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说课讲稿
物质的溶解性(第三课时)说课稿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沪教版)课题:第6章溶解现象第3节物质的溶解性(第三课时)——结晶的方法说课稿说课稿课题:第6章溶解现象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第三课时)——结晶的方法一、教材学情分析九年级化学第6章《溶解现象》是关于水溶液的内容,是九年级化学课程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一类分散体系,它也是学生在上册的化学学习中经常遇到的一类物质(如澄清石灰水、稀盐酸等)。
但学生虽然熟悉溶液和溶解现象,却缺乏深入的了解,也不曾从化学的视角去研究。
所以让学生集中和系统的学习一些溶液和溶解现象的知识,对于提高学生对溶液和溶解现象的认识和理解是很必要的,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利用有关溶液的知识去解释、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
本章的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是在前面学习了物质的溶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溶液组成的表示后,让学生再来学习物质的溶解性。
而在前两课时中学习了影响物质的溶解性的因素、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后,再学习结晶这一课时的内容,不仅对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升华有很大的好处,而且对于以后学习混合物的分离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并能很好地把这些知识用于实际生产中海盐的生产中,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自觉地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生产实践都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这也将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学目标基于对大纲和本节教材理解和分析,我设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结晶现象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2、在结晶实验中体会分析两种方法结晶方法的原理。
3、熟练加热、溶解、蒸发等实验基本操作,形成技能。
过程与方法:1、学生在“复习提问创设情境---思维产生问题---激发兴趣——实验探究——理论解释——联系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获取知识,运用知识。
2、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探究实验等过程中养成自我观察、总结等能力。
3、学会通过查阅资料、上网搜索等获取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起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2、尽可能养成规范科学而严谨实验习惯和娴熟的动手实验能力。
沪教版九年级全册(全国版)化学物质的溶解性说课稿
沪教版九年级全册(全国版)化学物质的溶解性说课稿各位专家、评委、教员:你们好!明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物质的溶解性»首先,我对本节教材停止一些剖析[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中的位置:本节是沪教版初中化学新教材第六章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的重要内容。
而第六章«溶解现象»在九年级化学课程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溶液作为身边的化学物质,是同窗们经常接触的一类成分比拟复杂的化学物质,也是先生比拟熟习的一类分散体系。
在前几章中就经常遇到像廓清石灰水、稀硫酸、稀盐酸等溶液。
先生虽然熟习溶液和溶解现象,但缺乏深化的了解,也没有从化学角度去研讨。
尤其像为什么经常用水作为溶剂、以及对稀硫酸、稀盐酸中的〝稀〞的含义比拟模糊。
所以让先生集中地、系统地学习有关溶液的知识,特别是影响物质溶解性的要素,有利于提高先生对溶液和溶解知识的看法和了解,也有利于先生用学到的溶液知识去解释、处置生活中的罕见效果。
在下一章先生将要学习的知识是酸、碱、盐,它们之间的化学反响简直都是在溶液中停止的,而且溶液的浓、稀常会影响化学反响的停止,所以要学好酸、碱、盐的知识,就必需很好地掌握有关溶液浓、稀,能否饱和等相关知识。
因此本节的内容既为先生处置了以前遇到的一系列的效果,又为下一章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知识。
另外,在日常生活、消费中经常也要用到溶液。
综上所述,先生从影响物质溶解性的要素、及溶液能否饱和的方面,去看法溶液的组成,是对溶液知识的深化。
它既是协助先生加深对有关概念的了解,更是引导先生将有关溶液知识迷信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其它相关学科中的进程体验。
本节触及化学思想方法剖析:作为一名化学教员,不只要教授给先生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授给先生化学思想、化学看法和化学方法,本节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探求性,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应力图培育先生化学实验探求的看法,促进先生化学实验探求才干的提高。
最新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讲课教案
探究: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较多的 较少的
蔗糖
熟石灰
10ml水 10ml水
探究: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称取3g硝酸钾(KNO3 )放入试管中,加入5ml水, 充分振荡,是否能完全溶解?如不完全溶解,将试 管加热,观察实验现象。
物质的溶解性与 溶质、_溶__剂_的性质以及 温度有关。
5g氯化钠
慢慢加入氯化钠直到不能加入为止
判断 1、哪个是饱和溶液、 哪个是不饱和溶液? 2、哪个是浓溶液、 哪个是稀溶液?
含有较多溶质的溶液叫浓溶液, 含有较少溶质的溶液叫稀溶液。
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浓溶液? 不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稀溶液?
【实验二 】
多
相等
不饱和
浓溶液
少
相等
饱和
稀溶液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①
②
思考: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里加入适量氯化钠,观察现象。
总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不饱和溶液
蒸发溶剂 降低温度 增加溶质
增加溶剂 升高温度
饱和溶液 蒸降 发低 溶温 剂度
晶体析出
注意:
由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在一定范围内随温度 的升高而减少,因此将氢氧化钙的不饱和溶液转 化为饱和溶液,在改变温度时,应该是升高温度; 反之是降低温度。
③
④
① 10g蔗糖 不饱和溶液 浓溶液
② 0.2g熟石灰
饱和溶液 稀溶液
③一匙食盐 ④四匙食盐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稀溶液
浓溶液
• 结论: • 1. 同一种溶质,在相同温度下,饱和溶液
比不饱和溶液浓。 • 2.不同溶质,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
高中化学教案《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高中化学教案《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溶解过程及其热效应。
2.明确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温度、溶剂的种类和溶质浓度。
3.掌握物质溶解度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内容: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难点:物质的溶解热效应四、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在中学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学过哪些物质是易溶于水的,哪些物质是难溶于水的。
2.讲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溶解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一般而言,固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b)溶剂的种类溶剂的种类决定了不同物质的溶解性,通常来讲,相似的化学性质的物质更容易相溶。
c)溶质浓度浓溶液和薄溶液中,物质的溶解度有所不同。
在相同条件下,溶液的浓度越大,就越不容易继续溶解。
3.讲解物质溶解热效应物质的溶解过程一般都是吸热或者放热的。
溶解时吸收热量的称为正吸热,放出热量的称为负吸热。
4.讲解物质溶解度的计算方法a)饱和溶解度饱和溶解度指溶液在饱和时所含有的最大量溶质,饱和溶解度可以通过实验测定来确定,也可以由一些热化学数据计算得出。
饱和溶解度的计算公式:饱和溶解度=溶解了的质量÷溶液的b)溶质质量分数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表示溶液中单位质量溶液中所含有的溶质的质量(m)与单位质量溶液的质量(m+s)之比。
计算公式如下:溶质质量分数=质量分子量×溶质量÷(质量分子量×溶质量+溶剂质量×溶剂密度)5.课堂练习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巩固学生对于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和物质溶解度计算的理解。
6.总结回顾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并对需要注意的知识点进行强调和讲解。
五、教学评估课堂练习,作业及期末考试等方式,评估学生对于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和物质溶解度计算的掌握情况。
《溶解》说课稿
《溶解》说课稿引言概述:《溶解》是化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物质在溶液中分散并与溶剂相互作用的过程。
溶解是化学反应、溶液浓度、溶质性质等多个方面的综合结果。
本文将从溶解的定义、溶解的过程、影响溶解的因素、溶解度的计算以及溶解的应用等五个大点进行详细阐述。
正文内容:1. 溶解的定义1.1 溶解的基本概念溶解是指溶质份子或者离子与溶剂份子或者离子相互作用,形成均匀分散的溶液的过程。
在溶解过程中,溶质份子或者离子与溶剂份子或者离子发生相互作用,使溶质分散在溶剂中。
1.2 溶解过程的特点溶解过程中,溶质份子或者离子与溶剂份子或者离子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导致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发生变化。
在溶解过程中,溶质份子或者离子与溶剂份子或者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能较大时,溶解过程会释放出热量,称为放热溶解;而相互作用能较小时,溶解过程会吸收热量,称为吸热溶解。
2. 影响溶解的因素2.1 温度的影响温度对溶解过程有显著影响。
通常情况下,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即溶解度与温度呈正相关关系。
但对于某些物质,如饱和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2.2 压力的影响压力对溶解过程的影响相对较小,普通情况下压力对溶解度的影响可以忽稍不计。
2.3 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对溶解过程有重要影响。
当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强时,溶解度较大;相反,当相互作用力较弱时,溶解度较小。
3. 溶解度的计算3.1 饱和溶解度的计算饱和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剂中能溶解的最大量的溶质。
饱和溶解度可以通过实验测定得到。
3.2 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解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压力、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等。
通过实验测定这些因素对溶解度的影响,可以得到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4. 溶解的应用4.1 溶解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溶解是许多化学反应中的重要步骤,通过溶解可以使反应物份子或者离子更好地接触和反应,加快反应速率。
4.2 溶解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药物制剂中的溶解过程是药物释放和吸收的关键步骤。
第1课时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2
饱和溶液可以转变成不饱和溶液吗?不饱和溶液可
以转变成饱和溶液吗?如能转化,怎样转化?
增加溶剂,升高温度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 温度
注:以上为通常情况,不适合所有的物质。
强调: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1)添加溶质是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最可靠且最简单
的方法。 (2)改变溶剂的质量或温度可实现两者之间的相互转化。
第3节 物质的溶解性 第1课时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沪教版 九年级下册
1
情景导入
右图是病人输液时用的一瓶葡萄糖注射液标签,请 根据标签给出的数据计算该溶液中含水多少g,溶液 的密度约为多少g/mL?
葡萄糖注射液
Giucose in jection
规格:250mL内含葡萄糖12.5克 生产批号:1305203 2 有效期:至2016年12月
干洗用的的药水(四氯乙烯)是有很强的毒性的,干 洗是不漂洗的,洗完后直接烘干,这样做衣服上的药水是 没有弄干净的,但是由于这种药水(即四氯乙烯)是有很 强的挥发能力的,所以烘干后只要挂几天就没关系了,如 果洗完了立即取回穿上或放进柜子了就有可能导致人出现 不适状况(即中毒,甚至死亡)或让柜子里的其他衣物都 有毒,最终还是让人体中毒.
9
思考: 在一定条件下,溶质能不能无限制地溶解
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呢?溶液能“吃饱”吗?
10
实验探究
P17实验1-3
1、在一小烧杯中加少量水,边加硝酸钾边搅拌,看是 否可以无限溶解?
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水中,硝酸钾的溶解有极限。 2、加少量水,搅拌,观察
加水后硝酸钾继续溶解。 3、加热,搅拌,观察
加热后硝酸钾继续溶解。
高中化学《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教案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
高中化学《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教案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说出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能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逐步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逐步学会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体会化学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哪些因素影响物质的溶解性。
三、教学过程(一)生活导入【提出问题】碘酒中的溶剂是哪种物质?为什么不采用水作为溶剂?【学生回答】溶剂是酒精,因为碘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
【教师引导】同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这节课就来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二)探究新知【提出问题】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已经学过的知识猜测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到底有哪些?【学生回答】①碘在酒精、水中的溶解性不同,因此溶解性与溶剂有关;②蔗糖在冷水、热水中的溶解性也不同,因此溶解性与温度有关;③同样是在水中,食盐、蔗糖的溶解性不同,因此溶解性与溶质本身也有关系;……【提出问题】请观看大屏幕上展现的实验,分别探究说明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实验1:用量筒各量取5 mL水,分别加入A、B、C三支试管中,再分别加入食盐、蔗糖、消石灰各1 g,震荡片刻,静置,观察物质的溶解情况。
实验2:取A、B两支试管,分别滴入少量食用油。
往试管A中加入少量水,往试管B中加入少量汽油,振荡,观察现象。
实验3:取1支试管,加入5 mL水,然后加入3 g硝酸钾,充分震荡,硝酸钾是否能完全溶解?如果不能完全溶解,将试管加热,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回答】实验1探究的是溶质对溶解性的影响;实验2探究的是溶剂对溶解性的影响;实验3探究的是温度对溶解性的影响。
九年级化学下册9.2溶解度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1.硬件资源:
-化学实验室
-实验器材:烧杯、量筒、温度计、天平等
-投影仪、白板
2.软件资源:
-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下册》
-教学课件
-溶解度曲线图表
-实验操作视频
3.课程平台:
-学校教学管理系统
-课堂互动平台
4.信息化资源:
-电子教案
-习题库
-化学知识科普资料
5.教学手段:
-探究式教学
-实验教学
-学生在团队协作方面表现出一定能力,但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可能缺乏独立思考和有效沟通。
3.素质层面:
-学生对化学学科兴趣浓厚,求知欲强,有利于课程学习;
-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部分学生可能对课堂依赖性较强,缺乏主动探究精神;
-学生在道德品质方面表现良好,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有利于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简短介绍溶解度的基本概念和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溶解度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溶解度的基本概念、影响因素和表示方法。
过程:
讲解溶解度的定义,包括其影响因素和表示方法。
详细介绍溶解度的曲线及其意义,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通过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溶解度在实际溶液制备中的应用。
3.溶解度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溶解度的特性和应用。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溶解度案例进行分析,如药物溶解、食盐溶解等。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溶解度变化及其对实际应用的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溶解度解决实际问题。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溶解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提出创新性的想法或建议。
《物质溶解性》说课
《物质溶解性》说课一、教材分析内容说明与解析本节课是教材中第三单元溶液中3.2的第一课时。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物质(溶质)在溶剂中溶解情况(有些溶解、有些不溶解)的生活常识,但这些常识不能上升为科学知识,根据区学科组要求以整体单元教学设计安排,这节课是本单元中第四节课,学生在前面已学习过溶液组成,、溶质的质量分数等知识,有初步定量描述: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而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的学习为后面溶解度(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的学习作好铺垫,也是进一步建立定性、定量描述混合物组成方法。
二、设计思想本节课主要教学的核心:一是影响物质溶解性的三个因素,二是建构控制变量实验方法。
物质的溶解在生活中学生积累了成熟或不成熟经验,学生的经验是课程资源,利用此资源来引导学生猜测、设计实验方案(在课堂上讨论分析实验方案,形成可行性实验方案),学生进行演示实验(明确目的后完成实验,从直观上初步获得控制变量法实验方法),学生观察、讨论得出影响物质溶解性因素。
三、学情分析学生对于物质的溶解有日常生活经验,同时科学中接触到一些相关内容,而溶解能力与溶解速度,学生的把握会出现偏差,由于生活经验的影响,学生很容易把溶解性等同于溶解的速度,所以在课堂中不出现溶解速度,引导学生物质的溶解性在相同条件下,溶质溶解的质量多少来比较,提升原认知水平。
实验是学生课堂上的兴奋点,而对教师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方案是学生难点;在物理中接触过控制变量法,但是在化学中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比较实验,学生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提供相关药品,针对性设计方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化解学习难点。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溶解性的概念(2)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三个因素──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和温度;(3)掌握药品取用、加热等实验技能2.过程与方法(1)通过方案设计、讨论、实验、对比活动,初步明确和掌握科学研究基本方法---控制变量法;(2)通过对实验分析、比较、归纳主动获得影响物质溶解性因素。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沪教)课件
33
第6章 溶解现象
[方法点拨] 某溶质溶液是否饱和取决于一定温度下、一 定量的溶剂中是否能继续溶解该溶质,而溶液的浓稀是指一 定量的溶剂中所含溶质的多少,与溶液是否饱和无必然联系 。
学习交流PPT
34
第6章 溶解现象
课堂小结
学习交流PPT
35
第6章 溶解现象
当堂检测
知识点❶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例3 室温下,向200 g硝酸钾溶液中加入20 g硝酸钾固体 ,充分搅拌后,尚有2 g固体未溶解,再加入20 mL水后,固 体全部溶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溶液是饱和溶液 B.加入固体搅拌后得到的是饱和溶液 C.加水后得到的一定是饱和溶液 D.加水后得到的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学习交流PPT
22
第6章 溶解现象
度的,超过这个限度,它就不能继续溶解了。在一定温度下, 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作这种 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作这种 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学习交流PPT
14
第6章 溶解现象
[课堂速记]
学习交流PPT
15
第6章 溶解现象
[应用示例]
例2 2014·雅安 衣服上沾有碘很难洗净,碘在下列四种不
50 g
10 g
20 ℃ 冰糖 (块状) 10 g
水
20 ℃ 20 ℃ 80 ℃ 冰糖 食盐 冰糖
10 g 10 g 10 g
水
水
水
10 g
10 g 10 g 10 g
学习交流PPT
10
第6章 溶解现象
(1)根据上述的设计,你认为他们准备研究的影响因素有 _温_度__、__溶__质__种_类__、__溶__剂_质__量__、__溶__剂_种__类__、__固__体_颗__粒__大__小__,其 中不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_溶__剂__质__量_、__固__体__颗__粒_大__小_。
2020教师面试初中化学试讲稿《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一)生活导入【提出问题】碘酒中的溶剂是哪种物质?为什么不采用水作为溶剂?【学生回答】溶剂是酒精,因为碘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
【教师引导】同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这节课就来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公教师考试】获取更多教师备考资料)(二)探究新知【提出问题】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已经学过的知识猜测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到底有哪些?【学生回答】①碘在酒精、水中的溶解性不同,因此溶解性与溶剂有关;②蔗糖在冷水、热水中的溶解性也不同,因此溶解性与温度有关;③同样是在水中,食盐、蔗糖的溶解性不同,因此溶解性与溶质本身也有关系;……【提出问题】请观看大屏幕上展现的实验,分别说明探究是哪一因素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实验1:用量筒各量取5mL水,分别加入A、B、C三支试管中,再分别加入食盐、蔗糖、消石灰各1g,震荡片刻,静置,观察物质的溶解情况。
实验2:取A、B两支试管,分别滴入少量食用油。
往试管A中加入少量水,往试管B 中加入少量汽油,振荡,观察现象。
实验3:取1支试管,加入5mL水,然后加入3g硝酸钾,充分震荡,硝酸钾是否能完全溶解?如果不能完全溶解,将试管加热,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回答】实验1探究的是溶质对溶解性的影响;实验2探究的是溶剂对溶解性的影响;实验3探究的是温度对溶解性的影响。
【学生实验】小组合作自主进行实验1、2、3,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思考物质的溶解性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三)拓展提升【教师引导】已知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可以利用这些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接下来分小组讨论如下两个问题:①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例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同时也受温度的影响。
请举出实例,与同学们交流。
②衣物是用什么物质来干洗的?请查阅资料说明其原理。
【小组讨论,教师总结】①温度——洗衣粉一般用温水溶解的效果要比用冷水溶解的效果好;溶剂——衣服上的油污用水很难洗干净,用酒精或者汽油可以洗干净……②干洗:采用一些有机化学溶剂清洗衣物上的油污或者污渍。
《物质溶解性的改变》 说课稿
《物质溶解性的改变》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物质溶解性的改变》。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物质溶解性的改变”是初中化学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溶液的形成、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讨物质溶解性的相关内容。
这一课题不仅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如物质的溶解、结晶等现象,还为后续学习酸碱盐的知识奠定了基础。
在教材中,通过实验探究、问题引导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以及如何改变物质的溶解性。
教材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溶液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了溶液的组成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但是对于物质溶解性的改变,学生可能缺乏系统的认识和深入的理解。
这个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通过实验探究来获取知识。
然而,他们在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培养。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如温度、溶质和溶剂的性质等。
(2)掌握改变物质溶解性的方法,如升高或降低温度、改变溶剂的种类和量等。
(3)能够运用物质溶解性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2)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2)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改变物质溶解性的方法。
物质的溶解性说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通过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形
成尊重科学原理,初步养成善于与他人交流、分 享与协作的习惯,敢于依据客观事实提出自己的 见解。 2、通过具体的物质溶解性实验,培养学生理论联 系实际的作风,能够将知识应用于生活中。 3、通过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体 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以及 对实验条件的控制。
[活动与探究]: 实验1、在A、B两烧杯中各加入20mL水,在室温下,分别将 硝酸钾一份一份(每份约2g)地加入烧杯中,用玻璃棒搅 拌,待前一份完全溶解后,再加入后一份,直至固体不再 溶解为止。 实验2、在A烧杯中加入5mL,观察未溶解的硝酸钾是否继续 溶解。 实验3、将B烧杯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未溶解的硝酸钾是 否溶解。
总结归纳
• 1、一定温度下,大多数物质在一定量溶剂
中可溶解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 • 2、在增加溶剂情况下,溶解的溶质质量越 多。 • 3、温度升高时,大多数物质在一定量水中 所溶解的量也越多。
作业:
• (1)复习本节课内容,预习物质溶解性的
定量表示与结晶 • (2)下列情况的硝酸钾溶液是否饱和? • ①把硝酸钾晶体放到硝酸钾溶液里,晶体 减少,则原溶液为硝酸钾的 溶液。 • ②在常温下配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升温至 80℃,则变为硝酸钾的 溶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建立溶解性、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 念。 2、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3、以食盐和蔗糖在水中溶解为例,了解物质 溶解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同的物质,溶解的能 力并不相同;物质溶解的能力与温度有关。
过程与方法
• 1、通过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
素,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 的方法,以及对实验条件的控制。 • 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 方法
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物质的溶解性》说课稿
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物质的溶解性》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将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物质的溶解性》,这是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的一节课,本节课主要涉及物质的溶解性及其与溶液浓度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和讲解。
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了解物质的溶解性及其影响因素;掌握溶解度和溶液浓度的概念;熟悉浓溶液、稀溶液和饱和溶液的特点;掌握浓度计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主要有两点:一是让学生了解物质的溶解性及其影响因素,二是让学生掌握溶解度和溶液浓度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主要有两点:一是让学生熟悉浓溶液、稀溶液和饱和溶液的特点,二是让学生掌握浓度计算的方法。
接下来,我将展开具体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入利用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则不能溶解在水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知识讲解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介绍物质的溶解性及其影响因素,讲解溶解度和溶液浓度的概念,并采用生动形象的示意图和实例进行说明,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实验操作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实验结果,从而体验和认识溶解度和溶液浓度的概念。
四、知识总结和归纳在实验结束后,进行知识总结和归纳,与学生一起回顾和讨论实验过程中的观察结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浓溶液、稀溶液和饱和溶液的特点,并提供相关的解释和定义。
五、拓展延伸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问题的探究和解答,深入实施化学知识和应用,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作业布置设计合适的作业,巩固学生对于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报告能力。
七、教学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回顾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分析,并提出今后教学改进的建议。
物质的溶解性说课稿
物质的溶解性说课稿一.说教材《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七年级(上)第四章第五节《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
学生在初步建立了分子观和分子运动观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这些理论解释物质的溶解性。
本课时的内容是通过几个实验和一个探究活动来掌握科学知识: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溶解的能力不同,且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无限制地溶解,物质的溶解能力会随着外界条件(如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了解固体、液体和气体溶解的一些情况,物质溶解时有吸热或放热现象。
为八年级上第一章的第六、七节内容和九年级上的“常见的物质及性质”奠定良好的基础。
为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教学难点是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关键点是学生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溶解情况有所了解及具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以蔗糖在水中溶解为例,了解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了解物质溶解的能力会随着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2、以色拉油在水中和在香蕉水中所呈现的现象为例,确认在一种物质不能溶解,在另一种物质中可能会溶解。
3、以汽水为例,确认气体也能够溶解在液体中,并说出液体的温度越高,气体溶解的能力越弱。
4、以氢氧化钠和硝酸铵在水中的溶解为例,确认物质溶解时可能放出热量,也可能吸收热量。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以及对实验条件的控制。
2、收集材料、调查探究、实验操作的过程,掌握资料收集、筛选、归纳、比较的方法。
3、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变量控制法。
(3)情感、态度与价直观:1、通过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形成尊重科学原理,初步养成善于与他人交流、分享与协作的习惯,敢于依据客观事实提出自己的见解。
2、通过具体的物质溶解性实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能够将知识应用于生活中。
3、通过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以及对实验条件的控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说课
沿庄中学李树娟
一、说教材
1、本课在本章中的地位:学生在前面已学习过物质的溶解、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等知识,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物质在溶剂中溶解时不能无限制地溶解的初步概念,但学生了解不够,通过本节课知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的学习为后面知识(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的学习作好铺垫。
2、教学目标:
(1)建立溶解性、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3)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3、重点与难点:
日常生活中有物质不能在水中无限溶解的实例,但学生没有注意观察,没有深入探究,因而对饱和与不饱和的概念难以理解。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概念的的建立。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4、本节内容知识点:
(1)溶解性:是指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
(2)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①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不同。
②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③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与温度有关。
(3)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
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4)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二、说教法:
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的理论认为,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轰动都必须从学生出发。
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在积极主动的建构自我的知识体系。
基于此,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的求知要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知识共同探讨、平等对话。
对于知识的建构,就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除了个体探究之外,我们更应倡导合作探究。
在探究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差异,提出不同的探究目标。
最后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问题更清楚更准确。
因此本节课作为教师主要是教学的组织者、引领者,设计一定的探究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做好课本中的探究活动,教师帮助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说学法:
在本节课中学生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探究活动为学习知识的主体,与同学合作,探讨课题中的问题,这种学习方法符合人认识事物的规律,对于知识接受来说不容易遗忘,同时在探究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实验的基本操作:试管的振荡、给试管加热、溶液的配制、量筒的使用、天平的使用及仪器的洗涤等。
四、说教学过程:
由平时生产、生活中的实例:医用生理盐水用的是质量分数大约为0.9%
的氯化钠水溶液,工业上电解食盐水用的是质量分数为26%的食盐水,引出新课内容:溶质是否可以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溶剂里?
(一)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由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引进物质溶解性的概念: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
提出问题: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
[活动与探究]
实验1、在装有5mL水的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食盐、蔗糖、消石灰各5g,振荡片刻,观察物质的溶解情况。
实验结束后由学生发言,说出三种物质在5mL中的溶解情况,然后教师帮助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得出结论: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不同。
实验2、在A、B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食用油,然后往A试管中加入水,在B试管中加入汽油振荡,观察现象。
学生探究后发现食用油能溶解在汽油中,不能溶解在水中。
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
实验3、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5mL水,将其中一支试管加热至沸,然后分别在两支试管中加入5g硝酸钾,充分振荡,观察硝酸钾是否完全溶解。
学生探究以后发现在沸水中的硝酸钾完全溶解,在冷水中的硝酸钾没有完全溶解。
讨论得出结论: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与温度有关。
归纳与总结并板书:
1、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不同。
2、同一种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
3、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与温度有关。
[交流与讨论]:组织学生讨论课本P164有关内容。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归纳和总结。
生活中溶解的应用:人们常用酒精、汽油、氯仿、苯、香蕉水等溶剂溶解某些在水中难以溶解的物质,如用酒精溶解化妆品中的香精、中草药中有效成分,用氯仿溶解有机玻璃。
在许多化工产品、涂料、粘接剂的生产过程中也要用到酒精、苯、香蕉水等溶剂。
课后讨论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气体在水中溶解情况,那么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受那些因素的影响?提示:可以从打开雪碧瓶盖看到的现象到喝下雪碧得到的感受去探究。
下课后同学们可以互相讨论、查阅有关资料。
[活动与探究]:
实验1、在A、B两烧杯中各加入20mL水,在室温下,分别将硝酸钾一份一份(每份约2g)地加入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待前一份完全溶解后,再加入后一份,直至固体不再溶解为止。
学生通过探究后发现: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无限制地溶解溶质。
实验2、在A烧杯中加入5mL,观察未溶解的硝酸钾是否继续溶解。
学生通过探究后发现:增加水后原来不溶解的硝酸钾又开始溶解了。
实验3、将B烧杯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未溶解的硝酸钾是否溶解。
学生通过探究后发现:温度升高后,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增加了。
总结归纳:
1、一定温度下,大多数物质在一定量溶剂中可溶解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
2、在增加溶剂情况下,溶解的溶质质量越多。
3、温度升高时,大多数物质在一定量水中所溶解的量也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