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说史》教程6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种见解:生产劳动是生产价值或商品的劳动,非生产 劳动是仅仅提供个人服务,不能生产价值或任何物品的劳动。
(二)评价:
第一种见解:从劳动的社会规定性出发,深刻地揭示了资 本主义生产劳动的本质。
第二种见解:脱离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单纯从劳动的 物质规定性出发得出的结论。
(三)原因:
1、思想方面,斯密既是重农主义的反对者,又常常不自 觉地接受重农主义的观点。
斯密为解决“生产资料无法被消费”这一难题,试图划分产品的实物 形式和价值形式。生产资料在物质形式上无法归入总产品,但在价值形式上 可归为总收入,消费资料在物质及价值形式上都可归入社会总产品。
第五节 经济自由与国际贸易理论
一、经济自由主义 的主要观点
1、“看不见的手”能够自发地调节经济。
2、“独占”存在很大的消极作用。 3、“经济自由”的改革:择业自由,土地买卖自由,贸易自由。
2、货币的性质 货币也是商品,也是劳动的生产物, 也包含着一定的劳动量,也具有价值。
3、货币的职能 货币是交易的媒介,又是价值的尺 度。
4、关于纸币 指出纸币和金属货币在流通中具有同 等的作用,并且比货币便宜。另外指出了纸币流 通规律。
第三节 工资与剩余价值理论
一、劳动工资理论
第一种见解:工资是劳动的自然报酬,是劳动产品的一部 分。
第六章 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
第一节 工场手工业时代英国古典 经济学集大成者亚当.斯密
一、斯密经济学说产生的历史条件
1、经济方面,英国已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成为世界上的工 业和贸易强国。工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已占绝对优势。
2、政治方面,英国资产阶级已成为统治阶级,但地位还很不 稳,资产阶级同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二 者斗争的焦点是自由竞争、自由贸易问题。
三、斯密的方法论
归纳法与演绎法并用。归纳法,目的是解释经济现象本质; 演绎法,目的是描述经济现象。在斯密看来,这两种目 的同样重要,因此他研究的几乎所有经济范畴都具有二 重性。
第二节 货币与价值理论
一、价值理论
(一)价值涵义
1、斯密从价值的两种意义出发,最先区分了使用价值 与交换价值。使用价值指特定的效用,交换价值指占有某 物而对他物的购买力。
3、斯密教条的理论根源
A 对资本积累的理解有误。 B 没有劳动二重性理论,混淆了c+v+m与v+m.
(二)斯密对社会不变资本的说明
斯密在他的教条基础上对社会再生产作出分析,采取了一个迂回的方 法,把生产资料价值又偷偷放了进去。即划分总收入与纯收入:
总收入=(固定成本+流动成本)+纯收入
(三)斯密对社会不变资本补偿的说明
的劳动时间,即耗费劳动决定价值。(正确) (2)第二种价值规定:交换中所能购得的或支配的劳动决
定商品价值,即购买劳动决定价值。(错误) 3、斯密对二种价值规定并存的解释: 耗费劳动决定价值只适用于简单商品生产时期,购买劳动
决定价值适用于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权产生以后的进步社会,即 资本主义社会。
三、价值构成
代表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1、简介:简称《国富论》。 1776年在伦敦出版。19世 纪末,中国清末维新派代 表人物严复将该书第一次 译为中文,译名《原富》, 1902年出版。 1972年和1974年商务印书 馆出版了由郭大力、王亚 南翻译的《国富论》中译 本(上、下)。
2、地位
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划时代巨著,把资产阶级经 济学发展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后来相当长的时间内, 既是古典派的又是庸俗派的各学说的启发点。
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的价值不再由耗费劳动量决 定,而是由购买到的劳动量决定,这种购买到的,所 能支配的劳动量不仅包括工资,还包括利润和地租, 因而,商品的价值是由工资、利润和地租三种收入构 成。(斯密教条)
这一教条也是斯密的第三个价值规定,即收入决定 价值。
二、货币理论
1、货币的产生 货币是适应交换需要而分离出来的 “共同衡量标准”。
2、评价: A 区分使用价值和价值是斯密的一大理论贡献。 B 但它只是从“价值”而非商品的二重性进行考察
的,因而是肤浅的。
(二)价值尺度
1、斯密为解决商品真实价格与货币价格之间关系问题,探讨 了价值尺度问题,从而提出两种价值规定。
2、斯密的两个价值规定 (1)第一种价值规定:商品价值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花费
第二种见解:利润是资本的自然报酬,是商品价值的一部分和 根本源泉之一,是投资风险的报酬。
这种见解是同他的收入构成价值的理论是相一致的,割 裂了利润同劳动的关系。
四、地租理论
第一种见解:地租是工人劳动生产物的价值在工资、利润以外 的部分。
第二种见解:地租是土地的自然报酬,是商品价值的一个构成 部分和根本源泉之一。
飞。 9、在斯密看来,生产资料在——形式上可以归入纯收入,在——形式上则
无法归入纯收入。 10、斯密的国内及国际贸易理论中均明显地反映了他的——的思想。
来自百度文库
2、缺陷:不能用劳动价值论科学地解释剩余价值的占有是怎 样发生的,不能解释劳动者所得与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不一致。
三、利润理论
第一种见解:利润是工人劳动生产的价值的一部分,是工人劳 动对原材料新增加的价值扣除工资后的余额。
这里他把劳动新创造的价值分为工资和利润两部分,从 而明确地把利润归之于工人的剩余劳动,因此认识到了剩余价 值的真实源泉。
二、国际贸易理论
(一)基本内容
1、对外贸易自由(P116) 2、绝对优势原理(P117) 3、相对优势原理(P117)
(二)理论的本质
1、是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在对外贸易中的反映。 2、是在批判重商主义中发展起来的新的国际贸易理论。
课堂练习
1、斯密的——的出版,标志着政治经济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2、斯密的研究方法并用了归纳和演绎,这使得他研究方法具有——的特点。 3、斯密在价值尺度问题上提出了——和——两大规定,前者是科学的,后
者是错误的。 4、“斯密的教条”认为:——、——、——三种收入决定商品价值。 5、在货币起源问题上,斯密认为货币是适应经交换需要而产生的“——” 6、在剩余价值的分析上,斯密最早把剩余价值的源泉归为——。 7、斯密关于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正确观点是从劳动的——性出发的得
出的结论。 8、根据“斯密的教条”,商品总价值可分解为——,于是不变资本C不翼而
3、篇章内容
研究对象: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
研究目的:国民财富的起源及增长的条件。
基本思想:倡导基于“利已心”的经济自由思想, 使每个人都能自由地追求个人利益,以发展资本 主义生产。
结构:全书共五篇,第一、二篇包括了斯密经济 学说的全部理论,主要阐述了国民财富的性质、 源泉和增加国民财富的两种方法,即提高劳动生 产率和增加生产劳动者人数。第三、四、五篇分 别研究经济史、经济学说史和国家财政问题。前 两篇是研究决定财富增长的因素,后三篇是研究 影响财富增长的因素。
3、哲学理论方面,自然秩序思想和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人性 论。这种人性论认为人的本性说是利已,人的一切活动都要受 到利已心支配。
二、生平和著作
Adam Smith (1723~1790) 18世纪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的杰出的代表和理论体系的建 立者。 他第一次把以前的经济知识归 结为一个统一和完整的体系并 加以丰富和发展。 斯密是公认的“经济学之父”。
这个见解既说明了工资的来源,又说明了资本主义条件下 资本家和地主占有了劳动者劳动成果的一部分。
第二者见解:工资是劳动的价格或价值,是商品价值的构 成部分和源泉之一。
这种见解是同他第二价值规定是相一致的,并且混同了 劳动和劳动力。
二、剩余价值理论
1、贡献:指出剩余价值的源泉是剩余劳动,形成的条件是资 本积累及土地私有制产生后的劳动与劳动条件的分离。
斯密的学术经历
1723~1740年间,亚当·斯密在家乡苏格兰求学, 在格拉斯哥大学时期亚当·斯密完成拉丁语、希腊语、数学和伦 理学等课程;1740~1746年间,赴牛津大学求学,但在 牛津并未获得良好的教育,唯一收获是大量阅读许多格拉斯哥大 学缺乏的书籍。1750年后,亚当·斯密在格拉斯哥大学不仅 担任过逻辑学和道德哲学教授,还兼负责学校行政事务,一直到 1764年离开为止;这时期中,亚当·斯密于1759年出版 的《道德情操论》获得学术界极高评价。而后于1768年开始 着手著述《国富论》。1773年时认为《国富论》已基本完成, 但亚当·斯密多花3年时间润饰此书,1776年3月此书出版后 引起大众广泛的讨论,影响所及除了英国本地,连欧洲大陆和美 洲也为之疯狂,因此世人尊称亚当·斯密为“现代经济学之父” 和“自由企业的守护神”。
2、方法论方面,斯密一贯坚持二重性的研究方法。
二、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一)斯密教条
1、由“斯密教条”引发的问题:
他认为商品的全部价值仅仅由工资,利润和地租三种收入(V+M)构成, 因而在商品价值中排除了不变资本C。
2、斯密怎样从商品价值中排除生产资料价值
他认为生产资料的价值不会单独存在,最终要还原为三种收入,从而把 任何商品的价值看作v+m两部分。
第三种见解:地租是一种垄断价格。
第四种见解:地租是自然力的产物。
第四节 生产劳动与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一、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理论
(一)二重见解:
第一种见解:生产劳动是生产m的劳动,即直接同资本相 交换并为雇主带来利润的劳动。非生产劳动是不生产m的劳动, 即同收入相交换,并不为雇主带来利润的劳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