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蟋蟀的住宅》
11课《蟋蟀的住宅》课文批注

11课《蟋蟀的住宅》课文批注
《蟋蟀的住宅》是一篇关于蟋蟀生活环境的科普文章。
文章通过描述蟋蟀的生态习性和住宅构造,帮助读者了解这种小昆虫的生活方式。
这篇文章以蟋蟀为主题,以生活环境为切入点,通过对蟋蟀的生活习性和住宅构造的描述,让读者进一步了解蟋蟀的生活方式。
文章的语言流畅自然,条理清晰,并通过图片和插图来增强读者的理解。
首先,文章介绍了蟋蟀的生态习性。
蟋蟀是夜行性昆虫,喜欢在夜晚活动,白天则休息在洞穴中。
作者通过对蟋蟀行走、嗅觉和听觉等方面的描述,让读者更加了解蟋蟀的感知能力和行动方式。
接着,文章详细描述了蟋蟀的住宅结构。
蟋蟀的住宅是由它们自己所挖掘的洞穴构成的。
作者通过文字和插图的结合,生动地展示了蟋蟀挖洞的过程和洞穴的结构。
洞穴的结构非常巧妙,能够提供蟋蟀所需的安全和舒适的生活环境。
此外,文章还介绍了蟋蟀的住宅的功能和意义。
蟋蟀的洞穴除了提供躲避天敌的安全之外,还能保持恒定的温度和湿度,为蟋蟀的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蟋蟀还会在洞穴内产卵,并在孵化后继续提供给幼虫良好的居住环境。
总而言之,《蟋蟀的住宅》是一篇生动有趣的科普文章。
通过对蟋蟀的生活环境的描绘,让读者对这种小昆虫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文章内容流畅,条理清晰,读者能够通过文字和插图的结合,直观地了解蟋蟀的生活方式和住宅结构。
这篇文章不仅提供了知识,同时也能够激发读者对自然世界的好奇心和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
优化活动设计,发展高阶思维——《蟋蟀的住宅》文本解读与活动设计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2021.09支玉恒教育思想研讨会暨名家名师课例展示活动视频优盘学习活动是实践语文要素的重要载体,然而,并不是课堂上学生“活动”了,就能够有效地落实语文要素。
落实语文要素的过程,就是发展学生高阶思维的过程。
以此来审视当前阅读教学中的学习活动,我们会发现很多时候学生的思维参与只仅仅停留在低阶思维,很少有围绕语文要素、基于言语形式、指向高阶思维发展的学习活动出现。
下面,笔者以《蟋蟀的住宅》为例,谈一谈如何通过文本解读与活动设计来落实语文要素,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
一、基于“语文要素”,解读教学文本《蟋蟀的住宅》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作者是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
课文写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建造的过程两个方面的内容,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法布尔连续细致的观察和准确生动的表达特点。
本文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本文的特征与语文要素的内容极为匹配,是学生学习这一语文要素最为恰当的学习材料。
那么,这篇课文中作者是如何连续细致地观察的,又是如何准确生动地表达的呢?首先,从观察的角度来看。
法布尔观察了什么内容?法布尔有目的地观察了蟋蟀的住宅,包括所在的位置、隧道的大小、洞里的特点、门口的特点。
观察了蟋蟀的建造过程,蟋蟀如何用前足、后足等挖洞,如何进行整修。
法布尔观察了多长时间?观察了很长时间,连续地观察。
文中显性地描写“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当然,还有对蟋蟀长时间的整修的观察。
法布尔是用什么观察的呢?最主要的方式是用眼睛仔细看。
还有用耳朵听,比如蟋蟀“在这平台上弹琴”,还有就是进行测量,比如“最多九寸深,一指宽”。
其次,从表达的角度来看。
课文的语言非常准确,比如,洞里的特点,作者说是“大体上讲”,因为洞内的样子只能靠观察,“大体上讲”就非常准确。
再比如说写挖洞的过程,动词的运用也非常准确。
同时,课文的语言描写还非常生动,比如文中的“唱歌”“住宅”“弹琴”等。
文本解读《蟋蟀的住宅》

《蟋蟀的住宅》文本解读首先要确认的是,《蟋蟀的住宅》是文学文本么?不少人说他是科学的说明文,也有人说不清,就说是“记叙文”,也有认为类似童话的……但是,它就是文学文本,《昆虫记》有着无法替代的文学魅力。
有人说,法布尔的《昆虫记》是一般文学家无法企及的,因为它有着严谨的科学依据。
法布尔的《昆虫记》又是一般科学家无法企及的,因为它有着让文学家也拍案叫绝的形象和生动。
《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
读者见识了蟋蟀的住宅——这项伟大的工程,也感受到了蟋蟀精神的可贵之处。
当然,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和对生命的敬畏。
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些内容?传递这种情感的呢?文章语言形式的特点及作者表情达意的特征分析:我想有必要先来研究一下文章的题目——蟋蟀的住宅。
文章要介绍什么?一目了然。
蟋蟀——文章的主人公,一种极其普通的昆虫,不足为奇。
再来关注“住宅”,住宅是指专门供人居住的房屋。
两词联系在一起不禁使人心中涌出这样的想法:人居住的房子,蟋蟀也有住宅?那么,如果有,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的?它的住宅又是怎样修建的呢?这样的几个问题,使人对文章的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迫不及待到文中探寻答案。
而且,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这个题目。
带着不同的理解来读题目,你想强调主人公是谁,可以将“蟋蟀”重读,这样一读,让人产生这样的想法:谁的住宅?蟋蟀也有住宅啊!如果你想强调介绍的内容,就要重读“住宅”,介绍蟋蟀的什么?是蟋蟀的藏身之处,但是在这里强调了是“住宅”,而不是“窝”。
我觉得读出对题目不同的理解,就是一种语文意识。
文章根据法布尔的观察顺序写的,先发现住宅再观察特点继而想了解它的修建过程。
文章开头作者以亲切的话语,开篇名义:它的出名还有一个原因是它的住宅,可能还不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吧!这样的说法,吊足了读者的胃口。
读者自然愿意跟随着法布尔来见识见识到底是什么样的住宅使蟋蟀名气大增?接着,作者用细腻的文字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
《蟋蟀的住宅》课文解读

《蟋蟀的住宅》课文解读
这篇课文的作者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散文家法布尔。
本文选自他撰写的《昆虫记》。
这是一篇常识性课文。
全文用拟人的手法,浅显地介绍了蟋蟀那简朴、清洁、干燥的住宅和建造住宅的全过程。
通过阅读这篇课文,不仅使我们体会到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而且使我们感受到作者热爱科学、不畏艰辛的.崇高品质。
全文共10个自然段,可分三大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蟋蟀由于它的歌唱和住宅而有名。
蟋蟀出名有两个原因:一是唱歌,二是住宅。
前者人们都很熟悉,后者则不甚了解。
下文着重介绍蟋蟀的住宅为什么有名。
第二段(第2~7自然段)主要写蟋蟀住宅的特点,简朴、清洁、干燥,很卫生。
第三段(第8~10自然段)讲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
通过写建造过程,说明蟋蟀建筑住宅非常认真,一点儿也不随遇而安。
可见蟋蟀住宅的出名,是靠自己长年累月不断整修,认真、辛勤的劳动换来的,这也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收获。
《蟋蟀的住宅》词句解析

《蟋蟀的住宅》词句解析《蟋蟀的住宅》是一篇描写昆虫住宅的科普文章,作者法布尔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生动形象的描写,向读者展示了蟋蟀的住宅的特点和建造过程。
以下是对文中一些词句的解析:1.“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叶上,有一块已经被太阳晒干的泥土,这就是蟋蟀的住宅。
”这句开篇语给读者描绘了一个充满自然气息的场景,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原野之中。
同时,通过“有一块已经被太阳晒干的泥土”,引出了本文的主角——蟋蟀,并暗示了它的住宅就隐藏在这块被晒干的泥土之中。
2.“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蟋蟀赋予了人类的行为特征,使它显得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通过“就在这平台上弹琴”这个描写,暗示了蟋蟀的住宅不仅是一个居住的地方,还是一个具有娱乐和社交功能的场所。
3.“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这句话是对蟋蟀住宅的高度评价,表现了蟋蟀在建造住宅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智慧。
同时,“伟大的工程”这个词语也暗示了蟋蟀住宅的复杂性和精细度。
4.“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
”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手法,通过描写“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和“看得有些不耐烦”,突显了蟋蟀在建造住宅过程中所付出的耐心和毅力。
同时,也从侧面说明了蟋蟀住宅的吸引力和观察的乐趣。
5.“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这句话通过对比蟋蟀挖掘工具的简单和住宅的复杂性,强调了蟋蟀在建造住宅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智慧和才能。
同时,“假使我们想到”这个词语也引导读者进行换位思考,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蟋蟀在建造住宅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6.“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
”这句话交代了蟋蟀建造住宅的时间,即十月左右、秋天初寒的时候。
这个时间段的选择暗示了蟋蟀对环境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同时也为后文关于蟋蟀如何在冬季保持体温的描写做了铺垫。
7.“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
人教版小学语文《蟋蟀的住宅》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蟋蟀的住宅》课文原文及赏析《蟋蟀的住宅》课文原文:
在草地的边缘,有一种小动物,它的名字叫蟋蟀。
蟋蟀的住宅是它自己亲手挖掘的,非常精致。
蟋蟀的住宅外部虽然看起来简单,但内部却十分复杂。
它的门口总有一丛草,就像一座门帘,既能遮阳,又能避雨。
走进住宅,你会看到一条倾斜的通道,这是蟋蟀的走廊。
通道尽头是一个宽敞的房间,这就是蟋蟀的卧室。
卧室的墙壁光滑而坚硬,是蟋蟀用它那强壮的前足一点一点挖掘出来的。
蟋蟀的住宅不仅坚固,而且十分隐蔽。
它通常选择在草丛中或者树木下的泥土里建造,与周围的环境完美融合,不易被发现。
蟋蟀是一种勤劳的小动物,它白天躲在住宅里休息,晚上才出来活动。
每当夜幕降临,你就能听到它那悠扬的歌声,那是它在向世界宣告自己的存在。
赏析:
《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蟋蟀的生活习性和住宅特点,让孩子们对这种常见的小动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课文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蟋蟀住宅的精致和巧妙。
门口的草丛如同门帘,既实用又美观;通道的倾斜设计以及宽敞的卧室,都体现了蟋蟀的智慧和辛勤劳动。
其次,课文强调了蟋蟀住宅的坚固和隐蔽性。
这不仅反映了蟋蟀的生存智慧,也引导孩子们认识到自然界中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存方式和适应环境的策略。
最后,课文通过描述蟋蟀的生活习性,传递了勤劳和坚韧的价值观。
蟋蟀白天休息,晚上活动,无论何时都能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总的来说,《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孩子们观察自然、理解生物,同时也传递了尊重生命、热爱自然的教育理念。
课文《蟋蟀的住宅》

课文《蟋蟀的住宅》
摘要:
一、引言
- 介绍《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
二、课文内容概括
1.蟋蟀住宅的特点
2.蟋蟀如何建筑住宅
3.蟋蟀住宅的意义
三、课文主题分析
1.蟋蟀的建筑技巧
2.自然界的神奇之处
3.人类可以从蟋蟀中学到的智慧
四、结论
- 总结课文内容,强调其重要性
正文:
《蟋蟀的住宅》是一篇描绘蟋蟀建筑住宅的课文。
课文详细地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蟋蟀如何建筑住宅以及蟋蟀住宅的意义。
首先,课文描述了蟋蟀住宅的特点。
蟋蟀住宅是一个精巧的地下宫殿,由蟋蟀用自己的唾液和泥土混合建造而成。
住宅内部有多个房间,包括卧室、餐厅和仓库,布局合理,充分利用了空间。
此外,蟋蟀住宅还具有良好的隔音效果和保暖性能,为蟋蟀提供了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
其次,课文讲述了蟋蟀如何建筑住宅。
蟋蟀在选择住宅地点时非常谨慎,通常会选择一个排水良好的地方。
然后,蟋蟀会挖掘一个垂直的通道,直达地面。
接着,蟋蟀会水平地向四周扩展,挖掘出各个房间。
最后,蟋蟀会用唾液和泥土混合,将墙壁加固。
整个过程需要蟋蟀付出极大的努力和耐心。
最后,课文探讨了蟋蟀住宅的意义。
蟋蟀住宅不仅展示了蟋蟀卓越的建筑技巧,还揭示了自然界的神奇之处。
蟋蟀用简单的工具和材料,建造出了一个功能齐全、美观实用的住宅,令人惊叹。
同时,蟋蟀住宅也给了人类很多启示。
人类可以从蟋蟀的建筑智慧中学到如何充分利用资源、合理规划空间等知识。
总之,《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以蟋蟀为例,生动地展示了自然界的奥妙和生物的聪明才智。
四年级语文上册《蟋蟀的住宅》课文原文及赏析

四年级语文上册《蟋蟀的住宅》课文原文及赏析《蟋蟀的住宅》课文原文居住在草地上的蟋蟀,差不多和蝉一样有名。
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
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
它们的隐蔽所得来不费工夫,弃去毫不可惜。
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
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
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
蟋蟀怎么会有建筑住宅的才能呢?它有特别好的工具吗?没有。
蟋蟀并不是挖掘技术的专家。
它的工具是那样柔弱,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
在儿童时代,我到草地上去捉蟋蟀,把它们养在笼子里,用菜叶喂它们。
现在为了研究蟋蟀,我又搜索起它们的巢穴来。
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
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
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
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决不去碰这一丛草。
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
这就是蟋蟀的平台。
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屋子的内部没什么布置,但是墙壁很光滑。
主人有的是时间,把粗糙的地方修理平整。
大体上讲,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
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
秋天初寒的时候。
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
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
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
工作做得很快。
蟋蟀钻到土底下干活,如果感到疲劳,它就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头朝着外面,触须轻微地摆动。
不大一会儿,它又进去继续工作。
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
住宅的重要部分快完成了。
洞已经挖了有两寸深,够宽敞的了。
余下的是长时间的整修,今天做一点,明天做一点。
这个洞可以随天气的变冷和它身体的增长而加深加阔。
即使在冬天,只要气候温和,太阳晒到它住宅的门口,还可以看见蟋蟀从里面不断地抛出泥土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蟋蟀的住宅》文本解读
此前,教研员田老师下校指导青年教师做课,我做过此课,最终以失败告终。
课文被肢解得七零八散,学生学习后既没有对蟋蟀的住宅产生好感,也没有对法布尔产生兴趣,只是记忆背诵了一些干燥无味的“住宅特点”,仅仅是能回答“为什么这住宅是伟大的工程?”这类的问题,而且答案还都保持高度一致。
大家认为的本课最有价值的写作手法——拟人,其实这是不需要教的。
拿到课文,看到题目,学生嘴里就能蹦出来这两个字眼。
可是我们往往煞有介事地深入分析,精细品味……
课文堪称佳品,是我没有切中要害。
感觉它就像是一座神秘的花园,而想要进去的我却没有发现钥匙。
备课首先要静心,沉心,虚心,要和心灵中的那个作者,作品对话,所以就要深挖文本。
首先要确认的是,《蟋蟀的住宅》是文学文本么?不少人说他是科学的说明文,也有人说不清,就说是“记叙文”,也有认为类似童话的……但是,它就是文学文本,《昆虫记》有着无法替代的文学魅力。
有人说,法布尔的《昆虫记》是一般文学家无法企及的,因为它有着严谨的科学依据。
法布尔的《昆虫记》又是一般科学家无法企及的,因为它有着让文学家也拍案叫绝的形象和生动。
《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
读者见识了蟋蟀的住宅——这项伟大的工程,也感受到了蟋蟀精神的可贵之处。
当然,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和对生命的敬畏。
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些内容?传递这种情感的呢?
文章语言形式的特点及作者表情达意的特征分析:
我想有必要先来研究一下文章的题目——蟋蟀的住宅。
文章要介绍什么?一目了然。
蟋蟀——文章的主人公,一种极其普通的昆虫,不足为奇。
再来关注“住宅”,住宅是指专门供人居住的房屋。
两词联系在一起不禁使人心中涌出这样的想法:人居住的房子,蟋蟀也有住宅?那么,如果有,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的?它的住宅又是怎样修建的呢?这样的几个问题,使人对文章的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迫不及待到文中探寻答案。
而且,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这个题目。
带着不同的理解来读题目,你想强调主人公是谁,可以将“蟋蟀”重读,这样一读,让人产生这样的想法:谁的住宅?蟋蟀也有住宅啊!如果你想强调介绍的内容,就要重读“住宅”,介绍蟋蟀的什么?是蟋蟀的藏身之处,但是在这里强调了是“住宅”,而不是“窝”。
我觉得读出对题目不同的理解,就是一种语文意识。
文章根据法布尔的观察顺序写的,先发现住宅再观察特点继而想了解它的修建过程。
文章开头作者以亲切的话语,开篇名义:它的出名还有一个原因是它的住宅,可能还不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吧!这样的说法,吊足了读者的胃口。
读者自然愿意跟随着法布尔来见识见识到底是什么样的住宅使蟋蟀名气大增?
接着,作者用细腻的文字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
首先引人注意的是住宅的选址,也是外部的特点。
“朝着阳光的堤岸”意味着要有充足的阳光;“青草丛中”意味着隐蔽、安全;“倾斜的隧道”意味着排水功能良好,自然“遇到暴雨马上会干”。
“绝不吃掉门口的一丛草”使人感觉到蟋蟀对自己的安全问题是多么谨慎啊!更令人想不到的是蟋蟀还为住宅修建了平台。
这是它的休闲娱乐之地,是它弹琴的地方!我们似乎可以想象到这样的画面:在一个明亮的月夜,小蟋蟀坐在宽阔的平台上闻着花草的香味,陶醉地弹琴的情景,这个小家伙儿多么会享
受生活呀!作者的语言充满了对这个小生命的喜爱之情。
在作者的眼中,它早已不是昆虫,而是充满智慧与灵性的精灵!住宅的内部虽然,“很简单”,但是清洁而干燥,“很卫生”,这样干净而卫生的环境当然有赖于主人的勤劳了。
作者就是按照从外部到内部的顺序介绍了住宅的特点。
至此,我不禁感叹:如此人性化、舒适化,真是名副其实的“住宅”!
之后,作者将目光关注到了这住宅的背后——修建住宅,更是毫不吝惜赞美之语——真是一件伟大的工程!的确,当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视线来见证蟋蟀修建住宅的经过后,我们也会发出这样的赞叹。
作者对修建过程中蟋蟀的挖掘动作刻画的淋漓尽致,观察入微。
“前足扒土”“后足踏地”“后腿上的两排锯将土倾斜的铺开”。
对于弱小的蟋蟀来说,这是何等艰辛的工作啊!重要部分完成后,蟋蟀还要不断修整住宅,精益求精。
从秋到冬,这样不停地施工。
到了春天,一边享受生活,一边还在继续着住宅的修理工作,一直到死。
我们在回想整个修建过程中的扒土、搬土块、踏地、推土、铺土以及整修、加深加阔等情景时,不禁要想到蟋蟀的挖掘工具是什么?一对前足和一双后腿——那么简单,那么柔弱。
作者说这座住宅是一件“伟大的工程了”,工具与工程之间极大的反差、对比,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这里作者用这种“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使人心生感叹。
“一件伟大的工程”这是作者由衷的感慨与赞叹,绝无言过其实。
读到这儿,我在思考:能像蟋蟀这样为一件事忙碌一生的人恐怕就不多,更何况是昆虫呢!难怪作者说:这样勤奋而有耐心的昆虫,在昆虫世界里,总算的上是绝无仅有的了。
可见,法布尔对蟋蟀执著而有耐心的精神的肯定了。
想到这,我觉得自己和蟋蟀比都有些惭愧了,对这个小蟋蟀充满了敬意,对生命的敬意!在不知不觉中,在作者对蟋蟀修建过程的细致的描写中,作者对蟋蟀的情感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
这也是文章表达上的特色。
我在闲时,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时,每一篇文章都带给我这样的感受。
为什么我们读《蟋蟀的住宅》这样兴趣盎然?作者对蟋蟀的观察细致入微,可以想象,从外部到内部,从春天到冬天,从幼虫到成虫,需要怎样的一番观察啊?而这一切行为的背后,我觉得就是作者对科学研究的负责和热爱,更是对蟋蟀生命的关注和尊敬。
他在观察蟋蟀之后毫不吝惜的赞美,都与生命有关,建立在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之上。
其实,法布尔的《昆虫记》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
这部作品不但展现了他科学观察研究方面的才能和文学才华,还向读者传达了他的人文精神以及对生命的无比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