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探究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及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探究型课程教案
初中数学探究型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对称轴的概念,掌握对称轴的性质;(2)能够判断一个图形是否对称,并找出其对称轴;(3)学会运用对称性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2)学会用图形软件绘制对称图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美的感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题:平面几何中的对称性2. 教学内容:(1)对称轴的概念及性质;(2)对称图形的判断与对称轴的寻找;(3)对称性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如剪纸、建筑、自然界中的对称等,引导学生关注对称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1)介绍对称轴的概念,让学生直观感受对称轴的性质;(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发现对称图形的特征;(3)讲解如何判断一个图形是否对称,并找出其对称轴。
3. 探究与实践:(1)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对称轴的性质;(2)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利用对称性设计有趣的图形;(3)各组展示成果,交流分享心得。
4. 应用拓展:(1)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对称性解决问题;(2)引导学生思考对称性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 总结与反思:(1)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所学知识;(2)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能力、思维品质等;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对称性知识的掌握程度;3. 实践成果: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等。
五、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2. 图形软件;3. 练习题及实际问题。
六、教学建议1. 注重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 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3. 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数学实践探究性教学教案(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究,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探究,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2. 教师展示一组与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如购物找零、计算路程等,让学生初步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实践探究1.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进行探究。
2. 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
(三)展示与交流1. 各小组展示探究过程和结果,分享解题思路和方法。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评价,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和观点。
3. 教师对学生的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提炼出数学规律和方法。
(四)拓展延伸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2.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如问题发现、分析、解决能力。
2. 评价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如团队协作、沟通表达能力。
3. 评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素养,如学习态度、学习方法。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 教师应注重教学评价,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策略。
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究,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探究,使学生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初中数学学习中的探究性学习活动设计(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数学学习中的探究性学习活动设计第一篇范文:初中数学学习中的探究性学习活动设计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中,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积极的学习方式,越来越受到重视。
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本文以初中数学学习为例,设计了一系列探究性学习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效果。
活动一:数学故事分享数学不仅仅是数字和公式的组合,它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
通过让学生分享数学家的故事或者数学历史事件,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历史和文化素养。
活动二:数学问题探究选择一些与现实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
例如,可以让学生调查并分析学校的用电量,然后提出节能方案。
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活动三:数学游戏设计设计一些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和体验数学的魅力。
例如,可以设计一个数学接龙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锻炼思维和反应能力。
活动四:数学实验操作数学实验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可以通过测量和计算来验证三角形的性质。
活动五:数学作品展示鼓励学生创作数学作品,如数学手抄报、数学模型等,并组织作品展示活动。
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可以让他们在展示中互相学习和交流。
活动六:数学讲座参与邀请数学专家或优秀教师为学生举办数学讲座,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前沿的数学知识和教学方法。
这样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活动七:数学竞赛参与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数学竞赛,如中国数学竞赛、美国数学竞赛等。
这样可以检验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同时也让他们在竞赛中锻炼意志和能力。
活动八:数学课题研究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数学课题进行研究,并进行研究报告。
这样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以上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我们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
高中数学探究性教案3篇
高中数学探究性教案3篇高中数学探究性教案篇1教学目标(1)正确理解排列的意义。
能利用树形图写出简单问题的所有排列;(2)了解排列和排列数的意义,能根据具体的问题,写出符合要求的排列;(3)掌握排列数公式,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写出符合要求的排列数;(4)会分析与数字有关的排列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5)通过对排列应用问题的学习,让学生通过对具体事例的观察、归纳中找出规律,得出结论,以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建议一、知识结构二、重点难点分析本小节的重点是排列的定义、排列数及排列数的公式,并运用这个公式去解决有关排列数的应用问题.难点是导出排列数的公式和解有关排列的应用题.突破重点、难点的关键是对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的掌握和运用,并将这两个原理的基本思想方法贯穿在解决排列应用问题当中.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m≤n)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称为从n 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个元素的一个排列.因此,两个相同排列,当且仅当他们的元素完全相同,并且元素的排列顺序也完全相同.排列数是指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m≤n)个元素的所有不同排列的种数,只要弄清相同排列、不同排列,才有可能计算相应的排列数.排列与排列数是两个概念,前者是具有m个元素的排列,后者是这种排列的不同种数.从集合的角度看,从n个元素的有限集中取出m个组成的有序集,相当于一个排列,而这种有序集的个数,就是相应的排列数.公式推导要注意紧扣乘法原理,借助框图的直视解释来讲解.要重点分析好的推导.排列的应用题是本节教材的难点,通过本节例题的分析,应注意培养学生解决应用问题的能力.在分析应用题的解法时,教材上先画出框图,然后分析逐次填入时的种数,这样解释比较直观,教学上要充分利用,要求学生作题时也应尽量采用.在教学排列应用题时,开始应要求学生写解法要有简要的文字说明,防止单纯的只写一个排列数,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基本掌握之后,可以逐渐地不作这方面的要求.三、教法建议①在讲解排列数的概念时,要注意区分“排列数”与“一个排列”这两个概念.一个排列是指“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出m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成一排”,它不是一个数,而是具体的一件事;排列数是指“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所有排列的个数”,它是一个数.例如,从3个元素a,b,c中每次取出2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排,有如下几种:ab,ac,ba,bc,ca,cb,其中每一种都叫一个排列,共有6种,而数字6就是排列数,符号表示排列数.②排列的定义中包含两个基本内容,一是“取出元素”,二是“按一定顺序排列”.从定义知,只有当元素完全相同,并且元素排列的顺序也完全相同时,才是同一个排列,元素完全不同,或元素部分相同或元素完全相同而顺序不同的排列,都不是同一排列。
初中数学探究课教案
初中数学探究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对称的概念,掌握对称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3. 引导学生体验数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对称的定义及性质2. 对称的判定方法3. 对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如剪纸、建筑、自然景观等,引导学生关注对称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对称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对称的概念。
3. 性质讲解:讲解对称的性质,如对称轴的性质、对称点的性质等,并通过例题进行演示。
4. 判定方法讲解:介绍对称的判定方法,如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的判定,并通过例题进行演示。
5. 实践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找出教材中的对称实例,并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实例。
6. 解决问题:出示一些与对称有关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解决。
7.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对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8.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对称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策略: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清晰地理解对称的概念和性质。
2. 运用例题讲解法,让学生掌握对称的判定方法。
3. 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运用问题解决法,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如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
4.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价,提高自我认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对称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体验数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数学学科主题探究活动案例
数学学科主题探究活动案例一、活动背景与目标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学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为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我们设计了这次主题探究活动——“生活中的数学”。
活动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发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活动内容与任务活动内容主要包括:寻找生活中的数学应用实例;分析这些实例中的数学原理;创新应用: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具体任务如下: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生活中的场景,如购物、旅行、运动等,找出其中的数学应用;对这些数学应用进行深入分析,了解其背后的数学原理;每组选择一个生活中的问题,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并提出创新方案。
三、活动过程与实施启动阶段:教师介绍活动的背景和目标,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自愿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生活场景。
探究阶段:学生根据所选场景,寻找数学应用实例,分析其中的数学原理。
教师提供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深入探究。
创新实践阶段: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尝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出创新方案。
教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提供建设性反馈。
分享与总结阶段:各组分享他们的发现和创新方案,全班进行讨论和评价。
教师总结活动成果,强调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活动评价与反馈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参与度: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情况,是否积极投入;知识应用:学生对数学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学生是否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提出创新方案;合作精神: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是否能与他人协作完成任务。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我们将定期收集学生的反馈,对活动进行持续改进。
我们鼓励学生提出建议和意见,以便我们能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五、活动效果与反思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们对数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他们发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他们在活动中不仅学习了数学知识,还提高了问题解决能力和合作精神。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开展类似的探究活动,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小学数学教案探究式
小学数学教案探究式
年级:小学二年级
目标:
1. 理解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2. 能够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3. 通过实际操作、讨论和练习,巩固对奇数和偶数的理解。
教学步骤:
引入:教师出示一些数字(如1,2,3,4,5,6,7,8,9,10),让学生观察并讨论,看是否能发现其中的规律。
探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探究什么是奇数,什么是偶数,并在小组中讨论如何判断一个
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奇数是指除以2余1的数,偶数是指能被2整除
的数。
实践: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一些随机的数字,判断它们是奇数还是偶数,并写出解释。
教师鼓励学生主动分享自己的发现和解决方法。
总结:让学生整理自己的学习笔记,总结奇数和偶数的特点和判断方法,并分享给全班。
练习:分发练习册,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巩固对奇数和偶数的理解。
拓展:让学生探究奇数和偶数之间的联系,可以通过图形、图表或其他方式展示出来,并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结束:反馈今天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奇数和偶数的理解情况,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
中积极运用所学知识。
数学探究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及教学设计
数学探究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及教学设计【摘要】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形成了很多新的教学模式,其中探究性活动教学是其中最为优秀的教学模式之一。
如今的教育,创新是核心,实践是重点,实现素质教育的重心也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探究性活动就充分地诠释了素质教育的真正含义。
开展探究性活动教学不光是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标准,更重要的是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标准。
这样的教育模式更进一步的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这一教育理念。
【关键词】探究性活动课堂教学模式学习方式传统的教学是以灌输、记诵、被动衔接为特征的教育模式。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完全分离的,然而教学是相长的,所以那样的教学方式也许在某个阶段能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这不利于我们教育的主流发展。
探究性活动教学则在教师观、学生观、学习观和评价观上均体现了独特的见解和主张,是今后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
作为一名数学教育工作者,转变数学学习方式,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是新世纪数学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的挑战,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数学探究性活动的意义及目的中学数学教学中的探究性活动是指立足于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开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的活动。
数学探究性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学生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培养也是非常有利的。
数学探究性活动无论是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以及教学方法上讲,都是对传统教学的补充,有利于中学数学教育的蓬勃发展。
数学探究活动是数学教学中较为复杂的教学模式。
从新课程改革的标准来看,数学探究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对某些数学现象、结论或规律等数学问题的探讨、研究,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促进学生积极主动以从事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积累有效的学习策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初中数学探究活动设计方案
初中数学探究活动设计方案一、引言数学是一门需要实践和探究的学科,尤其是初中数学。
有效的探究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这篇文章旨在为初中数学教师提供一些探究活动的设计方案,帮助他们更好地组织探究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二、探究活动的定义探究活动是指通过探究、实验、观察、思考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探究活动的原则1. 趣味性探究活动应该具有趣味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学习概率的概念。
2. 实践性探究活动应该具有实践性,能够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来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例如,通过测量和计算来求解多边形的面积。
3. 问题导向探究活动应该以问题为导向,通过问题的引导让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
例如,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4. 开放性探究活动应该具有开放性,能够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
例如,通过讨论和交流来探究图形的对称性。
四、探究活动的实施方法1. 情境创设法通过设置情境来引导学生进入探究活动。
例如,通过超市打折的情境来引导学生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2. 实验法通过实验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例如,通过测量不同形状的纸杯来探究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关系。
3. 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例如,通过小组讨论来探究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的规律。
4. 个案研究法通过对个案的研究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例如,通过研究不同算法的优劣来引导学生学习算法的概念和应用。
五、探究活动的案例设计1. 设计一个游戏来学习概率的概念目标: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概率的概念,掌握概率的计算方法。
材料:一枚硬币、一个记录表、一个计时器。
过程:1.将学生分成两组,每组选出一名代表来进行游戏。
2.游戏规则:每组代表轮流投掷硬币,如果正面朝上则该组得分,反面朝上则该组不得分。
数学教学实践课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数学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我校决定开展数学教学实践课活动。
本次活动的目的是让教师们通过实践,更好地掌握数学教学方法和技巧,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二、活动目标1. 培养教师的数学教学实践能力,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2.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3. 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活动时间2022年9月1日-2022年9月30日四、活动地点我校数学实验室五、活动内容1. 教师观摩课(1)组织教师观摩优秀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了解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技巧。
(2)邀请数学专家进行讲座,分享数学教学经验。
2. 教学实践活动(1)分组讨论: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分组讨论如何设计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模拟课堂:教师分组进行模拟课堂,展示自己的教学设计,其他教师进行点评。
(3)教学反思:教师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3. 教学成果展示(1)教师展示自己的教学设计,分享教学心得。
(2)评选优秀教学设计,给予表彰。
六、活动组织1. 成立活动领导小组,负责活动的整体规划和组织实施。
2. 组织教师参加活动,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3. 对活动进行总结,形成活动报告。
七、活动预期效果1. 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得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2. 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加紧密,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
3. 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得到激发,数学素养得到提高。
八、活动总结通过本次数学教学实践课活动,教师们纷纷表示收获颇丰。
在活动中,他们不仅学到了新的教学方法和技巧,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教育同仁。
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他们将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数学教育工作中,为我国数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本次数学教学实践课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为培养更多优秀的数学人才而努力。
高中数学探究性教案
高中数学探究性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数列的定义和概念
2. 掌握数列的常见性质
3. 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1. 数列的定义
2. 数列的类型(等差数列、等比数列)
3. 数列的通项公式
4. 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教学步骤:
第一步:引入问题
老师出示一道简单的数列问题:“1, 4, 7, 10, ... ,请问下一个数是多少?”让学生思考并讨论解题方法。
第二步:引入概念
老师引导学生讨论数列的定义,并介绍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概念及特点。
第三步:探究性学习
1. 学生自行探究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并在小组讨论中总结规律。
2. 学生尝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数列的前n项和等。
第四步:展示总结
学生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讨论数列的常见性质及应用。
第五步:巩固练习
老师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内容。
评估方式:
1.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参与程度
2. 学生在练习中的答题情况和解题思路
3. 学生对于数列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拓展延伸:
1. 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Fibonacci数列及其性质
2. 学生可以尝试探究其他特殊数列的规律和性质,如素数数列、斐波那契数列等。
初中数学学习中的探究性学习活动设计
初中数学学习中的探究性学习活动设计第一篇范文:初中学生学习方法技巧数学作为基础学科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初中数学学习中,探究性学习活动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初中数学学习中的探究性学习活动设计。
一、学好数学的重要性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和空间等概念的科学,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抽象性。
学好数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为学生的未来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主要学习内容初中数学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数的运算、代数、几何、概率和统计等。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运算规则、代数式的运算、几何图形的性质、概率和统计的方法等。
三、学习注意事项1.注重基础: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如基本的运算规则、代数式的运算、几何图形的性质等。
2.培养兴趣:数学学习可能会有些枯燥,但学生应该尝试找到学习的乐趣,如解决实际问题、参加数学竞赛等。
3.勤于思考:在学习过程中,要积极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主要学习方法和技巧1.探究性学习: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2.归纳总结:在学习过程中,要及时总结规律、方法,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3.做题实践:通过大量做题,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中考备考技巧1.熟悉考试大纲:了解中考数学考试的内容和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2.强化重点知识:重点复习中考中的重点知识,如函数、几何等。
3.模拟考试:定期进行模拟考试,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学习方法。
六、提升学习效果的策略1.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确保学习效果。
2.寻求帮助: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要主动寻求老师、同学的帮助。
3.参加数学活动:积极参加学校或社区的数学活动,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能力。
初中数学主题式探究性活动及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主题式探究性活动及教学设计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新课程中增加了探究性活动的内容,并且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实施。
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要学会自己发现问题,通过实践操作和亲身领悟,创造性地去解决问题。
在初中数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是数学改革的重大举措,也是顺应我们时代发展的需求。
一、探究性活动的内容自主性即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良好的教学方式,师生建立和谐的平等关系,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自主是创新的前提,没有自主谈不上创新,没有创新学生是很难展现自己的。
课堂上教师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去发言,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使学生不仅能掌握到学习方法,还能由被动转为主动学习,成为真正会学习的人。
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和关心,也是培养师生感情的一部分,课堂上活跃的学习氛围很容易感染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一个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延迟判断的时间,使学生学会思考,大胆地上讲台来讲解,并且给予鼓励,这样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探究性教学设计的形式教师根据教材精心选择教材的特点,找准知识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问题,以日常生活实际为背景,设置一定的开放性问题,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出问题,引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激发学生主动研究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围绕目标精心思考,带动学生去联想和试探,使他们能够真正的学会数学。
教师在课堂上也紧抓住每一个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特点来进行实际的教学训练,让学生在试探中得到归纳,总结一些实际知识,这样教师再对学生进一步讲解,学生的知识得到了很好的巩固,学习起来也更加轻松。
课堂上教师将教学设计与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从现实生活中提出问题,寻找证据加以理解,或者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但是不能生搬硬套,很多内容是不能设计成探究性教学的,我们应该尊重知识。
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活动设计
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活动设计作者:刘福祥来源:《新课程》2023年第16期一、案例背景本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二年级下数学第3单元“图形的运动(一)”,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认识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通过本课会对轴对称这一现象有更为深刻的认识,而二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简单的动手制作能力,这都是学生掌握轴对称相关知识的基础。
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树叶、风筝入手,通过剪纸这一形式,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进而认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了解对称轴的概念,为学生今后深入了解几何图形的特点打下良好基础。
二、设计思路本课围绕探究性教学开展,即带领学生在以问题为基准的教学活动中总结经验,形成自我认识。
探究活动主要围绕学生的认知规律展开,遵从由易到难的理念,让学生首先了解轴对称的概念,其次是能够区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认识一些常见的几何图形在对称这一规律上的特殊性,最后总结出相应的规律。
在设计教学时,将教学内容主要分为教学导入、教学主体、基础巩固、课堂汇总四个板块。
教学导入板块主要以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图形为例,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它们的规律,初步认识轴对称。
而教学主体部分则从教材中列举的图形入手,完成“正方形—圆—等腰三角形—直角梯形”的探究过程,实现从认识对称轴、会数对称轴、数对对称轴再到明确轴对称概念的转变,从而在探究的同时完成教材内容的学习并能够总结相关概念。
以此为基准开展的基础巩固和课堂汇总环节则主要围绕教材中的例题展开,让学生试着剪出一些轴对称图形,这一过程可以看作是由二维到三维的转变,学生在剪的同时要知道剪出来的图形对折起来的大致轮廓,再经过简单的动手制作,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让他们复习了所学的知识,再经过教师的简单总结,完成教学评价,学生就会对该部分知识有深刻的印象。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生活处处有对称(教学导入)教师:同学们,大家看一看这些美丽的图案都有什么特点呢?(在课件上展示教材29页的树叶、风筝以及31页页的剪纸)学生:老师,我知道,把这些图形进行对折,得到的两个图形能够完全重合,它们也叫轴对称图形。
实验探究活动教案高中数学
实验探究活动教案高中数学
主题:数列的性质探究
目标:通过实验,探究数列的性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教学目标:
1. 了解数列的概念和性质。
2. 探究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规律。
3. 发展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白板、彩色粉笔、计算器。
2. 实验材料:数列,包括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
3. 实验步骤:设计一系列实验步骤,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
教学过程:
1. 引入:通过实例引导学生了解数列的概念和性质。
2. 实验设计:设计一系列实验,包括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实验,引导学生探究其规律。
3. 实验过程: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
4. 数据分析: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总结数列的性质。
5. 结论:学生归纳出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规律,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巩固练习:
1. 教师布置练习题,包括数列的求和、计算等问题。
2. 学生自主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延伸:
1. 学生设计并进行自己的实验探究活动,深入探究数列的性质。
2. 学生参与数学建模活动,将数列的概念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评估方法:
1. 学生的实验报告和数据分析能力。
2. 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参与度。
教学反思:
本教案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数列的性质,并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初中数学探究性活动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探究性活动教学设计引言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初中数学探究性活动教学设计的模板,帮助教师在教学中引入探究性研究的方法。
探究性研究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动力,还能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研究能力。
活动目标本次教学活动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探究性研究的方式,理解和应用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解题方法。
活动准备1. 准备一些适合学生年龄段的实际生活问题,可以与一元一次方程相关,例如购物消费问题、运动比赛成绩问题等。
2. 预先准备一些与一元一次方程相关的实物或图片,用于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3. 准备一些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活动工具,例如小白板、纸张等。
活动步骤1. 导入活动:展示一些与一元一次方程相关的实物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发他们的思考。
例如,展示一张购物凭证,和学生一起思考如何计算折扣后的价格。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并提出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
鼓励学生尝试将问题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形式。
3. 探究活动:将学生的问题整理出来,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探究。
学生可以使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题方法找到问题的解答。
教师应当在这一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4. 小组展示:让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探究结果,并解释他们是如何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
其他学生可以提出问题或给予反馈。
5. 总结概括: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和展示,总结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解题方法。
提醒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应用这一概念。
活动评价本次活动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学生的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探究活动中的积极程度和主动性。
- 学生的表现:评估学生在解决问题和展示中的表现和能力。
- 学生的理解程度:通过学生的探究结果和展示,评估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的理解程度。
参考资料- 标准的数学教科书,内容包括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解题方法。
- 互联网资源,例如在线教育平台的相关课程或题。
结论通过引入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我们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动力,同时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互动探究,喜欢数学——幼儿小班数学活动设计教案
互动探究,喜欢数学——幼儿小班数学活动设计教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幼儿数学教育,希望从幼儿园开始让孩子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认知能力。
而为了满足这一需求,幼儿园也在不断地探索和尝试各种有趣的数学活动,以便让孩子们能够在玩游戏中享受学习的过程,从而使幼儿数学活动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幼儿教育中,互动探究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让孩子们自主探究,主动学习。
在幼儿数学活动中,互动探究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教案就是一个针对3-4岁幼儿的数学活动设计,旨在提高幼儿园数学教育的质量,让数学课堂更加有趣、生动。
一、教学目标:1.了解数字0-9,能够正确拼读。
2.能够通过观察环境中的数字,自主探究数字的特点和属性。
3.能够通过游戏互动,巩固对数字的认知和记忆。
二、教学内容:数字的认知和探究。
三、教学方式:互动探究、游戏实践。
四、教学过程:1.集体语言活动:认识数字在上课前,教师在教室的各个角落随机散布了一些数字卡片,这些卡片上分别写着数字0-9,让孩子们能够在走进教室的第一时间就可以认识数字。
在获取数字卡片的过程中,教师督促孩子们将数字的发音、形状等属性记录下来。
2.小组互动探究:分小组进行数字卡片拼图游戏,每个小组的卡片数量各异,每次游戏随机抽取若干张数字卡片,小组内孩子们通过互相合作拼出数字,并在拼图的过程中思考数字的规律和特点。
3.语言活动:通过用“魔法水”沾湿画笔,让孩子们将数字0-9进行涂鸦模仿练习,交叉和垂直穿插练习,提高幼儿记忆、观察和想象的能力。
4.游戏实践:在课堂的阶段,教师将孩子们分为两组,进行数字连线游戏。
游戏规则是:每个小组需要挑选一个队员去抢夺位于地图中央的数字卡片,抢到数字卡片后需要沿着数字的顺序,依次连接数字卡片,同时抢夺数字卡片的队员不能与其他队员有身体接触,如果身体接触则重新抢夺。
同时,如果队员抢到数字卡片后没有办法记住数字的顺序,就会被告知退出游戏。
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论文]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新课改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从传统的“复习引入——讲授新知——巩固提高”转变为“创设问题情境——探究问题解决——建构反思提高”,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观察,实验,归纳和猜想的探索过程。
反映在教材上,新教材更注重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设计,无论是北师大版,华师大版,还是我们浙教版的教材,基本上都采用了先给出一幅或几幅图画创设情景,接着提出问题,示例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等探究活动,使学生在从事数学问题解决的实践过程中,建构数学知识,体验数学思想方法,掌握数学技能技巧。
所以我们教师应充分理解教材设计的意图,透过“形式”,营造出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参与探究,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本文试图通过教学实例,展示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谈一些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想法。
教学片断1《平方差公式》: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教师在黑板上写下:计算下列各题:1、(1+x)(1-x) 2、(2a+3) (2a-3)3、(100-1)(100+1) 4、.(x-6)(x+3)师:现在我和大家一起做,看谁做得又快又对。
(过了约10秒,老师告诉大家他已做好。
学生惊叹。
)师:我已经得第一了,看谁能得第二。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约2,3分钟后陆续有学生完成。
老师把答案写在黑板上,让大家对一下,是否一样。
) 师:不知你们的计算方法是否和我一样?为什么我比你们做得快多?二、提出问题,给学生探究空间师:其实老师不是用多项式乘法法则做的,而是利用平方差公式做的!(稍停)那么什么是平方差公式呢?大家从这4个题中自己去找一找,看看存在什么规律,当你找到规律时也就知道什么是平方差公式了。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他们各自独立思考。
(约2~3分钟)三、交流沟通,合作探究师:大家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下面请按各自小组进行合作探究。
组内每个同学轮流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同组的同学听,注意说的一方要整理思维,把要阐述的问题说清楚,最好列出几条。
初三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探究活动设计
初三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探究活动设计数学探究活动是初三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探究活动能够提高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适合初三数学教学的数学探究活动设计。
一、利用数学游戏激发兴趣数学游戏是培养学生数学兴趣和激发学习动力的有效途径。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寓教于乐的数学游戏,如数独、数学谜题等。
通过游戏,学生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锻炼逻辑思维和数学推理能力。
例如,在学习因式分解时,可以设计一个数学谜题,让学生解开谜题推导出因数,培养他们的因式分解能力。
二、开展数学建模活动数学建模活动可以让学生把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他们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数学知识点设计一些有趣且具体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建模和求解。
例如,在学习平方根时,可以设计一个问题:某地发生地震,学校为了确保学生的安全,需要计算离震中不同距离的安全半径。
学生需要利用平方根的概念来解决这个实际问题。
三、组织数学竞赛活动数学竞赛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师可以定期组织数学竞赛,让学生在竞赛中展示自己的数学才能和应用能力。
竞赛可以包括个人赛和团队赛,通过竞争与合作,学生能够提高思维敏捷性和团队合作能力。
同时,竞赛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成绩的机会,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四、设计数学拓展项目数学拓展项目能够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数学拓展项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进行研究和学习。
例如,在学习平面几何时,教师可以设立一个平面几何研究小组,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个平面几何问题进行研究和解决,鼓励他们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
总之,在初三数学教学中,数学探究活动的设计至关重要。
通过数学游戏、数学建模、数学竞赛和数学拓展项目,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
数学探究式教学设计
数学探究式教学设计数学探究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通过问题引导,发现规律,构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下面我将为大家设计一个数学探究式教学活动,主题为“平方数的性质”。
一、活动目标:1. 理解平方数的定义,掌握平方数的性质。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二、教学准备:1. 展示板、黑板、白板、彩色粉笔等教学工具。
2. 平方数表格、活动手册等教学材料。
三、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下几个平方数,让学生观察并告诉他们这些数有什么特点,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平方数的性质。
2. 提出问题(10分钟)教师提问:什么是平方数?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解释。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平方数的定义并写在黑板上。
3. 探究过程(25分钟)3.1 分组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给出一些数字卡片,要求他们将这些数字按平方数和非平方数两类进行归纳,并找出一些规律。
3.2 设计实验教师设计一个实验,要求学生研究平方数的个位数字和平方数的个位数字的关系。
学生可以借助实物、图形或其他方式进行实验。
实验结束后,学生归纳出个位数字和平方数的个位数字之间的关系,并讨论规律。
4. 总结归纳(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个探究过程,让他们总结出平方数的性质,并将结论写在黑板上。
五、拓展应用(15分钟)教师提出一道与平方数有关的问题,要求学生进行推理和解答,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例如:一个数的个位为6,它的平方数个位为几?六、评价反馈(10分钟)教师通过观察小组讨论和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评价学生的掌握情况,并给予肯定和建议。
四、板书设计:平方数的性质:1. 平方数是某个数的平方,比如1、4、9、16等。
2. 平方数的个位数字只可能是0、1、4、5、6、9中的一个。
3. ...通过这个数学探究式教学活动,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平方数的定义,还能够通过问题引导,自主探究平方数的性质。
同时,小组合作的过程促进了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探究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及教学设计
【摘要】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形成了很多新的教学模式,其中探究性活动教学是其中最为优秀的教学模式之一。
如今的教育,创新是核心,实践是重点,实现素质教育的重心也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探究性活动就充分地诠释了素质教育的真正含义。
开展探究性活动教学不光是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标准,更重要的是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标准。
这样的教育模式更进一步的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这一教育理念。
【关键词】探究性活动课堂教学模式学习方式
传统的教学是以灌输、记诵、被动衔接为特征的教育模式。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完全分离的,然而教学是相长的,所以那样的教学方式也许在某个阶段能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这不利于我们教育的主流发展。
探究性活动教学则在教师观、学生观、学习观和评价观上均体现了独特的见解和主张,是今后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
作为一名数学教育工作者,转变数学学习方式,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是新世纪数学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的挑战,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数学探究性活动的意义及目的
中学数学教学中的探究性活动是指立足于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开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的活动。
数学探究性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学生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培养也是非常有利的。
数学探究性活动无论是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以及教学方法上讲,都是对传统教学的补充,有利于中学数学教育的蓬勃发展。
数学探究活动是数学教学中较为复杂的教学模式。
从新课程改革的标准来看,数学探究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对某些数学现象、结论或规律等数学问题的探讨、研究,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促进学生积极主动以从事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积累有效的学习策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没有明确的活动目的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活动效果,所以只有教师明确每个数学探究活动的真正目的,才能收到明显的探究效果。
二、数学探究性活动的研究现状
1、国内外数学探究性活动的研究概况
美国数学教育家波利亚在《怎样解题》(1945年)中推崇“探索法”,在《数学发现》(1962年)第十五章中对课堂水平的研究问题作了详细探讨,指出探究性问题对高中学生所具有的作用,并希望在高级中学开展数学问题研究的活动。
英国数学教师协会于1966年就数学教师教育问题发表了一份重要的议案,其中强调了学生的创造性和数学活动的重要性,阐述了数学开放性问题的提出与探究。
在数学大众教育的背景下,一些学者纷纷建议在数学教学中开展数学探究活动,如布朗(Brown,1984年)建议教师采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如合作课题、问题解决与讨论,使学生自觉从事数学探究活动;沃密克强调探究活动应占据中小学数学课程的中心位置。
新加坡2000年颁布的数学教学大纲强调通过探究活动来发展学生的求知意识,数学课程特别重视综合性、味性和探究性,新数学教材《NewMathematicsCounts》特别强调探究活动,以活动为主线是该教材在呈现方式上的主要特点,该教材所设计的数学探究活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课程内容中的数学探究活动,通过适当的数学活动导出抽象的定理或规律,如利用几何画板等动态几.何软件来探究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2)“趣味数学或探究数学”中的数学探究活动每章末(除复习章外)的“趣味数学或探究数学”中包含了丰富的数学探究内容,其内容主要介绍一些趣味性的数学知识或进行一些数学探究活动,如探究新加坡出生率的发展趋势;(3)“问题解决”中的数学探究活动,教材在这一部分主要采用波利亚“解题表”问题解决模式对一些数学问题进行探究,如对棋盘中正方形计数问题的探究。
总之,新加坡教材设置数学探究活动,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并让学生通过积极参与,体会数学在实践中的价值,这也是新加坡提倡的“创造性教育”的一个体现。
法国在中小学教学中注重推行“研究性学习”,称为“多样化途径”(Pare。
rsdiversifies),并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强调学生的探究过程,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1989年修订的初中数学教学大纲规定:在教学活动中,除了一些短暂项目,还有一些要求学生花较长时间对实际情景进行研究的项目;1990年颁布的高中数学教学大纲强调学生“独立工作”,其中包括对较为复杂数学问题的研讨与写研究报告。
日本的“数学课题学习”是在“问题解决”的影响下,结合本国“学生讨厌数学,逃避理工科的倾向十分显著”的情况提出来的¼,并被写进教学大纲,1993年实施的《学校数学学习指导要领》指出:“为了促进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观点和思考方法,要设置将各部分内容综合起来的和日常生活相联系的课题进行课题学习,并把这种课题学习放在教学计划的适当位置加以实施。
”于实施的新的数学学习指导要领在各个层次(小学、初中、高中)中首次把“开展数学活动”纳入到教学目的,十分重视课题的现实性,积极主张从现实的问题出发进行课题学习。
中国台湾的九年一贯制数学课程也重视数学探究活动的教学,于1999年完成初稿, 正式颁布的《九年一贯数学课暂行纲要》指出:要培养学生分析资料,形成臆测,验证与判断的能力,以提升生活品质,改善生活环境,进而养成关怀环境,尊重自然的情操,并强调“数学探究活动”是培养这些能力的有效学习活动.从1997年开始使用,到 1月出齐的正式初版的台湾初中数学课本,安排有“活动”、“数学探索”等,让学生动手探索.中国香港教育署于1999年制定,己于 9月从中一开始实施的《中学课程纲要:数学科(中一至中五)》中用来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里,使用得最多的是“探究”二字,并且对学习内容设置增润项目,在数学教学中开展专题研习.纲要之外还附有《运用资讯科技》、《照顾学生差异》、《培养高层次思维能力》、《度量、图形与空间范畴》与《数据处理范畴》共五套专门的课题学习教学资源,为教师在教学中实施数学探究活动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