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八参考答案
旅顺校区-电工(D)实验八组合逻辑电路设计实验题目及答案

组合逻辑电路设计实验一、综合设计实验要求1.每位同学依学号指定一个题号,学号紧挨的两人一组。
2.所提供的芯片有:74LS00(2输入四与非门,引脚图见指导书),74LS10(3输入双与非门,引脚图见指导书),74LS04(6个反相器,引脚图见指导书)。
3.实验前认真撰写“实验八组合逻辑电路设计实验”。
要求设计思路清晰、步骤完整、说明详细具体。
4.实验操作时间在45分钟内,其成绩以完成实验的质量,操作时间等多方面综合评定。
二、组合逻辑电路设计实验题目题目1:有A、B、C、D四台电机,要求A动B必动,C与D不能同时动,否则报警。
试设计一个满足上述要求的逻辑电路。
设计要求:(学号为1~10的学生做)(1)题目分析。
列出真值表,写逻辑表达式并用卡诺图或逻辑代数化简。
(2)画逻辑图。
用“与非门”和“非门”实现该命题。
(3)验证。
在实验室根据逻辑图连接电路,验证结果是否与命题相符。
(4)解决突发问题。
如果出现因芯片或其他原因而引起的结果错误时,能够根据具体的现象找到问题的原因。
答案:Y⋅=A+=ACDBCDB需要00、04芯片各一个题目2:四名学生中,A 在教室内从来不讲话,B 和D 只有A 在场时才讲话,C始终讲话,试求教室内无人讲话的条件。
设计要求: (学号为11~20的学生做)(1) 列出真值表,写出逻辑表达式并用卡诺图或逻辑代数化简;(2) 用“与非门”和“非门”元件分别组成控制D1和D2的逻辑电路。
(3) 验证。
在实验室根据逻辑图连接电路,验证结果是否与命题相符。
(4) 解决突发问题。
如果出现因芯片或其他原因而引起的结果错误时,能够根据具体的现象找到问题的原因。
D C B C A D C B C A Y ⋅=+=需要00、04、10各一片题目3:某学期开设四门课程,各科合格成绩分别为1分、2分、3分、4分,不合格成绩为0分,要求4门总成绩要达到7分方可结业,设计其判别电路。
设计要求: (学号为21~35的学生做)(1) 列出真值表,写出逻辑表达式并用卡诺图或逻辑代数化简。
33 第七章 实验八 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解得OC+OA=OB。
拓展创新实验 例3 利用图示的实验装置对碰撞过程进行研究。让质量为m1的滑块A 与质量为m2的静止滑块B在水平气垫导轨上发生碰撞,碰撞时间极短, 比较碰撞后A和B的速度大小v1和v2,进而分析碰撞过程是否为弹性碰 撞。完成下列填空:
【针对训练】 1.在“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中,如图甲所示,气垫导轨上放置 着带有遮光板的滑块A、B,测得A、B的质量分别为m1和m2,遮光板 的宽度相同。实验中,用细线将两个滑块连接使轻弹簧压缩且静止, 然后烧断细线,轻弹簧将两个滑块弹开,测得它们通过光电门的时间 分别为t1、t2。
(1)图乙为两同学用螺旋测微器测遮光板宽度d时的情境。由该图可知 其示数为________mm。 (2) 用 题 中 测 得 的 物 理 量 表 示 动 量 守 恒 应 满 足 的 关 系 式 为 ______________(用m1、m2、t1、t2表示)。 答案:(1)3.502(3.501~3.503均可) (2)m1t2-m2t1=0
1.实验过程 (1)测质量:用天平测出两小球的质量,并选定质量大的小球为入射小球。 (2)安装:按照如图甲所示安装实验装置,调整固定斜槽使斜槽底端水平。
(3)铺纸:白纸在下,复写纸在上且在适当位置铺放好。记下铅垂线所指 的位置O。
(4)放球找点:不放被撞小球,每次让入射小球从斜槽上某固定高度处 自由滚下,重复10次。用圆规画尽量小的圆把所有的小球落点圈在里 面。圆心P就是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 (5)碰撞找点:把被撞小球放在斜槽末端,每次让入射小球从斜槽同一 高度[同步骤(4)中的高度]自由滚下,使它们发生碰撞,重复实验10次。 用步骤(4)的方法,标出碰后入射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M和被撞小球落 点的平均位置N,如图乙所示 。 (6)验证:连接ON,测量线段OP、OM、ON的长度。将测量数据代入 m1·OP=m1·OM+m2·ON,看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是否成立。 (7)整理:将实验器材放回原处。
分析化学实验课后习题答案

实验四铵盐中氮含量的测定(甲醛法)思考题:1.铵盐中氮的测定为何不采用NaOH直接滴定法答:因NH4+的K a=×10-10,其Ck a<10-8,酸性太弱,所以不能用NaOH直接滴定。
2. 为什么中和甲醛试剂中的甲酸以酚酞作指示剂;而中和铵盐试样中的游离酸则以甲基红作指示剂答:甲醛试剂中的甲酸以酚酞为指示剂用NaOH可完全将甲酸中和,若以甲基红为指示剂,用NaOH滴定,指示剂变为红色时,溶液的pH值为,而甲酸不能完全中和。
铵盐试样中的游离酸若以酚酞为指示剂,用NaOH溶液滴定至粉红色时,铵盐就有少部分被滴定,使测定结果偏高。
中含氮量的测定,能否用甲醛法答:NH4HCO3中含氮量的测定不能用甲醛法,因用NaOH溶液滴定时,HCO3-中的H+同时被滴定,所以不能用甲醛法测定。
实验五混合碱的分析(双指示剂法)思考题:1.用双指示剂法测定混合碱组成的方法原理是什么答:测混合碱试液,可选用酚酞和甲基橙两种指示剂。
以HCl标准溶液连续滴定。
滴定的方法原理可图解如下:2.采用双指示剂法测定混合碱,判断下列五种情况下,混合碱的组成(1) V 1=0 V 2>0(2)V 1>0 V 2=0(3)V 1>V 2(4)V 1<V 2(5)V 1=V 2①V 1=0 V 2>0时,组成为:HCO 3-②V 1>0 V 2=0时,组成为:OH - ③V 1>V 2时,组成为:CO 32-+ OH - ④V 1<V 2时,组成为:HCO 3- +CO 32- ⑤ V 1=V 2时,组成为: CO 32- 实验六 EDTA 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思考题:1.络合滴定中为什么加入缓冲溶液答:各种金属离子与滴定剂生成络合物时都应有允许最低pH 值,否则就不能被准确滴。
而且还可能影响指示剂的变色点和自身的颜色,导致终点误差变大,甚至不能准确滴定。
因此酸度对络合滴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需要加入缓冲溶液予以控制。
皂化反应动力学实验测试答案 八

皂化反应动力学实验测试答案八皂化反应体系中任意时刻的电导率与时间成反比。
正确错误参考答案: 错误在皂化反应体系中,任意时刻体系的电导率和该电导率数值与体系零时刻电导率的数值之差成正比。
正确错误参考答案: 错误皂化反应实验数据经处理后可拟合得出直线,由此直线可求出如下哪个未知量?____________A. 由直线斜率可求得反应物初始浓度。
B. 由直线的斜率可以求得反应速率常数。
C. 由直线截距可求得反应终了时体系的电导率。
D. 由直线截距可求得反应终了时反应物的浓度。
参考答案: B实验中移取试剂时以下哪个说法是错误的?A. 乙酸乙酯和氢氧化钠试剂瓶取用完试剂后应及时盖上盖子。
B. 取用试剂的移液管应专管专用。
C. 取用水的移液管不可以再去吸取乙酸乙酯。
D. 为使移取试剂的量更准确,应在移液管放入试剂瓶后用吸耳球往瓶中吹一些气泡。
参考答案: D实验中大试管的作用为_____________.A. 盛装试剂在恒温槽中使试剂恒温。
B. 为测任意时刻体系的电导率。
C. 为测0时刻体系的电导率。
D. 为使乙酸乙酯和氢氧化铝充分混合。
参考答案: C关于实验混合反应器的安装和使用以下说法不对的是_______________.A. 混合反应器应安装于恒温槽内。
B. 混合反应器只需将放置吸耳球的一边用夹子固定到铁架台上。
C. 混合反应器放吸耳球的一边应加入乙酸乙酯溶液。
D. 混合反应器只需将放置电导电极的一边用夹子固定到铁架台上。
参考答案: D实验中测定体系0时刻电导率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A. 将乙酸乙酯和氢氧化钠同时加入大试管中立即进行测量即可。
B. 将氢氧化钠溶液和等体积的水加入大试管中立即进行测量即可。
C. 将乙酸乙酯溶液和等体积的水加入大试管内并恒温约10分钟后再测量。
D. 将氢氧化钠溶液和等体积的水加入大试管中并恒温约10分钟后再测量。
参考答案: D实验中测完0时刻电导率后应清洁电导电极后才能继续使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A. 将电导电极用去离子水水冲洗干净后用滤纸擦拭电极,不能将滤纸插入电导池两个极板之间。
大学化学实验课后思考题参考标准答案

⼤学化学实验课后思考题参考标准答案要靠近瓶颈内壁,不要接近瓶⼝,以免有溶液溢出。
待测液流完后,将烧杯沿玻璃棒向上稍提起,同时直⽴,是附着在烧杯嘴上的⼀滴溶液流回烧杯内。
残留在烧杯中的少许溶液,可⽤少量蒸馏⽔按上述⽅法洗3-4次,洗涤液转移合并到容量瓶中;定容并摇匀。
实验⼆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浓度的标定思考题:1)配制酸碱标准溶液时,为什么⽤量筒量取盐酸和⽤台秤称固体氢氧化钠,⽽不⽤移液管和分析天平?配制的溶液浓度应取⼏位有效数字?为什么答:因为浓盐酸容易挥发,氢氧化钠吸收空⽓中的⽔分和⼆氧化碳,准确量取⽆意义,只能先近似配制溶液浓度,然后⽤基准物质标定其准确浓度,,所以配制时不需要移液管和分析天平。
因为配制时粗配,配制的溶液浓度应取⼀位有效数字。
2)标定HCl溶液时,基准物,称0.13g左右,标定NaOH溶液时,称邻苯⼆甲酸氢钾0.5g左右,这些称量要求是怎么算出来的?称太多或太少对标定有何影响?答:根据滴定时所需盐酸或氢氧化钠的体积在20-25ml估算出来的。
因为滴定管在读数时会存在⼀定误差,消耗体积在20-25ml 时相对误差较⼩。
称太多,所需盐酸或氢氧化钠可能会超过滴定范围,⽽且会造成浪费;称太少,相对误差较⼤,不能满⾜误差要求。
3)标定⽤的基准物质应具备哪些条件?答:基准物质应具备:(1)组成物质应有确定的化学式;(2)纯度要求在99%以上;(3)性质稳定;(4)有较⼤的摩尔质量;(5)与待标定物质有定量的化学反应。
4)溶解基准物质时加⼊50ml蒸馏⽔应使⽤移液管还是量筒?为什么?答:⽤量筒。
因为基准物质的质量是⼀定的,加⼊50ml蒸馏⽔只是保证基准物质完全溶解,不影响定量反应有关计算,所以只需⽤量筒取⽤就可以了。
5)⽤邻苯⼆甲酸氢钾标定氢氧化钠溶液时,为什么选⽤酚酞指⽰剂?⽤甲基橙可以吗?为什么?答:邻苯⼆甲酸氢钾与氢氧化钠反应的产物在⽔溶液中显微碱性,酚酞的显⾊范围为pH8-10,可准确地指⽰终点。
实验八_乙醚的制备

乙醚实验室制法[实验原理]CH 3CH 2OH +H 2SO 4CH 3CH 2OSO 2OH +H 2OCH 3CH 2OSO 2OH +CH 3CH 2OH CH 3CH 2OCH 2CH 3+H 2SO 4CH 3CH 2OH +CH 3CH 2OCH 2CH 3H 2O CH 3CH 2OH 170CH 2CH 2+H 2O CH 3CHO +SO 2+H 2OCH 3CHO H 2SO 4CH 3COOH +SO 2+H 2O SO 2H 2O +H 2SO 3100-130。
C 。
C 。
C 135-145140。
C [O]H 2SO 4H 2SO 4主反应:副反应::总反应式[实验步骤] 按图安装好装置12.5ml95%乙醇当反应液温度上升到140℃,开始滴加(控制135-140℃)6mL95%乙醇6mL 浓H 2SO 4边反应边蒸馏馏出液4mL5%NaOH 洗涤4mL 饱和NaCl 洗涤4mL 饱和CaCl 2洗涤两次无水CaCl 2干燥蒸馏热水浴收集33-38℃馏分,称重,计算产率,测折光率[注意事项] 1.在反应装置中,滴液漏斗末端和温度计水银球必须浸入液面以下,接受器必须浸入冰水浴中,尾接管支管接橡皮管通入下水道或室外。
2.控制好滴加乙醇的速度(1D/S )和反应温度(135-145℃)。
3.乙醚是低沸点易燃的液体,仪器装置连接处必须严密。
在洗涤过程中必须远离火源。
制备乙醚实验装置图乙醚的制备.1. 乙醚的制备①在干燥的三角烧瓶中加入12ml乙醇,缓缓加入12ml浓H2SO4混合均匀。
①滴液漏斗中加入25ml乙醇。
②如图连接好装置。
③用电热套加热,使反应温度比较迅速升到1400C。
开始由滴液漏斗慢慢滴加乙醇。
④控制滴入速度与馏出液速度大致相等(1滴/s)。
⑤维持反应温度在135-1450C内30-45min滴完,再继续加热10min,直到温度升到1600C,停止反应。
2. 乙醚的精制①将馏出液转至分液漏斗中,依次用8ml5%NaOH,8ml饱和NaCl洗涤,最后用8ml饱和CaCl2洗涤2次②分出醚层,用无水CaCl2干燥。
(完整版)实验八溶液表面张力测定问答题答案

实验八溶液表面张力测定问答题答案1、实验时,为什么毛细管口应处于刚好接触溶液表面的位置? 如插入一定深度将对实验带来什么影响?答案:减少测量∆P max 误差,因为∆P max 是气泡内外的压力差,在气泡形成的过程中,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凹液面产生一个指向液面外的附加压力△P ,K =ΔP r γ=ΔP 2m ax m ax ,如果插入一定深度,P 外还要考虑插入这段深度的静压力,使得∆P max 的绝对值变大,表面张力也变大。
2、最大气泡法测定表面张力时为什么要读最大压力差?答案:最大气泡法测定表面张力时要读最大压力差。
因为随着气泡的形成,曲率半径逐渐由大变小又变大,当曲率半径等于毛细管半径时,气泡呈半球形,气泡曲率半径最小,△P 最大。
这时的表面张力为: K =ΔP r γ=ΔP 2m ax m ax 式中的K 为仪器常数,可用已知表面张力的标准物质测得。
∆Pmax 由压力计读出。
3、实验中为什么要测定水的∆P m ax ?答案:当曲率半径等于毛细管半径时的表面张力为:K =ΔP r γ=ΔP 2m ax m ax 式中的K 为仪器常数,可用已知表面张力的标准物质测得,这种标准物质就是水。
4、对测量所用毛细管有什么要求?答案:毛细管一定要清洗干净,管口平齐。
5、在毛细管口所形成的气泡什么时候其半径最小?答案:测量时∆P m ax 最大6、如何用镜象法从σ—C 等温线上作不同浓度的切线求Tc γ∂⎛⎫ ⎪∂⎝⎭或Z ? 如图所示,经过切点a 作平行于横坐标的直线,交纵坐标于b 点。
用镜象法求作切线。
以Z 表示切线和平行线在纵坐标上截距间的距离,显然Z 的长度等于 Tc c γ∂⎛⎫ ⎪∂⎝⎭, 即 T Z c c γ∂⎛⎫=- ⎪∂⎝⎭7、答案:表面张力为什么必须在恒温槽中进行测定?答案:因为表面张力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表面张力下降。
8、如果气泡逸出的很快,或几个气泡一齐出,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答案:如果气泡逸出的很快,或几个气泡一齐出,即气泡形成时间太短,则吸附平衡就来不及在气泡表面建立起来,测得的表面张力也不能反映该浓度之真正的表面张力值。
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第八章例题及课后习题答案doc资料

0
428
0 1.162084
492
0 1.162084
512
0
0
509
0
0
Signific ance F
7.93E-05
Lower Upper 下限 上限
95%
95% 95.0% 95.0%
465.4405 471.5595 465.4405 471.5595
5.242078 12.93644 5.242078 12.93644
0.002795085 2.593838854 0.122018
例8-2
回归方程: 由该回归方程 中偏回归系数 绝对值的大 小,可以得到 各因素和交互 作用的主次顺 序为:
y=0.50475+0.00 975z1+0.03375z 2+0.00475z1z20.00575z3+0.00 725z1z3
0 0 -41.73590203
y=468.5+9.09z1 -26.56z2+z3
标准误差
t Stat P-value
1.10193312 425.1619191 1.84E-10
1.385649972 6.55956341 0.002794
1.385649972 -19.17042163 4.36E-05
SS 0.0091125
0.001626 0.0108635
MS
F
0.0091125 33.62546
0.000271
试验号
z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z2 1 1 1 1 -1 -1 -1 -1 0 0 0
z3 1 1 -1 -1 1 1 -1 -1 0 0 0
新版实验报告册答案(八上)

生物(八上)实验报告册答案P___1 观察与思考:水螅的形态与捕食思考与联想:不能可以感知和捕捉来自各个方向的猎物。
思考与联想:水螅用刺细胞捕食水蚤,在内胚层消化。
P___3 实验:观察蚯蚓材料用具:糙纸放大镜方法步骤:1(1)前端有环带。
背面颜色比腹面深。
13(2)粗糙刚毛后方2.肌肉的收缩。
3. 粘滑讨论:1.蚯蚓的身体呈两侧对称,可分出前后、左右、背腹。
2. 使运动灵活、自如。
3. 支撑身体、辅助运动。
4. 因为蚯蚓靠湿润的体壁呼吸,如果蚯蚓体表干燥,蚯蚓将窒息死亡。
P___6 观察与思考:双壳类动物的特点思考与联想:保护思考与联想:足鳃入水管获取水中的食物颗粒,出水管排出食物残渣。
P___7 观察与思考:节肢动物的特点思考与联想:2. 蝗虫和七星瓢虫的形态结构比较相似,体表较硬;身体分节,不同体节有差异;触角和足都分节;有翅。
3. 体表较硬身体分节,不同体节有差异有分节的足P___9观察与思考:鲫鱼的外形与运动思考与联想:是流线形有利于减少鱼在水中运动时的阻力有体验与联想:抓过粘滑粘液再观察:交替张合水从鱼口流入,从鳃盖后缘流出。
思考:呼吸鳃丝中有血管扩大了与水的接触面积,鱼在水中呼吸。
思考与联想:入鳃的水含氧较多,出鳃的水二氧化碳较多当鱼离开水时,鱼不能从空气中得到足够的氧而窒息死亡。
讨论:1. 鱼体呈流线形,有利于克服在水中运动时的阻力。
2.不全面。
鱼在游泳时,主要靠躯干部和尾鳍的摆动进行运动,其他鳍起协调作用。
P___11观察与思考:青蛙的外形与运动思考与联想:绿色有利于青蛙的生存。
体验与联想:湿滑青蛙的前肢短小,可支撑身体;。
后肢发达,趾间有蹼,便于跳跃和划水。
P___12观察与思考:多种多样的鸟思考与联想:思考:鸟喙的特征与鸟的食性相适应。
如,啄木鸟的喙强直,尖锐,适于啄食树干中的昆虫。
鸟足的特征与鸟的生活环境相适应。
如,丹顶鹤的腿细长,适于在浅水中行走、觅食。
体表覆盖羽毛,有翼、喙等结构。
青岛国开实验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经典测试题(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B.吹奏笛子时,演奏者用手指按住不同气孔,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C.公共场合要“轻声慢语”指的是减小发生声音的响度D.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是利用声音能传递能量2.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国掀起了“停课不停学”的网络在线课堂热潮。
下列有关网课的说法,错误的是()A.老师对着麦克风讲课时发出的声音不是声带振动发出的声音B.学生将手机的音量调大,是改变了手机声音的响度C.老师随机提问与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利用了声能传递信息D.学生在听课时关闭门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3.关于下列四个情景的说法错误的()A.发声扬声器旁的烛焰晃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B.不能听到真空罩中闹钟的闹铃声,说明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C.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D. 8个相同玻璃瓶装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时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4.下列事例中不是利用声波能传递信息的是()A.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B.盲人利用超声波导盲仪探测前进道路上的障碍物C.接收次声波等信息判断地震的方位D.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5.下列事例是利用声传递能量的是()A.医生用听诊器诊断病情B.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C.司机利用倒车雷达防止倒车撞人D.蝙蝠利用“回声定位”确定目标的位置6.做家务劳动是同学们应具备的良好品德。
往保温瓶里灌热水时,听声音就能判断壶里的水位高低,因为()A.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升高B.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增大C.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降低D.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减小7.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甲中,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越短,拨动时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B.图乙中,逐渐抽出真空罩内的空气,闹钟发出的铃声逐渐变大C.图丙中,戴上防噪声耳罩,可以消除噪声的产生D.图丁中,开启倒车雷达,可利用超声波回声定位8.在亚丁湾海域,我国海军护航编队使用“金嗓子”(又名“声波炮”)震慑海盗。
C语言实验报告 实验八 参考答案

实验七八 函 数(一) 参考答案1.请编写程序sy8-1.cpp ,要求:(1)设计一个fun 函数用来计算并输出n (包括n )以内能被5 或9 整除的所有自然数的倒数之和。
(2)在主函数中输入数据,调用fun 函数,输出结果。
例如,若主函数从键盘给n 输入20后,则输出为s=0.583333。
【解题思路】用循环穷举1~n 之间各数,若余5等于0或余9等于0,则将其表示为倒数并累加即可。
注意分式若需要得到实数结果则必须至少有一个操作数是实数类型。
【参考答案】#include <stdio.h>double fun(int n){ double s=0;int i;for(i=1;i<=m;i++)if(i%5==0||i%9==0)s=s+1.0/i;return s;}main( ){ int n;double s;printf("\nInput n: ");scanf("%d",&n);s=fun(n);printf("s=%f\nlf",s);}2.请编写程序sy8-2.cpp ,要求:(1)设计一个fun 函数用来计算下列多项式的值。
(2)在主函数中输入数据,调用fun 函数,输出结果。
例如:若n 的值为11时,函数的值为1.83333【解题思路】根据多项式各项的变化规律可以看出各项的分子为常量1,分母是从1到n 累加和。
【参考答案】#include <stdio.h>float fun(int n){ float sum=0,s=0; //sum 存多项式的累加和,s 存分母的累加和int i;for(i=1;i<=n;i++){ s=s+i; //先求分母的累加sum=sum+1/s;}return sum;}main()n s ⋯++++⋯++++++=321132112111{int n; float s;printf("\nPlease enter n:");scanf("%d", &n);s = fun(n);printf("the result is: %f\n", s);}3.请编写程序sy8-3.cpp,要求:(1)设计一个fun函数,其功能是:将两个两位数的正整数a、b 合并形成一个整数放在c 中。
【单元练】北京市师大实验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经典习题(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图中,老师用同样的力吹一根吸管,并将它不断剪短,他在研究声音的()A.音调是否与发声体的材料有关B.响度是否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C.音调是否与发声体的长短有关D.音色是否与发声体的结构有关C解析:C【分析】声音的特征有三个:即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取决于物体振动的频率;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取决于振幅和距离声源的距离;音色是取决于发声体本身的一种特性,一般利用音色来辨别物体。
当用同样的力吹细管时,同时不断的剪短细管,使得细管内的空气柱逐渐变短,振动变快,振动的频率变大,所以其所发出的音调会变高,故该实验是为了研究声音的音调与发声体长短的关系。
故选C。
2.支付宝用户可以对支付宝账号设置“声音锁”。
设置时用户打开支付宝APP,对着手机读出手机显示的数字,APP将主人的声音信息录入,以后打开支付宝时,APP会把录入的数字随机组合,主人无论轻声或大声,只要读对APP显示的数字即可打开支付宝。
支付宝设置“声音锁”利用了声音的()A.响度和音调B.响度和音色C.音调和音色D.只有音色D解析:D人们说话声音的响度和音调可以相同,但音色不同。
故选D。
3.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同学们在家进行“线上学习”时,以下有关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A.关上窗户可以防止外界噪声的产生B.不同老师教学时说话声音的音色不同C.调小电脑音量可以降低声音的音调D.带上耳罩可以减小声音分散而提高听课声音的音调B解析:BA.关上窗户可以减弱噪声,但不能防止外界噪声的产生,故A错误;B.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不同老师教学时说话声音的音色不同,故B正确;C.响度与振动幅度有关,调小电脑音量可以降低声音的响度,故C错误;D.带上耳罩可以减小声音分散而提高听课声音的响度,故D错误。
故选B。
4.学校积极响应各级教育部门的号召,从2月10日起利用网络开展“停课不停学”线上教学活动,各科老师轮番上阵网络直播,下列物理现象中描述正确的是()A.同学们听出熟悉的老师声音时异常兴奋,同学能区分出老师的声音是因为老师们声音音调不同B.老师在讲到关键点时,通过提高声音频率的方式来达到增大音量,强调重点知识的目的C.同学们听课时会要求正在用手机看视频的爸爸戴上耳机,这是在人耳处控制噪声D.同学们通过听网课获取知识,因为声音可以传递信息D解析:DA.每个发声体的音色都不同,同学能区分出老师的声音是因为老师们声音音色不同,故A错误;B.老师在讲到关键点时,通过增大声带振动幅度,从而提高声音响度来达到增大音量的目的,故B错误;C.要求正在用手机看视频的爸爸戴上耳机,这是在声源处阻值噪声的产生,故C错误;D.同学们通过听网课获取知识,是利用了声音能够传递信息的特点,故D正确。
北京市师大实验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质量与密度》经典习题(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分别由不同物质a 、b 、c 组成的三个实心体,它们的体积和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分析图像可知( )A .a 物质的密度最大B .a 物质的密度是c 物质的两倍C .c 物质的密度是2.0×103kg/m 3 D .b 、c 的密度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2.铸造零件时,先要用木料制成一实心的与零件形状完全相同的模型叫木模。
现要判断一个铁铸件内部是否有气泡,技术人员查找和测量的相关数据如表通过计算可知( )木模 铁铸件 质量(kg ) 6 37.44 密度(kg/m 3) 1.2×1037.8×103A .铁铸件是实心的B .铁铸件是空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为2×10﹣4m 3C .铁铸件是空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为3×10﹣4m 3D .铁铸件是空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为4×10﹣4m 33.学校计划要给一间5m 宽、10m 长的教室铺上3mm 厚水泥,考虑适当的施工损耗,学校需要采购每袋为90kg 的水泥( )袋?(已知水泥的密度为3×103kg/m 3) A .4B .5C .6D .74.甲、乙两种物质的m -V 图象如图所示,分析图象可知( )A .若甲、乙的质量相等,则甲的体积较大B .若甲、乙的体积相等,则甲的质量较小C .两物质的密度之比:ρρ甲乙为4:1D .两物质的密度之比:ρρ甲乙为1:45.小融用天平、量筒和水等器材测干燥的小石块(具有吸水性)的密度时,进行了下列操作: ①用调好的天平测出干燥的小石块的质量60g ;②将干燥的小石块用细线吊着,慢慢放入装满水的溢水杯中,稳定后,溢水杯中的水面仍与杯口齐平,测出溢出水的体积为21cm 3;③将小石块从杯中取出,用调好的天平测出其质量64g。
假设小石块吸水前后体积不发生变化,不考虑石块表面附着的少许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小石块所吸收水的质量为25gB.小石块的体积为21cm3C.干燥小石块的密度为2.4g/cm3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6.如图所示是李洋同学的实验操作,其中正确的是()A.B.C.D.7.估测是人们生活能力的一种体现,下列估测符合实际值的是()A.一间教室里空气的质量约为0.243tB.一个初中学生的身高约1.68dmC.正常人心跳60次所用时间约为120sD.正常人的体温约为37.8℃8.如图甲所示为水的密度在0~10℃范围内随温度变化的图像,图乙为北方冬天湖水温度分布示意图,根据图像以及水的其他性质,下列分析判断错误的是()A.在0~4℃范围内,水具有温度升高收缩温度降低膨胀的性质B.温度等于4℃时,同体积水的质量最大C.示意图中从上至下A、B、C、E处的温度分别为0℃、1℃、2℃、3℃、4℃D.湖水的温度只要达到0℃,就会凝固成冰9.下表给出了部分物质在常温、常压下的密度,根据表格中的信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物质 干松木 煤油 酒精 冰 水 铜 铅 密度/(3kg m -⋅)30.510⨯ 30.810⨯ 30.810⨯ 30.910⨯31.010⨯38.910⨯311.310⨯A .固体的密度都比液体的密度大B .相同体积的实心铜球和铅球,铜球更重些C .能装下1kg 煤油的塑料瓶,装不下1kg 水D .一定质量的水凝固成冰,体积比原来更大10.下列关于长度、时间和质量的估测合理的是( ) A .一元硬币的质量约为60g B .蜡烛的密度约为9g/cm 3 C .初中男生跑完1000m 只需要2min D .一般分子的直径为0.3~0.4nm11.下列数据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 A .一支新2B 铅笔的长度约为18mmB .人步行的速度约为5m/sC .让人感觉温暖又舒适的房间温度约为37℃D .一名普通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kg 12.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判断,下列数据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 .一场足球赛的时间约为90s B .一枚鸡蛋的质量约为45g C .一枚1元硬币的厚度约为2cmD .在百米赛跑中,普通中学生的平均速度可达15m/s 13.下列寓言故事与其对应的物理知识,错误的一项是( ) A .乌鸦喝水――投入小石块增大水的体积 B .掩耳盗铃――在人耳处减弱声音 C .龟兔赛跑――兔子跑完全程的平均速度小 D .刻舟求剑――运动的相对性14.如图是标准大气压下,质量为1g 的某液体的密度—温度图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4℃时,液体体积最大B .温度升高,液体密度不变C .1℃时液体的密度比5℃时的大D .10℃时液体的体积比4℃时的大15.由不同材料制成的两个实心球甲、乙,其密度分别为ρ甲、ρ乙,体积分别为V 甲、V乙,质量分别为m 甲、m 乙,且m 甲<m 乙,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若ρ甲>ρ乙,则一定V 甲>V 乙B .若ρ甲<ρ乙,则一定V 甲=V 乙C .若ρ甲>ρ乙,则可能V 甲=V 乙D .若ρ甲<ρ乙,则可能V 甲>V 乙二、填空题16.某辆轿车每行驶100km 消耗92号汽油9L ,汽油的密度为0.75×103kg/m 3,则该车行驶100km 耗油的质量__________kg ;在每吨汽油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加油站的油价会随着季节浮动,这是因为汽油具有热胀冷缩的特点。
化工原理实验答案

实验四1.实验中冷流体和蒸汽的流向,对传热效果有何影响?无影响。
因为Q=αA△tm,不论冷流体和蒸汽是迸流还是逆流流动,由于蒸汽的温度不变,故△t不变,而α和A不受冷流体和蒸汽的流向的影响,所以传热效果不变。
2.蒸汽冷凝过程中,若存在不冷凝气体,对传热有何影响、应采取什么措施?不冷凝气体的存在相当于增加了一项热阻,降低了传热速率。
冷凝器必须设置排气口,以排除不冷凝气体。
3.实验过程中,冷凝水不及时排走,会产生什么影响?如何及时排走冷凝水?冷凝水不及时排走,附着在管外壁上,增加了一项热阻,降低了传热速率。
在外管最低处设置排水口,及时排走冷凝水。
4.实验中,所测定的壁温是靠近蒸汽侧还是冷流体侧温度?为什么?传热系数k接近于哪种流体的壁温是靠近蒸汽侧温度。
因为蒸汽的给热系数远大于冷流体的给热系数,而壁温接近于给热系数大的一侧流体的温度,所以壁温是靠近蒸汽侧温度。
而总传热系数K接近于空气侧的对流传热系数5.如果采用不同压强的蒸汽进行实验,对α关联式有何影响?基本无影响。
因为α∝(ρ2gλ3r/μd0△t),当蒸汽压强增加时,r 和△t均增加,其它参数不变,故 (ρ2gλ3r/μd0△t)变化不大,所以认为蒸汽压强对α关联式无影响。
实验五固体流态化实验1.从观察到的现象,判断属于何种流化?2.实际流化时,p为什么会波动?3.由小到大改变流量与由大到小改变流量测定的流化曲线是否重合,为什么?4流体分布板的作用是什么?实验六精馏1.精馏塔操作中,塔釜压力为什么是一个重要操作参数,塔釜压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1)因为塔釜压力与塔板压力降有关。
塔板压力降由气体通过板上孔口或通道时为克服局部阻力和通过板上液层时为克服该液层的静压力而引起,因而塔板压力降与气体流量(即塔内蒸汽量)有很大关系。
气体流量过大时,会造成过量液沫夹带以致产生液泛,这时塔板压力降会急剧加大,塔釜压力随之升高,因此本实验中塔釜压力可作为调节塔釜加热状况的重要参考依据。
实验8

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物理
(2)待测元件的电阻满足RA<Rx≪RV ,所以选择电流表外 接法,伏安特性曲线中要求电压从零开始变化,所以选择滑动 变阻器分压式连接.(3)伏安特性曲线的斜率表示电阻的倒数, 所测出的伏安特性曲线是斜率逐渐增大的曲线,表明电阻是随 电压和电流的增大而减小的,所以是非线性的.而小电珠的灯 丝是金属,其伏安特性曲线也是非线性的,这是两者的相同点, 但小电珠的电阻率是随电压和电流的增大而增大的,这是两者 的不同点.
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物理
变式2—1
用下列器材组装成描绘电阻R0伏安特性曲线的
电路,请将实物图8连接成为实验电路. 微安表μA(量程200μA,内阻约200 Ω); 电压表V(量程3 V,内阻约10 kΩ); 电阻R0(阻值约20 kΩ);
滑动变阻器R(最大阻值50 Ω,额定电流1 A).
电池组E(电动势3 V,内阻不计); 开关S及导线若干.
滑动变阻器(R2)
直流电源(E) 开关(S) 导线若干
阻值范围0~1 kΩ,允许最大电流100 mA
输出电压6 V,内阻不计
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物理
(1)为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程度,电流表应选用________; 电压表应选用________;滑动变阻器应选用________.(以上 均填器材代号) (2)为达到上述目的,请在图4的虚线框内画出正确的实验 电路原理图,并标明所用器材的代号.
图4
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物理
(3)若发现实验测得的伏安特性曲线与图中曲线基本吻合, 请说明该伏安特性曲线与小电珠的伏安特性曲线有何异同点? 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京市师大实验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现象》经典习题(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有了光,自然界才绚丽多彩。
下列有关光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光从水中射入空气后速度变小B.光从空气进入水中,传播方向一定发生改变C.电影屏幕选用粗糙的布料,目的是避免光发生漫反射D.一束光与镜面成30°角斜射到平面镜上,其反射角是60°2.在体育测试过程中,以下选项正确的是()A.跳远测试时,必须选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进行测量B.小明在50m测试中看到旁边的看台向后运动,选取的参照物是跑道C.百米赛跑比赛中,计时员听到发令枪声开始计时D.1000m测试小明的平均速度为5m/s、小亮的成绩是240s,小明更快3.小强对光现象很感兴趣,通过学习,他对光现象有以下一些理解,正确的是()A.电视机遥控器是利用前端发光二极管发出红光,实现对电视机的控制B.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用玻璃三棱镜首次将太阳光分解成了七种颜色的光C.使用验钞机时,我们看到的验钞机发出的淡紫色的光就是紫外线D.雨后天边的彩虹门是半圆形,说明光在空气里不是沿直线传播4.小刚和小红一同完成了如下实验:把一枚硬币放在一个没有盛水的杯子底部,然后把杯子放在水平桌面上,小刚注视着硬币慢慢向远处移动,到眼睛刚好看不到硬币时停止移动。
小刚保持头部不动,此时小红缓缓地向杯中倒水,倒着、倒着,小刚又重新看到杯底的硬币。
要用作图的方法来解释这个实验现象,图中的4幅光路图中,能对上述实验现象做出正确解释的是()A.B.C.D.5.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中,描述正确的是()A.万中新生军训地下的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B.发生在万州的“海市蜃楼”是光的反射现象C.鸟巢倒影是光的折射现象D.筷子在水面处“弯折”是光的反射形成的6.发生雷电时,雷声与闪电同时产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人们总先听到雷声,后看到闪电,是因为雷声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比光传播得快B.人们总先听到雷声,后看到闪电,是因为光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比雷声传播得快C.人们总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因为雷声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比光传播得快D.人们总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因为光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比雷声传播得快7.如图所示,平镜面位于水平位置,入射光和镜面成15°,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入射角为15°B.入射光线与法线夹角为15°C.反射角为75°D.反射光线与平面镜夹角为75°8.如图所示,长30cm的物体AB斜放在平面镜前,会在镜中成像A B''(未画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8 参考答案
二、实验内容与操作步骤
(二) 函数的使用
1、统计函数的使用
其中F3单元的公式为=SUM(B3:E3) ,G3单元的公式为=A VERAGE(B3:E3)。
2、条件函数的使用
⑶其中F3单元使用的公式为:
=IF(E3>=90,”A”,IF(E3>=80,”B”,IF(E3>=70,”C”,IF(E3>=60,”D”,”E”))))。
然后双击F3单元的填充柄。
⑷具体的操作步骤及计算公式如下:
(1)在区域H2:H4输入统计间距数据59.9,79.9,99.9;
(2)选定作为统计结果数据的输出区域:I2:I5;
(3)输入频度分析统计函数的公式:=FREQUENCY(E3:E62,H2:H4);
(4)按[Ctrl]+[Shift]+[Enter]
3、文本函数的使用
⑵其中B3单元使用的公式为
=IF(LEFT(A3,3)=”101”,”数学系”,IF(LEFT(A3,3)=”102”,”物理系”,”化学系”))。
⑶其中F3单元使用的公式为 =MID(E3,7,4) 。
4、日期函数的使用
⑵其中E3单元使用的公式为 =YEAR(TODAY())-YEAR(D3)+1 。
⑶其中F3单元使用的公式为 =TODAY()-D3 。
5、财务函数的使用
⑵其中B5单元使用的公式为 =PMT(B2/12,B3*12,B4)。
⑶其中E5单元使用的公式为 =PMT(E2/12,E3*12,,E4)。
6、排位函数的使用
⑵其中G2单元使用的公式为 =F2-$B$10 。
⑶其中H2单元使用的公式为 =RANK(F2,$F$2:$F$8,1) 或 =RANK(G2,$G$2:$G$8,1) 。
三、思考与练习
1、具体的操作步骤及计算公式如下:
(1) 在区域F10:F13输入统计间距数据99,199,299,399;
(2) 选定作为统计结果数据的输出区域:G10:G14;
(3) 输入频度分析统计函数的公式:=FREQUENCY(C3:C23,F10:F13);
(4) 按[Ctrl]+[Shift]+[Enter]
2、操作步骤及计算公式:
(1)在G2单元输入“年龄”;
(2)在G3单元输入公式:=YEAR (TODAY ())-YEAR (C3);
(3)双击G3单元的填充柄;
(4)设置区域G3:G23的数据显示格式为“常规”
3、计算公式:
(1)在I1单元输入=COUNTIF(D2:D31,"<=40");
(2)在I2单元输入=I1/COUNTA(D2:D31);
(3)在I3单元输入=ROUND(AVERAGE(D2:D31),0);
1. 序列填充及公式的使用
(1) 在Excel 中创建一个空白工作簿。
1.打开Excel 软件,单击最上方工具栏的“文件”,选择下拉菜单中的“新建”选县,或直接按
Ctrl+N
(2) 利用Excel 提供的数据填充功能,在Sheet1工作表中输入以下数据;
① 在区域A1:A9中从上到下填入2,4,6,8,10,12,14,16,18
1.在A1框中填入2,在A2中填入4,按住Shift 键单击A1,A2,出现矩框,将其下拉到A9即可。
② 在区域B1:B9中从上到下填入:1,2,4,8,16,32,64,128,256。
1.在B1中填入1,把B1下拉到B9。
选择菜单栏的“编辑”中的“序列选项”,在出现的对话框中
的类型改成“等比序列”步长值改成2。
就OK 了。
③ 区域C1:C12中从上到下填入:JAN ,FEB ,MAR ,APR ,MAY ,JNU ,JUL ,AUG ,SEP ,OCT ,
NOV ,ECC 。
1.在C1中输入JAN ,将C1下拉到C12 就OK 了。
④ 在区域D1:D7中从上到下填入: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
期六,星期日。
1. 在D1中输入“星期一”,讲D1下拉到D7。
(3) 在sheet2工作表中,利用公式计算c bx ax ++2 的值,其中a=2,b=3,c=5, X 从-3到4变化,每隔0.5取一个函数值。
将操作方法写在下面。
1. 在A1,A2分别输入-3,-2.5。
按住shift 键下拉至A15的填充数为4,作为x 的取值范
围。
2.在F1,G1,H1中分别填入2,3,5作为a,b,c 的取值。
3.点击C1输入==F$2*A1*A1+G$2*A1+H$2回车确认,则可输出x=-3时函数的值,下拉至C15即可
相对应的函数值。
(4) 把工作簿以E81.xlc 为文件名存入D :\EX8中。
1. 打开EX81文件,执行“文件|保存”命令,在出行的对话框中选取D:\EX8文件夹,单
击保存。
2.函数的使用
在Excel 环境下打开D :\EX8\EX8.xls 文件,一次完成以下各操作后按E83.xls 文件存入D :\EX8中。
(1) 函数的使用
① 当即“统计函数”工作表。
② 在F3:G8区域中用“统计函数“计算出个分店的统计值。
操作方法是:想在F3区域中输入公式=SUM(B3:E3),下拉至F8得出全部值,在G3单元输入公
式=AVERAGE(B3:E3),下拉至G8得出全部平均数。
③在B9:E12区域中用“统计函数”计算出各季度的统计值。
在B9单元用公式=SUM(B3:B8)计算出合计值,右拉至G9求出其他季度的合计值。
在B10单元用公式==AVERAGE(B3:B8)计算出平均值,右拉至G10求出其他季度的平均值。
在B11单元用公式=MAX(B3:B8)计算出最大值,右拉至G11求出其他季度的最大值,
在B12单元用函数==MIN(B3:B8) 计算出最小值,右拉至G12求出其他季度的最小值。
(2)条件函数与平率分布函数的使用。
①单击“条件函数”工作表。
②计算出个学生的平均分。
在E3单元用公式=AVERAGE(C3:D3)得出第一个学生的平均分,下拉至E62得出其他各学
生的平均分。
③给学生的平均成绩分等级:
在F3单元用公式
=IF(E3>=90,"A",IF(80<=E3<90,"B",IF(70<=E3<80,"C",IF(60<=E3<70,"D","E")))) 下拉至F62得出其他学生的分数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