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与方法
主要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方法总结
主要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方法总结史学理论是史学研究的基础和指导,是史学研究范式、方法论和观念体系的总和。
史学研究方法是史学理论在实践中的体现,是史学研究者根据研究对象和目标采用的具体操作手段。
下面将对主要的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方法进行总结。
一、史学理论1.内容文化史学理论:该理论强调历史是有内容的,历史的发展是物质和精神领域相互作用的结果。
通过研究历史中的文化内容,揭示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的发展变化,深入分析历史作品、思想、观念的形成与传播,进而加深对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
2.结构功能史学理论:该理论认为历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系统,历史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历史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通过研究社会、国家、文化等各种组织结构的形成、演变和功能的实现,认识历史的基本方向和形态,并探寻发展规律。
3.人类学史学理论:该理论强调历史是人类行为、信仰和文化的产物,历史研究的目标是把握人类活动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通过对人类种族、社会结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研究,了解人类行为的多样性和普遍性,达到对历史的全面理解。
4.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该理论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通过对社会经济组织、阶级矛盾、生产方式等方面的研究,揭示社会变革的内在规律,探寻历史的发展规律。
二、史学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阅读和分析历史文献,获取历史资料,探寻历史事实和现象的真相。
包括综合文献、批判性使用文献、校勘文献等方法。
2.实证研究法:通过收集和分析历史的实证数据,运用统计学、数理逻辑等方法,确定历史规律和趋势。
主要包括案例研究法、统计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
3.社会调查研究法:通过实地考察和个案调查,了解历史实践中的社会关系、行为规律和动态变化。
主要包括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等。
4.实用主义研究法:通过应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社会和决策提供参考和建议。
主要包括历史政策研究、历史评估研究、历史教育研究等。
古代史学理论与方法
古代史学理论与方法古代史是人类历史中最早的时期,也是最为神秘的时期之一,对于研究古代史,正确的理论和方法十分关键。
一、理论1、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辩证唯物主义是指思想和物质联系的原则。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可以更加深入地研究古代社会的历史演变过程,揭示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
2、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是由物质生产和阶级斗争推动的。
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和进步的原因。
3、历史唯心主义理论历史唯心主义则认为,社会是由意识观念、主观意志引导的。
使用历史唯心主义的方法研究古代社会,可以从思想、文化和社会意识角度分析古代社会的演变。
二、方法1、文献法文献法是指通过古代文献资料进行研究。
古代文献资料包括:经典文献、史书、碑志、铭文、简牍等。
通过分析文献资料,可以了解到古人的思想、文化、习俗、社会制度等方面的情况。
2、考古法考古法是指通过考古学手段进行研究。
考古学是通过挖掘遗址、发掘文物、分析器物等手段,研究古代社会的历史和文化。
考古法是研究古代史的重要方法之一。
3、比较法比较法是指将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不同文明社会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等进行比较研究。
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发现差异和相同之处,揭示古代社会演变的规律和原因。
4、人类学法人类学法是指借助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分析古代社会的文化、风俗、习惯、信仰等方面。
人类学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和人类的进化过程。
总之,古代史学的理论和方法需要综合运用,才能更好地研究古代社会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而且,古代史学还需要持续的探索、实践和创新,以逐步认识古代社会的真实,揭示古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贡献。
古代中国史学理论与研究方法
古代中国史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古代中国的历史悠久而辉煌,为了更好地研究这段历史,人们创立了一整套的史学理论和研究方法。
这些理论和方法,不仅为研究古代中国历史提供了基础和指引,也是当今中国史学研究的重要基础。
本文将从史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两个方面来探讨古代中国史学的研究现状。
一. 史学理论史学理论是研究历史的基础,它是对历史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途径、更好地表达历史规律和历史真相等方面的认识和反思。
在古代中国,史学理论主要有两个支派,一是儒家史学派,一是法家史学派。
儒家史学派主张“仁政为本”,认为人的本质是善良的,因此历史的主要任务是体现出道德和文化的进步。
这种理论强调人文主义和匡正儒风的作用,力求揭示社会的基本意义和人类历史的本质。
此外,儒家史学派还强调使用史料必须“考证”、“批判”,以准确、清晰、具体的史料还原历史事实。
法家史学派则认为历史最终目的是为君主、政府工作提供统治和管理的依据,对历史材料的处理更加强调经验数据和实证分析,包括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实证研究。
法家史学派也强调历史的思辨和分析,以及倡导史学和国家的有机结合,是中国史学中不可或缺的特色之一。
这些史学理论理论体系相互作用和交融,为史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全面、规范、和有价值的视角,推进了古代中国史学的发展。
二.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史学理论应用的具体操作程序,古代中国史学的发展倚仗的就是一系列的研究方法。
实践证明,古代中国以认真细致和求实效、严谨、科学而远近著称。
主要的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史料要是研究历史的基础,古代中国人非常注重史料的搜集和整理。
史学家常常驻守在省级以上的图书馆和档案,系统收集、整理和分类史料,以期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特征。
2. 考证和批判:史学家认为史料需要进行考证和批判,以保证历史研究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这种考证和批判通常包括源前研究、源后研究、史料的真实性和可信度鉴定等方面。
史学理论与方法
.
1
一、史学理论与方法课程的性质、研 究对象、内容和特点
(一)性质 1、历史学各分支学科的概括和综
合。 2、与其他历史学各分支学科并列
的学科。
.
2
史学理论与方法是关于历史科学 的一般性学科,具有多学科概括 和综合的性质。
.
3
研究学科的性质,应考虑以下实际情况
1、该学科科学研究的实际情况; 2、高等院校专业学科对本学科教学的实际 需要; 3、当代科学发展对本学科的实际要求。
.
4
学科的日益分化:产生了众多的历史学科;
史学的综合性发展: (1)加强了史学与其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系,
不仅形成了一些新的边缘学科和综合性学科,还吸收 了这些学科领域的理论、方法、概念、范畴、逻辑体 系等,促进了史学观念和方法的更新。 (2)在各门具体历史科学研究中,提出了一些具有普 遍意义的理论、观念和方法等问题。 (3)反映了史学各学科之间固有的内在联系,使各学 科之间的关系更加明了。并从整体上证实了历史科学 的整体性,使历史学科内部的知识体系得到了更加确 切的说明。
.
5
(二)研究对象、范围和内容
对象:历史学本身;或人类认识历史的主体活动 内容:
(1)史学本体论:①史学的性质; ②史学的 发生 (2)史学认识论 (3)史学方法论
①历史研究的方法 ②历史研究成果的表述和编纂的理论和方法
.6(三)特点源自(1)反思性。 (2)概括性。 (3)理论性。
.
7
二、学习的意义
.
31
——(英)爱德华·卡尔:“历史就意味着解释”。“相信历史事实 的硬核客观地、独立地存在于历史学家的解释之外,这是一种可笑 的谬论,然而这也是一种不可根除的谬论。”
历史学理论与方法
24、 兰克史学:19世纪欧洲的主要史学思潮,又称客观主义史学,以德国为中心。因由德国19世纪影响最大的历史学家冯 兰克创立而有此名。兰克史学基本主张:第一,史学研究要客观求实,历史学家的工作就是要据事直书。第二,重视历史原始材料,主张广泛搜集史料并进行考证,根据原始史料便可以完全呈现客观历史。第三,在写史的时候,历史学家不须多发议论,只需进行事实判断而非价值判断。兰克学派的著作以政治史为主,忽视经济、文化等其他方面。
9、 《左传》: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所作,原名为《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它起自鲁隐公元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
5、 辑佚学:辑佚是对以引用的形式保存在其它存世文献中的已经失传的文献材料加以搜集整理,使已经佚失的书籍文献,得以恢复或部分恢复的行为。通过辑佚得到的文献,称为辑本或辑佚本。研究辑佚的历史、方法、原则和其他相关问题的学科,称为辑佚学。
6、 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史书编著的一种体裁。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是编写历史最早也是最简便的方法。代表作有《春秋》、《资治通鉴》等。《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史学理论与方法
任何学科的学习和研究都需要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否则研究者只能是在黑暗中摸索最后误入歧途。
历史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它研究的是过去的人或事,而作为学习者和研究者的现代人又不是这个历史过程的参与者,我们无法亲眼目睹,亲身经历历史的发生和发展,只能借助历史遗留下来的“痕迹”来尽量客观公正的展现历史的本来面目。
史学理论和方法的掌握对于历史学得学习和研究尤为重要。
学习朱本源先生的《史学理论和方法》,不仅使我们系统的了解了历史学理论,各个史学流派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和对历史研究所做出的贡献,最为重要的是它给我们指出了研究历史的宝贵的方法,对历史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使我们能够更好的学习和研究历史。
历史学得研究首先要清楚历史的本质是什么。
对历史学的认识决定了研究者如何来研究历史。
历史学研究的对象是人文世界的历史,它的工作不仅仅是考订史实,更重要的是要解答史实背后的人文动机,也就是人类的精神生活。
正如何兆武先生所言“历史学研究的,乃是从外在的史实考订深入到人类的内心深处,即人类的精神生活和人文动机”。
但是,历史人物的人文面貌经过历史学家的重建就不可能是其本来精神面貌的原状了,而只能是历史学得再创造。
历史意义也只能是读者通过历史学家的再创建所赋予的那种意义。
历史即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
历史的两重性在于它是客观规律和主观创造二者的合力。
历史的两重性源于人的两重性。
人是自然人,又是社会人。
既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又受到社会规律的支配。
但是人又是自由的,他以自由的主体进行创造和抉择。
因此,历史学也具有科学和人文两重性。
历史学得对象是组成群体的个体,是具体的人。
历史学得结论也不应留在抽象的概念上,而要深入到具体的个性中。
历史首先是人文史,它一方面固然要服从自然界的必然规律,但是同时它又是人文动机作用的结果。
历史研究的要害是对人文精神的研究。
对历史的研究最重要的是对史料的研究,但是史料并不是史实,我们的历史并不是由所谓的客观事实直接给定的,而是通过我们的思想认识和我们的意识所折射出来的。
史学方法和理论范文
史学方法和理论范文史学方法和理论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系统方法和原则。
它们旨在指导并规范历史研究的过程,确保历史研究的可靠性、科学性和准确性。
史学方法和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历史学科自身发展的一部分,也是历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必然结果。
一、史学方法1.历史资料鉴别与处理历史学的基本任务是通过研究历史资料来重现和认识过去的历史。
而历史资料的可靠性是历史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因此,历史学家需要具备鉴别历史资料的能力,对历史资料进行辨真辨伪,排除虚假和不实的信息,提取出真实和可信的历史事实。
2.历史事实的采集与整理历史研究的基本任务是重现历史事实。
史学方法中重要的一环就是对历史事实进行采集和整理。
这需要历史学家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历史资料,运用历史学的相关方法整理并分类,将历史事实呈现出来。
3.历史事实的解读与研究历史研究不仅要呈现历史事实,还需要对历史事实进行解读和研究。
这要求历史学家具备扎实的历史知识和学术素养,能够将历史事实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中,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
4.历史事件与历史发展的分析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分析历史事件产生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同时,还要将各个历史事件置于历史发展的总体框架中,揭示历史的脉络和规律。
5.历史比较与对比研究历史研究不仅要关注单个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还要进行历史比较和对比研究。
通过对不同历史地域、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主体等进行比较和对比,揭示历史的共性和差异,从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历史。
二、史学理论1.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之一、它认为历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推动的。
历史唯物主义深刻影响了历史学的发展,使历史学朝着实证和科学研究的方向发展。
2.历史唯心主义历史唯心主义是历史哲学中的一种观点,认为历史是人类意识、思想和意志的产物。
历史唯心主义在历史学的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片面和主观的缺点。
史学理论与方法
希罗多德:古希腊最著名的历史学家之一,被称为西方“历史学之父”。
他的代表作是《历史》,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叙述了黑海北岸的西徐亚人、希腊城邦及波斯帝国的历史、地理、民族和风俗习惯等,并记述了希波战争爆发的原因;第二部分主要记述希波战争的经过和结果。
希罗多德开创了新的历史编纂体例历史叙述体,特点是灵活、记事系统连续、叙事生动有趣,成为西方史著的通用体裁。
此外,他树立了有价值的史料选择标准,取材广泛、史料充实,注意利用史实、档案、碑铭、前人作品,并亲身采访、实地调查。
创立了一套史料求真的原则和方法,一方面有闻必录,另一方面保留自己对这些说法的评判。
他的人本主义历史观对后人影响深远。
他认为,史家的任务是保存人类的功业,以及探讨历史背后的原因。
他将不同的国家、民族纳入自己的写作范围,评价相对客观,开创了社会文化史传统。
修昔底德:古希腊最著名的历史学家之一,出生于雅典贵族家庭。
其《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代表了西方古典史学在古希腊时代的最高成就,记载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对立双方的正面军事冲突,进入“和平时期”的暗中较量以及同盟国之间的勾心斗角。
修昔底德认为无法获知远古的真正具体知识,甚至不主张记述前代历史,重视当代史研究。
他提出了科学的史料处理原则,重视辨析、考证;秉持客观主义写作态度。
他奉行较为彻底的人本主义史观,试图用经济因素解释历史发展原因。
修昔底德的编写体例成为西方史家效仿与遵循的传统,标志着西方政治军事史传统的确立,奠定了史学范式。
南董之志:南董指春秋时代齐史官南史、晋史官董狐的合称。
齐国崔杼杀死齐庄公,自任国相,连杀数位史官,最终作罢;南史前往记载,听闻事件已经记录,就返回了。
董狐则因直书“赵盾弑其君”而受到孔子称赞。
二者的共同特点是书法不隐,这被中国传统史家认为是基本的道德规范,也受到了自孔子、司马迁、刘知己以来的历代史家的遵奉。
《史通》:唐代刘知己撰,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史学批评著作,标志着古代史学理论的形成。
主要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方法总结
主要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方法总结史学是研究历史事件和过程的学科,主要关注历史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在史学研究中,存在着一些主要的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有助于历史学家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分析。
本文将对主要的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方法进行总结。
一、主要史学理论1.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一种史学理论体系,强调历史的阶级斗争和经济发展对历史事件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认为历史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历史发展以经济基础为基础,上层建筑受制于经济基础的变化。
2.考古学理论:考古学理论是通过对文物、遗址和遗迹的研究,重建历史事件和过程的理论体系。
考古学理论认为文物和遗址是历史的记录和证据,通过对这些遗迹的发掘和分析,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和文化状况。
3.心理史学理论:心理史学理论是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心理和思想进行研究,揭示历史事件和过程的理论体系。
心理史学理论认为历史事件和过程是由个体的心理和思想决定的,通过研究历史人物的心理和思想,可以了解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
4.文化史学理论:文化史学理论是通过对文化现象和文化发展的研究,揭示历史事件和过程的理论体系。
文化史学理论认为文化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由文化的变迁和发展决定。
二、主要史学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通过对历史文献的分析和解读,研究历史事件和过程的方法。
文献研究法包括收集、整理、鉴定和评价历史文献,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可以了解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田野调查法:田野调查法是通过对现实社会和历史现象的实地观察和调查,研究历史事件和过程的方法。
田野调查法包括实地考察、访谈和问卷调查等,通过与当地人交流和观察,可以了解历史事件的细节和背景。
3.逻辑推理法:逻辑推理法是通过逻辑思考和推理,分析和解释历史事件和过程的方法。
逻辑推理法包括归纳、演绎和推论等推理方法,通过对历史事件的逻辑推理,可以推断出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
历史学理论与方法_笔记
《历史学理论与方法》读书札记目录一、内容描述 (2)1.1 书籍简介 (3)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二、历史学理论篇 (5)2.1 历史学是什么? (6)2.2 历史学的学科性质 (7)2.3 历史学的功能与价值 (8)2.4 历史学的流派与研究范式 (9)三、历史研究方法篇 (10)3.1 传统历史研究方法 (11)3.2 现代历史研究方法 (12)3.3 历史数据分析与统计方法 (13)3.4 跨学科研究方法在历史学中的应用 (15)四、历史学研究实践篇 (17)4.1 史料研读与分析 (18)4.2 史实叙述与解释 (20)4.3 历史事件与人物评价 (21)4.4 历史教育与传播 (22)五、历史学与现实关联篇 (23)5.1 历史对现实的启示 (24)5.2 历史学的社会影响 (25)5.3 历史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26)六、总结与展望 (27)6.1 本书主要观点回顾 (29)6.2 对历史学发展的思考 (30)6.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31)一、内容描述当我翻开这本《历史学理论与方法》时,仿佛打开了一个充满智慧与启迪的新世界。
这本书不仅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学的基本理论,还深入探讨了各种重要的研究方法,为历史学的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指导。
书中首先介绍了历史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让我对历史学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它详细阐述了历史学的主要分支和研究领域,如考古学、古代史、近代史等,使我对于历史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理论部分,本书着重介绍了唯物史观、唯心史观、法国年鉴学派等重要的史学流派和理论,让我对于历史学的解释框架和方法论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书中还涉及了历史学的功能、价值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等问题,使我对于历史学的重要性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在方法论部分,本书介绍了历史文献研究法、历史地理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多种具体的研究方法,为我提供了许多实际的研究工具和思路。
这些方法不仅可以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历史资料,还可以提高我的研究能力和水平。
历史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
历史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历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学科,它主要关注人类社会的过去,并试图以此了解现在和未来。
要想真正掌握历史学,必须了解它的基础理论和方法。
一、历史学的基础理论1.历史观历史观是历史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它是指人们对历史的看法和认识。
历史观主要有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两种,前者强调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后者则认为意识形态是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
在现代历史学中,唯物史观被广泛应用。
2.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基于唯物主义哲学观点的历史理论,它强调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进步的基础,历史的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这些制度和方式是随着物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历史唯物主义将人类社会的发展看作是合理的、有规律的进步过程,而不是偶然性的结果。
3.历史辩证法历史辩证法是一种基于辩证法哲学观点的历史理论,它认为历史发展是一种矛盾运动和斗争的过程。
在历史辩证法看来,不同社会制度和政治体制之间的冲突是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
历史辩证法也强调矛盾统一和发展的不平衡性,认为矛盾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因素。
二、历史学的方法1.史料收集史料收集是历史学的一项重要方法,它是指历史学家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整理和分析与研究对象有关的史料资料。
史料包括历史文献、实物资料、口述资料等等。
史料收集不仅要广泛涉猎,而且要具有科学、系统的方法和手段,以便在其中挖掘出所需的历史信息。
2.史料分析史料分析是历史学的另一种重要方法,它是指历史学家对史料进行筛选、分类、归纳和分析。
史料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找出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从而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的理解和解读。
3.历史比较历史比较是历史学的一种常用方法,它是指将不同历史时期的事件、现象、过程进行对比和分析,以便从中发现规律性和共性。
历史比较可以帮助历史学家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和演变规律。
4.历史分类历史分类是历史学的一项重要方法,它是指将历史事件、现象、过程进行分类和系统化,以便在大量史料中找出规律性和内在联系。
历史学理论与方法
历史学理论与方法历史学是一门研究过去的学科,它主要研究过去发生的事件、人物和社会现象。
历史学理论与方法是历史学研究的基石,它为历史学的研究提供了指导和方法。
历史学理论主要包括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两种观点。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经济制度和生产关系是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
而唯心史观则认为人的意识和精神活动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
这两种观点都对历史发展有一定的解释和见解,不同的历史学家在研究历史时可以采用不同的观点。
历史学方法主要包括实证主义、批判性理论和比较研究方法。
实证主义认为历史研究应该以事实为基础,通过搜集和分析历史资料来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
批判性理论则认为历史研究应该关注历史背后的权力和阶级关系,并批判地分析历史事件的起因和影响。
比较研究方法强调历史事件之间的比较和对比,通过比较不同地区和时期的历史来发现规律和趋势。
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历史学家还可以采用各种具体的方法来进行研究。
比如,历史学家可以通过考古学的方法来研究远古时期的历史,通过搜集和分析文献来研究古代历史,通过采访和口述历史来研究近代历史。
此外,历史学家还可以利用统计学的方法来分析历史数据,以及运用地理学的方法来研究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除了以上的理论和方法,历史学家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史料批判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史料批判能力是历史学家对历史资料进行鉴别和评估的能力,以保证历史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逻辑思维能力则是历史学家根据已有的史料和理论,总结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以及分析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和逻辑性。
总之,历史学理论与方法是历史学研究的基础,它们为历史学家提供了指导和方法。
虽然历史学理论和方法多样,但都可以为历史研究带来新的视角和思路。
历史学的研究对于理解过去和认识现实都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历史学理论和方法的运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历史的脉络和本质。
高三专题复习史学理论与方法史观史论史法
高三历史专题——史学理论和方法(史观、史论、史法)一、史学理论和方法训练(一)历史方法论(探究历史的方法):(1)基本的史学要素: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历史观点和历史评价。
注意史料的分类:史料大体可分为第一手(原始)史料和第二手(间接)史料:具体可分为四类:①文献史料,包括历史记录、历史著作、文献汇编和史书以外的书籍;②文件史料,包括政府文件、团体文件和私人文件;③实物史料,包括生产工具、生活资料、历史遗迹;④口述(口碑)史料,包括回忆录、调查记录、群众传说、文艺作品。
提取鉴别历史材料信息的方法:一是“读史征(发现)史”;二是“史论一致”、“孤证不立”、“无征不信”、“二重证据法”、原始史料信度较高、直接推理、跨学科研究等。
【训练1】在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A.《授时历》的颁行比现行公历早300年,所以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B.《西游记》是明代的一部优秀小说,所以明代文学蓬勃发展C.唐代369位宰相中有83%来自北方,所以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D.南宋扬州的城市人口占扬州总人口的81.83%,所以南宋的城市化水平很高【训练2】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
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
”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
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
”这说明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训练3】法国史学家朗格诺瓦和瑟诺博司所著《史学原论》一书指出:“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碑碣及制造品),有时,也是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谈。
史学理论与方法
史学概论1 名词解释1 历史相对主义:历史事实因历史学家的存在而存在,离开历史学家对它的发现, 创造,它就是不存在的。
这实际上否认客观历史的存在,而且把历史归结为一种知识、一种回忆和一种解释的学问。
2 历史客观主义:历史客观主义承认在历史研究者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着客观的历史,即承认历史个体的客观实在性,而且这个客观历史可以被认识,但由于其唯心史观的局限不承认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有规律可循,不承认事物﹑现象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
相反,只认为历史只不过是精英人物的思想或动机表现出来的结果,所以不能正确的认识历史客观性,从而不能揭示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真相。
这种观点以19世纪德国的兰克学派为代表。
3 历史著述:指历史认识主体通过对客观历史的记录、描述、研究而形成的历史书籍。
4 世界史:是从整体上研究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及其相互联系和总体趋势的学科。
5 国别史:是指以某一特定国家的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如中国史,日本史等。
6 训诂学:训诂即是对古书文句的解释。
训诂学即是关于解释古文字的方法,原则的一门学问。
其目的在于注解,训释古籍的文句。
7 考据学:考据又称考证,是在广泛搜集史料的基础上对史料真伪的鉴别。
8 史学史:是研究史学自身发生、发展历程及其规律的学科。
9 史学理论:是史学对自身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反省、反思和认识的理论产物。
它包括史学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史学方法论三个组成部分。
10 历史理论:又称史学本体论或历史本体论,是关于人类历史本身的性质和特点的理论。
11 史学方法论:是关于史学研究方法的理论探讨。
12 天命史观:是中国古代的正统史观。
夏商周三代的史籍中便有记载和论述,到西汉董仲舒将天命史观加以整理发展,使其系统化、理论化,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封建统治寻找理论依据和历史根据。
及至宋朝朱熹宣扬“天理”史观,把历史的发展变化归结到“天理”上,为封建统治秩序披上了神圣、合法的外衣。
古代中国的天命史观往往与历史循环互为表里,相互补充。
(王)史学理论与方法:第二讲
+ 以当前我国的学科分类来说: + 历史学门类下有三个一级学科:中国史、 世界史、考古学
变化历程:1996年、2010年,两次大调整 2010年前的二级学科:八个二级学科(史学理 论及史学史、历史文献学、中国古代史、中国 近现代史、历史地理学、专门史、世界史、考 古学与博物馆学) 一分为三的学科变化 学科间的关系:彼此既独立又联系 学问的根基相同
王国维认为:‚史为掌书之官,自古为要职。殷 周以前,其史官之尊卑虽不可知,然大小官名及 职事之名,多由史出,则史之位尊地要可知 矣。‛‚史之本义,为持书之人,引申而为大官 及庶官之称,又引申而为职事之称。其后三者各 需专字,于是史、吏、事三字于小篆中截然有别: 持书者谓之史,治人者谓之吏,职事者谓之事。 此盖出于秦汉之际,而《会的历史与自然史有着密切 联系 1.自然界制约、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 展。
如河流与文明的关系、如贵州的地理环境对贵州 历史的影响;
2.人类的活动也在不断地改变着自然界,并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自然史的内容。 如对澳洲的影响、对西藏的影响
一)史学的含义 ‚史‛的含义的演变:史官、史书、史事
章学诚有言:‚高明者多独断之学,沈潜者尚考索之 功,天下之学术不能不具此二途;譬犹日昼而月夜, 暑夏而寒冬,以之推代而岁功,则有相需之益;以之 自封畛(zhen)域,则有两伤之弊。‛
+ 第二、从认识过程来看,对历史的微观考察属于
感性认识的阶段,是要弄清楚一个一个的历史现 象,而对历史的宏观考察则属于认识的理性阶段, 是由表及里、认识历史本质的过程。 + 微观考察是认识历史的基础和前提,但仅有微观 考察,还不能说已经真正地认识了历史。 + 盲人摸象 + 历史学论文选题的重要性
主要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方法总结
主要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法总结一.主要史学范式(史观)史学范式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是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也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有机集合体。
高中新课标程式下的史学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由传统单一的阶级斗争范式(或称革命史范式),发展为阶级斗争范式、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亦称全球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等四种史学范式。
这些新的史学范式,提高了历史研究的框架性认识. 1.文明史范式(通史顺序)文明史范式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例:请利用1949年到1956年的历史事实来分析“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共同发展。
”?2.全球史范式(经济一体化全球化)全球史观,又称整体史观。
他们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
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请分析16世纪到19世纪的欧洲是如何加强与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并以此分析其对欧洲及世界发展的影响。
3.近(现)代化范式现代化是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取代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的结果,它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
史学理论与方法观后感历史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史学理论与方法观后感历史研究的方法与途径史学理论与方法观后感:历史研究的方法与途径历史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事件、个体以及各种现象的学科,一直以来都对人们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在史学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涌现出各种不同的理论与方法,为我们解读历史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通过学习《史学理论与方法》这门课程,我深刻认识到了历史研究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也更加理解了史学的魅力所在。
首先,史学理论与方法的学习让我意识到历史研究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演进与发展中的。
历史学家们不断尝试和探索各种理论与方法,试图找到更为科学、全面的研究途径。
从传统的叙事史学到现代的社会历史学、文化历史学,我们可以看到历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正在不断拓展。
不同的理论和方法,通过不同的途径和视角,为我们呈现了多个历史的侧面和表象,使我们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历史。
其次,史学理论与方法的学习使我认识到历史研究的多样性。
在学习过程中,我了解到了各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如历史文献的搜集与分析、历史地理的研究、口述历史的记录与解读等等。
这些不同的方法可以根据研究对象和问题的不同而灵活运用,从而进一步拓展我们对历史的认识。
此外,我还了解到了历史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如信息的获取与鉴别、历史事件的解读与分析等。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综合运用各种方法与工具进行深入研究,以获得更为准确和全面的历史认识。
史学理论与方法的学习还深化了我对历史研究价值和意义的认识。
历史作为人类社会的记忆,通过研究与解读历史,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过去的事实与事件,还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经验,为人们提供历史的教训与启示。
历史研究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回顾过去,更在于为我们的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历史研究的重要性,使我对史学这门学科充满了敬畏之情,也激发了我对历史研究的热情与动力。
总的来说,通过学习史学理论与方法这门课程,我对历史研究有了更为深入和全面的认识。
史学理论与方法作为史学研究的基础,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多种多样的研究途径和方法,还开阔了我们的思维和眼界。
史学理论方法
史学理论方法一、历史与历史学1、历史:指的是过去发生的事情。
2、历史学(也常简称为历史):是指人们对历史比较系统的认识、记录和解释。
历史是客观的;历史学,则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因素。
3、真实的历史:已经发生的历史,是真实存在的。
但要认清真实的历史,困难重重。
①我们所认识的历史永远是残缺的,有时还是被篡改的。
原因在于:史料只能反映部分的过去;史书作者受制于环境、能力、素养等,不能使史书完全反映真实历史;政治权势篡改历史;史家各有侧重也各有所忽略,如古史侧重帝王将相,疏于记录民众。
②真正的历史学可以求真求实:历史工作者不可能求得过去的全部的真,但可以求得部分的真并逐步接近真相。
这要求学习和研究历史:谨遵求真求实的职业道德;依靠科学的历史观指导;视野开阔;方法多样;技术手段不断改进。
二、主要史观1、文明史观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文明史丰富而多样的,他们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看,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
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子时代和信息时代)。
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就是现代化的过程。
2、全球(整体)史观整体史观认为,1500年地理大发现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现代化浪潮从英、法、美等西方国家逐步向世界其他地方扩展,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是人类历史横向发展的动力。
《史学理论与方法》教学大纲
史学理论与方法教学大纲说明(一)课程性质史学理论与方法是历史系本科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程。
(二)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结合其他课程的内容,掌握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的研究方法。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史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出发,系统而又概要地论述史学发展的一般过程及相关理论与方法。
(四)教学时数共计36学时,面授36学时。
(五)教学方式讲授法、讨论法二、本文第一编史学论第一章历史学的产生、发展和科学化教学要点:历史学如何产生,经历哪些发展阶段,历史学在走向科学化的路程中经历的各个阶段以及阶段性特征。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历史学的产生和发展第二节、唯物史观的产生使历史学变成为科学第二章历史学的社会功用教学要点:历史学的社会功用。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为现实服务是历史学的最大功用第二节、史学怎样为社会现实服务第三节、开辟史学为现实服务的广阔前景第三章历史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教学要点:历史学与其他学科如考古学、民族学、地理学、文学、人类学的关系。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历史学孕育和促进了其它学科的发展第二节、其它学科充实了历史学的内容体系第三节、充分利用历史学包容宽泛的特点,熔各学科之长于一炉第四章历史学遗产的批判与继承教学要点:历史学遗产的表现方式,历史学遗产的存在方式,批判和继承历史学遗产的原则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对待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第二节、有关史学遗产批判继承的几个问题第三节、批判地继承史学遗产举要第四节、批判地继承史学遗产应注意的事项第二编历史本体论第一章人类历史活动的组织形式教学要点:人类在历史上经历的各种组织形式。
教学时数:1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家庭第二节、国家第三节、民族第二章社会历史过程的规律教学要点:社会历史过程的规律及其发生的条件。
教学时数:1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规律和历史规律第二节、历史规律与其发生作用的条件第三节、社会历史过程的根本规律第三章社会历史发展的辩证法教学要点:人类社会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辩证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雅克·勒高夫及其中世纪时间观研究浅谈——以中世纪时间观研究为例摘要:雅克·勒高夫作为法国年鉴学派第三代代表人物以研究中世纪文化、心态史和感觉表象闻名,他对上述研究对象和主题的方法也有所创新。
在继承费弗尔和布罗代尔等前辈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发扬光大了年鉴学派长时段研究的传统。
本文试图通过评析其最新译作《试谈另一个中世纪》中对欧洲中世纪时间观研究的论文一窥其研究方法、思路、尤其是其所用史学理论来认识其所构建的中世纪。
关键词:勒高夫;心态史;中世纪;时间观;劳动观法国年鉴学派第三代传人雅克·勒高夫在中国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其作品近年来陆续被译介。
国内学界对其逐渐加深了研究,尤其是其所标榜的“新史学”。
2014年6月他的最新译作《试谈另一个中世纪》被引入中国。
学界尚无专文评述此书,尤其是对是书中时间观的评价与分析。
有鉴于此,笔者不揣冒昧,草此小文以为抛砖之言,希冀能引出美玉至高见,并祈就教于方家。
一、雅克·勒高夫简介雅克·勒高夫(Jacques Le Goff,1924年1月1日—2014年4月1日),法国著名历史学家,中世纪著名权威学者,法国年鉴学派第三代核心人物。
出生于法国东南部瓦尔省省会,法国最大军港城市土伦(Toulon)。
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并取得历史教师资格并曾在巴黎大学进修。
此外,他年轻时还曾赴荷兰、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大学、英国牛津大学、意大利罗马大学等国的著名高等学府游历或求学。
1954-1959年他曾任法国里尔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助教,1957年发表了他的学术成名作和代表作《中世纪的知识分子》。
①1959年勒高夫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助教并进入《经济·社会·文明年鉴》即《年鉴》杂志工作。
1962年他又进入被视为法国年鉴学派大本营的高等实验研究院第六部任教授,第六部后于1975年改名并成为一个独立实体即“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②勒高夫曾任第六部中世纪史和历史人类学研究部主任。
1972年勒高夫成为继吕西安·费弗尔、费尔南·布罗代尔之后的第六部新主任,3年后他又任新设立的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直至1977年卸任。
1968年勒高夫亲眼目睹和见证了对其人生观产生重要影响的“布拉格之春”事件。
③同年,法国爆发“五月风暴”,是年,年鉴学派第二代领袖布罗代尔辞去《年鉴》杂志主编之职,由勒高夫、勒华拉杜里、马克·费罗接任,年鉴学派第三代由此登上历史舞并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后世称为“年鉴—新史学派”。
④进入1970年代以后,雅克·勒高夫为应对内外部对年鉴学派的质疑与挑战同时也为了促进_____________①《中世纪的知识分子》(法)雅克·勒高夫著张弘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12月第一版。
②《西方史学史》(第三版)张广智主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第3版,页304。
③《他深情地目送我走进电梯——忆法国史学大师勒高夫先生》许明龙《中华读书报》2014年4月16日第7版“人物”。
④《西方史学史》(第三版)张广智主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第3版,页308。
年鉴学派对自身理论的反省,他分别于1974年与皮埃尔·诺拉主编《研究历史》,1978年与夏蒂埃、勒韦尔合编《新史学》。
①目的在于引导史学界内部和大众思考他们要生产和供给市场与民众的史学产品。
与一般人印象中的历史学家不同,勒高夫不是一个躲进小楼成一统,不问世事,皓首穷经只读圣贤书,喜欢夫子自道,高头讲章的学者。
在二战后电视在欧美国家大面积普及的情况下,他敏锐地意识到利用新媒体对公众进行历史教育与文化普及的重要性,如他生前每周会在公共电台“法国文化”主持一档历史节目。
1986年他更是以中世纪史研究权威的身份为根据意大利小说家翁贝托·艾科(Umberto Eco,1932——)小说《玫瑰之名》改编的同名电影担任学术顾问。
②进入21世纪,已步入晚年的勒高夫身体状况每况愈下,2000年他曾动过一次大手术,术后不久他强撑病体为《圣路易》的中文版写序。
③2014年4月1日愚人节这一天,雅克·勒高夫在法国巴黎与世长辞,享年90岁。
_____________①在《新史学》中勒高夫提出要让人们“去了解如何构建今天所需要的史学”。
见《新史学》(法)雅克·勒高夫著姚蒙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二页。
转引自《西方史学史》(第三版)张广智主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第3版,页309。
②③《他深情地目送我走进电梯——忆法国史学大师勒高夫先生》许明龙《中华读书报》2014年4月16日第7版“人物”。
《玫瑰之名》(一译《玫瑰的名字》),由法国电影导演让·雅克·阿诺(Jean Jacques Annaud)执导(他的最新作品为中法合拍的《狼图腾》),由曾饰演经典特工角色007詹姆斯·邦德(James Bond)的英国影星肖恩·康纳利(Sean Connery)、美国演员克里斯蒂安·斯莱特主演(Christian Slater),笔者是在第二次看这部电影时在幕后制作人员名单中才注意到雅克·勒高夫原来是本片学术顾问。
中外历史学者当时鲜见有为历史影片当学术顾问的。
除了勒高夫,还有1983年美国女新文化史家娜塔莉·泽蒙·戴维斯为法国电影《马丁·盖尔归来》担任学术顾问,影片上映后,她又根据此片写成同名学术书籍。
同年,中国故宫史学专家朱家溍先生为香港电影导演李翰祥执导的《垂帘听政》和《火烧圆明园》两部影片担任学术顾问等。
二、雅克·勒高夫的中世纪时间观与劳动观勒高夫的学术处女作为1955年撰写的《中世纪的商人与银行家》,此后一直到其逝世都笔耕不辍。
他的著作中主要有10部译介至中国且几乎都是关于中世纪的著作,主要有除前述《新史学》、《中世纪的知识分子》外,还有《钱袋与永生:中世纪的经济与宗教》、《历史与记忆》、《圣路易》、由中国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徐家玲教授翻译的《中世纪文明(400—1500年)》、《给我的孩子讲中世纪》(修订版)、《试谈另一个中世纪——西方的时间、劳动和文化》、《炼狱的诞生》(商务印书馆即出)等。
①作为勒高夫身后出版的中文译作,《试谈另一个中世纪》的问世实属不易,他在作者逝世两个月后就出版了,但从它的法文原版译介至中国却花了整整37年的时间!1977年法国伽利玛出版社出版了勒高夫研究集体记忆(mémoire collective)及心态史(histoire mentalité)的《试谈另一个中世纪——西方的时间、劳动和文化》②,此书汇集了作者从1956—1976年20年间有关“时间与劳动”、“劳动与价值体系”、“学者文化与民众文_____________①《钱袋与永生:中世纪的经济与宗教》(法)雅克·勒高夫著周嫄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历史与记忆》(法)雅克·勒高夫著方仁杰倪复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第一版;《圣路易》(法)雅克·勒高夫著许明龙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8月第一版,2011年10月第二版;《中世纪文明(400—1500年)》(法)雅克·勒高夫著徐家玲译上海:格致出版社2011年10月第一版;《给我的孩子讲中世纪》(修订版)(法)雅克·勒高夫著林喜泉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年9月第一版,第一版由王佳玘翻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第一版;《试谈另一个中世纪》(法)雅克·勒高夫著周莽译商务印书馆2014年6月第一版。
②Jacques Le Goff: POUR UN AUTRE MOYEN ÂGE: Temps, travail et culture en Occident: 18 essais,Éditions Gallimard, 1977. 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于1980年出版本书英文版。
化”、“迈向历史人类学”四大主题的18篇论文。
本书的宗旨在于建构一个不同于人们平常所认知的中世纪,勒高夫认为现代历史学家应借鉴民族学家的研究方法,利用考古学家的现有成果,以及使用宫廷、贸易档案记录和忏悔者的祈祷书等不同于传统文字史料的全新史料来再现一个欧洲中世纪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的世界并勾画他们的“集体心智”产生的过程。
①第一个主题“时间与劳动”由7篇论文组成,分别是:1.《米什莱的几个中世纪》、2.《在中世纪:教会的时间与商人的时间》、3.《14世纪“危机”中的劳动的时间:从中世纪时间向现代时间的过渡》、4.《关于9世纪到12世纪基督教社会中的三等级社会、君权意识形态和经济复苏》、5.《中世纪西欧的合法职业与非法职业》、6.《中世纪早期(5—10世纪)价值体系中的劳动、技术与工匠》、7.《中世纪早期(5—6世纪)文献中的农民与乡村世界》。
②让我们以第3篇论文《14世纪“危机”中的劳动的时间:从中世纪时间向现代时间的过渡》为例展开分析,该文开篇即引用意大利诗人但丁《神曲》,《天堂篇》,第15首,97—99行的三行诗句。
其中,第98行“从那旧城之上,曾经震响第三时和第九时的钟声”③,_____________①《勒高夫的主要著作》常绍民《中华读书报》2002年4月24日。
②这7篇论文来源依序分别为:(1).米什莱《全集》,由P.维亚拉内编辑。
卷1、卷4,《法国史》卷1,巴黎,1974,45—63。
(2).《年鉴》,1960,417—433。
(3).《中世纪》,LXIX,1963,597—613。
(4).《9至11世纪的欧洲》,T.万特菲儿和A.杰斯托儿编辑,华沙,1968,63—72。
(5).《历史研究》,根特高等研究学院年鉴,卷5,41—57。
(6).《西方中世纪早期社会的手工业与技术》,意大利中世纪早期研究中心研讨周,XVIII,斯波莱托,1971,239—266。
(7).《中世纪早期的农业与乡村世界》,研讨周,XIII,1966,723—741。
③《试谈另一个中世纪》(法)雅克·勒高夫著周莽译商务印书馆2014年6月第一版。
页77。
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对时间的计量和规定不是从技术上而是从社会需求,尤其是生产生活需求出发。
接着作者借加齐亚吉达之口,使得但丁这位“行动时间的歌颂者”(拉丁文laudator temporis acti)将过去在11—12世纪佛罗伦萨“旧城”(意大利文mura vecchie)上的巴迪亚古钟标志该城工作日开始与结束的第三时与第九时变成一个时代和社会的象征和表述本身。
①作者在后文借用19世纪学者古斯塔夫·比尔芬格的论述指出如果要审视和解读中世纪时间向现代时间过渡的现象除了用技术史,还必须重视社会史、文化史的视角,因为它不仅是从古代时间向现代时间的过渡,同时也是教会时间向世俗时间的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