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身教永远重于言教

合集下载

关于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学习体会

关于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学习体会

关于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学习体会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叶圣陶先生是我国当代卓越的文学家、教育家,他在教育方面有着杰出的贡献,被誉为一代宗师。

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影响了近一个世纪的中国教育,对于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读的《叶圣陶教育名篇》这本书收录了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有关教育的精华文章。

全书从教育杂谈、教学杂谈、语文杂谈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叶老的观点。

所编入的文章中叶圣陶老先生不仅对语文教育上的许多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还对教育上的许许多多问题作了深切详明的论述,提出了精辟、独到的见解。

其中叶圣陶老先生不仅论述了如何当好教师这个问题,还在反复强调让学生养成好习惯,或者说,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叶圣陶在1941年写的《论写作教育》、1945年写的《革除传统的教育精神》等文章中针对当时的教育的历史背景和现状论述的观点,仍然发人深省,给我们以现实的启迪和教益,使我们看到科举传统的教育精神是源远流长的,并不随之一个历史时代的宣告结束而从人们的意识中消退。

教学中的装进去、倒出来的“瓶子观点”,等等,寻“根”是可以在科举传统的教育精神中寻到的。

所选文章大都具有超越时代的教育意义,集中体现现了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即使在今天读来,仍不过时,对当下教育具有着启发意义,更是教育工作者的优秀读本。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伟大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站在了历史的风口浪尖,为探索中国的现代教育之路鞠躬尽瘁。

《陶行知教育名篇》实为我们教师的巨大财富,我读后受益匪浅。

下面我结合叶老的观点来谈谈在现在如何当好教师。

首先,不能做下列类型的教师。

1、翻译型教师。

这类教师都有一个通病,就是上课的工作是“把纸面文句翻译成口头语言。

”结果是语文教师没上好语文课,其他学科都象是上语文课。

2、天花乱坠型教师。

这类教师“喜欢发挥,可是发挥不一定集中在所讲的那篇文章”。

只要抓住某一内容,就天南地北,任意发挥。

身教重于言传,才高还需德高

身教重于言传,才高还需德高

身教重于言教,才高还需德高——浅谈教师示范与人格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赵贵凤十八连山镇阿南小学身教重于言教,才高还需德高——浅谈教师示范与人格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十八连山镇阿南小学赵贵凤内容提要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智慧的灵泉,是道德的典范,是人格的楷模,是学子们人生可靠的引路人。

换而言之,教师是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

因此,真的做了教师的我,时刻以"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八个字提醒自己。

无私奉献、以德立教、以身示教,用高尚的人格为每颗纯洁心灵的塑造而竭尽全力。

关键词言传身教师德示范人格正文一、身教重于言教“言传身教”,现代汉语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言传,口头上的传授、讲解;身教,亲自在行为上示范。

《论语·子路》中,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句名言告诉我们:领导者本身正直,即使不下命令,也能正常行政;若自己行为不端,纵然三令五申,部属也不会听从。

同时,也深刻揭示了“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为了孩子,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可以说是都费尽心思,竭尽全力。

可有时候,左叮咛,右嘱咐,千百遍地唠叨,教育孩子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然而收效却总是不尽人意,这是为什么呢?我想从老师这方面来说一说对孩子教育“言传身教”的问题。

教育如同一缕阳光,受教育者沐浴着这缕阳光,灵魂得到了唤醒。

教师是非常神圣的职业,在这种唤醒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为人师表,是最直观的模范。

我觉得教师不仅要用师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而且最好做到以下几点。

1、从仪表气质做起,培养学生人格当老师用雪亮的眼睛监督学生行为的同时,这几十双眼睛也注视着我们。

我们做事严谨的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说到做到的“品质”,对学生其实更是一本可以研读的书。

学生历来对老师外在形象格外注重,教师任何不雅的谈吐、不当的装束和体态都会招致学生的议论、模仿和反感。

因此我认为,教师应在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学生的行为时,也将其纳入自己的行为条例。

“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

“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

“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就是说,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处处要身先垂范,作为其他人学习的榜样。

这是对教师职业的褒奖,也是对这份职业的崇高要求。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认为从以下几点去理解叶圣陶先生的这句名言。

一、热爱自己事业,忠于职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家的富强与国家的教育兴衰密不可分。

我们教师担负着教育下一代的神圣职责,担负着科教兴国的重任,这对于我们的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更应该肩负起这份责任。

平时工作中,要身体力行,做到严守法纪,钻研教材,精研教学,尽心尽职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

二、身教重于言教,规范行为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深知小学阶段的儿童心智属于启蒙阶段,他们对于这个世界好奇心强,喜欢模仿。

我们教师的一个动作,甚至一些习惯都会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些情感会对他们的成长带来影响。

作为教师,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处在学生严格的监督之下,没有有任何人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如教师一样的深远的影响,所以说身教重于言教,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我们教师一定要规范自己的行为,以身作则,时时以自己的言行去感化学生。

三、注重自己仪表,树立威信
我们教师职业的神圣性,注定我们仪表能够体现这份职业的特点,平时我们要做大方、得体、整洁,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亲和力。

这份亲和力,久而久之,便会变成一种榜样,一个威信,但教师的威信并不会完全靠衣着打扮来树立,也不是靠自己的严厉,不可侵犯来树立,应该是在建立和学生在平等的基础上,去关爱学生,讲清道理,做学生的贴心人。

以上三点,是我在多年的教学中一些浅陋的认识,在今后工作中,我会更加去领悟“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的深层含义。

《叶圣陶教育名篇》心得体会

《叶圣陶教育名篇》心得体会

《叶圣陶教育名篇》心得体会《叶圣陶教育名篇》心得体会「篇一」假期,我认真阅读了《叶圣陶教育名篇》,受益匪浅。

本书收录了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有关教育的精华文章。

全书从教育杂谈、教学杂谈、语文杂谈等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所选文章大都具有超越时代的教育意义,集中体现现了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即使在今天读来,仍不过时,对当下教育具有着启发意义,更是教育工作者的优秀读本。

本书《论写作教学》一文的阐述更是精辟,谈到写作,叶老这样说:“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同学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

”叶老正是想告诉我们,丰富的生活积蓄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当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情绪的储备达到了比较丰满的程度,心中的写作欲望便逐渐萌动和强化,最后不可抑止,不吐不快。

这样的写作对学生是一种宣泄的快乐和轻松。

目前的作文现状是不少学生面对作文题目,苦思冥想,写不出一句话来,或文章空洞无物、或每每以“作文大全”或“作文大宝”类书籍中去套作“无话可写”。

难教、怕教,难写、怕写,是教师和学生对作文教学的普遍心态。

从教学角度讲,如何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导引,有效地积蓄丰富的生活体验,以使其“不吐不快”呢?联系平日教学实际,我想可以从以下方面做起:1、以活动为载体,丰富学生的生活。

倾吐,首先得有东西。

这东西是什么,便是生活认识的积累。

因此,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热爱并投入生活,从而丰富生活认识的储备,就成了作文时倾吐的重要源流。

叶圣陶曾形象指出:“写作材料的来源普遍于整个生活里,整个生活时时在那里向上发展,写作材料自会滔滔地无穷尽地流注出来。

” 这正是叶老教给我们的指导学生作文的正确的指导思想。

所以我们要创造各种活动机会,让学生走出课堂,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让学生阅读社会这本“无字之书”;2、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记录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

生活中多是些平淡零碎的小事,稍纵即逝。

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观察力,方可积蓄丰富的生活体验。

《叶圣陶教育名篇》读后感

《叶圣陶教育名篇》读后感

《叶圣陶教育名篇》读后感《叶圣陶教育名篇》读后感《叶圣陶教育名篇》读后感1对我而言,大家的作品,读来甚是艰涩,一直不愿意去读,更何况书中之乎者也甚多。

但因有曾经的尴尬,于是我再次捧起《叶圣陶教育名篇》,沉下心来,细细翻阅,不觉一颗稚嫩之心在文中慢慢得以滋养。

被誉为“一代宗师”的叶圣陶,在语文教育方面有着杰出的贡献,他的教育理念——“教是为了不教”给中文教育引入了一个全新的观念。

他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如甘露一般滴入而今教育的大河之中,缱绻洇开。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这个词儿,就粗浅方面说,‘养成好习惯’一句话也就说明了它的含义”。

简洁明了的一句话却又包含着多么深刻的涵义。

“无论怎样有价值的知识,如果只挂在口头说说,而不能彻底消化,举一反三,那是语言的游戏。

必须化为习惯,才可以一辈子受用”。

而这“一辈子受用的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需要身为教师的我们做一名不忠诚于初中生这帮“大朋友”的人心的朋友,来伴同他们成长。

好的习惯不仅仅指学习习惯,还有生活中的各种文明行为的习惯。

轻手关门窗,离开教室将凳子放在桌下,坐有坐姿站有站相等等,这些好的习惯的背后又蕴藏着更多的心思:不打扰别人,确保学习环境的整齐有序,有一副更好的精神面貌。

致力于习惯的培养,艰巨却也同时很具成就感的一项工程,我将努力,同时也将继续潜心研读叶老先生的教育思想,并积极应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去。

《叶圣陶教育名篇》读后感2读着叶老的话,想想自己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更感觉好习惯的重要性。

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由于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差,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反复,出现波动,但好习惯又是他们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不仅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坚持不懈的精神,更要注意讲求方法,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讲到方法,首先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通过不断地学习加强自身修养。

并牢记“正人先正己”“身教重于言教”这些名言,懂得其身正则不令而行的道理。

以叶圣陶教育思想引领高中政治教师的专业成长

以叶圣陶教育思想引领高中政治教师的专业成长

以叶圣陶教育思想引领高中政治教师的专业成长1. 引言1.1 概述叶圣陶教育思想叶圣陶(1894-1988),是中国教育家、思想家,被誉为“新文化运动先驱”和“中国教育革新的先驱”,他提出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叶圣陶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他强调“以人为本”,提倡“因材施教”,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发展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他倡导“德育兼修”,认为教育应该全面培养学生的品德、智慧和体格。

叶圣陶还强调教师的重要性,提出“教育教师,教育之本”。

他主张教师要有高尚的师德和专业水准,对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叶圣陶的教育思想体现了教育的人本性、全面性和社会性,对当代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高中政治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可以借鉴叶圣陶的教育思想,全面培养自己的教育素养和专业水平,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教师个人的价值和学校的教育目标。

【2000字】1.2 高中政治教师的专业成长意义高中政治教师的专业成长意义在教育领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高中政治教育的从业者,政治教师们肩负着培养学生政治素养、培养国家栋梁的使命。

他们的专业成长不仅关乎个人的职业发展,更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政治素养和思想觉醒。

高中政治教师的专业成长意义可以从多个方面来阐述。

政治教师作为学生政治思想的引领者,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和文化修养,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

政治教师的专业成长可以带动整个学校政治教育的水平提升,促进学生政治思想的成长和发展。

政治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是对教育现代化的追求,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体现。

高中政治教师的专业成长意义重大,不仅关系到个人的职业发展和成就,更关系到学生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未来国家的发展。

通过不断提升教育水平和专业素养,政治教师们可以更好地履行自己的教育使命,为培养具有政治素养和国家责任感的新一代做出贡献。

【字数:274】2. 正文2.1 叶圣陶教育思想对高中政治教师的启示叶圣陶是近现代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教育家,他提出了许多有深刻启示意义的教育思想,为高中政治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摘要:“身教最为贵,行知不可分。

”这是叶圣陶先生曾告诫教育者们的一句话。

无声的“身教”往往胜过有声的“言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很多优秀品质的养成,都与父母的言传身教分不开。

关键词:父母身教言教第一任老师人们常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对于社会这个大环境而言,家庭教育从微观的角度直接影响于人,在人的教育和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教育发展史上,人们很早就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的教育职能很早就存在了。

中国古代就有“岳母刺字”“孟母三迁”等故事和《大公家教》、《颜氏家训》等家教文献。

在我国,历来就重视亲子关系,重视长辈对子辈的家庭教育。

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身教重于言教。

“母亲每天都在帮年迈的奶奶洗脚,孩子看在眼里,也记在心里,当母亲正准备自己洗脚时,孩子也自然而然地帮母亲端来了一盆热腾腾的水……”相信大家对中央电视台的这条公益广告都不会陌生。

但很遗憾,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有着很多的相反例证。

我们学校门前是一条宽阔的主要街道,街道正中是禁止通行的“双黄线”,而两边不远处都有一个横穿马路的地下通道入口。

为了到马路对面的公园去玩耍,我们总能看到一些家长为了少走几步路,手牵着孩子横穿马路的“双黄线”。

有一次,我看到一位7岁左右的小女孩要求父母亲与她一起从旁边的地下通道横穿马路,但其父亲硬拉着孩子要横穿马路,孩子说这样不安全,老师不让这样过马路,要走地下通道。

但父亲却轻描淡写地对孩子说:“没关系,有爸爸保护你!”在此后的半个小时内,十几对父母带着孩子横穿了马路,但走地下通道的只有一对。

“身教最为贵,行知不可分。

”这是叶圣陶先生曾告诫教育者们的一句话,无声的“身教”往往胜过有声的“言教”。

学校教育孩子过马路时要走地下通道或“斑马线”,说上10遍、20遍,也比不上家长带孩子横穿一次马路。

从这个意义上讲,家长是孩子的首任老师,很多优秀品质的养成,都与家长的言传身教分不开。

“言传”与“身教”哪个更重要

“言传”与“身教”哪个更重要

“言传”与“身教”哪个更重要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身教最为贵,知行不可分。

”对于学生而言(尤其是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教师是具体道德概念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学生仿效的标准。

许多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但是对于如何教育好孩子却一头雾水,不完全了解。

怎么才能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呢?如今社会教育的形式多样化,让许多家长分不清到底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才能让孩子健康的成长,我们知道父母教育孩子不能光靠嘴上说,更重要的是要用实际行动来影响孩子,父母的行动对孩子来说,就是榜样,是一种潜移默化无声无息的教育。

不少父母总爱不停的说教,可是说了却不做出个样子来给孩子看看,这使孩子对父母所说的道理也往往只停留在枯燥的道理上,这一来道理也成抽象的、空洞的东西了。

教育家陈鹤琴认为:“应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来进行教育,他总结概括了幼儿共同存在的八个方面的心理特点和三个学习过程,即:好动、好模仿、好奇、好游戏、喜欢合群、喜欢野外生活、喜欢成功和称赞八个心理特点;感觉、想、动作三个学习过程。

针对以上所说的观点,儿童好模仿的心理特点是孩子幼儿到少年时期的主要学习方法。

模仿能产生好的效果,也可以产生坏的效果,关键在于所模仿的对象是怎样做的。

马克思说过这样一句话:“你可以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影响孩子,可最好的方式还是你的行动。

”别林斯基也曾说:“父亲和母亲的一切生活,一举一动应作为儿女的榜样,也是父母对儿女相互关系的基础,这就是向往真理,却不倾向于自己的境界。

”俗话说“欲教子先正其身”父母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就是对孩子进行无声息的习惯培养,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这点很重要,而家长和教师的一举一动都是孩子的模范,他们善于模仿,因为他们的脑是纯洁的,而且往往富于模仿性,看到好的举动无形之中就得到好的印象,反之则得到坏的印象,正所谓“习于善则善,习于恶则恶。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人的行为习惯和所具备的能力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而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的起点很重要,所以有些能力就要从小培养,要培养就得适当的放手,给孩子足够的空间,任其驰骋,让孩子边成长边经历各种不同的事情,这样,家长轻松,孩子快乐,在这种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孩子得到应有的锻炼,否则孩子对成长的回忆将是苍白的没有亮点。

言传不如身教

言传不如身教

言传不如身教古往今来,众多思想家、教育家都非常重视身教。

如《孟子?滕文公上》说:“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论语?泰伯第八》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中庸》说:“居上不骄,为下不倍。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率先垂范是教师言传身教的无声号令。

”单纯的言教效果并不好,一个老师或者家长自身能否言行一致,很大程度上决定教育效果的优劣。

就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所以很多人都强调“身教重于言教”,认为道理说教不如以身示范。

那么身教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好的教育效果呢?一、言语目的明确,身教润物无声言教即使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也改变不了明确改变或培养孩子某种行为表现或品质的目的,所以言教是一种要求,相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外在要求,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需求往往需要主体的某种触动,而这种触动是外在言语难以激发的。

记得有一个学生经常欺负同学,特别喜欢用暴击解决问题,曾经把一个同学的颈部用绳子勒出很深的一道红印,吓的老师、学生魂飞魄散,这个学生的家长来到学校,了解情况后二话不说对自己的儿子就是一顿暴打,老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拉开,原来这个孩子在家里经常遭受家庭暴力,内心对暴力虽然很痛恨,可是却只学会用暴力解决问题,我们可以想象言语教育想要在这个孩子身上发生作用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情。

但是身教往往可以创造一种可以实践的环境,孩子在慢慢观察尝试的过程中渐渐有了自己的体会,产生兴趣,转化成内在的动力。

记得有一个学生曾经说自己的梦想是做一名中医,这让我很好奇,我问她怎么会有这样的梦想,她说家里人就是中医,家里有很多中医的书籍,父母也会经常说一些中医的知识,所以她比较了解这个职业,并且产生兴趣,就这样一颗成为中医的梦想种子就种在她的心间,而这是言教无法传递的,并且言教过多会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身教润物无声慢慢渗透,当孩子发现时已经渐渐看到效果。

二、身教具有示范作用,指导性更好我们经常看到身边有很多非常会讲道理的家长,比如上课要认真听讲、要多看书、见到长辈打招呼等,可是孩子在这种反复唠叨中似乎并没有什么长进,因为很多家长想当然地认为孩子知道怎么读书、怎么认真学习、如何与长辈打招呼,事实上孩子只是明白道理,但是并不知道怎么做。

身教重于言传—浅析身教的重要性

身教重于言传—浅析身教的重要性

身教重于言传—浅析身教的重要性作者:黄丽莉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17期摘要:教育是热情的感染,是行动的传递,身教远胜于言传。

叶圣陶也说:“身教最为贵,知行不可分。

”关键词:身教;教育中国有句俗语:言传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

自古就有“孟母三迁”成就了孟子的伟大。

在现代社会,我觉得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离不开“身教”,这也跟现在教育理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观念不谋而合。

《庄子·天道》也说:“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

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这句话可以简单解释为:用言语来教导,不如用行动来示范。

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应帮助他(她)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也就是说让孩子们先学会尊重与感恩,这与学校推行的“三善三好”,“孝亲·尊师”等教育理念相辅相成。

一、在生活方面:对于言传身教,自古就有“曾子杀猪”的故事流传千古话说曾子的妻子想去市集,儿子想跟着,妻子随口一句:“回来杀猪给你吃”来打发儿子。

等妻子从市集回来后,儿子一直闹着要杀猪,妻子却很生气,曾子知道此事后,毅然决然地把家里的猪杀了,以此来教育孩子,由此可见,曾子也是很重视“身教”的。

作为班主任,在我的日程教学管理中,时刻注重培养孩子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例如,在班级管理中卫生保洁是头等大事,开始我并没有像其他老师一样孜孜不倦地强调要讲卫生、爱护环境。

只是弯下身去“谁不小心扔掉的啊?”并顺手捡起来丢进垃圾筒。

一开始,孩子们只是很好奇地看着,但时间一长,有个别孩子也会跟着老师蹲下身去帮忙,久而久之,越来越多的孩子也乐意参与进来,甚至会跟老师抢着捡起地上的垃圾……在不知不觉中,孩子們懂得了爱护环境的重要性。

每当看到这一幕,我很是欣慰。

心中又多了份感慨:我们做父母、做老师的,如果能抛开唠叨、叮嘱,以身作则。

多问几个“为什么”,少一些呵斥,那么我们的教育就不只是单纯的说教,而是潜移默化,慢慢地就会水到渠成,这样的教育效果不是更好吗?二、在学习方面:教育是热情的感染,是行动的传递,身教永远胜于言传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受教育者是教育者的一面镜子。

教育大师叶圣陶:身教永远重于言教

教育大师叶圣陶:身教永远重于言教

教育大师叶圣陶:身教永远重于言教作者:金凤来源:《新天地》2017年第11期叶圣陶,原名叶绍钧,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他主张规范现代汉语,其中包括规范语法、修辞、词汇、标点、简化字和除去异体汉字,提倡使用白话文,编写和审订了《新华字典》。

教育家叶圣陶育有两子一女,分别取名:至善、至美、至诚。

虽然工作繁忙,但孩子的早期教育,叶圣陶一直亲力亲为。

他说:“在各项教育中,家庭教育是最初最基本的一项,家庭教育是基础,基础打得好不好,跟以后各项教育的效果大有关系。

”他“永不自满”的家风,影响了叶家的每一位后人。

“对婴儿和孩子负有教育责任的,当然是父母”叶圣陶出生于苏州悬桥巷,到了叶圣陶父亲叶钟济这一辈,全家人仅靠父亲给人做账房先生维持生计。

虽是老来得子,但父亲对叶圣陶的教育却很严厉,总是以身作则,给孩子做榜样。

在父亲的有意培养下,叶圣陶性格开朗、爱看书,1907年,叶圣陶考入草桥中学;1916年,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也就是在这一年,他和妻子胡墨林组建了家庭。

胡墨林,浙江杭州人,比叶圣陶大一岁,1914年从北京女子师范毕业后,在南通女子师范当教员。

两人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婚前没有见过面。

但结婚后,叶圣陶感慨这是一段“中了头彩的婚姻”,他和妻子一生相伴,情比金坚。

1917年,叶圣陶应聘到直吴县县立第五高等小学(现在为叶圣陶实验小学)任教。

1918年4月24日,大儿子叶至善出生,小名小墨。

叶至善六七岁的时候,特别调皮,对什么都充满好奇。

一次,他见厨师用刀把鱼肚子剖开,便自己捉来一只小虾,尝试着用刀子去剖虾背。

叶圣陶见到后,把孩子拉到一边对他说:“你把虾子剁成了这样,它妈妈怎么找到他呢?”听父亲这么说,叶至善手足无措地站在那,小声问:“虾子也有妈妈吗?”“当然,它不仅有妈妈,还有爸爸,还有爷爷奶奶,也是一个大家庭,可因为你,它们家失去了一个成员。

读叶圣陶《如果我当教师》有感

读叶圣陶《如果我当教师》有感

读叶圣陶《如果我当教师》有感最近读了叶圣陶的《如果我当教师》,叶圣陶先生在《如果我当教师》一文中详细的论述了如果他做教师,作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大学教师将会怎样的工作。

读了这篇文章后,我作为一名老师,觉得很有启发。

感悟一:教育即习惯的培养【节录】如果我当教师,我将特别注意,养成小朋友的好习惯。

我想“教育”这个词儿,往精深的方面说,一些专家可以写成巨大的著作;可是,往粗浅的方面说,“养成好习惯”一句话也就说明了它的含义。

无论怎样好的行为,如果只表演一回两回,而不能终生以之,那是扮戏;无论怎样有价值的知识,如果只挂在口头说说,而不能彻底消化,举一反三,那是语言的游戏;都必须化为习惯,才可以一辈子受用。

养成小朋友的好习惯,我将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物入手;但硬是要养成,决不马虎了事。

譬如门窗的开关,我要教他们轻轻的,“砰”的一声固然要不得,足以扰动人家心思的“咿呀”声也不宜发出;直到他们随时随地开关门窗总是轻轻的,才认为一种好习惯养成了。

【反思】几乎所有的人都认可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对学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但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叶老朴实的话语中也为我们开展习惯培养指明了方向,透露出宝贵的教育财富,至少给我们这样的启示: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要把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作为首要任务来抓,良好的习惯会让孩子终身受益。

而培养孩子的好习惯都要从细微处抓起,从一点一滴抓起。

这样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观察、发现,捕捉一个个“战机”,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要有足够的细心和耐心,要一个一个地提醒、引导,抓反复,抓落实,持之以恒,直到抓出实效为止。

就学习而言,首先应该培养学生认真写字的习惯。

目前中小学生的书写水平普遍较低,字迹潦草,龙飞凤舞,卷面不整洁,让教师们头痛不已。

因此,学生入学后要养成的第一个好习惯就是将字写得规范工整,整洁漂亮。

只有扎实走好了这关键的第一步,其他学习习惯的培养才有意义,如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主动预习的习惯、不懂就问习惯,等等。

教师如何做到为人师表?

教师如何做到为人师表?

教师如何做到为人师表?常井会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

”这就是说我们做教师工作的,必须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要以自己的“言”为学生之师,“行”为学生之范,言传身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做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那么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做到“为人师表”呢?一、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教书育人,这是时代赋予我们教师的天职,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

我们在教学工作中,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做到寓思想教育于教学和各项活动中,决不能只管教不管导。

一个只埋头教书的教师,充其量只能是个教书匠,只有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师,才是一个好教师。

二、保持高尚的思想情操。

高尚的思想情操,表现为:爱生(关心、尊重、理解学生,并对学生抱有积极适度的期待等);敬业(热爱教育工作,无私奉献,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勤奋钻研,积极进取等);乐群(敬重同事,谦虚友善,互相帮助,关心与扶持,乐于合作等);克己(提高修养,增强自尊感、荣誉感和责任感,朴实乐观等)。

奉公(大公无私:在经济上清廉,品德上端正。

)三、拥有健康的个性品质。

这方面的修养和体现包括:一是丰富的知识。

过去我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就要有一桶水”,如今看来是远远不够的。

教师必须是“常流常新的河”,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二是广泛的兴趣。

三是坚强的意志。

不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总是充满必胜的信心。

四是开朗的性格。

表现为热爱人生、热爱事业、精神饱满、勤奋愉快、胸怀坦荡、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这种性格有利于产生巨大的人格吸引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且有利于克服逆境和心理挫折,不致由于孤僻、悲观、冷漠的消极情绪而影响教育效果。

同时,教师健康的性格还表现为理智、诚实,有独立性。

五是平静的心境。

教师的劳动是十分艰巨、复杂的,教师只有保持平静愉快的心境,才能给自己带来乐趣和幸福感,才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愉快的感情体验,进入兴奋状态,提高学习积极性,并因此而创造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给语文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注入了新的活力。

语文教育也正经历再次淬火,它在反思中前行。

但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中,也出现了一些无视传统经验、无视教育规律的倾向,这不能不引起关心语文教育的各届人士的高度关注。

我们认为,在当前的情势下,认真学习与研究叶圣陶等老一辈教育家的语文教育思想,实在是一件十分必要而有意义的工作。

一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如果用一句话来加以概括,那就是他经过半个世纪的思考,而概括出来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一至理箴言。

早在1922年,叶老就提出“目的在使其自生需要,不待教师授与”的观点,在这之后又多次提出类似的看法。

解放后,他在不同的场合又反复强调这一观点。

1962年,他又指出:“我近来常以一语语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

以其欲达到不需要教,故随时宜注意减轻学生之依赖性,而多讲则与此相违也。

”“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

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

”叶老在这里对如何达到这一目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与途径,这种认识,较之早期更加深入、系统。

这一思想最完整、最严密、最精确的表述是1977年12月给《中学语文》杂志的题词:“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

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为要进入这样的境界。

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

这好比牵着手走,却随时准备放手,在这上头,教者可以下好多工夫。

”在这里,叶老对这一观点作了较全面的阐述:一是辩证指出教与学的关系,二是指出教与学应达到的境界,三是实现这一标准的具体方法、途径。

此后,叶老又多次围绕这一问题作出过解释。

1983年6月他在民进外地来京参观教师茶话会上说:“刚才有一位同志说到我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后来我加了四个字:‘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师德师风专项整治心得体会

师德师风专项整治心得体会

师德师风专项整治心得体会通过集中的师德师风教育,使我对师德师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更应该重视自身师德建设,通过加强师德修养,努力使自己成为新时代的新型教师。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是为人师表。

都是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都是肩负着培养和塑造人的神圣使命,这一使命是通过教师的教学和言传身教实现的,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把“铸师魂、倡师德、练内功、树形象”作为加强师德修养的永恒主题,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时代需要,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培育出高素质的新型人才。

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精神的'重要内容,它既是教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和职业责任的具体体现,也是教师实现自身价值,追求人生幸福的最现实可靠的途径。

教师只有具备了爱岗敬业精神,才能热爱学生,言传身教,无私奉献,为祖国培养四有新人。

坚持正确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

爱岗敬业,不仅表现为热爱教育事业,安心本职工作,还应表现为时时处处坚持以正确的教育思想教书育人。

因为教书育人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教书是都是育人的基本途径,育人是教师教书的根本宗旨,教师只有坚持正确的教育思想教书育人,才能全面地贯彻教育方针。

确立认真负责的态度,精心施教爱岗敬业,最终必须落实在教师认真负责、精心施教的工作态度上,必须体现在教师教书育人的过程之中。

首先,要讲究职业道德。

教师的职业道德实际上是对事业、对学生的一种道德责任感。

伟大的时代蕴育不平凡,普通的工作中也能体现出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

作为一名新时代教师,只有不断加强师德修养,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重塑新时代教师形象,才能无愧于伟大的时代,完成好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

”人的一生也就短短的那么三万天,而在我们年幼的时候很多的东西就已经慢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一生,因此学前教育对我们的人生,对我们的成长起了很大的作用。

以身立教,为人师表

以身立教,为人师表

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美国著名作家萨克雷有这样一段话:“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

”教师的言行、学识、情趣等都是为人师表的载体。

陶行知先生要求教师,“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为人师表的地步”,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到。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

”这就是说我们做教师工作的,必须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要以自己的“言”为学生之师,“行”为学生之范,言传身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做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一、知荣明耻,修身励志“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知行先生一语道破了教育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指明了现代教育最重要、最本质的属性。

作为现代进步教育思想实践者的教师,其所要具备的师德,首先应以陶先生所言的“真”作为自己的立教之本,认真教好书,育好人。

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还要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培养和形成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博大的胸襟,才能使他们牢固树立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增强努力学习、提高能力、奉献社会和报效祖国的责任感。

作为教师,要用爱心去播种理想,去培养文明、去启迪智慧,去塑造心灵。

教师的美是学生成长的最好环境,能铸造学生高深的灵魂。

老师要有美的人格。

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和可效仿的榜样,教师的人格理更是任何力量都不可替代的。

古人云: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

如果你选择在黑板前站立,那你就对学生就应该多些宽容,多些体谅,多些平等。

如果你选择在黑板前站立,那你就不要动不动就体罚学生。

如果你选择在黑板前站立,那你就要放下你那可怜的功利之心。

如果你选择在黑板前站立,那你就要摆脱拜金主义的束缚。

如果你选择在黑板前站立,那你就要提高自己师德修养,知荣辱,明是非。

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细节显素养,小事现精神。

以做好每天每一项平凡的工作,处理好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为出发点。

叶圣陶:身教永远重于言教

叶圣陶:身教永远重于言教
l嚣 琶人/\家受 教碍.x w 聊 艘
M O D ER N W O M EN
“在各项教育 中,家庭教 育 是最初 最基本 的一项 ,家庭教 育 是 基 础 ,基 础 打 得好 不好 ,跟 以 后 各项教 育 的效 果大有 关 系。”
叶圣陶 : 身教永远 重于言教
■ 文/金凤
教 育家 叶圣 陶 育有 两子 一女 ,分 别 取名 :至善 、至 美、 至诚 。虽 然 工 作 繁忙 ,但 孩 子 的早 期教 育 ,叶圣 陶 一 直 亲力亲 为。
凡事都要换个角度去思考
到 了上 海 后 ,叶圣 陶 的工作 更 忙 了 ,而3个孩 子也 已慢慢长 大 ,有 了 自 己的想 法 和 主见 。 叶圣 陶总 教育 孩 子 们 : “话要好好说 ,事情 要好好做 。” 在 大事 上 ,叶圣 陶总 让孩 子 自己拿 主 意 ,而d', ̄lit节上他则特 别看重 。
42Ill-l:妇 艾 I 2018·02
的一 边 ,眼睛 盯住 父 亲手里 的 学 生 的课 本 。 叶 小 沫 写好 了文 章
“对 婴 儿和 孩子 负有 教育 责任 的 当然是 父母”
叶圣 陶 出生 于苏 州 悬桥巷 ,到 了 叶 圣陶 父 亲 叶钟济 这 一辈 ,全 家人仅 靠 父亲 给人 做 账房 先 生维 持生 计 。虽 是老 来 得子 ,但 父 亲对 叶圣 陶的教 育 却很严厉 ,总是以身作则 ,给孩子做 榜样 。
在 幼 子 叶 志 诚 的 心 里 ,父 亲 唯 一 一 次对 他 说狠 话 ,是 因 为一 支笔 。
那天 ,父亲 正有 事 ,便 随 口让 小 儿子 把笔递给他 ,叶至诚也没多想 ,就把笔 头朝外递 了过去。哪知 ,叶圣陶一拿 , 抓了一手的墨水。 当时 ,他严厉训斥 了 孩子 : “你拿笔给人家 ,肯定是把笔柄 朝着人家 ,不然抓着一手的墨水 ,多不 好。 同样 ,以后递剪子 、递菜刀给别人 也是  ̄l:i.cl:L,刀柄 对 着别 人 ,这 样才 安 全 。”叶至诚听 了直 点头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圣陶:身教永远重于言教
作者:金凤
来源:《现代妇女》2018年第02期
教育家叶圣陶育有两子一女,分别取名:至善、至美、至诚。

虽然工作繁忙,但孩子的早期教育,叶圣陶一直亲力亲为。

“对婴儿和孩子负有教育责任的,当然是父母”
叶圣陶出生于苏州悬桥巷,到了叶圣陶父亲叶钟济这一辈,全家人仅靠父亲给人做账房先生维持生计。

虽是老来得子,但父亲对叶圣陶的教育却很严厉,总是以身作则,给孩子做榜样。

在父亲的有意培养下,叶圣陶性格开朗、爱看书,1907年,叶圣陶考入草桥中学;1916年,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也就是在这一年,他和妻子胡墨林组建了家庭。

胡墨林比叶圣陶大一岁,1914年从北京女子师范毕业后,在南通女子师范当教员。

1917年,叶圣陶应聘到直吴县县立第五高等小学(现为叶圣陶实验小学)任教。

1918年4月24日,大儿子叶至善出生,小名小墨。

叶至善六七岁的时候,特别调皮,对什么都充满好奇。

一次,他见厨师用刀把鱼肚子剖开,便自己捉来一只小虾,尝试着用刀子去剖虾背。

叶圣陶见到后,把孩子拉到一边对他说:“你把虾子剁成了这样,它妈妈怎么找到他呢?”听父亲这么说,叶至善手足无措地站在那,小声问:“虾子也有妈妈吗?”“当然,它不仅有妈妈,还有爸爸,还有爷爷奶奶,也是一个大家庭,可因为你,它们家失去了一个成员。

它妈妈找不到它多可怜。

”听父亲这么说,叶至善羞愧极了,跟父亲道歉道:“爸爸,我错了,我不该这么残忍,下次再也不会了。


叶圣陶常说:“父母的教育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总是融入到了生活当中,一点一滴都是教育,孩子自然明白事理。

”1922年,叶圣陶添了女儿叶至美。

4年后,叶圣陶又有了小儿叶至诚。

1930年底,叶圣陶应开明书店创办人章锡琛邀请,到开明书店任编辑。

全家人从苏州搬到了上海。

“凡事都要换个角度去思考”
到了上海后,叶圣陶的工作更忙了,而3个孩子也已慢慢长大,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见。

叶圣陶总教育孩子们:“话要好好说,事情要好好做。

”在大事上,叶圣陶总让孩子自己拿主意,而小细节上他则特别看重。

在幼子叶志诚的心里,父亲唯一一次对他说狠话,是因为一支笔。

那天,父亲正有事,便随口让小儿子把笔递给他,叶至诚也没多想,就把笔头朝外递了过去。

哪知,叶圣陶一拿,抓了一手的墨水。

当时,他严厉训斥了孩子:“你拿笔给人家,肯定是把笔柄朝着人家,不然抓着一手的墨水,多不好。

同样,以后递剪子、递菜刀给别人也是如此,刀柄对着别人,这样才安全。

”叶至诚听了直点头。

长子叶至善上中学时,成绩一度很差。

这所中学教学严谨,而叶至善性格活泼,不喜太受约束。

叶圣陶考虑着把孩子转去宽松一点的学校,妻子胡墨林知道后不太同意:“至善好不容易考上了这所学校,别人想进都进不来,老师管教得严,也是对孩子好。

”叶圣陶笑了笑,劝妻子:“换位想想,如果把一只渴望飞翔的鸟整天关在笼子里,能开心吗?我们虽然是为人父母,但也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问题,他不开心,想换个环境,我们就要想办法去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

”叶至善转到了一所私立学校。

果然,学习成绩好了很多,整个人也开心不少。

1937年,叶圣陶带着家人来到了重庆,为了养活一家人,叶圣陶又重新当起了老师,日子如此艰难,但叶圣陶不忘用自己手中的笔去抗战救国。

1945年,叶圣陶一家重新回到上海。

在父亲的建议下,叶至善到开明书店做了一名编辑,接过了父亲手里的笔杆子,投入到了文字的工作中去。

父子围桌改稿
至善兄妹三人对写作都非常热心。

当时叶家出现的“父子围桌改稿”情景,让人羡慕不已。

吃罢晚饭,碗筷收拾过了,植物油灯移到桌子中央,父亲戴起老花眼镜,坐下来改孩子们的文章。

三个孩子各据桌子的一边,眼睛盯住父亲手里的笔尖儿,你一句,我一句,互相挑错。

有时候,父亲指出了作文中可笑的谬误,孩子们就尽情地笑起来。

每改罢一段,父亲朗读一遍,看语气是否顺达。

孩子们的原稿好像从乡间采回来的野花,插在瓶子里篷篷松松的一大把,经过父亲的梳理修剪,像个样子了。

叶至善介绍小时候父亲是怎样教他作文时,用了“不教”这样的字眼。

原来,叶圣陶从不给他们教授作文入门、写作方法之类的东西,仅要求子女每天要读一些书,至于读点什么,悉听尊便。

但是读了什么书,读懂点什么,都要告诉他。

除此之外,父亲还要求他们每天要写一点东西,至于写什么也不加任何限制,喜欢什么就写什么:花草虫鱼,路径山峦,放风筝,斗蟋蟀,听人唱戏,看人相骂……均可收于笔下。

父亲在教育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不教中有教,其高明之处在于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启发培养孩子的兴趣和自觉性,让孩子自觉成才,自觉成长,而不是强制、苛求。

“做人做事,永不自满才能进步”
1947年9月16日,叶至善添了女儿叶小沫。

此时,叶圣陶的3个子女都已先后成家,也有了自己的孩子。

叶圣陶把全部的爱都寄托在了孙辈身上。

叶小沫最爱写作文,爷爷叶圣陶刚好在家里改全国中小学生的课本。

叶小沫写好了文章就拿去给爷爷看。

爷爷时常督促叶小沫,把之前改过的文章多拿出来看看,这样才能进步,才不会忘记。

1967年,20岁的叶小沫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当了一名农垦战士。

她开始给家里写信,写的最多的就是给爷爷的信。

每一封信叶圣陶都会仔细看后,耐心地回复。

从黑龙江回来后,叶小沫当了一名工人。

1977年,《中国少年报》筹备复刊,叶小沫幸运地被报社录取,成为一名科普编辑。

叶圣陶知道后,主动找到孙女,再三告诉她:“不懂就问,不会就学,要不断充实自己,如果知识不广博,那么很多稿子就没法下手处理,一旦处理不当,会把错误的信息带给孩子,那样就不好了。

”永不自满是叶圣陶的家风,为此他为自己的书斋取名为“未厌居”,叶圣陶经常以自己的“未厌”精神教育子女,教子女们不要满足现状,要永远攀登高峰。

1988年2月16日,叶圣陶在北京去世,享年94岁。

叶圣陶的3个子女,长子叶至善当了一生的编辑,女儿叶至美做电台英文翻译工作,小儿叶志诚是职业编剧,后来又任文学刊物《雨花》的主编,一辈子没有停止写作。

三兄妹曾一起合作出版过《花萼》和《三叶》。

而叶家孙辈中,从事文字工作的更是不在少数。

叶圣陶去世后,叶家的每一个人都谨遵他遗留下来的精神财富,一直兢兢业业工作,踏踏实实做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