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bjo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笔记

合集下载

(完整版)第三版《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笔记

(完整版)第三版《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笔记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第一节教育的认识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一)教育的日常用法作为一种过程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二)教育的词源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1906年,学部奏请颁布“教育宗旨”。

民国之后,正式改“学部”为“教育部”。

此后,“教育”一词就取代传统的“教”与“学”成为我国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这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和传统教育学范式现代转换的一个标志。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和基础是“学习”和“学习者”。

该定义侧重于教育过程中个体各种心理需要的满足及心理品质的发展。

3、二者的缺陷社会角度:把教育看成一种外在强制过程,忽视个体内在需要和身心发展水平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定义过于宽泛,失去了规定性(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因素和社会要求在教育活动中的巨大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B、耦合过程C、动力性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一)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全国12所重点院校]部分汇总

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全国12所重点院校]部分汇总

《教育学基础》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三要素1.教育者: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2.学习者3.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同一。

4.三者的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

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能开展,学习者也不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

因此,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系统,是上述三种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三、教育形态的概念:是指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形式变化。

四、教育形态的分类1.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非制度化的教育: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制度化的教育: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的,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2.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3.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和信息社会的教育五、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 2.生物起源3.心理起源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经验的传递;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口耳相传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生产劳动的变革是推动人类教育变革最深厚的动力。

六、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1.农业社会的教育: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2.工业社会的教育: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全国12所重点院校)部分汇总

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全国12所重点院校)部分汇总

《教育学基础》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三要素1.教育者: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2.学习者3.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同一。

4.三者的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

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能开展,学习者也不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

因此,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系统,是上述三种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三、教育形态的概念:是指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形式变化。

四、教育形态的分类1.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非制度化的教育: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制度化的教育: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的,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2.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3.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和信息社会的教育五、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2.生物起源3.心理起源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经验的传递;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口耳相传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生产劳动的变革是推动人类教育变革最深厚的动力。

六、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1.农业社会的教育: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2.工业社会的教育: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全国12所重点院校

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全国12所重点院校

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全国12所重点院校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它对培养人类智力、品德和个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中国,教育学专业被广泛设立于各大学,特别是一些重点院校,在教育学领域具有较高的声誉和影响力。

本文将分享全国12所重点院校的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帮助读者深入了解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经验。

一、北京大学教育学基础课程是北京大学教育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涵盖了教育思想史、教育心理学、教育法律等重要内容。

教育思想史主要介绍了教育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着重分析了不同教育思想家的观点和贡献。

教育心理学课程将重点关注学习者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并为教学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教育法律课程则介绍了国家教育法规和教育法律的基本原理,为学生提供了法律意识和法律常识。

二、清华大学清华大学的教育学基础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其中,教育社会学课程旨在分析教育现象与社会结构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帮助学生理解教育的社会功能和社会变革对教育的影响。

另外,学校还开设了教育科学与技术课程,介绍了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三、复旦大学复旦大学的教育学基础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该校的教育研究方法课程涵盖了教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巧,包括问卷调查、实地观察、访谈等,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此外,教育经济学课程则介绍了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投资的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决策能力。

四、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教育学基础课程注重跨学科研究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教育统计学课程帮助学生掌握教育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方法,为教育政策和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艺术教育心理学则关注艺术教育的心理过程和艺术欣赏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理解艺术教育的独特性。

五、南京大学南京大学的教育学基础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

教育实习课程提供了实地教学实习机会,让学生亲身参与课堂教学,锻炼教学能力和教育观察能力。

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全国12所重点院校)部分汇总

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全国12所重点院校)部分汇总

《教育学基础》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三要素1.教育者: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2.学习者3.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同一。

4.三者的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

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能开展,学习者也不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

因此,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系统,是上述三种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三、教育形态的概念:是指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形式变化。

四、教育形态的分类1.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非制度化的教育: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制度化的教育: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的,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2.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3.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和信息社会的教育五、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 2.生物起源 3.心理起源 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经验的传递;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口耳相传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生产劳动的变革是推动人类教育变革最深厚的动力。

六、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1.农业社会的教育: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2.工业社会的教育: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全国12所重点院校)部分汇总

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全国12所重点院校)部分汇总

《教育学基础》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三要素1.教育者: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2.学习者3.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同一。

4.三者的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

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能开展,学习者也不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

因此,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系统,是上述三种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三、教育形态的概念:是指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形式变化。

四、教育形态的分类1.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非制度化的教育: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制度化的教育: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的,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2.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3.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和信息社会的教育五、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2.生物起源3.心理起源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经验的传递;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口耳相传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生产劳动的变革是推动人类教育变革最深厚的动力。

六、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1.农业社会的教育: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2.工业社会的教育: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全国12所重点院校)部分汇总情况

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全国12所重点院校)部分汇总情况

《教育学基础》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三要素1.教育者: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2.学习者3.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同一。

4.三者的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

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能开展,学习者也不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

因此,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系统,是上述三种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三、教育形态的概念:是指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形式变化。

四、教育形态的分类1.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非制度化的教育: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制度化的教育: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的,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2.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3.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和信息社会的教育五、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2.生物起源3.心理起源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经验的传递;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口耳相传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生产劳动的变革是推动人类教育变革最深厚的动力。

六、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1.农业社会的教育: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2.工业社会的教育: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教育学基础笔记

教育学基础笔记

十二院校《教育学基础》学习笔记(1)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教育的认识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教育的日常用法作为一种过程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教育的词源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外在强制过程;过于宽泛(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准确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实践性耦合过程动力性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学习者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

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学习者的特征。

有四个: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教育影响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教育影响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这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上述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

[修订]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全国12所重点院校部分汇总

[修订]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全国12所重点院校部分汇总

《教育学基础》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得概念:教育就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得促使个体得社会化与社会得个性化得实践活动。

二、教育得三要素1.教育者: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与社会个性化活动得人。

2.学习者3.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得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得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与反馈得形式,就是形式与内容得同一。

4.三者得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得实践系统。

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能开展,学习者也不能得到有效得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得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得教育意图、再好得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

因此,教育就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得一种社会实践系统,就是上述三种基本要素得有机结合。

三、教育形态得概念:就是指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得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得形式变化。

四、教育形态得分类1.非制度化得教育与制度化得教育非制度化得教育: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得教育形式得教育。

制度化得教育:就是从非制度化得教育中演化而来得,就是指由专门得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得教育形态。

2.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3.农业社会得教育、工业社会得教育与信息社会得教育五、教育得起源 1.神话起源 2.生物起源 3.心理起源 4.教育得劳动起源说:生产劳动就是人类最基本得实践活动;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经验得传递;生产劳动过程中得口耳相传与简单模仿就是最原始与最基本得教育形式;生产劳动得变革就是推动人类教育变革最深厚得动力。

六、教育得历史发展过程1.农业社会得教育:古代学校得出现与发展;教育阶级性得出现与强化;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2.工业社会得教育:现代学校得出现与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得生产性日益突出;教育得公共性日益突出;教育得复杂性程度与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得作用越来越大。

教育学基础(十二院校版)笔记(美化版)

教育学基础(十二院校版)笔记(美化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第一节教育的认识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一)教育的日常用法作为一种过程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二)教育的词源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3、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外在强制过程;过于宽泛(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实践性耦合过程动力性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一)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二)学习者1、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

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2、学习者的特征有四个:。

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三)教育影响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的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

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全国12所重点院校]部分汇总

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全国12所重点院校]部分汇总

《教育学基础》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三要素1.教育者: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2.学习者3.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同一。

4.三者的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

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能开展,学习者也不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

因此,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系统,是上述三种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三、教育形态的概念:是指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形式变化。

四、教育形态的分类1.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非制度化的教育: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制度化的教育: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的,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2.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3.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和信息社会的教育五、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 2.生物起源3.心理起源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经验的传递;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口耳相传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生产劳动的变革是推动人类教育变革最深厚的动力。

六、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1.农业社会的教育: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2.工业社会的教育: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教育学基础》(十二师范)复习笔记。综合版

《教育学基础》(十二师范)复习笔记。综合版

《教育学基础》(十二师范)复习笔记。

综合版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1)“实践特性”:不是纯粹的理念或其支配下的一套规则;(2)耦合的过程:个体的社会化与社会的个体化;(3)“动力性”:一种“加速”或“促进”的作用;(4)“教育”行为发生的社会背景,社会性、历史性、文化特征。

2、教育三要素及其联系(1)教育者: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2)学习者:传统上将“受教育者”或“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

(3)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与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的统一。

(4)三者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

教育是由上述三个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3、教育的形态有哪些(1)根据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制度化教育和行制非制度化教育(2)根据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3)根据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和信息社会的教育4、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所以的宗教的观点)(2)生物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各种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代表人物有法国的里托尔诺和英国的沛西·能,其错误在于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3)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代表人物有美国孟禄。

它虽然纠正了生物起源论的错误,把教育归结为人类的行为,但它却归结为人类无意识的模仿行为,同样是错误的。

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错误都在于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即教育是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

(4)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这是马克思的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修订]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全国12所重点院校部分汇总

[修订]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全国12所重点院校部分汇总

《教育学基础》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得概念:教育就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得促使个体得社会化与社会得个性化得实践活动。

二、教育得三要素1.教育者: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与社会个性化活动得人。

2.学习者3.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得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得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与反馈得形式,就是形式与内容得同一。

4.三者得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得实践系统。

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能开展,学习者也不能得到有效得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得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得教育意图、再好得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

因此,教育就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得一种社会实践系统,就是上述三种基本要素得有机结合。

三、教育形态得概念:就是指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得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得形式变化。

四、教育形态得分类1.非制度化得教育与制度化得教育非制度化得教育: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得教育形式得教育。

制度化得教育:就是从非制度化得教育中演化而来得,就是指由专门得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得教育形态。

2.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3.农业社会得教育、工业社会得教育与信息社会得教育五、教育得起源 1.神话起源 2.生物起源 3.心理起源 4.教育得劳动起源说:生产劳动就是人类最基本得实践活动;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经验得传递;生产劳动过程中得口耳相传与简单模仿就是最原始与最基本得教育形式;生产劳动得变革就是推动人类教育变革最深厚得动力。

六、教育得历史发展过程1.农业社会得教育:古代学校得出现与发展;教育阶级性得出现与强化;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2.工业社会得教育:现代学校得出现与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得生产性日益突出;教育得公共性日益突出;教育得复杂性程度与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得作用越来越大。

十二院校《教育学基础》学习笔记

十二院校《教育学基础》学习笔记

十二院校《教育学基础》学习笔记(1)2008年04月22日星期二 20:55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教育的认识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教育的日常用法作为一种过程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教育的词源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外在强制过程;过于宽泛(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准确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实践性耦合过程动力性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学习者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

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学习者的特征。

有四个: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教育影响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教育影响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这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上述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笔记和习题解答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笔记和习题解答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笔记和习题解答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1.1复习笔记一、教育的认识(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的日常用法“教育”的日常用法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作为一种过程的“教育”,表明一种深刻的思想转变过程;二是作为一种方法的“教育”;三是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教育”。

在这三类用法中,最基本的是第一种用法。

2“教育”的词源(1)西方“教育”的词源:在现代英语、德语、法语中的“教育”一词均起源于拉丁文“ēducāre”。

意思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2)我国“教育”的词源: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0世纪之前,人们论及教育问题时通常将“教”与“学”分开使用,因此,可将“教”与“学”的词源看成是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的词源。

3教育的定义一般而言,人们是从以下两个不同的角度给“教育”下定义:(1)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可分为三个层次:①广义的,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②狭义的,主要指学校教育;③更狭义的,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

目前学界通用的对教育的准确定义为: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对这一定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①“教育”的“实践特性”,即“教育”这个概念首先指的是某一类型的实践活动,而不是纯粹的理念或在某种理念支配下的一套规则。

②“教育”是耦合的过程,一方面是“个体的社会化”,另一方面是“社会的个性化”。

个体的社会化是指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把个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态度、知识和技能结构的人;社会的个性化是指把社会的各种观念、制度和行为方式内化到需要、兴趣和素质各不相同的个体身上,从而形成他们独特的个性心理结构。

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全国12所重点院校)部分汇总

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全国12所重点院校)部分汇总
《教育学基础》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2.学习者 3.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 同一。 4.三者的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能开展,学习者也不能得到有效 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 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因此,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系统,是上述三种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三、教育形态的概念:是指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形式变化。 四、教育形态的分类 1.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
1
创造性吗,促使个体价值的实现。 2.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指通过教育,是学生获得一定的职业知识和技能,为他们谋生创造条件。 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教育成为个体生活的需要,受教育过程是需要满足的过程,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求知欲得到实现,获得高 层次的精神享受,并进而获得自由和幸福。 3.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表现:过重的学业负担,摧残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体质下降和心理问题等;现存学校管理模式,只能教学生学会顺从,不利于学 生个体性的发挥和创造性的培养;教育的功利性使教育丧失了对生命的关怀。 措施(关键是进行教育改革):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改革不合理的教育制度;要纠正教育活动和过程中的失当行为。 四、教育的社会功能 1.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正向功能 人口: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根本途径。 文化:保存、选择、融合、创造。 经济:教育通过劳动力的生产、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 政治:教育通过培养合格的公民和政治人才为政治服务;教育通过思想传播、创造舆论为统治阶级服务;教育是促进社会民主化的 重要力量。 2.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当社会发展处于负向时期,教育对社会出现总体的负向功能;当社会发展处于正向时期,教育对社会发 展的功能总体上是正向的,但也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教育与社会的外部关系失调,出现局部的负向功能。 五、教育功能的实现 教育的两大功能是本体和衍生的关系,从形成过程来看,教育通过培养人实现其本体功能;然后,培养的人才进入社会,参与社会 政治、经济和文化实践,衍生其社会功能。 1.教育本体功能的形成:教育功能取向的确立;教育功能行动的发生(是指可能导致产生一定功能结果的所有教育行动,主要是指入学 选拔和培养);教育功能直接结果的产生。 2.教育社会功能的衍生施放,主要包括两个环节:产品的社会输入;产品的社会利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命是永恒不断的创造,因为在它内部蕴含着过剩的精力,它不断流溢,越出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不停地追求,以形形色色的自我表现的形式表现出来。

--泰戈尔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
(一)教育的日常用法
作为一种过程
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二)教育的词源
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
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3、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外在强制过程;过于宽泛(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
B、耦合过程
C、动力性
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
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
(一)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
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
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二)学习者
1、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

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