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之我见
中医之我见
![中医之我见](https://img.taocdn.com/s3/m/5da7f4dab9f3f90f76c61bb3.png)
中医之我见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长期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是代代相传并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风格和切实临床疗效的医学体系,它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倡导天人相应、宝命全形、整体观念等思维方式的哲学思想至为密切,中医理论的探索方法和解释依据,以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历代文化为背景,逐步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的医学发现和医学发明,直至今天还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
中医是用天然药物的药性,一方面培扶正气(健康的细胞),一方面化解致病细菌。
西药一个品种、一个化学分子式,全世界制药厂生产都一个样。
而中草药是地球几亿年进化形成的天然药物,与产地、采集时间、方式、加工炮制技术、储存、服用方法方式等有密切关系。
牛膝、防已可因产地不同而功效各异。
生地加工成熟地。
陈皮、半夏储存时间越久功效愈佳。
有的药需后下、有的需先煎,有的药物采摘时间有严格限制。
近几十年为了我们发明了中医化学,即用化学检测的方法来研究中药成分。
也就是说,把中医最终还原为西医学,将草木、动物、植物、矿物质等中药最终以化学分子式来体现。
这种方法合适吗?化学的配方可以完全还原中成药的疗效吗?如果能,那也就无所谓中医和西医了。
中国人用这种方法试图弥补中药药理的想法很可能是大错特错,这对中药根本于事无补。
大家知道,中医的单方并不多,在实际中使用的大多是复方,《黄帝内经》载方13,《伤寒论》载方113,《本草纲目》载方11000,绝大多数都是复方。
中药的复方是按君、臣、佐、使配伍而成。
复方的配合,治病只是一个目的,更重要的是调节阴阳平衡,扶持正气。
那么何为阴阳平衡?何为正气、邪气、清气、浊气、病气?在西医贫乏的词汇中根本找不到对应的语词。
那么用化学检测的方法来分析复方,你最终想说明什么?再说,每一种中药中都有几十种、甚至百种化学成分,比如山植的化学成分就有七十余种,这样算下来,一副汤剂就很可能有上百种。
上千种化学成分,这些成分又是如何体现君、臣、佐、使原则的?化学检测的方法可以回答得了吗?举个简单的例子,中医有一剂“当归补血汤”,用黄芪和当归组方,它是根据中医“有形之血不能速生”,而“生于无形之气”的原理,实际上并不是补血而是补气。
中医药质量下降原因之我见
![中医药质量下降原因之我见](https://img.taocdn.com/s3/m/a6a4f2c159eef8c75ebfb3a0.png)
中医药质量下降原因之我见标签:中医药;质量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长期斗争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几千年来,它担负着广大人民群众生存和繁衍的重任,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然而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医药发展和创新在社会医疗中的占有量及生存空间已经到了“忧关”的程度。
究其原因,还在于近年来中药质量的日趋下降,它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用药安全有效,也摧残了中医药本身的生命力。
笔者通过多年的中药调剂、保管等工作,认为大概有以下几种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中药的质量,并对临床疗效构成威胁。
1中药材的质量下降据了解,目前我国中药材市场上药材存在的质量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药材水分含量明显偏高、质地偏软。
这类中药材极易发霉变质。
二是一些中药材用硫磺熏过。
三是用伪品代替真品。
四是质量低劣品种数量众多。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一方面,由于国家尚未出台中药材种子管理法规,致使中药材种子市场无章可循,管理不善,经营混乱。
近年来,市场上经销的中药材种子质量低下,假种、劣种屡见不鲜,有的种子商将草木樨、苜蓿种子混充黄芪种子,野生豆科植物种子混充甘草种子等,在源头上制造假劣药材,也给农民造成了很大损失。
另一方面,中药材多由产区农民以生产“农副产品”的方式进行栽培(或饲养),包装材料也多由产区“就地取材”选择使用。
中药材种类繁多,价值相差悬殊,产区分布广泛,使用的包装也是多种多样。
有的药材因包装物使用不当,造成药效减弱、变化;有的药材因包装物潮湿破裂,或粘有剧毒农药、高效化肥,或附有虫卵霉菌,而产生第二次污染。
再者,中药材经营户和监管人员的监管均无章可循,城乡集市贸易市场中药材经营点普遍存在脏、乱、差现象,滞销药材随地堆放,不按药材性能要求储存、没有避光、通风、调温设备,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药材的质量。
2调配人员素质的影响调配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调配人员的素质好坏直接与中医治疗关系密切相关,也就象人们通常所说的一样“有好医,有好药,搭配不好病人照样治不好”。
中医药现代化之我见
![中医药现代化之我见](https://img.taocdn.com/s3/m/86558a0ee87101f69e31951c.png)
便 秘 有 关 , 既 是 多 种 疾 病 的 转 化 与 兼 症 , 过 来 又 可 成 为 发 它 反 生发 展 其 它 疾 病 的 原 因 。便 秘 与 肺 肾 、 胃 等 多 个 脏 器 有 关 , 脾 宜辩 证 分 别 论 治 。 几 十 年 来 治 疗 便 秘 深 得 体 会 , 药 物 治 疗 除 外 , 食也很重 要, 食蔬 菜、 果, 芹 菜 、 菜 、 子 、 蕉 ; 饮 多 水 如 韭 桔 香 富 含 维生 素 B的 食 物 , 粗 粮 、 类 、 葱 、 卜; 肠 通 便 的食 如 豆 洋 萝 润 物 , 银 耳 、 蜜 、 仁 。忌 饮 酒 、 茶 、 啡 , 食 辛 辣 刺 激 之 如 蜂 杏 浓 咖 忌 品 。适 当 运动 , 持 良好 的心 态 都 很 重 要 。 保
12 2
多 疾 病 的原 因之 一 , 因此 及 时治 疗 便 秘 很 重 要 。
1 病 因 病 机
内蒙古 中 医药
便 而不 畅 , 后 疲 乏 , 短 , 门 坠 胀 , 谈 、 白 、 虚 。治 则 : 便 气 肛 舌 台 脉 益 气润 肠 。方 药 : 芪 汤 加 味 。黄 芪 1g 麻 仁 1 g 白密 、 黄 5、 5、 党 参、 当归 、 陈皮 各 1 g 0 。三 剂 , 日一 剂 , 煎 服 。 方 解 : 虚 推 每 水 气 动 无力 , 中 黄芪 、 参益 气 , 归 养血 润便 , 仁 、 方 党 当 麻 自密 润 肠 通 便 , 皮 理 气 以 防滋 腻 太 过 。若 气 虚下 陷 , 门 坠 胀 , 欲登 厕 陈 肛 屡
*天 津 市 滨 海 新 区 塘 沽 向 阳社 区 卫 生 服务 中心 ( 0 4 1 305) 21 0 2年 4月 5 日收稿
中医药之我见
![中医药之我见](https://img.taocdn.com/s3/m/bb7f16fc7c1cfad6195fa7a7.png)
中医药之我见Ξ□ 郭泰鸿 摘 要:中国的中医药,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维系血脉和保持健康的医学科学,其理论体系和运作规范与现代西方科学尤其是西医药格格不入,但两者都经受了实践的检验,获得了病人的认可。
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医药的神秘已被逐步揭开,其在疑难病症的治疗和疾病欲发未发之际的预防方面的独特作用已被人们重视和运用,但仍有人认为其不科学,是迷信,意图弃而舍之,这是不正确的。
我们应当以科学发展的理念,正确认识和运用中医药,正确发展中医药,为人类造福。
关键词:中医药 矛盾体 辨证体 正确认识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243(2010)01-0018-07 中国的中医药,起源于神话传说时代。
中国历史从有文字的时候起,就有了中医药的文字记载,一些象形文字的产生也与中医药有关。
中国的中医药,在西方医药进入中国之前,独立支撑未病预防和疾病治疗,为中华民族保障了至少5000年的健康,在实践和理论方面都有巨大的成就,被世人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中国的中医药,不仅包含汉民族的医药,还包括了藏医药、回医药、蒙医药等少数民族的医药,更与高丽、印度、东南亚等国的民族医药融会贯通,形成了与西方医药迥然不同的大中医药即东方医药体系。
一、中医药科学吗?中医药始终未能与西方医药融为一体。
即使在毛泽东以他巨大的威望和强大的行政力量推行中西医结合之后,中医药也只是利用了一些西医的诊断检查方法和西药的成分分析方法,至多只是结而未合。
相反,从上世纪初开始,在中国,还有一些医学界人士,以迷信、不科学的名义,屡屡意图把中医药排除在政府认可的主流医药之外。
在国外,虽然有不少国家接受了中医药,但也还有一些政府以中医医理不清、中药药理不明的名义,禁止和限制中医药进入他们的国家。
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废止中医(汉医)到二十世纪初,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活动,基本达到了目的。
但是从上个世纪下半叶开始,又对此进行了反思,开始重新认识中医药。
我认为,这里的关键在于中医药与西医药不是一个科学体系。
中药之我见
![中药之我见](https://img.taocdn.com/s3/m/39378283e53a580216fcfe28.png)
对中医药之我见本学期我们开的这门课程是由陈云华老师的中医药知识漫谈、《中国质量万里行》资深记者、敖冬梅老师的中药鉴别真假、秦文老师的手诊、杨春梅老师的药事管理学、资深记者胡文华对药店药品零售见解、杨薇学姐在双鹤药业到默沙东工作的经历以及一位在宣武区同仁堂药店担任经理的学姐的工作经历。
对于中医药来说,它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其拥有的底蕴十分丰富。
但现在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对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缺乏理解,导致了一些对于中医药的误解。
其原因在于长期以来,我们对中药文化的研究和宣传力度不够,无疑对中药事业的继承、发展与推广是十分不利的。
中药在中国古籍中称“本草”。
我国最早的一部中药学专著是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唐代由政府颁布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药物经验,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主题讲座,向同学们介绍中医药的基本知识、中医辩证论治理论及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并从中医学的角度为广大青年学生提出了健康生活、学习、锻炼养生方法等。
本次讲座让同学们更认识和了解,走出来了中医药的认识误区,为更好利用中医理论知识指导健康生活和工作提供了帮助,也为普及中医药知识,传承中医药文化做出了贡献。
对中国质量万里行的资深记者讲述了创办该杂志的过程以及目的。
中国质量万里行杂志社是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主管、中国质量报社主办的大型质量新闻杂志,是九十年代初由国务院领导批示,由中宣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华新闻工作者协会等四十多个部委和机构支持的中国质量万里行大型新闻采访活动的延伸形式之一。
1991年,针对当时我国产品质量的严峻形势,为推动我国全民质量意识的提高,在艾丰同志的倡议下,经国务院批准,在朱镕基总理的亲自批示下,在薄一波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鼎力支持下,由人民日报社经济部牵头,艾丰同志任活动组委会主任,联合首都几十家媒体在全国开展了以打假扶优为主体的声势浩大的中国质量万里行活动,以前所未有的舆论监督声势曝光假冒伪劣产品,其声势之浩大、影响之强烈,令所到之处的假冒伪劣产品制售者胆战心惊,极大地震慑了制假售假者,遏制了假冒伪劣产品的发展势头,推出了多批名牌产品,取得了丰硕成果,赢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开辟了我国质量舆论监督的先河,为提高我国全民质量意识和名牌意识,促进我国产品质量的管理和提高,推动我国产品质量、消费者维权法律的建设和国家名牌战略的实施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探索出一条新闻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中医药养生之我见
![中医药养生之我见](https://img.taocdn.com/s3/m/e01198217375a417866f8f36.png)
这学期很荣幸选上了中医药养生这堂课,在一学期的学习中我学到了不少有意思的知识,大大提高了我对中医的理解。
在期末的总结里,正如标题所言,我想谈一谈我学习了一学期后对于中医药养生的理解。
中医药养生,在于中医的药材与手段,在于日常的养,在于对于生的理解。
既然生是主体,就先从生谈起吧。
生是人的生命,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根本。
人的生命,是由内在的各个器官,各部分组织和人的思想灵魂与外在的各类生物无机环境相互作用下达到的一种有机而多变的平衡状态。
生命是一个复杂的物质系统,所以对于生命来说,重要的一点即是平衡。
人体的稳态,包括渗透压,体液PH值,温度,是人的饮食,活动和生活习惯决定的。
酸性食物如蛋黄,甜点,火腿,牛肉等,相对来讲,日常膳食中摄入的酸性食物较多,它们会使体液酸化,打破正常的酸碱平衡,甚至会形成酸性体质。
而酸性体质会引发健康问题。
至于碱性食物如蔬菜,水果,豆制品,牛奶等,有利于中和体内的一部分酸,有利于酸碱平衡,多食碱性食物,可保持血液呈弱碱性,使得血液中乳酸、尿素等酸性物质减少,并能防止其在管壁上沉积,因而有软化血管的作用,故有人称碱性食物为“血液和血管的清洁剂”。
人体的酸碱如果失去平衡,将会给身体带来极大的伤害。
比如血液的PH值有正常的7.40下降到7.3以下时,会引起疲倦乏力,头晕,呼吸急促,甚至恶心、呕吐等酸中毒症状。
人体也需要补充蛋白质无机盐离子等来调节人体内的渗透压,但是如果补充过量也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如过量补充盐会导致血压升高,动脉粥样硬化,胃癌,感冒和加快骨钙丢失等诸多危害。
而当人体体温改变时人也会有及其明显的感受。
可见保持人体的平衡对于养生来说尤其的重要。
杰克·伦敦说过:“人活着是为了生活,而不是生存。
”生不仅是生命,也包括了人的生活状态。
除了身体上的平衡,人内心的平衡对于养生也是十分重要的,人的心情对于身体的内部的调节也有着极大的影响。
所谓心宽一寸,病退一丈。
消极的心态如愤怒,紧张,焦躁,悲观等会造成失眠,高血压,心肌梗塞等,可见好的心态对于身体健康的影响之大,就像人们常说的,一个人心理平衡,身体就平衡。
中医之我见
![中医之我见](https://img.taocdn.com/s3/m/2e33c26e25c52cc58bd6be53.png)
中医之我见摘要:中医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与防治的一门学科,它承载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同疾病做斗争的经验与理论知识。
但是,近年来,关于中医的争议不断,有观点认为中医是伪科学并希望政府能够取缔中医,将中医从医疗体系中剔除出去;也有观点认为中医为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政府应该大力扶持。
本文总结了各方对于中医的一些观点,并根据个人的经历与思考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中医,阴阳五行,科学性中医的根基便是阴阳五行学说,基本思想是宇宙万物相生相克,相互推动转换。
下面先简要介绍一下几种对中医不同的看法。
中医是伪科学1)中医理论体系不是科学[1],与现代科学思想、方法、理论、体系格格不入。
2)中药、针灸等中医具体疗法包涵一些治疗经验,值得挖掘,但是要用现代医学方法检验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不要轻信传统经验。
中医中的有效成分可以被现代医学所吸收,成为现代医学的一部分。
但是中医和现代医学是两套完全不同的体系,是不可能相互结合的。
没有确凿证据证明“中西结合”的效果优于直接西医治疗。
3)中药可能具有副作用。
可以看到,中医是伪科学的观点主要是针对中医的那一套阴阳五行学说,认为该学说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同时对现有的中药,针灸等传统治疗方法持保守态度,认为应该应用现有的科学手段去认真检验甄别后方能使用。
中医不是伪科学主要的中医理论:1)天人合一学说是认为人是宇宙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2],其运行发展的规律遵从宇宙这个大系统运行的规律并与其保持一致。
2)阴阳学说,中医把系统的稳定性、调节、控制、灭活机制称为“阴”,把系统的适应性、发展激活机制称为“阳”。
任何事物都有这相反相成的两面。
3)五行理论,五行学说是指一个系统中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互结合的关系。
中医称为相生、相克、相乘、反侮、生化。
正反馈称作相生,付反馈称作相克。
4)脏象理论,中医的脏象理论不同于西医的脏器理论,他以诸多脏器协同产生的功能,综合为一个系统,称作“脏象”。
中医之我见
![中医之我见](https://img.taocdn.com/s3/m/56e36e6d31b765ce04081403.png)
中医是无形的科学如果说医学是生命研究的漫漫征程,那么我觉得,中医就是赤裸着双脚,脚踏实地走在红土地上的探索者;而西医则是与地面隔绝着空气的磁悬浮列车。
西医虽然方便,快捷,但是却无法与生命的最深处进行交流,无法探知那红土地上生命的每一次萌发与衰败,只解表外,却无法透知其里。
中医,是中华文明独创的生命科学,是中华先贤五千年的智慧结晶。
《易经》是中华文化的宝典,神农氏以《易》论药,产生了《神农本草经》;黄帝、岐伯以《易》论药,产生了《黄帝内经》,奠定了古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之后,秦越人作了补充阐发,产生了《八十一难经》;东汉末年张仲景上承《内》、《难》,博采万家,著《伤寒杂病论》,创立了中华医学从理论到临床的完整体系。
这就是中国发展的一条红线,通常称为“岐黄之道”。
古中医之路,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中医之学伴随着历史的长河,千辛万苦的传承到我们手中,我认为对于整个中医来讲,那是几千年无数人的实践积累的无比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是非常宝贵的,没有这些经验就无法解决疾病问题,经验里才蕴藏着真理,蕴藏着真科学。
而同时,中医的这些经验必须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运用,才能取得奇特的疗效。
人们常说西医看到的是人体有形的一面,中医观察到的是人体无形的一面,我觉得中医不是看不到人体有形的这一面,只是他的思维更专注于身体无形的这一面,而这就是中医的高明之处,是无形的科学。
尽管现代科学十分发达,作为现代科学的现代医学也只是在人体与疾病有形的这一面几乎达到了精细之极。
然而对于人体与疾病的无形这一面却是“茫然无知”,是现代科学认识上的盲区。
所以我认为我们不能用人体有形科学的标准来衡量和判断人体无形科学,我们不能认为眼睛看得见(或借助仪器和化验看得见)的才是科学,而误认为眼睛看不见(或借助仪器于仪器和化验看不见)的就不是科学。
只知人体有形的这一面,而不知人体无形的这一面,叫做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很多人叫嚣着让中医现代化科学化,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如果真的那样,就等于让中医问道于盲,是对中医的无知。
对中医药的认识与思考500字
![对中医药的认识与思考5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10e1a0b1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3a.png)
对中医药的认识与思考500字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精髓,几千年来一直被广泛应用于中华民族的健康保健和医疗领域。
它包括中医思维和中草药药物两个方面,是一门系统而独特的医学体系。
首先,中医药的认识源自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界和人体的观察和总结。
中医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理论,强调人体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与环境和谐共生。
而其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针灸、推拿、按摩、药物等,通过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通,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其次,中医药方法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治疗疾病的观念和方式与西医有所不同。
中医强调“以病为本”,在治疗疾病时,重视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治。
中医强调辨证施治,认为不同疾病有不同的病因病机,治疗方法也应有所不同。
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以及脉诊、舌诊等特色方法,能够帮助医生全面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准确判断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此外,中草药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草药以自然草本植物为基础,运用采摘、炮制、配伍等技术经过一定处理而成,被用于中医的药物治疗中。
中草药的种类繁多,功效各异,具有广谱、多靶点的特点,对于调节人体功能、修复机体平衡具有独特的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中草药具有较长的用药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但其疗效尚未经过科学验证,需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
对于中医药的认识与思考,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
首先,中医药的疗效问题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虽然中医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但科学验证中医药的疗效仍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通过系统的实证研究和临床试验,评估其安全性和疗效,有助于明确中医药在现代医学体系中的地位。
其次,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人们对于健康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中医药是否能够适应现代医学的要求并发挥其特色优势,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探索。
此外,如何正确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加强教育培训,推动科技创新,优化中医药的制度和政策环境。
中医个人见解
![中医个人见解](https://img.taocdn.com/s3/m/7b518179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da.png)
中医个人见解
作为一名中医师,我认为中医是一门非常宝贵的医学,它源远流长,历经千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注重防病治未病,讲究因人而异,因病而治,具有独特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
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其中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舌苔、脉象等来诊断疾病;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等来判断病情;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及生活习惯等来确定病因;切诊是通过按摩患者的穴位来寻找疼痛点、感觉点等来诊断疾病。
治疗手段主要包括中药、针灸、推拿、食疗等。
中药是中医治疗的主要手段,它不仅可以治疗疾病,还可以调节身体的内部环境,达到治疗与养生的目的;针灸是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推拿是通过按摩人体的经络、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食疗是通过合理饮食来调节人体的内部环境,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总之,中医是一门非常宝贵的医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可以为人们的健康和长寿做出巨大的贡献。
- 1 -。
中医治法之我见
![中医治法之我见](https://img.taocdn.com/s3/m/041b8c262af90242a895e524.png)
中医治法之我见关之凡随着改革开放春声的响起,转眼间已经过了三十多年时间。
中医在这段时间里,跟国家同呼吸、共命运。
我们送走了沉重的过去,大步走向新的发展。
但是中国在近十几年来,无论医、教、研、药,所呈现出的都是以西医的模式为实践准绳,可是完全照搬西方的医疗模式,是不可能解决我们人民的保健问题。
在读了孟庆云老中医的《中医治法之我见》后,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中医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几千年来我们广大的人民群众与疾病斗争的伟大文化精粹,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它。
尤其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时,我们更应该发扬中医之特色,以振兴中医。
在此之中,中医治法就是其中的经典之一!正如孟老所提到的,中医学治法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治法属辨证论治体系中的一环,治法是辨证论治的子系统;二是治法又自成体系;三是中医治法能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内涵。
首先,对于“治法属辨证论治体系中的一环,治法是辨证论治的子系统”这一特点,目前有许多人认为是无证可辨,怎么来进行辩证论治呢?亦有人认为治法只是处方、用药便可,无谓辨证。
本人对此可谓是“恨铁不成钢”。
众所周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随着中医药的日新月异,我们既要有深厚的辩证论治理论基础,又要具备着实践经验,才能对新起的疾病进行研究,明确其发病机理,进而得出治法而治愈之。
而世之治病,靠的就是望、闻、问、切等四诊合参加以辨证、明理而治之。
另外,辨证—辨病—辨证这一诊断过程,是医者使用治法前应有的一道程序。
否则,其不正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又见“治法自成体系”。
以个人观点,在整个中医治法体系之中,大致可以将治法分为整体和局部两大部分。
整体治法,以三因制宜、辨证论治为纲,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而辨证治之。
局部治法,以三定一辨为纲,大致可分为定病位、定病性、定程度。
而治法体系的研究,从商周、战国时期便可见之。
如《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篇》“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
中医养生之我见
![中医养生之我见](https://img.taocdn.com/s3/m/1c35df503c1ec5da50e27043.png)
中医养生之我见吾自幼多病,中药服之十数年,却未曾领悟其养生之道。
相由心生,病从口入, 行表于知。
是以不懂,然心向往之。
结此课,悉数拙见如下。
自然万物和谐相生。
一日,一中医曰:“屠夫之下半辈子难受矣。
”吾问之何解。
曰:“道不尽。
生命有灵,屠夫之痛,报也。
”吾思之,觉此有理。
固有生灵涂炭一说,生灵,生灵,生命之灵魂,信则有之,不信则无。
大至人猿猛兽,小至鸟虫花草,无不统一于天地自然中,相生相克,紧密相连。
及至中医,乃古人于自然用之有道也。
人之肌肤,吸日月之精气;人之肺腑,通草木之呼吸;人之肠胃,容生物之营养;人之死,尘归自然。
人之种种,生老病死,无不与自然万物联系之以千丝万缕。
今通都大邑,市井之人,物欲过于清心,疾病多于健康,乃远离自然万物也。
由此,众人疲乏之际向往散心树林,疾患之时求问于中草医药。
是以自然万物和谐相生,生老病死,互不离弃。
屠夫之痛,疚也。
不治已病治未病,舍本求末不可取。
吾曾咽喉疼痛,中医大夫曰:“病因在脾胃。
”吾怪之。
曰:“咽喉疼痛,病也。
阴阳五行之乱,故病。
治病之根本不在病,而在调和阴阳。
”的确如此,西医之理,脚痛医脚,头疼治头,然中医实非如此。
中医强调对症下药,治病之根本;着重治未病,整体合一。
不偏局部而重统一,舍本求末不可取,此乃中医之精髓。
而今,有疾患者多发于心病。
若只治体病而忽视内心治疗,岂非舍本求末?而病已在,治未病,止于恶化;恢复心智平衡,即求本,止万恶之源。
推而广之,上至治国齐民,下至修身养生,均需明白此理,并用之有道。
凡事执其根本,则足以化繁为简。
然此理虽简,执之亦难。
养生,源于内心,贵在行动。
吾师言:“养生不可速成。
”吾以为,养生,源于内心,贵在行动,非一朝一夕之事。
所谓源于内心,乃人之生命或生活真正感悟。
生命乃人之根本,追名逐利,肆欲纵色,耗散精气,不可取。
须时时觉知生命之短,养生即享受生活。
所谓贵在行动,即朝夕坚持,若以忙碌为由懒于运动,或自乱节律,不可取。
发展甘肃中医药事业之我见
![发展甘肃中医药事业之我见](https://img.taocdn.com/s3/m/1b521247e518964bcf847cbf.png)
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做 强做大 。如经济强省广东省委、 省政府 做出 于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决定》 召开建设 中医药强省大 ,
会 , 出整合 资 源 、 展 事业 、 强产 业 、 扬文 化 的方 针 。 提 发 做 弘 四
川省委 、 省政府做 出《 关于加快中医药发展的决定》 召开中 , 医药发展大会, 提出由“ 振兴中医” “ 向 全面发展中医药 ” 的战 略性转移。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做出 于进一步扶持蒙 医中 医事业发展 的决定》 召开蒙医中医工作会议, , 制定了发展蒙 医中医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 , 蒙中医专项经费 由 20万 0 元提高到 20 0 ,0 万元。 我省应将中医管理局规格升格为副厅 级局, 将甘南州藏 医药研究院上划省上管理 , 并在兰州建立 研究基地。 主动争取国债 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项 目 在我省 的名额 。 要求省、 市级中医医院努力创造条件, 积极争取国家 重点中医医院建设项 目:甘肃 中医学 院应积极 申报博士点, 加强 高层次 中医药人才培养力度 , 每年至少培养 10名 中 0 医、 中西医结合研究生。应将中医、 中药统一管理, 对中医药 制剂的管理应根据具体情况 , 简化程序, 出台适合 我省实际 情况, 有助于中医药事业更大发展 的新政策。
务的信心, 从而创造 出更大的价值 。 2 加强政策支持 , 理顺管理关系 中医中药是我国灿烂文 明的组成部分 ,否定中医就 是 否定我们 自身的发展历史。中医中药事业 的发展离不开政 府的政策支持, 包括提 高中医中药从业人员的待遇 。 因为中 医药历来 以“ 便、 、 诹 胜, 简、 验 廉 而今人们片面地追求经济 效益 , 活活地把中医推到了“ 门关 ” , 鬼 上 中医不得 已而“ 挂 羊头 , 卖狗 肉”所 以, 。 从长远看 , 中医中药纯属社会福利 , 应 该把他 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区别对待。 再者 , 应该借鉴中央和其它省份的做法 , 中医药 当作 把
实验一 中医养生之我见
![实验一 中医养生之我见](https://img.taocdn.com/s3/m/0a5d0aa8c77da26925c5b0b7.png)
中医养生之我见中医是我国从古至今传承保存最好的精髓之一,千古年来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
中医与西医有别于中医目的不指在治病,更注重于“未病先防”,先养生,防止病发,而非等到生病再来医治。
中医传承了中国长期以来“和”的思想,讲究阴阳协调,形神统一。
中医如何来指导养生之法呢?1、饮食。
中有个说法叫“药食同源”,中草药很多是取自平时很常见的食物,例如大枣、山楂等。
在作为药材的同时根据各自食物自己的特性又可以用其补充所需,所以有时候开中药方子不一定是患病,也可能是调理。
中医讲各种食物的特性做出了详细的划分,例如山楂有助消化,降低血脂的作用。
我个人本身身体比较虚弱,经常食欲不振,西药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后来到中医院做了一周的“艾灸”感觉食欲有明显的改善,吃东西多了,抵抗力也就有所增强,也难怪大家都说西医治病中医养生,也是很有道理的。
另外,中医对养生有一个比较系统的阐释,例如中医学认为,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
五脏之间存在着生克制约关系,对饮食的摄入需要讲究和谐,因为任何一脏的偏盛偏衰均可累及他脏。
2、睡眠。
中医认为睡眠能够养气益胃,有良好的睡眠才能有良好的精力,睡眠大约占用一个人一天三分之一时间,因此十分重要。
现在很多中年人因为工作生活压力睡眠质量不好,身体也一路下滑,中医对改善睡眠主要措施是养心,调理好心肝脾胃,保持良好的心情才能有良好的睡眠质量。
3、运动。
人的机体功能每天都在老化,所以需要靠运动来使机体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
华佗创造发明的“五禽戏”就是模仿动物的动作来锻炼身体达到运动保健的效果,另外如八段锦、太极都有保健养生的效果。
中医讲究“形劳而不倦”形体的锻炼可使气血流畅,筋骨劲强,肌肉发达结实,脏腑功能健壮。
以“动”及“静”,即通过形体锻炼来调节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促进人体的身心健康。
4、其他。
中医有西医不具备的很多自我创新,例如火罐、刮痧、针灸、点穴等非药物的治疗保养方法。
拔火罐是现代比较流行的中医保健方法,它可以使血脉畅通,释放体内寒气,使人全身放松,收到很多人的喜爱。
中医药未来之我见
![中医药未来之我见](https://img.taocdn.com/s3/m/1498f507cc7931b765ce15f2.png)
中医药未来之我见当代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新的医学模式让医学的中心职责由治病救人转向防患于未然。
而未来的医学模式则是将调动起患者的主动性,从原本被动地接受治疗变为主动地抵御疾病,通过改善患者整体健康水平,从而促进局部患处的不利因素向好的方面转化。
中医药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未病先防的保健养生理念、个性化的辨证论治、求衡性的防治原则、人性化的治疗方法、多样化的干预手段、天然化的用药取向等,与新医学模式的相互吻合,使其发展获得了新的契机。
近代以来,在西方文化,特别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促进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一直受到多方面的关注,通过引入科学技术提升和改造传统产业成为主流做法。
在这种大形势下,我国中医药的发展逐渐进入一个新的但争论很大的阶段,其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中医药和科学技术的结合”和“中西医结合”至今仍然处于实践摸索和经验积累阶段,理论上的不明确不仅使得中医药的发展受到限制,而且直接制约了整个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事实上,这种以科学技术为主导改造中医药的做法已经显示出方法上的不可行,因此从文化角度阐明中医药的合理性已经成为发展实践的迫切要求,而及时总结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经验能够为中医药的未来发展带来根本性的启示。
文化层面从产生渊源和发展历史来看,中医药的文化、思想、理论和技术具有典型的中国文化特点,属于“早熟”型,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奇葩。
通过文化的纽带来考察文化创意产业和中医药之间的联系,二者具有非常直接的内在关系,表现在理论上则主要在于中医药知识是意会知识和个人知识,是创意的直接体现。
因此,从性质上说,发展中医药就等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当然,对上述说法达成共识需要一定的推广普及活动,而从多年来的普及经验来看,基于文化认知的中医药发展首先需要人文精神的引领,科技创新则主要起到丰富中医药现代表达的作用。
以上述共识为基础发展中医药,可以肯定的是,中医药服务业将成为最具人性化魅力的内容产业,因为中医药的创意原理就是直接源于和基于人性的性质和功能,并显现在中医药的个性化医疗保健和养生康复服务的特色等诸多方面。
中医药治疗小儿新发感染性疾病之我见
![中医药治疗小儿新发感染性疾病之我见](https://img.taocdn.com/s3/m/7948f5a8284ac850ad02429c.png)
【 中图 分 类 号1 R 7 【 献 标 识 码 】 A 【 章 编 号1 1 7 — 8 5 2 0 ) 20 l — 2 22 文 文 6 4 3 6 ( 0 9 0 — 1 60
继 20 0 3年非典 型性肺炎 ( 简称 非典) ,0 8年 , 后 20 在儿童 群体 中再发手足 口病 , 这些致 死感 染性疾 病 引 起全社会 的广 泛关注 。此外 , 其他新 发 的感染性 疾病
作 者 单 位 :5 0 I昆 明 , 南 省 中 医 院 儿 科 , 师 , 士 研 究 生 导 师 。 研 究 方 向 : 西 医 结合 治 疗儿 科 疾病 。 李 16 一) 女 副 硕 中
【 要 】 就 非 典 型 性 肺 炎 ( 称 非 典 ) 手 足 口病 现 象 , 析 了现 代 医 学 治 疗 小 儿 新 发 感 染 性 疾 病 的 困 摘 简 、 分 难 及 不 足 , 现 代 医 学 的 角 度 提 出 了 中 医 治 疗 小 儿 新 发 感 染 性 疾 病 的 立 足 点 、 势 , 出 了 中 医治 疗 小 儿 从 优 指
易被人们 所忽 视 。如何 运用 中医药 治疗 小 儿 新 发感 染性疾病 , 弥补 现代 医学 在 治疗 上 的 缺 陷和不 足 , 是 中医儿科 界需要认真 探索 的课题 , 现探 讨如下 。
我对中医的独特见解:学习心得篇
![我对中医的独特见解:学习心得篇](https://img.taocdn.com/s3/m/b7fef54d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ef94e60.png)
我对中医的独特见解:学习心得篇中医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学问,我在中医的过程中,获得了一些独特的见解和心得。
以下是我对中医的独特见解的总结:1. 综合治疗方法的重要性中医注重综合治疗方法,将药物治疗、针灸、推拿、气功等多种疗法结合起来,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我认为这是中医的独特之处,也是其成功的原因之一。
综合治疗方法不仅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上改善病情,还可以提高治疗效果,缩短康复时间。
2. 强调个体差异和整体观念中医强调个体差异和整体观念。
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是不同的,中医医师会根据个体差异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中医注重整体观念,认为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系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因此,在治疗疾病时,中医会综合考虑整体情况,而不只是局限于特定的症状。
3. 强调预防和调理中医注重预防和调理,强调身体的自愈能力。
中医认为,预防疾病比治疗疾病更加重要。
通过调理身体,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可以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还注重调理身体的平衡,包括调理脏腑功能、平衡阴阳等方面,以维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4. 重视中草药的疗效中医药是中医治疗的核心,中草药被广泛应用于中医治疗中。
我中医的过程中,深入了解了许多中草药及其疗效。
中草药的疗效是通过多种活性成分的综合作用来实现的,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草药治疗疾病不仅可以缓解症状,还可以调理身体,提高整体健康水平。
5. 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性中医是我国的传统医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在中医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性。
传承中医的经典理论和治疗方法,同时结合现代医学的发展,可以更好地发挥中医的疗效和优势。
我认为,传承和发展是中医发展的关键,也是中医能够与时俱进的重要保证。
以上就是我对中医的独特见解的心得。
中医作为一门宝贵的学问,不仅对疾病的治疗有着独特的贡献,更重要的是对于健康的维护和预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会继续中医,不断探索其中的奥秘,为人们的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医学发展之我见
![中医学发展之我见](https://img.taocdn.com/s3/m/30539f1dbcd126fff6050b1e.png)
中医学发展之我见曲晓璐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长期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是代代相传并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风格和切实临床疗效的医学体系,它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倡导天人相应、宝命全形、整体观念等思维方式的哲学思想至为密切,中医理论的探索方法和解释依据,以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历代文化为背景,逐步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的医学发现和医学发明,直至今天还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
中医药学的多学科研究,是当代中医药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
由于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及中国封建社会的巨大影响,中医药学的发展在很长时间内呈现一脉相承的特点。
回眸近百年的历史,20世纪初,随着西方思想文化对传统中国文化的冲击,随着中西医汇通思潮的兴起,许多学者意识到开展多学科研究是振兴中医药事业的必经之路,尤其是近20年的学科渗透和分支,带动了中医药多学科研究的蓬勃发展。
1.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医药多学科研究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战争和文化的侵略,西洋医学渗入我国已呈渐炽态势,侵略者意识到医学是文化侵略的最好借口,在中国大肆开设了教会医院和医学校,西方医学的涌入在极大地冲击中医药学的同时,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医药多学科研究的发展,中国传统医学为适应近代、现代科学的发展,有些中医学家主张以西医之长,补中医之短,成为汇通学派的先声:代表人物之一的恽铁樵认为:强调病源和局部病灶的重要性,中医重“形能”,讲“气化”,顺乎自然,治疗用药强调外界环境的影响,故中西医互有优势,可以殊途同归。
张锡纯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是一部很有价值的中西医学汇通的专著,中西医汇通学派是西医传入中国以后两种医学体系相互渗透的结果。
当代中医药学的多学科研究是开始于中药药理研究,从20世纪初至新中国成立前约40年间,我国早期从事中药现代研究的,主要是一些自欧美和日本留学归国的学者,研究内容先是化学、药理学,其后是生药学、再后是中药临床,与当时国外研究情况基本相似:1923年陈克愤等人着手研究中药当归和麻黄,次年发表了当归粗制浸膏的动物实验结果,证明对平滑肌有兴奋作用,并报道了麻黄的有效成分麻黄素的生理作用与肾上腺素类似而持久,其效能完全与交感神经兴奋剂相同,从而引发了国际上研究中药的一次高潮。
我眼中的中医药1000字
![我眼中的中医药1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4b06a927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c02044b.png)
我眼中的中医药1000字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独特的宝贵文化遗产。
它以中药、针灸、推拿等为主要治疗手段,通过调理人体阴阳平衡和经络气血的流畅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我眼中,中医药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首先,中医药有自己独特的辨证施治理论,强调治病不仅仅要对症下药,更需要从整体上分析病因、病机和病理变化。
这与西医药学的病因学和病名学有所区别,注重治疗的个体化和整体化。
其次,中医药注重平衡,强调人体的阴阳平衡和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
中医药理论认为,疾病是由于阴阳失衡、气血不畅或脏腑功能失调所引起的。
因此,治疗时要通过中药调理、针灸或推拿等手段来平衡和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和经络气血的流通。
第三,中医药强调预防为主。
中医药有“守中、急上、柔下、奇正”等重要原则,即强调在疾病未发作之前就要加强自身的免疫力和身体抵抗力,通过适当的锻炼、合理的饮食和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药发展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理论体系。
它不仅能够治疗各种常见病和慢性病,还对一些疑难杂症和慢性复杂疾病有独到的疗效。
例如,针灸可以缓解疼痛、调整内分泌和神经系统功能,中药可以治疗感冒、消化系统疾病和妇科疾病等。
中医药在我国已经成为重要的医疗保健方式和文化传统。
不仅我国广大民众普遍接受并信赖中医药,许多国家和地区也开始重视和研究中医药,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中。
这不仅有助于发展中医药事业,在经济上也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中医药也面临不少挑战和争议。
一方面,由于中医药理论体系复杂,理论依据不完全符合现代科学标准,因此在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存在一定困难;另一方面,不少人对中医药持怀疑态度,认为其治疗效果不如西医药科学准确。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去推广中医药的协调发展,既要尊重和继承传统中医药文化,又要不断创新和完善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实践。
我们可以通过进一步加强中医药的科学研究,提高中医药的临床效果和质量,增加中医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使中医药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健康。
中医药与我范文范文
![中医药与我范文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e5465b8c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36.png)
中医药与我范文范文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深深地影响了我。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从小就接触到中医的知识,深深地被中医药的智慧所打动。
首先,中医药是丰富的。
它包括了中草药的使用、针灸、按摩等多种治疗方法。
这些方法在几千年的发展中被不断完善,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这使得中医药能够应对各种疾病和症状,无论是感冒、发烧还是慢性病,中医都能够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
这种多元化的治疗方式,为我在面对疾病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其次,中医药是综合的。
中医看病注重整体观念,强调人体的阴阳平衡和脏腑功能的协调。
它将人体看作一个整体,把疾病视为身体一些功能失调的表现,而不是单纯地针对症状进行治疗。
这种综合性的治疗思路,让我认识到了人体的复杂性和内外因素的相互关系。
当我感觉不适或患上疾病时,我会综合考虑生活习惯、饮食、气候等多方面的因素,积极运用中医的理论和方法来寻找根本的原因并加以调节。
此外,中医药是安全的。
中药是以天然草药为主要原料,经过科学配伍而成。
它不同于西药的合成成分,因此不会产生副作用或依赖性。
在使用中药治疗时,我总是能够获得放心和安全感。
此外,中医药强调预防为主,重视调节身体的平衡状态,因此能够从根本上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降低患病的风险。
最重要的是,中医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精髓。
中医药的理论体系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对健康和疾病的总结和思考,体现了中国人从古至今对生命和健康的深刻理解。
中医药不仅关注疾病治疗,更注重身心的和谐。
它强调饮食起居的调整,提倡适度运动和养生保健,使人们保持良好的体态和精神状态。
我堪称受益匪浅,不仅在面对疾病时能够得到有效的治疗,更能从中领悟到健康和幸福的真谛。
总的来说,中医药对我影响重大。
它的丰富性、综合性和安全性,让我在面对疾病时有更多选择;它的文化底蕴,让我更加关注身心的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
我希望将来能够学习更多关于中医药的知识,传承和发扬中医药的智慧,为人类的健康和幸福做出自己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之我见
——《中医战略》观后感
作者:王静
若非要写此篇观后感,我不会仔细去看这本著作,但观后却感慨颇多,为抒抑郁,略述一二。
我辈之悲哀
我辈成长于新社会,千千万万与我一样的年轻人,但接触到凡与古代文化相交的事务,总觉之“旧”。
我们用电脑、mp3/4听歌,却懒得坐在茶馆里听首小曲;看奇幻小说,读张小娴,却难耐得住仔细读读唐诗宋词;用输液瓶快速治好发烧感冒,却不屑于等待煎锅里的苦口良药。
我们口口声声说自己是炎黄子孙,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儿女,却做着与西方人无异的事情。
我们不了解古代文化,变革传统伦理,努力让自己变成新新人类,在生活上和思维上逐渐与国际接轨,而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技艺却离我们越来越远。
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已经背离了自己的民族。
中医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离我们比任何传统文化都要近,也都要远。
讲其近是因为它一直存在于我们生活中并未远去;讲其远是因为,我们日常所了解之中医却与传统中医有天壤之别,就我个人而言,也算受过教育之人,起初理解中西医关系,总觉之,西医为主,中医为辅,大病、难病、外伤病,中医无法医治,只靠西医;若需养生、进补再找中医。
殊不知,中医之重宏观,于大病、难病更有不可估量之特效。
至于外科手术之类,三国时期就有华佗建议为曹操开颅,可见中医于外科之类病的治疗历史已久。
中医药新悟
通读全书,也算对中医药有了新的感悟。
中医是宏观,用在哲学上的术语来说,中医讲究整体,这与人体构造相互吻合,人体本身各器官、系统盖有机相连,局部发生问题,牵连的部位可能不止一处,所以中医能够从个人整体把握病情,运筹帷幄,从而使整个肌体达到中体平衡;而西医则只从解剖学上,针对“点”的治疗,也就是微观的“一对一”,往往会出现医好此病出彼病的情况。
用另一种哲学术语来解释中西医的话,我看“感性”与“理性”二词语再合适不过。
中医重感性,将自然之发展,阴阳、五行之说运用其中,针对个体不同体制特征来具体对待,也就是所谓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西医则更重理性,对“症”不对“人”,提炼出统一理论发展,将其如数学公式办套用于所有人,而人与人体质不同,难免会出现不适。
中西医两者还存在有一大差别,即两者与药的关系。
谈及中医,其内涵必指“医”与“药”,中医之中,医与药密不可分,好的中医必善用药,每一症状用药不同,多一分少一味,药效必不相同,而再好的中药若没有良医调配,也许只能变成害命的毒药;西医则医药可分,医生只管看病,药则由于是提纯的化学成分,开出来的药完全可以量化,医药两者完全可以分家。
中药最重要一点就是对我国卫生医疗事业发展的重大作用。
西医无论是在检测、治疗等方面都是一项不菲的花费,这也是我国人出现看病难的重要原因,不得不承认,各大医院侧重西医。
中医重养生,防患于未然,其花费少,成本低,疗效显著,对我国收入不高的9亿
农民来说,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从另一途径提高农村的医疗卫生水平不失为良策。
中医药发展之步履维艰
略领中医之奥妙,便感叹其发展之艰难。
中医药整个文化的传承堪忧,中医药本是我国之瑰宝,但整个国家对其重视程度远远不足。
这不禁让我想起端午节被韩国注册为他们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事,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追求快速的经济增长本无可厚非,但是对文化遗产的忽视程度却令人痛心,中医药若再不传承发扬,不知何日又被他人霸占。
看韩日电视剧,往往会出现所谓的汉医院,专做针灸、按摩,主演也常常会拿着装着中药的补品饮料喝,而我们的电视剧里最常出现的竟是可乐、汉堡、披萨,文化此事绝不是一朝一夕便可形成,它存在于各种形式的传播、无形的熏染之中,可以说我们国家对中医药不论是在政策、资金还是在宣传力度上都还是起步阶段。
中医药事业后继无人,我国的教育体制本来就存在弊端,而在目前的中医药的教育上明显是更大的败笔,中医学院学生学更多的西医,弄得不中不西,中医之深奥之处并不得全部领会。
对比韩国,这个曾经对我中华民族来说是弹丸之地的小国,如在医学教育方面,中西医严格分家,从事中医者不得学习西医,从西医者不接触中医,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两者的纯正性,更有利于中医的发展,难怪韩国人的中医发展较快。
由于历史原因中医曾被排挤,出现了断层,目前70岁以上的名优中医只有300余人,泱泱大国,13亿人口,这一数字比,令人深思。
老人即去,后继无人,前景莫测。
黑暗之中的光亮
中医药是我国重要的古代文化,发展至今已经5000余年,但绝不能因为时代的发展就将之遗弃,更应该对之加强保护,不断完善,将其从新拾起。
目前已经有很多有识之士开始积极发展中医,在澳大利亚、美国等地,由于华人的宣传与引导,中医药已经慢慢进入西方社会,其步伐虽缓慢,但毕竟有所发展。
正所谓,“攘外必先安内”,中医药只有在自己国家发展鼎盛了,才能惠济他国。
不久的将来,随着我国政策与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中医药事业也定能不断壮大。
其实,令我看到光亮的是一些不为正规的“足疗店”,一日去足疗,足疗师傅按住穴位,问我疼否,我回答疼,便告知我,睡眠不好,质量不高,回想睡眠质量,果如所说,其技艺可见一斑。
目前各类足疗、按摩店铺兴起,说明国人对中医药的需求与日俱增,中医药的发展也在顺应社会不断发展,电视上各种养生讲堂,其实都是中医药的一支。
这类行业虽不正规,但却给人以希望,世人并没有放弃中医药,我们只是用我们的方式来领悟、运用它,虽然我们缺乏正统的医师,没有规范的体系,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这样一个大的需求背景下,中医药一定会朝着一个更为理想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