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二语习得

合集下载

语言学与语言教育二语习得与外语教学的最新理论与实践

语言学与语言教育二语习得与外语教学的最新理论与实践

语言学与语言教育二语习得与外语教学的最新理论与实践语言学和语言教育是紧密相关的学科领域。

在语言学中,二语习得是一个探讨人们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和规律的重要分支;而外语教学则关注如何有效地教授第二语言。

本文将介绍语言学与语言教育领域中最新的理论与实践,并探讨其对二语习得和外语教学的影响。

一、二语习得理论与实践1. 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通过与他人和环境的互动中建构知识。

在二语习得中,建构主义理论通过强调社交交互和语言输出的重要性,提倡学习者在真实的沟通环境中积极参与。

教师的角色是创造学习机会和提供适当的反馈。

2. 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认为个体的认知和学习都是在社交环境中发展的。

在二语习得中,社会文化理论通过强调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鼓励学习者与母语使用者交流和参与社区实践。

这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含义和使用方式。

3. 个别差异理论个别差异理论将学习者视为独特的个体,关注他们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差异。

在二语习得中,个别差异理论帮助教师了解学习者的个人差异,并提供个性化的教学策略和支持,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二、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1. 沉浸式教学沉浸式教学是一种以目标语言为主要教学语言的教学方法。

在沉浸式教学中,学习者被置于一个使用目标语言的真实环境中,通过与母语使用者的交流来提高语言能力。

这种方法强调语言的实际应用和语言环境的重要性。

2. 任务型教学任务型教学注重学习者在解决实际任务的过程中使用语言。

任务型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给学习者真实的任务和情境,任务型教学激发了学习者的兴趣和积极性。

3. 投射理论投射理论认为语言学习是通过将新的语言知识与已有的认知结构相连接而实现的。

在外语教学中,投射理论强调让学习者将新学的语言知识与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促进语言习得的深入理解。

三、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最新的理论对语言学与语言教育领域的实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语言学能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语言学能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语言学能对二语习得的影响语言学能是指个体在语言学习方面的天赋和潜力,而二语习得是指个体在掌握母语的基础上,学习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语言学能对二语习得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既包括积极的一面,也包括消极的一面。

语言学能对二语习得的积极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语言学能高的学习者通常能够更快地掌握第二种语言,这是因为他们具有更好的语言学习能力和更高的学习效率。

语言学能好的学习者在学习第二种语言时更容易理解语法和词汇规则,从而能够更好地掌握语言知识。

语言学能高的学习者在学习第二种语言时也更容易克服母语的干扰,从而能够更好地掌握目标语的发音和口音。

然而,语言学能对二语习得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语言学能低的学习者可能更容易在学习第二种语言时遇到困难和挫折,这是因为他们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克服语言障碍。

语言学能低的学习者在学习第二种语言时也更容易受到母语的干扰,从而影响学习效果。

过高的语言学能也可能导致学习者对二语习得产生过度自信,从而低估学习难度和挑战。

实际应用中,语言学能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可以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和调研结果得到验证。

例如,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习者来说,语言学能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可能存在差异。

研究发现,低年龄段的学习者在掌握第二种语言的发音和口音方面可能更具优势,而高年龄段的学习者在掌握语法和词汇规则方面可能更具优势。

针对不同语言学能的学习者,教师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潜力。

语言学能对二语习得具有显著的影响。

在未来的研究和应用中,我们可以通过进一步探讨语言学能与二语习得之间的关系,更好地理解二语习得的机制和过程。

我们也可以通过不同语言学能学习者的特点,为不同学习者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支持和资源,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第二种语言。

对于学习者来说,了解自己的语言学能和认知风格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学习路径和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

通过深入研究和应用语言学能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我们可以为二语习得的教学和学习提供更多的启示和建议。

二语习得理论

二语习得理论

第一阶段:沉默期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的理论,儿童在习得母语时,总是经历一个为期大约一年的“听”的过程(沉默期),然后才开口说出第一个词。

这一规律同样适合于第二语言习得。

第二语沉默期的长短因人而异,有的只要一天,有的则要半年或更久。

Krashen认为“沉默期”是使习得者建立语言能力的一个非常必要的时期。

在沉默期这段时间里,儿童通过“听”来提高语言能力,也就是说,通过接受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来发展语言能力。

第二阶段:英语语法干扰期刚从沉默期走出来的孩子,刚刚学会开始应用第二语言,但是错误非常多,不习惯第二语言的规则。

语法干扰期是掌握语言的必经阶段。

孩子尝试着把语言按照一定规则组织起来,创造出大量的表达方式(其中有很多错误)。

这是儿童掌握语法规则,建立语感的必然方式。

第三阶段:学术英语提高期孩子可以讲英语了,家长就认为完成了英语学习任务,其实这只是证明日常口语学习部分达到了一个水平,但是掌握的不全面。

许多中国孩子进入美国课堂学习时发现课本看不懂,学科词汇听不懂。

原因在于他们并没有掌握学术英语知识。

而这方面知识对于孩子的学科应用水平和日后的工作交流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好学术语言可以为孩子搭建另一片广阔天地,可以让中国孩子更深入的理解异国文化,可以训练孩子的多元学科思维,也可以使孩子更快融入国际交流,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小国际人!作为家长要暗示孩子继续探索学习,鼓励他们多了解学科知识,让他们对学术英语感兴趣。

第四阶段:学习曲线上升期达到英语学习一个阶段后孩子的提高水平趋于缓慢,多数家长这时看不到孩子有明显进步就会施加很大压力给他们,担心孩子英语水平下降。

专家提醒家长不要焦虑学习中出现的曲线期,这是每个学习者遵循的自然规律,只要坚持不懈,按照既定的目标发展会突破平缓期,继续提高英文水平。

教育技巧第一阶段:沉默期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研究发现:儿童在习得母语时,要经历为期大约一年的“听”的过程(沉默期),然后才开口说出第一个词。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至今已有40年的历史。

成熟的标志: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宽3.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从最初的理论假设发展成为一系列的理论模式。

总之, 已经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

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一、母语和目的语母语: 通常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 因而也称作“本族语”。

也称作“第一语言”。

目的语: 也称目的语, 一般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而言, 母语对其目的语的习得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第一语言: 指儿童由您最先接触和习得的第一语言。

第二语言: 是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第二语言的概念强调的是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 与语言习得的环境无关。

三、习得与学习这一对概念用来区分, 两种不同的语言获得的过程和方式。

习得: 类似于儿童母语的获得方式。

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 及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四、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习得依据学习者语言习得环境来区分。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所学目的语在该国家是工人的交际工具。

外语习得, 在课堂之外不作为交际工具。

五、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语言获得方式和环境。

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是指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

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是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 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六、语言能力与语言表达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

语言表达指的是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例: 你过来了吗?你说对的。

第二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从诞生那天起, 就与语言学有一种天然的联系。

2.区别: 一方面, 就研究对象而言, 母语者的语言系统;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另一方面, 研究目的不同,第三, 语言学家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在分析和解释学习者语言系统的方法上也有所不同。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有关知识(全)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有关知识(全)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的一般概念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简称SLA,是指人们在获得母语(第一语言)的基础上习得另一种或几种语言的过程。

也叫“二语习得”。

一、母语与目的语母语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也称作“本族语”。

目的语,也叫目标语,一般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二、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在此后习得的语言就是第二语言。

三、习得与学习克拉申(Krashen)认为成人L2学习者有两种独立的语言获得方式,两者在获得方式、心理过程、所获得的知识类型、作用等方面都不同Krashen认为,习得的知识与学得的知识是相互独立的两种知识。

学得的知识无法转换成习得的知识。

即所谓“无接口观点”(non-interface position)。

自然习得研究的证据表明,在习得情况下并未发生学习的过程,有时候,学习者可以先学会某个规则,但是并没有习得这个规则。

也就是说学习过程并不一定导致习得过程的发生。

无接口观点的证据:Seliger(1979)的证据:他让在课堂上让学习者描述一些图片,然后分析这些学习者使用冠词a与an的情况;此外,他让这些学习者陈述关于冠词用法的相关规则。

调查分析表明,学习者的实际语言表达与其元语言知识不相关。

也就是说,“习得”与“学习”的确是彼此独立的。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外语习得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且学习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在课堂上学习的。

五、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前者指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后者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

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语言表达指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语言学是一个古老的学科,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则是一个年轻的学科。

英语语言学中的二语习得研究

英语语言学中的二语习得研究

英语语言学中的二语习得研究二语习得是指在学习完第一语言之后,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

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同时也和个人的语言背景、文化背景、认知能力等因素相关。

英语作为一门全球通用的语言,吸引了大量的学习者。

针对英语二语习得的研究也十分活跃,涵盖了语音、语法、词汇、语用等方面。

语音层面,二语习得者通常会受到第一语言的影响,发音错误比较常见。

比如中国学习者容易将汉语的“r”音和英语的“l”音混淆,这是因为汉语中不存在“l”音。

研究表明,练习发音的时间和精力越多,二语习得者在语音方面的表现越好。

语法层面,二语习得者可能会遇到词序、语态、时态等方面的困难。

比如英语中动词的时态有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等,学习者需要掌握这些时态的用法。

二语习得者可能会出现把动词的时态混淆、误用的情况。

研究表明,课堂教学和语法习得的反馈是帮助二语习得者快速掌握语法的有效方法。

词汇层面,二语习得者可能会遇到词汇认知的困难。

比如在汉语中“愉快”和“高兴”有相似的意思,但在英语中“happy”和“glad”有些许不同的用法。

研究表明,通过阅读、听力、写作等多种方式学习词汇,能够提高二语习得者的词汇掌握能力。

语用层面,二语习得者可能会遇到语用规则的困难。

比如说一个人进入房间时,如果没有打招呼,可能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二语习得者可能会不了解这些表达方式,从而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研究表明,通过多模态的语言输入和反馈,能够帮助二语习得者更好地掌握语用规则。

总体来说,二语习得是一个漫长而不断发展的过程,需要不断地练习和反思。

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目标,帮助学生全面提高英语能力。

从心理语言学看二语习得与第二语言学习

从心理语言学看二语习得与第二语言学习

从心理语言学看二语习得与第二语言学习摘要:心理语言学从意识、注意等角度对语言习得的心理过程进行的研究使得二语习得与第二语言学习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与此同时,二语习得与第二语言学习在心理语言学的多方面存在不同之处。

对于二语习得与第二语言学习差异的正确认识,能有助于语言教学工作更有效地进行。

关键词:心理语言学二语习得二语学习一、二语习得与第二语言学习的相似性二语习得研究权威之一埃利斯将应用语言学的“二语习得”定义为:自然状况下或在指导下学习母语以外的一种语言的潜意识的或有意识的过程。

即二语习得研究不区分潜意识的习得与有意识的学习,也不区分语言习得发生的环境是相对于母语以外的外语环境或二语环境。

二语习得研究主要对学习者的语言发展,即其语言形式特征的变化进行描述和解释;对学习者语言形式特征的描述很大程度限于词法句法的变化即聚焦于语法;而对学习者语言发展的解释涉及其形式特征变化的外因和内因,包括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生成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等诸方面,其中主要是心理语言学。

二语习得理论以生成语言学普遍语法为其理论渊源。

二语习得研究把存在于人脑的普遍语法作为自己的理论支持,暗含着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极其相似的思想或第二语言习得等于第一语言习得的假设,也就是认为适用于第一语言习得的同样模式原则上可以直接适用第二语言学习。

埃利斯认为,普遍语法的“语言习得”原理对成人仍然有效并与第二语言习得关联,第二语言习得遵从与第一语言习得相似的发展路径。

根据苏联教育心理学家加里培林的智力技能阶段形成理论,智力活动是外部的物质活动的反映,是外部物质活动向反映方面——知觉、表象和概念方面转化的结果。

这种转化是通过一系列的阶段来实现的,在每个阶段上都产生新的反映和活动的再现及其对系统的改造。

智力技能形成的最后一个阶段,即内部言语活动阶段,是智力活动简化、自动化,似乎不需要意识的参与而进行智力活动的阶段。

其主要特点是压缩和自动化,似乎脱离了意识的范畴,脱离了自我观察的范围,在言语机制和结构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英语语言学与二语习得

英语语言学与二语习得

英语语言学与二语习得语言是人类最为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而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对于许多人来说,学习和掌握英语是非常重要的。

英语语言学和二语习得是研究和探索英语语言的两个重要领域。

本文将探讨英语语言学和二语习得的关系以及它们在语言学研究和教学中的应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英语语言学。

英语语言学是研究英语语言的学科,它涉及语音学、语法学、词汇学、语义学和语用学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英语语言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语言的结构和规则,以及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和共性。

英语语言学帮助我们理解英语的发音、语法和词汇,进而提高我们的英语水平。

与英语语言学相对应的是二语习得。

二语习得是指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它与母语习得有所不同。

母语习得是在婴儿期通过接触和模仿母语环境中的语言来自然而然地掌握母语。

而二语习得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学习和练习来掌握第二语言。

二语习得涉及到语言输入、输出、记忆、理解和产出等多个方面,它是一个复杂而有挑战性的过程。

英语语言学和二语习得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对英语语言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英语的语言规则和结构,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语。

同时,对于二语习得者来说,了解英语语言学的知识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和应用英语。

比如,通过学习英语的语音学知识,我们可以准确地发音;通过学习英语的语法学知识,我们可以正确地构造句子;通过学习英语的词汇学知识,我们可以丰富我们的词汇量。

因此,英语语言学为二语习得者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源和指导。

在语言学研究和教学中,英语语言学和二语习得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语言学研究者通过对英语语言学的研究,可以揭示语言的本质和规律,推动语言学理论的发展。

同时,他们还可以通过对二语习得的研究,了解二语习得的过程和机制,为二语习得者提供更好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教师在教授英语时,可以运用英语语言学和二语习得的理论和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语。

比如,通过对英语的语音学知识的教授,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纠正发音错误;通过对英语的语法学知识的教授,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结构和语法规则;通过对英语的词汇学知识的教授,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扩展词汇量。

第二语言习得

第二语言习得
21
7、关亍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理论框架
R.Ellis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理论框架 R.Ellis 的三部著作: 1、第二语言习得概论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85. 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94. 3、第二语言习得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97.
15
3、中介语理论
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 “中介语”中的一些语言觃则、语言现象等等是从学习者的 第一语言转秱过来的; 对第二语言觃则的过度概括化(Overgeneralization): 比如“他把那个电影看了”这个句子可以看作是过度概括化的 结果; 语言训练的迁秱:有些“中介语”的成分是产生于教师的 训练方式 如,许多初学英语的中国人,当他们用英语跟外国人打招 呼时,常常说:“How are you?”,外国人回答说: “I’m all right, but quite busy.”(顺便提一下,在澳大 利亚墨尔本,则用“Good”回答。),中国人好像没有理会 外国人的答话,而是接着说“I’m fine too. Thank you.” 16 这可以看作是教学中反复迚行机械训练的结果;
14
3、中介语理论
产生:美国著名语言学家Selinker于1969年发表论文 “Language Transfer”,首先提出“Interlanguage”一词, 1972年发表论文“Interlanguage”,从次,正式揭开了第二 语言习得的研究。 他指出,中介语是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它产生于学习 者试图掌握第二语言所作出的努力。也就是说,第二语言学习 者的语言系统具有独立性,这一系统在结构上处于本族语和目 的语之间的中间状态。当学习者试图运用第二语言迚行表达时, 他的语言运用就是一种中介语。中介语既包含母语的特征,也 包含目的语的特征,而又不两者都有区别,它是一种独立于本 族语和目的语,幵丏介于两者之间的一套独立的语言系统。

二语习得研究的理论与范式

二语习得研究的理论与范式

未来研究方向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中介语特征理论和生成语法新范式的内在和互动机制。 同时,可以运用这两种理论来深入探究二语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学习环境、教 学方法等因素对二语习得过程的影响。此外,还可以尝试将这两种理论与其它 语言学理论相结合,以产生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解释。
谢谢观看
中介语特征理论在二语习得研究 中的应用
中介语特征理论在二语习得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 地理解学习者的语言发展过程。在语音方面,中介语特征理论可以解释学习者 在习得目标语言发音时的困难和挑战。例如,对于某些学习者来说,发出目标 语言中的某些音可能会很困难,这会导致他们在中介语阶段使用类似的音来代 替。此外,该理论还可以应用于词汇和句法方面的研究。
中介语特征理论概述
中介语特征理论主要二语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所经历的阶段和语言特征。该理 论认为,二语学习者在向目标语言靠近的过程中,会形成一种独特的语言系统, 我们称之为“中介语”。中介语是一种混合了母语和目标语言的特征的语言现 象,它反映了学习者对目标语言的认知和理解。例如,一个英语学习者可能会 在中介语阶段使用“主语+动词+宾语”的语法结构,这种结构既不同于母语, 也不同于目标语言。
二语习得研究的理论与范式
01 引言
03 参考内容目录0Fra bibliotek 理论引言
二语习得是指学习者在掌握母语的基础上,通过学习第二语言,逐渐获得语言 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二语习得研究旨在揭示第二语言学习的本质、过程和规律, 为语言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本次演示将探讨二语习得研究的理论与 范式,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理论
1、语言学习与语言习得
语言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接触到语言材料后,通过各种方式学 习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语言习得则是指学习者在自然语言环境中,通过与 他人的交流和互动,逐渐掌握语言的过程。二语习得研究主要学习者在课堂内 外如何学习第二语言。

认知与语言学对二语习得的不同解释

认知与语言学对二语习得的不同解释

认知与语言学对二语习得的不同解释认知与语言习得密不可分。

认知制约语言,语言反映认知。

语言能力是人们认知能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与母语习得的最大区别是,二语习的是建立在已经掌握了的母语系统的基础上,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在认知语言学领域,二语习得研究被看作认知科学的一个分支。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结构与人的概念知识、身体经验以及话语功能有关,把语言习得纳入人的基本认知能力的范畴。

作为认知能力的一部分,语言学习从一开始就受到认知的合理性制约。

语言具有符号性,语言符号既能反映客观世界各种事物与关系,又能反映主观世界的各种意念与思想。

二语习得研究的3个重要组成部分分别为语言输人与输出研究,习得者内部与外部因素研究和中介语系统研究。

在认知语言学领域,这3个部分更是紧密联系,互相影响。

认知语言学主要集中于探讨认知语言学理论并应用这些理论来描述英语,汉语等具体的语言习得。

最这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成熟,其研究成果不断的被应用于二语习得中来。

认知语言学对语言习得基本观点主要是从母语习得和二语习得两方面进行讨论。

主要为:习得语言就像其他复杂的认知活动一样,从具体的食物中提炼出抽象结构或图式。

二语习得与其他知识一样,是通过经验学会的。

学习者从输入中接触到众多的形符,通过加工后作为类符储存起来。

而后通过归纳概括出高层次的类符。

在此过程中有两类因素至关重要,主观因素是学习者的动机和注意,客观因素是语言的频率。

因此二语习得应重视在具体语境的具体用法。

儿童习得常规结构和非常规结构的方式相同,都是通过一般的学习机制获得的。

儿童的语言发展依赖于人类共有的认知和社会过程,主要包括意图识别和文化学习,类比于结构映衬,结构合并。

二语习得也是如此。

二语习得本质上是与母语习得相同的,他们都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频率,提示与结果关系的关联度,多个提示之间的竞争,凸显度,但除此之外,二语习得还受到母语知识的遮蔽和阻断等因素的影响。

二语习得要充分利用语言的动因着重从相似性和语言意识方面强调,要认识到语言的动因在二语习得中的重要性。

语言学学科中的二语习得研究与教学实践

语言学学科中的二语习得研究与教学实践

语言学学科中的二语习得研究与教学实践引言:语言学学科中的二语习得研究与教学实践是一门横跨多学科的学科,探究人类在学习第二语言时的认知、语言习得以及教学方法的理论与实践。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学习第二语言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技能。

本文将对二语习得研究与教学实践的重要性、主要研究领域以及一些教学实践方法进行探讨。

二语习得研究的重要性:二语习得研究是语言学学科中的重要一环,它对于理解人类语言能力、认知过程以及教学方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习第二语言涉及到词汇、语法、发音等多个层面,而二语习得研究则关注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与习得。

了解二语习得的原理和过程,可以帮助教师制定更科学的教学方案,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第二语言。

主要研究领域:1. 语言习得过程:二语习得研究关注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

这包括输入、内化、输出等各个阶段。

学者通过观察学习者的语言表现、分析他们的错误类型,来揭示学习者是如何从母语转向第二语言的。

通过对这些研究的深入了解,可以为二语教学提供指导。

2. 个体差异:学习第二语言的人有着不同的学习方式和速度。

二语习得研究关注个体差异对习得过程和教学效果的影响。

研究表明,年龄、性别、学习经历、认知能力等因素都可能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影响。

了解个体差异可以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3. 语言输入与输出:学习者接收到的语言输入对于二语习得的质量和速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语习得研究探讨学习者如何通过与母语者的互动、阅读、听力等多种途径获取语言输入,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能力。

同样,学习者的语言输出也是习得的一个重要检验。

研究者通过分析学习者的语法错误、发音问题等,了解学习者在输出语言时可能出现的困难。

教学实践方法:1. 沉浸式教学法:沉浸式教学法是一种让学习者置身于语言环境中,通过沉浸来学习第二语言的方法。

例如,学生可以参加语言学习营地、参观全英文的讲座等。

这种方法通过让学生暴露于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促进了语言输入和输出的平衡。

语言学中的二语习得与教学研究

语言学中的二语习得与教学研究

语言学中的二语习得与教学研究二语习得与教学研究在语言学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和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二语习得的概念、发展、假说和教学研究等方面进行论述。

1. 二语习得的概念及历史发展二语习得是指一个人学习并掌握第二语言的过程。

第二语言是指除学习的第一语言外,学习的任意后续语言。

二语习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

当时,欧洲的语言学家开始对第二语言习得进行系统的研究,但是此时对二语习得的认识还不够深刻。

直到20世纪,随着语言教学的广泛开展,二语习得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Chomsky提出了“普遍语法”理论,此理论对二语习得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得二语习得进入了一个系统化和规范化的阶段。

2. 二语习得的假说二语习得的假说主要包括:输入假说、互动假说、认知发展假说等。

输入假说认为,要使学生在第二语言的学习中习得正确的语言结构,需要让学生接受到一定的催化输入,即可理解的、适合学生语言水平的输入材料。

同时,必须要使学生意识到他们对这些语言材料的理解是正确的。

互动假说认为,第二语言的习得不仅仅是把一些语言知识输入到学生的大脑中,还需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沟通,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和习得进步。

认知发展假说则强调,学生的第二语言习得受到他们的认知发展的限制。

即学生必须遵循他们大脑发展的自然规律,才能习得正确的语言知识。

3.二语教学的研究二语教学研究是二语习得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向。

其主要包括: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及教学媒介、评估和反思等。

在课程设计方面,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学习时间、兴趣爱好和语言背景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设计出符合学生需求的课程。

在教学方法及教学媒介方面,教师应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以及符合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和学习背景的教学媒介。

此外,教师应充分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资源,以丰富和促进课程的实施。

在评估方面,教师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现,以及其对语言知识系统性和拓展性能力的掌握情况,从而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和掌握情况进行科学的评估。

语言学 二语习得

语言学 二语习得

tan
is learn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LA) The study of SLA, as an independent field of inquiry, started in the late 1960’s, and flourished in the 1970’s and 80’s, perhaps as a result of the resurgence of interest in the internal mechanisms of the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ocess.
Interlingual errors mainly result from crosslinguistic interference at different levels such as phonological, lexical, grammatical or discoursal etc. For examples, a. Substitution of [t] for [ ] and [d] for [ ]: threetree, thisdis. b. Shortening of long vowels: sheepship, meetmit
e.g.walked, watched, washed… *rided, *goed, *doed, *eated… Jane advise me to give up smoking. Jane told me to give up smoking. *Jane hoped me to give up smoking. *Jane suggested me to give up smoking. *I losed the game. *There are ten sheeps. *I was devoted to do this job.)

《二语言习得》课件

《二语言习得》课件

学习动机的激发
培养对目标语言的兴趣,明确学习目 标,以及从语言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兴趣的持续性
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材料和活动,保持 学习者的兴趣和动力。
语言遗忘与干扰
遗忘现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经常使用的语言知识可能会被遗忘。定期复习和巩固是必要的。
语言间的干扰
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学习者可能受到母语的干扰,导致语言习得困难。对比分析母语和目标语言的差异,有助于 减少这种干扰。
任务型教学
通过完成具体任务来学习语言, 强调语言的实际运用和意义理解 。
二语言习得中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自主学习
学习者自主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资源,培养独立学习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合作学习
通过小组合作、同伴互助等方式来学习语言,培养合作精神 和团队能力。
PART 04
二语言习得的困难与挑战
学习动机与兴趣的保持
探讨不同学习者的学习风 格,如视觉型、听觉型等 ,以及如何根据学习风格 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
认知因素
研究认知能力、记忆、注 意力等因素对二语言习得 的影响,以及如何提高这 些认知能力。
二语言习得的跨文化研究
文化适应
研究学习者在跨文化环境中如何 适应目标语言的文化,以及文化
适应对语言习得的影响。
文化认知
在线学习平台
借助互联网和移动设备,构建在线学习平台,提 供丰富的语言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
3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
利用VR/AR技术为学习者创造沉浸式语言学习环 境,提高语言学习的真实感和趣味性。
二语言习得中的个体差异研究
学习动机
研究个体在学习二语言时 的动机差异,以及如何激 发和维持学习动机。
学习风格

第二语言习得第1章绪论

第二语言习得第1章绪论
❖ 分别命名为“习得”(acquisition)和“学习” (learning)。
获得方式
心理过程 知识类型 储存方式
功能
习得
学习
非正式、类似于儿童习得母 正式的课堂教学学习;课堂的规则
语;自然的交际;关注语言传 学习;关注语言形式
达的意义;可理解输入
下意识、内隐学习
有意识、外显学习
习得的知识是隐性语言知识, 学得的知识是显性语言知识,是可
❖ 2.社会语言学视角。
❖ 关注社会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 比如,Torane在Labov语言语言变异范式的 影响下,提出了二语学习者的中介语“风格 连续体”理论模式(P133),此外还有 Schumann的“文化适应”力量模式和Giles ( [dʒailz] )的“社会身份”理论研究 (P177)。
❖ 3.认知视角。
❖ Anderson提出的“思维适应性控制模型” (P255);McLaughlin提出的“信息加工模 式” (P269);MacWhinney提出的“竞争 模式” (P276)。
❖ 这些研究不承认在人脑中有一个特殊的语言 习得机制,认为人类语言习得机制和一般的 认知机制没有什么区别。
❖ 二语习得研究对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习得过 程以及学习者自身感兴趣,从学习者的语言 偏误、习得顺序、普遍语法与习得机制、学 习者的语言变异、学习者的个体差异等方面 进行描写和解释。
四、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跨学科特点
❖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心理学、心理 语言学交叉和重合构成了三重关系:
❖ 与语言学的交叉反映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 的语言学视角;
❖ 实证研、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学
❖ 1.目的不同。 ❖ 心理学研究语言和语言获得,为的是揭示人

《应用语言学课件:二语习得及教学》

《应用语言学课件:二语习得及教学》

认知理论
强调语言习得是学习者通过 认知过程建立的。
社会交际理论
强调语言习得是通过社会互 动和合作构建的。
二语习得与第一语言习得的区别
1 发展方式不同
第一语言习得是自然而有 系统的,而二语习得受到 外界因素的干扰。
2 学习策略不同
学习者在习得二语时可以 运用第一语言的知识和学 习策略。
3 心理状态不同
听力教学的重要性及方法
重要性
听力是学习者获取语言输入的主要途径,对提高整 体语言能力至关重要。
方法
使用真实材料、提供听力策略和进行听力训练。
口语教学的重要性及方法
重要性
口语能力是学习者实际运用语言的关键,对于交际 和表达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
方法
进行角色扮演、对话练习和语音纠音。
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及方法
3
阅读
理解简单的文章和短语。
4
写作
能够书面表达简单的想法和观点。
词汇习得及其影响因素
词汇习得是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词汇量、学习频率、语义联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语法习得及其影响因素
语法习得是学习者掌握语言的能力之一,受到学习规律、输入量和语法环境 等因素的影响。
发音习得及其影响因素
重要性
阅读能力是提高词汇量和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对 培养学习者语感和写作能力具有积极影响。
方法
引导学习者进行阅读,培养阅读策略和分析能力。
写作教学的重要性及方法
重要性
写作能力是学习者表达思想和观点的重要方式,对 提高语言综合能力有重要作用。
方法
进行写作练习、提供写作指导和进行写作评估。
《应用语言学课件:二语 习得及教学》
欢迎来到《应用语言学课件:二语习得及教学》。本课程将全面介绍二语习 得的概念、理论以及影响因素,并探讨它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实践应用。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二语习得的探究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二语习得的探究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二语习得的探究【关键词】认知语言学二语习得认知一、前言語言与认知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想要学好语言就应该具有相应的语言认知能力,只有认知能力的完备才能够让语言能力得到提高。

而语言习得所牵扯的内容也是广泛的不仅与人的心理发展有关,还与人的智力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其中二语习得则是除了第一语言之外的第二语言的学习,在认知语言中也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二、认知语言学与二语习得(一)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是一门交叉性学科,是从认知心理学方向对语言学理论进行研究的。

在认知语言学中,语言学习的过程就是对语言文化产生认知的过程,也就是转换——生成愈发的过程。

在认知语言学中,将人类学习语言的过程纳入到了认识的范围之中,也就是说人学习语言其实是对语言产生认知的过程。

想要对语言产生认知就需要拥有对语言进行归纳的能力,这样才能够对语言学习的规律进行深刻的认识,之后就能够凭借此运用语言,达到习得的目的。

(二)二语习得理论二语习得是除了学习第一语言之外的第二种语言,第二语言想要达到习得的效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二语习得的过程也是对语言产生认知的过程。

我国对于第二语言的重视度非常强,其中第二语言的基础知识被视为重中之重。

三、二语习得的认知过程二语习得的认知过程一共有三个方面,分别是语言的输出与输入、习得者的内部因素以及外部因素、中介与系统,这三方面的内容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

(一)语言的输入以及输出在进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会通过对那些水平较高的语言进行就受,然后通过对这些语言的理解,就能够轻松的领悟到相应的语言知识。

这种学习语言的方式不仅能够习得语言还能够将习得者将自己学习的领悟进行输出,这样就能够对语言的习得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在一开始进行语言输出的时候,并不能保证语言习得能够往积极的一面发展,有时候会有争议发生,因此在进行语言输出的时候应该注重调整,利用互动协商来加强语言之间的交流。

(二)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二语习得是由内部因素以及外部因素共同构成的,其中内部因素有认知风格,学习动机等,而外部因素则是教学方法以及各种外界环境。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二语习得研究是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领域,主要探讨非母语者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和规律。

在二语习得研究中,有四个主要的理论模式,它们分别是行为主义模式、认知模式、社会互动模式和社会文化模式。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发展,这些理论模式也在不断演变和完善。

本文将对这四个理论模式进行简要介绍,并探讨其发展趋势。

行为主义模式是二语习得研究的最早阶段,它主要关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外部刺激和反馈。

根据行为主义模式,学习者通过重复和模仿等方式,逐渐习得语言能力。

行为主义模式忽略了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和内在规律,因此受到了批评。

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认知模式逐渐兴起。

认知模式强调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自主能动性和思维活动。

学习者通过构建意义和理解语言规则来习得语言。

认知模式通过研究学习者的学习策略、记忆和认知过程等方面,探讨二语习得的内在机制。

尽管认知模式在二语习得研究中取得了重要成果,但它忽略了社会因素对语言习得的影响。

社会互动模式强调学习者与他人的互动和对话对语言习得的重要性。

社会互动模式认为,学习者通过与母语者或其他学习者的互动,获得输入和反馈,从而促进语言习得。

社会互动模式借鉴了社会学和语言社会化理论的观点,将语言习得置于社会文化背景中。

社会互动模式强调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的参与度和对话能力。

社会文化模式是二语习得研究的最新发展方向,它强调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社会文化环境和背景。

社会文化模式认为,学习者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和融入社会文化,获得语言能力。

社会文化模式关注学习者的身份认同、意义构建和社会实践等方面,认为语言习得是一个社会建构的过程。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研究重点从语言形式转向语言功能和语用交际。

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不仅需要学会语法结构,还需要掌握语言功能和运用技巧。

研究方法从实验室研究转向自然环境中的研究。

实验室的研究虽然能够控制变量,但与现实情境有一定的差异。

第二语言习得

第二语言习得

语言表层上的对比分析受到学者质疑。
二、对比分析的基本内容
对比分析的理论阐述包含三方面:即对比分析的基本假设、 分析方法及对比分析的两种观点。
1、基本假设是语言迁移。
(1)将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和分布,甚至文化迁移至 第二语言系统中去。
(2)正迁移与负迁移。
(3)差异(difference)&
常指其母语或本族语,是就语言习得的时 间而言的。 第二语言: 指第一语言之后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包 含第二语言、第三语言、第四语言或其他 更多语言,是就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而言 的,与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具体概念及实例辨析
概念辨析: 母语及本族语 第一语言及第二语言 举例分析: 海外华人 吉尔吉斯、哈萨克、乌兹别克等地区的多
第二章 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
对比分析: 用比较的方法来预测和预防学习者在语
言表达中经常出现的错误。
偏误分析: “以教学为中心”转向“以学习为中心”
第一节 对比分析
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 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兴盛于60年代 初衷:在第二语言教学中预测学习者的难
language learning
“习得”与“学习”的关系
克拉申( Krashen):“习得” (acquisition) 为隐性知识, “学习”(learning)为显性知识, 二者是不同类型的知识,通过学习获得的显性知 识不能转化为隐性知识。其观点为“无接口观点” (non-in-terface position)和“强势观点” (strong version)
二语习得研究的跨学科性质由其研究对象 决定:
1. 涉及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研究——语言学 2. 涉及语言获得的心理过程——心理学 3. 包括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心理语言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econd language / L2: a language which is
not a native language in a country but which is widely used as a medium of communication e.g. in education & in government and which is usually used alongside another language or
Negative transfer----interfere or hinder target language learning
It is believed tha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native language and the target language would pose difficulties in second/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e.g.
2. Contrastive analysis / CA
a procedure designed to find out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languages in order to help teachers and learners, and not produce errors at all. It was developed and practiced in the 1950s and 1960s. It was more successful in phonology than in other areas of language, and declined in the 1970s as interference was replaced by other explanations of learning difficulties.
languages. English is described as a second language in countries such as Singapore,
Canada and Nigeria.
foreign language: a language which is
taught as a school subject but which is not used as a medium of instruction nor as a language of communication within a country e.g. in government, business, or industry. English is described as a foreign language in China, Japan, France etc.
e.g.walked, watched, washed… *rided, *goed, *doed, *eated…
Jane advise me to give up smoking. Jane told me to give up smoking. *Jane hoped me to give up smoking. *Jane suggested me to give up smoking. *I losed the game. *There are ten sheeps. *I was devoted to do this job.)
*To touch the society .
*There are more people come to stud wait you at the gate of the school.
Positive transfer :正迁移 transfer which makes learning easier, and may occur when both the native language and target language have the same form. Positivetransfer----facilitate target language learning
1. What is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 learn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 person’s language.
It is studied by linguists, psycholinguists and applied linguists to enable them to understand the processes used in learning a language, help identify stages in the developmental process, and to gi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language. It focuses on the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phonology, grammar, vocabulary and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terlingual errors mainly result from crosslinguistic interference at different levels such as phonological, lexical, grammatical or discoursal etc. For examples,

Role of L1 in L2 Acquisition:
Language transfer: the effect of one
language on the learning of another.
Two types of language transfer:
Negative transfer负迁移, also known as interference, the use of a native language pattern or rule which leads to an error or inappropriate form in the target language.
target language: a language which a person
is learn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LA)
The study of SLA, as an independent field of inquiry, started in the late 1960’s, and flourished in the 1970’s and 80’s, perhaps as a result of the resurgence of interest in the internal mechanisms of the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ocess.
Intralingual errors were classified into:
over-generalization概括过头 the use of previously available strategies in new situations. 学生以为自己已经知道某一语 言规则,但实际上并非真正了解,或者是 由于他们的直觉,甚至是在其他场合的一 些交际策略
a. Substitution of [t] for [ ] and [d] for [ ]: threetree, thisdis.
First language; Second language; Foreign language ; Target language
first language / L1: generally a person’s
mother tongue or the language acquired first, also known as native language.
e.g. Both French and English have the word table, which can have the same meaning in both languages.
3. Error analysis
the study and analysis of the errors made by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 It is developed as a branch of applied linguistics in the 1960s, and entered its heyday in the 1970s. It set out to demonstrate that many learner errors were not dut to the learner’s mother tongue but reflected universal learning strategies. By the late 1970s, error analysis had already been replaced by studies of interlanguage 语际语言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HAPTER TWELVE LANGUAGE ACQUISITION
1. What is Language Acquisition? 2. Contrastive analysis 3. Error analysis 4. Interlanguage 5.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L2 Acquisition 6. Individual factors affecting SL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