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关系的发展变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俄关系的发展变迁

中俄两国交往的历史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了。经历了一段曲折、多变的过程,有对抗也有合作,有冲突也有和睦。以史为鉴,回顾总结中俄300多年的关系,我们能从中得到诸多启示。

1.中俄关系古代史

中俄两国关系源远流长。有确切史料依据的中俄外交关系于最早可追溯到17世纪中叶。此时沙俄虽然不断向东方扩张,但是遇到的是封建大帝国——清王朝,双方基本处于平等态势,1685年的雅克萨之战和1686年第二次雅克萨之战,沙俄并没有占到多大便宜,两国关系在俄方主动中方被动的情况下建立起来了。1689年,中俄两国在尼布楚进行谈判,双方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1728年和1792年又签订了《恰克图条约》和《恰克图市约》。这三个条约的签订是早期中俄关系发展的三个重要里程碑,这三项条约都是在经历了激烈的对抗甚至武装冲突后,经过对等谈判签订的。

此后至19世纪,中俄中叶中俄东段边境地区相对稳定,两国人民和平往来,贸易得到很大的发展,促成了早起中俄交往中礼尚往来的良好局面。

2.中俄关系近代史

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一枪打响之后,无论是中国还是俄国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时期的中俄关系也经历了众多波澜。

在中国沦落为半殖民地办封建社会初期,俄国始终扮演着一个伪善帮凶的角色,然而却从中国攫取到了最多的利益。自第二次鸦片战争始,俄国通过各种手段,割据了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是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灾难深重的旧中国指明方向。新文化运动中李大钊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庶

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来颂扬十月革命,1919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成为中国近代最早较为系统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论著。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又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共产党成立。

北伐战争时期,1924年,苏联促成了国共两党的合作,与中国共产党一起帮助孙中山建立黄埔军校,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

抗日战争期间,苏联给予中国大量的物质上和道义上的支持,1945年,苏联红军出兵东北,是中国能够取得抗战最终胜利的原因之一。

“二战”后期,雅尔塔会议上,苏、美、英三国背着中国达成协议:维持外蒙古现状,保证苏联在中国东北的特权等,推行大国强权政治,这种做法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3.中俄关系现代史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中苏、中俄关系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友好结盟到紧张对峙,最后实现睦邻友好、逐步建立和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六十多年的坎坷促使中俄关系由情绪化而走向务实和理性化。

1949年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迅速建立起来外交关系,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相继与中国建交。1950年,毛泽东出访莫斯科,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在结盟的基础上,苏联给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提供了无私的帮助,中苏关系以充满激情的理想主义形态走向世界。在国际舞台上,中苏友好同盟在一段时期内维护了两极格局的稳定。

1960年以后,中国反对苏联霸权主义,中苏交恶,反目成仇,势不两立。苏联单方面撤走了派驻中国的所有专家,并在中苏边境地区股东和协助大量边民外逃。中苏边境摩擦事件不断,最终导致1969年的珍宝岛流血冲突。中苏两国剑拔弩张,同盟关系演变为武装敌对。

自80年代末期以来,两国放弃对抗,积极化解消极因素,推动两国关系发展,实现了关系正常化,且使中苏关系平稳过渡到中俄关系。1989年5月,戈尔巴乔夫访华,与邓小平进行了历史性的会晤,中苏联合发表了《中苏联合公报》,对两国关系正常化及其未来将要遵循的准则进行了概括性的说明。

1991年12月,苏联解体,俄罗斯宣布为其继承国。中国与俄罗斯在1991年12月27日签署《会谈纪要》,完成了由中苏关系向中俄关系的过渡。

此后,1992年,中俄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相互关系基础的联合声明》,明确把两国关系提高到一个全新的水平,从而把中俄关系推进到睦邻合作的新阶段。

具体的如下:

(1)50年代的同盟时期。在1950年两国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中国同苏联结盟,成为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一员。在此时期,两国曾经互相支持和合作。苏联援助中国建设了156项大型工业项目,这些项目对中国工业和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在两国关系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在指导思想上强调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特殊性而不恰当地把意识形态置于国家关系基础中的优先地位。这样,两国在发展友好合作的同时,也逐渐出现了某些分歧。

(2)60-70年代的对抗时期。从60年代初开始,两国关系不断恶化,走上了激烈对抗的道路,时间长达20多年。这期间,苏联对中国施加了各种经济和军事压力,从撤退专家,撕毁合同,到采取一系列军事措施。此时两国贸易额急剧下降,科技文化合作陷于中断,边境谈判毫无进展,60年代后期两国边界形势十分紧张,1969年甚至在珍宝岛爆发了两国边防军队的武装冲突事件。它大大阻碍了两国的经济发展,同时也给亚洲地区的和平和稳定造成了严重不利影响。

(3)80年代两国关系逐步实现正常化时期。进入80年代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苏两国国内形势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两国关系开始趋向缓和,贸易额开始上升,边境谈判也得到恢复。由于双方的共同努力,当时两国关系中存在的三大障碍逐步得到了消除,终于在80年代末实现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1989年5月邓小平和戈尔巴乔夫在北京举行的两国最高级会晤标志着中苏关系中这一历史转折点,从此两国关系揭开了新的一页。

(4)90年代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的发展。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后不久,东欧国家和苏联的局势就开始激烈动荡和剧变,1991年底苏联宣告解体,新独立的俄罗斯成了苏联法律上的继承国。1994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访问俄罗斯,这是对叶利钦1992年访华进行的回访,这次访问使两国关系登上了又一个新的台阶。双方在会谈中肯定了两年中中俄两国睦邻友好、平等互利关系的健康和稳定的发展,并从面向21世纪的战略高度,共同探讨了进一步发展两国睦邻友好关系的途径。1995年5月江泽民主席赴俄罗斯参加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庆典活动,再次同叶利钦总统会晤,这是两国领导人从战略高度对中俄关系的发展作出的评价。1996年4月,在叶利钦总统对中国进行第二次访问时,两国领导人再次就双边关系和一些国际问题及地区问题进行了内容丰富的会谈,并达成了许多共识。这次访问和会谈的结果使两国关系又进一步登上了一个新的合阶,标志着中俄友好关系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