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的内涵与理论
管理学第一章第一节 管理的内涵与本质

➢企业的生产活动包括:
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工作
资源 筹措
企业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
资源 转换
借助特定渠道把特定产品利用特定方式转 移到需要这种产品的特定消费者手中
产品销 售或成 果处理
一、组织与管理
企业是在下述背景下进行上述活动的:
1. 资源稀缺
2. 内部活动成果需 要到外部实现
3. 产品是生产者联 合劳动的成果
二、管理的内涵
(二)管理的基本特征
1. 管理的目的是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 2. 管理的主体是具有专门知识、利用专门技术和方法来进行 专门活动的管理者。 3. 管理的客体是组织活动及其参与要素。 4. 管理是一个包括多阶段、多项工作的综合过程:决策、组 织、领导、控制、创新……
二、管理的内涵
二、管理的内涵
(一)管理的概念
➢何谓管理?不同的研究者就有着各种各样的见解: 管理就是管人;管理就是决策; 管理就是研究系统运行的规律,据此设计系统运行的规则并不断调整; 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过程…… ➢综上,管理就是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由管理者利用相关知识、技 术和方法对组织活动进行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并不断创新的过程。
职务设计
• 分析需要设置哪些岗位
机部门 • 规定不同部门在活动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人岗匹配 发布工作指令
• 将适当的人员安置在组织结构的适当岗位 • 指挥人员,并提供必要的物质和信息条件
组织结构的调整和变革
• 适时调整组织结构
二、管理的内涵
3. 领导
领导是指利用组织赋予的权力和自身的能力去指挥和影响下属为实现组织 目标而努力工作的管理活动过程。
三、管理的本质
管理是对人或对人的行为的管理 管理的本质是对人的行为进行协调
企业战略管理的内涵

企业战略管理的内涵与关键要素企业战略管理是指企业在特定环境下,通过明确定义和实施战略来实现其长期目标和增加竞争优势的过程。
它涵盖了以下几个重要方面:1. 愿景和使命:企业战略管理从企业的愿景和使命出发。
愿景是对企业未来的期望和追求,使命是企业为实现愿景所承担的责任和使命感。
明确愿景和使命可以为企业的战略决策和实施提供方向。
2. 环境分析:企业战略管理需要进行全面的环境分析,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内部环境包括企业的资源、能力和文化,而外部环境包括市场、竞争对手、技术趋势、法规政策等因素。
环境分析可以帮助企业了解市场需求和机会,以及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3. 战略选择:基于环境分析,企业需要选择适合的战略方向。
战略选择涉及到市场定位、产品组合、竞争优势等方面。
企业可以选择市场扩张、产品创新、成本领先、差异化等不同类型的战略,以适应不同的市场和竞争环境。
4. 目标设定和绩效管理:企业战略管理需要设定明确的目标和指标来衡量战略的实施和绩效。
目标应该具体、可衡量,并与企业的长期目标一致。
通过设定目标,企业可以指导战略的实施,并对绩效进行评估和监控。
5. 资源配置和组织设计:战略的有效实施需要适当的资源配置和组织设计。
企业需要合理分配资金、人力、技术和其他资源来支持战略的实施。
同时,企业还需要建立适应战略的组织结构和流程,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协调。
6. 监控和调整:企业战略管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监控和评估战略的执行效果。
企业应该建立有效的监控体系,及时收集和分析数据,评估战略的有效性,并根据市场和环境变化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优化。
企业战略管理的内涵涵盖了从战略制定到执行的全过程,旨在帮助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取得优势,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通过有效的战略管理,企业可以适应市场变化,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实现业务增长和盈利能力的提升。
试述企业质量管理的经济学内涵

试述企业质量管理的经济学内涵一、企业质量管理的经济学内涵1. 企业质量管理的重要性2. 质量管理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3. 质量管理与市场竞争的关系4. 实施质量管理的成本与收益分析5. 企业质量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一)企业质量管理的重要性企业质量管理是指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各种管理手段,对产品、服务的质量进行控制和提高。
企业质量管理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增强了企业在市场上的话语权,从而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和收益。
其次是提高了产品和服务的品质,增强了消费者的信任和忠诚度,从而建立起可持续的市场生态。
(二)质量管理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质量管理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减少成本。
通过实施质量管理,企业可以发现并修正生产过程中的各种缺陷和不良现象,从而减少了生产过程中的废品率和返工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其次是提高了产量。
通过用最少的资源生产出最优质的产品或服务,质量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产量且不影响品质。
最后是提高了销售额。
高品质的产品或服务、不断改进的生产和服务水平吸引了更多的顾客和订单,从而提升了企业的销售额和市场份额。
(三)质量管理与市场竞争的关系质量管理与市场竞争的关系密不可分。
如果一个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表现出色,便能够吸引更多的顾客。
随着竞争加剧,企业必须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否则将被市场所淘汰。
此外,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需求和品质也在不断提高,因此企业必须不断改进和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四)实施质量管理的成本与收益分析实施质量管理的成本通常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人力成本、培训成本、设备和技术成本等。
这些成本将带来一些直接的收益,比如减少了废品率、提高了生产效率等,间接的收益则是提高了品牌形象、吸引了更多的顾客、提升了市场竞争力等。
一般来说,直接的收益效果会更加明显,但是间接的收益更加长久和持续。
企业应该在实施质量管理方案时注意平衡这些成本和收益。
(五)企业质量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企业质量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是面向数字化的变革和智能化的发展。
简述管理的内涵

简述管理的内涵管理是一种组织和协调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以达到既定目标的过程。
它是一种科学、艺术和技术的综合体,涉及到组织、计划、领导、控制等方面。
管理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组织组织是管理的基础,它是指将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以达到既定目标。
组织包括组织结构、职权、职责、工作流程等方面。
组织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效率和效益。
二、计划计划是管理的核心,它是指在未来一定时间内,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
计划包括目标、任务、时间、资源等方面。
计划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力。
三、领导领导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通过指导、激励、协调等手段,使员工积极参与工作,达到既定目标。
领导包括领导风格、领导能力、领导行为等方面。
领导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企业的发展。
四、控制控制是管理的重要手段,它是指通过监督、检查、评估等手段,对企业的各项活动进行调整和纠正,以达到既定目标。
控制包括控制标准、控制过程、控制方法等方面。
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效率和效益。
五、协调协调是管理的重要任务,它是指通过沟通、协商、调解等手段,解决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矛盾和冲突,以达到既定目标。
协调包括协调机制、协调方法、协调效果等方面。
协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内部和外部关系。
六、创新创新是管理的重要动力,它是指通过创造性思维和实践,开拓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企业的发展和进步。
创新包括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环境等方面。
创新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前景。
管理的内涵包括组织、计划、领导、控制、协调和创新等方面。
这些方面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管理的整体框架。
只有在这个框架内,企业才能实现高效、高质、高效益的运营和发展。
如何理解管理的内涵

1.如何理解管理的内涵?管理是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
这个概念包含以下几层意思:1.管理是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群体活动。
2.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协调过程。
3.管理的目的在于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在于提高组织活动的成效。
4.管理的对象是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
5.管理是围绕着某一共同目标进行的2管理具有怎样的性质?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管理具有如下的性质1。
管理具有二重性。
2。
管理具有科学性。
3。
管理具有艺术性。
3.影响组织的外部环境因素有那哪些?组织的外部环境是指对组织绩效起着潜在影响的外部因素。
它分为宏观环境和产业环境两部分。
1。
宏观环境,又称为社会大环境,是指对某一特定社会中的所有组织都发生影响的环境因素,包括经济环境,技术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政治法律环境和全球化环境。
2。
产业环境又称作具体环境或中观环境,指与特定组织直接发生的环境因素。
包括竞争对手顾客供应商战略合作伙伴政府管理部门新闻传播媒介等。
4影响组织的内部环境因素有那哪些?组织内部环境是指组织拥有的资源条件,它包括组织内部的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
组织物质环境,是指组织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只要包括组织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技术资源等。
组织文化环境,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的总和。
5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制定科学的工作定额2.为每一项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 3.标准化管理 4.实行刺激性的计酬制度 5.提倡雇主与工人合作的“革命精神” 6.主张工厂中的计划工作与执行工作分开7.推行职能长工制8.实行例外管理原则6.什么是管理理论的丛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企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企业生产过程自动化的程度空前提高;技术更新的周期大为缩短;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生产社会化程度更加提高;许多复杂产品和现代化工程需要组织大规模的分工协作才能完成。
企业管理创新内涵及案例分析

企业管理创新内涵及案例分析摘要:管理型创新是创造一种新的更有效的方法来整合企业内外资源,以实现既定管理目标的活动。
这个概念不仅强调了管理创新的创造性,要求管理创新要在观念和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创造出一套资源整合方式,而且又强调了管理系统的新颖性和有效性。
只新而无效不是管理创新的目的,创新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更有效地实现管理目标。
关键词:管理创新;企业;案例;分析一、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及实现途径企业管理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从系统的观点来看,企业管理创新是指企业的管理者不断根据市场和社会变化,利用新思维、新技术、新方法、新机制,创造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组合范式,以适应和创造市场,促进企业管理系统综合效益的不断提高,达到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综合效益的目的的具有动态反馈机制的全过程管理。
企业管理创新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至少应包括以下8个方面的内容。
1、管理理念创新为实现理念的创新我们必须要做以下转变:管理绩效的评价标准要从是否遵循长官意志转变为综合效益的完成量;管理的内容要从管理方式是否需要强化、管理形式是否需要更加严格转向岗位职责、工作流程、规章制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以及对于资金、人才、时间、物质的使用效率的实质性控制;管理方式要从家长专断型的随意管理转向基于广泛咨询的、遵循决策程序的科学管理,从事无巨细的越级干预到注重决策和预算的权责明确的层级管理;管理的机制要从对企业员工的形式化约束转向建立互动式自我教育与激励型行为规范;管理的目的要从单纯完成企业利润目标转向对内维持和谐稳定的一致性,对外增强持续不断的适应性;管理的心态也要从追求一劳永逸转向动态和持续创新。
凡此种种,都是从小生产意识向社会化大生产管理理念的革命性转变。
管理理念的创新重在用新的策划、新的技巧、新的形式打破陈旧平衡,敢于标新立异,贵在围绕社会效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形成管理特色。
2、战略创新经营战略是对企业长远发展的全局性谋划。
企业行政管理的内涵与职能

企业行政管理的内涵与职能篇一:企业行政管理的含义是什么企业行政管理的含义是什么企业行政管理广义上包括行政事务管理。
办公事务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财产会计管理四个方面,狭义上指以行政部为主。
负责行政事务和办公事务。
具体包括相关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推动。
日常办公事务管理。
办公物品管理。
文书资料管理。
会议管理。
涉外事务管理。
还涉及到出差。
财产设备。
生活福利。
车辆。
安全卫生等。
所有工作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各种规章制度和人为努力使部门之间或者关系企业之间形成密切配合的关系。
使整个公司在运作过程中成为一个高速并且稳定运转的整体,用合理的成本换来员工最高的工作积极性。
以提高工作效率完成公司目标发展任务。
企业行政管理的含义是什么?对做好企业行政管理的几点认识1、明确岗位职责。
日常办公事务管理包括日常事务的计划安排。
组织实施。
信息沟通。
协调控制。
检查总结以及奖励惩罚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办公物品管理包括办公物品的发放。
使用。
保管及采购以及相应制度的制定,文书资料管理包括印信管理。
公文管理。
档案管理。
书刊管理,会议管理包括会前准备。
会中服务。
会后工作,其他事务视各公司具体情况而定,在企业行政管理的含义是什么的问题分析中,要注意这点。
2、加强沟通。
在企业行政管理的含义是什么的问题分析中,沟通包括纵向沟通和横向沟通。
纵向沟通分为与上级沟通和与下级部门沟通。
与上级沟通主要是要充分领悟上级领导的意思。
把握住方向。
同时将自己和下级部门的观点很好的传达给上级。
这需要行政人员有观察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与下级沟通主要是执行上级的决定以及收集整理下级部门各项信息。
这就需要较强的应变能力和组织能力。
横向沟通包括公司内部相关职能部。
与关系企业窗口部门和外界媒体政府机关等等。
在传达精神及布置工作任务及协调各部门工作时。
务必真诚。
谦虚。
与外界沟通需要强的适应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李博群:管理咨询界唯一具有国家媒体、全球500强、跨国外企和知名民企经历的讲师。
管理学的本质和内涵下

第一章管理学的内涵和本质三、古典管理理论管理理论的发展:它是随着工厂制度和工厂管理实践的发展,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系统形成的。
这个时期的管理理论通常被称为古典管理理论,主要研究问题涉及科学管理、一般管理以及科层组织。
其主要标志是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和法约尔的《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一)科学管理研究1.科学管理:它是20世纪初在西方工业k国家影响最大、推广最普遍的一种管理理论,也被称作泰勒制(Taylorism) ●泰勒制的产生和迅速发展有着非常深刻的历史背景.。
2.历史背景:一方面,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企业数量的增加与规模的扩大,企业管理逐渐要求从传统的经验管理走向科学管理。
另一方面,资本对劳动的控制从不完全到完全也要求改进企业管理的方法。
泰勒认为,当时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普遍低下,工人每天的实际产量只为他们劳动能力的1/3,而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劳动使用不当,包括工作分配不合理和劳动方法不正确。
由于薪酬和工人本性等原因,工人不愿干或不愿多干,企业生产组织与管理的原因。
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企业盈利,必须从三个方面做文章。
3.文章内容:√改进工作方法,并根据工作的要求挑选和培训工人。
根据工作要求,挑选和培训工人。
作业环境与作业。
条件的标准化,改进操作方法,操作+动作动素,招聘与培训。
√改进分配方法,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在计算工资时,采取不同的工资率,未完成定额的按低工资率付给,完成并超过定额的按高工资率付给。
由于完成并超过定额能以较高的标准得到报酬,工人愿意提供更多数量的劳动。
√改进生产组织,加强企业管理。
设置计划部门,把计划和执行职能分开。
实行职能工长制。
例外管理。
4、对泰勒制的评价:泰勒是科学管理的创始人,他把科学的方法用到管理上,把人当经济人。
局限于基层管理。
(二)一般管理研究【1】管理的十四条原则①劳动分工。
在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中进行分工可以提高效率,但劳动分工有一定限度。
管理的内涵和职能概述

管理的内涵和职能概述首先,管理的内涵包括领导、决策、组织、沟通和控制等方面。
领导是管理的核心,具有激励、激励和指导员工的责任。
决策是管理者在面对问题时做出选择的过程,它需要理性思考和权衡,以便找到最佳解决方案。
组织是指管理者建立和维护组织结构、流程和制度,以实现组织目标。
沟通是管理者与员工、各部门之间交换信息和意见的重要手段,能够有效地协调和促进工作的顺利进行。
控制是管理者对组织活动进行监督和检查的过程,以确保目标的实现。
其次,管理的职能主要包括规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规划是管理者确定组织目标并为其制定战略和计划的过程,是组织成功的第一步。
组织是管理者设计和建立组织结构、分配资源和指导员工,以支持实现规划目标。
领导是管理者激励员工、提供方向和指导的过程,以保证员工的积极参与和努力工作。
控制是管理者对组织活动进行监督和检查的过程,以纠正偏差并确保目标的达成。
在组织中,不同的管理层级和部门具有不同的管理职能和内涵。
高层管理者主要负责规划和组织,中层管理者主要负责组织和领导,一线管理者主要负责领导和控制。
在不同的部门中,如市场部门、人力资源部门、财务部门等,管理者也会侧重于不同的管理职能和内涵。
总的来说,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其内涵和职能涵盖了领导、决策、组织、沟通和控制等方面。
在管理实践中,管理者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和组织需求。
只有具备良好的管理能力和素质,管理者才能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推动组织的发展和壮大。
管理是组织活动的核心,不仅仅是企业、组织或机构的专有领域,而且在个人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管理者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出各种决策,组织自己的时间和资源,与他人有效地沟通,以及进行自我监督与控制。
因此,管理不仅是商业领域的重要技能,也贯穿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企业管理中,管理的内涵和职能更加复杂而丰富。
为实现企业目标,管理者需要具备全面的能力和素质。
企业管理的三个方面是什么

企业管理的三个方面是什么
企业管理是企业内部有效组织和协调各种资源,实现企业目标的一种管理活动。
在实践中,企业管理主要包括战略管理、组织管理和绩效管理这三个方面。
1. 战略管理
战略管理是企业长期发展的规划和安排,涉及企业定位、目标设定、战略选择
等方面。
在日常管理中,企业需要确立明确的战略方向,根据内外部环境分析确定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为企业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
2. 组织管理
组织管理是指企业内部各部门、岗位之间的组织结构、职责分工、协调机制等
管理活动。
有效的组织管理可以提高企业内部协作效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动企业目标的顺利实现。
企业需要建立灵活高效的组织结构,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
3. 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是指通过制定目标、进行评价和激励措施,促使员工充分发挥潜力,
实现最佳绩效。
企业需要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设定明确的绩效目标,及时给予员工反馈,激励员工积极进取,推动企业业绩的持续增长。
综上所述,企业管理的三个方面分别是战略管理、组织管理和绩效管理。
只有
在这三个方面有机结合、相互支持的情况下,企业才能取得长期稳定的发展,实现持续增长和创新。
管理的定义与内涵

管理的定义与内涵定义:管理是为了达到组织目标而对组织内的各种资源(人财物)进行合理配置的综合性活动。
内涵管理的二重性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管理的自然属性是由一定的生产力状况所决定;管理的社会属性是由一定的生产关系所决定的。
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体现在它是由大量学者和实业家在总结管理工作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用以指导人们从事管理的实践。
管理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管理的实践性。
管理的职能与内容职能: 管理的五大职能⏹计划⏹组织⏹控制⏹指挥⏹协调内容科学管理的内容①劳动方法标准化原理②培训工人科学化原理③实行奖励工资制原理④管理职能专业化原理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①管理是企业六种基本活动之一:技术、商业、财务、安全、会计、管理。
②管理五项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③管理的14条原则;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①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②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③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工人的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管理者的素质与能力1、技术技能是使用某一专业领域内有关的程序、技术、知识和方法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
2、人际技能是处理人际关系有关的技能,既理解、激励他人并与他人共事的能力3、概念技能是指综观全局、认清为什么要做某事的能力,也就是洞察企业与环境要素间相互影响和作用的能力。
什么是决策?决策的原则与依据决策是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以及利用机会的过程。
原则:(1)社会性:企业的目标应符合社会发展的总体利益,决策时牢记社会整体利益。
(2)效益性:选择最佳方案时,经济效益的好坏是一条重要的选择方案的标准。
(3)满意性:人们在决策时,希望决策实施能带来“最优结果”。
但实际上最优方案往往是不存在的。
因此西蒙提出决策的“满意”原则(4)适应性:也就是决策的弹性,即决策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对可能出现的变化有适应能力。
管理学的概念和内涵

◆管理的概念和内涵;◆管理学的定义和特点;◆人本原理;一、管理的概念和内涵任何组织离不开管理,大到国家、小到企业或学校。
伴随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管理可以追朔到古代(部落、氏族)。
但是成为一门学科,却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百年来,随着管理学的发展在不同时期不同学者赋予了管理不同的含义,这些管理的定义从不同的侧面客观的反映了管理的特性。
(一)管理概念的发展历程1.“管理就是确切的了解你希望工人干些什么,设法使他们用最好、最节约的方法去完成它”-泰勒:古典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的奠基人(1911)。
2.“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亨利∙法约尔:古典管理学家,第一次提出了管理的五项职能(1916)。
3.“管理就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的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孔茨.s.奥唐纳(1955)。
4.“管理就是决策”-西蒙(1960)。
5.“管理这一术语指的是和其他人一起并且通过其他人来切实有效地完成活动的过程。
”-罗宾斯.s.玛丽·库尔塔:把管理视为一个过程,既强调了人的因素,又强调了管理的双重目标…既要完成活动又要讲究效率(1996)。
6.“切实有效支配和协调资源,并努力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帕梅拉·S·路易斯:立足于组织资源,原材料、人员、资本、土地、设备、信息等都属于组织资源(1998)。
管理的概念:管理者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各项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协调,以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如何理解该定义呢?我们进一步分析管理的内涵。
(二)管理的内涵1.管理的载体是组织管理是任何组织集体所必须的活动,渗透在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技术、文化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管理和组织二者相互依存,没有组织,管理无用武之地,没有管理,组织就会失去生存和发展的内在机制,就会消亡。
所以管理不能脱离组织存在,同样,组织中必定存在管理。
企业管理体系的内涵与真谛

企业管理体系的内涵与真谛任何企业,若没有企业管理体系是很可怕的。
一个企业管理干部,若拥有极大的人格魅力,再加上你工作中能讲理念、讲制度、讲政策,就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企业管理者。
现在,大多数企业管理体系人员的企业管理体系意识和企业管理体系行为,还停留在管事、管物、管具体工作上,并没将重点放在管人上。
或者说管事管物有一套,若管人就不会管了。
究竟什么是“企业管理体系”呢?或者说“企业管理体系人员”这个词汇中的“管理”二字,究竟指的是什么呢?企业管理体系的真谛。
一般情况下,从企业管理体系对象这个角度来看,主要是“三管”:一是管物;二是管财;三是管事。
但是企业“企业管理体系干部”中的“企业管理”,本质上并不是“三管”,而主要是指管人。
什么是企业管理干部?就是担任企业管理职务的人,也就是书本上说的职业经理人,就是企业家所说的企业各级主管们,就是上至总经理,下至基层领班、组长,他们就是我们所说的企业管理人员。
今天在座的各位,就是企业管理干部。
在一个企业,其工作岗位大致可分为三类:其一是专业技术岗位;其二是操作岗位;其三是企业管理岗位。
专业技术人员的职能是管事、管物、管人,但主要是管好事。
操作人员的职能是与人沟通、管事、管物,但主要是管好物,做好自己的事。
企业管理人员肯定既要管物、管事,又要管人,但其主要职能则是只能是管人,把人管好。
企业管理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的区别在于通过调动别人的积极性使别人做好工作,通过管好人,达到管好事、管好财、管好物的目的。
如果一个企业管理干部,对业务类事务很精通,却没有基本的企业管理意识,在工作中见物不见人,见事不见人,一旦陷入管事、管物的具体事务中不能自拔,又不懂得尊重员工,不能公正地对待员工,既戴鸣咨询管理认证销售管理、营运管理及企业培训因素没有提升员工素质的能力,也不能使员工愉快地工作,反而引起员工不满意,产生怨恨和消极怠工,甚至造成优秀员工流失,那么这样的企业管理干部就是不称职的,这样的人所担任的企业管理职务越高,给公司带来的损失和灾难就越大。
管理的内涵

管理的内涵管理是各级管理者在执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基本职能的过程中,通过优化配置和协调使用组织内的人、财、物、信息等资源,从而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理解管理的内涵:1、管理具有一定的目的性。
管理作为组织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必须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这是管理的基本出发点。
管理活动的效果主要取决于组织目标的实现程度。
管理作用于组织之上,离开组织目标的实现,管理就毫无意义。
下面通过柯达相机的成功诠释目标定位的重要性。
1886年,乔治·伊斯曼研制出第一架自动照相机,并给它取名为"柯达",柯达公司从此诞生。
1930年,柯达占世界摄影器材市场75%的份额,利润占这一市场的90%;1964年,立即自动相机上市,当年销掉750万架,创下了照相机销量的世界最高记录;1966年,海外销售额达21.5亿美元,在《财富》杂志中排名第34位,纯利居第10位,当时位于感光界第2的爱克发销量仅及它的l/6;1990年,1996年,在品牌顾问公司排名的10大品牌中,位居第4,是感光界当之无愧的霸主。
柯达设计之初的目标就是:"人人都会用"。
1877年,照相机已被发明出来,但当时的照相设备极为庞杂,包括一个黑色的大帐篷,一个水箱,一个装着厚厚的玻璃感光板的容器……带它出去旅行就像带着一座实验室,必须单雇一匹马驮着才行。
这还算简单,复杂的是操作,没有专门的知识和技术,谁也无法驾驭这个庞然大物。
柯达创始人乔治•伊斯曼,第一次接触到照相机时,就忍不住想:照相机能不能做得小一些呢?摄影艺术能否弄得像"用铅笔写字那么简单"?这些伟大的疑问加上伊斯曼坚持不懈的追求终于给感光业带来了一场划时代的革命。
1886年,小型、轻便,"人人都会用"的照相机诞生了,伊斯曼为它起了一个字母不多,但读着响亮的名字:"柯达"。
1888年,柯达打出了第一个广告,画面上一只手举着一架柯达相机,旁边是伊斯曼写的自信而自豪的承诺:"你压下按纽,其余由我负责。
管理的内涵与本质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管理活动的时代背景

>>
-
1 管理的内涵与本质 2 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3 管理活动的时代背景
1
管理的内涵与 本质
管理的内涵与本质
管理是指在特定 环境背景下,通 过计划、组织、 领导和控制等手 段,协调人力、 物力和财力等资 源,以达到组织
目标的过程
管理并不仅仅是命令和控制,而是一种协调和合作的 过程,它需要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良好沟通和协
的投入获得较大的收益
管理的方法包括计划、组织、 领导和控制等。计划是指确 定组织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 策略和步骤;组织是指建立 组织的结构和流程,明确各 部门的职责和权力;领导是 指指导和激励员工,使他们 能够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努 力工作;控制是指对组织的 运行情况进行监测和调整, 以确保组织的目标得以实现
参与到社会公益事业中去,提高企业的社会形象和品牌价值
最后,人才竞争也是当今管理活动的重要时代背景。随着人才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需要更加注
4 重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激励。通过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人才,同时加
强人才培养和职业发展,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
管理活动的时代背景
A
总之,管理活动面临着许多新的挑
战和机遇,需要不断更新管理理念
和方法,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
B
企业应积极应对全球化、信息化、
可持续发展和人才竞争等挑战,加
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在一成不变的,想要完成自己的事业必须能够洞察经济状况和社会需求
作
管理的本质在于 通过协调和整合 各种资源,实现 组织的目标,同 时提高组织的效
对企业的认知总结

1.谈谈你对企业的认识“管理”具有非常广泛和深刻的内涵,这两个字包括很多东西,个人概况了以下几点: 1、管理意识顾名思义,就是我们每个人要有管理的意识,要想管理,去管理。
只要是一个思维正常的人都会有这种意识,家庭需要管理和撮合、个人学习和发展需要管理和规划等等;尤其是企业人(主管、员工),管理的意识更强。
在一个中大型企业中,员工来自祖国的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企业宏伟目标和价值观而聚集在这里,就要考虑怎样才能把这些人凝聚起来,把公司的资源整合起来并要不断地发展和壮大。
这其中,管理是基础、管理是保障。
2、管理理论理论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就是一种知识,是大家认知的一种东西。
包括编码化的知识,即这种理论或者知识能够转化为文字、图案或者是符号;还有非编码知识或者理论,即该种知识更多地是深层次交流和身体力行。
管理理论同样如此。
在一些企业,从上至下,大家都在讲管理、论管理。
可以说,每一个人都具备了和掌握了一定的管理理论和知识。
但是,为什么有些人,尤其是高层主管确能够把“管理”说的头头是道,为什么?这其中,主要是因为高层主管大都是从风雨中摸爬滚打过来的,具备的管理知识更多地是“非编码知识”,更多地是经验判断,然后才会由。
“管理”具有非常广泛和深刻的内涵,这两个字包括很多东西,个人概况了以下几点: 1、管理意识顾名思义,就是我们每个人要有管理的意识,要想管理,去管理。
只要是一个思维正常的人都会有这种意识,家庭需要管理和撮合、个人学习和发展需要管理和规划等等;尤其是企业人(主管、员工),管理的意识更强。
在一个中大型企业中,员工来自祖国的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企业宏伟目标和价值观而聚集在这里,就要考虑怎样才能把这些人凝聚起来,把公司的资源整合起来并要不断地发展和壮大。
这其中,管理是基础、管理是保障。
2、管理理论理论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就是一种知识,是大家认知的一种东西。
包括编码化的知识,即这种理论或者知识能够转化为文字、图案或者是符号;还有非编码知识或者理论,即该种知识更多地是深层次交流和身体力行。
管理体系高层结构各核心条款的原理和内涵

管理体系高层结构各核心条款的原理和内涵管理体系是企业组织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指特定的组织系统,通过相互关联的部分协同作用在一起,实现企业目标。
管理体系高层结构是指组成管理体系的各层次之间的关系,包括体系管理员、质量经理、各二级部门负责人以及其他有权授权、审批和管理的人员。
在管理体系高层结构中有一些核心条款,这些核心条款是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不能缺少的,下面将会介绍这些核心条款的原理和内涵。
一、政策和目标政策和目标是管理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是管理体系建设的基础,公司战略的核心理念,同时也是团队共识的重要基础。
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价值观、经营目标和环境特点等因素,制定一套科学的政策和目标体系,建立为顾客提供高品质、高效率的产品和服务的使命和价值观;制定维持公司健康持续发展的经营目标,落实全员参与、追求卓越、持续改进的品质方针等,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自我约束的管理体系。
二、运行程序运行程序是管理体系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它能够保证管理体系中的各项工作都按照既定的步骤和程序进行,能够使管理体系规范化、标准化地运作,更容易管理和控制。
程序应该是科学的、具体的、规范的,包括各项流程、职责、权限等方面的内容,并且要不断地进行优化,以提升管理效率。
三、评审评审是管理体系中一项必不可少的环节。
评审可以帮助企业对自身的内控进行专业的审查和评估,从而识别出潜在的风险和问题,及时制定对策和措施。
评审应该是有规律、有目的的,并且要全面、公正、客观地对管理体系的各个环节进行审查,这样才有利于提高管理体系的整体水平和质量。
四、纪录纪录在管理体系中是保证管理体系运作的重要环节。
纪录可以帮助企业在日后查阅和复盘,为管理体系的改进提供必要的资料和依据。
纪录应该是完整、真实、可靠的,它应当包括企业所进行的各项活动的基本事实、过程、结果等信息。
五、改进改进是管理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无论管理体系建设的水平高低,在运作过程中都会遇到问题和障碍,而改进则是解决这些问题和障碍的有效措施。
如何理解管理的内涵

如何理解管理的内涵关于如何理解管理的内涵企业管理精髓是效率。
管理各处透露着效率,效率的高处与低处是评价管理的一个紧要的标准,高效率凸显着一个好的个管理。
下面是我收集的一些关于如何理解管理的内涵,希望对大家有用。
如何理解管理的内涵1、管理是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群体活动。
2、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协调过程。
3、管理的目的在于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在于提高组织活动的成效。
4、管理的对象是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
5、管理是围围着某一共同目标进行的。
6、管理是为了实现组织将来目标的活动。
7、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对人进行管理。
什么是管理理论1、管理理论是近代全部管理理论的综合,商管教育依据其进展历程将其分类为:科学管理、人际关系、系统理论及权变理论等阶段;2、管理学形成前可分两个阶段包含早期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阶段和管理理论产生的萌芽阶段。
管理学形成后分为三个阶段包含古典管理理论阶段、现代管理理论阶段和当今管理理论阶段;3、作用有促进管理者自身感召权的加强、兼顾员工的价值与充足度、企业竞争的价值链联盟、程序重于资源,制度流程、中层管理的核心是程序。
管理的本质是什么管理的本质是提高效率和效益。
管理的核心是人,管理的本质是协调,协调的中心是人。
管理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引导、实施、掌控的过程。
而且管理的核心是人,在管理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对人的激励问题激励不是控制,不是牵制,而是对人的需要的充足,是通过充足需要对人的行为的引导和对人的积极性的调动。
而且人的需要就是人的天性,认得人性的特点,适应人性的特点,是激励有效性的保证。
管理本领包含哪些管理本领包含很多方面,下面介绍的几种比较关键,第一,就是要有领导本领,作为一个管理者,要用自身的个人修养和魅力来影响下属,这样才会有更多的下属卖力的工作。
第二,解决工作问题的能,工作中会有很多问题,有本领解决才略够有效化解冲突,处置冲突,不至于团队是一盘散沙。
第三,进行工作计划的本领,工作的过程紧要,结果也很紧要,有认真的过程,才略提高工作效率。
企业创新管理

02
企业创新管理的理论体系
企业创新管理的理论基础
• 企业创新管理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创新理论、组织理论、资源理 论和战略理论等。
• 创新理论:研究创新的本质、过程、动力和影响因素,为企业 创新管理提供理论指导。
• 组织理论:研究组织的结构、功能、行为和变革,为企业创新 管理提供组织保障。
• 资源理论:研究资源的种类、性质、配置和更新,为企业创新 管理提供资源支持。
• 产品创新: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性能,降低生产成本 • 服务创新:提供优质服务,满足客户需求,提高客户满意度 • 技术创新:采用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 • 管理创新:优化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 市场创新:开拓新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降低市场风险 • 企业创新管理的内涵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机制、创新能力和创新氛围等方面。 • 创新意识:企业员工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主动寻求创新机会,积极参与创新活动 • 创新机制:企业建立完善的创新机制,为创新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和环境条件 • 创新能力:企业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能够将创新思维转化为实际成果 • 创新氛围:企业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鼓励员工创新,容忍失败,激发创新活力
企业创新管理的重要性及意义
企业创新管理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提高企业竞争力:创新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通过创新管理,企业可以不断提高产 品和服务的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 促进企业发展: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通过创新管理,企业可以开拓新市场,开发新产 品,提高市场份额,实现持续发展。 • 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创新可以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通过创新管理,企业可以提高产品附 加值,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水平。
• 创新资源不足:企业投入创新资源不足,影响创新项目的实施 和成果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管理讲义§1 管理与管理学一、管理的涵“管”,中国古代指锁匙。
《左传》:“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可引伸为管辖、管制,体现着权力的归属。
“理”,本意是治玉。
《非子·和氏》:“王乃使人理其璞,而得玉焉。
”引伸为整理或处理。
二字连用,表示在权力围,对事物的管束和处理过程。
在西方,管理的涵义稍有不同。
它一般与人类的组织活动有关。
人类在实践中发现,许多人在一起工作能够完成个人无法完成的任务,于是慢慢地产生了各种社会组织。
在组织,为了协调大家的活动,就产生了管理。
1.组织的涵义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
实际中的组织形形色色,人们对组织认识的角度各有差别。
但一般说来,任何一个组织的存在都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
组织是由人构成的,同时组织活动也需要一定的物质资源。
因此组织既是物质结构,又是社会结构。
组织活动的资源配置是通过人来完成的,正是人群形成了组织,没有人群便没有组织。
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任何组织都有其基本的使命和目标,企业是为了生产产品、提供服务满足顾客需要。
教育机构是为了培养人才,医院的存在是为病人提供健康服务的,等等。
组织的使命和目标说明了组织存在的理由。
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组织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能够满足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的某种需要,这就构成了组织基本的使命和目标。
例如,医院的使命是治病救人;学校的使命是培养人才;等等。
组织的使命和目标说明了组织存在的理由。
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和目标,组织必须开展实际的业务活动(统称作业工作),如医院的诊治,学校的教学,工业企业的生产等。
组织是直接通过作业活动来完成组织目标的,而作业活动的展开又离不开相应的人力资源(员工)、物力资源(原材料和机器设备)、财力资源(资金)和信息资源(各种数据和情报)等的运用作为条件,否则作业活动就成“无米之炊”。
因此,为了保证作业活动基本过程的顺利、有效进行,还需要开展另一方面的活动——管理。
因此,组织中的活动便由此实现其基本的专业化分工——作业和管理两大类。
可见,管理工作是组织独立进行的、有别于作业工作又为作业工作提供服务的活动,是保证组织正常运行、发展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手段。
2.管理如前所述,组织活动可分为基本的两大类:直接导致组织目标完成的作业活动,和确保作业活动有效进行的管理活动。
因此,管理是任何组织都不可或缺的。
那么什么是管理?由于管理活动的复杂性,不同的学者对此见仁见智,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孔茨强调管理的工作任务,他认为:“管理是指同他人一起,或通过他人有效完成任务”。
穆尼说:“管理就是领导”,重在强调管理者个人的作用。
西蒙等人认为,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因而提出“管理就是决策”。
也有人从管理的效果出发,认为管理同土地、劳动力、资本一样,是生产要素或资源。
从而把管理视为“第四生产要素”。
等等。
这些定义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管理的性质。
为便于进行广泛的讨论。
我们采用下面的定义: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领导等手段来争取并有效地配置资源以完成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
这一定义有三层涵义;管理的目标是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管理是任何组织不可缺少的,但决不是独立存在的。
管理不具有自己的目标,不能为管理而进行管理,管理的终极目的只是保证作业活动的有效进行,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
资源配置是管理面临的基本问题。
人的需要是无限的,而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源是有限的。
小至家庭,大到国家,所有组织都面临着稀缺资源如何在成员中有效配置的问题。
尽管同一组织的成员有共同的目标,但各个人的观念、志趣、经验、能力不尽相同,矛盾在所难免。
因此,组织成员之间的协调是组织存在并正常运行的前提,也是管理的基本容之一。
管理工作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活动构成的。
这些活动包括计划、组织、激励、领导、控制等,它们构成管理的基本职能。
计划职能(Planning)包含规定组织的目标,制定整体战略以实现这些目标,以及将计划逐层展开,以便协调和将各种活动一体化。
管理者还承担着设计组织结构的职责,我们称此为组织职能(Organizing)。
它包括决定组织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谁去完成这些任务;这些任务怎么分类组合;谁向谁报告;以及各种决策应在哪一级上制定。
激励职能要求管理者分析员工需要,将员工个人需要的满足与组织任务的实现密切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下属的积极性。
根据每一个组织都是由人组成的,管理的任务是指导和协调组织中的人,这就是领导职能(Leading)。
当管理者指导下属的活动,选择最有效的沟通渠道,解决组织成员之间的冲突时,他就是在进行领导。
管理者要履行最后一个是控制职能(Controlling)。
当设定了目标之后,就开始制定计划,向各部门分派任务,雇佣人员,对人员进行培训和激励。
尽管如此,有些事情还可能出岔子。
为了保证事情按照既定的计划进行,管理必须监控组织的绩效,必须将实际的表现与预先设定的目标进行比较。
如果出现了任何显著的偏差,管理的任务就是使组织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这种监控、比较和纠正的活动就是控制职能的含义。
职能方法之所以广泛沿用,是由于它简单明了,但是它是否确切地描述了管理者实际的所作所为?遵循职能方法,很容易回答管理者在做什么的问题,他们在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但是所有的管理者都是如此吗?法约尔最初点仅仅代表了他本人在法国煤炭工业管理经验基础上的观察结果。
3.管理效果的度量管理工作的效果通过组织效率和组织效能来衡量。
管理要通过综合运用组织中的各种资源来实现组织的目标。
在组织活动中,管理负责把资源转化为成果,将投入转化为产出。
由于社会资源的稀缺性,组织从环境中获得的各种资源都是有成本的,任何组织都不可能无偿使用资源。
所以管理者必须关心所经营的输入资源的有效利用。
管理的成效好坏、有效性如何,集中体现在它是否使组织化最少的资源投入,取得最大的、合乎需要的成果产出。
对于给定的输入,如果你能获得更多的输出,你就提高了效率;同样对于较少的输入,能够获得同样的输出,你也提高了效率。
因此,效率意味着组织具有较为合理的投入产出比,管理具有比较高的效率,就是为了使资源成本最小化。
然而,仅仅有效率是不够的,管理还必须使活动实现预定的目标,即追求活动的有效性,也称效果(Effectiveness)。
当管理者实现了组织的目标,我们就说他们是有效果的。
因此,效率涉及的是活动的方式,而效果涉及的是活动的结果(见图1—1)。
如果说组织效率涉及组织是否“正确地做事”(即“则么做”)的问题,那么能否选择“正确的事”去做(即“做什么”)就是决定组织效能的问题。
管理的任务就是获取、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来确保组织效率和组织效能的不断提高以更好、更快地实现组织目标,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
通俗的说就是“正确地做正确的事”。
从典型的经济组织——企业的角度来看,管理工作的效果体现在能否选定顾客真正需要的产品或服务进行生产以及用最少的资源耗费进行生产两个方面;就政党而言,管理工作的效果取决于能否提出合乎社会需要政策纲领赢得公众信赖以及用较小的成本顺利付诸实施。
图1—1 管理追求效率与效果效率和效果是互相联系的,例如,如果某个人不顾效率,它很容易达到有效果。
精工(Seiko)集团如果不考虑人力和材料输入成本的话,它还能生产出更表确和更吸引人的钟表。
为什么一些政府机构经常受到公众的抨击,按道理说他们是有效果的,但他们的效率太低,也就是说,他们的工作是做了,但成本太高。
因此,管理不仅关系倒使活动达到目标,而且要做得尽可能有效率。
组织可能是有效率的但却是无效果的吗?完全可能,那种要把错事、根本没有必要作的事干好的组织就是如此!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只注重某一方面。
例如,有的政府部门常常只注意如何用各种规章制度、政策法规规人们的行动,使其保持正确的方向,却不注重提高办事效率,以至出现一个建设项目要盖上百个、上千个图章的事例;有的企业则常常只注重效率而忽视了效益,如通过实施计件工资制提高了工人的生产铲率,大量生产出来的却是市场并不需要的商品,以至于库存积压、负债累累。
显然,相对而言,效益是第一位的。
试想,如果本来就是一件不应该做的事,你却把它做得很好,有什么意义呢?当然,以为只要目标是对的,就可以不讲效率、不惜工本,也是不对的。
成功的管理不仅要确保做对的事,而且要尽可能做得好。
好的管理就是要做好对的事。
当然,在更多的情况下,高效率还是与高效果相关联的。
低水平的管理绝大多数是由于无效率和无效果,或者是通过以牺牲效率来取得效果的。
3.组织的演变结构和过程、存在和演变是组织的两种形态。
静态地看,组织的存在表现为在某些特定目标下形成的职位、个人之间的关系网络式结构,它一经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动态地看,组织结构形成后,必然展开活动以完成组织目标,同时要适应环境变化而调整,提高组织的效能,这种运作、变革、发展的过程即为组织的演变过程。
因此组织既是一种维持结构,又是一种创造结构,并使结构发挥作用的过程。
竞争性的环境中,一个组织的竞争优势取决于它与环境(实际上是利益相关者)协调、适应的程度,它决定了组织工作成果的有效性。
同时组织的竞争优势也取决于组织部的制度和工作效率,它决定了组织能否以较少的资源耗费实现较多、较好的工作成果,即投入产出比。
专业化和分工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根本途径,也是推动技术进步、组织演变的动因。
改进提高工作效率、有效完成组织目标必然要求组织部分工的深化、专业化程度的提高,而分工的深化度、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必然导致更高的效率和技术进步。
这种水涨船高的正反馈机制是组织演变中分工结构日益复杂的在机理。
当然,分工深化在促进效率的同时,也带来协调的困难,使得管理成本日益增大。
这样,在技术水平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工作效率和管理成本的边际比较就决定了分工的深度和专业化的程度,从而决定了组织部层级结构的复杂程度。
任何性质的组织都有一个适度的规模,组织规模扩大,会带来组织活动的规模效果,即“人多力量大”,也会导致信息交流困难、积极性和灵活性下降,即“三个和尚没水吃”,使管理成本上升。
因此,在一定的时期,规模收益和管理成本的边际比较就决定了组织的适度规模。
但随着管理技术的进步,在长期的组织演变中,组织规模在不断扩大。
在组织演变的不同阶段,组织的人员构成、规模、结构不同,和环境的关系也时有变化,因此员工的个人需要和行为、群体关系和行为就会千差万别。
因此组织演变过程中如何保持满足员工需要和实现组织目标的动态平衡,保持公平和效率的平衡,就成为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4.组织和管理二、管理学管理学,是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学科。
与其它学科相比,具有一些鲜明的特性。
1.管理学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历史上,随着组织活动的深入,管理思想经过长期的演变,终于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