阴, 濡养筋脉—左归丸(2肾阳虚:补肾壮阳, 温煦经脉—右归丸三十五、乳癖1.肝郁痰凝证:疏肝解郁, 化痰散结——逍遥蒌贝散2.冲任失调证:调摄冲任——二仙汤合四物汤三十六、蛇串疮1.肝经郁热证:清泄肝火, 解毒止痛——胆泻肝汤2.脾虚湿蕴证:健脾利湿, 解毒止痛——除湿胃苓汤3.气滞血瘀证:理气活血,通络止痛——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三十七、痔Ⅰ内痔1.风热肠燥证:清热凉血祛风—凉血地黄汤2.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止血——脏连丸3.气滞血瘀证:清热利湿, 行气活血——止痛如神汤4.脾虚气陷证:补中益气, 升阳举陷——补中益气汤Ⅱ外痔◆静脉曲张性外痔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活血散瘀——萆薢化毒汤合活血散瘀汤◆血栓性外痔血热瘀结证:清热凉血,散瘀消肿——凉血地黄汤合活血散瘀汤三十八、脱疽1.寒湿阻络证:温阳散寒,活血通络—阳和汤2.血脉瘀阻证: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桃红四物汤3.湿热毒盛证: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四妙勇安汤4.热毒伤阴证:清热解毒,养阴活血—顾步汤5.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黄芪鳖甲汤三十九、肠痈1.瘀滞证(初期:行气活血, 通腑泄热——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2.湿热证(酿脓期:通腑泄热,利湿解毒——复方大柴胡汤3.热毒证(溃脓期:通腑排脓,养阴清热——大黄牡丹汤合透脓散四十、崩漏1.脾虚证:补气摄血,固冲止崩——固本止崩汤或固冲汤2.肾虚证(1肾气虚证:补肾益气, 固冲止血——加减苁蓉菟丝子丸(2肾阳虚证:温肾益气, 固冲止血—右归丸(3肾阴虚证:滋肾益阴, 固冲止血—左归丸合二至丸或滋阴固气汤 3.血热证(1虚热证:养阴清热,固冲止血—上下相资汤(2实热证:清热凉血,固冲止血—清热固经汤 4.血瘀证:活血化瘀,固冲止血——逐瘀止血汤或将军斩关汤四十一、痛经1.气滞血瘀证:理气行滞,化瘀止痛——膈下逐瘀汤或痛经方2.寒凝血瘀证:温经散寒,化瘀止痛——少腹逐瘀汤或温经散寒汤3.湿热瘀阻证: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或银甲丸4.气血虚弱证:益气养血,调经止痛——圣愈汤或黄芪建中汤或养血和血汤5.肾气亏损证:补肾益精,养血止痛——益肾调经汤或调肝汤四十二、绝经前后诸证1.肾阴虚:滋养肾阴,佐以潜阳——左归丸合二至丸2.肾阳虚:温肾扶阳—右归丸3.肾阴阳俱虚:阴阳双补——二仙汤合二至丸四十三、带下病Ⅰ带下过多1.脾虚证:健脾益气,升阳除湿——完带汤2.肾阳虚证:温肾培元,固涩止带——内补丸3.阴虚夹湿证:滋肾益阴,清热利湿——知柏地黄汤4.湿热下注证:清利湿热,佐以解毒杀虫——止带方5.热毒蕴结证: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Ⅱ带下过少1.肝肾亏损证:滋补肝肾,养精益血—左归丸2.血枯瘀阻证:补血益精,活血化瘀—小营煎四十四、胎漏、胎动不安1.肾虚证:补肾健脾,益气安胎—寿胎丸或安奠二天汤或滋肾育胎丸2.血热证:清热凉血,养血安胎——保阴煎或清热安胎饮或当归散3.气血虚弱证:补气养血,固肾安胎—胎元饮4.血瘀证:活血消癥,补肾安胎——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四十五、产后发热 1.感染邪毒证:清热解毒,凉血化瘀——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或解毒活血汤 2.外感证:养血祛风,疏解表邪——荆穗四物汤或参苏饮 3.血瘀证:活血化瘀,和营退热——生化汤或桃红消瘀汤 4.血虚证:补血益气,和营退热—补中益气汤四十六、不孕症 1.肾虚证(1肾气虚证:补肾益气, 温养冲任—毓麟珠(2肾阳虚证:温肾暖宫, 调补冲任——温胞饮或右归丸(3肾阴虚证:滋肾养血, 凋补冲任——养精种玉汤2.肝气郁结证:疏肝解郁,理血调经——开郁种玉汤或百灵调肝汤3.瘀滞胞宫证:逐瘀荡胞,调经助孕——少腹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4.痰湿内阻证:燥湿化痰,行滞调经——苍附导痰丸四十七、肺炎喘嗽(一常证1.风寒闭肺证:辛温宣肺,化痰止咳—华盖散2.风热闭肺证:辛凉宣肺,清热化痰——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3.痰热闭肺证:清热涤痰,开肺定喘——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4.毒热闭肺证:清热解毒,泻肺开闭——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5.阴虚肺热证:养阴清肺,润肺止咳——沙参麦冬汤6.肺脾气虚证:补肺健脾,益气化痰——人参五味子汤(二变证1.心阳虚衰证:温补心阳,救逆固脱——参附龙牡救逆汤2.邪陷厥阴证:平肝息风,清心开窍——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四十八、小儿泄泻(一常证1.湿热泻:清肠解热,化湿止泻——葛根黄芩黄连汤2.风寒泻:疏风散寒,化湿和中—藿香正气散3.伤食泻:运脾和胃,消食化滞——保和丸4.脾虚泻:健脾益气,助运止泻—参苓白术散5.脾肾阳虚泻:温补脾肾,固涩止泻——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二变证1.气阴两伤:健脾益气,酸甘敛阴—人参乌梅汤2.阴竭阳脱:挽阴回阳,救逆固脱——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四十九、水痘1.邪伤肺卫证:疏风清热,利湿解毒—银翘散2.邪炽气营证:清气凉营,解毒化湿——清胃解毒汤五十、痄腮(一常证1.邪犯少阳证:疏风清热,散结消肿——柴胡葛根汤2.热毒壅盛证: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普济消毒饮(二变证1.邪陷心肝证:清热解毒,息风开窍——清瘟败毒饮2.毒窜睾腹证:清肝泻火,活血止痛——龙胆泻肝汤五十一.桡骨下端骨折桡骨下端(包括桡骨远侧端 3cm以内骨折1.多为间接暴力所致,跌倒时,躯干向下的重力与地面向上的反作用力交集于桡骨下端而发生骨折。
中医实践技能:最完整辨证论治要点总结!
中医实践技能:最完整辨证论治要点总结!医药考试培训,首选安卓教育!安卓教育是一家专业从事执业医师、执业药师、护士资格考试辅导的培训机构。
2016年最新临床类执业医师、执业中医、中西医课程及教材已经面市,各位考生可以从安卓教育全国各地分校处购买。
特别提醒的是安卓教育所有的课程均配有安卓教育的内部学习教材及掌上题库,结合使用效果更佳。
详情请咨询安卓教育总部或各地分校。
病名病机、病位、辨要、症型小结1感冒邪犯肺卫,肺失宣肃,卫表失和;辨表寒热,辨夹湿暑燥;六淫风邪为首;风寒束表荆防;风热犯表银翘;暑湿伤表新加香薷;气虚参苏;阴虚加减葳蕤。
2咳嗽邪犯于肺,肺气上逆;肺,肝脾肾;辨外/内咳嗽;因宿痰与火;六淫侵袭和脏腑功能失调;风寒止咳散/风热桑菊饮/风燥桑杏汤/痰浊二陈三子养亲/痰热桑白皮汤/肝火黄苓泻白代蛤/肺阴亏耗沙参麦冬。
3哮证痰阻气道,肺失宣降;肺,脾肾肝心;辨已发/未发;因宿痰根本;寒哮小青龙/热哮定喘汤/寒包热哮二陈三子养亲/风痰华盖散/虚哮平喘固本/肺脾气虚六君/肺肾两虚生脉地黄。
4喘证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肺肾出纳失常;肺和肾,肝脾有关;辨虚实;风寒麻黄汤/表寒里热麻杏石甘/痰热郁肺桑白皮/痰浊阻肺二陈汤/肺气郁闭五磨饮/肺气虚耗补肺玉屏散/肾虚不纳附桂六味。
5肺痨阴虚火旺,正气虚弱,感染痨虫,肺失宣降;肺,及脾肾;特点三性四大主症:传染慢虚弱性;咳嗽咯血潮热盗汗;肺阴亏损月华丸/虚火灼肺百合固金汤/气阴耗伤保真汤/阴阳虚损补天大造丸。
6心悸心神失养,气血运行不畅;心,与脾肾肺肝;辨虚实,辨惊悸/怔忡;心虚胆怯安神定志/心血不足归脾汤/阴虚火旺天王补心丹/心阳不振桂草龙牡/心血瘀阻桃红花/痰化扰心黄连温胆。
7胸痹心脉痹阻;心,肝脾肾;辨疼痛性质,辨气血阴阳气虚;辨气滞血瘀痰阻寒凝;心血瘀阻血府逐瘀/气滞心胸柴胡疏肝散/痰浊闭肺蒌薤半夏汤/寒凝心脉蒌薤白酒/心肾阴虚天王补心/气阴两虚人参养荣汤/心肾阳虚参附合右归。
中医辨证论治实训报告范文
一、实训背景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中医药在疾病防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中医辨证论治作为中医的核心理论,强调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结合四诊合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为了提高中医药人才的临床实践能力,我们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中医辨证论治实训。
现将实训过程及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二、实训内容1. 四诊合参实训期间,我们首先学习了中医四诊合参的基本理论,包括望、闻、问、切四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通过临床实践,我们掌握了如何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脉象等,并学会了如何通过闻诊、问诊了解患者的症状、病史等。
2. 辨证论治实训过程中,我们重点学习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和方法。
包括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病因辨证等。
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学会了如何将临床表现与中医理论相结合,准确判断患者的证候类型,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3. 方剂学实训期间,我们学习了中医方剂学的理论,了解了方剂的组成、功效、用法等。
通过实际操作,我们学会了如何根据患者的证候特点,选择合适的方剂,并进行加减变化。
4. 中药临床应用实训中,我们学习了中药的临床应用,包括中药的性能、功效、用法、用量等。
通过临床观察,我们了解了中药在治疗不同疾病中的作用,并学会了如何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
三、实训过程1. 临床跟师在实训期间,我们跟随经验丰富的中医师进行临床跟师。
通过观察中医师对患者的诊疗过程,我们学习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实际操作方法。
2. 案例分析实训过程中,我们收集了大量临床病例,进行了深入分析。
通过分析病例,我们了解了不同证候的临床表现,以及中医治疗原则。
3. 实践操作在实训期间,我们进行了中药煎煮、方剂制备、针灸、推拿等实践操作。
通过实践,我们提高了中医药临床应用能力。
四、实训心得体会1. 提高了对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认识通过实训,我们深入学习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医理论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2. 增强了临床实践能力实训过程中,我们跟随中医师进行临床跟师,了解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实际操作方法,提高了我们的临床实践能力。
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第一站总结)
中医内科一、感冒:感冒的基本病机:六淫入侵,卫表不和,肺气失宣1.风寒感冒: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败毒散2.风热感冒: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3.暑湿感冒: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二、咳嗽:病位: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
病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
1.风寒咳嗽: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2.风热咳嗽: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3.风燥咳嗽: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理气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6.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7.肺阴虚证: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三、哮证:病位:主要在肺,关系到脾肾肝心,病机:痰阻气道,肺失宣降1.发作期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加减4)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加减5)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加减喘脱危证: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急救汤合生脉散加减2.缓解期1)肺睥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2)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四、喘证:病位在肺和肾,涉及肝脾;喘证辨证要点:首辨虚实,实喘在肺,虚喘责之肺肾1.实喘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4)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2.虚喘1)肺气虚耗证: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2)肾虚不纳证:补肾纳气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加减3)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五、肺痨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形体消瘦为主要临床特征。
第一站 辨证论治(中医)
第一站辨证论治(中医)1感冒:风热感冒: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竹豆豉荆芥,牛薄银,草桔芦根翘2感冒:阴虚感冒: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津液不能作汗-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白薇玉竹草枣豉薄葱白桔梗普通感冒和时行感冒鉴别:普通感冒病情较轻,全身症状不重,少有传变。
在气候变化时病率可以升高,但无明显流行特点。
时行感冒病情较重,发病急,全身症状显著,可以发生传变,化热入里,继发或合并其他病,具有广泛的传染性、流行性。
3肺痨:虚火灼肺:肺肾阴虚,水亏火旺,燥热内灼,络损血溢-滋阴降火-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南北百合部生白及玄麦阿龟玉竹五味肺萎鉴别:肺痨与肺萎有一定的联系和区别。
两者病位均在肺,但肺痿是肺部多种慢性疾患后期转归而成,如肺痈、肺痨、久嗽等导致肺叶痿弱不用,俱可成痿,痨病后期转成肺痿,但必须明确肺痨不等于就是肺痿,两者有因果轻重的不同,若肺痨的晚期出现干咳、咳吐涎沫等症者,即已转属肺痿之候。
在临床上肺痿是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而肺痨是以咳嗽、咳血、潮热、盗汗等为特征。
4咳嗽:内伤咳嗽,痰热郁肺:痰热壅肺,肺失肃降-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黄芩山知桑白杏贝瓜海蛤壳竹沥半射干5哮证:风痰哮证: 痰浊伏肺,风邪引触,肺气郁闭,升降失司-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白芥苏莱菔子麻杏僵厚半陈茯6喘证:表寒肺热:寒邪束表热壅于肺肺气上逆-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桑苏子半夏款7喘证:虚喘,肾虚不纳-肺病及肾,肺肾俱虚,气失摄纳-补肾纳气。
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附肉山萸冬虫胡桃肉紫河熟地当喘证与哮病鉴别:喘指气息而言,为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张口抬肩,摇身撷肚。
哮指声响而言,必见喉中哮鸣有声,有时易伴有呼吸困难。
喘未必兼哮,而哮必兼喘。
痿证:肺热津伤:清热润燥、养肺生津-清燥救肺汤-北沙参麦甘阿生石膏霜桑叶苦杏仁炙批把8痹症:肝肾两虚证:肝肾不足,筋脉失于濡养、温煦-培补肝肾,舒筋止痛。
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第一站完美总结
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第一站完美总结一、感冒1.风寒束表: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或荆防达表汤2.风热犯表: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chǐ)桔梗汤3.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wēirúi)汤二、咳嗽一)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ào)汤合止咳散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3.XXX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二)内伤咳嗽1.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XXX胃散合三子养亲汤2.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3.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gé)散合加减泻白散4.肺阴亏耗: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3、哮病一)发作期1.冷哮:温肺散寒。
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2.热哮:清热宣肺。
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附:喘脱危证: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二)减缓期1.肺睥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2.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4、喘证一)实喘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4.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XXX合三子养亲汤5.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二)虚喘1.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2.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3.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géjiè)粉五、肺痨1.肺阴吃亏:滋阴润肺——XXX2.虚火灼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六、心悸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2.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3.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4.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m úlì)汤合参附汤5.水饮XXX: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6.瘀阻心脉: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7.痰火扰心:清热化痰,XXX安神——黄连温胆汤7、胸痹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2.气滞气度: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3.痰浊闭阻:通阳泄浊,豁痰宣痹——栝蒌(guālǒu)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4.XXX心脉:XXX 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xiè)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5.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6.心肾阴虚: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7.心肾阳虚:温补阳气,奋发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八、不寐1.怒气扰心:疏肝泻火,镇心安神——龙胆泻肝汤2.痰热内扰:化痰清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3.心脾两虚:补养心脾,养血安神——归脾汤4.心肾不交: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5.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九、痫病1.风痰闭阻证:涤痰息风,开窍定痫—定痫丸2.痰火扰神证:清热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3.瘀阻脑络证:活血化瘀,息风通络——通窍活血汤4.心脾两虚证:补益气血,健脾XXX——六君子汤合归脾汤5.心肾亏虚证:补益心肾,潜阳安神——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10、胃痛1.寒邪客胃:温胃散寒,行气止痛——香苏散合良附丸2.饮食伤胃: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XXX3.肝气犯胃: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XXX4.湿热衷阻: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清中汤5.瘀血停胃:化瘀通络,理气和胃——失笑散合丹参饮6.胃阴亏耗:养阴益胃,和中断痛——一向煎合芍药甘草汤7.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十一、呕吐一)实证1.外邪犯胃:疏邪解表,化浊和中——藿香正气散2.饮食停滞: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XXX3.痰饮内阻:温化痰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4.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四七汤二)虚证1.脾胃气虚:健脾益气,和胃降逆——香砂六正人汤2.脾胃阳虚: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汤3.胃阴不足:滋养胃阴,降逆止呕——麦门冬汤十二、腹痛1.寒邪内阻:温里散寒,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2.湿热壅滞:通腑泄热,行气导滞——大承气汤3.饮食积滞:消食导滞,理气止痛——枳实导滞丸4.肝郁气滞: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5.瘀血内停:活血化瘀,和络止痛——少府逐瘀汤6.中虚脏寒: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十3、泄泻一)暴泄1.寒湿内盛:芳香化湿,解表散寒——藿香正气散2.湿热伤中:清热燥湿,分利止泻——葛根黄芩黄连汤3.食滞胃肠:消食导滞,和中止泻—保XXX二)久泄1.脾胃虚弱:健脾益气,化湿止泻——参苓白术散2.肝气乘脾:抑肝扶脾——痛泻要方3.肾阳虚衰: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十四、痢疾1.湿热痢:清肠化湿。
医院中医科见习工作总结6篇
医院中医科见习工作总结6篇第1篇示例:医院中医科见习工作总结在实习过程中,我主要负责协助医师进行诊疗工作,包括病史询问、辨证施治等。
通过与患者的交流,我能够更准确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史,进而为医师提供更有力的诊断依据。
在观摩医师的诊疗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实用的技巧和方法,例如望诊、闻诊、切诊等,这些都为我今后的中医诊疗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医院的中医科实习中,我还有幸见习了一些特色疗法,比如针灸、中药煎煮等。
通过实际操作,我对这些疗法有了更直观的了解,并逐渐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技能。
在针灸操作中,经常要求我们精准地找准穴位,掌握插针深度和力度,这对我们的手眼协调能力和细致观察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而在中药煎煮过程中,我们需要严格掌握煎药的时间和火候,以确保药性的有效释放。
通过这些实际操作的训练,我不仅提升了自己的技能水平,还培养了自己的耐心和细致性。
这次医院中医科的见习经历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实践与学习,我不仅提升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还锻炼了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努力,加强自己的学习和实践,积极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为中医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感谢医院中医科的培养和指导,让我在这段时间里有了更深刻的成长和收获。
希望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继续保持初心,砥砺前行,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师。
【字数:498】第2篇示例:我在医院中医科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见习工作,这段时间让我受益匪浅,对中医的传统理论和临床实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
以下是我对这次见习工作的总结。
一、对中医基本理论的认识在见习期间,我通过观察和学习,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医的基本理论体系,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等基本概念。
我明白了中医强调整体观念,注重辨证施治的治疗方法,以及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患者的体质、气机等个体差异。
二、对中医临床实践的了解在医院中医科的见习中,我有幸跟随老师参与了一些临床病例的诊断与治疗。
中医内科的实习总结5篇
中医内科的实习总结5篇第1篇示例:这学期的中医内科实习结束了,回想这段时间的实习经历,收获颇丰。
在这里,我将对这段实习经历进行总结,以便更好地反思和提升自己。
在实习期间,我深刻感受到中医内科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诊疗经验。
通过实际操作,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等中医经典著作中的理论知识,比如阴阳五行学说、经络腧穴、病机辨证等。
在实习中还学习到了很多实用的诊疗技术,比如望诊、切诊、闻诊、问诊等方法,这些方法在实际中能有效地帮助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在实习中,我深感中医内科医生的责任重大,工作压力大。
在实习期间,我跟随导师一起诊断病人、制定治疗方案、进行针灸推拿等工作,深刻体会到了医生的责任与压力。
每一个病人的疾病都牵动着医生的心,要做到以患者为中心,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这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高超的技术水平和强大的责任心。
在实习中,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医内科的优势和不足。
中医内科擅长治疗慢性病、疑难杂症、疾病康复等,但在急症救治、疾病筛查等方面还存在不足。
中医内科医生需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临床技能,增强综合治疗能力,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在实习中,我还丰富了自己的职业素养和团队合作意识。
在实习中,我不仅要有高超的专业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服务意识,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综合性服务。
还要热爱自己的专业,不断学习和积累,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不断追求卓越,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内科医生。
这段中医内科实习经历对我而言是一次宝贵的机会和挑战。
在实习中,我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和技能,还提升了自己的职业素养和团队合作意识。
相信通过这段实习经历的积累和总结,我将走得更远,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内科医生。
【2000字】第2篇示例:实习总结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医内科在我国的地位日益重要。
在实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内科的独特魅力,也对中医内科的诊疗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第一站)
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第一站)一感冒外感感冒:1.风寒束表证—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辨病: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辩证:口不渴或渴喜热饮2.风热犯表证—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辨病:身热较著,微恶风,汗泄不畅辩证:口干欲饮。
3.暑湿伤表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加减辨病:汗少,肢体酸重辩证:头昏重胀痛,咳嗽痰黏,鼻流浊涕。
表湿较重,肢体酸痛,头重头胀,身热不扬者,加羌活、独活祛风除湿,或用羌活胜湿汤加减。
体虚感冒:1.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散加减辨病:恶寒较甚,发热,无汗辩证:咯痰无力,平素神疲体弱,气短懒言,脉浮而无力。
2.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化裁.辨病:身热,微恶风寒,少汗辩证:心烦,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二咳嗽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证—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辨病:咳嗽辩证: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或见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
1 2.风热犯肺证—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加减辨病:咳嗽辩证: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黏稠或黄,鼻流黄涕,口渴,头、身痛,或见恶风,身热。
3.风燥犯肺证—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加减辨病:干咳,连声作呛辩证:无痰或痰少而黏连成丝,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
另有凉燥证,乃燥证与风寒并见,表现干咳少痰或无痰,咽干鼻燥,兼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而干等症。
用药当以温而不燥、润而不凉为原则,方取杏苏散加减。
内伤咳嗽:1.痰湿蕴肺证—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辨病:咳声重浊辩证:痰出咳平,痰黏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进甘甜油腻食物加重,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象濡滑。
2.痰热郁肺证—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加减辨病:咳嗽气息粗促辩证:痰多质黏厚或稠黄,咯吐不爽,身热,口干而黏,欲饮水,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
3.肝火犯肺证—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加减辨病:咳逆阵作,咳时面赤辩证:胸胁胀痛,咳时引痛,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脉弦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感冒
风寒证:风寒外袭,郁于外表,卫阳不能温煦肌表,则恶寒,正邪相争则发热。邪束肺系,肺气失宣,则鼻塞流涕。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联络头部,故头痛。寒主收引,全身肢节紧束,故酸重。舌苔薄白而润,脉浮紧为风寒在表之象。
肝气犯胃:肝主疏泄,喜条达,患者平素急躁易怒,则肝气郁结不得疏泄,肝气横逆犯胃,故胃脘部疼痛。两胁乃肝之分野,故疼痛连及两胁。中焦气滞,故脘胀嗳气,叹息气机得以舒展,故喜叹息。气滞肠道传导失常,则大便不爽。病属肝而主痛,故见脉弦。
10、泄泻
湿热内蕴:时值盛夏,饮食内聚易酿
20、中风
中经络(阴虚风动):年老肾阴亏虚,阴不敛阳,肝阳上亢,风阳内动,挟痰走窜经络,脉络不畅,故突然口眼歪斜,肢体不遂,口角流涎。阳亢于上,清窍被扰,故头晕,耳鸣,目眩。肾阴亏虚,腰府失养,故腰膝酸软。舌红,脉弦细为肝肾阴虚之象,苔黄腻为挟痰热。滋阴潜阳,熄风通络。
21、痹证
痛痹:风寒湿邪侵袭人体,注于经络,留于关节,阻滞气血运行,故双手关节肿胀疼痛,晨僵。寒为阴邪,其性凝滞,故痛有定处,疼痛较剧,得热则气血较为流畅,故痛减,遇寒则脉络拘急,故痛更剧。寒属阴邪,故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弦紧为寒邪偏盛之象。
15、水肿
阳水(风水泛滥):风寒外袭,肺卫失调,以致风遏水阻,风水相搏,流溢肌肤,发为水肿;卫表失和,故见微恶风寒,肢体酸楚,发热。风寒郁里化热,上攻咽喉,故咽痛。邪热伤津,故口渴,便秘。邪热扰神,则见心烦;邪热趋于下焦,热伤胞络,故见小便红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浮数,均为邪热在表,水湿内停之象。疏风清热,宣肺利水
阴水(脾阳虚衰):平素多食生冷,伤及脾阳,脾运失司,水湿不运,泛于肌肤,而成水肿。阳气不振,气不化水,水趋于下,故身肿腰以下为甚。脾虚运化无力,故纳呆,脘腹胀闷。脾虚生湿,湿与水谷混杂而下,故大便溏薄;脾虚气血不足,则乏力,面色萎黄。阳不化气,水湿不行,所以小便短少。舌淡,苔白腻,脉沉缓亦为脾阳虚衰,水湿内停之象。
心血瘀阻:胸部刺痛,固定不移,是瘀血内停。络脉不通的征象。血属阴,夜亦属阴,两阴相加,瘀血更重,故入夜痛甚。瘀血阻塞,心失所养,故心悸不宁。舌质紫暗,脉象沉涩,均为瘀血内停之象。
8、心悸:
阴虚火旺:惊则气乱,神无所依,故致心悸失眠,日久则耗伤心阴,阴虚火旺,虚火扰心,心失所养则心悸不宁,失眠多梦;虚火上炎则心烦易怒,午后发热,颧红;虚火上扰清窍则头晕目眩;口干引饮,午后手足心热为阴虚有热之像
热淋:游泳导致秽浊之邪侵入下焦,内犯膀胱,湿热蕴结下焦,滂胱气化失司,故出现小便短数,灼热刺痛,溺色黄赤腰为肾府,湿热之邪侵犯于肾,故见腰痛拒按;热甚波及大肠,热灼津伤,故口干,大便秘结;湿热内蕴,正邪相争,故见寒热起伏,口苦,呕恶;
17、消渴
中消(胃热炽盛):患者年过花甲,体质阴虚为本,胃火炽盛为标。胃火腐熟水谷力强,故多食易饥。热盛耗伤津血,无以充养肌肉,故形体消瘦。胃津不 足,大肠失其濡润,故大便干燥 。苔黄,脉滑实有力为胃热炽盛之象。
11、 痢疾
湿热痢:饮食不洁,湿热疫毒之邪壅塞肠中,导致气血壅滞,脂络受损,化为脓血,故下痢赤白;湿热之邪壅滞肠中,气机不畅,传导失常,故腹痛,里急后重;湿热下注,则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亦为湿热之象。
虚寒痢:痢疾日久,耗气伤血,损及脾胃。脾虚中寒,寒湿留滞肠中,故下痢稀薄带有白冻;寒盛正虚,肠中失去温养,故腹部隐痛,喜按喜温;脾阳不振,胃气虚弱,四肢失充,故四肢不温,食欲不振,神疲乏力;肾阳虚弱,关门不固,故滑脱失禁,肛门坠胀,便后更甚。形寒畏冷,腰膝酸软为脾肾阳虚之象。舌淡苔白,脉沉细而弱皆为虚寒之象。
16、淋证
劳淋:脾肾两虚 淋证日久损伤脾肾,肾气不固故小便涩,淋沥不尽。劳则耗气,故遇劳即发。肾阳虚,故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脾虚气血生成不足,故面白。脾气阳虚,故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为脾肾两虚,气血不足之象。
石淋:平素嗜食肥甘,喜饮酒,肥甘酒类之品酿湿化热,湿热下注,煎熬尿液,结为砂石,阻塞尿道,故小便淋漓不畅。砂石不能随尿排出,阻碍气机,不通则痛。故腰腹绞痛。结石损伤脉络,则尿色红赤。舌质红,苔薄黄,脉弦均为湿热偏盛之象。
风热证:风热外袭,卫表失和,热邪与卫阳相加,故发热汗出,微恶风。风热束表,邪束肺系,肺气失宣,故鼻塞喷嚏,肺气上逆,故微咳。风热邪气熏于清道则咽痛。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为风热袭表之象。
2、咳嗽
肺阴亏耗:外感邪热犯肺,肺气不利,故咳嗽:热灼胸络,津凝为痰,邪热伤津,故胸痛,咳声重浊,咳吐黄痰,口渴。咳嗽日久,损伤肺阴,肺失润降,故咳痰量少,且不易咳出。肺阴不足,津液不能濡润,故口干咽燥。肺与大肠相表里,肺阴伤则肠津不足,故大便干。阴虚则火旺,故五心烦热。热扰心神,则夜寐不安。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象。
热哮:宿痰久蕴化热,痰热伏肺。伏邪遇感引触,肺失宣降,故呼吸困难,喉中痰鸣如吼,咳嗽。胸部气机不展,故胸闷。热灼津液,津聚成痰,痰热胶结,故痰黄黏稠,咯吐不利,痰火郁蒸,故汗出,面赤,口苦。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痰热内蕴之象。
肺肾两虚:肺肾气阴两虚,灼津为痰,故咳痰粘稠;痰阳气道,则喉中有哮鸣音,肾虚髓海不充,则头晕耳鸣,腰府失养,则腰酸腿软;阴虚生内热,虚热则心悸心烦
9、胃痛
脾胃虚寒:饮食失调,损伤脾胃,日久引起脾阳不足,阳不足则虚寒内生,故胃痛隐隐,喜温喜按。脾胃虚寒,则腐熟运化水谷无力,故纳呆食少,脾主四肢,中阳不振,肌肉筋脉失其温养,故疲乏,四肢倦怠,手足欠温。脾虚生湿,故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脉沉弱,皆为脾胃虚寒,中气不足之象。
胃阴亏虚:胃为燥土,其性喜润,患者自幼喜好辛辣之品,日久耗伤胃阴,阴虚气滞,胃络失养,虚热内扰,故胃脘隐隐灼痛,嘈杂似饥。胃虚难以受谷,故饥而不欲食。阴虚内热则口燥咽干,五心烦热,便结,舌红少苔,脉虚无力。
18、眩晕
肝阳上亢:患者平素急燥,情志不遂,则郁而化火,火热伤阴,阴不敛阳则肝阳亢盛,上扰清窍,故眩晕,头痛。阳亢扰神,魂魄不安,而致烦燥易怒,失眠多梦。舌红,苔黄,脉弦为肝阳上亢之征象。
痰浊中阻:劳则气耗,伤及脾胃,脾胃运化失司,水谷酿湿成痰,痰浊蒙蔽清窍,清阳不升,则头晕,头重如蒙,视物模糊。湿阻中焦,气机不利,故恶心,纳差。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滑均为脾虚痰阻之象。
上消(肺热津伤):消渴阴虚为本,燥热为标。肺热炽盛,耗液伤津,故口干多饮。肺主治节,通凋水道,燥热伤肺,治节失职,水不化津,直趋于下,故尿量增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数肺热津伤之象。
上消(肺热津伤)平素啫好醇酒厚味,致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伤津,加之情志刺激,气郁化火,消灼肺胃阴津而发为消渴,故临证可见口渴多饮,尿频量多,消瘦等
瘀血阻络:外伤闪挫,胁络受伤,瘀血停留,致使胁痛。因瘀血停着,痹阻胁络,故胁痛如刺,痛处不移,入夜痛甚
14、黄疸
阳黄(湿重于热):湿热内阻所致,尘粒热交蒸于肝胆,肝失疏泄,胆液不循常道,浸淫肌肤,致身目俱黄;湿重于热,湿为阴邪,故其黄色不太鲜明;头身困重为湿邪内阻,清阳不得外发之故;胸脘痞满,食欲减退,不断发展心呕吐,腹胀便溏乃湿困脾胃,浊邪不化所致。
痰湿蕴肺:肺为娇脏,易感 外邪,外邪袭肺,肺失宣降,津液不布,津凝为痰,故咳嗽,咳痰量多。肺病日久损及于脾,脾失健运,痰湿内生,上渍于肺,壅遏肺气,故咳嗽痰多,色白而稠厚长期不愈。痰湿内停,气机不畅,故胸闷不舒。痰湿阻于中焦,故见纳呆,食少,大便不爽。舌苔白腻,脉濡滑为痰湿内停之象。燥温化痰,理气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肝火犯肺:肝乞郁结化火,上逆侮肺,肺失肃降,以致气逆作咳;肝火上炎,故咳时面红,口苦;木火刑金,炼液成痰,故痰黏难咯,肝脉布两胁,上注于肺,肝肺络气不和,故咳时痛引两胁。
3、哮证
寒哮:寒痰伏肺,为病之宿根。伏邪遇感引触,痰随肺气升,气因痰湿阻,气道不畅,故呼吸困难而哮鸣有声。肺气郁闭,不得宣畅,故胸膈满闷。阴盛于内,阳气不能宣达,故面色晦滞。病因于寒,内无郁热,故口不渴而喜热饮。舌苔白滑,脉弦紧皆为寒盛之象
19、头痛
气血亏虚:长期劳累,“劳则伤脾”,健运失司,生化不足,气血亏虚,脑髓失充,故见头痛而晕,遇劳即发;气血亏虚,形体失养,颜面失荣则见乏力气短,面色萎黄,舌淡,脉细弱;血不养心,心神不宁,故心慌,失眠;脾虚则纳少,便溏。
肾虚头痛:高血压15年,血压控制不佳,久病原体及肾,肾阳虚衰,不能蒸化水液,故夜尿频多,大便溏薄
4、喘证
痰浊阻肺:平素肥胖,喜食肥甘,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上干于肺,肺气失降,故发为喘息;气促不能平卧,痰多色白黏腻,痰浊阻于中焦,肺胃不和而见呕恶,纳呆,口黏
5
、肺胀
肺肾气虚:内伤久咳,久喘,迁延失治,且反复感受外邪,伤之于肺,肺气失降,痰浊潴留,故见咳嗽,气喘,咳痰;病久及肾,肾不纳气,则见气短,动则更甚;肾虚无力蒸化,膀胱气化不利,则见夜尿频多。
消渴见让。肺热炽盛,耗液伤津,故口干舌燥,烦渴多饮;肺主治节,燥热伤肺,治节失职,水不化津,直趋于下,故尿频量多;燥热日久,耗伤气阴,气阴亏虚,故见倦怠乏力,脉细数无力;燥热内结营阴被灼,脉络瘀阻,蕴毒成脓,则发为疮疖;
阴黄(寒湿阻遏):寒湿内侵,阻滞脾胃,阳气不宣,胆汁上犯外溢,故见身黄,目黄,小便黄。因寒为阴邪,故黄色晦暗
如烟熏。湿困中土,脾阳不振,运化失职,故见纳呆,食少,胸闷,腹胀,口淡不渴,大便溏。阳气不足,故见神疲畏寒,乏力。舌质淡,苔白腻,脉濡滑为寒湿内停之象。
化成湿热,湿热蕴结,气机失畅,故腹胀腹痛;湿热下注,故泻下急近,肛门灼热,时时欲解;粪色黄褐,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内蕴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