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历史水脉_再现古都水城_浅析杭城古城水系保护利用
《2024年广州古城水系与城市发展关系研究》范文
《广州古城水系与城市发展关系研究》篇一一、引言广州,作为中国南方的重要城市,其独特的水系景观和丰富的水文化,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广州古城的水系与城市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不仅为城市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还对城市的交通、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广州古城水系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广州的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广州古城水系概述广州古城的水系主要由珠江及其支流构成,包括东江、西江、北江等。
这些河流穿越城市,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水系景观。
此外,广州还有众多的湖泊、池塘等水体,共同构成了广州古城的水系。
这些水系不仅为城市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还对城市的生态环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广州古城水系与城市交通的关系广州古城的水系对城市的交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水路交通在古代是广州的主要交通方式之一,珠江及其支流为城市带来了便捷的水上交通。
此外,许多桥梁横跨河流,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交通连接。
其次,广州的水系对城市内部的交通布局产生了影响,如河流和湖泊的存在使城市的地理分布呈现独特的特点。
这些水体将城市分割成多个区域,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貌。
四、广州古城水系与城市经济的关系广州古城的水系对城市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水运为广州带来了丰富的资源,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特别是珠江沿岸的港口,为广州的对外贸易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其次,水系的存在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览观光,推动了旅游业的繁荣发展。
此外,水系周边的房地产项目也因其独特的景观而备受青睐,进一步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五、广州古城水系与城市文化的关系广州古城的水系对城市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广州的水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珠江及其支流孕育了丰富的水文化,如龙舟竞渡、水上婚礼等传统习俗。
这些习俗不仅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内涵,还为城市居民提供了重要的社交活动。
其次,水系的存在为城市的景观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西湖水系历代整治与现代城市水系的建设
随着现代城市的建设步伐加快,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到达了一个新水平,而生态文明的建设相较经济建设要滞后。
建设生态文明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一次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的提上重要的议程。
中国古代生态智慧是我国生态文明、和谐的文化源泉,在当代生态文明建设不容乐观的情况下,中国古代生态智慧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价值。
从古至今,人与自然都是一对命运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才是生态和谐。
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方针,是继十八大以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继承和发展。
生态文明是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文明安全屏障,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等。
生态文明建设与“山、水、林、田、湖”五位一体的生态系统治理是相契合的。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城市规划、建筑、生态建设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生态智慧是生态和谐一体的智慧源泉,古代生态城市的建设对现代城市的建设及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生态智慧涵盖广泛,本文就古代生态城市中水系整治为论点,结合现代建设实践加以对比论证。
一、历史上的例证———临安(现杭州)临安在南宋时期为政治文化中心也是最大的商业都会。
南宋建设重在经济,这也是推动城市规划制度变革的关键,也是不同于其他都城建设以政治为主导的一个最大特点。
临安城西紧邻西湖,历来就是一座风景城市。
西湖当属临安的城市名片,西湖历经晋、隋、唐、北宋整治至南宋形成“西湖十景”,名扬中外。
临安濒临钱塘江、连接大运河,水路交通方便。
西湖在古代原为钱塘江入海口的湾处,后由于海平面回落,泥沙沉淀,至此形成泥沙淤积而成的“潟湖”。
西湖成为内湖后,承担着城市的水利和生活功能,由于它的形成和泥沙淤积是分不开的,那么西湖的泥沙整治必将成为水系整治的重要一环。
晋唐时期,宗教盛行,各类寺观绕西湖建置。
官府对西湖的疏浚和整治从未间断。
李泌最初开凿六井、引水入城,为居民提供饮用的淡水;白居易筑堤保湖,解决了饮水、灌溉及防洪问题,同时大量栽植树木,形成“绕郭荷花三十里,拂城松树一千株”。
杭州城市河道现状及其整治策略
杭州城市河道现状及其整治策略孔杨勇【摘要】河道及其组成的水域生态系统和滨水区域在杭州整个城市生态与景观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杭州城市河道的基本概况,从驳岸样式及其处理、景观多样性及其精致度、河道的监督与管理等三大方面,详细阐述了杭州城市河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从采用灵活的驳岸处理方式、营造差异性的城市河流景观以及做好河道监管工作等方面,提出了杭州城市河道整治的若干策略.【期刊名称】《中国水利》【年(卷),期】2012(000)010【总页数】3页(P60-62)【关键词】杭州;城市河道;整治策略【作者】孔杨勇【作者单位】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311231,萧山【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882.8+TV85河道自古以来就是水乡城市最主要的景观网络空间,河道水域地区也往往是一个城市发展最早的地区。
人的亲水天性包括对水的亲近、接触与感受以及精神和心理需求等,满足人的这一天性离不开河道。
因此,河道系统不仅关系城市发展,还直接影响到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与心理感受,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作为全国著名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的杭州,境内水网密布,河道交错,其水域生态系统和滨水区域在杭州整个生态与景观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杭州城市河道基本概况杭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有着江、河、湖、山相互交融的自然环境,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特征,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京杭运河和以大涌潮闻名的钱塘江穿城而过。
自古以来,杭州就与水颇有渊源,包括从“余杭”到“钱塘”等杭州地名的一系列演变,从“海滩”到“内湖”的西湖自身的逐步变化,从白居易、苏东坡再到杨孟瑛之后对杭州水系的治理故事,以及许多由护城河转化而来的城区河道水体和遍布全城的大大小小的河道水网等,使杭州拥有浓厚的水文化气息。
杭州的历史就是一部“因水而兴,因水而名”的历史。
杭州市区水资源丰富,市内有西湖、钱塘江、运河、西溪以及星罗棋布的河道。
据统计,除西湖、钱塘江之外,杭州市区有400余条河道,总长度超过1000 km。
打造“湿地水城” 绘就新时代美丽杭州的“水墨画卷”
打造“湿地水城” 绘就新时代美丽杭州的“水墨画卷”作者:汪潇瑶来源:《杭州(上半月)》 2020年第6期汪潇瑶夏日的杭州,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透过西湖和西溪湿地一支支亭亭玉立的荷花看杭州,湖山静谧、绿意盎然,东方美学的想象凝结其中、诗意中国的意境相生相融,构成了人间天堂的一个生动缩影。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水的至善,在于它的包容、它的广博,在于它泽被万物的普惠。
自古至今,杭州因水而生、因水而名、因水而兴,水是杭州最鲜明的特征。
这座东海之滨的江南水乡,江、河、湖、海、溪“五水共导”,拥有长度近一万公里的河流、面积超十万公顷的湿地。
“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一曲溪流一曲烟”的西溪、“万艘龙舸绿丝间”的大运河、“碧水画中游”的千岛湖、“水比山清画不如”的富春江、“十万军声半夜潮”的钱江潮,奠定了杭州“水居江海之会,陆介两浙之间”的城市格局,形成了杭州“真山真水园中城”的特色风貌。
曾经有国际著名景观设计专家感叹:“很多人是从中国水墨画知道中国的。
到了杭州才体会到,中国水墨画是怎么来的。
”在繁华与山野之间,水调剂着城市发展和自然禀赋,成就着美的和谐,是美丽杭州最独特的标识。
遍布杭州的河流和湿地,既为自然生物特别是珍稀动植物提供了生命栖息地,又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休闲旅游地和心灵栖息地,是人民群众共享美好生活的绿色空间。
在这次新时代美丽杭州建设推进大会上,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按照“山水相融、湖城合璧、拥江枕河、人水相亲”的理念打造“湿地水城”,加快形成“万顷湿地、万里碧水”的全域大美水系格局,为新时代美丽杭州建设增添了“绿色养料”,为更好呈现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人间天堂的别样精彩添墨加彩。
——“山水相融”。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的坚守和水的灵动相映成趣,构成了中国古典审美的经典视角和人居环境的最高礼遇。
无论是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城中隐逸,还是富春江“十景江山画里看”的富春山居,山水相融的风光,不断给人以美的认知、美的享受。
杭州市治理水资源的措施
杭州市治理水资源的措施标题:杭州市治理水资源的措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引言: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然而,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水资源的供应和质量变得越来越紧张。
作为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杭州市以其美丽的西湖和丰富的水资源而闻名。
然而,由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人们对水资源的过度利用,杭州市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杭州市采取了一系列的治理措施,以保护水资源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一部分:水资源现状和问题在这一部分,将介绍杭州市水资源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着重强调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和水生态系统的退化。
第二部分:水资源治理措施这一部分将深入探讨杭州市采取的治理措施和政策,包括:1. 水资源管理和规划- 引进先进的水资源管理技术和理念- 制定水资源保护和管理规划- 进一步完善水资源利用和节约政策2. 水污染控制- 加强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管理- 推行严格的排污许可制度- 促进行业节水和清洁生产3. 水生态保护和恢复- 加大湿地保护和修复力度- 促进水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 推动水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的有机结合第三部分:成果和挑战这一部分将总结杭州市治理水资源的成果,并展望未来所面临的挑战。
1. 治理成果- 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水污染治理效果的显著改善- 水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2. 面临的挑战- 持续增长的人口和经济压力- 气候变化和水资源供应的不确定性- 水治理体系和机制的完善需求结论:杭州市治理水资源的措施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
通过加强水资源管理和规划、控制水污染、保护和恢复水生态系统,杭州市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然而,面临的挑战仍然艰巨,需要进一步完善水资源治理体系和机制,创新技术和管理模式,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观点和理解:水资源是人类发展和可持续生存的重要基础,杭州市治理水资源的措施体现了城市管理者对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责任感。
通过治理措施的实施,我对杭州市的水资源治理成果感到乐观,并且认为这些措施可以为其他城市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借鉴。
王国平:关于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的思考
王国平:关于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的思考纵观世界文明发展史,人类文明古国无不起源于水域的富集之地,城市文明也无不与水有着不解之缘。
由于江、河、湖、海、溪具有取水之便、通航之利,滨水地带往往成为人类最初的栖憩之地、现代城市商贸文化的密集之区。
杭州这座著名江南水城的形成与发展,就是与江、河、湖、海、溪紧密相关。
杭州的环境优势独在于“水”,杭州集江、河、湖、海、溪于一城,她面海而栖、濒江而建、傍溪而聚、因河而兴、由湖而名,是一座“五水共导”的城市。
当我们回顾杭州城市历史的时候,必然会提及京杭大运河在杭州兴起、发展和繁荣中独特的重大贡献。
一、回眸历史:重新认识京杭运河的地位与功绩京杭大运河与万里长城、埃及金字塔、印度佛加大佛塔并称为世界最宏伟的四大古代工程。
万里长城、金字塔、佛加大佛塔随着现代文明的推进,而成为历史陈迹,唯独京杭大运河,却是至今还活着的、流动着的文化遗产。
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流经浙、苏、鲁、冀、津、京六省市,沟通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的人工大运河。
千百年来,京杭大运河在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科技进步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京杭大运河完全可与万里长城相媲美,是古代中国最伟大的两大工程。
在中华大地上,如果说古长城是阳刚的一撇,那么古运河就是阴柔的一捺,共同组成了一个巨大的汉字——“人”。
杭州位于京杭大运河的最南端,是大运河的起迄点,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而闻名于世。
流淌了一千四百多年的大运河,见证着杭州的成长与变迁,奠定了城市格局、拓展了城市地域、繁荣了城市经济、丰富了城市文化。
京杭大运河,是杭州一个响亮的城市品牌、一张珍贵的世界名片,更是一条哺育杭州成长的母亲河、维系城市兴衰的生命河。
京杭大运河不仅是“国之瑰宝”,更是杭州的“城之命脉”。
(一)大运河:杭州的生发之河。
杭州城市的形成,杭州经久不衰的声誉,就是因为杭州是京杭大运河的起迄点,是大运河与钱塘江的交汇地。
浅谈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保护开发与利用
浅谈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保护开发与利用作者:蔡蝶来源:《西部论丛》2020年第04期摘要: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推进,京杭大运河的使用功能逐渐多样化,日趋多样化,其开发与利用价值也越来越高。
本文以大运河(杭州段)为研究对象,在分析保护开发与利用现状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措施。
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京杭大运河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保护;开发;旅游产品;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一、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保护开发与利用现状近年来,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推进,其使用功能日趋多样化,除运输、灌溉外,土地、文化、旅游价值不断增加。
杭州为此实施了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和保护开发工程,旨在强化大运河(杭州段)的保护及旅游开发。
(一)文物保护与历史街区、建筑保护相结合自2002年起,连续实施大运河(杭州段)保护工程,对桥西、大兜路、小河直街三大历史街区,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运河之富义仓、通益公纱厂旧址、拱宸桥等进行保养、修缮和开发利用。
(二)修复人文生态按照“梦幻未来区”、“都市风情区”、“历史风貌区”、“城郊江畔区”和“塘栖古镇区”的旅游规划,完成运河沿岸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修缮;再现“一馆二带二场三园六埠十五桥”、“一廊二带三居四园五河六址七路八桥”为重点的沿岸系列景观。
(三)开发旅游项目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2005年开辟了全长5.5公里的水上巴士观光游览专线,沿途停靠武林门、信义坊、拱宸桥三个码头,行程单次30分钟。
后又增辟夜游专线。
游客可观赏西湖文化广场、艮山十景、石栏长阵、石弄潮声、半道春红、富义仓、御码头、拱宸桥等。
2008年配置18艘漕舫船,开辟运河—余杭塘河—西溪、运河—钱塘江、运河—胜利河—上塘河3条水上黄金旅游线。
对沿河岸公园开展绿化整治、游步道建设和景观带建设,为杭州市民休闲娱乐与健身锻炼提供了优质场所。
精心打造运河祈利酒店、运河雷迪森庄园等文化主题酒店并尝试探索运河民宿开发。
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提升杭州品质生活
末 ,7座大中型水库 总蓄水量 为 152 亿 m , 中 , 1 3. 3 其 大 型水库 总蓄水量为 14 0 m ,中型水库 总蓄水量 为 3. 亿 O 1 3 m ,总蓄水量 比 20 年末总蓄水量 18 0亿 m . 亿 2 05 2. 8 增加 6 3 m 。 . 亿 ] 4
维普资讯
水利建设与 管理 ・0 8 第 3期 20 年
保 障水 资源可持续利用 提升杭 州 品质 生活
林 蔚 朱雪坤 鲍红艳
( 杭州市水利设施监管中心 30 1) 106
【 要 】 杭州 因河 而兴 、 摘 因湖扬名、 拥江 而盛、 傍溪 而聚 、 面海而栖 , 一座 因水 而生、 是 因水而发展的城市。 以水系 为载体 , 以治污 为本 , 挖掘水文化 , 发展水经济 , 升水环境 , 提 服务全社会 , 是提 升杭 州城 市生活 品质的重要 内容。本
要 的供 水 方式 。
a 降水量属偏枯年 。2 0 . 06年 ,全市平均降水量为 12 . m ( 35 m 4 折合水量 20 亿 m ) 2. 0 ,比多年平均降水量
17 . m偏少 1. 52 m 4 5 7%, 属偏 枯 年份 ; 20 年 全 市平 均 与 05
维普资讯
部山区向东部平原递减 , 降水量在 90 10m 0 ~ 90 m之间。
b 地表水资源量偏枯 。2 0 . 06年 , 全市地表水资源量 ( 即河川径流量 ) 18 亿 m , 为 0. 3 比多年平均地表水 资源 量 19 3. 9亿 m 偏 少 2 . 2 %;与 20 6 0 5年 地表 水 资源量 8. 亿 m 相比, 92 0 却多 了 2 . 1 %。20 4 06年 , 全市主要河流 入境水资源量为 2 1 亿 m 。 2. 3 c 地下水资源量偏少。 06 , . 20 年 全市地下水资源量为 2. 亿 m , 51 8 与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 2 . 亿 m 相比 , 97 4
杭州市治理水资源的措施
杭州市治理水资源的措施杭州市位于中国浙江省,是一个经济发展迅速、人口密集的大城市。
由于气候和地理条件的限制,杭州市的水资源一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为了有效地治理水资源,杭州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首先,杭州市进行了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了统一的水资源管理机构。
该机构负责制定水资源开发与利用规划、制定水资源管理政策、监测水资源状况等工作。
通过统一管理,可以更加有效地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实现水资源的综合治理。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为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杭州市实施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推行水资源定量管理制度,对各行业的水资源使用进行限额管理,并对超过限额的单位进行罚款或其他处罚措施。
其次,加强水资源的监控和调度,建立水资源利用情况的实时监测系统,通过对水资源的监测和调度,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此外,还鼓励企业和居民使用水资源节约型设备,如低水耗农田灌溉技术、节水冲洗设备等。
水环境保护杭州市注重水环境保护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水资源。
首先,加强水质监测和治理工作,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水质监测网络,在城市河道和湖泊中设立了多个监测点,对水质进行实时监测,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其次,加强河流和湖泊的保护和管理,制定了多项管理办法,限制河流和湖泊的乱占、乱采行为,并进行河湖水资源的修复和整治工作。
此外,加强污水处理工作,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减少对水资源的污染。
提倡节约用水为了提倡节约用水,杭州市开展了一系列节水宣传教育活动。
在学校、社区和企业等地开展节水宣传,组织专家讲座和知识竞赛等活动,提高公众的节水意识。
同时,采取经济手段鼓励节水行为,对节约用水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和优惠。
科技创新为了推动水资源治理的科技创新,杭州市加大了科研力度,鼓励科研单位和企业进行水资源科技创新。
组织专家开展水资源科研项目,推动新技术、新装备的研发和应用。
同时,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和交流,引进先进的水资源管理技术和经验。
杭州治水历史与治水精神
杭州治水历史与治水精神作者:任重来源:《杭州·生活品质版》 2014年第8期自大禹之时起,中国传统水伦理的基本内容便初步确立了,即:“身执耒臿,以为民先”的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埋头苦干的献身精神;“左准绳、右规矩”“因水以为师”的面向现实、脚踏实地、负责求实的精神;“非予能成,亦大费(即伯益)为辅”的发挥集体力量、协同创新的团结治水精神。
这种富有民族特色治水的“大禹精神”,便是杭州治水精神的最早渊源。
作为中国七大古都之一,水系丰富的杭州拥有8000 多年的水文明史。
水,造就了杭州,也成就了杭州——杭州最初兴起的主导因素是钱塘江,运河是杭州早期发展和城市形成的重要原因,而西湖是杭州后期声名远播的关键所系。
可以说,杭州的历史,就是一部因水而生、因水而立、因水而兴、因水而名、因水而强的水文化史。
源远流长的杭州治水历史与治水精神,是杭州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和宝贵财富。
因地制宜,兴水利以惠农耕东汉初期(25-88 年),郡仪曹华信在宝石山至万松岭,用泥石堆成“防海大塘”,遏制江水内灌,西湖开始与海隔绝,成为内湖。
西湖开始演变成为杭州城市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熹平二年(173 年),余杭县令陈浑组织民工十万修筑上、下南湖(今临安县之南上湖、南下湖),调节苕溪洪水,灌溉钱塘、余杭农田。
此工程促进了杭州市范围农田水利的兴起,同时也为城市内河河道的形成打下基础。
三国时期,吴赤乌三年(240年),孙权令“诸郡县治城郭,起谯楼,穿堑发渠,以备盗贼”。
钱塘县开始筑城,修中河,沟通江南河与浙江。
江南运河为春秋时期的吴国开凿的向南通向钱塘江的古运河,可能到三国之前,由于淤堵,江南运河与钱塘江失去连通性,因此,为了保证运输粮资或军事需求,到三国时期又开凿了中河,沟通江南古运河与钱塘江,此中河为今日中河龙山河段。
杭州水系五大片区之一的江南片,属平原地区,农业较为发达,当时的内河主要以农用水渠为主,引钱塘江水入平原灌溉。
王国平:关于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的思考
王国平:关于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的思考纵观世界文明发展史,人类文明古国无不起源于水域的富集之地,城市文明也无不与水有着不解之缘。
由于江、河、湖、海、溪具有取水之便、通航之利,滨水地带往往成为人类最初的栖憩之地、现代城市商贸文化的密集之区。
杭州这座著名江南水城的形成与发展,就是与江、河、湖、海、溪紧密相关。
杭州的环境优势独在于“水”,杭州集江、河、湖、海、溪于一城,她面海而栖、濒江而建、傍溪而聚、因河而兴、由湖而名,是一座“五水共导”的城市。
当我们回顾杭州城市历史的时候,必然会提及京杭大运河在杭州兴起、发展和繁荣中独特的重大贡献。
一、回眸历史:重新认识京杭运河的地位与功绩京杭大运河与万里长城、埃及金字塔、印度佛加大佛塔并称为世界最宏伟的四大古代工程。
万里长城、金字塔、佛加大佛塔随着现代文明的推进,而成为历史陈迹,唯独京杭大运河,却是至今还活着的、流动着的文化遗产。
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流经浙、苏、鲁、冀、津、京六省市,沟通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的人工大运河。
千百年来,京杭大运河在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科技进步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京杭大运河完全可与万里长城相媲美,是古代中国最伟大的两大工程。
在中华大地上,如果说古长城是阳刚的一撇,那么古运河就是阴柔的一捺,共同组成了一个巨大的汉字——“人”。
杭州位于京杭大运河的最南端,是大运河的起迄点,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而闻名于世。
流淌了一千四百多年的大运河,见证着杭州的成长与变迁,奠定了城市格局、拓展了城市地域、繁荣了城市经济、丰富了城市文化。
京杭大运河,是杭州一个响亮的城市品牌、一张珍贵的世界名片,更是一条哺育杭州成长的母亲河、维系城市兴衰的生命河。
京杭大运河不仅是“国之瑰宝”,更是杭州的“城之命脉”。
(一)大运河:杭州的生发之河。
杭州城市的形成,杭州经久不衰的声誉,就是因为杭州是京杭大运河的起迄点,是大运河与钱塘江的交汇地。
治水,绘就“美丽上城”蓝图
治水,绘就“美丽上城”蓝图作者:陈伟刚来源:《杭州·生活品质版》 2014年第12期文/ 陈伟刚上城依山傍水,民生福祉和区位优势与水环境品质休戚相关。
随着“五水共治”工作的开展,产业转型、生态治理、民生改善“组合拳”的出击,低洼积水也已消除,基础设施日益改善,水源环境提升显著,上城百姓尽享水清景美的幸福生活。
“五水共治”擘蓝图上城区自古是杭州城市的核心部位,曾是自隋唐至民国时期州治所在地,尤以南宋定都杭州,在凤凰山东麓建皇城、筑宫殿,历时14O 余年。
1949 年5 月3 日杭州解放,浙江省人民政府和杭州市人民政府相继在上城区域建立。
由是,上城古往今来,完成了南宋古都到经典老城的蜕变。
上城区属于杭州市典型的“老小”中心城区,总面积18.17 平方公里,东临钱塘江,西贴西湖,南枕玉皇山,湖山形胜,碧流环绕,生态宜居,古迹遍地。
上城区小巧精致的辖区里却有中河、东河、贴沙河、新开河、新塘河五条河道蜿蜒而过。
流淌着千年传说的东河和中河自南而北纵贯全区境内;护城河——贴沙河作为杭州市一级饮用水源被誉为“ 母亲河”;动静相宜的新塘河和新开河从望江新城间一幢幢商务楼宇、高档住宅间川流不息。
五条河流总长19825 米,320404 平方米水域面积,谱写了一支人水和谐的协奏曲。
早在2011 年,上城区就全面消除了黑臭河道,其中贴沙河、中河南段水质更是达到了二类水质标准。
2014 年2 月8 日,春节后上班第二天,上城区召开“五水共治”工作动员会议。
上城区委书记缪承潮在动员会上做出了掷地有声的承诺:“我们要以项目化、责任制的方式推进治水工作,一个难点一个难点地破题,力争取得老百姓看得见的实效。
”号召全区上下积极开展“五水共治”,系统谋划、全民参与,以治水为突破口,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全力打造现代化美丽上城。
三年计划保民生为快速推进浙江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工作部署,杭州市上城区第一时间建立了由区委书记、区长亲自挂帅的“五水共治”工作领导小组,其下设实体运作办公室,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浅析杭州水旅游的发展
浅析杭州水旅游的发展城市滨水区是城市开发中的重要资源,在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丰富地域风貌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价值,经过旧城改造,城市滨水区的复兴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潮流和趋势,被认为是城市规划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点。
杭州是一座山水城市,有江、有河、有湖、有“溪”,又邻海。
这是大自然对杭州的厚爱,是大自然赐予杭州最大的禀赋。
像杭州这样具备五种水资源的城市,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不多的、。
河道作为杭州滨水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自己的特色。
 西湖:以都市与山水形胜、人文史迹的巧妙融合为特色 运河:以多元的历史文化资源为特色 钱塘江:以大气的涌潮景观等海文化为特色 西溪:以生态与乡村风情结合为特色 湘湖、白马湖:以古朴山水散发新活力为特色 河道:以流动的浓郁的民生气息为特色杭州滨水旅游开发无疑是未来几年内杭州最具跨时代意义的重大工程之一,对杭州城市功能转型、都市旅游发展、城市休闲交通等都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水旅游发展现状杭州“因水而生、因水而立、因水而兴、因水而强”,杭州市委市政府对此也有高度认识,提出建立江、河、湖、溪、海“五水共导”的山水城市。
杭州现有的旅游产品也主要围绕滨水来做文章:西湖西进、大运河旅游、西溪湿地三期、三河(上塘河、胜利河、余杭塘河)旅游,钱塘江夜游,湘湖旅游等一系列滨水区项目悉数开发建设,“五水联游”局面基本形成。
“五水联游”强调的是杭州各大水资源,主要是西湖、大运河、西溪湿地、钱塘江、湘湖等为依托,以河道为纽带,实现“旅游·水·城市”的共兴。
“五水联游” 改变了杭州旅游长期以来以西湖为中心的单一形态,实现“江、河、湖、溪、海”等水资源的协同开发,是发挥杭州这座“水基”(Water-based)旅游城市优势的突破口所在,也是杭州市构筑“生活品质之城”,打造“人间幸福天堂”的重要依托,还是构筑具有东方个性、江南水乡个性的休闲水都的资源基础。
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升杭州品质生活
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升杭州品质生活
林蔚;朱雪坤;鲍红艳
【期刊名称】《水利建设与管理》
【年(卷),期】2008(028)003
【摘要】杭州因河而兴、因湖扬名、拥江而盛、傍溪而聚、面海而栖,是一座因水而生、因水而发展的城市.以水系为载体,以治污为本,挖掘水文化,发展水经济,提升水环境,服务全社会,是提升杭州城市生活品质的重要内容.本文着重分析了杭州市的水资源现状及保护水资源应采取的对策.
【总页数】5页(P73-76,36)
【作者】林蔚;朱雪坤;鲍红艳
【作者单位】杭州市水利设施监管中心,310016;杭州市水利设施监管中心,310016;杭州市水利设施监管中心,31001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21
【相关文献】
1.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促进和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在2012年全国水资源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 [J], 杜昌文
2.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促进和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在2012年全国水资源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 [J], 杜昌文
3.全面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在全省水资源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节选) [J], 杜昌文
4.完善昆明城市污水资源化,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 [J], 董海京;刘嫔;董云仙;周庆;曾广权
5.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国家水资源安全——水利部副部长矫勇解读《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 [J], ;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可持续利用的杭州水资源
可持续利用的杭州水资源
林以亭
【期刊名称】《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08(020)001
【摘要】介绍了杭州市水资源水量、水质和水管理现状,分析了目前杭州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流域污染、水源地保护、城市供水、管理体制等多方面.从污染源、产业机构和布局、供水企业分析、政府水管理机构和组织等多角度分析了影响杭州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因,并针对不同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从而提高杭州市水资源的可承载力,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页数】4页(P30-33)
【作者】林以亭
【作者单位】杭州市林业水利局水政监察支队,浙江,杭州,3100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213.9
【相关文献】
1.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科学制定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在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 [J], 矫勇
2.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促进和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在2012年全国水资源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 [J], 杜昌文
3.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促进和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在2012年全国水资源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 [J], 杜昌文
4.全面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在全省水资源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节选) [J], 杜昌文
5.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升杭州品质生活 [J], 林蔚;朱雪坤;鲍红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杭州市城市雨水的生态利用
Ecological Utilization of Urban Rainwater Resources
in Hangzhou
作者: 余波[1];姜丹[2];俞周杰[2];王娇娇[2];张晓[3];周根娣[2]
作者机构: [1]杭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杭州310007 [2]杭州师范大学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
杭州市重点实验室,杭州310016 [3]浙江立兴造价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杭州310001
出版物刊名: 湿地科学与管理
页码: 49-52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4期
主题词: 城市雨水 生态利用 杭州
摘要: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面临的水资源问题加剧。
通过对杭州城市雨水资源实际
情况的调查分析,借鉴国内外的先进雨水利用现状,对杭州市城市雨水资源化的可行性和潜力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并提出了实现杭州市城市雨水资源化的基本途径及应采取的措施,为实现杭州市城市雨水生态利用和建设节水型城市提供思路。
杭州古都文化保护与利用的探讨
杭州古都文化保护与利用的探讨
周乾松
【期刊名称】《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年(卷),期】2008(000)002
【摘要】古都文化的保护与利用,是历史文化名城科学发展的主要任务.研究、发掘、利用、传承杭州古都文化,对提升杭州城市形象,增强文化软实力、综合竞争力和市
民凝聚力、创造力,促进杭州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和历史意义.本文简述古都和古都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着重阐明杭州古都文化具有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序列完整、特色鲜明的重要价值和特色魅力;重点提出杭州
古都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对策措施:应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查清家底、加强立法;重点加强"西湖.龙井茶园"、"良渚文化遗址"等"准世界遗产"的保护与申遗工作;
高度重视南宋皇城遗址的保护与利用;切实加强古都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及其周围
环境与整体风貌的保护与利用;加快抡救保护杭州古都非物质文化遗产.
【总页数】9页(P40-48)
【作者】周乾松
【作者单位】中共杭州市委党校上城分校,310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12
【相关文献】
1.杭州古都文化研究会成立——市委书记王国平批示:很有必要,完全赞成
2.杭州古都文化研究的几点思考
3.用新的精神研究杭州的古都文化
4.杭州古都文化保护实例及其启示
5.试论河南古都文化的保护与利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提高杭州水环境保护和利用水平的构思
提高杭州水环境保护和利用水平的构思
朱国海;吴兆申
【期刊名称】《杭州科技》
【年(卷),期】2004(000)001
【摘要】一、杭州市区水环境的特点。
1.具有相对丰富的水资源。
杭州市区3068km2范围内,年平均降水量42.4亿m3,人均水资源量1138m3,低于全省和全国水平。
但钱塘江、浦阳江、苕溪的年入境水量丰富,达312.8亿m3,因而有相对丰富的水资源。
虽存在水体水量时空不均、工程型缺水、水质型缺水及钱塘江向外流域调水等因素,若安排合理,采取相应措施,可满足杭州城市供水、环境用水、农业用水和其他用水的需求。
今年高温干旱,杭州城市供水正常,农田未受大早,说明杭州具有得天独厚的水资源及比较完善和适度超前的供水工程发挥了作用。
【总页数】3页(P32-34)
【作者】朱国海;吴兆申
【作者单位】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21
【相关文献】
1.以经营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提高管理体系水平的构思 [J], 马捷
2.黄石市磁湖水环境保护和利用的构思 [J], 罗谦林
3.善用评价量规,提高构思水平——《小学生习作评价量规》第五评价大项“细构思”实证研究 [J], 杨凤金;胡金;
4.贯彻以人为本理念提高城乡居民养老经办机构思想政治工作水平 [J], 高玉军
5.浅论提高初中英语阅读水平的构思 [J], 田忠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利用水生态修复技术治理杭州河道水质的对策与建议
利用水生态修复技术治理杭州河道水质的对策与建议
刘辉;何争妍
【期刊名称】《杭州农业与科技》
【年(卷),期】2009(000)001
【摘要】长期城市化与工业化对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造成了严重影响,河流生态系统修复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尤其是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对以往的水质治理思路进行反思,提出了生态治水的新理念,要求尊重河湖系统的自然规律,注重对其自然生态和自然环境的恢复和保护。
这是一种河流治水战略性的转变,不仅要关注河流的资源功能,还要关注河流的生态功能,强化通过自然界自身的自净能力去治理被污染水体,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水质治理思路。
【总页数】3页(P13-15)
【作者】刘辉;何争妍
【作者单位】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园艺研究所。
浙江杭州310024;杭州市河道管理中心,浙江杭州3100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171.4
【相关文献】
1.河道水质强化净化与水生态修复研究进展 [J], 钱璨;黄浩静;曹玉成
2.利用生物-生态修复技术治理城市污染河道 [J], 冯垚
3.采用Dolphin技术治理河道水质的探索 [J], 雷迅;陈素琴;鲍秀红
4.利用生物-生态修复技术治理城市污染河道 [J], 万金保;侯得印
5.利用低动力复合净水系统(LCWPS)净化人工景观池水质技术改良农村河道水质工程现场图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复历史水脉,再现古都水城——浅析杭城古城水系保护利用郭大军 李荔摘要:在对古城水系内涵认知基础上,通过对杭州古城水系历史演变考略,梳理水系保护现状,借鉴国内外水系保护利用模式,构建杭州古城水系保护总体格局,提出保护利用模式、地块水系分布引导和分段功能策划。
关键词:杭州 古城 水系 保护利用“水者何也,万物之本质也,诸生之宗室也”。
对一个城市而言,水是其生存的先决条件,因此古代城市的选址、布局多与水息息相关。
杭城依水而建,水是杭城的灵魂。
自传说中的大禹起,东汉的华信,唐代的李泌、白居易,五代吴越国王钱谬,宋代的苏东坡,明代的杨孟瑛,清代的阮元等等先贤,直至现代的水利工作者和千千万万普通的老百姓,他们疏通水道、修筑海塘、开凿运河、疏浚湖泊、整治河道、建造水库,留下了很多不朽的水利工程。
然而,随着历史变迁和各种人为活动,杭州古城范围内不少魅力的河流,均已湮废殆尽。
2007年,杭州提出构建“生活品质之城”的总目标,竭力打造“江、河、湖、溪、海五水共导”的亲水宜居之城,将城市建设的重心由道路整治转向河道治理。
河道整治建设在原有“治水”、“用水”基础上增添了“护水”概念,不仅强调水环境治理,还涵盖水文化的挖掘与保护,河道整治内涵正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笔者通过对杭州古城水系保护利用规划研究,尝试保护和修复历史水脉,再现古都水城。
图1 民国初期古城水系演变脉络图1、古城水系概念界定古城——本文研究的古城以南宋时期都城格局为主体,同时涵盖了元、明、清、民国等各个时期杭州城护城河及其遗址以内的区域。
水系——原指地表径流对地表产生侵蚀以后所形成的河槽系统。
由干流、各级支流及与河流相通的湖泊、沼泽、水库等组成。
本文所指的水系以古城城河为主,涵盖杭州的运河水系、西湖、护城河、古井、古泉、暗渠、池等不同类型的水体要素。
古城水系——主要是指现南宋皇城大遗址公园范围(见右图)内杭州各历史时期所形成的水系。
2、水系与城市空间格局关系杭城水都的形成与发展,与江、河、湖、海、溪紧密相关,城市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围绕水系发展的历史。
8000年前,跨湖桥人“倚海而居”,捕鱼狩猎,创造了辉煌的“跨湖桥文化”;5000年前,良渚人“倚湿地而居”,耕耘治玉,创造了灿烂的“良渚文化”,被誉为“东方文明的曙光”。
如今杭州由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正在实现由“依湖而居”向“依江而居”、“依河而居”转变,杭城处处成为人居佳境,城市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把古城和水系的演变置于历史长河中,可以发现:杭州的城址形态经历了由秦汉时期的洼地城市——隋唐五代的带状城市——两宋以后的扇面城市——直至今天的跨江发展的组团城市。
城市水系形态经历了秦汉时期闭塞的块状图2 南宋皇城大遗址公园范围示意图 图3 杭州城市空间格局变化阶段示意图水系——隋唐时期的枝状水系——两宋以后的网状水系——民国时期的开河造陆、填河造路,古城水系形态逐渐萎缩——建国以后水系整治——新世纪的五水共导、钱塘江水系和太湖水系兼容并包的格局。
如今,杭城正在由以西湖为核心的背江面湖的团块状布局演变到以钱塘江为轴线的沿江开发,跨江发展的网络化组团式格局,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随着城市的不断向外发展,古城水系也在以西湖为中心,呈环型逐渐向外延展,构筑杭州城市新时代新的水网体系。
3、古城水系概况及存在问题3.1 现状概况杭城在远古时代是江海之地,千万年来随江潮冲积、泥沙沉淀,始有东汉华信修筑海塘,城区渐成平原。
以后经历代百姓艰辛努力,海塘向外拓展,城区面积扩大,并使城内有众多河流湖泊。
千百年来先人对河道时有开凿疏浚,使杭州城内河网纵横交错,南通钱江,北接运河,西连西湖,东出杭州湾,城市平原地区,每平方公里内河道多达十几公里。
在杭州漫长的历史中,众多的城区河道发挥了运输、灌溉、排水、泄洪的作用,满足了人们生活、生产用水的需要,有的当时还是护城河。
城区内诸河之水,一来自钱塘江,一来自西湖,一来自留下、闲林等山地,时常因泥沙、葑草而淤塞。
自隋唐以来,各朝修筑堰坝闸门,调节河水,清除泥沙、葑草,保证河道畅通。
至民国时期,随着图4 古城水系与城址演变关系图图5 古城水系现状分布图马路的修造,城区河道的运输功能逐渐削弱。
当时虽未大规模治河,但局部的浚治仍在进行,终因连年战事和国力不济,至20世纪40年代已有不少河道淤塞。
建国以后,政府立即组织力量疏浚了浣纱河、中河、东河等,并砌石驳坎。
1953年又开挖了新开河,市区河道状况大有改观。
本文研究的内容涉及京杭大运河长度约2407米,古新河长度约2389米,贴沙河长度约6543米,中河长度约10368米,东河长度约4091米,西湖沿岸长度约6422米。
3.2 保护利用存在问题回顾近年河道整治建设历程,杭州河道治理主要按照“截污、驳坎、疏浚、引水、绿化、管理”的河道整治模式,截污、配水、底泥疏浚是改善河道水质的三个主要手段。
河道治理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但是,市区河道总体水质依然较差,主要存在河网水循环不通畅、水环境不乐观、水安全受威胁、水系与周边遗产保护缺乏结合等问题。
水系开发利用也不尽人意,岸线利用功能单一,活力不足,掠夺性开发问题突出;水系景观缺乏整体、连续性;城市道路破坏沿河可达性和渗透性;水旅游形式单一,缺乏多样化;水系地下空间开发有待提升等现象普遍存在。
4、国内外水系保护利用借鉴随着城市历史风貌环境保护认识的不断提高,国内外在水系保护、治理方面都进行了较成功的实践。
如意大利威尼斯城以其奇特的水街泽巷, 宏伟建筑以及旖旎的海景著称于世。
阿姆斯特丹城市水系打造、首尔清溪川历史性复原工程、成都府南河整治、桂林两江四湖体系构建等都做了有益的实践探索。
从国内外水系的治理过程中,笔者得出以下经验启示:(1)创造性的恢复历史水系结合古城历史水系分布情况,借鉴首尔清溪川恢复模式,创造性的逐步恢复历史水系,增大古城内水网密度,促进水循环,提供水体整体环境;借鉴阿姆斯特丹水网布局模式,延续杭州古城水系环形扩展空间格局,逐步增加古城水网密度。
(2)降低古城内道路网密度图6 威尼斯水系旅游图借鉴威尼斯与阿姆斯特丹交通组织模式,通过古城外围交通组织,疏解古城内交通流量,逐步降低古城内道路网密度,还河于城。
(3)调整水系周边用地功能,打造“历史-水-城”人文空间借鉴桂林两江四湖模式,逐步调整古城水系周边用地功能,增加沿岸生态景观绿地和历史遗址保护用地,形成沿河绿色走廊,将历史文化保护与水系恢复有机的结合起来,重现南宋皇城遗址公园内“历史-水-城”相互交融的城市人文空间。
(4)形成多形式、立体化的水旅游模式采取观赏性河道游览、通航河道游览、地上河道游览、地下河道游览等多种形式的水系保护利用模式,将水系保护与旅游很好的结合起来,增加水旅游的多样性及水系空间立体化开发。
(5)建立强有力的行政管理机构水系及其滨水地区的保护利用吸引了各行各业,涉及到城市管理的多个部门。
从国内外经验来看,对滨水地区的开发管理多采用“联席会议”的方式,成立一个跨部门的办公室,由规划部门牵头,包括交通、公共设施、土地管理、房地产等行业的代表,然后由该办公室负责规划设计及确定可行的开发步骤。
(6)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杭州古城水系的保护与利用,需要在全社会各界人士中形成共识,需要各界人士的充分理解,大力支持和广泛参与。
5、杭州古城水系保护利用构思5.1 总体发展定位以古城水系为线索和载体,向上衔接城市五水共导的格局,向下串联散落于全城的点状水系,意在挖掘古城水系及滨水区域承载的历史文化、激发古城活力,实现城水相依,人水相亲,营造“环境优美、社会繁荣、人文发达、生态和谐”的亲水型品质城市,丰富生活品质之城的内涵。
总体发展定位如下:(1)繁荣水都——以保护为前提,明确古城水系保护利用模式和地块水系分布控制,提出滨水分段开发功能,打造“繁荣水都”。
(2)和谐水都——实现水系资源的合理调控,遏制对水系资源、岸线资源的无序开发,实现公共资源的共享。
(3)人文水都——以文化为魂,充分整理挖掘滨水沿岸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积极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现代文化,通过有形的物质载体充分展示无形而丰厚的文化内涵,展现杭城古都水系的历史风貌与现代风采,打造“人文水都”。
(4)休闲水都——以生活为本源,加强水岸的居住、休闲功能,实施“美水、乐水”策略,通过水景观的塑造,水旅游的组织,水文化的挖掘,打造“以水为脉、以绿为衣、以文为蕴、以人为本、城景交融”的“休闲水都”。
(5)生态水都——保护水系和沿岸生态绿地,实施“清水、活水、安水”策略,继续加大水质治理、污染源治理、截污纳管等方面的力度,建设后备水源基地,打造“生态水都”。
5.2 愿景目标(1)宏观层面:“五水共导”,塑造城市总体形态、实现时代跨越从城市总体格局而言,新时期杭城形态在“江、河、湖、海、溪”五水共同作用下,以水兴城,实现由“西湖时代”迈向“钱江时代”的跨越发展,以海纳百川的气魄,实现由“小家碧玉”向“大家闺秀”的华丽转身。
(2)中观层面:“引水入城”,寻找古城空间肌理、重现水都盛景从古城空间肌理而言,盘活位于城市核心区的古城水系,以古城水系为媒介,引水入城,实现西湖、钱塘江、运河三者之间的相互联通。
逐步恢复历史上古城水网密布,“水—街”相依空间肌理,环绕古城实现舟舫通行,古城内部部分地段实现以舟代步,以舟代车,重现江南水都盛景。
(3)微观层面:“水绿交融”,构筑住区诗画景观、提升生活品质从古城居住、公建等地块的水景观而言,对古城内不同类型的地块进行水系分布控制引导,梳理散落全城的古井、涌池、泉眼等自然点状水体,构思位于重要空间节点的水文化公共艺术作品,充分利用各种技术和艺术手段,从实体的水和意向的水两个角度,营造“街巷绕碧水家在图画中”的意境,提升人居生活品质。
5.3 水系保护利用体系构建古城水系保护利用体系由保护利用影响因子评价、保护利用模式、保护利用策略、地块水系分布引导、水系分段功能策划的共五部分构成。
通过保护利用影响因子评价,制定对应的保护利用模式,提出保护利用策略,进而在地块层面提出水系分布引导。
最终在整体上形成对应的分段功能策划,实现分段保护与开发。
5.3.1 保护利用影响因子评价保护利用影响因子评价主要包括了价值评价和技术合理性评价两部分。
价值评价目的在于准确评估古城水系内在蕴含的价值,在水系众多而保护能力有限的矛盾情况下,对历史水系的去与留、新开水系的发展做出选择,并指导具体水系的保护利用程度,涉及的价值体系主要包括历史价值、社会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生态价值等;技术合理性评价是对计划保护和发展的水系在技术层面可行性做出合理性和适应性的评价,主要包括交通、用地等空间和工程要素。
在现阶段土地开发价值高,河道保护利用牵扯利益主体多元复杂的情况下,对河道保护利用的价值评价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