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

一、基本情况

1、本学科已有工作基础和水平

本学科由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和病理学教研室为主体,并联合附属瑞金医院病理科等从事病理诊断和病理生理学研究的优势力量,形成一个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的学科团队。其中,病理生理学教研室于1956年在章德馨教授的带领下建立;随后,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教授、徐也鲁教授和张启良教授先后担任教研室主任取得系列成果。1984年成为首批上海市地方高校重点学科,1995年成为基础医学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成为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博士点学科。2002年开始,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陈国强博士担任教研室主任,使教研室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在国际相关研究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研究团队。2005年建成了“细胞分化与凋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病理学教研室于1952年在著名病理学专家邓裕兰教授的带领下建立,随后在郭寿延、王瑞年、王宝美和赵雁飞等知名教授以及现任学科带头人姜叙诚、傅国辉教授的带领下,从事免疫病理、消化病理、骨病理、膜蛋白等方向的研究工作,先后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上海市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2007年“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学科成为国家重点学科。

本学科围绕国家重大需求,瞄准学科发展前沿,已经形成了以学科建设带动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病理诊断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全面发展格局。涌现出一批整体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形成了以长江学者、上海医学领军人才、知名教授领衔的具有较强实力和发展潜力的团队优势。目前,本学科拥有教授13人、副教授14人、讲师18人,

获得博士学位的人数占所有人员比例的55.56%,大多数教授和副教授具有出国留学或进修的经历。从2001年至2006年间学科培养了博士研究生37人(已授予学位13人),硕士研究生61人(已授予学位26人)。

2001年以来,学科承担了一批有重大影响的国家基础研究项目、重大攻关项目,包括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的国家“973”计划、“863”项目、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研究总经费超过2500万元,获得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医学科技一等奖等学术奖励。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不含国内刊物)发表50多篇学术论文,其中,在影响因子大于5的刊物上发表23篇,并得到大量引证。获得5个发明专利。

在“十五”211工程建设期间,学科建立了细胞分化与凋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面积达到2000多平方米,拥有了比较完整的实验技术体系,配备了精密仪器设备,引进了一系列用于学生实验的软件系统,固定资产总值达到3000多万元。实验室还与国内外知名学者和实验室建立的紧密合作关系,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奠定了重要基础。

近年来,本学科瞄准国际前沿和国家需求,形成以现代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化学生物学和细胞分子病理学为基础的现代病理和病理生理学的发展态势,并围绕重要疾病和重要细胞生命活动的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白血病细胞分化和凋亡病理生理学研究方面,本学科以白血病细胞为研究对象,致力于细胞分化与凋亡的研究,强调假说和国家需要驱动的原创性研究,在国际上首先提出了低氧和低氧诱导因子(HIF)-1α诱导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AML)细胞分化的理论;首先报导了磷脂爬行酶-1(phospholipid scramblase,PLSCR1)的抗白血病功能;发现了新型喜树碱衍生物NSC606985在低浓度下即可诱导AML细胞凋亡,并提出PKCδ的

剪切激活是其诱导细胞凋亡的重要原因。相关成果先后在国际重要刊物如BLOOD,JBC,ONCOGENE,LEUKEMIA等发表论文20多篇,并获得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上海医学科技一等奖等学术奖励,并获3项发明专利。

在活性氧相关蛋白质翻译后修饰与肿瘤发生发展关系研究方面,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首次提出固有活性氧总体含量及其反映的细胞固有氧化还原状态是影响细胞对化疗药物敏感性的一个决定因素,对活性氧生成剂(小分子化合物)影响促凋亡药物易感性的信号机理等提出了独特见解。在MAPK介导的信号传导的机制及其调节方面, 提出了信号分子间新的作用机制。在分子、细胞和基因工程动物水平证明了SENP1的新生物学功能、作用方式及其与肿瘤发生的关系。在与美国休斯顿德州大学MD Anderson癌症中心的E.T.YeH教授实验室的合作过程中,以我方人员为第一作者联合发表了关于乳腺癌相关蛋白修饰的高水平论文(Nat Cell Biol. 2006)。

在膜蛋白质的病理学研究方面,该研究方向对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阴离子交换蛋白(anion exchanger, AE)家族的结构与功能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蛋白质结构的角度阐明了AE家族新的生物学功能,发现了AE1通过与肿瘤抑制蛋白p16直接相互作用对细胞增殖和凋亡发挥调控作用,经过对10种临床肿瘤细胞系及500临床诊断病例的筛选,证实了AE1与p16的相互作用与胃和结肠腺癌的形成密切相关,相关工作先后发表在FEBS Lett、Br J Haematol、J Drug Target等学术刊物上。

在消化道疾病病理学研究方面,本学科围绕正常或病理条件下胃肠道感觉与运动的调节机制,开展分子、细胞、器官和整体水平的研究工作,重点研究肠道免疫内分泌细胞的(EC细胞、肥大细胞)功能异常在胃肠道感觉过敏(内脏痛)中的作用和探讨Cajal细胞和肠道平滑肌细胞功能调控的离子通道机制,分析在肠易激综合征(IBS)中这些离子通道功能变化的

规律,考察其与胃肠道动力异常的关系。在国内外重要的学术刊物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

2、当前本学科领域的发展趋势(包含国际最高水平学科和学者的学术动态)

作为医学的核心,现代医学主要由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和群体医学(预防医学)三个部分组成。其中,基础医学研究人体的结构、功能、遗传和发育,尤其是疾病的病理过程、发病机理等。上世纪50年代以来,基础医学取得飞跃发展,带动着整个医学阔步前进。同时,在医学科学化过程中,现代医学各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又呈现重新组合的趋势,新理论新技术推动医学向前发展,医学已进入全面发展的埋藏。21世纪的医学已经展示给我们一个光辉灿烂的前景。实践已经表明,生命科学将成为当代科学中的带头学科;分子生物学将对医学的发展继续起主导作用,并和生物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结合,带动医学各领域的发展,加速预防、诊断、治疗等的更新,使整个医学面貌发生根本改观。相应地,作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致力于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形态、功能和代谢的改变及其机制研究,也将面临着研究手段的更新。随着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手段的不断发展以及现代生物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从细胞分子水平深入认识人体重要疾病的病理学机制,进而推动疾病的分子诊断和药物治疗靶标的发现,已经成为当今国际医学研究的重要热点和发展趋势。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肩负着吸纳新技术并将其向临床推广应用的使命,这也是本学科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的发展趋势,也是我国中长期科技规划中的“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与人类健康与疾病的生物学基础”中规划的重要发展目标。另一方面,许多病理学研究源自于临床发现本身。同时,发病学研究必须服务与临床。实现基础与临床的相互转化,即转化医学的研究也是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更是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