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讲课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物质的溶解性教案一、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理解物质的溶解性及其影响因素。
二、教学重点、难点:物质的溶解性及其影响因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物质的分类,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物质的溶解性。
2. 理论讲解(15分钟):a. 溶解的定义:将固体或液体物质溶解于液体或气体中,形成均匀的混合物的过程。
b. 溶质和溶剂的概念:溶质是指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指用于溶解的物质。
c. 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溶质在溶剂中能溶解的最大量。
d.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温度、压力和溶质与溶剂的性质。
3. 实验操作(20分钟):让学生进行以下两个实验,观察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溶解性变化。
a. 实验一:溶解食盐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 准备一杯水,将食盐逐步加入直至不再溶解。
- 分别将水加热到60℃和冷却至10℃,再逐渐加入相同量的食盐。
- 观察温度变化对食盐的溶解度的影响。
b. 实验二:溶解空气中的氧气的溶解度随压力的变化- 准备一杯水,倒入空气尽量多的水杉器。
- 观察氧气在不同压力下的溶解度变化。
4. 分析讨论(15分钟):根据实验结果,让学生分析温度和压力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并总结出规律。
5. 拓展延伸(10分钟):根据所学内容,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并展开讨论。
a. 溶解度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溶解实验?b. 有哪些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压力的变化规律相反?c. 为什么在冷饮中加入足够的糖后会觉得不甜了?d. 了解到物质的溶解性对生活的影响有哪些?举例说明。
6. 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帮助学生归纳出物质的溶解性及其影响因素的要点。
四、教学辅助工具:实验器材(杯子、食盐、温度计、空气尽量多的水杉器等)五、教学评价方式:1. 实验记录:学生按要求完成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2. 参与讨论: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3. 课堂小结:学生完成小结并进行互相交流讨论。
第7章 探索溶解现象第4节 物质的溶解性(课件)2024-2025九下化学沪教
(2)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概念中的“四要素”
(3)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的含义①指该物质在此温度下,在溶剂(通常溶剂为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示例1
在时的溶解度为,就是指在时, 在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 (或在时,水中最多溶解 的质量为 )。
2.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1)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表示①列表法:用表格的形式把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表示出来的方法称为列表法。下表列出了硝酸钾固体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0
20
40
60
80
溶解度/
13.9
31.6
61.3
106
167
②曲线法:
(2)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3)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①“陡升型”: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明显增大,表现为曲线坡度比较“陡”,如。②“缓升型”: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表现为曲线坡度比较“平”,如。③“下降型”: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表现为曲线下降,如。
(4)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①内因: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或溶质、溶剂的种类)。
示例3
如在时,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是 ,而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度是 ,它们溶解度不同的原因是氯化钠和硝酸钾两种溶质本身的性质不同。
②外因:温度。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5)固体物质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①溶解度和溶解性
(4)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典例2 硝酸钾、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说课讲稿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说课沿庄中学李树娟一、说教材1、本课在本章中的地位:学生在前面已学习过物质的溶解、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等知识,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物质在溶剂中溶解时不能无限制地溶解的初步概念,但学生了解不够,通过本节课知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的学习为后面知识(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的学习作好铺垫。
2、教学目标:(1)建立溶解性、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3)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3、重点与难点:日常生活中有物质不能在水中无限溶解的实例,但学生没有注意观察,没有深入探究,因而对饱和与不饱和的概念难以理解。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概念的的建立。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4、本节内容知识点:(1)溶解性:是指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
(2)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①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不同。
②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③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与温度有关。
(3)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4)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二、说教法: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的理论认为,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轰动都必须从学生出发。
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在积极主动的建构自我的知识体系。
基于此,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的求知要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知识共同探讨、平等对话。
对于知识的建构,就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除了个体探究之外,我们更应倡导合作探究。
在探究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差异,提出不同的探究目标。
最后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问题更清楚更准确。
因此本节课作为教师主要是教学的组织者、引领者,设计一定的探究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做好课本中的探究活动,教师帮助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
初中化学溶解性教案
初中化学溶解性教案
教学内容: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教学目标:
1. 了解溶解性的概念及相关知识;
2. 能够分辨不同物质的溶解性;
3. 掌握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教学重点:
1. 溶解性的定义;
2. 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教学难点:
1. 理解饱和溶解度的概念;
2. 掌握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教学准备:
实验材料:溶解性不同的物质、水、容器、搅拌棒;
课件:有关溶解性的知识点及案例。
教学过程:
1.引入
通过展示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溶解性?为什么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2.讲解
a. 讲解溶解性的定义及溶解性的相关知识点;
b. 分析影响溶解性的因素,包括温度、压力、溶质之间的分子间相互作用等;
c. 介绍饱和溶解度的概念。
3.实验
让学生根据实验材料自行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验证所学知识。
4.讨论与总结
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心得体会,通过讨论进一步加深对溶解性的理解;总结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5.课堂练习
安排相关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根据所学内容,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并写出实验步骤及预期结果。
教学反馈:
根据学生的表现和作业情况,及时进行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及时纠正错误,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
教学延伸:
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探究其他溶解性相关的问题,并加以延伸讨论。
备注:本教案为初中化学教学参考范本,可根据实际情况与学生水平调整内容和深度。
高中化学教案《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高中化学教案《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溶解过程及其热效应。
2.明确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温度、溶剂的种类和溶质浓度。
3.掌握物质溶解度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内容: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难点:物质的溶解热效应四、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在中学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学过哪些物质是易溶于水的,哪些物质是难溶于水的。
2.讲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溶解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一般而言,固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b)溶剂的种类溶剂的种类决定了不同物质的溶解性,通常来讲,相似的化学性质的物质更容易相溶。
c)溶质浓度浓溶液和薄溶液中,物质的溶解度有所不同。
在相同条件下,溶液的浓度越大,就越不容易继续溶解。
3.讲解物质溶解热效应物质的溶解过程一般都是吸热或者放热的。
溶解时吸收热量的称为正吸热,放出热量的称为负吸热。
4.讲解物质溶解度的计算方法a)饱和溶解度饱和溶解度指溶液在饱和时所含有的最大量溶质,饱和溶解度可以通过实验测定来确定,也可以由一些热化学数据计算得出。
饱和溶解度的计算公式:饱和溶解度=溶解了的质量÷溶液的b)溶质质量分数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表示溶液中单位质量溶液中所含有的溶质的质量(m)与单位质量溶液的质量(m+s)之比。
计算公式如下:溶质质量分数=质量分子量×溶质量÷(质量分子量×溶质量+溶剂质量×溶剂密度)5.课堂练习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巩固学生对于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和物质溶解度计算的理解。
6.总结回顾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并对需要注意的知识点进行强调和讲解。
五、教学评估课堂练习,作业及期末考试等方式,评估学生对于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和物质溶解度计算的掌握情况。
初中化学影响溶解度因素教案
初中化学影响溶解度因素教案主题:影响溶解度的因素目标:了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实际应用。
知识点:1. 溶解度的定义:指单位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最大量。
2.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温度、溶剂性质、溶质的性质、压强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5分钟)1. 引入主题,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溶解度。
2. 提出问题:你知道哪些因素会影响溶解度?二、讲解(15分钟)1. 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温度升高,溶解度一般会增加。
2. 溶剂性质对溶解度的影响:溶解度与溶剂的相容性相关。
3. 溶质的性质对溶解度的影响:溶质溶解度与其分子大小、极性等有关。
4. 压强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气体溶解度随压强增加而增加。
三、实验演示(15分钟)1. 进行溶解度实验,比较不同溶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2. 展示气体溶解度实验,观察气泡在不同压强下的变化。
四、讨论(10分钟)1. 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不同因素对溶解度的影响。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温度升高会增加溶解度?五、练习(10分钟)1. 针对溶解度的因素,出一些简单的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2. 带领学生讨论解答过程,强化对知识的理解。
六、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例如在烹饪过程中控制溶解度。
七、作业布置1. 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影响溶解度的因素的小结。
2. 要求学生在下节课上交作业,并进行互相评阅。
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掌握溶解度的因素,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物质的溶解度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物质的溶解度ppt教案学科领域:化学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2. 能够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1. 溶解度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2. 溶解度受哪些因素影响。
3. 溶解度曲线的特点及应用。
教学难点:1. 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及解读。
2. 实际问题中溶解度的运用。
二、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溶解现象,引发学生对溶解度的兴趣。
2. 讲解溶解度的概念:介绍溶解度的定义,强调溶解度是一个定量的概念。
3. 讲解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4. 探究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温度、压力、溶质和溶剂的性质。
5. 讲解溶解度曲线:介绍溶解度曲线的特点,如斜率、交点等。
6. 练习:让学生根据溶解度曲线解答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溶解度的概念、表示方法及影响因素。
2. 演示法:展示溶解度曲线,让学生观察并分析。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解答实际问题,巩固溶解度的应用。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溶解度概念、表示方法的理解。
2. 练习解答:评估学生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巩固学生对溶解度的掌握。
五、教学资源1. PPT课件:展示溶解度的概念、表示方法、溶解度曲线等。
2. 实际问题案例:提供给学生进行练习。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巩固学生对溶解度的掌握。
4. 溶解度曲线图:用于讲解和练习。
六、教学内容1. 溶解度的单位:克/100克水(室温)2. 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可能增大、减小或不变。
3. 溶解度曲线的应用:预测物质的溶解性、判断溶液的饱和度等。
七、教学过程1. 讲解溶解度的单位及换算:强调溶解度是一个定量的概念,让学生熟悉常用的溶解度单位。
2. 分析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了解溶解度曲线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高中化学《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教案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
高中化学《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教案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说出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能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逐步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逐步学会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体会化学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哪些因素影响物质的溶解性。
三、教学过程(一)生活导入【提出问题】碘酒中的溶剂是哪种物质?为什么不采用水作为溶剂?【学生回答】溶剂是酒精,因为碘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
【教师引导】同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这节课就来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二)探究新知【提出问题】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已经学过的知识猜测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到底有哪些?【学生回答】①碘在酒精、水中的溶解性不同,因此溶解性与溶剂有关;②蔗糖在冷水、热水中的溶解性也不同,因此溶解性与温度有关;③同样是在水中,食盐、蔗糖的溶解性不同,因此溶解性与溶质本身也有关系;……【提出问题】请观看大屏幕上展现的实验,分别探究说明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实验1:用量筒各量取5 mL水,分别加入A、B、C三支试管中,再分别加入食盐、蔗糖、消石灰各1 g,震荡片刻,静置,观察物质的溶解情况。
实验2:取A、B两支试管,分别滴入少量食用油。
往试管A中加入少量水,往试管B中加入少量汽油,振荡,观察现象。
实验3:取1支试管,加入5 mL水,然后加入3 g硝酸钾,充分震荡,硝酸钾是否能完全溶解?如果不能完全溶解,将试管加热,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回答】实验1探究的是溶质对溶解性的影响;实验2探究的是溶剂对溶解性的影响;实验3探究的是温度对溶解性的影响。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教学目标:(1)建立溶解性、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3)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教学重点:(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概念的的建立。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1)学会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问题,总结归纳结论。
教学过程:一、实验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情境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在吃火锅或者烤肉的时候,油渍不小心溅到衣服上了,妈妈在洗衣服的时候用水容易洗掉吗?生:不容易。
师:但是生活经验丰富的妈妈们对付油渍有妙招,她们会在有油渍的地方涂一点汽油,就能洗掉了,你知道为什么吗?师:这是因为油渍能够溶解在汽油中,但是不能溶解在水中,所以用水洗不掉油渍但是汽油就可以。
油渍在水中和在汽油中的溶解性不同。
师:那溶解性是什么呢?溶解性是指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中能力的大小。
比如刚才举的例子,油渍容易溶解在汽油中而不容易溶解在水中,说明油渍在汽油中的溶解能力比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大,所以说油渍在汽油中的溶解性跟在水中的溶解性相比,哪个大一些?师:那影响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呢?我们通过几个实验来探究一下吧。
(板书: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学生分组实验】P16实验1。
分别向A、B、C三支试管中加入5 mL水,再分别加入食盐、蔗糖、消石灰各1 g,震荡,静置、观察物质的溶解情况,记录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
【交流讨论】师:在三支试管中你分别看到了什么现象?生:食盐和蔗糖完全溶解了,形成溶液,而消石灰没有完全溶解,形成悬浊液。
师:为什么会这样?形成不同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生:物质的种类不同。
师:我们对比了三种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一一水中溶解性的大小,发现蔗糖和食盐都能完全溶解而消石灰不能,说明蔗糖和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性比消石灰大,也就是说: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那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个实验说明了物质的溶解性和那种因素有关?(板书:物质的性质)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继续探究,物质的溶解性还和哪些因素有关呢?【演示实验】P16实验2 取A B两支试管,分别滴入少量食用油。
九年级化学:6.3物质的溶解性教案1新版
物质的溶解性.知道饱和学一、影响想与启示】【应用】在生活和生产实际中,人们常常用酒精、汽油、氯仿、苯、香蕉水等溶【活动与探究】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①降低温度(一般情况)②蒸发溶剂毫升蒸馏水,分别放入熟石灰,振荡,观察固体是否克蔗糖全部升高温度(一般情况)②增加溶剂配套练习九年级化学试卷一、选择题1.下列四个词语中,包含化学变化的是()A.花香四溢 B.海市蜃楼 C.烟花绽放 D.木已成舟2.下列物质的用途与物质的化学性质相关的是()A.铜做导线 B.金子做金箔C.铁制炊具 D.氢气做燃料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滴加液体B.闻气体的气味C.点燃酒精灯D.熄灭酒精灯4.某粒子有10个电子、11个质子、12个中子,该粒子是()A.分子 B.原子 C.阳离子D.阴离子5.氢元素和氧元素的本质区别是()A.核内中子数不同B.核外电子数不同C.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D.核内质子数不同6.下列各组的物质中,前者属于混合物,后者属于纯净物的是()A.洁净的空气蒸馏水B.啤酒汽水C.冰水混合物矿泉水D.牛奶硬水7.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A.空气的成分是不会改变的B.氮气性质不活泼,可以做食品保护气C.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氧气D.空气中氮气约占空气质量的8.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B.分子、原子都在不停运动C.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D.分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都能再分9.下列关于原子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①通常由中子和电子构成②通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③带负电荷④不显电性⑤不能再分⑥体积大约相当于原子⑦质量大约相当于原子的质量.A.①⑤ B.③④ C.②⑦ D.②⑥⑦10.青少年应该多吃蔬菜,以补充人体所需的铁,这里的“铁”是指()A.铁元素B.铁原子C.铁离子D.铁单质11.下列同组物质全都由分子构成的是()A.氯化钠和氮气 B.水和氧气 C.汞和二氧化碳 D.氯化钠和水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所有的火灾都可用水扑灭B.所有的爆炸都是由剧烈燃烧引起的C.所有的可燃物燃烧都有火焰D.所有的自燃都是由缓慢氧化引发的13.工业用盐亚硝酸钠(NaNO2)误作食盐食用,会使人中毒身亡,亚硝酸钠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A.+3 B.+4 C.+5 D.+614.鉴别CO、O2、CO2三种气体,最简便的方法是()A.试验三种气体的溶解性B.将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C.把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中D.将气体分别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二、填空题(本题包括5个小题,每空1分,共16分)15.(4分)熟练掌握化学用语是学好化学的基础,用化学符号填空:氧化镁中的镁元素为+2价;2个氧原子;3个氢分子;氧化铁.16.(2分)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1)100mL水和100m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200mL.(2)固体碘和碘蒸气都能使淀粉变蓝.17.(3分)把X、Y、Z三种金属分别浸入稀盐酸中,只有Z能生存气泡;把Y浸入到X与硫酸根组成的化合物的溶液中,Y的表面生成一层X.则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写出一个符合要求的Z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18.(3分)如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A试管中的气体作燃料的优点是(答出一条即可),检验B试管中的气体的方法是;从该实验中,你能得出的结论是(答出一条即可)19.(4分)一定质量的纯净物A在32g氧气中充分燃烧,恰好完全反应,生成22gCO2和18g水,参加反应的A的质量是;A中含有的元素是;A中各元素的质量比是;若一个A分子中不超过8个原子,则A的化学式为.三、简答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共10分)20.(2分)设计实验证明酒精灯外焰温度最高,写出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21.(2分)根据下面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来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22.(3分)用化学方程式回答下列问题:(1)铁丝燃烧(2)实验室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3)二氧化碳通入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水中,紫色石蕊变红色.23.(3分)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1)写出一个用A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应选用的发生和收集装置是(填字母代号).(3)检验生成的气体是否是CO2,所涉及到的化学方程式为.四、综合应用题(共10分)24.(10分)金属用途广泛,其结构和性质等是化学的重要研究内容.(1)如图1是铝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铝原子的质子数为13B.在化合物中铝通常显+3价C.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D.铝可做导线是由于它具有良好的导电性(2)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2装置探究炼铁的原理,回答下列问题.①玻璃管中的现象是.②右边酒精灯上方的导管口有出现.③右边酒精灯的作用是.④有铁生成的化学方程式为.(3)如图3是探究铁生锈的实验装置,一段时间后,能观察到什么现象?(装置气密性良好,且开始时U形管两端的红墨水液面相平)(4)硫酸亚铁能用于治疗缺铁性贫血,现有纯净的铁粉112g,与足量的稀硫酸(H2SO4)反应,可生产硫酸亚铁的质量是多少?期末化学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1.下列四个词语中,包含化学变化的是()A.花香四溢 B.海市蜃楼 C.烟花绽放 D.木已成舟【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解答】解:A、花香四溢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海市蜃楼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烟花绽放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木已成舟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2.下列物质的用途与物质的化学性质相关的是()A.铜做导线 B.金子做金箔C.铁制炊具 D.氢气做燃料【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分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等.铜做导线是利用铜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金子做金箔是利用金的延展性好和光泽,属于物理性质;铁制炊具是利用铁的导热性,属于物理性质;氢气做燃料是利用氢气的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解答】解:A、铜做导线是利用铜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B、金子做金箔是利用金的延展性好和光泽,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C、铁制炊具是利用铁的导热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D、氢气做燃料是利用氢气的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故选D.【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要记忆有关铜、金、铁和氢气的性质,并能够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滴加液体B.闻气体的气味C.点燃酒精灯D.熄灭酒精灯【考点】液体药品的取用;加热器皿﹣酒精灯.【分析】A、根据的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闻气体气味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酒精灯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酒精灯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时,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B、闻气体的气味时,防止气体有毒,应用手扇动,不能直接用鼻子闻,图中所示操作正确;C、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点燃酒精灯要用火柴点燃,禁止用一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图中所示操作错误;D、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熄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4.某粒子有10个电子、11个质子、12个中子,该粒子是()A.分子 B.原子 C.阳离子D.阴离子【考点】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分析】根据已有的微粒中各微粒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解答即可.【解答】解:核内有11个质子,核外有10个电子,说明微粒带正电,则该微粒是阳离子;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原子构成中各微粒间的关系,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5.氢元素和氧元素的本质区别是()A.核内中子数不同B.核外电子数不同C.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D.核内质子数不同【考点】元素的概念.【分析】根据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据此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的种类得是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氢原子核内有1个质子,氧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故氢元素和氧元素本质的区别是原子的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不同.故选D.【点评】本题很简单,考查学生对元素的概念的理解和不同种元素之间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进行解题的能力.6.下列各组的物质中,前者属于混合物,后者属于纯净物的是()A.洁净的空气蒸馏水B.啤酒汽水C.冰水混合物矿泉水D.牛奶硬水【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分析】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洁净的空气中也有氧气、氮气等物质,属于混合物,蒸馏水属于纯净物;啤酒、汽水都属于混合物;冰水混合物中只有水分子,属于纯净物,矿泉水中有可溶性杂质、水等,属于混合物;牛奶、硬水都属于混合物.【解答】解:A、洁净的空气中也有氧气、氮气等物质,属于混合物,蒸馏水属于纯净物,故选项正确;B、啤酒、汽水都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C、冰水混合物中只有水分子,属于纯净物,矿泉水中有可溶性杂质、水等,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D、牛奶、硬水都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故选A【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质的分类,要加强记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等基本概念,并能够区分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7.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A.空气的成分是不会改变的B.氮气性质不活泼,可以做食品保护气C.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氧气D.空气中氮气约占空气质量的【考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常见气体的用途.【分析】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别是:氮气大约占78%、氧气大约占21%、稀有气体大约占0.94%、二氧化碳大约占0.03%、水蒸气和其它气体和杂质大约占0.03%;空气的成分是不会改变的错误,二氧化碳的含量再增加;氮气的用途是:制造氮肥、氮气充入食品包装袋内可以防腐、液态氮可以做制冷剂;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氧气错误,是氮气;空气中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不是空气质量.【解答】解:A、空气的成分是不会改变的错误,二氧化碳的含量再增加;故选项错误;B、氮气的用途是:制造氮肥、氮气充入食品包装袋内可以防腐、液态氮可以做制冷剂;故选项正确;C、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氧气错误,是氮气;故选项错误;D、空气中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不是空气质量,故选项错误;故选B【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同学们要加强记忆有关的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应用,本考点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8.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B.分子、原子都在不停运动C.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D.分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都能再分【考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分析】A、根据分子的概念进行解答;B、根据微粒的特点进行解答;C、根据构成物质的微粒进行解答;D、根据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进行解答.【解答】解:A.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正确;B.粒子都在不断地运动,正确;C.分子、原子和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三种基本粒子,正确;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即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故错误.故选D.【点评】通过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和分子、原子的构成,处理问题;了解常用物质的组成和物质的构成.9.下列关于原子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①通常由中子和电子构成②通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③带负电荷④不显电性⑤不能再分⑥体积大约相当于原子⑦质量大约相当于原子的质量.A.①⑤ B.③④ C.②⑦ D.②⑥⑦【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分析】根据原子核的组成和特点来考虑本题.【解答】解: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所以原子核带正电荷,原子核的体积只占整个原子体积的几万分之一,但却集中了整个原子的主要质量,因为电子质量太小了,决定原子质量大小的基本粒子是质子和中子.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原子核的认识,知道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情况.10.青少年应该多吃蔬菜,以补充人体所需的铁,这里的“铁”是指()A.铁元素B.铁原子C.铁离子D.铁单质【考点】元素的概念.【分析】由题意可知:青少年应该多吃蔬菜,以补充人体所需的“铁”,这里的铁是指铁元素.【解答】解:青少年应该多吃蔬菜,以补充人体所需的铁,这里的铁是指铁元素,它存在于一些化合物中.故选A.【点评】了解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了解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式.11.下列同组物质全都由分子构成的是()A.氯化钠和氮气 B.水和氧气 C.汞和二氧化碳 D.氯化钠和水【考点】物质的构成和含量分析.【分析】根据金属、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等由原子构成;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气态的非金属单质和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氢气、水等;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一般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如氯化钠,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解:A、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氮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是由氮分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B、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氧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故选项正确.C、汞属于金属单质,是由汞原子直接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D、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方面的知识,对物质进行分类与对号入座、掌握常见物质的粒子构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所有的火灾都可用水扑灭B.所有的爆炸都是由剧烈燃烧引起的C.所有的可燃物燃烧都有火焰D.所有的自燃都是由缓慢氧化引发的【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分析】A、火灾是否可以用水应根据燃烧的物质确定.B、爆炸的条件是在有限的空间内,气体的急剧膨胀.C、气体、液体燃烧发出的是火焰、固体直接燃烧发出的是光.D、自燃是缓慢氧化引起的自发燃烧.【解答】解:A、火灾是否可以用水应根据燃烧的物质确定,电路失火不能用水;故错;B、爆炸的条件是在有限的空间内,气体的急剧膨胀,不一定需要燃烧;例如高压锅爆炸;故错;C、气体、液体燃烧发出的是火焰、固体直接燃烧发出的是光;故错;D、自燃是缓慢氧化引起的自发燃烧;故对.故选D.【点评】解答本题要掌握燃烧、氧化反应、爆炸、自燃等概念的含义,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13.工业用盐亚硝酸钠(NaNO2)误作食盐食用,会使人中毒身亡,亚硝酸钠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A.+3 B.+4 C.+5 D.+6【考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分析】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解答.【解答】解: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钠元素的化合价+1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设亚硝酸钠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1)+x+(﹣2)×2=0,解得x=+3.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计算指定元素化合价的解题能力,较易.14.鉴别CO、O2、CO2三种气体,最简便的方法是()A.试验三种气体的溶解性B.将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C.把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中D.将气体分别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考点】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分析】鉴别CO、O2、CO2三种气体,要求根据三种气体性质的不同,设计的方案能出现三种明显不同的实验现象,才能达到达到一次鉴别出三瓶气体的目的.【解答】解:A、试验三种气体的溶解性,操作较为复杂,能鉴别但不是最常用的方法,故选项错误.B、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用澄清的石灰水只能鉴别出二氧化碳,无法鉴别CO、O2,故选项错误.C、把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三个集气瓶中,若木条熄灭,则是二氧化碳;若木条燃烧更旺,则是氧气;若气体能燃烧,则是CO;现象明显,能一次鉴别出这三种气体,故选项正确.D、将气体分别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一氧化碳、氧气不能,无法鉴别CO、O2,故选项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气体的鉴别方法,解题的关键是利用所要鉴别气体的性质的差别,根据实验中是否出现明显的不同现象判断能否鉴别.二、填空题(本题包括5个小题,每空1分,共16分)15.熟练掌握化学用语是学好化学的基础,用化学符号填空:氧化镁中的镁元素为+2价O;2个氧原子2O;3个氢分子3H2;氧化铁Fe2O3.【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分析】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氧化铁中铁元素显+3价,氧元素显﹣2价,写出其化学式即可.【解答】解:由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故氧化镁中的镁元素为+2价可表示为:O.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个氧原子表示为:2O.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3个氢分子可表示为:3H2.氧化铁中铁元素显+3价,氧元素显﹣2价,其化学式为:Fe2O3.故答案为:O;2O;3H2;Fe2O3.【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化学用语(原子符号、分子符号、化学式、化合价等)的书写方法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16.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1)100mL水和100m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200mL分子之间有间隔.(2)固体碘和碘蒸气都能使淀粉变蓝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解:(1)100mL水与100m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200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2)固体碘和碘蒸气是由同种的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所以,固体碘和碘蒸气都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色;故答案为:(1)分子之间有间隔;(2)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17.把X、Y、Z三种金属分别浸入稀盐酸中,只有Z能生存气泡;把Y浸入到X与硫酸根组成的化合物的溶液中,Y的表面生成一层X.则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Z>Y>X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写出一个符合要求的Z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Mg+2HCl=MgCl2+H2↑,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置换反应.【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反应类型的判定;书写化学方程式.【分析】在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H前面的金属能与酸发生反应,产生氢气;在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据此可判断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根据反应的特点分析反应的类型.【解答】解:由题意可知,X、Y、Z三种金属分别浸入稀盐酸中,只有Z能生存气泡,说明了Z位于氢的前边,X、Y位于氢的后面;由把Y浸入到X与硫酸根组成的化合物的溶液中,Y的表面生成一层X.可知Y的活动性比X强.故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Z>Y>X.由于镁位于氢的前边,能与盐酸反应,符合Z与稀盐酸反应,方程式是:Mg+2HCl=MgCl2+H2↑,该反应的类型属于置换反应.故填:Z>Y>X;Mg+2HCl=MgCl2+H2↑;置换反应.【点评】根据金属与酸发生反应的条件、以及金属与盐溶液发生反应的条件,可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强弱,这一点要求学生要牢牢的掌握.18.如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A试管中的气体作燃料的优点是产物不污染环境(答出一条即可),检验B 试管中的气体的方法是把带火星木条放在试管口,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从该实验中,你能得出的结论是水由氢、氧元素组成(答出一条即可)。
第6章 溶解现象教案第1课时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第1课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涵义,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学会判定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方法。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加以转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用科学态度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涵义。
【教学难点】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一、导入新课设置疑问:溶质是否可以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呢?根据你的所见所闻,举出例子,说出你的想法。
二、推进新课活动1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提出问题】影响硫酸铜晶体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实验假设】有可能影响硫酸铜晶体溶解快慢的因素是:假设1:温度假设2:溶质颗粒的大小假设3:搅拌【设计实验】使三个因素中的两个因素保持不变,只改变一个因素,来比较硫酸铜晶体溶解的快慢。
(其他实验条件相同,如烧杯的大小、溶剂的质量等)【实验内容】【实验结论】见下表:【注意事项】(1)设计实验验证假设时,要保证“设计条件的公平性”。
(2)影响溶质溶解快慢的因素。
影响溶质溶解快慢的因素有:是否搅拌、固体颗粒物的大小、温度的高低等。
搅拌可以加快物质的溶解速率;固体颗粒物的体积越小,物质的溶解速率越快;温度越高,物质的溶解速率越快(多指固体物质)。
【强化练习】引导学生完成P11《状元导练》“课堂导学”知识点1的相关内容。
活动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复习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不同;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也不同。
那么一种物质在一种溶剂中能否无限溶解下去呢?【活动与探究】请同学们按教材P17“活动与探究”进行实验1、实验2、实验3,并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交流现象】由一组同学描述现象、结论,其他各组提出异议。
【分析小结】实验现象:实验1中留有硝酸钾晶体的硝酸钾溶液中,分别加入2 g硝酸钾晶体,不会溶解;实验2中加入5 mL水,未溶解的硝酸钾又继续溶解了;实验3中加热B烧杯,未溶解的硝酸钾继续溶解。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设计
物质的溶解性【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3.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4.了解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5.认识气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体在水中的最大溶解量会。
投影探究要求,进行实验指导,组织填写实验记录。
[归纳板书]1.影响固体物质的影响因素内因:溶质和溶剂的性质外因:温度[问题]同样是易溶的物质怎么比较溶解性的大小呢?[追问]什么叫溶解度?知道学生自学溶解度的概念。
[投影并板书]2.溶解度的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通常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概念再探]指导学生思考填空。
溶解度概念四要素:(1)条件:在一定下;(2)标准:g溶剂;(3)状态:达到状态;(4)单位:质量单位是。
指导学生理解概念,并在2分钟内记住概念。
[问题] 看书回答:溶解度思考。
自学。
明确溶解度的概念。
思考、回答。
引入主题。
培养自学能力。
帮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
以下四句话错在哪里?(1)l00g水中最多溶解38g氯化钠,所以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是38g。
(2)在10℃时,烧杯内水中最多溶有140g硝酸铵,所以硝酸铵在水中的溶解度是140g。
(3)在60℃,100g水中溶有75g硝酸钾,所以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75g。
(4)60℃,100g水中最多溶解124g 硝酸钾,所以硝酸钾在这温度下的溶解度是124。
指导学生讨论、辨析、纠正错误,认识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完整意义。
[归纳总结]3.溶解度的含义(1)表示某温度时,100g水中溶解某物质达到饱和状态时的质量为多少。
(2)表示某温度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多少克某物质。
[追踪练习]①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表示什么含义?②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20℃时,100g水里最多溶解36g 氯化钠,所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
B.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探究)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探究)第一篇: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探究)教案1.4.5 物质的溶解性(探究)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一、教学目标:1、知道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
2、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变量控制法。
3、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
二、教具准备:天平一台、烧杯一只、滴管一支、玻璃棒一根、药匙2个、食盐适量、冷热水、钟一只(公用)。
三、教学过程: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物质溶解性的一些知识,其实溶解这种自然现象,生活中随处可见,大家能举一写例子吗?生:冲咖啡、冲奶粉、在菜里加盐和味精……师:大家举了很多例子,那么,既然溶解现象在生活中这么普遍,我想,我们应该更进一步地来观察它,比如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
这一节课,就以食盐为例,我们来探究一下溶解快慢和哪些因素有关。
[板书]科学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师:科学探究我们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了,在第一章学习中,我们一起做过三个探究,那,大家来回忆一下,当时我们是怎样来探究的,或者说探究的过程是怎么样的?生:提出问题,建立猜测和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收集事实与证据,检验假设,合作与交流[板书]师:那么,我们就根据这个步骤,来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
首先,我们要学会根据探究的主题提出问题,针对今天的主题,同学们认为今天这个探究活动你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生: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或其近似的)师:问题出来以后,我们就要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积累的经验来进行猜测和假设。
生:可能和水温的高低有关;可能和食盐的粗细程度(颗粒大小)有关;可能和水的质量与食言的质量比有关;还可能和搅拌与否有关。
[板书] 师:大家又是怎么想到的?生:冲奶粉的时候一般都用热水,说明……;冲的时候,还要搅拌一下,说明……还有市场上出售的需要冲、泡的饮料。
多数是研成细细的粉末,很少见到是大块大块的固体。
师:经过同学们的互相补充,大致形成了这么几种猜测,但生活中的经验不等于科学结论,要知道这些猜想是否与事实相符,我们需要亲自验证一下,但在动手实验之前,我们还要怎么样?生:设计实验方案师:对。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教案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说课材料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九年级化学第六章第三节《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向大家汇报一下我对这节课的认识。
一、说教材1、本课在本章中的地位:学生在前面已学习过物质的溶解、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等知识,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物质在溶剂中溶解时不能无限制地溶解的初步概念,但学生了解不够,通过本节课知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的学习为后面知识(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的学习作好铺垫。
2、教学目标:(1)建立溶解性、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3)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3、重点与难点:日常生活中有物质不能在水中无限溶解的实例,但学生没有注意观察,没有深入探究,因而对饱和与不饱和的概念难以理解。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概念的的建立。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4、本节内容知识点:(1)溶解性:是指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
(2)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①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不同。
②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③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与温度有关。
(3)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4)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①加溶质②蒸发溶剂③降温(5)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①加溶剂②升温二、说教法: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的理论认为,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轰动都必须从学生出发。
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在积极主动的建构自我的知识体系。
基于此,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的求知要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知识共同探讨、平等对话。
对于知识的建构,就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除了个体探究之外,我们更应倡导合作探究。
九年级化学教案: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教案
讲
授
新
课
欣赏一段文字,讨论发言
理解:我们把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的溶解能力叫溶解性。
猜想:凭自已的生活感受,物质的溶解性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合作设计(两人一组):根据以往学习的方法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优选学生的方案并请学生进行实验验证。
分析实验现象,归纳结论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领会用控制变量研究问题)
激发科学热情
要求说出猜想的根据
通过猜想
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来探究结论,使同学们最终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备课札记
讲
授
新
课
课堂
小结
完成
作业
观察思考:
在一定量水中不断加入硝酸钾固体.
1、这个实验看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结论?
2、怎样把它变成不饱和溶液?
加水、升温。
实验验证:
3、怎样把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强调:相同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一些。
课末反思:本节课收获是什么?
完成作业纸
学生通过实验对概念一步一步的完善,达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概念的生成
加溶质、蒸发溶剂、降温。
实验验证:
整理归纳: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这种物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还能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不饱和溶液。
(注意条件的控制)
讨论交流:本课的内容还有哪些疑问?
1、这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可否再溶解别的物质呢?
实验验证:在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少量的高锰酸钾。
2、饱和溶液、不物质的溶解性
总课时
3
第1课时
课题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初中化学溶解性题讲解教案
初中化学溶解性题讲解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什么是溶解性,了解条件和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2. 能够区分可溶性物质和不可溶性物质。
3.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验证物质的溶解性。
4. 掌握溶解性的相关实验操作和结果分析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溶解性的概念、可溶性物质和不可溶性物质的区分。
难点:实验操作及结果的分析。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溶解后的物质和未溶解的物质,让学生区分可溶性和不可溶性物质。
2. 概念讲解:介绍溶解性的定义、条件和影响因素,引导学生理解物质溶解的过程。
3. 实验演示:进行一些溶解性实验,如溶解固体、气体和液体等,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4.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就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探讨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和溶解度。
5. 实验检测:设计一些未知物质的溶解性实验,让学生实际操作并判断其溶解性。
6. 总结归纳:总结溶解性的相关知识点,梳理实验操作方法,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设置选择题和填空题,考查学生对溶解性概念的掌握。
2. 实验操作: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评估其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学习表现:根据学生的讨论和总结表现,评价其对溶解性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课后拓展:1. 自主实验:鼓励学生在家中进行一些溶解性实验,进一步加深对溶解性的理解。
2. 探究课题:让学生自主探究某种特殊物质的溶解性,展示并分享实验过程和结果。
3·扩展应用:引导学生思考溶解性在日常生活和化学生产中的应用,拓展相关知识领域。
六、板书设计:1. 溶解性:定义、条件、影响因素2. 可溶性物质和不可溶性物质的区分3. 实验操作方法和结果分析步骤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演示和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和掌握溶解性的相关概念和知识,提高了他们的实验操作和分析能力。
但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思维动手能力培养,并在课后拓展中设置更多的实践性任务,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较多的 较少的
蔗糖
熟石灰
10ml水 10ml水
探究: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称取3g硝酸钾(KNO3 )放入试管中,加入5ml水, 充分振荡,是否能完全溶解?如不完全溶解,将试 管加热,观察实验现象。
物质的溶解性与 溶质、_溶__剂_的性质以及 温度有关。
5g氯化钠
慢慢加入氯化钠直到不能加入为止
判断 1、哪个是饱和溶液、 哪个是不饱和溶液? 2、哪个是浓溶液、 哪个是稀溶液?
含有较多溶质的溶液叫浓溶液, 含有较少溶质的溶液叫稀溶液。
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浓溶液? 不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稀溶液?
【实验二 】
多
相等
不饱和
浓溶液
少
相等
饱和
稀溶液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①
②
思考: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里加入适量氯化钠,观察现象。
总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不饱和溶液
蒸发溶剂 降低温度 增加溶质
增加溶剂 升高温度
饱和溶液 蒸降 发低 溶温 剂度
晶体析出
注意:
由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在一定范围内随温度 的升高而减少,因此将氢氧化钙的不饱和溶液转 化为饱和溶液,在改变温度时,应该是升高温度; 反之是降低温度。
③
④
① 10g蔗糖 不饱和溶液 浓溶液
② 0.2g熟石灰
饱和溶液 稀溶液
③一匙食盐 ④四匙食盐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稀溶液
浓溶液
• 结论: • 1. 同一种溶质,在相同温度下,饱和溶液
比不饱和溶液浓。 • 2.不同溶质,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结论:
1.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可 能是稀溶液.
饱和溶液
浓溶液 2. 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可能是浓溶液.
稀溶液
3.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来说, 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 饱和溶液浓 .
不饱和 溶液
概念
饱和溶液
升温或增加溶剂 降温.减少溶剂.加稀溶液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谢谢!
氯化钠
20 ℃、20ml水
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
20 ℃、20ml水
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思考: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最大区别?
在该条件下能否继续溶解该溶质
讨论与交流
判断硝酸钾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5g硝酸钾 再加入5g硝酸钾
20 ℃、20ml水
思考: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10g硝酸钾
加入20ml水
你认为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中 应限定什么条件?能重新给饱和溶液和不 饱和溶液下一个定义吗?
饱和溶液:在一定的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 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 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的温度下,在一定量的 溶剂里,还能继续再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叫做这 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0℃、40ml水
思考: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10g硝酸钾
加热
100 ℃
思考: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10g硝酸钾
冷却
100 ℃、20ml水
思考: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5g硝酸钾
20 ℃ 20ml水
加热蒸发
思考: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想一想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家庭厨房中的下列物质能溶于水形成溶液
的是(
)
食盐、醋、胡椒粉、植物油、白砂糖
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 里的能力称为溶解性。
1、你知道下列物质的溶解性吗? 氧气 二氧化碳 碳酸钙 2、思考:影响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
探究: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等量的植物油
10ml水 10ml汽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