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文本解读
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四大内涵
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四大内涵
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是一名成功的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
以下是四大内涵,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
一、文字精确性。
文本解读能力的核心素质之一是文字精确性,也就
是说要用正确的词汇来表达自己所料想的概念和思想,准确无误地传
递信息。
只有在文字精确性上下功夫,教师在文本解读中才能把各种
内容准确地表达出来。
二、思辨能力。
文本解读过程是一种思辨过程,要求教师具备分析文本、总结线索、运作思维、辨析推理的能力。
教师解读文章时,要正
确地理解文章的旨意,正确的把握文本内容、思路和精神,把握文本
的简洁性和准确性。
三、智能应用能力。
教师要准确理解课文内容,进而进行智能应用,
使课文内容能够得到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要
求教师能熟练的运用丰富的章法论证、数量处理和实验推理等智力技巧,以便有效的求准文本的主旨和核心。
四、思想发展能力。
文本解读不仅是一个思辨的过程,也是一个思想
发展的过程。
正确的解读文本,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
培养其正确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能力,使学生在实际做事中能够正
确引导自己,从而进一步发展自身素养。
总之,文本解读能力是一位语文教师必备的重要能力,教师要努力提高文本解读能力必须面向文字精确性、思辨能力、智能应用能力和思想发展能力这四个方面进行训练,扎实、系统地把这些能力糅合到教学实践当中,不断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语文教师要多层面多角度解读文本
语文教师要多层面多角度解读文本成都双流中学实验学校彭本常【内容摘要】教师要想用好教材这个例子来向学生传授知识,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就必须不断强化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
那么,教师应该怎样解读文本呢?笔者提出了在读的形式上五个层面六度解读的“五层六读”观点,在读的内容上笔者主张着眼于文章的构成要素进行多角度解读。
【关键词】文本解读;五层六读;多角度解读一、概念说明(一)什么是文本《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对“文本”一词的解释是:文件的某种本子(多就文字、措辞而言),也指某种文件:这个文件有中、英、法三种文本~。
但是文本的概念后来主要变成了:“任何由书写所固定下来的任何话语。
”(二)文本与课文《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对“课文”一词的解释是:教科书中的正文(区别于注释和习题等):朗读~。
可见,“文本”更强调“原生价值”;而“课文”是为了适应教学需要被选入教材、被改编了甚至是被删减了的“文本”,它强调的是“教学价值”。
因此,我们强调教师解读“文本”,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细致地挖掘文本,才能在备课时游刃有余,才能在课堂上生成精彩。
当然,我们教材上的大部分“课文”都没有经过改编、删减,就是“文本”本身。
(三)什么是解读《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对“解读”一词的解释是:①阅读解释:~信息编码|传统的训诂学以~古籍为主要目的。
②分析;研究:~人生|~史前文化。
③理解;体会:持不同观点的人对这项政策会有不同的~。
(四)解读与阅读《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对“阅读”一词的解释是:看(书报等)并领会其内容:~报刊|~文件。
对照“解读”与“阅读”的含义,不难发现“阅读”只是“解读”的基础层次;“解读”在“领会内容”的基础上,还要求进行内在消化,达到能解释的层次;此外,“解读”还要求对读的对象进行分析、研究、理解、体会。
(五)什么是文本解读“文本解读”就是读者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分析、研究形成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语文教师在文本解读时要经历哪几个阶段
语文教师在文本解读时要经历哪几
个阶段
第一阶段:陌生阅读一一在全新的阅读中感受文本,形成新鲜的阅读
体验,获得对文本的直接认识,积累阅读教学的本我资源。
陌生化本是西方文艺理论的一个概念,现在常常被借用来表达阅读的一种状态。
通俗地说,陌生化阅读就是把阅读对象(哪怕是读过多次的文本)当做全新的文本对待,把曾经有过的体验和认识搁置起来,使阅读主体和阅读对象之间形成一种距离,用新鲜的阅读触觉感受文本。
用纳兰性德的诗来说,就是人生若只如初见。
第二阶段:立体阅读一一从不同维度、不同层面观照文本,获得对文
本的全息解读,处理好文本阅读中多重意义之间的辩证关系。
所谓立体阅读,就是从不同维度解读文本。
用苏轼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形容立体的阅读再贴切不过。
这里不想再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去说明之所以如此的道理,而是想探讨立体化阅读的通常维度。
第三阶段:智慧阅读一一借助个性化的解读方式,获得对文本新颖、
独特的理解,为高品位、高质量的阅读教学提供可能。
所谓智慧阅读,并不是一个严谨的科学术语,而是一种文学性、形象化的表达,是指在阅读中不能简单地接受他人的解读结论,不停留于自己以前的解读,不依循通常的解读途径,而能够从新的角度、新的途径,个性化地解读文本。
要注意的是,语文教师的智慧解读是立足
于阅读教学进行的,其解读的新颖、独特和个性化也只是相对的。
在阅读教学中,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要追求智慧的阅读教学,就必须能够智慧地解读课文。
谈谈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
谈谈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大量课堂实例说明:阅读教学中很多问题的出现,都与教师对文本缺少深入的解读有着紧密的关联;而许多成功的阅读教学,都是以教师对文本深入、独到的解读为基础的。
因此,有必要对语文教师备课中的文本解读进行理性的思考和探讨。
据我们了解,语文教师备课中的文本解读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 (1)过程倒置。
即不是先阅读文本,而是先阅读教学参考和各种资料,然后再阅读文本,甚至根本不阅读文本(尤其是自己以为熟悉的课文)。
(2)有人无己。
备课时会较多地甚至是大量地阅读包括教学参考书在内的相关资料,最后是各种结论充塞自己的头脑,却没有自己的阅读体验,更没有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3)重心失当。
即热衷于寻找所谓新的教学方法,把备课时间花在资料搜集上的多,花在构思如何教学上的多,花在教学形式上的多,花在设计练习上的多,而花在阅读文本上的少。
(4)僵化少变。
即一旦形成了对文本的某种认识,就很难改变,不仅不能超越自己,对其他不同的观点也常常排斥。
凡是有新的说法,都不愿接受。
这样的文本阅读,缺少真正的阅读过程,缺少直接的阅读体验作为教学决策的依据和资源,影响了教学方案的合理设计,制约了教师自身教学潜能的发挥,对学生阅读中的问题很难有效处理和指导,直接影响了阅读教学的质量。
因此,要改善阅读教学,必须从改善备课中的文本阅读做起。
我们认为,语文教师的文本阅读,必须经历样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陌生阅读一一在全新的阅读中感受文本,形成新鲜的阅读体验,获得对文本的直接认识,积累阅读教学的本我资源。
陌生化本是西方文艺理论的一个概念,现在常常被借用来表达阅读的一种状态。
通俗地说,陌生化阅读就是把阅读对象(哪怕是读过多次的文本)当做全新的文本对待,把曾经有过的体验和认识搁置起来,使阅读主体和阅读对象之间形成一种距离,用新鲜的阅读触觉感受文本。
用纳兰性德的诗来说,就是人生若只如初见。
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如果是新选入的文本,进行陌生化阅读还比较容易,但对于比较熟悉甚至是非常熟悉的文本,要进行陌生化阅读就比较闲难。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因此,在小学二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解读两个方面,探讨如何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
教师引导是文本解读的关键步骤之一。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开拓思维,提高解读能力。
首先,教师可以采用情境引入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了解背景,使学生更好地融入文章情境中。
例如,在学习《小白兔和蜗牛》这篇文章时,可以先给学生讲述小白兔和蜗牛的日常生活,引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
其次,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可以采用问答、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欲望,促进他们积极地思考和解读。
例如,教师可以问学生:“你认为小白兔和蜗牛是怎样结识的?”提供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同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此外,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文章中的含义,以培养学生的深层次文本解读能力。
学生自主解读是文本解读的重要环节。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逐步培养自主解读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首先,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理解题来提升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
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与文本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从文章中找出答案,并要求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问题。
例如,教师可以问学生:“小白兔为什么要帮助蜗牛?”学生可以通过仔细阅读文章,找出相关句子,并根据句子内容来回答问题。
其次,学生可以进行文本的分析和解读。
例如,学生可以分析文章的结构,从开头、中间和结尾找出主要内容,进一步理解文章的逻辑结构和情节发展。
也可以对文章中的重要词汇进行解读,理解作者的用词用句和意图。
通过这些分析和解读,学生能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并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综上所述,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解读是解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教材中的文本是语文教学的媒介和凭借,是重要的学习资源。
正确解读文本,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文本的内涵,感受和领略文本赋予的历史价值;同时也有助于引导学生掌握解读文本的方法,学习认识事物的科学精神,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文本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一个载体。
因此文本是语文教师日常教学活动中最需要关注的部分。
文本解读要求读者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凭借个人的感受力和想象力来解释文本的精神活动过程。
文本解读既要解读出文本的字面意思,更要能够体会出文本的内在涵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重视文本解读,提升解读能力,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正确解读,这是文本解读最基本的要求作为语文教师,若文本都读不清楚,以其昏昏,是不有使人昭昭的。
但是,有不少教师往往在这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有时将文本的基本内涵解读错了,甚至解读错了还不自觉。
这是一种很可怕的现象,它不仅体现了有些教师本身知识与能力不足,还体现了有些教师价值意识的模糊与价值观念的混乱。
误读文本存在的问题不小,盲目拔高、自觉曲解就是一种。
这种解读自以为是创新,其实是很危险的。
文本是教学的凭借,本身有它固有的文本意义,而不是任意揉搓的面团。
要避免这样的曲解,语文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充分尊重作者、尊重文本本身。
二、读出文本的层次性评价教师的文本解读,首先看教师能不能把文章读懂读透,因为文本的解读是有层次性的。
教师常常因为自身的能力水平和文化素养的问题,使得文本解读不能纵深进入。
另外,有些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过于依赖教学参考,依赖固有的传统理解,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更缺乏对文本的批判性解读能力。
于是课堂不求讲好,但求讲对,这种只求无过的文本处理方式,也会把我们的语文教学引向一个浮于表面的死胡同,对学生的学习是不利的,同时,天常日久,教师也将成为不会自我思考的“传声筒”了。
把握三重身份 贴着文本教学——高中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策略
兰墨 釜 兰舅兰兰 三三
师重点考虑文本 的价 值 内涵 , 教学所 需达成 的 目标 堵塞 了学生个性化 阅读 的空间。 特级教师钱 梦龙说 等。 贴着文本教学 ” “ ,要求 语文老师 在文本解 读过 过 :我在 备课 的时候 , “ 首先考 虑的不是 自己怎样讲 程中, 把握好 三重身份的关系 。
邦 比例 ’ 1 非重点 , 中0( ' 1 简略处理 。 ) 3 比较拓展 , . 链接 生活 , 华 自 升 我 列表 比较英 国君 主立 宪制 和美 国民主共 和制
的异同 , 结合我国的 民主政治建设 , 谈启发 , 实情 落
【 问题 探究 4 根据材料思考美 国还存在什么矛 感态度价值观 目标 。 】
本” 间, 之 应该有 三种 身份 : 一是读者 身份 , 师珍 教
毋庸 置疑 , 教学 参考 书是教师 的好帮手 。 中 视并保 留自己最初阅读 的体验与感受 ; 书 二是学生身
教师 以学生的视角来 阅读 ; 三是 教者身份 , 第 教 收集 的丰富资料 能帮助 我们更好 地理解 和研读文 份 ,
一
文 章 , …有 时 候 自 己在 阅 读 中遇 到 难 点 , 计 学 … 估
、
以读者身份 “ 贴着文本” 认 真读懂文本 。 , 品 生也会 在这些 地方 遇到 , 就设 计几 个 问题 , 让学 生 多想想 。语文教 师要 多做换位思考 , ” 设想如果 自己 会遇到什 么困难 , 需要教师提供什 么帮助 , 等等 ; 而
宝玉 这两位贾 府舞 台上 的主 角在相 同的叙事模 式 师不 是 只给学生 讲 书的 。语 文老 师是 引导学 生看
下 的不 同点 。 出场 的“ 从 先声夺人 ” 到两人 的“ 包装 、 书 、 书 的。 读 一篇 文章 , 学生也 能粗 略地看 懂 , 可是 容貌 ”直到两人 的表演 , , 老师都 品读 出一个 “ ” 假 而 深奥些 的地 方 , 隐藏在 字 面背后 的意义 , 他们就 未
语文教师如何有效地利用教参解读文本
104学校开展了校本教研活动,上教研课的是一位年轻的语文老师,所上的课文是人教版版的一篇精读课文《一次成功的实验》。
先来说说这个老师的上课思路:第一步:你们爱做实验吗?你曾经做过哪些实验?导入新课。
第二步:读课文,勾画出文章中的生字词,并让学生提出难理解的词语,全班进行理解。
(这是文后思考练习第二题)。
第三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并分析课文。
并重点了解实验的过程。
(所花时间约占20分钟)。
第四步:让学生谈学习的体会,感受到成功的秘诀是思考、谦让、会合作等,同时号召学生向他学习。
乍一看,这篇课文的教学思路是清晰的,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也是比较到位的。
然而在接下来的讨论环节,我就这篇课文不应该花太多的时间在凸透镜如何聚光这个问题上,对该教师的设计提出了异议。
他说:“你看,教参上面写的应该把凸透镜如何聚光作为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我就是基于这一点才想到要这么设计这堂课。
”“那这岂不是成了一堂科学课。
”我不太赞成他的说法。
上课老师说:“教参都是这么写的。
”一句“教参上就是这样写的。
”把我想说的话又全部堵在了喉咙里。
是呀。
看看现在语文老师们的备课有好多人不是被教参牵着“鼻子”走呢?诚然,教参也为我们的教学起到了引导指示作用,让我们能够正确地把握教材,但是有些时候,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想,我们还是需要一定地把握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
那么,对于一篇教材我们应该如何去解读它呢?1 熟悉文本熟悉文本就是当我们面对一篇教材的时候,首先应该把原文研究清楚,即弄清楚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就像我们指导学生读书一样,要读通、读懂、读透。
试想一下,如果连原文的字句都读不通顺,怎么可能谈得上理解。
现在的备课,有些老师拿到文章还没有怎么读,就开始忙着参阅教参、查资料、上网搜寻各种教学设计,其实这样只会是舍本逐末。
2 理解文本这一步,意在于弄清楚作者想要说些什么。
在我们感性的阅读、观看过后,透过文字一定有作者想表达的更客观、更本质的东西等待我们挖掘。
学习笔记: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讲“文本解读的六个方法”
在近期的“《七彩语文》杯”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获奖教师优质课展示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线上培训会上,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做了一个关于教学设计的讲座。
他向老师们介绍了教材文本解读的六个方法。
这六个方法分别是提领法、还原法、原型法、见人法、降维法和要素法。
首先,薛老师认为一堂好的课应该有三个特点:一是好听,学生很喜欢、愿参与。
二是好记,学生容易懂、能记诵。
三是好用,学生会方法、有收获。
其次,薛老师认为解读教材就像玩家鉴宝一样,需要准备好工具、经验、学养和切口。
工具就是一些能随手翻阅的辞书。
经验就是勤于练习获得的见识。
学养就是你广泛涉猎后所拥有的知识背景。
而切口就是通常老师们所说的关键词句段,教学的突破口。
薛老师说解读文本内涵有三个层次:一是表层,看字面信息,看人事景物的叙述描写。
二是里层,看字句背后的思想感情。
三是深层,看文字内外展现的语言风格和表达艺术。
以上这些,都是在具体的文本解读方法运用之前,需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
薛老师说的六个方法:1-提领法,强调的是系统地观察文章,而不要纠结于旁枝末节,使得文章教得过于细碎。
老师要善于在文本中发现关键的词句来统领教学。
例如抓住诗眼、文眼以及关键的写法等,引领学生推敲语言、领悟情感、感受主题、赏析表达艺术。
2-还原法,就是启发学生能够抓住文学描写和原生物态之间的差异,抓住故事情节中的各种矛盾,进行比较赏析,细究作者的文学匠心。
3-原型法,就是启发学生去整体发现文本的结构样式、提炼表达公式。
带领学生去看出文本的写作门道,甚至进行简单创作模仿。
4-见人法,就是强调文如其人,读文章更要领会文章背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启发学生通过对具体的词句描写进行诵读、联想,与作者做心灵对话,达到精神的成长。
5-降维法,就是强调老师固然有自己的深度、高度的解读,但更要用学生的视角来准备读写话题,为学生铺台阶、搭框架,让学生以他们的生活经验来阅读和理解。
6-要素法,比较好理解,就是抓住每个单元的读写要素入手,启发学生发现知识规律,体会阅读与创作中的基本的读写技巧。
浅论语文教师在文本解读中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老 师在 指 导 学生 进 行 写 作 时 .几 乎 将
杨 朔 散 文 视 为 散 文 创 作 的 “ 二 法 不 门 ” 是 不 可 取 的 。但 其 “ 径 通 幽 ” 。 曲 、
成一人 . 们有“ 形” , 有“ 形 ” 它 圆 的 也 扁 的 。《 财 奴 》 守 中的 主 人公 很 显然 是 一
内 容 . 且 组 织 它 , 造 它 , 定 它 的 而 中 有 学 生 让 其 提 出 文章 中 的 人 物 的 确 刻 画得 好 , 但
其 吝 啬 到 没有 一 点 人情 味 ,则 是 不 可
信 的 。教 师对 此 进 行 了肯 定 , 为 “ 认 守
解 , 能 以教 师 的 分 析 取 代 学 生 的 阅 不 读 实 践 。教 师在 文 本 解读 中主 要 是 担
中游 刃 有 余 地发 挥 其 主 导 作 用 ,为学
生 解 读 文 本 打 开 ~ 角 扇 全 新 的大 门 。
负 主导 的角 色 , “ 等 中 的首 席 ” 也 是 平 。
财 奴 ” 然 形 象深 刻 , 它 是 以牺 牲 人 虽 但 物 的 真 实性 为 代 价 的 。 我 认 为 , 果 可 如 教 师 能 进 一 步 进 行 更 深 的理 论 解 说 ,
謦 憧谫
.埠 j 商
蒎 ,T …。
浅论语文教师在文本解读中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林 涛
( 南省 长 沙广播 电视 大 学 ) 湖
曾经 在 相 当 长一 段 时 间 里 ,受传
统 的 教 学观 念 的 影 响 , 语 文 教学 中 , 在 教 师 拥 有 对 教 材 文 本 的 绝 对 的 解 释 权 , 生 对 课 文 的理 解 被 限 制 在 教 师 学 的 理 解 范畴 之 内 。但 学 生 作 为 一 个个 性 鲜 明 的 生 命 个 体 , 是 带 着 自己 已 总 有 的知 识 、经 验 和情 感来 接 触 新 的 阅
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解读文本
3、 方案设计,课堂实施,力求简约而 不简单。
把握了教材,了解了学生,教学设计水到渠 成。教师应该设计出即符合新课标,又符合学生 实际的课堂教学实施方案。并在所定目标的引导 下展开教学。落实在课堂上。应本着“简单教语 文”的思想,以简练的教学方式,简化的教学过 程,呈现简单的教学内容,构建简单的语文课堂。
(一)何谓“细读”
“细读”的字面意义并不深奥,就是仔细地、 认真地阅读。古今中外,一切负责的、敬业的文 章批评家都会赞同并实践细读;小学、中学和大 学的文学教师,都要求学生细读。因为关于课文 的一切独到的见解、高深的理论或教学的看似神 奇的预设,从根本上说,主要是基于文本的细读 与深入的理解。如果说,一般的人,非中文专业 的人阅读文本,可以是随便翻翻,可以是大致浏 览,人们很难也不会对他们提出严格的要求,那 么对语文教师就不能这样,而是语文教师需要细 读。
现在的教材,基本上是以主题板块编排,因此,我 们在教材解读时,必须要做到心中有整体的蓝图。解读 教材,或者说阅读文本,应该有一个基本的来回——也 就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鲸》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 鲸的,再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读 读,并与大家 交流。为了防止学生交流太零散,教师还要做到跟着学 生走,不被学生牵着走,该出手时就出手。适时引导学 生围绕“形体庞大”“是哺乳动物”“生活习性”等几 个方面进行交流、归纳、整合。以便对鲸有个比较系统 全面的认识。同时说明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习得 说明方法的教学,要合理地渗透于认识鲸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怎样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通过教学设计展示 出来呢?这里牵涉一个问题,抓什么,放什么。 是面面俱到,还是以一化十。
于漪语文教师要跨过文本解读这道坎
于漪:语文教师要跨过“文本解读”这道坎——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的“坎”,要陪伴语文教师一辈子。
语文教师要立得起来,就必须跨过这道坎,这非常不容易。
什么是文本解读?这是个宏大的话题,西方研究了几百年,阐释学、新批评等流派纷呈,蔚为大观。
为什么要文本解读?因为作者和读者之间,有时间和空间的差距。
比如《项脊轩志》,由于时空的差距,读者很容易产生对作品的误读。
我们今天要去读懂过去的人写的作品,必然会涉及许多因素。
西方文艺理论中的阐释学,包括现象学,就是在研究如何尽量减少误解进行文本解读的。
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一定是首先有文本解读的普适性规律,再来考虑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
语文教师进行文本解读,就是要指导学生正确地进行文本解读,有效地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欣赏能力、审美能力。
这和休闲阅读是两个概念。
阅读的一端是作品,一端是读者。
读者要读懂文本,会产生许多不同的看法。
怎样才算读懂文本了呢?作品是一端,就要求能再现作者的原意;读者是一端,任何阅读都离不开读者及其主观意识。
阅读有很多相关的理论派别。
我们语文教师在学习这些理论时,要和语文教学联系起来,要思考如何取其所长,为我所用,来指导我们的文本解读。
文本解读中第一层是作者的原意;第二层是文本的意义,是作者在写作时未曾想到的,但在历史的进程中会产生的丰富多样的意义;第三层是读者。
我们的文本解读是不可能和作者的原意完全重合的,只是尽量接近作者的原意。
我们教师先要做读者,对作者的原意进行揣摩。
在尽量接近作者原意的过程中,经典作品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意义越发丰富。
由于时间、空间的差距,我们对这些意义进行评价时,有差异是必然的,不必大惊小怪。
在理论的层面来讲文本解读,我想有这么几点:第一种是复合式阅读。
文本已经解读过了,我们今天,还是照这样的理解来教。
这样的解读,意义是受到限制的。
这种复合式阅读,把多少年前的东西,再照搬一下,意义是不大的。
第二种是生成式阅读。
课堂教学一个是预设,还有一个就是生成。
小学语文教师之文本解读
(一)文本解读之进去
1.走近文本,把握面 感知文本写了什么,大概要表达什么,表现什么 2.走进文本,梳理线 梳理文本的序,探寻作者写作思路 3.深入文本,抓住点 解释作者是怎样、为什么这样遣词造句 4.读透文本,贯通点线面 回环解释 5.围绕文本,丰富资料 自我释疑和自我厚实
语文素养归根结底是语文知能
(二)文本解读热,原因何在?
2.从研究“怎么教”向研究“教什么” 转变
教什么是看病;怎么教是下药
教什么是方向;怎么教是动力
教什么是内容;怎么教是形式 ……
(二)文本解读热,原因何在?
3.当前的文本解读存在误区
文本解读的标本化。 文本解读的一元化 文本解读的表面化 文本解读的概念化 文本解读的曲解化
四、教师文本解读的身份
一是普通读者的身份来解读文本,读懂文本所 表达的意思,读懂作者的写作意图,读懂文本 的价值取向。这需要我们教师认真地读懂文本 的语言文字,并去揣摩文本语言文字的表层和 深层的意思;要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写作背 景,思考作者写作文本的具体用意,思考他的 情感世界;要调动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来思考 评判文本透露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文本细读能更充分地进行教学预设。预设是预测与 设计,是课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清晰理性的超 时空的设想与安排,具有弹性和留白。预设应该是 教师对自己课堂方方面面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见与 对策的准备。
文本细读能更智慧地应对课堂生成。设计弹性教案, 预留“生成”空间。课堂上面对生成需要教师的机 智,注重教学机智是通过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进 行经常性的反思,以及与同事之间共同的课例研究 形成的。没有生成的课堂,就是没有灵魂的课堂。
(三)理文路——文本线的梳理
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解读文本
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解读文本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解读文本是我们教学工作中重要的一环。
正确的文本解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意义,拓宽知识面,提高语文水平。
以下是解读文本的一些建议:1.全面了解文本背景:在解读文本之前,我们需要了解文本的背景知识,包括时代背景、作者背景、作品类型等。
这可以帮助我们在解读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意义和作者的用意。
2.找出关键词语:在开始解读文本之后,我们可以首先找出文本中的关键词语,这些关键词语往往能够直接揭示文本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通过找出关键词语,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文本的主旨。
3.理解上下文关系:在解读文本时,我们需要注意理解上下文关系。
通过分析上下文的语境,我们可以更准确地把握文本中一些词语的意义。
同时,上下文关系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些复杂的句子或者段落。
4.分析文本结构:文本通常会有标题、段落、章节等结构。
我们需要通过分析文本的结构,整体把握文本的组织框架。
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本的脉络和逻辑。
5.深入理解修辞手法:文本中常常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我们需要学会分析和理解这些修辞手法,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6.运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通过提问,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思考文本中的细节、含义和主题,培养他们的阅读思考能力。
7.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解读:同一篇文本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方式,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解读。
通过比较不同的观点和解释,学生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文本的意义。
8.结合实际生活进行联想: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将文本和实际生活进行联想。
通过将文本与学生的日常经验结合起来,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涵和意义。
9.合理安排学习任务:在进行文本解读的教学中,我们需要合理安排学习任务。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活动形式和教学方法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解读文本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王崧舟语文教师如何细读文本内容
王崧舟语文教师如何细读文本内容【实用版】目录一、王崧舟的背景和成就二、语文教师细读文本的重要性三、王崧舟如何细读文本内容四、总结正文一、王崧舟的背景和成就王崧舟,一位在教育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语文教师,他致力于探索语文教育的新模式,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他所提倡的“语文味”教育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现代语文教育的发展。
二、语文教师细读文本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文本是教学的核心,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主要载体。
因此,语文教师对文本的细读至关重要。
细读文本,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还可以激发教师的教学灵感,为教学活动注入新的活力。
三、王崧舟如何细读文本内容王崧舟认为,语文教师在细读文本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了解作者背景和写作背景:教师需要对作者的生平、创作风格、思想观念等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要关注课文的写作背景,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义。
2.抓住课文的关键词句: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往往是作者表达思想、揭示主题的重要手段。
教师应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解读,深入挖掘课文的内涵。
3.关注课文的结构和布局:课文的结构和布局,是作者表达思想的有力支撑。
教师应该通过对课文结构和布局的分析,把握课文的思路,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
4.体会课文的情感和意境:课文中的情感和意境,是作者创作的灵魂。
教师应该通过诵读、感悟,体会课文的情感和意境,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四、总结总之,语文教师细读文本,是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和理解的过程。
通过细读文本,教师可以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语文教师文本解读
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之思考一、关于文本解读谈文本解读,首先涉及什么是文本?文本这一概念由来已久,各种文学流派有着不同的理解。
简而言之,以作者为中心的文论,把作品看作被创造物,强调它是作家赋予生命的产品,研究者十分重视作者的原意,如西方施莱尔马赫、狄泰尔的方法论解释学,中国古代孟子的“以意逆志”等,都持此种观点。
以文本为中心的文论,如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等则割断了作品的外部联系,强调文本自身的意义和独特价值,研究者重视的是文本的言语形式,基本不予理睬作者赋予作品的意义和读者的理解。
以读者为中心的文论,如加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姚斯的接受美学,包括我们常说的“诗无达估”等,则重视阅读者的建构。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对文本的解读从知识论转向主体论。
因此,文本解读应基于这样的立场:文本(文学文本)具有相对独立性与可被再创造性,文本的构成中留有许多空白,它包含着阐释的多样性。
具体来说,文本(文学文本)以其特有的结构具有自己的独立性,作品本身所给予读者的,并不一定是作者希望给予的,因此,不同的读者可从同一部作品中读出不同的意义来。
文本是一个开放的有待于读者去填补和再创造的符号体,正如我们日常所认同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然哈姆雷特不能变成哈利·波特。
二、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不同于日常阅读。
日常阅读可以只关注文本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但是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要兼顾语文的本体特征等其他要素。
用文章学家程福宁先生的话来说,日常阅读是“文章阅读”,以汲取思想为目的,而“语文阅读”是基于学科教学的,旨在凭借文章获得关于语文的感性经验和语文知识。
因此,语文教师的本文解读除了要弄明白文本的思想内容外,还要搞清楚作者为什么用这样的语文形式表达这样的内容。
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要读出文本的原汁原味。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她备课时从来不先看教学参考书,而是自己反复地读文本,读出属于自己的见解和发现来。
语文教师文本解读三步曲
僵 化 我 们 解 读 文 本 的思 维 ,使 我 们 对 文
本 的 解 读很 难 有 新 的 突 破 。比如 《 雎 不 庸
文 本 都 是不 自足 的 ,其 意 义 是 在 与其 他
文本交互参 照、 互指涉 的过程中产生 。 交
辱使 命》 ,一 般 把 这 篇 文 章 看 成 历 史 传
实际上是通过纪念鲁迅 , 颂真善美 , 歌 鞭 挞 假 丑 恶 。这 样认 识 主题 , 就能 更 加 深 入
的真 义 逼 进 。窦 老 师 告诉 我 们 的是 : 生 学 对 文 本 的深 层 领 会 决不 能 缺 失 教 师 对 文
本 内 蕴 主体 建 构 的 作 用 ,教 师 手 中 的文 本 犹 如 蕴 藏 在 地 下 的 油 井 ,你 挖 掘 得 越 深 , 生 的获 取 量 就会 越 大 。 学
对 比 .就 可 以建 立 一 个 关 于 总分 结 构 的 模式 。
文 文 本 提 供 了 一 个 切 入 点 。例 如 《 卡 》 凡
结 尾 : 过 一 个 钟 头 .他 怀 着 甜 蜜 的 希 望 “ 睡 着 了。他 在 梦 里看 到一 铺 暖 炕 , 上 坐 炕 着 他 的爷 爷 , 拉 着 两 条 腿 , 在 念 他 的 搭 正 信 … … , 鳅 正 在 炕 边 走 来 走 去 , 着 尾 泥 摇
总分 结 构 。而 《 》 猫 的第 一 部 分 则 以“ 的 猫 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为统 领 , 同样 用 三个
自然 段 写 了 猫 在 哪 些 方 面 有 些 古 怪 , 也 是 总 分 结 构 。把 这 两 个 文 本 的 结 构 进 行
1抓 住 细 节 。 住 意 象 , 解 文 本 主 . 抓 理
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之思考一、关于文本解读谈文本解读,首先涉及什么是文本?文本这一概念由来已久,各种文学流派有着不同的理解。
简而言之,以作者为中心的文论,把作品看作被创造物,强调它是作家赋予生命的产品,研究者十分重视作者的原意,如西方施莱尔马赫、狄泰尔的方法论解释学,中国古代孟子的“以意逆志”等,都持此种观点。
以文本为中心的文论,如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等则割断了作品的外部联系,强调文本自身的意义和独特价值,研究者重视的是文本的言语形式,基本不予理睬作者赋予作品的意义和读者的理解。
以读者为中心的文论,如加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姚斯的接受美学,包括我们常说的“诗无达估”等,则重视阅读者的建构。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对文本的解读从知识论转向主体论。
因此,文本解读应基于这样的立场:文本(文学文本)具有相对独立性与可被再创造性,文本的构成中留有许多空白,它包含着阐释的多样性。
具体来说,文本(文学文本)以其特有的结构具有自己的独立性,作品本身所给予读者的,并不一定是作者希望给予的,因此,不同的读者可从同一部作品中读出不同的意义来。
文本是一个开放的有待于读者去填补和再创造的符号体,正如我们日常所认同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然哈姆雷特不能变成哈利·波特。
二、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不同于日常阅读。
日常阅读可以只关注文本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但是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要兼顾语文的本体特征等其他要素。
用文章学家程福宁先生的话来说,日常阅读是“文章阅读”,以汲取思想为目的,而“语文阅读”是基于学科教学的,旨在凭借文章获得关于语文的感性经验和语文知识。
因此,语文教师的本文解读除了要弄明白文本的思想内容外,还要搞清楚作者为什么用这样的语文形式表达这样的内容。
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要读出文本的原汁原味。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她备课时从来不先看教学参考书,而是自己反复地读文本,读出属于自己的见解和发现来。
其实,每位教师都能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读出属于自己的对文本的真切理解。
当然,这种理解一定要建立在对文本整体把握基础之上,千万不能抓住片言只语来随意生发。
这一点,在整个研修团队中已经获得共识。
目前,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中存在着误读、泛读、浅读、偏读乃至自由化与庸俗化解读等。
语文教师一定要下苦功夫,尤其在学生看不到、想不到、感受不到的地方多下功夫。
文章不厌百回读,当我们不断地触摸文本,就能逐渐地与文本接通、耦合,就能对文本进行一步步地开掘,从而发现文本深处的宝藏。
三、文本解读的关注点1.关注整体“若皋之所观,天机也。
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
”虽然,九方皋没有弄清楚马的毛色和性别,但他能够从那么多匹马中发现千里马,这是其他人所办不到的,他关注的是马的品性,着眼点在“内”而不在“外”。
同样,文学艺术作品,重要的是整体美,是它各部分关系的匀称、均衡与和谐。
阅读时如果见树不见林,得到的印象必定支离破碎,很容易违背作品原意。
因此,要把文本真正看作一个“格式塔”,一个完形,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比如牛汉的《滹沱河和我》,有位教师就从滹沱河惊天的气势中,读懂了作者牛汉这条硬汉的生命之河。
就以本文的主旨而言,教师读出了这样的含义,这是诗人经历了无数人生的波折之后,在古稀之年把视线落于故土之上,寻找精神的慰藉。
文章似乎在讲述一条河流与一个人的故事,但在这条河流中我们分明感受到的是一种勇猛向前,敢于粉碎一切阻碍的气势,一种不甘于束缚,不甘于平庸,不断冲破障碍的热烈与雄浑,这不就是我们这个民族所拥有的精神气质吗?“本”者根本,“命”者命运,一条河流就这样决定了作者一生的根本命运,一条河流的形象与一个人的命运是叠加在一起的,这是作者的生命在呼唤。
这样的解读无疑是见到了整座森林,得了文本之“神”的。
2.关注语言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戏剧,文学作品的感情都极其真挚,但真情不是空中楼阁,它必须有依托,而这个依托就是语言文字。
很多时候,我们在大谈作家的人文精神和作品的深刻内涵同时,却忽略了表达这些思想情操的具体字词句,文章的思想、作者的情感无不寓于语言文字之中,这是语文的根本。
如何从语言中读出文本的精神?汪曾祺先生对《祝福》中“剩”字的解释能带给我们以启示。
鲁迅在小说中有这么一句:“但是,谈话总是不投机,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
”汪老先生在《关于小说语言》一文中这样解释道:“剩是余下的意思。
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孤寂无聊之感,仿佛被世界所遗弃,孑然存在着了。
而且连四叔何时离去,也都未觉察,可见四叔既不以鲁迅为意,鲁迅也对四叔并不挽留,确实不投机。
四叔似乎已经走了一会了,鲁迅方发现只有自己一个人剩在那里。
这不是鲁迅的世界,鲁迅只有走。
”暂且抛开文中的“我”可否与鲁迅划上等号这一问题,我们明白,解读文字时,不仅要注意字词的表层意思,而且要立足于全篇,根据文章前后的联系,对字词所包含的情感、意蕴作深入的理解。
从审美学的角度言,这样的解释既包含了普遍意义,又超越了普遍意义,具有了言语的特殊性,体现了语境的具体性。
确实,有时候仅从一个字、一个词、一句句子入手,含英咀华,就能直达文本的“核”。
比如萧红的《祖父和我》,文章开头写到,“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
”这几句话就很值得深入品读。
这样的加法是小学一年级的孩子都会做的,萧红为什么要写得这么啰嗦呢?知人论世,我们知道萧红的童年是不幸的,她没有从父母和祖母那里享受到爱抚,唯一在祖父那里享受到亲人的关怀和人世的温暖。
细细品读,我们发现萧红之所以反复强调爷爷和自己之间的年龄差距,是为了说明年龄的间隔使祖父不可能陪伴我走更长的人生之路,所以愈发珍惜和祖父在一起的那段时日。
这就涉及了文本所反映的主旨。
很多文章,作者真挚的情感、独到的体悟就隐含在平淡直白的文字之下,好比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是八分之一,教师有责任带领学生把水面下的八分之七读出来。
很多时候,从几个词语入手,就能带动起对全篇的理解,这样的解读虽然没有“超链接”的大容量,却使教学变得丰满,远离今天某些课堂的“假厚重”。
抓住词语细细咀嚼与品味,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需要这样的“咬文嚼字”。
当然,如果离开了情感的熏陶,孤立地学习语言,那也是得不偿失的。
在学习汪曾祺的《胡同文化》一文时,有位教师想方设法通过语言文字让学生把握文本所传递的精神。
比如针对文本开头“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这一句,教师在学生指出喻体是“大豆腐”以后,就强调喻体和本体之间相似的关系,而此处是形状的相似,两者都是“四方四正”。
此时,教师请学生再换一个“四方四正”的喻体,有的说是“方糖”,有的说是“砖块”,有的说是“魔方”,教师追问:这些喻体中哪一个更合适?为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豆腐是北京人的一种主食,和老百姓的生活有很密切的关系,因此用“大豆腐”贴近生活,若用“方糖”太小资,“砖块”太严肃,“魔方”让人联想到玩具,太幼稚。
此时,教师加以小结:大家所举的这些物体与北京城、与胡同那种古老、朴实、温煦的氛围不够吻合,作者选择了具有胡同特色、百姓生活气息浓厚的事物来作比的,这一比喻与全文的语言风格、情感基调完全一致。
从这个教学片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不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而是注意探究文章的精髓。
“看似寻常最奇崛”,一些平常之处,恰恰集中体现着作者的智慧与心血。
金圣叹在《遇第五才子书》中曾写过,“吾最恨人家子弟,凡遇读书,都不理会文字。
只记得若干事迹,便算读过一部书了。
”教师要舍得花时间对文本中描写的“紧要处”细细把玩,品出个中滋味来。
比如,《向中国人脱帽致敬》一文中,“我突然一下子感慨万千,竟恨得牙根儿发痒,狠狠用眼戳着这个刁钻古怪的教授。
”这里的“戳”字就很“紧要”。
再比如,《项链》中,这对玛蒂尔德“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机会”这个词就值得细细品味,当品味出了它的深层含义时,也就接近文章的主旨了。
3.关注文体目前,有些教师片面理解了“淡化文体”一说,在文本解读时缺少基本的文体意识,以致于教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竟然用填写表格的方式来教学,那真是属于焚琴煮鹤之事。
散文不能当小说来教,诗歌不能当散文来教,说明文不能当议论文来教,总之,文体意识不可无。
在“动物世界”单元中,有一文是法国博物学家布丰的《松鼠》,另有一文是法国历史学家儒勒·米什莱的《云雀》。
两个文本解读的重点应有分别。
《松鼠》一文,主要着重于说明顺序与方法、说明语言的准确与生动,因为它是文艺性说明文,属于科学文本;《云雀》是散文,属于文学文本,就要去思考为什么古老的法国高庐人会把貌不惊人的云雀尊为“国鸟”?因为在科学文本中,语言词汇的对应物是概念,“松鼠”这一“能指”与其“所指”是一对一的关系,如果“松鼠”变成了“米老鼠”,那是极其不严肃的;而在文学文本中,语言词汇的对应物不只是概念,通常在意味。
简单地说,意味是意象背后作者的人生体验与对世界的态度。
儒勒·米什莱作为一名历史学家来写动物,着手点在动物,着意点却在人、在社会,所以,云雀已经不是单纯地作为一种动物而存在,它是法兰西民族乐观、坚韧、阳光、浪漫的象征。
这样的解读能凸显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
散文通常“辞意双美”,既然辞美、意美,文本解读时就要去细细品味、涵咏与审美。
学者谢有顺曾说,好的散文一定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物质元素,一是精神发现。
没有物质性的散文,就像是没有身体的灵魂一样,是没有家的,不真实的,苍白而无味。
而好的散文,在物质元素之上,还有作家的精神发现和心灵看法,可这也必须是与散文的物质性相结合而生的。
——事实、经验、细节之上,贯穿着作家的精神发现和心灵看法,这就是散文最重要的两个维度。
散文的解读,既要立足整体,读出作者的“精神发现和心灵看法”,又要关注局部,去体悟细节、感知语言、体会文脉。
诗歌与散文不同,它有着独特的审美特征。
一般说来,诗歌具有强烈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呈现出跳跃性结构,从外在形式上看,是分行分节的,这是表层结构形态,跳跃性更主要地体现在内在形式上。
此外,诗歌的语言非常凝练,更讲究陌生化,节奏感和韵律感都很强。
当然,诗歌还有特殊的表现手法和技巧,如起兴、象征、隐喻、意象等。
文本解读时要自觉地从这些方面多作思考。
小说有各种各样的类型和流派,或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或荒诞派,或意识流,各种类型与流派的小说各有各的不同,但也有共性,那就是都在表现“人”的生活。
因此,大部分小说在解读时要关注人物的性格特点,由此去把握人物的心灵世界与其社会学意义。
此外,小说的结尾也应成为重要的关注点。
因为从结构上来说,小说的结尾属于“开放结尾”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