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烟烟气的形成及其理化性质(精)
第三章(1)烟气的性质、流动和控制

烟气的遮光性
烟气的遮光性和人的能见度
能见度的概念:人在一定环境下能看到的最远距离, 具有一定的主观标志。
若A房si着间/A火的i0将楼压变层差小有几,较乎以多等致窗于口竖Ps被井i接烧与近破外于,界P的Asio0压,变差即大。竖,井比与值该层
楼层高度的影响。 中性面以下发生火灾,烟气一般不会进入中性面以
下楼层,而容易进入中性面以上楼层。
中性面以上由正烟囱效应产生的空气流动可限制烟 气的流动,空气从竖井流进着火层能够阻止烟气流 进竖井。
具体建筑物应当按什么值来选择材料 通风和轰燃对发烟量的影响 发烟速率和发烟势的联系
导向火焰 研究可燃固体自由燃烧 时发烟性能的装置
烟气的流动
烟气的有效流通面积 烟气流动的驱动力 中性面位置的计算 中性面以上楼层内的烟气浓度
烟气的流动
有效流通面积
某种流体在一定压差下流过系统的总的当量流通面积
烟气的遮光性
材料的发烟性能测试
拉斯巴希法:
➢ 烟收集在13m3的容器中 ➢ 引入发烟势的概念:烟气生成的最大可能性
Dp = D0 (V/W1) ➢ 考虑了可燃组份质量的影响 ➢ 根据质量损失和容器大小,可求出光学密度
房间总烟载荷
V Dp W1
烟气的遮光性
可燃固体处在烟囱结构中发出的烟很少 实验炉中产生的烟较多 一些问题
烟气的流动
烟囱效应
中性面
着火层 中性面
着火层
着火层
(a)
烟气的性质、流动和控制

烟气的产生与性质
在烟气中取一微元体dV,截面积为dS , 长度为dl,烟粒子总数为dN,烟粒子的 平均直径为d,平均密度为ρ。
每个烟粒子的质量为 d 3
6
则
dN d 3
s
6 dV
(mg/m3)
dl
∷ ∷∷
∷∷ ∷
dS ∷
dN∷∷
∷∷
其中 ns
dN dV
所以
s
ns
6
d3
(mg/m3)
结论1:μs与ns成线性关系
Arapahoe试验 Steiner隧道法
辐射板试验 OSU量热计
ISO烟箱
场合类型 FOS ROS FG FOD ROD ROD ROS
参考 ASTM, 1977 ASTM, 1979 ASTM, 1982 ASTM, 1981(a) ASTM, 1981(b) ASTM, 1980(b)
ISO, 1980
Vα=8
• 巴切尔、帕乃尔
0.4 0.5
0.7
1
1.5 2
– 自发光标志可见度 比反光标志的大2.5倍
减光系数 Kc (1/m)
发光标志的能见度与减光系数的关系
烟气的遮光性
刺激性气体对能见度的影响
– 刺激性气体对眼睛构成危害,人无法睁眼
– 在刺激性气体中能见度和减光系数间的关系不适用
30
20
能 见 度 10 V(m)
– 存在并联流动、串联流动、混联流动
有效流通面积的计算
– 并联流动:每个出口的压差P都相同,总流量QT 为
各出口流量之和
A
QT = Q1+Q2+Q3
Q = CA (2P/)1/2
卷烟烟气的形成及其理化性质

卷烟烟气的形成及其理化性质引言卷烟烟气是吸烟过程中产生的气体混合物,是由燃烧烟叶时释放出的各种气体和颗粒物组成的。
卷烟烟气具有复杂的理化性质,研究卷烟烟气的形成机制和理化性质对了解吸烟的危害以及烟草工业的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形成机制卷烟烟气的形成是由烟草燃烧引起的,烟草叶片中的化学成分燃烧产生气体和颗粒物。
卷烟烟气的形成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过程:1. 干香燃烧干香燃烧是指烟草干燥的可燃物质燃烧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燃烧产生的氧气与烟草中的碳氢化合物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此外,烟草中的其他有机成分也会发生燃烧,产生一些有害气体。
2. 杂质的燃烧烟草中含有不同的杂质,如鞣质、蛋白质、硬质纤维等,在燃烧过程中,这些杂质也会参与燃烧反应。
燃烧产生的气体会进一步与这些杂质反应,形成更多的有害物质。
3. 卷烟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在卷烟过程中,烟草被点燃后,产生的烟气会通过过滤嘴、纸张和烟支等部分。
这些部分在卷烟过程中会与烟气发生化学反应,进一步改变烟气的组成和性质。
卷烟烟气具有复杂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成分卷烟烟气的主要成分包括有机物、无机物、气体和颗粒物。
有机物主要是由烟草燃烧产生的,包括烃类、酮类、醛类等。
无机物主要是烟草中的矿物质,在燃烧过程中会释放出来。
气体是烟气中的主要成分,主要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
颗粒物是指烟气中的微粒,包括可吸入颗粒物和可呼出颗粒物。
2. 毒性卷烟烟气中的有害物质对人体有毒性,可以引发多种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肺癌等。
有害物质主要包括一氧化碳、尼古丁等。
研究卷烟烟气的毒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吸烟的危害。
卷烟烟气的pH值是指烟气中酸、碱物质的浓度,一般来说,卷烟烟气呈酸性。
研究烟气的pH值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烟气对人体的影响。
总结卷烟烟气是由燃烧烟草时产生的气体混合物,具有复杂的理化性质。
研究卷烟烟气的形成机制和理化性质对了解吸烟的危害以及烟草工业的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火灾烟气及其理化特性

火场能见度与许多因素有关,包括烟气的散射、室内的亮度,所辨认的物体 是发光还是反光以及光线的波长等。并且还依赖于逃生者的视力及光强的适 应状态。尽管如此,通过大量的测试和研究,建立了火场能见度与烟气消光 系数之间的经验关系:
KcVc=8 (对于发光物体)
KcVc=3 (对于反光物体)
这表明能见度与烟气的消光系数大致成反比,且相同情况下发光物体的能见
第五节 火灾烟气及其理化特性
一、火灾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产生* 二、火灾烟气的物理特性及危害 三、火灾烟气的化学特性及危害
一、火灾烟气的产生
由燃烧或热解作用所产生的悬浮在气相中的固体和液体微粒称为烟或烟粒子,含有烟 粒子的气体称为烟气。火灾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烟气,其成分非常复杂,主要由三种 类型的物质组成:(1)气相燃烧产物;(2)未燃烧的气态可燃物;(3)未完全燃烧的液、 固相分解物和冷凝物微小颗粒。火灾烟气中含有众多的有毒、有害成分、腐蚀性成分 以及颗粒物等,加之火灾环境高温缺氧,必然对生命财产和生态环境都造成很大的危 害。
第五节 火灾烟气及其理化特性
一、火灾烟气的产生* 二、火灾烟气的物理特性及危害 三、火灾烟气的化学特性及危害
材料的化学组成是决定烟气产生量的主要因素,可燃物分子中碳氢比值不同,生成 碳烟的能力不一样,碳氢比值越大,产生碳烟的能力越大,如乙炔中碳氢比为1:1, 乙烯碳氢比为1:2,乙烷碳氢比为1:3,所以在扩散燃烧中乙炔生碳能力最大,乙烷最 小,乙烯介于中间;
二、火灾烟气物理特性及危害
(一) 遮光性
1、表示方法
对烟气的遮光性衡量主要有光学密度、减光系数、百分遮光度和能见度,分
别表示为:
D0
log(
I0 I
火灾烟气及其理化特性

第五节 火灾烟气及其理化特性
一、火灾烟气的产生* 火灾烟气的产生* 二、火灾烟气的物理特性及危害 三、火灾烟气的化学特性及危害
材料的化学组成是决定烟气产生量的主要因素,可燃物分子中碳氢比值不同,生成 碳烟的能力不一样,碳氢比值越大,产生碳烟的能力越大,如乙炔中碳氢比为1:1,乙 烯碳氢比为1:2,乙烷碳氢比为1:3,所以在扩散燃烧中乙炔生碳能力最大,乙烷最小, 乙烯介于中间; 可燃物分子结构对碳烟的生成也有较大影响,环状结构的芳香族化合物(如苯、萘) 的生碳能力比直链的脂肪族化合物(烷烃)高。 此外,氧供给充分,碳原子与氧生成CO或CO2,碳粒子生成少,或者不生成碳粒子; 氧供给不充分,碳粒子生成多,烟雾很大。
第五节 火灾烟气及其理化特性
火灾烟气的物理特性及危害* 一、火灾烟气的产生 二、火灾烟气的物理特性及危害* 三、火灾烟气的化学特性及危害
(五) 烟熏损失 对于洁净厂房、实验室以及存放精密电子仪器场所,发生火灾时由于烟气无 孔不入,其中腐蚀性气体会造成厂房结构强度下降,甚至造成精密仪器设备 的报废,造成财产损失。
图1-12 在刺激性与非刺激性烟气体中人的行走速度
第五节 火灾烟气及其理化特性
火灾烟气的物理特性及危害* 一、火灾烟气的产生 二、火灾烟气的物理特性及危害* 三、火灾烟气的化学特性及危害
随着减光系数增大,人的行走速度减慢,在刺激性烟气的环境下,行走速度 减慢得更厉害。当减光系数为0.4(l/m)时,通过刺激性烟气的表观速度仅是 通过非刺激性烟气时的70%。当减光系数大于0.5(1/m)时,通过刺激性烟气 的表观速度降至约0.3m/s,相当于蒙上眼睛时的行走速度。行走速度下降是 由于是受试验者无法睁开眼睛,只能走“之”字形或沿着墙壁一步一步地挪 动。表1-14列出了各种燃烧产物的刺激性和腐蚀性及许可浓度。 (三) 恐怖性 由于火灾的突发性,对处在环境不熟悉中的人员,一看到浓烟滚滚、烈火熊 熊,难免产生紧张、害怕、甚至惊恐万状、手足无措,若再有人员拥挤疏散 通道,或是楼梯被烟火封锁,势必造成混乱,有人甚至会失去理智,辨别方 向的能力进一步减弱。人们应注意利用烟气的某些性质,提高灭火效率,做 好安全疏散。表1-15列出了—些常见可燃物燃烧时烟的特征。在火场上,根 据烟的特征可以判别燃烧的物质;根据烟的浓度、温度和流动方向,可以查 找火源,并大体上判断物质的燃烧速度和火势的发展方向。
卷烟烟气的基本形成

卷烟烟气的基本形成引言卷烟烟气的形成是指卷烟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可吸入颗粒物,包括烟雾颗粒、气态有机物等。
这些物质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并且对环境也造成了污染。
了解卷烟烟气的基本形成过程对于研究吸烟对健康的影响、开发更环保的卷烟以及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卷烟烟气的组成成分卷烟烟气的组成成分非常复杂,大约含有4000多种化学物质,其中包括毒性物质、有害物质和有争议物质等。
主要的组成成分包括:•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吸入过量会导致缺氧,影响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对人体健康非常有害。
•尼古丁:尼古丁是一种强烈的神经毒素,吸入后会引起中毒症状,如头晕、恶心、呕吐等。
长期吸烟会形成尼古丁成瘾。
•焦油:焦油是烟草燃烧产生的沉积物,其中含有多种致癌物质。
长期吸烟会增加患肺癌的风险。
•多环芳烃:多环芳烃是卷烟燃烧产生的有机物,具有较高的毒性和致癌性。
其存在对空气质量和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卷烟烟气的基本形成过程卷烟烟气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和化学过程,涉及烟叶燃烧产物的生成、氧化和分解。
下面将介绍卷烟烟气的基本形成过程:1.燃点:当卷烟被点燃时,燃烧点会从烟蒂处开始向烟尖方向逐渐前进。
2.燃烧过程:烟叶中的有机物质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热能和灰烬。
同时,各种化学反应产生的气体和颗粒物混合形成烟雾。
3.气态有机物生成:烟叶中的有机物质在高温下分解,生成气态有机物。
这些气态有机物包括酚类、醌类、醛类、酮类等,它们是烟气的重要成分。
4.颗粒物生成:烟叶中的部分有机物质不完全燃烧,生成颗粒物。
这些颗粒物是卷烟烟气中的可吸入物质,包括固态颗粒和液态颗粒。
5.反应动力学:烟气中的化学反应受到温度、压力和氧含量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温度下,各种化学反应的速率不同,从而影响烟气的生成和含量。
影响卷烟烟气形成的因素卷烟烟气的生成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烟草品种:不同的烟草品种含有不同的化学成分,对烟气的生成产生影响。
第二讲 卷烟烟气的形成1

醛类
总计%
0.30
其它化合物
19.6%
0.10
(二)烟气中的粒相物质(TPM)
(一)烟气中的气相物质
●通常人们把在室温下能通过剑桥滤片(一种 玻璃纤维制成的滤片,它能滤除直径大于 0.2μ m的微粒,过滤效率可达99%)的烟气 部分称为气相物质。 ●包括空气相和蒸汽相。
卷烟烟气的空气相组成
组分
氮气 氧气 氩气 总计%
重量百分数%
62.0 13.0 0.9 75.9%
卷烟烟气的蒸汽相组成
茄尼酮以及柠檬醛、香草醛等,是形成烟气香
味、香气的重要成分。
5.酚类化合物
主要有莨菪亭、绿原酸、儿茶酚、间苯二酚等,有
的是烟叶中原有的,有的则是燃烧中形成的。 以儿茶酚的含量最高。 酚类化合物对卷烟的香气有一定的增强作用,但引 起人们更多重视的是对人的呼吸道及其他器官有不良的
刺激作用。
儿茶酚等还有一定的促癌作用,是烟气中的有害物 质。酚类化合物的主要来源是烟叶中的碳水化合物。
复杂化学变化如热分解,热合成、干馏、聚合、缩合、自由基等反应 。 ●烟气中的绝大多数化合物都是在这里形成的。形成了挥发性、半挥发性气体,
以及液体和固体物质(如焦油)等 。
●在热气流的作用下,烟丝中的挥发性物质挥发进入烟气流(其中的半挥
发性5元和6元环的氮-杂环化合物对卷烟的香味有显著的贡献)。
●该区进行的化学反应大多是吸热反应,烟气流在此被迅速冷却(800 ℃→100 ℃)。
烟气的性质与流动

烟气产生的 原因(2)
可燃物本身的化学性质对烟气的产生具有 重要的影响 碳素材料阴燃→油污 有焰燃烧→灰分、碳颗粒
3.1烟气的产生与性质
烟气的浓度是由烟气中所包含固体颗粒或 液滴的多少及性质决定。常用测量方法:
1.将单位体积的烟气过滤,确定其中颗粒的重量 (mg/ m³)。适用于小尺寸试验 2.测量单位体积烟气中烟颗粒的数目(个/ m³。适 用于烟浓度很小的情况 3.将烟气收集在已知容积的容器中,确定它的遮光 性,一般表示为一定的光学密度。适用于小尺寸和 中等尺寸的试验 4在烟气从燃烧室或失火房间中流出的过程中测量 它的遮光性,并在测量时间内积分,得到烟气的平 均光学密度光性。
通过房间顶棚开口的流动
对于水平开口,压差为0时,Epstein M试验,由Froude数表示体积交换流 率。
由图3.6.4可以看出,当L/D较小时,Fr数大致为一常数;当L/D>0.1后, Fr数的增大速率加快,在L/D约为0.6时,Fr达到极大值;之后Fr数随着 L/D的增大而减小。
Epstein提出,随着L/D的增大,流体的交换流率可出现4种区段,即振荡 交换流、伯努利流、湍流扩散流与伯努利有多种有毒物质,除了含有一氧化碳、二氧 化碳等常见物质外,还含有氮化氢、氰化氢、氟化氢等 有毒物质。常见试验方法:
气动体物分实析验法法::采就用是化用学某分些析动仪物器代对替火人灾类烟,接气受成各分类进化行学测物试质,分及
一.动物实验法 析其其不毒同性浓,度用计毒量性的指试数验表。示实烟验气时的,毒将性实大验小动。物(小白鼠)暴露
烟气层高度计算
目前常用的计算烟气层的高度公式主要有:
1.NFPA92B的公式 是由美国消防协会标准提出的公式,假定烟羽流不与壁面接触,且 空间横截面积不随高度变化,且为稳定火源时。
【精品】卷烟烟气的形成及其理化性质(精)

卷烟烟气的形成及其理化性质(精)第十章卷烟烟气的形成及其理化性质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吸烟与健康问题的提出,对卷烟烟气的形成机制和烟气理化特性的研究,已普遍开展。
特别是70年代以来,在烟支燃烧状态的测定和烟气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新的仪器设备、先进的分离鉴定技术,为这些研究创造了有利条件。
研究烟气理化特性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即对卷烟烟气进行分析研究,以深入了解卷烟燃烧特性和烟气的化学组成,为探讨人们吸入烟气后所受到的刺激和影响提供线索。
同时也只有在对烟气化学性质研究的基础上,才能采取有效的方法,既尽量减少烟气中的有害成分,又保持充足的香味和适当的劲头,研制开发出把对健康危害降到最低水平而又为消费者乐意接受的卷烟产品。
第一节烟支的燃烧卷烟烟支主要是由烟草、添加剂、卷烟纸、滤嘴等构成的,其中最重要的是烟草。
当烟支在高温条件下燃烧(或燃吸)时,内部化学成分发生一系复杂变化,从而形成卷烟烟气。
烟草作为一种天然材料,在燃烧过程中由于温度和氧气供应量的不同,其燃烧机制不同,产生烟气的化学成分也不同。
烟气中有数千种化合物,大约仅有1/3的化合物直接来自烟草,其余则是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化合物,许多成分含量极微。
一、主流烟气和侧流烟气烟支被点燃后,首端立即生成炭,从而形成了卷烟的燃烧系统。
燃烧部分的固体物质形成一个椎体——燃烧锥,燃烧锥与未燃烧卷烟之间有一条黑色的炭线。
抽吸时椎体底部外围的烟草被燃烧掉,炭线后移,椎体变长。
暂停抽吸时,椎体阴燃而变短,直至与空气达到热平衡为止。
于是抽吸卷烟时有两种燃烧方式—吸燃和阴燃,由此相应地产生了主流烟气(mainstream smoke简写为MS)和侧流烟气( sidestream smoke,简写为SS) (见图10-1)。
烟支被抽吸时,大部分气流是从燃烧锥底部周围进入,烟支燃烧形成气溶胶,从烟支尾端冒出的烟气流,称为主流烟气。
主流烟气进入吸烟者的口腔,用吸烟机吸烟时主流烟气进入吸烟机。
KJ烟草香味物质与烟气解读

关于减害增香气的思考
• 烟叶成分的分离浓缩 • 烟气 成分的分离浓缩 • 温度的影响与控制(高低与时间) • 新形式的烟草制品
受热温度与稠环芳烃(PAH)的产生
• 在300℃下,没有观察到纤维素、葡萄糖 和果胶热解产生可测定量的PAH;
• 在≥400 ℃时,观察到可测定量的2~4个 环的PAH;
• 主流烟气中的大部分成分的的绝对含量低于 侧流烟气中的含量。
• 侧流烟雾与主流烟雾相比,焦油和烟碱是高 2倍,苯并芘是高3倍,亚硝胺高50倍。
三、烟气香味物质的由来
• 烟叶中香气物质的挥发转移 • 香气前体物质的转化 • 人工加香
四、烟气与健康
烟气中有害于人类健康的化学成分
• 气相:一氧化碳、氢氰酸、挥发性醛类、 挥发性亚硝胺、氯乙烯、氮氧化合物、 胺、吡咯等。
• 粒相物:烟草中特有的亚硝胺、萘胺、 其他亚硝胺、多环芳烃、单元酚、儿茶 酚、重金属、烟碱、降烟碱等
烟气中44种致癌成分—1990年
• 氨、4种芳香胺、4种亚硝 胺
• 2,4-苯并[a]芘 • 8种醛酮化合物 • 氢氰酸、7种重金属 • 氮氧化物、CO、焦油 • 7种酚类化合物 • 8种挥发性有机物
卷烟烟气的形成 P256
(一)卷烟的燃烧
燃烧烟支的3个区域
• 高温燃烧区A 在烟支的前部,主要由炭化体组成, 抽吸时中心温度最高约825℃~850℃。产物主要是 气相物质,CO2、CO、水、氢、甲烷等低级烃类化 合物和一些自由基。
• 热解蒸馏区B 在燃烧锥后面 ,温度800℃~100℃。 许多物质在此进行剧烈复杂的化学反应,烟气中的 绝大多数化合物在此形成。热气流使烟丝中的挥发 性物质进入烟气流。
• 低温冷凝区C 在热解蒸馏区到烟支的末端,温度由 100℃降至室温。低挥发性成分随着温度下降而冷 凝。凝聚到烟丝上以外,在气流中与微小碳粒、有 机物的微小碎片、灰分、离子化的分子组成的离子 为冷凝核,凝结成更大的颗粒。
香烟 烟雾 产生原理

香烟烟雾产生原理
香烟烟雾产生原理主要是由于烟草燃烧时,烟草中的化学物质会释放出大量烟雾。
香烟的烟雾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固体颗粒、液态颗粒和气体。
固体颗粒主要是由烟草燃烧时产生的灰烬和未完全燃尽的烟丝
组成。
这些颗粒较大,容易看见,也是造成烟蒂的主要原因。
液态颗粒主要是由烟草中的水分和其他化学物质组成。
这些颗粒比较小,大多数无法看见。
气体主要由烟草中的一系列化学物质组成,包括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氨气、苯等。
这些气体对人体健康有害。
总之,香烟的烟雾产生是由烟草燃烧时释放出的化学物质所组成的。
这些物质对人体健康有害,应尽量避免吸烟。
- 1 -。
第十二章卷烟烟气的形成及其理化性质

第十二章卷烟烟气的形成及其理化性质图10-7 静电沉积器1.卷烟嘴;2.中央电极(正极);3.出口至减压区;4.高压进口(本图选自第36届化学家研究讨论会论文选)(Golay, P., A. Guardet, and R. Regamey., 1959)静电捕集器作为收集烟气粒相的手段与剑桥滤片比较,据称有下列优点:收集效率与流量的关系较少;收集效率与荷载量的关系较少;实验室内的重现性较好;实验室间的重现性较好;收集粒相物质后的气相组分没有重大改变。
在静电沉积与剑桥滤片两个捕集系统的比较中,发现静电捕集器的焦油量稍低。
由于静电沉积对受试的气溶胶有较高的捕集效率,焦油量的差别可能反映了气相与粒相组分分离较好。
用各个捕集系统同时测定气相与粒相的含量或者许能更好地解释这个现象。
使用静电捕集器的要紧缺点是:焦油是在不利的条件下收集的。
操作时因收集管中的放电与产生臭氧,形成人为产物的机会较多。
人为产物的形成尽管没有完全被证明,但除烟碱外很少报道各类特定成分的分析方法是用静电法收集取样的。
(三)喷射撞击捕集器喷射撞击法尽管在烟气分析中还没有被广泛使用,但可作为剑桥滤片与静电沉积器之外的另一种收集烟气的方法。
这种装置是根据喷射撞击原理工作的,烟气气溶胶在高速下通过微孔使其撞击在距离很近的一块平面上。
与剑桥滤片比较,撞击捕集器的焦油值也稍低,这可能是由于剑桥滤片对挥发性烟气组分收集效率较高,增大了焦油值,也可能是撞击捕集器对较大粒子捕集效率高而对较少粒子捕集效率低的原因。
已有一种凝集容积为50ml的撞击捕集器的设计,它能使捕集效率增至99.9%以上。
喷射撞击器已成功地用于挥发性中等到低的烟气组分的定量分析。
其要紧优点是能够有效的用来分离烟气的气相与粒相物。
缺点是造成堵塞的倾向,操作时务必操纵精确的流量与压力条件。
(四)冷阱收集烟气的方法务必使沉积下来的物质尽可能符合天然烟气气溶胶的成分,务必尽可能避免在收集过程中各类副反应的发生。
2022卷烟烟气的基本形成

一、主流烟气和侧流烟气
1 主流烟气MS:吸燃时产生的烟气,进入 口腔,产生生理强度。 评吸卷烟时,主要是评吸MS,来判断卷烟的香 味,杂气,刺激性,余味等的优劣。
2 侧流烟气SS:阴燃时产生的烟气,不进 入口腔
3 吸燃:动态抽吸 供氧不充分,发生不 完全燃烧,所以产物复杂,不仅仅是二氧 化碳和水。因为吸燃时形成的碳化层阻止 了空气的进入。
烟支燃烧时O2,CO ,CO2 浓度变化
烟支燃烧时O2,CO ,CO2 浓度变化
烟支燃烧时的空气供给情况:
1阴燃比吸燃供氧充足。
2吸燃时氧气主要是从碳线周围的旁通区 进入,燃烧锥中心局部因为碳化,形成一 个相对缺氧的区域
三、烟支燃烧特性
依据烟支燃烧时的温度分布和不同温度区 内所发生的化学反响,一般把一支燃烧着 的烟分为3个主要的反响区 :
第二节 标准吸烟条件和烟气的收集
一 标准吸烟条件 二 主流烟气的收集 三 侧流烟气的收集
一 标准吸烟条件
〔一〕对吸烟机的要求 〔二〕大气环境要求
〔一〕对吸烟机的要求
1.吸烟机压降: 压降:烟支抽吸时,外界1个大气压的空 气流经烟支时,由于燃吸阻力而会使卷烟 气流的压力下降,压力下降的程度就叫压 降。吸烟机的压降不超过300Pa
二、烟支烧时的温度分布
温度和氧气是我们抽烟时不可缺少的条件, 温度和氧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烟气的化 学组成。
吸烟时的最高温度是900℃,烟支被点燃的 温度是600 ℃ ,卷烟中的挥发性物质开始 挥发进入烟气的温度是300 ℃ 。进入口腔 的烟气的温度仅30-50 ℃ 。
烟支燃烧时的温度分布1
烟支燃烧时的温度分布2
3〕聚合作用:在高温条件下,如果干个小 分子物质之间相互聚合形成更大分子量的 大分子物质的反响。未饱和有机物和苯环 较易发生聚合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卷烟烟气的形成及其理化性质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吸烟与健康问题的提出,对卷烟烟气的形成机制和烟气理化特性的研究,已普遍开展。
特别是70年代以来,在烟支燃烧状态的测定和烟气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新的仪器设备、先进的分离鉴定技术,为这些研究创造了有利条件。
研究烟气理化特性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即对卷烟烟气进行分析研究,以深入了解卷烟燃烧特性和烟气的化学组成,为探讨人们吸入烟气后所受到的刺激和影响提供线索。
同时也只有在对烟气化学性质研究的基础上,才能采取有效的方法,既尽量减少烟气中的有害成分,又保持充足的香味和适当的劲头,研制开发出把对健康危害降到最低水平而又为消费者乐意接受的卷烟产品。
第一节烟支的燃烧卷烟烟支主要是由烟草、添加剂、卷烟纸、滤嘴等构成的,其中最重要的是烟草。
当烟支在高温条件下燃烧(或燃吸)时,内部化学成分发生一系复杂变化,从而形成卷烟烟气。
烟草作为一种天然材料,在燃烧过程中由于温度和氧气供应量的不同,其燃烧机制不同,产生烟气的化学成分也不同。
烟气中有数千种化合物,大约仅有1/3的化合物直接来自烟草,其余则是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化合物,许多成分含量极微。
一、主流烟气和侧流烟气烟支被点燃后,首端立即生成炭,从而形成了卷烟的燃烧系统。
燃烧部分的固体物质形成一个椎体——燃烧锥,燃烧锥与未燃烧卷烟之间有一条黑色的炭线。
抽吸时椎体底部外围的烟草被燃烧掉,炭线后移,椎体变长。
暂停抽吸时,椎体阴燃而变短,直至与空气达到热平衡为止。
于是抽吸卷烟时有两种燃烧方式—吸燃和阴燃,由此相应地产生了主流烟气(mainstream smoke简写为MS)和侧流烟气( sidestream smoke,简写为SS) (见图10-1)。
烟支被抽吸时,大部分气流是从燃烧锥底部周围进入,烟支燃烧形成气溶胶,从烟支尾端冒出的烟气流,称为主流烟气。
主流烟气进入吸烟者的口腔,用吸烟机吸烟时主流烟气进入吸烟机。
主流烟气通过喉部吸入肺部,达到刺激神经、产生生理强度的作用。
在进行卷烟内在质量评吸时,主要通过对主流烟气的鉴别,判断其香味、杂气、刺激性、余味等的优劣。
两次抽吸的间隔时间内,空气自燃烧锥周围上升,烟支进行阴燃,产生的烟气称为侧流烟气(也称支流烟气)。
侧流烟气不进入吸烟者的口腔或吸烟机。
动态抽吸时形成的主流烟气与静态燃烧产生的侧流烟气在化学成分及含量上有差异。
在点燃卷烟的过程中,当温度上升到300°C时,烟草中的挥发性物质开始挥发而进入烟气;到450°C时,烟草发生焦化;温度上升到600°C时,烟草就被点燃而开始燃烧。
抽吸时最高温度可达到900°C,从点燃到最高燃烧温度只是一个瞬间的过程。
正在抽吸时,发生在燃烧锥底部周围的燃烧温度是最高的,大部分气流从这里通过,称为旁通区;而燃烧锥的中部却形成一个致密的不透气的炭化体,气流不易从这里通过,称为堵塞效应。
因此,正在抽吸时,燃烧主要发生在旁通区,将进入的气流中的氧几乎耗尽。
由于发生了有限度的燃烧,就导致了吸烟过程中形成大量的新生化合物。
可见,烟支在抽吸时氧化过程并不起主要作用,二氧化碳和水也不是唯一的产物。
在两次抽吸的间隔时间内,烟支内气流速度大大降低,燃烧主要发生在燃烧锥的周围,而且是在富氧的条件下燃烧,氧化反应才是主要的。
图10-1 燃烧烟支的模型A:燃烧区;B:热解区和蒸馏区二、烟支燃烧时的温度分布烟支的燃烧温度对烟气的化学组成有很大影响。
正在抽吸时和两次抽吸的间隔时间内的温度已由许多烟草科研工作者采取多种方法测量过,其温度的高低不同,形成沿烟支纵轴方向而升降的温度梯度,最陡时可达到600°C/cm。
在不同温度下烟支的燃烧状态也不相同。
英美烟草公司的里查德·R·贝克(Baker)博士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实验研究。
1.温度分布让我们观察一下贝克所测定的燃烧烟支的温度分布图。
抽吸时靠近炭线前面的燃烧锥底部周围固相最高温度可达900°C以上,据推测,进入卷烟的气流速度在此处最大。
燃烧锥中心的固相温度约825°C,炭线附近温度为600°C。
炭线后部2mm处,温度为400°C左右(图10-2a)。
气相的最高温度可达850°C以上,处于燃烧锥内部,大致等于或略高于该处的固相温度。
燃烧锥底部的气相温度则较低,在抽吸过程中处于600~700°C之间,低于该处的固相温度。
炭线附近气相温度为400—500°C。
炭线后部2mm处,气相温度已下降到200°C左右(图10—2a)。
炭线后气相温度急剧下降,温度梯度很陡,炭线后1cm处烟气温度下降到100°C以下,进入口腔的烟气温度只有30—50°C。
停止抽吸时,燃烧锥的固相温度和气相温度逐渐趋于一致,达到热平衡状态(图10—2b)。
(二)O2、CO、CO2浓度变化贝克(1981年)研究了吸烟周期引起的燃烧锥周围温度的周期变化以及燃烧锥内某些气体浓度的实际变化。
该研究使我们对抽吸期间温度的变化和气体浓度的变化有了深入的理解。
图10—3为该研究在开始抽吸后的第一秒时温度和氧、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分布模型,由此揭示出烟支抽吸时所涉及的各种反应的复杂性。
在整个吸烟周期内,燃烧锥内部实际上无氧区。
烟草燃烧速度只受氧能达到烟草表面的速度控制,而氧的消耗实际上在整个燃烧区都是很快的。
在抽吸期间,燃烧锥内二氧化碳浓度在降低,而一氧化碳浓度则升高,这反映图10-2a烟支燃烧部分的温度分布图上图为抽吸1.5s时燃炭的温度分布,称固相温度;下图为气相温度;图中箭头表示气流方向(Baker, R. R., 1974.本图选自第36届国际烟草化学家研究讨论会论文选)图10-2b 抽吸以后4s的温度分布上图为固相温度;下图为气相温度;箭头表示气流方向(Baker, R. R., 1974.本图选自第36届国际烟草化学家研究讨论会论文选)了氧明显缺少。
在抽吸之后,由于抽吸中断,燃烧气体浓度得到短暂补充,再经过10-15s 之后,重新建立起阴燃期间的稳定状态。
Lanzillotti和Wayte(1975)用沿着卷烟的纵轴取样的方法研究了烟气通过烟柱时母体物和物化条件对碳的氧化物的综合影响。
图11—4代表形成的一氧化碳含量曲线。
在燃烧区内的放热氧化作用使一氧化碳急剧增多,形成第一个高峰;在炭线以前突然下降是因为一氧化碳从炭化区逸失;第二个高峰似乎能代表在反应区内二氧化碳还原为一氧化碳;而第三个产生一氧化碳的高峰在热解区。
由于一氧化碳扩散到大气环境中去,还因为透过卷烟纸的空气稀释了烟气,随后一氧化碳的含量持续下降。
三、烟支燃烧特性根据卷烟抽吸时的温度分布以及不同温度区域内所发生的反应,一般把一支燃烧着的卷烟分为3个主要的反应区(图10—5):在900°C—600°C的高温燃烧区,有机物质的燃烧形成缺氧气流,它是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氢和挥发性碳氢化合物的主要形成区;中温热解蒸馏区的温度范围为600—100°C,该区域内所进行的主要是吸热反应,它的能量来自高温区,大分子物质热解为小分子物质,低沸点的物质蒸发进入烟气流中;低温冷凝过滤区的温度在100°C以下,烟气中的物质冷凝,较轻的气体透过卷烟纸扩散到大气中,空气透过卷烟纸稀释烟气是此区域的特征。
(一)高温区高温区有一个炭的氧化放热过程,热被传递给气流,该气流在热解蒸馏区又作为导致烟草分解的一种能源。
高温区生成的产物主要是气相物质如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水、氢、甲烷,一些自由基以及少量的有机化合物。
其中一部分产物穿过炽热的炭扩散到侧流烟气之中,剩下的留在热气流中。
上述现象由Jahnson及其同事在他们的实验中得到证实。
他们做了系列实验,方法是在含有18O的环境中抽吸卷烟,然后测定各种烟气成分中结合的18O。
实验发现,燃烧产物诸如碳的氧化物能从大气中得到50%以上的氧,而且发现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无论是在主流烟气还是在侧流烟气中,都具有对氧的相似的结合力,这一点表现在侧流烟气和主流烟气中18O之比接近于1。
相反,那些主要从热解过程中产生的其他化合物,如丙酮和乙醛,对大气中氧的结合量则大大降低;同时,这些化合物在侧流烟气中比在主流烟气中结合大气中的氧高得多。
(二)热解蒸馏区来自高温区的贫氧热气流提供了能源,从而导致各种各样的复杂反应。
很少发生氧化和还原反应,主要是热解、聚合、缩合等反应。
烟丝分解出挥发性气体和液体,以及焦油的成分。
未参加反应而通过干馏或蒸馏直接进入烟气的物质如烟碱等,约占烟气组分的1/3。
许多复杂的烟气成分都在此生成。
所形成的烟气流是一种气、液、固三相并存的气溶胶,其中的液相和固相是高沸点化合物遇温度急剧下降而凝聚形成的。
整个反应过程是吸热反应,因此,热气流冷却得非常迅速。
所有反应都取决于温度和滞留时间,因此,热解和蒸馏反应因不同烟支参数如透气度和抽吸条件而变化。
在热解蒸馏区各种复杂的反应中也确实存在一个重要的氧化过程,那就是燃烧锥底部的贫氧区生成稳定而易挥发的热解产物,于临近燃烧锥周边沿径向逸出时发生氧化。
可以假定,这个部位的空气流速、氧的浓度及温度足以使这种氧化过程发生。
(三)低温区在这个区域所进行的变化过程,其特点是粒相物和可凝聚蒸气的冷凝和过滤,较轻的气体向烟支外扩散而空气则向烟支内渗入。
因此,这个区域主要表现为随着抽吸口数的增加和烟支长度的减短烟气组分的释出量增加。
当抽吸使烟支缩短时,凝聚、过滤、扩散和稀释都将降低。
图10-3 炭化区内气体温度,氧、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分布(每口2s,开始抽吸后的第一秒)(Baker, R. R., 1981.本图选自第36届国际烟草化学家研究讨论会论文选)图10-4 经过休整的一氧化碳含量曲线(Lanzillotti,H. V., and Wayte, A. R., 1975)(本图选自第36届国际烟草化学家研究讨论会论文选)图10-5 燃着烟支的长向剖面实线表示静燃,虚线表示抽吸一口时引自金闻博等. 烟草化学.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四、主要化学反应卷烟燃吸时,当烟丝受热达100°C左右(在蒸馏区)时,就有吸附气体(如N2、CO、CH4)等放出,自由水也挥发成气体放出,吸附水在150°C时放出。
当温度达到200°C 时,一些有机物质热分解生成CO、CO2、H2O和CH4等。
温度再高,有机物质分解加剧,生成焦油和其他复杂物质。
当温度更高、达600°C以上时,主要生成气态物质(如CO、CO2、CH4、NH3、N2、H2等)。
燃烧区的温度最高,约在850°C以上,主要发生氧化反应,如:C6H12O6+ 6O2→6CO2 + 6 H2O又发生还原反应,如:C6H12O6+ 2O2→6CO+2H2+ 4 H2O热解区当温度在400~600℃范围内,氧气供应不足时,发生裂解反应,产生许多复杂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