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历史水脉_再现古都水城_浅析杭城古城水系保护利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复历史水脉,再现古都水城

——浅析杭城古城水系保护利用

郭大军 李荔

摘要:在对古城水系内涵认知基础上,通过对杭州古城水系历史演变考略,梳理水系保护现状,借鉴国内外水系保护利用模式,构建杭州古城水系保护总体格局,提出保护利用模式、地块水系分布引导和分段功能策划。

关键词:杭州 古城 水系 保护利用

“水者何也,万物之本质也,诸生之宗室

也”。对一个城市而言,水是其生存的先决条件,

因此古代城市的选址、布局多与水息息相关。

杭城依水而建,水是杭城的灵魂。自传说中的

大禹起,东汉的华信,唐代的李泌、白居易,

五代吴越国王钱谬,宋代的苏东坡,明代的杨

孟瑛,清代的阮元等等先贤,直至现代的水利

工作者和千千万万普通的老百姓,他们疏通水

道、修筑海塘、开凿运河、疏浚湖泊、整治河

道、建造水库,留下了很多不朽的水利工程。

然而,随着历史变迁和各种人为活动,杭州古

城范围内不少魅力的河流,均已湮废殆尽。

2007年,杭州提出构建“生活品质之城”的

总目标,竭力打造“江、河、湖、溪、海五水共导”的亲水宜居之城,将城市建设的重心由道路整治转向河道治理。河道整治建设在原有“治水”、“用水”基础上增添了“护水”概念,不仅强调水环境治理,还涵盖水文化的挖掘与保护,河道整治内涵正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笔者通过对杭州古城水系保护利用规划研究,尝试保护和修复历史水脉,再现古都水城。

图1 民国初期古城水系演变脉络图

1、古城水系概念界定

古城——本文研究的古城以南宋时期都城格局为主体,同时涵盖了元、明、清、民国等各个时期杭州城护城河及其遗址以内的区域。

水系——原指地表径流对地表产生侵蚀以

后所形成的河槽系统。由干流、各级支流及与河

流相通的湖泊、沼泽、水库等组成。本文所指的

水系以古城城河为主,涵盖杭州的运河水系、西

湖、护城河、古井、古泉、暗渠、池等不同类型

的水体要素。

古城水系——主要是指现南宋皇城大遗址

公园范围(见右图)内杭州各历史时期所形成的

水系。

2、水系与城市空间格局关系

杭城水都的形成与发展,与江、河、湖、海、

溪紧密相关,城市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围绕水系发展的历史。8000年前,跨湖桥人“倚海而居”,捕鱼狩猎,创造了辉煌的“跨湖桥文化”;5000年前,良渚人“倚湿地而居”,耕耘治玉,创造了灿烂的“良渚文化”,被誉为“东方文明的曙光”。如今杭州由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正在实现由“依湖而居”向“依江而居”、“依河而居”转变,杭城处处成为人居佳境,城市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把古城和水系的演变置于历史长河中,可以发现:

杭州的城址形态经历了由秦汉时期的洼地城市——隋唐五代的带状城市——两宋以后的扇面城市——直至今天的跨江发展的组团城市。城市水系形态经历了秦汉时期闭塞的块状

2 南宋皇城大遗址公园范围示意图 图

3 杭州城市空间格局变化阶段示意图

水系——隋唐时期的枝状水系——两宋以后的网状水系——民国时期的开河造陆、填河造路,古城水系形态逐渐萎缩——建国以后水系整治——新世纪的五水共导、钱塘江水系和太湖水系兼容并包的格局。

如今,杭城正在由以西湖为核心的背江

面湖的团块状布局演变到以钱塘江为轴线

的沿江开发,跨江发展的网络化组团式格

局,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随着城市的不断向

外发展,古城水系也在以西湖为中心,呈环

型逐渐向外延展,构筑杭州城市新时代新的

水网体系。

3、古城水系概况及存在问题

3.1 现状概况

杭城在远古时代是江海之地,千万年

来随江潮冲积、泥沙沉淀,始有东汉华信修

筑海塘,城区渐成平原。以后经历代百姓艰

辛努力,海塘向外拓展,城区面积扩大,

并使城内有众多河流湖泊。千百年来先人

对河道时有开凿疏浚,使杭州城内河网纵

横交错,南通钱江,北接运河,西连西湖,

东出杭州湾,城市平原地区,每平方公里

内河道多达十几公里。在杭州漫长的历史

中,众多的城区河道发挥了运输、灌溉、

排水、泄洪的作用,满足了人们生活、生

产用水的需要,有的当时还是护城河。

城区内诸河之水,一来自钱塘江,一

来自西湖,一来自留下、闲林等山地,时

常因泥沙、葑草而淤塞。自隋唐以来,各

朝修筑堰坝闸门,调节河水,清除泥沙、

葑草,保证河道畅通。至民国时期,随着图

4 古城水系与城址演变关系图

图5 古城水系现状分布图

马路的修造,城区河道的运输功能逐渐削弱。当时虽未大规模治河,但局部的浚治仍在进行,终因连年战事和国力不济,至20世纪40年代已有不少河道淤塞。建国以后,政府立即组织力量疏浚了浣纱河、中河、东河等,并砌石驳坎。1953年又开挖了新开河,市区河道状况大有改观。本文研究的内容涉及京杭大运河长度约2407米,古新河长度约2389米,贴沙河长度约6543米,中河长度约10368米,东河长度约4091米,西湖沿岸长度约6422米。

3.2 保护利用存在问题

回顾近年河道整治建设历程,杭州河道治理主要按照“截污、驳坎、疏浚、引水、绿化、管理”的河道整治模式,截污、配水、底泥疏浚是改善河道水质的三个主要手段。河道治理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市区河道总体水质依然较差,主要存在河网水循环不通畅、水环境不乐观、水安全受威胁、水系与周边遗产保护缺乏结合等问题。

水系开发利用也不尽人意,岸线利用功能单一,活力不足,掠夺性开发问题突出;水系景观缺乏整体、连续性;城市道路破坏沿河可达性和渗透性;水旅游形式单一,缺乏多样化;水系地下空间开发有待提升等现象普遍存在。

4、国内外水系保护利用借鉴

随着城市历史风貌环境保护

认识的不断提高,国内外在水系保

护、治理方面都进行了较成功的实

践。如意大利威尼斯城以其奇特的

水街泽巷, 宏伟建筑以及旖旎的

海景著称于世。阿姆斯特丹城市水

系打造、首尔清溪川历史性复原工

程、成都府南河整治、桂林两江四

湖体系构建等都做了有益的实践探索。从国内外水系的治理过程中,笔者得出以下经验启示:

(1)创造性的恢复历史水系

结合古城历史水系分布情况,借鉴首尔清溪川恢复模式,创造性的逐步恢复历史水系,增大古城内水网密度,促进水循环,提供水体整体环境;借鉴阿姆斯特丹水网布局模式,延续杭州古城水系环形扩展空间格局,逐步增加古城水网密度。

(2)降低古城内道路网密度

6 威尼斯水系旅游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