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风险评估相关规定

合集下载

手术风险评估制度

手术风险评估制度

手术风险评估制度手术风险评估制度是医院等医疗机构为保障患者安全,提前评估患者手术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的一种制度。

本文将从背景介绍、目的、内容和实施意义等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背景介绍:手术是一种侵入性的治疗方法,患者在手术中可能面临各种风险,如感染、出血等。

而患者的病情、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都会影响手术风险的大小。

为了减少手术中的不良事件发生,提高手术安全性,医院需要制定手术风险评估制度来评估患者手术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目的:手术风险评估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手术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安全。

通过评估患者手术风险,医院可以提前了解患者的风险情况,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降低手术风险。

内容:手术风险评估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患者风险评估:通过患者的病史、检查结果和实验室检验等信息,评估患者手术风险的大小。

常用的评估工具包括ASA分级系统、危重病患者评分系统等。

2. 预防措施:根据患者的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例如,对于高风险患者,可以提前进行相应的治疗,减少风险。

3. 术前准备:根据患者的风险情况,制定术前准备措施,包括药物使用、手术操作等。

例如,对于容易出血的患者,可以在手术前给予凝血因子替代治疗,减少手术出血风险。

实施意义:手术风险评估制度的实施对医院和患者都有重要的意义:1. 提高手术安全性:通过评估患者手术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可以减少手术中的不良事件发生,提高手术安全性。

2. 优化手术资源利用:通过手术风险评估制度,可以合理安排手术资源,减少手术的不必要风险,并提高手术效果。

3. 增加患者满意度:通过降低手术风险,减少手术风险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可以增加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提高医院的声誉。

4. 促进医疗质量提升:手术风险评估制度可以促进医疗质量的提升,通过提前评估风险、采取预防措施,减少手术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提高手术安全性。

综上所述,手术风险评估制度对于保障患者安全、提高手术效果和医疗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手术风险评估制度及术后风险评估相关规定

手术风险评估制度及术后风险评估相关规定

手术风险评估制度及术后风险评估相关规定一、手术风险评估制度手术风险评估制度旨在确保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生命安全,使患者手术效果得到科学客观的评估。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医生应根据患者病情及个体差异的不同,制定出适应每个患者详细、科学的手术方案,并在患者病情变化时能够及时调整修改手术方案,使患者得到及时、科学有效的治疗。

1. 手术患者都应进行手术风险评估。

2. 医生、麻醉师对病人进行手术风险评估时,要严格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影像与实验室资料、临床诊断、拟施手术风险与利弊进行综合评估。

3. 术前主管医师、麻醉师、巡回护士应对病人按照手术风险评估表内容逐项评估,根据评估的结果与术前讨论制定出安全、合理、有效的手术计划和麻醉方式。

必须做好必要的术前知情告知,告知患者或者其委托人手术方案、手术可能面临的风险,并嘱患者或委托人签字。

手术风险评估分级2分时,必须在科主任的组织下进行科内甚至院内会诊,由科主任报告医务科。

4. 病人在入院经评估后,本院不能治疗或治疗效果不能肯定的,应及时与家属沟通,协商在本院或者转院治疗,并做好必要的知情告知。

5. 手术风险评估填写内容及流程:(1)术前24h手术医生、麻醉师、巡回护士按照手术风险评估表相应内容对病人进行评估,做出评估后分别在签名栏内签名。

(2)由手术医生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手术方案,并与麻醉师、巡回护士共同讨论确定麻醉方式和手术计划。

(3)术前主管医师、麻醉师、巡回护士再次对病人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与患者及家属进行知情告知。

(4)手术过程中,医生、麻醉师、巡回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风险。

二、术后风险评估相关规定术后风险评估是对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评估和预防的过程。

术后风险评估相关规定旨在确保患者术后得到良好的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1. 术后风险评估应在术后24小时内完成,由主管医师、麻醉师、巡回护士共同进行。

2. 术后风险评估应根据患者的术后病情、手术类型、患者年龄、性别、体质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

手术风险评估制度及流程

手术风险评估制度及流程

一、为提高我院手术质量,确保手术安全,降低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并使患者手术效果得到科学客观的评价,依据中国医院协会《关于发布和实施<手术安全核查表与手术风险评估表>的通知》 (医协会发[2022]7 号)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二、凡拟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都应进行手术风险评估。

三、医生、麻醉师对患者进行手术风险评估时要严格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影像与实验室资料、临床诊断、拟施手术风险与利弊进行综合评估,并填写《医医院手术风险评估表》(见附件)。

四、择期手术患者,手术前 24h 手术医生、麻醉师应按照手术风险评估表相应内容对患者进行评估,做出评估后分别在签名栏内签名。

由手术医生根据评估内容计算手术风险分级。

并根据评估的结果制定出安全、有效的手术计划和麻醉方式,充分告知患者或者其委托人(或者监护人)手术方案,手术可能面临的风险,获得其知情允许。

手术风险评估分级超过 NNIS2 级时,应及时向科主任请示,请科主任再次评估,必要时可组织院内会诊后再进行评估,报医务科审批允许后方可手术。

五、急诊手术患者,手术前 24h 主刀医生、麻醉师、巡回护士应按照手术风险评估表相应内容对患者进行逐项评估,做出评估后分别在签名栏内签名。

手术医生和麻醉医生共同就评价结果向患者或者其委托人(或者监护人)充分告知本次急诊手术可能面临的风险及严重后果,获得其知情允许。

手术风险评估分级超过 NNIS2 级时,必须同时向科主任汇报。

六、手术风险评估填写内容及流程术前 24h 手术医生、麻醉师、巡回护士应按照手术风险评估表相应内容对患者进行评估,做出评估后分别在签名栏内签名。

由手术医生根据评估内容计算手术风险分级。

评估内容如下:①手术切口清洁程度手术风险分级标准将手术切口按照清洁程度分为四类:Ⅰ类手术切口(清洁手术)Ⅱ类手术切口(相对清洁切口)Ⅲ类手术切口(清洁-污染手术)Ⅳ类手术切口(污染手术)②麻醉分级(ASA 分级)参照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病情分级标准: I-Ⅵ级:P1 :正常的患者;P2 :患者有轻微的临床症状;P3 :患者有明显的系统临床症状;P4 :患者有轻微的明显系统临床症状,且危及生命;P5 :病情危重,生命难以维持的濒死患者;P6 :脑死亡的患者。

手术风险评估制度表及流程(完整版)

手术风险评估制度表及流程(完整版)

手术风险评估制度德庆县人民医院一、为提高我院手术质量,确保手术安全,降低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并使患者手术效果得到科学客观的评价,依据中国医院协会《关于发布和实施<手术安全核查表与手术风险评估表>的通知》(医协会发[2009]7号)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二、凡拟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都应进行手术风险评估。

三、医生、麻醉师对患者进行手术风险评估时要严格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影像与实验室资料、临床诊断、拟施手术风险与利弊进行综合评估,并填写《医院手术风险评估表》(见附件)。

四、择期手术患者,手术前24h手术医生、麻醉师应按照手术风险评估表相应内容对患者进行评估,做出评估后分别在签名栏内签名。

由手术医生根据评估内容计算手术风险分级。

并根据评估的结果制定出安全、有效的手术计划和麻醉方式,充分告知患者或者其委托人(或监护人)手术方案,手术可能面临的风险,获得其知情同意。

手术风险评估分级超过NNIS2级时,应及时向科主任请示,请科主任再次评估,必要时可组织院内会诊后再进行评估,报医教科审批同意后方可手术。

五、急诊手术患者,手术前24h主刀医生、麻醉师、巡回护士应按照手术风险评估表相应内容对患者进行逐项评估,做出评估后分别在签名栏内签名。

手术医生和麻醉医生共同就评价结果向患者或者其委托人(或监护人)充分告知本次急诊手术可能面临的风险及严重后果,获得其知情同意。

手术风险评估分级超过NNIS2级时,必须同时向科主任汇报。

六、手术风险评估填写内容及流程术前24h手术医生、麻醉师、巡回护士应按照手术风险评估表相应内容对患者进行评估,做出评估后分别在签名栏内签名。

由手术医生根据评估内容计算手术风险分级。

评估内容如下:①手术切口清洁程度手术风险分级标准将手术切口按照清洁程度分为四类:Ⅰ类手术切口(清洁手术)Ⅱ类手术切口(相对清洁切口)Ⅲ类手术切口(清洁-污染手术)Ⅳ类手术切口(污染手术)②麻醉分级(ASA分级)参照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病情分级标准:I-Ⅵ级:P1:正常的患者;P2:患者有轻微的临床症状;P3:患者有明显的系统临床症状;P4:患者有轻微的明显系统临床症状,且危及生命;P5:病情危重,生命难以维持的濒死患者;P6:脑死亡的患者。

手术后并发症的风险评估和预防措施

手术后并发症的风险评估和预防措施

常见并发症类型
出血
手术后出血,包括手术部位出 血和内出血。
器官功能不全
手术后器官功能不全,如肾功 能不全、肝功能不全等。
感染
手术部位或手术后的感染,如 切口感染、肺部感染等。
血栓形成
手术后血栓形成,包括深静脉 血栓和肺栓塞。
神经损伤
手术过程中或手术后神经损伤, 如周围神经损伤、脊髓损伤等。
并发症发生的原因
案例二:腹部手术并发症风险评估与预防
风险评估
腹部手术后并发症的风险评估主要包 括手术部位、手术方式、患者年龄、 基础疾病等。
预防措施
预防腹部手术后并发症的措施包括术 前充分准备,术中严格遵守手术操作 规范,术后定期换药、观察伤口情况 ,及时处理疼痛、发热等症状。
案例三:骨科手术并发症风险评估与预防
04 案例分析
案例一:心脏手术并发症风险评估与预防
风险评估
心脏手术后并发症的风险评估主要包括患者年龄、病史、手术类型和复杂程度、 术后的生理指标等。
预防措施
预防心脏手术后并发症的措施包括术前充分评估患者状况,制定合适的手术方 案,术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准确的并发症风险评估有助于医疗机 构提高整体医疗质量,减少医疗纠纷 和投诉。
优化治疗方案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治 疗方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 手术效果。
预防措施的实践意义
预防性护理
针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采取一 系列预防性护理措施,如定期检 查、调整饮食、药物治疗等,降
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01
02
03
识别潜在并发症
通过风险评估,识别手术 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为 预防和应对措施提供依据。

术后感染的风险评估与预防策略

术后感染的风险评估与预防策略

术后感染的风险评估与预防策略术后感染是指手术后患者身体部位或切口发生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感染,是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之一。

术后感染不仅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了治疗费用,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

为了减少术后感染的发生,医疗机构和手术团队需要进行风险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预防策略。

一、术后感染的风险评估为了评估患者发生术后感染的风险,医疗机构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方面的标准进行评估:1. 患者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既往病史等。

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慢性疾病患者等都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2. 手术类型:不同类型的手术对应的感染风险也不同。

例如,开放性手术比腔镜手术感染风险更高。

3. 手术部位:手术切口的部位决定了感染的风险。

比如,手术切口位于胸腹部的患者感染的风险一般较高。

4. 手术时间:手术时间过长,患者的免疫力会下降,感染风险增加。

以上是一些常用的术后感染风险评估指标,医疗机构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的评估,以确定感染风险的程度。

二、术后感染预防策略为了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率,医疗机构和手术团队可以采取以下预防策略:1. 术前准备:提前洗手、戴上手术帽、口罩和手套等。

同时,对手术部位进行消毒,确保术前无菌状态。

2. 使用无菌器械和器具:手术中使用经过严格清洁和消毒的无菌器械和器具,避免污染引起感染。

3. 抗生素应用: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类型,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预防,避免术后感染的发生。

4. 术后切口处理:术后切口应该进行定期更换敷料,并定期检查是否存在感染迹象。

5. 患者周围环境的清洁和消毒:手术室和患者住院区域应保持清洁,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6. 积极引导患者自我护理:在术后的恢复期间,患者需要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和保持切口的清洁。

通过以上预防策略,可以有效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的安全,提高手术治疗的效果。

结语术后感染是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健康风险。

医疗机构和手术团队在手术前应进行风险评估,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预防策略。

手术风险评估制度及术后风险评估相关规定

手术风险评估制度及术后风险评估相关规定

手术风险评估制度及术后风险评估相关规定一、引言手术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但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

为了确保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手术风险评估制度及术后风险评估相关规定。

本文将详细阐述手术风险评估制度及术后风险评估的相关内容,以期为医疗机构提供参考。

二、手术风险评估制度1. 风险评估原则(1)全面性原则:在手术风险评估过程中,应全面考虑患者的病情、手术方式、麻醉方法、手术团队、医疗设备等因素。

(2)科学性原则:评估依据应科学、客观,采用国内外公认的风险评估方法和标准。

(3)动态性原则:风险评估应贯穿于手术前、中、后全过程,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评估结果。

2. 风险评估流程(1)术前风险评估① 医生在接诊患者时,应详细询问病史,进行全面体格检查,了解患者病情。

② 根据患者病情,医生应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麻醉方法等,并向患者及家属充分告知手术风险。

③ 医生应组织手术团队进行术前讨论,分析手术风险,制定防范措施。

(2)术中风险评估① 手术过程中,医生应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风险。

② 医生应严格执行手术操作规程,确保手术安全。

③ 麻醉医生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确保麻醉安全。

(3)术后风险评估① 医生应密切关注患者术后病情,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② 医生应指导患者进行术后康复,降低术后风险。

3. 风险评估结果处理(1)对于风险评估结果较高的患者,医生应制定详细的手术方案和防范措施,并向患者及家属充分告知风险。

(2)对于风险评估结果一般的患者,医生应密切关注病情变化,确保手术安全。

(3)对于风险评估结果较低的患者,医生应仍保持警惕,防止意外发生。

三、术后风险评估相关规定1. 术后风险评估原则(1)全面性原则:术后风险评估应全面考虑患者病情、手术方式、麻醉方法、术后治疗等因素。

(2)及时性原则:术后风险评估应在术后第一时间进行,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3)连续性原则:术后风险评估应持续进行,直至患者康复出院。

手术风险评估制度

手术风险评估制度

手术风险评估制度手术风险评估制度是医疗机构为了提高手术安全性而制定的一项重要措施。

它通过对患者的身体状况、病史、手术类型以及相关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估,旨在预测和减少手术风险,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手术的成功。

一、制定背景和目的手术风险评估制度的制定是为了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安全性。

手术风险评估制度旨在全面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手术风险,为医生提供决策依据,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成功率。

二、适用范围手术风险评估制度适用于所有需要进行手术的患者,包括拟定进行大型手术、高风险手术或特殊手术的患者。

对于手术风险评估指标不明确的患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

三、评估内容和方法手术风险评估制度包括以下内容:1. 患者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等。

2. 病史评估:综合评估患者的疾病史、手术史、药物过敏史等,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情况。

3. 体格检查: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身高、体重、心肺、肝肾功能等方面的评估。

4. 实验室检查: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

5. 影像学检查: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必要的影像学检查,如X光片、CT扫描等。

6. 专科评估:对于需要进行特殊手术的患者,可以邀请相关专科医生进行评估,如心脏外科、神经外科等。

7. 风险评估工具:根据患者的情况,可以使用相应的风险评估工具,如ASA分级、患者手术风险评分等。

四、评估结果和风险等级根据手术风险评估的结果,将患者的风险等级划分为低风险、中风险和高风险。

根据风险等级的不同,医生可以制定相应的手术方案,采取更加严密的监护措施,确保手术的安全进行。

五、风险管理和控制措施根据手术风险评估的结果,医生应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 术前准备: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术前准备方案,如补充营养、纠正电解质紊乱等。

2. 术中监护: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术中监护措施,如监测血压、心电图、呼吸等生命体征。

术后风险评估

术后风险评估

术后风险评估
术后风险评估是对手术患者在手术结束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进行评估和预测的过程。

术后风险评估的目的是为了尽早发现和预防及处理手术患者术后风险,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患者的安全。

术后风险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术后并发症:
术后并发症是指手术结束后可能出现的各种不良事件。

根据手术的不同性质和患者的不同特点,术后并发症的种类也不尽相同。

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包括感染、出血、血栓形成、器官功能不全等。

通过对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手术过程的评估,可以预测和预防这些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2.术后疼痛:
手术后,患者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

疼痛不仅对患者的恢复产生负面影响,还可能导致精神压力增加、食欲不佳、睡眠不好等。

因此,对患者的术后疼痛进行评估是非常重要的。

评估疼痛的程度和性质,可以选择合适的镇痛措施,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3.术后恢复:
手术后的恢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术后风险评估的目的也包括对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进行评估。

通过定期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生活质量,可以发现潜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处理和预防。

4.术后生活质量:
手术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都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评估术后生活质量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对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可以了解他们的身体和心理需求,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护理和支持。

总之,术后风险评估是对手术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进行评估和预测的过程。

通过术后风险评估,可以及早发现和预防及处理术后风险,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患者的安全。

手术风险评估和术后管理

手术风险评估和术后管理

MRI检查
利用磁场和射频脉冲进行成像 ,对于神经系统、软组织等部 位的病变具有较高的分辨率。
其他影像学检查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能还 需要进行超声、核医学等其他
影像学检查。
03
手术过程风险评估
麻醉方式选择与并发症预防
麻醉方式选择
根据手术类型、患者身体状况和 手术需求,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 ,如局部麻醉、全身麻醉等。
心脏并发症
手术后患者易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 竭等心脏并发症,危险因素包括术前 存在心脏疾病、手术应激等。
预防措施制定和执行情况回顾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早期活动和康复训练
在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需严格遵守无菌 操作规范,减少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
医护人员应鼓励患者尽早进行床上活动和 康复训练,以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 风险。
术后患者应进行常规的生命体征监测,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
指标,以及心电图和血氧饱和度等。
02
特殊监测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手术类型,可能需要进行特殊的监测,如中心静
脉压、肺动脉压、心输出量等。
03
护理要点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定期吸痰、翻身拍背等;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血
、渗液,保持伤口清洁干燥;注意患者体位和舒适度,避免压疮和深静
肺栓塞处理
肺栓塞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需立即进行抢救治疗。治疗 方法包括吸氧、溶栓、抗凝等。同时,需加强患者的呼吸 支持和循环支持。
血栓形成处理
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需进行抗凝治疗,如使 用华法林等药物。同时,患者需卧床休息并抬高患肢以减 轻肿胀和疼痛。
心脏并发症处理
对于出现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的患者,需进行相应的药物 治疗和心电监护。同时,需加强患者的心理支持和护理。

医院手术风险评估管理制度

医院手术风险评估管理制度

医院手术风险评估管理制度(一)目的为保障手术患者安全,提升医院手术质量,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和可能损害后果,特制定本制度。

(二)定义手术风险评估是指对所有拟行手术患者在手术开始前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对拟施手术患者的拟施手术风险进行综合评估(包括病情评估、心理评估)。

(三)基本要求鼓励各医院结合实际情况,在保障患者安全的基础上结合上述内容增加术前风险评估的项目,经所在医院确认后实施。

(四)具体细则1.手术风险评估应当在手术开始之前完成。

手术医师应当认真填写《手术风险评估表》患者基本信息,以便开展后续的风险评估程序。

2.手术风险评估的内容及实施流程(1)术前一天,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应当结合手术风险评估的项目和内容,进行合理评估打分,并应当在表格中进行签字。

评估过程中的特定风险应当及时跟患者本人和(或)委托人进行充分沟通,并征得患方明确的知情同意。

急诊手术应当在手术前完成手术风险评估。

(2)手术前,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和巡回护士再次对照表格对患者的情况进行评估,并按照要求进行签字确认。

(3)患者出院前一天,由手术医师完成风险评估表的随访情况记录并签字。

3.对于术前风险评估超过特定分值的患者各医院可以结合情况制定需要上报或者启动特定风险预案的程序,以保障手术患者的安全。

4.住院患者《手术风险评估表》应归入住院病历中保管。

5.签字人员是相应阶段患者风险评估的负责人,应当严格按照手术的进展情况,执行落实风险评估工作,并对签字后的内容负责。

6.各医院和科室应当定期对手术风险评估的执行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和监管。

7.各医院应结合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手术风险评估更为具体的管理要求和操作流程并不断完善和改进,以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外科手术风险评估与处理规定

外科手术风险评估与处理规定

外科手术风险评估与处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为了保障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安全,避开手术风险,规范外科手术的风险评估与处理工作,订立本规定。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本医院的全部外科手术,包含日间手术中心、普通病房手术等。

第三条定义1.外科手术:指外科医生通过手术操作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

2.手术风险:指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不良后果。

3.手术风险评估:指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分析其手术风险等级的工作。

4.手术风险处理:指依据手术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相应措施降低手术风险的工作。

第二章手术风险评估第四条基本原则1.手术风险评估应全面、细致,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人情况和病情特点。

2.手术风险评估应遵从科学、客观、公正的原则,可依据临床指南、专家共识等进行评估。

3.手术风险评估应由有丰富经验的医生或团队进行,必需时可请相关科室的专家参加。

第五条评估内容1.术前评估:包含个人基本信息、病史、体格检查、试验室检查等。

2.手术风险因素评估:包含年龄、性别、病情、跟随疾病、心肺功能等。

3.麻醉风险评估:包含ASA分级、麻醉风险评分等。

第六条评估工具1.术前评估表: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编制符合本医院实际的术前评估表。

2.手术风险评估表或风险评分系统:可选用国内外公认、经验证明的手术风险评估表或风险评分系统进行评估。

第三章手术风险处理第七条基本原则1.手术风险处理应以患者的安全为核心,充分敬重患者自主选择权。

2.手术风险处理应依据患者的手术风险等级,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管理。

3.手术风险处理应由专业的医生团队进行,必需时可请相关科室的专家参加。

第八条风险等级划分依据手术风险评估的结果,将手术风险分为五个等级: 1. 低风险:患者手术风险较低,可依照常规操作进行手术。

2. 中风险:患者手术风险适中,需加强术前准备,术中注意细节。

3. 高风险:患者手术风险较高,需慎重选择手术方式和麻醉方案。

4. 极高风险:患者手术风险极高,需充分评估手术的必需性和风险收益比。

手术风险评估制度 (2)

手术风险评估制度 (2)

手术风险评估制度标题:手术风险评估制度引言概述:手术风险评估制度是医疗机构为了确保手术安全、提高手术成功率而建立的一套评估体系。

通过对患者的身体状况、手术类型、手术风险等因素进行全面评估,可以有效降低手术风险,保障患者的安全。

一、患者身体状况评估1.1 患者年龄:年龄是一个重要的手术风险因素,老年患者更容易浮现术后并发症。

1.2 基础疾病:患者是否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疾病,对手术风险有直接影响。

1.3 体重指数:肥胖患者手术风险更高,需要额外注意。

二、手术类型评估2.1 手术部位:不同部位的手术风险不同,需要根据手术部位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2.2 手术创口:手术创口大小、深度对手术风险有影响,需要评估感染风险。

2.3 手术持续时间:手术持续时间过长也会增加手术风险,需要合理安排手术时间。

三、术前检查评估3.1 血液检查:术前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检查可以评估患者的手术风险。

3.2 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检查可以评估患者的心脏功能,减少心脏并发症的风险。

3.3 胸部X光片:胸部X光片可以评估患者的肺部情况,减少呼吸系统并发症的风险。

四、手术风险评估工具4.1 ASA分级:ASA分级是常用的手术风险评估工具,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手术类型进行评分。

4.2 POSSUM评分:POSSUM评分是针对特定手术类型的风险评估工具,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手术风险。

4.3 定制化评估工具:有些医疗机构会根据自身情况定制化手术风险评估工具,更符合实际需要。

五、手术风险评估结果应用5.1 术前告知:根据手术风险评估结果,医生应及时告知患者手术风险,让患者有充分的准备。

5.2 术中调整:根据手术风险评估结果,医疗团队可以在手术中及时调整手术方案,降低风险。

5.3 术后管理:根据手术风险评估结果,医疗团队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术后管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结语:手术风险评估制度是保障患者手术安全的重要环节,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确保每位患者都能够接受到安全、有效的手术治疗。

手术风险评估制度和流程图

手术风险评估制度和流程图

麻醉药物选择
不同麻醉药物的副作用和风险各不相同。
特殊情况
如患者是否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影响麻醉安 全性。
并发症风险指标
术后出血
感染
术后出血量、出血部位及持续时间直接影 响患者恢复。
手术部位感染、全身感染等并发症增加治 疗难度和患者恢复时间。
器官功能损伤
血栓形成
手术过程中可能损伤周围器官,导致相应 并发症。
术前风险评估
患者病史采集
详细了解患者既往病史、家族 病史、用药情况等,以评估手
术风险。
体格检查
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心 、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 评估。
实验室检查
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 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 ,以评估手术耐受性。
影像学检查
根据手术需要,进行相应的影 像学检查,如心电图、超声心
加强术中监测
在手术过程中,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 行严密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
况,确保手术的安全。
制定周密的手术计划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需求,制 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确保手术过程 的安全和顺利。
术后护理与康复
术后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护理和康复指 导,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 处理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
03
04
患者年龄
年龄越大,手术风险相对越高 。
患者身体状况
如心肺功能、肝肾功能、营养 状况等,直接影响手术耐受性

基础疾病
患者是否患有高血压、糖尿病 、心脏病等基础疾病,增加手
术风险。
过敏史
对麻醉药或某些抗生素过敏的 患者,手术风险增加。
手术操作难度指标
手术部位
不同部位的手术难度不 同,风险也不同。

手术风险评估制度

手术风险评估制度

手术风险评估制度标题:手术风险评估制度引言概述:手术风险评估制度是医疗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通过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可以有效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详细介绍手术风险评估制度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一、患者基本信息的采集1.1 个人病史:患者的个人病史对手术风险评估至关重要,包括患有的慢性病、过往手术史等。

1.2 家族史:家族史中的遗传病史和家族成员的疾病情况也会对手术风险评估产生影响。

1.3 过敏史:患者的过敏史对手术中使用药物和材料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二、身体检查和实验室检查2.1 生理指标:通过测量患者的生理指标如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等,可以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

2.2 实验室检查:常规的实验室检查如血液、尿液检查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身体功能。

2.3 影像学检查:根据手术类型的不同,可能需要进行X光、CT、MRI等影像学检查,以评估手术的可行性和风险。

三、手术风险评估工具的应用3.1 ASA分级:ASA分级是评估患者全身情况的一种常用方法,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分为I~V级,指导手术的选择和风险评估。

3.2 POSSUM评分系统:POSSUM评分系统是一种综合评估手术风险的工具,通过评估生理指标和手术因素来确定手术的风险等级。

3.3 风险评估模型:一些医疗机构还会根据自身的情况建立风险评估模型,根据患者的特点和手术类型进行个性化的风险评估。

四、风险评估结果的应用4.1 手术决策:根据手术风险评估的结果,医生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手术的风险和可行性,指导手术决策。

4.2 术前准备: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医疗团队可以提前做好手术准备工作,降低手术风险。

4.3 术后管理:术后根据患者的情况和手术风险评估结果,进行个性化的术后管理,提高手术成功率。

五、手术风险评估制度的意义5.1 降低手术风险:通过手术风险评估,可以及时发现患者的潜在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手术风险。

5.2 提高手术成功率:准确评估患者的风险,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手术风险评估管理制度

手术风险评估管理制度

手术风险评估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安全和减少因手术风险而引发的并发症,本医院订立了《手术风险评估管理制度》(以下简称本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全院各科室的手术工作,并对手术风险评估和管理进行明确规定。

二、手术风险评估的目的和原则1.目的:通过对患者进行系统、全面的手术风险评估,为医生供应科学依据,减少手术风险和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并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安全。

2.原则:–科学性原则:基于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采用科学方法进行手术风险评估。

–全面性原则:对患者全面评估,充分考虑患者的病情、年龄、合并症、手术部位等因素。

–个体化原则: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订立相应的个体化手术风险评估方案。

–连续性原则:手术风险评估应贯穿于患者接诊、手术布置和术后随访的全过程。

–安全性原则:以患者安全为启程点和归宿,确保手术过程中的安全操作。

三、手术风险评估流程1.接诊阶段:–医生应认真询问患者的病史、家族史、药物过敏史等相关信息,并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了解患者的身体情形。

–医生应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包含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等,并进行电子病历的建立或更新。

–医生应将患者的病情及手术计划进行归类,确定患者的手术风险等级。

2.手术布置阶段:–依据手术风险等级,医生应综合考虑患者和手术资源的供需情况,合理布置手术时间和手术室。

–医生应将手术风险等级明确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并解释可能的风险和并发症。

–医生应与麻醉科、护理科、手术室等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和协作,确保手术过程的安全性和顺利性。

3.术前准备阶段:–医生应向患者供应手术注意事项,并要求患者依照要求进行术前禁食和准备。

–医生应依据患者的手术风险等级,订立个体化的术前准备方案,包含必需的检查及准备药物。

4.术中操作阶段:–医生应依照手术方案进行手术操作,并始终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

–医生应与手术团队紧密搭配,确保手术过程的安全。

–医生对手术过程中显现的意外情况应及时处理,保证患者的安全。

手术风险评估和预防制度

手术风险评估和预防制度

手术风险评估和防备制度一、总则为提高手术质量,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手术的成功,特订立本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全部执行手术的医生和相关医务人员。

二、手术风险评估2.1 手术风险分类1.依据手术的严重程度和预期风险,将手术分为低风险、中风险和高风险手术。

2.手术风险的评估应基于患者的年龄、身体情形、手术类型、合并疾病等综合因素进行综合评估。

2.2 手术风险评估表1.每位手术患者都需要填写手术风险评估表。

2.手术风险评估表应包含患者的基本信息、疾病史、手术类型、血液检查、心电图等相关信息。

3.手术风险评估表应由主刀医生和麻醉医生进行共同评估。

2.3 手术风险评估结果1.依据手术风险评估结果,将手术患者划分为不同的风险级别。

2.高风险患者需由医务部门组织专家组评估,并订立相应的手术方案。

2.4 手术风险评估的周期性评估1.长期住院患者手术风险评估应每周进行一次。

2.对于临床情形有更改的患者,应随时进行风险评估。

三、手术风险防备3.1 术前准备1.医生必需认真阅读并了解手术风险评估表的内容。

2.医生应与患者认真沟通,告知手术的风险和可能的并发症。

3.术前必需进行患者的全面体格检查。

4.术前必需进行患者的相关化验、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确保患者适合进行手术。

3.2 手术操作1.医生必需依照相应的手术操作规范进行手术。

2.手术必需采用无菌操作,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3.医生应当依据手术风险评估结果,在手术过程中采取相应的防备措施。

3.3 麻醉管理1.麻醉医生必需依据患者的手术风险评估结果,订立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案。

2.麻醉医生应紧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在手术过程中及时应对可能显现的问题。

3.4 术后护理1.术后护理应依据手术的创伤程度和患者的风险评估结果进行个性化订立。

2.术后必需及时察看患者的恢复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刻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3.定期复查患者的手术创口,进行感染及并发症的检测。

四、手术风险评估和防备的责任分工4.1 医务部门职责1.组织医院内的专家组,评估高风险患者的手术风险和订立相应的手术方案。

手术风险评估制度及流程

手术风险评估制度及流程

手术风险评估制度及流程1.收集患者的个人和病史信息。

这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既往病史、手术史、药物过敏史等。

这些信息有助于评估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和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

2.进行体检和实验室检查。

医生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包括测量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等。

此外,医生还会要求患者进行一系列实验室检查,如血液化验、尿液分析等,以评估患者的生理功能和潜在的疾病。

3.进行风险评分。

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检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医生会使用一种标准化的风险评分系统来评估患者的手术风险。

这些评分系统可以根据患者的特定情况为其分配一个风险等级,例如ASA分级系统。

4.制定手术计划。

基于风险评分的结果和患者的整体情况,医生会制定一个个性化的手术计划。

这可能包括对手术方式、麻醉方式和手术后的护理等方面的决策。

6.风险管理和优化。

在进行手术前,医生可能会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降低手术风险。

这可能包括优化患者的病情、管理潜在的并发症风险、调整药物治疗等。

有时候,医生可能还会建议患者在手术前进行一些特殊的准备工作,如戒烟、减肥等。

7.后续监测和评估。

在手术后,医生会继续监测患者的病情,并对手术结果进行评估。

如果有必要,医生会采取进一步的治疗措施来应对潜在的并发症或风险。

手术风险评估制度和流程的目标是最大程度地减少手术相关的风险并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通过系统地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疾病风险,医生可以更好地预测手术的潜在风险,并在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这些风险。

这有助于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和有效的医疗服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滨海县人民医院术后风险评估相关规定患者经过手术,术后风险仍不容忽视。

根据“围手术期管理”相关要求,手术者、麻醉者对手术情况最为了解,应将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向相关值班人员床旁及书面交接。

现将相关要求(不限于)规定如下:一、针对术后肺部并发症(PPCs)的风险评估要求麻醉科医师:1、手术实施前,麻醉医师应常规对患者进行ASA评级,相应结果记录在《麻醉术前访视记录》《手术风险评估表》和《麻醉记录单》上,以备临床医师参考。

2、对实施麻醉的所有病人,要进行麻醉后苏醒(恢复)程度评估,尤其对全麻术后病人,麻醉科医师应严格依照全麻病人恢复标准确定病人去向(术后恢复室或病房或外科监护室)。

并对重点病人实行术后24 小时随访且有记录。

病人送至病房后,接送双方必须有书面交接,以病历中签字为准。

麻醉复苏的评估,必须进行Steward苏醒评分,评分低于4分,由麻醉医师负主要看护责任,评分达到6分后,才能停止定时随访。

神志清醒的节段麻醉患者,虽Steward苏醒评分合格,仍应进行出室前,麻醉节段的准确测定和记载。

手术者:术前:1、为了防治术后常见肺部并发症(肺膨胀不全、肺炎、呼吸衰竭等),按照《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风险评估与防治措施》推荐,自行完成一次ASA评分;并与麻醉师对比确认。

2、分析PPCs(术后肺部并发症)病人自身相关的危险因素并加以记载,术后:1、手术过程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加以记载2、进行必要的与防治肺部并发症发生风险有关的实验室检查3、对高危患者采取相应治疗、护理措施。

二、针对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的评估要求采用《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评估表》进行记载,并参考《ACCP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指南(精选)》进行处置。

三、附件:1、《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风险评估与防治措施》2、《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评估表》3、《ACCP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指南(精选)》二〇一二年五月四日附件1: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风险评估与防治措施术后肺部并发症(肺膨胀不全、肺炎、呼吸衰竭等)是增加手术、麻醉风险的重要因素。

研究发现肺部并发症和心脏并发症的发生率相似,同时也对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死亡率与住院时间产生影响,更重要的是肺部并发症较心脏并发症更能预测患者术后的远期死亡率。

因此熟悉诱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有助于降低术后死亡率和缩短住院时间。

1.与病人相关的危险因素与病人相关危险因素有:年龄、慢性肺疾病、吸烟、充血性心力衰竭、ASA分级、肥胖、哮喘、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感觉中枢受损、胸部检查异常、饮酒、体重减轻、运动能力、糖尿病和HIV感染。

1.1年龄近期研究指出高龄是诱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随着年龄的增长,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也相应升高(例如:60~69岁病人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比率为2.09,70-79岁病人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比率则高达3.04)。

1.2慢性肺疾病多因素分析表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引起术后肺部并发症的最常见原因。

但是目前尚无可靠证据证明慢性限制性肺疾病、神经肌肉疾病或胸廓畸形(脊柱后凸侧弯)会增加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1.3吸烟有研究指出,和不吸烟者相比,现时吸烟者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比率为5.5。

但有趣的是,术前戒烟的现时吸烟者其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很可能高于不戒烟者,这可能与病人戒烟1~2个月后咳嗽、咳痰增多有关。

也有研究表明吸烟者术前应戒烟2个月以减少术中分泌物。

故临床医生应询问病人是否有吸烟史并评估现时的吸烟情况,而且非急诊手术病人应尽早戒烟。

1.4充血性心力衰竭多变量风险因素分析表明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导致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其危险比率为2.93。

1.5功能相关性有证据指出功能相关性是预示术后肺部并发症严重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完全依赖指病人无法进行日常活动,部分依赖则指病人需要借助仪器、设备或他人的帮助来完成日常活动。

对于完全依赖的病人其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比率为2.51,而部分依赖的病人则为1.65。

1.6 ASA分级ASA分级不但能预测围术期死亡率,还能预示术后肺部、心脏并发症的发生率。

ASA分级越高,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风险越大。

与I级相比Ⅱ级或更高级别的危险比率为4.87,Ⅲ级及其以上的危险比率>2.25。

表1. ASA分级和PPCs(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ASA分级PPCs发生率(%)I 1.2Ⅱ 5.4Ⅲ11.4Ⅳ10.9Ⅴ未知1.7肥胖研究表明肥胖甚至病态肥胖(体重指数>25kg/m2)均不增加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而且据单变量研究报道肥胖病人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3%,而非肥胖病人则为7.0%,两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

1.8哮喘哮喘病人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约3%,但研究指出哮喘并非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1.9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可导致术后呼吸道管理困难。

一项病例对照研究表明和正常病人相比,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病人其高碳酸血症、低氧血症及重新插管的发生率却并不增加。

但也有研究结果指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可能会增加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风险,但其可靠性仍有待证实。

1.10感觉中枢受损、胸部检查异常、饮酒、体重减轻有证据表明感觉中枢受损、胸部检查异常、饮酒、体重减轻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感觉中枢受损(除外慢性精神疾病、痴呆)即:1.无法对语言或轻度触觉刺激作出反应的急性思维混乱或谵妄。

2.病人有精神症状/谵妄或两者均在原有疾病基础上出现。

1.11运动能力、糖尿病、和HIV感染目前尚无充分证据证明运动能力、糖尿病及HIV感染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有关。

表2.与病人相关的危险因素风险因素推荐分级危险比率高龄A2.09-3.04ASA分级≥ⅡA2.55-4.87充血性心力衰竭A2.93功能相关性A1.65-2.5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A 1.79 体重减轻B1.62感觉中枢损伤B1.39吸烟B1.26饮酒B1.21胸部检查异常B未知糖尿病 C肥胖 D哮喘 D睡眠呼吸暂停I使用皮质类固醇IHIV感染I心律失常I运动能力差I推荐:A= 有可靠证据证明其为特殊的风险因素,B= 至少有充分证据证明其为危险因素,C= 至少有充分证据证明其为特殊因素而非风险因素,I= 没有足够证据证明其为风险因素。

2 与手术过程相关的危险因素在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风险的评估上,与手术过程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手术部位,手术持续时间,麻醉技术及急诊手术。

2.1手术部位主动脉瘤修补术、胸腔手术、腹部手术、上腹部手术、神经外科手术,持续很长时间的手术,头、颈部手术、急诊手术和血管手术可增加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2.2手术持续时间研究表明长时间手术(3~4h)是影响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一个独立因素。

2.3麻醉技术研究证明全麻是引起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其危险比率为1.83。

近期研究认为椎管内麻醉(腰麻/硬膜外阻滞)联合全麻或椎管内麻醉可能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但其可靠性仍有待证实。

2.4急诊手术多因素分析指出急诊手术是预示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危险比率为2.21。

3.实验室检查与评估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风险有关的实验室检查是:呼吸量测定法、胸片、血尿素氮、口咽部细菌培养及血清白蛋白。

3.1肺量测定法研究指出虽然肺量测定法可用于诊断阻塞性肺疾病,但却并未能比病史与体格检查提供更多的危险参考资料,故目前并不把肺量测定作为非心脏手术的术前常规检测。

因此肺量测定法现多用于诊断阻塞性肺疾病。

3.2胸片临床上常将胸片作为术前常规检查的一部分。

虽然许多研究认为术前检查胸片是有必要的,但是还没有研究证实胸片是预测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一个重要手段,或仅仅只是一个用于发现肺部有无异常的检查方法。

同时也有证据表明临床医生通过病史及体格检查就能猜测到胸片可能存在异常,而且胸片检查也很少能为临床医生提供一些难以预料的并为术前治疗提供参考的信息。

但是也有研究指出对于已知心肺疾病和即将进行上腹部手术、胸或腹主动脉瘤手术的年龄大于50岁的病人,胸片检查还是有一定帮助的。

3.3血液尿素氮当血液尿素氮水平为7.5mmol或≥21mg/dl时可作为预示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风险因素。

然而7.5mmol或≥21mg/dl的血液尿素氮似乎比较低水平的血液尿素氮风险性要低。

3.4血清白蛋白测定多因素分析表明低水平的血清白蛋白(30-39g/l)是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重要预测因素。

全国性的心室动脉瘤风险研究报道:低水平的血清白蛋白是预测围术期30天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最重要因素。

该报道指出当血清白蛋白低于35g/l时病人的死亡率随着血清白蛋白水平的变化而变化。

同时另一大样本研究也指出血清白蛋白低于35g/l是预示术后肺部并发症的最有效地并且是和病人相关性最大的指标。

3.5口咽部细菌培养只有很少一部分研究评估了术前口咽部细菌培养的价值,且其真实性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表3 .与手术过程相关的危险因素危险因素危险比率(%) 手术部位主动脉 6.09胸腔 4.24 腹部 3.09 上腹部 2.96神经外科 2.53头、颈 2.21血管 2.10 急诊手术 2.52长时间手术 2.26全麻 2.35 输血(>4单位) 1.474.美国内科医师协会关于非心胸手术病人PPCs的危险评估、处理及减少发生率的指南推荐1:所有拟行非心血管手术者,术前必须评估有无合并下列易于发生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重要危险因素以便于术前、术后予以干预,降低肺部风险。

危险因素包括: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年龄﹥60岁;ASA分级II级或以上;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不重要的危险因素包括肥胖、轻度到中度哮喘。

推荐2:患者若经历以下过程则有更高的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危险,需评估其伴随的危险因素且予以术前、术后干预以降低术后肺部合并症。

此包括: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腹部手术、胸部手术;神经外科手术;头颈部手术;血管手术;大动脉瘤修补;急诊手术;全身麻醉。

推荐3:低血浆白蛋白(﹤35g/L )是增加术后肺部并发症的一个重要因素。

对所有临床考虑可能合并低蛋白血症者均应行血浆白蛋白水平的测量。

对合并一项或多项危险因素者应测定血浆白蛋白水平。

推荐4: 所有经过术前评估后有较高PPCS风险的病人,术后应予以以下措施以降低PPCS的发生:深呼吸锻炼或刺激性肺量测定;对有术后恶心、呕吐,不能耐受经口插管者及有症状的腹胀者选择性使用鼻胃管。

推荐5:术前肺功能检查及胸片不能作为预测PPCS风险的常规检查,但这两种检查用于既往有COPD或哮喘病史者是恰当的。

推荐6:单独使用下列措施不能降低PPCS的风险:置入深静脉导管(右心导管);营养不良者或者低血浆白蛋白者给予全静脉营养或完全肠内营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