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第3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优质课教案_6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 第4单元 王安石变法 第3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1.pptx

高中历史 第4单元 王安石变法 第3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1.pptx
第3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1
预习导引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重点:王安石变法的结果及失败的原 评价王安石的 因、经验教训。 历史作用。 2.难点:评价王安石变法的积极作用与
局限性。

2
知识点一 变法的命运
1.各派态度 (1)守旧派:激烈反对,采用各种办法阻止改革。 (2)王安石:坚持“__三__不__足__”精神,坚持变法。 (3)宋神宗:随着改革的阻力越来越大,态度__动__摇__。
12
史料二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 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 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 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史料三 (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曰:“……王安石不达政 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 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 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
2.表现:北宋国力得到增强。
8
[误区警示] 保甲法的目的 (1)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2)加强军事力量,减少军费开支。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是 将兵法的作用。
9
知识点四 变法的评价
1.性质 是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__生__产__关__系__进行局 部调整。
2.进步性 (1)增加了政府的__财__政__收__入__,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北 宋_积__贫__积__弱___的局面有所改善。 (2)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 的进步。 (3)王安石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续资治通鉴长编》
13
思考 (1)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变法前的“政治缺 失”与“人民疾苦”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根据史料二,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 (3)根据史料三,指出变法失败的原因。 答案 (1)“政治缺失”:集中军权和行政权的举措使国家 出现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人民疾苦”:土 地兼并盛行,农民丧失土地的现象严重;赋税盘剥沉重, 农民不堪重负。 (2)变法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 (3)变法使农民破产,他们怨声载道,这不利于变法的进 行。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第3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优质课教案_25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第3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优质课教案_25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课程标准】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分析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识记:守旧势力阻挠变法的做法;王安石“三不足”精神;宋神宗对变法态度的变化;司马光废除新法;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国库充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均输法各项法令的具体成效;青苗法、免役法实行过程中的一些局限;保甲法的作用和表现;军器监的设立、保马法的实施、将兵法的推行、军队精简等方面的具体成效西部边境的巩固开发;(2)理解王安石的“三不足”精神;王安石变法的命运和作用;(3)探究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2、过程与方法:(1)探究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以及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地位;(2)引导学生分析王安石变法的性质和根本目的,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王安石变法虽然最终失败了,但留给后人许多宝贵的财富,如坚持改革的信念和“三不足”精神;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等;(2)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改革充满了阻力,过程是艰难的,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态度,改革才能成功。

【教学重难点】重点: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难点:对王安石变法的命运和历史地位的全面认识。

【课型和课时】新课 1课时【教学思路】本课教材主要介绍了王安石变法的命运和历史作用。

对教材进行分两部分处理:一是“变法的命运”,主要介绍了王安石变法的曲折过程和最后的结局。

二是“积贫局面的改变”和“积弱局面的改善”,主要内容是介绍王安石变法的成效和历史作用。

二、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复习回顾前面两节的内容: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封建统治,范仲淹首先进行了变法,史称庆历新政。

但是,范仲淹的变法仅仅推行了一年多就夭折了。

面对更加尖锐的社会矛盾,王安石随后在宋神宗的支持下进行了新的变法。

教师提出问题:范仲淹的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王安石变法又会面临什么样的命运呢?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

4-3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4-3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4-3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教材梳理【一】变法的命运1、守旧派的指责:运用自然界的①和②指责变法。

2、王安石的态度:坚持“③”精神,即“④,⑤,祖宗之法不足守”。

3、宋神宗的态度:⑥。

4、结果:宋神宗死后,⑦任宰相,最终废除新法。

【自我核对】①反常现象;②水旱灾害;③三不足;④天变不足惧;⑤人言不足恤;⑥动摇;⑦司马光;【二】王安石变法的影响1、积贫局面的改变⑴原因A、农田水利法:有利于①和②,使农业生产发展。

B、方田均税法:使③据实纳税,④得到实惠。

C、市易法和均输法:打破了⑤垄断市场的局面,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D、青苗法:大大增加了政府的⑥。

E、免役法:有利于⑦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⑵表现:政府的⑧大幅度上升。

2、积弱局面的改善⑴原因A、保甲法:加强了⑨秩序,维护了⑩。

实现了⑪,为精简军队创造了条件。

B、军器监:使武器的⑫得以改进,⑬大大增加。

C、保马法:马匹的⑭和⑮得以提高,节省了⑯。

D、将兵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⑰的局面,战斗力有所加强。

⑵表现:北宋的⑱得到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

3、历史地位:促进了北宋⑲的发展和⑳实力的壮大。

【自我核对】①农业灌溉;②防洪抗灾;③豪强地主;④农民;⑤大商人;⑥财政收入;⑦社会经济;⑧财政收入;⑨封建统治;⑩社会治安;⑪兵农合一;⑫质量;⑬产量;⑭质量;⑮数量;⑯养马费用;⑰兵将分离;⑱国力;⑲社会经济;⑳政治军事;重点难点突破【一】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有哪些?原因:1、触犯了守旧派及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2、宋神宗的动摇。

3、司马光任宰相后废除新法。

4、王安石变法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用人不当,在新法推行过程中有危害百姓的现象。

5、根本原因:没有触及社会根本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社会根本矛盾,没有真正给农民更大利益,得不到广大农民的支持。

教训: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产物。

2、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第3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优质课教案_0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第3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优质课教案_0

专题四第四节王安石变法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文本资料创设情境,设问引思,初步掌握根据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进步发展的精神;体会中华民族在改革中不断进步发展的过程,培养爱国主义情操,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认识改革要具备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二、教学重点:王安石变法内容的归纳、理解三、教学难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及启示四、教学方法:设问引思、导学诱思法;情境讨论法、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法等五、总体设想:新课程教学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本节的设计理念是:“设置情境、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形成能力”。

教师结合课本知识通过选取图片、文字等各种资料创设新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展示思维、培养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交流成果、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学习过程导入环节:教师活动:展示两组材料:材料1:2008年3月18日,温家宝总理在答采访两会的记者提问时说:“5年前,我曾面对大家立过誓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今天我还想加上一句话,就是“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材料2:“三不足”既是王安石变法的精神支柱,也是他的思想武器。

人们常引用这句话来表达一种不断革新的精神。

未来的中国,只要一如既往的沿着王安石所提倡的这种:不畏、不法、不恤的改革精神走下去,未来中国的巨变、一定会让全世界刮目相看和异常震惊的!问题设计:材料1中温总理引用了哪两位历史人物的名言?用精炼的语言概括两位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

材料2针对中国现在的哪一现象发表的言论?引入《王安石变法》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中期杰出的改革者”;罗斯福新政曾经借鉴了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市易法等思想。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三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素材新人教选修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三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素材新人教选修

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
相同点:
①背景相同,即社会危机: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反抗斗争不断发生;冗官、冗兵、冗费,财政困难;来自辽和西夏的威胁。

②目的相同:巩固统治,挽救危机。

③作用相同: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

④结果相同:旧势力强烈反对,失败。

⑤性质相同: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不同点:
①中心内容不同:庆历新政的中心是整顿吏治,王安石变法的中心是理财。

②措施不同:庆历新政主要在政治上,如严格官吏升迁考核制度,严肃中央政令,取信于民;王安石变法包括理财、军事、取士等措施。

③失败原因不同:王安石变法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宋神宗死后,新法被废除;庆历新政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因而失败。

④影响不同: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局面;庆历新政对缓和社会矛盾起了一定作用,但由于时间太短作用不大。

⑤改革程度不同:庆历新政-局部改革;王安石变法-全面改革。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课件新人教版选修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课件新人教版选修
提示: 变法。 看法。 文彦博反对变法;王安石主张变法;宋神宗支持 因为他们代表不同集团的利益,因而对变法有不同的
归纳综合
整体图示
纲举目张
王安石变法在一没有真正给农民带来更大的利
益,也不可能真正地解决社会的根本矛盾,改革遭到了守旧派
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司马光……认为,“理财”非古 代的政府所为。政府应该确保它的政策不会妨碍人民使自己富 裕起来。税收只是为了让政府能维持秩序。青苗钱破坏了富人 必要的社会职能。
——(美)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
材料二
王安石变法……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他
更多地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想尽量用经济的办法管理国家 财政,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王安
——《续资治通鉴长编》
(1)材料中的“兼并之家”“豪民”主要指哪些人? (2)据材料指出青苗法主要对谁有利?
提示:
(1)大地主、高利贷者。
(2)封建国家。
积弱局面的改善
1.表现:北宋国力得到增强。
2.原因
(1) 保甲法:加强了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社会治安。既 兵农合一 ,又为精简军队创造了条件。 实现了__________ (2)军器监:使武器的质量得以改进,产量大大增加。 (3) 保马法:使马匹质量和数量都得以提高,政府大大节
第3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课标要求
目标分解
掌握 积贫现象改变的表现及原因, 积弱局面改善的表现及原因 理解 (1)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 评价王安石变法的 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历史作用 (2)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既得利 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是王安石变法 失败的主要原因
学 探究学案
变法的命运
(2)变法的不足和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 ①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

高中历史 第4单元 王安石变法 4.3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 第4单元 王安石变法 4.3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1

二、王安石变法的影响 1.积贫局面的改变 (1)原因 ①农田水利法:有利于农业灌溉和防洪抗灾,使农业生产发展。 ②方田均税法:使豪强地主据实纳税,农民得到实惠。 ③市易法和均输法:打破了大商人垄断市场的局面,增加了政府 财政收入。 ④青苗法: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⑤免役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表现: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度上升。
判断正误 1.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出现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 ×)
提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由于 变法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了他们的反对。用人不当以 及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虽然存在,但不是主要原因。
2. 王安石变法中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积贫局面的措施有方田 均税法、市易法和均输法、青苗法和保甲法。(×)
提示: (1)大地主、大官僚,高利贷者。 (2)封建国家。
2.积弱局面的改善 (1)原因 ①保甲法:加强了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社会治安。实现了兵农 合一,为精简军队创造了条件。 ②设军器监:使武器的质量得以改进,产量大大增加。 ③保马法:马匹的质量和数量得以提高,节省了养马费用。 ④将兵法: 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 战斗力有所加强。 (2)表现:北宋的国力得到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 3. 历史地位: 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军事实力的壮大。
预习交流 2 (王安石说)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 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昔之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 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则青苗之令行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材料中的“兼并之家”“豪民”主要指哪些人? (2)据材料指出青苗法主要对谁有利?
请分析: 1.依据材料,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 2.你是如何看待王安石变法的?请说出你的理由。

高中历史王安石变法三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评价王安石变法素材新人教版

高中历史王安石变法三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评价王安石变法素材新人教版

评价王安石变法
1.变法派所制定的一些政策法令及其实践,虽还远远谈不上解放生产力,但对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总还是有一些帮助的,因而是发生了积极的作用的。

王安石既有军政韬略,又有施政才能,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

——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2.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

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
3.王安石不应算做是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使用大、中、小地主代表以及革新派、守旧派等概念,都不能确切地反映当时的客观史实,应该分为官户、乡村上户和坊郭上户(北宋文献中的概念)三个阶层。

从出身看,变法派与反变法派分子同属官户……客观上,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但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分配,将权力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应予基本否定。

——《王安石变法简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A课程标准
通过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B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积贫现象改变的表现及原因;积弱局面改善的表现及原因;探究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探究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地位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阅读有关资料,帮助学生逐步掌握阅读历史资料的方法
2、利用图表分析教材重点
3、通过问题探究细化难点
4、通过研读史料,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精神,学会唯物史观的辩证分析方法,渗透家国情怀。

通过不同观点的争鸣,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和辨析的能力,培养学生明确自己的评价体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改革者的不懈努力与精神品质
2、改革充满了阻力,过程是艰难的,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态度,改革才能成功
C重点与难点
重点: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难点:对王安石变法的命运和历史地位的全面认识。

D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1.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1)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赋税繁重,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2)民族矛盾激化,辽、西夏威胁
(3)宋初空前强化君主专制集权,出现冗官、冗兵、冗费,形成积贫积弱局面
(4)庆历新政失败,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改革呼声强烈,宋神宗任用富有改革精神的王安石变法
2.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富国之法、强兵之法与取士之法(从内容和史料中提取信息,体悟王
安石的变法理想,相互印证,加深理解,也为下一步理解王安石变法的结局打下基础)【讲授新课】
【阅读教材,自主探究,基础落实】1.
一、积贫局面的改善
【自主探究,史料实证/ 唯物史观,辩证分析】1
材料一北宋财政收支表(单位:缗)
材料二熙宁、元丰(宋神宗年号)之间,中外府库,无不充衍。


—《宋史》根据材料一、二对比,您能发现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
学生作答:变法增加了政府收入,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积贫局面。

【阅读教材,自主探究,基础落实】2
二、积弱局面的改善
【自主探究,史料实证/ 唯物史观,辩证分析】2
材料三:“太宗既灭北汉,即举兵以攻幽州。

大败于高粱河。

1004年,辽圣宗自将入寇,至澶州。

……真宗车驾渡河,乃以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成和议。

1042年……又增岁币银、绢各十万两、匹。

当仁宗时,夏元昊造反。

宋人屯大兵于陕西,屡战不胜。

1043年,亦以银、绢共二十五万五千成和议,谓之岁赐。


——吕思勉《中国大历史》材料四:北宋熙宁年间,在王安石支持下,宋熙河路经略安抚使王韶率军进攻吐蕃,收复河(甘肃临夏)、岷(今甘肃岷县)等五州,拓地2000余里,受抚羌族30万帐,建立起进攻西夏地区的有利战线。

——百度百科·河岷之战思考:根据材料三、四,联系所学知识,从军事角度分析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学生回答:变法增强了北宋国力,积弱局面有所改观。

【过渡】:王安石的诗意与情怀,通过王安石的诗,来看变法的经过与结果,感悟王安石的变法精神与个人品质。

渗透家国情怀。

【时空线索,课堂讲授】
三、变法的命运——曲折→废止
1.从1069年开始变法到1085年,称“熙宁变法”。

前后跌宕起伏,历时17年。

2.公元1085年5月,司马光开始主持中央工作。

到1086年9月,废除变法新政,称“元祐更化”。

3.公元1093年,宋哲宗亲政,起用变法派人士,
全面恢复变法新政,严酷打击元祐党人,前后历时六年有余。

4.公元1100年,宋徽宗继位,向太后垂帘听政。

再次起用元祐党人,废除变法新政。

5.九个月后,宋徽宗亲政,恢复新法。

但已无力回天,1127靖康之耻
设置疑问,为何王安石变法的效果与结局有如此大的差异,发生了什么?变法何以失败?
新法触痛了谁的利益? 新法触动了什么天意? 新法触犯了什么观念?
【合作探究,史料实证/ 唯物史观,辩证分析】3
(1)过程回顾:
支持王安石,变法顺利进行──
态度动摇,1074年王安石辞职──
1075年,恢复王安石职务,继续变法──
和王安石意见不一,1076年王安石再次辞职, 法令陆续废止,王安石退居江宁至死。

(2)文本资料,历史解释:
面对新法的实施,士大夫阶层迅速分裂为旗帜鲜明的两大阵线。

几乎所有德高望重的元老重臣,和除王安石一人之外的几乎所有最重要的文化名人,全部变成变法的坚定反对派:司马光、欧阳修、苏东坡、苏辙、苏洵、范纯仁(范仲淹之子)等等。

——《帝国政界往事》
得出结论:.朝中重臣的对立,顽固派的阻挠
(3)文本资料,历史解释:
在得不到重要臣僚支持的情况下,王安石相当冒险的启用了一大批新新人类。

这些人进入官场的时日不长,聪明、热情、渴望建功立业、没有沾染官场习气。

但是,他们缺少阅历,没有经验,很少受过生活与人品的考验,因此,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一旦把持不住,便特别容易由急功近利,一变而为投机取巧,再变则为不择手段,从而堕入下流,变得为人所不齿。

令人惋惜的是,王安石最重要的支持者与助手如吕惠卿、章惇、曾布、蔡卞、吕嘉问、蔡京、李定等人,大致都走的这条路,并在当代与后世声名狼藉。

——李亚平《帝国政界往事》 得出结论:用人不当
(4)史料实证,时空信息
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拜参知政事。

七月行均输法。

九月行青苗法。

闰十一月行农田水利法。

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

四年二月改革科举。

十月行募役法。

行太学三舍法。

五年三月行市易法。

五月行保马法。

八月行方田均税法。

六年六月置军器监。

八月行免行法。

七年(1074年)九月行将兵法。

得出结论:推行新法操之过急
(5)史料实证,历史图片,北宋《流民图》
得出结论:新法出现危害百姓,加重负担的现象
【合作探究,史家争鸣】培养学生多元视角,培养学生阅读资料,提炼观点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每组探究如下问题:
1.本组更倾向于谁的观点?
2.请提炼他的观点。

材料:
1.苏辙:王介甫(安石)小丈夫也,不忍贫民而深嫉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

……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夺富民之利。

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2.钱穆:“依照当时情况,王安石的新政,一面既忽略了基本的人的问题,一面又抱有急攻速效的心理。

在国内新政全无头绪的当日,却同时引起边衅,对外便开疆用武。

因此更是加意聚敛,而忽略了为国家的百年长计。


——钱穆《国史大纲》3.黄仁宇:“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

……这种扩张性的眼界与传统的看法不同,当时人的眼光将一切视为不能改变的定数。

因此王安石与现代读者近,而反与他同时人物远。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4.【美】刘子健:“对重症久病者下药不宜太猛,因为他虚弱的病体也许无法承受其副作用。

最好,最安全的疗法是让病人好好休息,佐以力道温和的药剂,使其慢慢恢复。


——《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内向》
学生提炼,老师总结:
主要观点
1.政策本身并未实现民富,反倒加重人民负担
2.政策本身急于求成,主观因素的影响(个人性格、用人不当)
3.政策过激,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4.某些变法措施过于超前,与古代中国的社会环境、时代特征不符
5.人治社会下变法缺少必要的制度保障。

【知识归纳,基础落实、构建自我评价体系】
四、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
1、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2、进步性:
(1)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3)王安石能够对北宋的积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3、局限性(1)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2)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课后延伸】
王安石变法留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改革家的哪些优秀品质?
改革的启示
①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②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

③改革必然涉及到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而会有阻力,甚至充满了尖锐的斗争。

因此,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行动要坚决彻底,要注意用人。

王安石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
(1)不拘泥于传统,勇于改革,大胆创新的精神
(2)敢于和旧势力斗争的精神
(3)关心国计民生,以天下安危为己任的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