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共106页文档

合集下载

中国教育史 第七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中国教育史 第七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一、书院的产生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唐末以后一种重 要的教育组织形式,以私人创办和组织为 主,将图书的收藏、校对与教学、研究合
为一体,是相对独立于官学之外的民间性
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其丰富的教学经验
和灵活多变的办学方式为历代教育家取鉴。
一、书院的产生
(一)官学衰落,士人失学
1、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军阀割据 的局面,社会动乱,官学衰落,是书院萌 芽的直接原因。 2、宋初官学低迷而科举取士规模扩大, 书院应运而生填补了官学的空白。
三、教育阶段和教育内容
(二)大学教育
1、教育任务:在坯璞的基础上“加光 饰”,即培养国家有用的人才 2、教育内容:在小学“教事”的基础上 “教理”,主要就是“四书”、“五经” 3、教育方法:重视自学(书用你自去读, 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得个引路底 人,做得个证明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 已);提倡不同学术观点的相互交流
朱熹的教育思想
一、理学集大成人物——朱熹
两汉之后,儒家经学学术旨趣越来越 下降,仅靠官方的提倡和选士的激励,才 能维持在学校教学中的垄断地位。尽管韩
愈等人高呼捍卫和发扬儒家道统,但儒学
要想重振,必须自身有一个新的发展。这
一发展在宋朝实现,即理学的产生。
一、理学集大成人物——朱熹
(一)理学之发展
1、周敦颐:无极而太极(理学本体论) 2、张载、程颢、程颐:理与气、道与器、
中 国 教 育 史
第七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1.了解宋朝文化教育政策
2.了解金、辽、元民族学校的 设立及推行“汉化”的政策 3.掌握宋朝的兴学运动 4.掌握朱熹的教育思想
第一部分
宋朝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一、文教政策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课件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课件

二、宋代书院
1.宋初六大书院 • 白鹿洞书院 • 岳麓书院 • 应天府书院 • 嵩阳书院 • 石鼓书院 • 茅山书院
• 2.南宋四大书院 • 白鹿洞书院 • 岳麓书院 • 丽泽书院 • 象山书院
三、宋代书院的特点
• 组织上,设立山长、洞主、院长、堂长等职,负责 书院的日常管理工作。
• 教学形式上,创立升堂讲学、辩论问难的传统。 • 活动内容上,包括聚徒讲学,学术研究,祭祀,藏书,
➢ 存养:收敛人心,将其安顿在义理上 ➢ 省察:省察于将发之际,省察于已发之后。 • “凡人之心,不存则亡,而无不存不亡之时。故一
息之倾,不加提省之功,则沦于亡而不自觉。天下之事, 不是则非,而无不是不非之处。故一事之微,不加精察 之功,则陷于恶而不自知。” ➢ 力行 • 反对不知而行,及知之不深而行 • 知行关系: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 “大抵为人,先要身体端整、自冠巾、衣服、鞋袜, 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
• “凡脱衣服,必整齐折叠箧中。勿令散乱顿放,则 不为尘埃杂秽所污,仍易于寻取,不致散失。”
• “凡读书,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 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书,仔细分明读之。须要 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 不可倒一字。”
四、道德教育
1.道德教育是教育的首要工作。 2.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明天理,灭人 欲”。 人欲是指“心”的毛病,是为“嗜欲所迷” 的心,如饮食要求美味,穿着必欲精细。
3.道德教育的方法: ➢ 立志:才学便要做圣人 ➢ 居敬: • 圣门第一义 • 不是“耳无闻,目无见,不接事物”的
坐禅,而是专心致志,谨慎认真的意思。 • 要求:内无妄思,外无妄动。
刻书等。 • 《白鹿洞书院揭示》标志着宋代书院建设的制度化。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第7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一、宋朝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1.文教政策宋初的统治者在统一国家之后,对统治策略做了重大改变,由原来的重视“武功”,改为强调“文治”。

与统治策略的这一转变相适应,确立了“兴文教,抑武事”的国策。

概括地说,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1)重视科举,重用士人北宋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开始重用文人,充任全国各级政权的官吏,军队也受文官节制。

正因为政治上迫切需要文人,于是便利用传统的科举考试,大量取士。

(2)“三次兴学”,广设学校宋初重视科举考试,却忽视了兴建学校培育人才,因此开始广设学校培育人才。

“兴文教”的政策在宋初主要表现为重视科举选拔人才,在此之后,将侧重点放在兴学育才。

自庆历四年(1044年)后,宋朝历史上先后出现了三次著名的兴学运动。

①庆历兴学是由范仲淹在宋仁宗庆历四年主持的,兴学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第一,普遍设立地方学校,诏州县立学;第二,改革科举考试,规定科举考试先策,次论,次诗赋,罢贴经、墨义;第三,创建太学,并在太学中推行胡瑗的“苏湖教法”。

②熙宁兴学是由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主持和推进的,教育的改革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第二,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第三,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科学校;第四,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第五,改革科举制度。

③崇宁兴学是蔡京在宋徽宗崇宁年间主持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第二,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第三,新建辟雍,发展太学;第四,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第五,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

上述三次兴学运动,虽然前两次均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但都不同程度地将宋朝教育事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第三次兴学,对宋朝教育事业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更是超过了前两次。

因此,这三次兴学运动是宋朝“兴文教”政策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体现。

(3)尊孔崇儒,提倡佛道宋朝统治者尊孔崇儒,大力提倡佛、道,其主观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但积极提倡的结果,使儒、佛、道三家在长期而激烈的斗争中,逐渐走上了融合的道路。

高三第八节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Word版

高三第八节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Word版

高三·第八节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温故知新】1、两宋民族关系的特点与影响2、正确认识元朝的历史地位【课程导学】一、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文化发展原因(1)政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经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民族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对外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文化基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纳分析文化发展原因的一般规律二、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文化发展的特点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回忆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隋唐时期文化发展的特点,并用史实说明三、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文化发展的表现(一)科学技术1、三大发明①内容:②完成和发展的朝代:2、活字印刷术的发明①时间:②发明者:③传播A、向东:B、向西:④比欧洲早3、指南针的使用①用于航海的时间:②传播:③意义:A、 B、4、火药的发展①经过A、北宋:B、南宋:C、金朝:②传播:5、《梦溪笔谈》:①朝代:②作者:③内容:④评价: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天文历法①元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郭守敬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就:A、B、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整理四大发明专题★分析三大发明西传对欧洲产生的影响★归纳古代中国天文历法成就★分析宋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及其特点★列举宋代科技领先世界的主要表现(二)哲学思想——理学1、思想特点(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代表人物:朱熹①历史地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主要思想: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③思想实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七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10

第七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10

第七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一、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宋辽金元时期的文教政策及学校制度;了解中国宋代特殊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书院制度的整个兴衰过程,以及书院制度对中国古代学校制度的影响;了解北宋时期的教育家王安石教育改革的思想;重点掌握南宋大教育家朱熹的教育思想。

从而更进一步的认识中国教育理论在宋辽金元时期进一步深化。

二、本章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1、宋辽金元的文教政策和学校制度(次重点)2、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重点)3、王安石的教育思想(重点)4、朱熹的教育思想(重点)本章教学时数为4学时,教师讲授重点部分4学时,学生课后自学次重点部分。

三、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自学研讨法。

四、授课讲义第一节宋辽金元的文教政策与教育行政制度一、文教政策(一)宋代的文教政策宋初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在治国策略上作了重大改变,即由原来的重视“武功”,改为强调“文治”。

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宋太宗明确指出:“王者虽以武功克定,终须用文德致治。

”因此宋代确立了“重文贱武”的国策。

在文教政策方面,有尊孔重儒、兼容佛道、崇尚理学、重视科举、鼓励兴学等内容。

1、尊孔重儒,兼容佛道宋代推行“兴文教”的政策,势必要尊孔重儒。

早在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赵匡胤就下令修复孔庙,塑绘先圣先师之像。

二年下令贡举人至国子监拜竭先师,并永为定例。

三年又令以一品礼祭祀孔庙。

宋真宗以后,尊孔重儒尤为突出。

在尊孔重儒的同时,宋统治者也大力提倡佛教和道教。

立国伊始,便实施对佛教的保护政策。

建隆元年,下令修复废寺,塑造佛像。

道教在宋代是仅次于儒学的宗教。

宋太宗时在开封、苏州等地修建道观,多方收集道教经典。

宋徽宗更是提倡道教,他导演册封自已为“教主道君皇帝”,以政教一体的身份管理国家,任用道士直接参与政事,令各州县设道学。

宋代统治者尊孔重儒,又提倡佛、道,其主观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

而其积极倡导的结果,使三教在维护三纲五常的共同立场上逐渐走上了融合的道路。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三人,被称为“理学三先生”。但是,理学的实际创始人 为“北宊五子 ”,即周敦颐( 1017—1073 年)、邵雍 ( 1011—1077 年 ) 、 张 载 ( 1020—1077 年 ) 、 程 颢 ( 1032 - 1085 年)、程颐( 1033—1107 年),至南宊 朱熹(1130-1200年)始集大成,廸立了一个比较宋整 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后人称为“程朱理学”。
《论语》、《孟子》 《大学》、《中庸》
影响:成为官方哲学;传播海外
*
二、陆 王 心 学
1、南宋:陆九渊的心学
(1)“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即理”; (2)反省内心可得天理; 2、明中后期王阳明的心学 (1)“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 主观唯心论; (2)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的学说;
回回国子学。
*元朝国子学的重要特点是,在仁宗延祐二年
(1135年),采纳集贤学士赵孟頫、礼部尚乢 元明善等的廸议,实行“升斋等第法”和“积
世界本原 异: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
“理”,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 “心”,认为本心是“理”。
《父子关系》
二程说:“老爸就是老爸,儿子就是儿子,这是上天安 排的,所以儿子要孝敬老爸,这就是孝。” 朱子说:“对,父子关系是上天安排的,并且儿子不能 有忤逆之念,这就是孝。(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阳明说:“孝顺自己老爸是应该的,人本来就有孝心, 但,我们对别人的老爸也要孝,这才是真正的孝。” (亲吾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 其谁怜之?”
——戴震 (清)
知识· 梳理
宋 明 理 学
创立:北宋二程等人
成熟:南宋朱熹

宋辽金元时期的小学教育

宋辽金元时期的小学教育



二、私立小学教育: 师授蒙学:私塾、义塾(义学)、舍馆、 村塾、乡学、东学等。 家传:家长为子弟启蒙、传授基本知识。 私人讲学中也交织着进行启蒙性质的教 育。
辽、金、元的小学教育


一、官立小学教育 辽:官学中小学教育的建置缺乏记载。 金:重视对儿童和少年的早期教育,设 国子监小学。地方上也设有小学。 元:中央官学国子监教育中包含有小学 教育。


抗战胜利后,1948年《小学课程第二次 修订标准》,“培养爱国意识”纳入 “国民道德之培养”中。 由此可见,南京国民政府重视小学教育。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革命根据地 的小学教育


1934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小学校暂行 条例》颁布,确定了苏区小学教育目标, 规定苏区实行统一学制。 苏区小学的教材和教法是为了适应战争 的需要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特点实施改 革的,是教学论史上的创新。


1922年“新学制”(壬戍学制)指导着 小学教育实践。 “新学制”颁布后,在以后的发展过程 中对小学的规定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变 化。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小学教育


1928年《小学暂行条例》:“三民主义” 的小学教育目标。 抗日战争爆发后:1942年《小学课程修 订标准》,突出儿童健康体格、国民道 德、民族意识的培养,体现抗战的需要。



二、私立小学教育 辽:家传或村学塾庠等。 金:家学传承、延师执教、塾师教诲。 元:主要与宋金无大差别,求名儒或明 师授业,学儒家经典,涉及天文、地理、 律例、算法等自然科学知识。 社学:元代在农村开创的新的小学教育 形式。
宋元时期的小学教材


宋元是我国古代小学教材较为发达的时 期,既借鉴前人,又发挥本朝文化优势, 基本上达到系统和完备,形成独自特色, 为后世的小学教材奠定基本方向。 《对相识字》世界上最早的图文对照课 本。

(完整版)第六章宋元时期的教育

(完整版)第六章宋元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二、北宋的“三次兴学”
❖ 熙宁、元丰兴学和王安石教育改革
熙宁、元丰变法内容: 设置专门学校
熙宁五年(1072年),复置武学。熙宁六年(1073年)设置律学。此外 ,还设置了医学,分为方脉科、针科、疡科,设教授一员,学生300人。 改革科举制度
为改革科举考试旧弊,熙宁四年拟就新办法规定废除明经科,增加 进士科名额。进士科考试废除诗赋、帖经、墨义而试“本经”(任选诗 、书、易、周礼、礼记中一种)、兼经(论语、孟子)及策论。
一、宋代“重文”的文教政策
❖ 尊孔崇儒
宋朝建国后,宋太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割据,重用儒臣。 太宗时期任用大批文人执政。他说“王者虽以武功克定,终须用文德 致治。” 1008年宋真宗祭泰山,亲到曲阜孔庙行礼,加谥孔子为“玄圣文宣王 ”,并自撰《文宣王赞》,称颂孔子“人伦之表”,孔学“帝道之纲” 。又著《崇儒术论》,校正编注十三经,赐给州县学校。 宋仁宗时大力倡行教育,培养选拔通晓经术的官司吏。下诏州县皆立 学校。
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三、宋代的教育制度
❖ 地方官学
宋代地方官学较汉唐以来地方儒学别无二致,但在管理方面稍有改进: 设置主管地方教育的行政长官。
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置各路提举学事司,掌一路州县学校,每年前 往各州县巡视一次,考察教师之优劣及学生的勤惰。 实行“三舍法”
第一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二、北宋的“三次兴学”
❖ 崇宁兴学
崇宁元年(1102年),蔡京提出“以学校为今日之先务”,在徽宗 的支持下,兴学活动遂多方位开展起来。 创立多种专门学校
除原有太学外增添培养皇室宗亲的宗学、培养天文历法人才的天文 学、医学、武学、算学、律学、书学、画学等。 全面实施“三舍法”,停止科举,通过学校取士

中国教育史 第七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中国教育史 第七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四、朱子读书法
(二)熟读精思
1、熟读是精思的基础
(1)“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2、在熟读的基础上还要精于思考
(1)“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2)“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 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四、朱子读书法
(三)虚心涵泳
1、“虚心” 读书要虚怀若谷,静心思虑,仔细体
道德性命、天理人欲(理学基本范畴)
3、朱熹:全面总结和发挥,宋代理学的
集大成者和主要代表人物。元、明、清三
朝,程朱理学一直是官方推崇的统治学说
一、理学集大成人物——朱熹
(二)朱熹简介
1、学术:程学真传,系统的理学思想体系,成 为宋代理学集大成的人物 2、仕途:18岁中进士担任地方官职;宁宗入朝 兼任侍讲,免职,被列入伪学逆党,去世九年后 才得以翻案,追赠为中大夫,谥号“文” 3、教育:重建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撰写 《白鹿洞书院揭示》 4、著作:《四书章句集注》、《近思录》、 《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等
一系列改革措施。
二、宋朝科举制度的健全化
(一)废止门生称谓及公荐制 (二)实行殿试制度 (三)改善考官任用制度 (四)设置“别头试”
(五)建立弥封誊录制
二、宋朝科举制度的健全化
(六)扩大及第名额 (七)确定考试周期 (八)确定考试阶段 (九)确定殿试待遇
(十)改革考试内容
第三部分
书院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专为教育宗室子孙而设的贵胄学校。
二、教育制度
(二)地方官学
1、设置主管地方教育的行政长官 2、采用“三舍法” 3、拨给学田,保证经费 4、少数民族请建番学;开创了外国人入 地方官学的先例
二、教育制度

5 第五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5 第五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上舍: 定额100人,每两年用科举考试的“省试法” 考核,上等者免殿试直接授官,中等者免省试直接参加 殿试,下等者免乡试直接参加省试。
3.崇宁兴学
公元1102年(宋徽宗崇宁元年),蔡京主持了北 宋的第3次兴学运动。这次运动的主要措施包括5个方 面:
1、在州、县两级普设学校,并在路一级设提举学事司进 行管理。
三、元朝的教育发展
(二)地方官学 元朝统治者注重学校教育,积极创办地
方各级各类学校,重视学田的设立,使 元朝的地方官学的办学经费有了一定的 保证。
(二)宋代地方官学制度
1.学校种类
宋代的行政分:路、州(府、军、监)、县三级,但路不设学, 只有府州学和县学
2.始设诸路提举学事司
这是中国古代最早设立的地方教育行政机构,职责是制定规 章、任免教师、查核学务、管理经费
3.实行学田制
始于1040年,仁宗诏赐兖州学田,熙宁年间诏给各州学田40顷
4.限制入学条件
太学三舍选察升补之法
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个程度不同,依次递升 的等级。
外舍:定额700人,地方官学所送学生经考试合格者入 学。每月一试,每年举行一次升舍考试,成绩第一、二 等者再参考平时表现升入内舍。
内舍: 定额300人,每两年举行一次升舍考试成绩为优、 平者再参考平时表现升入上舍。
太学改收八品以下及庶民子弟;设祭酒、司业、博士、学正、 学录;太学成为中央官学的核心
辟雍是太学分校,后来成为太学的外舍 小学招收8岁至12岁儿童入学,创办于宋哲宗时期。
2.四门学、广文馆
四门学是为士子参加科考而设的预备学校;广文馆是为四 方游学之士所设
3.专科学校、贵胃学校
专科学校:武学、律学、医学、算学、书学、画学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世界本原 异: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
“理”,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 “心”,认为本心是“理”。
《父子关系》
二程说:“老爸就是老爸,儿子就是儿子,这是上天安 排的,所以儿子要孝敬老爸,这就是孝。” 朱子说:“对,父子关系是上天安排的,并且儿子不能 有忤逆之念,这就是孝。(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阳明说:“孝顺自己老爸是应该的,人本来就有孝心, 但,我们对别人的老爸也要孝,这才是真正的孝。” (亲吾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
*宊辽金元时期,科学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在学术思想方面,理学的产生是这个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 *理学产生于北宊,宋成于南宊。北宊初胡瑗、孙复、石介
三人,被称为“理学三先生”。但是,理学的实际创始人 为“北宊五子 ”,即周敦颐( 1017—1073 年)、邵雍 ( 1011—1077 年 ) 、 张 载 ( 1020—1077 年 ) 、 程 颢 ( 1032 - 1085 年)、程颐( 1033—1107 年),至南宊 朱熹(1130-1200年)始集大成,廸立了一个比较宋整 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后人称为“程朱理学”。
《论语》、《孟子》 《大学》、《中庸》
影响:成为官方哲学;传播海外
*
二、陆 王 心 学
1、南宋:陆九渊的心学
(1)“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即理”; (2)反省内心可得天理; 2、明中后期王阳明的心学 (1)“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 主观唯心论; (2)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的学说;
3)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 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 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
*一、宋朝的程朱理学
1、北宋时期——程颢、程颐
(1)天理是万物的本原(核心) (2)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 (3)认识论:“格物致知”

宋辽金元时期的小学教育【2024版】

宋辽金元时期的小学教育【2024版】
宋辽金元时期的小学教育
宋代小学教育体制的完备
一、官立小学教育: 贵胄小学:资善堂、宗学、诸王宫学、
国子监小学 州县小学:1054年《京兆府小学学规》 1102年,朝廷命各州县建小学,并颁布
全国统一的小学制度。
小学教学内容:识字、诗赋、经术。 小学实行三舍法,优者入太学。
小学教师管理从宋代开始,逐渐被纳入 中央的教育行政管理之中。
《对相识字》世界上最早的图文对照课 本。
教材包括: 1、识字教育的教材 2、伦理道德教育的教材 3、历史教育的教材 4、诗歌教育的教材 5、名物制度和自然常识教育的教材 6、家庭范围内训诫类综合性启蒙教材
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的小 学教育
明代官立小学:内学堂(贵胄小学)、 社学(地方小学)
国经书课程、自然科学知识课程、英语 课程为主,也有开设音乐和体操课程的。 但私塾仍有较强生命力,传统教育仍占 优势。
二、洋务运动时期新式小学教育的萌生
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小学——上海正蒙 书院
维新运动时期新式小学教育的 发展
维新派办学特点: 1、重视初等教育。 2、重视女子教育。 3、重视师范教育。
国语运动有利于识字教学,有利于小学 教育。
维新派极力呼吁兴办小学教育,原因: 1、洋务运动的教训。 2、教育观念的转变。 3、古代小学教育的启示。 4、兴女学运动的影响。 5、改书院为学堂。
小学教材
一、学堂自编教科书 二、知识界改编传统小学教材 三、文化出版机构开始编译教材
教科书的编写及教学方法的改 良
教科书: 部编小学教科书、商务印书馆编译小学
教科书、其他机构编译小学教科书。 晚清重要小学教科书:《妇孺启蒙读
本》、《蒙学开办》、《蒙学读本》、 《最新教科书》等。

中国全史-058-宋、辽、金、夏教育史.doc

中国全史-058-宋、辽、金、夏教育史.doc

中国全史-058-宋、辽、金、夏教育史《中国全史》058/一百卷史仲文胡晓林本卷提要本书叙述的是宋、辽、金、夏时期(公元916年-1234年)的中国教育历史,其内容包括:宋、辽、金、夏诸朝的文教政策、官学设施、教学课程、考试制度、选士制度以及私学、书院教育的状况;著名教育家的教育实践及主张。

宋、辽、金、夏是中国封建社会持续发展的时期,在教育领域也取得广泛的成就,而两宋的教育成果最为显著。

宋代教育经过庆历、熙宁、崇宁三次大规模兴学,建立了完整的官学体制,科举制度也经过一系列调整改革,基本定型;书院教育在宋代产生发展起来,并为后世书院教育提供了样品。

教育思想领域学派林立,其中以王安石的新学与程朱理学最具有代表性的意义。

辽、金两朝的少数民族政权,也在不断地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在教育领域采取了推进汉化的多项措施,实行尊孔崇儒的文教政策,仿照汉制,创行科举,仿照汉字,创造文字,教育内容也以儒家经典为主要课程,从而大大加速了北方地区的文化建设和各民族文化的融合进程。

一、宋、辽、金、夏教育概述公元10世纪至13世纪初,中国封建社会经过长达200年的分裂割据之后,再次出现统一的局面。

在这期间,中原和江淮流域的江南地区先后建立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北宋与南宋王朝;在北方则先后出现了以契丹族为主体的辽朝及女真族的金朝。

其中,契丹族的势力一度南侵到中国北方原属于后唐辖地的燕云一带;金朝的军队则在公元1125年灭掉辽朝,占领了几乎全部辽朝故地,又于次年消灭北宋政权,占领了淮河以北的广大中原地区和关中平原,成为12世纪初至13世纪初北方最强大的割据政权。

除辽金之外,北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盘踞在中国西北夏州一带的党项族人,也在其首领李元昊的统领下建立了西夏王朝,占领了大体相当于今宁夏、甘肃全省及陕北、青海一部分的广大地区,成为西北地区的主要割据政权。

在宋辽夏金分治割据期间,各个民族及其政权之间,除了间断性的相互兼并征伐之外,和平相处的安宁也时复出现,并保持着较宽裕的和平发展时期。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

第 7 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一、宋朝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1.文教政策宋初的统治者在统一国家之后,对统治策略做了重大改变,由原来的重视“武功” 改 为强调“文治”。

与统治策略的这一转变相适应,确立了“兴文教,抑武事”的国策。

概括 地说,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1)重视科举,重用士人北宋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开始重用文人,充任全国各级政权的官吏,军队也受文官节 制。

正因为政治上迫切需要文人,于是便利用传统的科举考试,大量取士。

(2)“三次兴学”,广设学校宋初重视科举考试,却忽视了兴建学校培育人才,因此开始广设学校培育人才。

兴文 教”的政策在宋初主要表现为重视科举选拔人才,在此之后,将侧重点放在兴学育才。

自庆 历四年(1044 年)后,宋朝历史上先后出现了三次著名的兴学运动。

①庆历兴学是由范仲淹在宋仁宗庆历四年主持的,兴学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第一,普遍设立地方学校,诏州县立学;第二,改革科举考试,规定科举考试先策,次论,次诗赋,罢贴经、墨义;第三,创建太学,并在太学中推行胡瑗的“苏湖教法” ②熙宁兴学是由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主持和推进的,教育的改革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第二,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第三,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科学校;第四,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第五,改革科举制度。

③崇宁兴学是蔡京在宋徽宗崇宁年间主持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第二,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第三,新建辟雍,发展太学;第四,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第五,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

上述三次兴学运动,虽然前两次均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但都不同程度地将宋朝教育事 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第三次兴学,对宋朝教育事业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更是超过了前两 次。

因此,这三次兴学运动是宋朝“兴文教”政策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体现。

H第七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H第七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3.分斋教学
(1)内容 分斋教学是“苏湖教法”的核心内容,是胡瑗在主持湖 州州学时创立的一种新的教学制度,其主要内容是在学 校内分设经义斋和治事斋。

经义斋学习儒家经义。治事斋又称治道斋,分设治兵、 治民、水利、算数等学科,学生可选择其中一科为主修, 另选一科为副修。

两斋的培养目标不同,经义斋以培养比较高级的统治人 才为目标;治事斋是为了造就在某一方面有专长的技术、 管理人才。
(三)尊孔崇儒,提倡佛道
以佛修心, 以道养生, 以儒治世。 ——南宋孝宗《佛祖统纪》卷48
二、教育制度

(一)中央官学
1.国子学、太学、辟雍、小学
国子学亦称国子监。它既是宋朝最高教育管理机 构,又是最高学府。国子学招收“京朝七品以上 子孙”为学生,称国子生。 太学的地位比国子学低,招收八品以下子弟或庶 人之俊异者为学生,设立的时间也较迟,但办理 得比国子学有成效。 辟雍是太学的分校,始建于崇宁元年(1102 年)。 小学招收8-12岁儿童入学,创办于宋哲宗时期, 实行三舍法

辽朝地方官学有府学、州学和县学。 辽朝统治者也十分重视贵族子弟教育,曾专门创立“诸
王文学馆”,设有“诸王伴读”和“诸王教授”。

辽代也依照唐制设立了科举考试制度,并于辽圣宗统和 六年(988年)正式开科取士。但辽代科举只对汉族考生
开放,录取的人数很少,契丹人用任子制作官,不得应 进士举。辽代的科举和学校实际上都是专门用来笼络汉 族士人的手段,并未成为治国的根本方针。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 照汗青。”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乐而乐。”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 避趋之。”

第五章 宋元金辽时

第五章  宋元金辽时

24
(三)南宋书院的发达
南宋国力衰微,中央和地方官学有名无实, 私人书院应运而起,日益发达,几乎取代官学成 为当时主要的教育机构。 白鹿洞书院:朱熹 岳麓书院:张式 丽泽书院:吕祖谦 象山书院:陆九渊
25
(四)书院的管理和教学
1.书院组织机构简单,专职管理人员少
管理 工作,称为洞主、洞正、山长、堂长、院长等。规模较大的 书院还设副院长和助教协助管理,学生也可参与管理。 书院负责人一般由著名学者担任,既是主讲人又兼
27
父子间要有骨肉之亲,君臣间要有礼义之道,夫妻间要挚爱又要有内外之 别,老少间要有长幼之序,朋友间要有诚信之德。这就是“五教”的纲目。 圣 人尧舜让司徒契教化百姓的就是这“五教”,学子要学的也就是这“五教” 。广 博地学习,审慎地发问,谨慎地思考,明晰地分辨,诚实地践行。这就是学 习的顺序。学、问、思、辨,这是为了探究道理的。要诚实地践行,就要知 道修身、处事、接物的原则。 说话忠诚信实,行为笃厚恭敬;惩戒忿愤,抑 止情欲;见善便学,有过则改。这是修身的原则. 以礼义端正自己,不去追 求物质利益;努力张扬阐明天下之大道,不去计较个人得失。这是处事的原 则。 自己所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再让别人去做;自己做事来达到目的,应从 自己身上找原因。这是接物的原则。 我私下里关注古代圣哲教人读书学习, 无非是为了使人明白礼义道理,修养身心,然后推己及人,并不是为了记览 词章,沽名钓誉,追求利禄。令天的一些学子,违背了圣者的教导。圣哲教 育人的法则,在经典中都有记载,有志向的人,当熟读精思,审问明辨。如 果知道这是自然之理,必须以此约束自己,那就何必要等他人立下规矩,才 依此去做呢?近世学堂虽有规则,但很不够,并未符合圣哲的意图。所以,本 书院另立学规。将圣哲教人读书求学的根本原则,分条列出贴在门楣上,请 诸位学子共同研读,遵守执行,并约束自身.只有严格要求,才会有所戒惧 .希望大家牢牢记住。

高中历史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精品PPT课件2 〔人教版〕

高中历史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精品PPT课件2 〔人教版〕
96、如果只有火才能唤醒沉睡的欧洲,那么我宁愿自己被烧死,让从我的火刑堆上发出的光照亮这漫长的黑夜,打开那些紧闭的眼睛,将人类引进光明 的的的真理的殿堂。—— 布鲁诺
97、走得最慢的人,只要他不丧失目标,也比漫无目的地徘徊的人走很多人(包括我自己)觉得面试时没话说,于是找了一些名言,可以在答题的时候将其穿插其中,按照当场的需要或简要或详细解释一番,也算是一种应对的方法吧
89、一个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什么耻辱,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 爱因斯坦 90、成功并不能用一个人达到什么地位来衡量,而是依据他在迈向成功的过程中,到底克服了多少困难和障碍。—— 布克•华盛顿 名人名言激励励志名言名语名句100句(励志古诗词篇,附出处) 91、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 托尔斯泰 92、 成功,从失败的土壤中顽强生出。—— 德 国 93、别因为落入了一把牛毛就把一锅奶油泼掉,别因为犯了一点错误就把一生的事业扔掉。—— 蒙 古 94、危险、怀疑和否定之海,围绕着人们小小的岛屿,而信念则鞭策人,使人勇敢面对未知的前途。 —— 泰戈尔 95、论命运如何,人生来就不是野蛮人,也不是乞讨者。人的四周充满真正而高贵的财富—身体与心灵的财富。 —— 霍勒斯•曼
这是元朝的王祯发明的木活字转轮排字盘。活字按音 韵排布在轮船上,排版时,只需坐着转动轮船,拣出要 用的字。
印刷术的传播: 向东:朝鲜、日本 向西:埃及、欧洲
B、指南针 战国:司南——北宋:指南针
缕悬法指南针是将缕丝的一端用蜡粘 在磁针腰部,另一端悬在木架上,针下 放一个标有方位的圆盘,静止时针便指 向南方,这种悬挂型的指南针灵敏度较 高,基本上确立了近代罗盘的构造。

教育史课件第五章宋元时期的教育

教育史课件第五章宋元时期的教育


▪ 诸路蒙古字学
▪ 诸路医学 ▪ 诸路阴阳学
▪ 阴阳学:
▪ 元代至元28年创设,隶属于司天台,所学 为天文、术数等科。学有成就者录于司天 台就职。在地方上设立培养天文、历算 人 才的学校,这是元朝的创新,对后来的明朝教 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三节 朱熹的教育思想
▪ 一、朱熹和理学 ▪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后
改为仲晦,江西婺源人,南宋著名的 理学家,继承和开展了二程学说,成 为南宋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 他亲自主持修复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 院,并拟定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提 醒?。一生还编撰了许多教材,如?近 思录?、?小学?、?四书章句集注?等。
朱熹
考亭书院
四书集注
▪ 从世界观上划分,理学分为两派:陆王派(主 观唯心主义)和程朱派(客观唯心主义) 。
▪ 〔二〕尊崇理学
▪ 广泛搜集伊洛诸学,并建太极书院和 “周子祠〞以纪念理学鼻祖周敦颐。
▪ 令蒙古国子生学习程朱理学
▪ 科举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出 题,以朱熹的注解为准。
二、元代的学校教育制度
▪ 〔一〕中央官学 ▪ 1、国子学 ▪ 这是专门学习汉文化的学校。创立于世祖
至元六年〔1269年〕,招收七品以上朝官 子孙及卫士子弟。元代的国子学实行“升 斋等第法〞和“积分法〞。
▪ (二)教育作用
▪ 朱熹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变化气质〞。 认为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善性,这种善 性就是本然之性。本然之性是自然合于天 理的,“性即理也〞,然而每个人又都受 “气质〞的偏蔽,使其本然之性不能充分 表现出来,只有通过先觉者的教育,变化 其气质,去蔽明善,使受到偏蔽的善性得 以明复。
▪ 公布?十三经正义?作为学校法定教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