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桶者》教学设计完美版教案资料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把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言性质,解读作品的主题思想。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内容。
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小说中的情节、人物、象征手法等元素。
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提出自己的见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感悟作品中所传递的人性关怀和道德思考,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骑桶者》是德国作家霍夫曼斯塔尔的一部短篇小说。
作品通过描写一个贫穷的年轻人骑着木桶试图穿越贵族院的故事,展现了社会阶层差距和人性的悲剧。
小说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和深刻的道德思考,适合高中学生阅读。
2.2 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学生对社会阶层差距和人性的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思考。
学生可能对德国文学和象征主义手法较为陌生,需加以引导。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言性质,解读作品的主题思想。
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社会背景。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3.2 教学难点: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较为丰富,需要引导学生深入解读。
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阶层差距和人性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距离,需加以引导和启发。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骑桶者》的封面图片或相关背景资料,引起学生对作品的兴趣。
简要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阐述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4.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学生结合课文注释,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品的社会背景。
4.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言性质。
2024年最新整理高二语文《骑桶者》教案
2024年最新整理高二语文《骑桶者》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二语文教材第二册,具体内容为《骑桶者》。
文章通过描写一个骑桶者的奇异经历,展示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挖掘。
本节课将重点学习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语言特色以及主题思想。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章的情节结构,分析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学习作者运用象征、暗示等手法表达主题思想。
3. 激发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暗示手法,理解作者表达的主题思想。
教学重点:文章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分析,语言特色的品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与现实生活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思考骑桶者的形象特点。
3. 精讲课文:a. 分析文章情节结构,梳理故事脉络。
b. 品味文章语言特色,学习象征、暗示等手法。
c. 深入分析人物形象,探讨作者创作意图。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关于文章情节和人物形象的题目,进行详细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针对课堂所学内容进行练习,巩固知识点。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板书设计1. 文章情节结构2. 人物形象分析3. 语言特色及象征、暗示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分析文章中骑桶者的形象特点,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理解。
b. 选取文章中的一段描写,分析其语言特色及象征、暗示手法。
2. 答案:a. 骑桶者形象特点:孤独、无助、渴望关爱等。
b. 语言特色及象征、暗示手法分析: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
2. 拓展延伸:a. 推荐阅读:推荐与《骑桶者》主题相近的其他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骑桶者》教案
《骑桶者》教案《骑桶者》教案《骑桶者》教案1设计说明新课标中,“群”作为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将教与学由“单篇”变成“套餐”,比起单篇独进式的精读教学,更能形成关联、迁移、类比、贯通式的思维,进而让学生形成文学眼光、文化视野。
本设计聚焦卡夫卡小说,形成虚构艺术“微专题”,“执一而驭万”,以《变形记》为铺垫、《骑桶者》为主体、《饥饿艺术家》为辐射,促进学生知识、经验间的联系,实现文本聚合、任务聚焦、能力聚积。
课前准备自主阅读《变形记》《骑桶者》。
思考:《变形记》中,推销员格里高尔变成了甲虫,其中折射着现代人怎样的处境?《骑桶者》中,“我”骑着空桶、高高飘浮在空中借煤,其中有怎样的隐喻?教学目标1、体会小说中虚构的隐喻意义,初步学会用“虚构中的隐喻”解读卡夫卡式的虚构作品。
2、理解虚构作为小说艺术的本质意义。
教学过程—、导入小说家被人们称为准造物者,是因为他们通过虚构赋予了小说以生命。
虚构让小说成为艺术。
这节课我们一起进人卡夫卡天马行空的虚构世界,去理解其作品所诉说的“现代人生存的困惑”。
二、讨论阅读体验,领略《变形记》开篇的隐喻意蕴(一)《变形记》是现代小说绕不过去的存在,回答课前阅读思考:小说把推销员格里高尔变成了一只甲虫,隐喻了现代人怎样的处境。
赏析富有想象力的开篇。
(PPT)北大教授吴晓东在《从卡夫卡到昆德拉》中评论:“他的小说与我们经历的世界都不像,但又太像了。
”问题1:甲虫与我们不像是显而易见的,“但又太像了”意味着甲虫与我们有许多方面非常相似,你体会出有哪些相似之处?提示:甲虫的特点是带着厚壳,从壳对甲虫的意义入手,体会其中的隐喻意蕴。
明确:甲虫背负着重重的壳,隐喻人背负沉重的压力;甲虫外壳坚硬、内在软弱,隐喻人的软弱怯懦;甲虫总是将身体缩到壳内保护自己,隐喻人试图逃避现实和对世界的恐惧;甲虫的壳除了起保护作用之外也带来隔绝,隐喻人的隔阂乃至隔绝……这就是卡夫卡式虚构带来的丰富的意蕴。
问题2:这只甲虫是现代人的灵魂画,甚至每个人都是卡夫卡笔下的这只甲虫,阅读《变形记》时你有这样的体会吗?提示:每个现代人都背负着自己的重壳与压力。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内容《骑桶者》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详细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理解,生字词学习,课文结构分析,主题思想探讨,创意写作。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生字词的含义,流利朗读课文。
2. 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意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
难点:创意写作,将课文中的情景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件:课文内容、生字词、课文结构分析、创意写作指导。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乡村生活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起自己熟悉的乡村生活,引发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兴趣。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注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3. 生字词讲解:对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词义。
4. 课文结构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
5.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一个片段为例,分析其表达手法,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六、板书设计1. 课文《骑桶者》2. 生字词:标注在课文旁边,便于学生查阅。
3. 课文结构:以图示形式展示,直观易懂。
4. 写作手法:例句展示,让学生直观感受。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的乡村生活》为题,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写一篇关于自己乡村生活的短文。
2. 答案: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进行批改和指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改进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关于乡村生活的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同时,组织一次“我的乡村生活”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增进同学间的交流。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课文结构分析2.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3. 板书设计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课文结构分析1.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等部分,了解故事情节的推进。
高二语文《骑桶者》教案
高二语文《骑桶者》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骑桶者》的情节梗概,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
2.领悟小说的象征手法,理解其深层寓意。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1.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主题。
2.领悟象征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三、教学难点1.理解小说的深层寓意。
2.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邀请学生分享对《骑桶者》的初步阅读感受。
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探讨“骑桶者”的寓意。
二、文本解读1.分析小说的情节,梳理故事脉络。
2.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
3.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
三、课堂讨论a.小说的开头和结尾有何特点?b.“骑桶者”这一形象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c.小说中的象征手法是如何体现的?2.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
四、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象征手法。
二、深入分析1.分析小说中的象征元素,如“桶”、“水”、“鱼”等。
2.探讨象征手法的运用对作品主题的深化作用。
三、课堂讨论a.小说的象征手法是如何体现的?b.象征元素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c.你如何看待小说中的寓意?2.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
四、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深层寓意,提高批判性思维。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小说的情节、人物和主题。
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艺术特色。
二、拓展延伸1.分析小说与现实的关联,探讨作品的社会意义。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阅读其他类似作品的感受,进行比较分析。
三、课堂讨论a.《骑桶者》与现实生活中的哪些现象有关联?b.你认为小说中的哪个情节最让你印象深刻?为什么?c.你如何看待小说的结局?2.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
四、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关注现实,提高批判性思维。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课文《骑桶者》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思想。
1.1.2 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1.1.3 掌握相关文学常识,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剖析课文内容。
1.2.2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2.3 学会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客观评价。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人性的善良与苦难,培养学生的同情心。
1.3.2 认识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1.3.3 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课文《骑桶者》的阅读与理解。
2.1.2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2.1.3 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2.2 教学难点2.2.1 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2.2.2 分析主人公性格特点与社会现实的关系。
2.2.3 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作品主题。
3.1.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深入理解作品。
3.1.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
3.2.2 网络资源:查找作者及作品背景信息。
3.2.3 纸质教材:提供相关文学作品供学生阅读。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4.1.1 简介作者及作品背景。
4.1.2 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4.2 自主学习4.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4.2.2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4.3 课堂讲解4.3.1 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主人公性格特点。
4.3.2 阐述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4.4 合作探讨4.4.1 小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骑桶者》,使学生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学会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弱势群体、关注社会公平正义的意识,增强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骑桶者》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通过作品对现实生活的深刻反映和艺术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梳理人物关系。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讲解,解答疑问。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弱势群体,体会作者对生活的关爱。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作品主题思想的理解。
2. 请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谈谈你对他们的看法。
3.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关爱弱势群体的认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作品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理解能力。
3. 学生关爱弱势群体、关注社会公平正义的意识。
4.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并通过讨论和讲解解决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情节和人物,进行深入剖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对作品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4.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七、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骑桶者》教学设计
传承博爱精神
在现代社会中,博爱精神仍然具有重要意义。《骑桶者》所倡导的博爱精神,可以引导人 们关注弱势群体,积极参与公益事业,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跨文化对比:东西方自由观念差异
博爱
博爱精神是贯穿作品始终的一条主线。作者通过主人公的善良行为,呼 吁人们摒弃偏见和仇恨,以博大的胸怀去关爱他人,实现社会的和谐共 处。
在现代社会中体现的价值和意义
倡导自由精神
在现代社会中,自由仍然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之一。《骑桶者》所倡导的自由精神,可以激 励人们追求真理、勇于探索、不断创新。
弘扬平等观念
段落大意概括
分段解读文本,概括每段 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结构特点分析
分析小说的结构特点,如 线性叙事、倒叙、插叙等 。
关键人物形象分析
骑桶者形象分析
分析骑桶者的性格特点、 行为举止以及其在故事中 的作用。
其他人物形象分析
分析其他主要人物的性格 特点、行为举止以及其与 骑桶者的关系。
人物形象塑造手法
探讨作者如何运用描写手 法塑造人物形象,如外貌 描写、心理描写等。
关爱他人
我们应该关心他人的生活和情 感,理解他人的困难和痛苦, 给予他人帮助和支持。
诚信友善
我们应该保持诚信和友善的态 度,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 ,不欺骗他人、不损害他人利 益。
积极向上
我们应该积极向上、乐观开朗 ,追求健康、文明、有意义的 生活方式,为社会和他人带来
正能量。
05
互动环节:课堂活动与小组讨论
《骑桶者》教学设计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课文《骑桶者》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思想。
1.1.2 分析作者通过细节描写、人物塑造等手法表达的情感和寓意。
1.1.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1.2.2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1.2.3 学会将课文中的精华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提高写作水平。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者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和同情,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1.3.2 认识社会的不公和贫富差距,激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1.3.3 领悟到通过努力可以改变命运,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介绍作者马克西姆·高尔基的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
2.2 课文朗读与理解2.2.1 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的情感变化。
2.2.2 概括课文主要情节,梳理故事脉络。
2.3 课文分析2.3.1 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揭示人物性格和心理。
2.3.2 探讨课文中的象征手法,领悟寓意。
2.4 课文拓展2.4.1 对比分析其他文学作品中的贫富差距主题。
2.4.2 讨论现实生活中的弱势群体,关注社会问题。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播放与课文相关的音乐或视频,营造氛围。
3.1.2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好奇心。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3.2.2 学生通过课后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3.3 合作探讨3.3.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和人物塑造。
3.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感悟。
3.4 课堂讲解3.4.1 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
3.4.2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剖析课文主题。
3.5 课堂拓展3.5.1 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5.2 教师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精华应用到写作中。
《骑桶者》教学叙述教案教学设计
PART 03
情节梳理与结构分析
REPORTING
情节发展脉络梳理
开篇引入
描述寒冷的冬天和“我 ”的困境,为后文铺垫
。
骑桶者的出现
介绍骑桶者的身份和来 历,展现其与众不同的
特点。
骑桶者的行为
详细叙述骑桶者的行为 和言语,表现其内心的
渴望和无奈。
结局的呈现
以骑桶者的消失和“我 ”的感悟作为结局,留
主题思想
作品通过骑桶者的形象展现了人在困境中的无助与挣扎,以 及现实与幻想的交织。它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现代社会中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人物形象塑造及其特点
骑桶者
作为主角,他是一个被社会边缘化的、无助的小人物。他的形象既可怜又可笑 ,骑着煤桶飞翔的荒诞行为凸显了他的孤 Nhomakorabea和无助。
煤店老板
老板代表了冷漠和自私的社会群体。他对骑桶者的请求无动于衷,展现了人与 人之间的隔阂和缺乏同情心的社会现象。
下深刻的思考。
结构特点及布局谋篇
以时间为线索,贯穿全文
运用倒叙手法,增强悬念
从开篇的冬天到结尾的春天,时间的变化 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通过回忆的方式,逐步揭示骑桶者的身份 和经历,引发读者的好奇心。
注重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结局出人意料,深化主题
通过对骑桶者外貌、动作、语言的细致描 绘,展现其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课程安排与时间
课程安排
本课共分为导入、阅读、分析、讨论 和总结五个环节。
时间安排
本课计划用时2课时,其中第1课时进 行导入和阅读,第2课时进行分析、讨 论和总结。
PART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REPORTING
文本概述及主题思想
2024年选修语文《骑桶者》教案
2024年选修语文《骑桶者》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选修语文教材第二单元《小说与现实》的第三章《现代小说的审美追求与艺术表现》,详细内容为卡夫卡的短篇小说《骑桶者》。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现代小说的特点,深入解读卡夫卡的创作风格及其在小说中的具体体现。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卡夫卡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骑桶者》的主题思想;2. 掌握现代小说的艺术手法,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暗示等表现手法;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小说中象征、暗示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教学重点: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分析卡夫卡的创作风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卡夫卡的画像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背景,激发学生对现代小说的兴趣;2. 课堂阅读:让学生阅读《骑桶者》,理解故事情节,体会小说的主题;3.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暗示手法,如桶的象征意义、主人公与社会的对立等;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小说中的其他象征、暗示手法;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小说的主题思想,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悟;7. 课堂拓展:推荐阅读卡夫卡的其他作品,如《变形记》、《审判》等。
六、板书设计1. 《骑桶者》2. 内容:作者:卡夫卡主题:人与社会的对立、个体的困境艺术手法:象征、暗示主要人物:主人公、桶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骑桶者》,分析卡夫卡小说中的象征、暗示手法;2. 答案要求:不少于500字,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现代小说的特点,是否能理解卡夫卡的创作风格;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卡夫卡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其创作思想,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6. 作业设计;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2024年高二语文《骑桶者》教案
2024年高二语文《骑桶者》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小说与文化》中的《骑桶者》。
详细内容包括:小说的背景介绍、情节分析、人物形象解析、语言特色和主旨探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骑桶者》的背景,把握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 掌握小说的语言特色,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小说主旨的探讨和人物心理的分析。
重点:小说情节的梳理和人物形象的认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理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作者和小说的背景,为理解小说内容做好铺垫。
3. 情节分析:a. 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
b.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情节的理解。
4. 人物形象解析:a.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人物心理。
b.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讨论其性格特点。
5. 语言特色:a. 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句子,分析小说的语言特色。
b. 学生仿写句子,体会小说的语言魅力。
6. 主旨探讨:a. 教师引导学生从人物、情节、背景等方面探讨小说主旨。
b.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探讨成果。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小说情节脉络图。
2. 黑板右侧:人物形象特点及关系图。
3. 黑板中央:小说主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小说《骑桶者》,谈谈你对人与人之间沟通与理解的认识。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从人物形象、情节等方面进行分析,体现自己的思考。
2. 课后阅读:推荐阅读卡夫卡的《变形记》,比较两篇小说在主题和手法上的异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在教学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学目标是否达到预期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沟通问题,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2024年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骑桶者》精彩教案
2024年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骑桶者》精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四章“情节与结构”部分的《骑桶者》。
本节课详细内容为:分析小说《骑桶者》的情节安排、结构特点以及寓意,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小说的创作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说《骑桶者》的情节与结构特点,能够分析其寓意。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对小说主题、人物、情节等方面的分析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外国文学的兴趣,拓宽文学视野。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小说《骑桶者》的寓意分析,情节与结构的深入理解。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的情节安排、结构特点,理解小说寓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引发学生对“骑桶者”的好奇心,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了解故事情节,感受作者的文字魅力。
3. 分析情节与结构: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情节安排、结构特点,如场景切换、悬念设置等。
4. 寓意解读: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小说的寓意,如对社会现实的讽刺、人性的剖析等。
5.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中的一个典型情节,讲解如何从情节与结构的角度进行分析。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小说中的另一个情节,进行课堂讨论。
六、板书设计1. 《骑桶者》2. 内容:情节安排:场景切换、悬念设置结构特点:紧凑、富有层次寓意:社会现实、人性剖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小说《骑桶者》中你最喜欢的一个情节,结合情节与结构进行分析,并阐述其寓意。
2. 答案要求:逻辑清晰,观点明确,不少于5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小说情节与结构的掌握程度,以及寓意解读的深度。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寓意丰富的外国小说,如卡夫卡的《变形记》等,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情节与结构的分析2. 小说寓意的解读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置4. 作业设计的要求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情节与结构的分析1. 场景切换:小说中的场景切换自然而巧妙,既展现了不同人物的生活状态,又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2024年《骑桶者》教学叙述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骑桶者》教学叙述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二册,具体章节为“小说单元”中的《骑桶者》。
详细内容包括对小说的全面阅读,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特色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说《骑桶者》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深刻反映。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了解其性格特点和心理状态。
3. 掌握小说的情节结构,学习作者的创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重点:人物形象分析,情节结构把握,以及语言特色的品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用书、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相似情景,引发学生对主题的思考。
2. 阅读理解:学生阅读小说,教师提问检查阅读效果,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3.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特色,讲解相关知识点。
4. 随堂练习:针对教学难点和重点,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小说中的某一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骑桶者》2. 主要内容:人物形象:骑桶者、妻子情节结构:起承转合语言特色:讽刺、幽默3. 教学难点与重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骑桶者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
(2)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并说明其作用。
2. 答案:(1)骑桶者:勤劳、善良,但受生活所迫,陷入困境。
(2)情节结构:起承转合,突出主题,增强讽刺效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掌握程度。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讽刺小说,如《变色龙》、《套中人》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读与教学目标的设定。
2.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骑桶者》教案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骑桶者》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四章“情节:叙述的起伏”,详细内容为《骑桶者》。
该篇小说通过描述主人公骑桶者的奇特经历,展示了其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说《骑桶者》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2.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会从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分析小说;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表达力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骑桶者》的情节、人物、主题;难点: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生准备:教材、《骑桶者》原文、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现实生活中的奇特现象,引发学生对“奇特”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
2. 朗读原文:让学生齐读《骑桶者》原文,感受小说的语言魅力。
3. 分析情节:让学生复述小说情节,讨论骑桶者经历的变化,理解小说的结构。
4. 分析人物:以小组为单位,分析骑桶者的人物形象,讨论其象征意义。
5. 例题讲解:讲解分析小说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的技巧。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加深对小说的理解。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小说。
六、板书设计1. 《骑桶者》2. 情节:起伏变化3. 人物:骑桶者、其他角色4. 主题:现实与理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小说《骆驼祥子》中的人物形象;2. 答案要求:结合小说内容,从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参与度高,能积极分析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但对小说象征意义的理解仍需加强;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其他外国小说,如《动物农场》、《麦田里的守望者》等,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对小说《骑桶者》的象征意义的理解;2. 分析小说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的技巧;3. 课后作业的设计与答案要求;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2024年度高二语文《骑桶者》教案
2024/2/3
24
勇敢面对困难,积极解决问题
遇到困难时,要勇敢 面对,不逃避、不退 缩。
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 ,相信自己能够克服 困难。
2024/2/3
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 方法,不气馁、不放 弃。
25
培养良好品德,树立正确价值观
诚实守信,言行一致,做到言出必行。
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不浪费资源。
课堂总结与作业布置
28
关键知识点回顾总结
2024/2/3
《骑桶者》的主题思想
01
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探讨了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
及人在困境中的选择和出路。
文学手法
02
作者运用夸张、讽刺等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人物形象和社会现
象,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重要语句解析
03
对文中的关键语句进行了解读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2024/2/3
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和内心 独白,揭示了人性的弱点 和社会现实的残酷。
文本语言简练,情节紧凑 ,寓意深刻,是一篇适合 高中学生阅读和思考的文 学作品。
4
知识点与重点难点
知识点
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 物形象;理解作者通过寓 言形式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
2024/2/3
重点
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及 其在小说发展中的作用; 探讨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
实问题。
难点
理解作者运用象征手法所 表达的深层含义;把握小 说的语言风格和叙述特点
。
5
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与技能
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掌握主要的知识点;提高学生 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
2024/2/3
2024年选修语文《骑桶者》教案
2024年选修语文《骑桶者》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选修语文教材第四单元《小说的境界》中的《骑桶者》。
该篇章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骑桶者以奇特的视角观察世界,体味人生的故事。
详细内容包括:分析小说的背景、主题、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及语言特点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说《骑桶者》的背景、主题及人物形象;2. 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小说深层主题的理解,人物形象的分析;重点: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语言特点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与小说情节相关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大意,思考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形象。
3. 精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语言特点等,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设想自己是小说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体验小说情节。
5.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中的经典描写,讲解其艺术手法及作用。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小说中的其他描写,进行课堂互动。
六、板书设计1. 《骑桶者》2. 主要内容:背景及主题人物形象分析情节结构解析语言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小说中骑桶者形象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2)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小说主题的理解;(3)从小说中选取一段描写,分析其艺术手法及作用。
2. 答案:(1)骑桶者形象象征着追求真理、勇敢面对现实的人。
他敢于挑战世俗观念,以独特的视角观察世界,体现了作者对自由、独立的追求。
(2)小说主题为:通过骑桶者的奇特经历,揭示人生的荒诞性,反映人们对自由、独立的渴望。
(3)例:小说中“骑桶者俯瞰着这个世界,他觉得这个世界的万物都是那么可笑”这一描写,运用了夸张手法,表现出骑桶者对现实世界的嘲讽和反思。
骑桶者教案
骑桶者教案《骑桶者》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情节。
- 学生能够分析小说中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
- 学生能够掌握小说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 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情节。
- 分析小说中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
- 掌握小说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 - 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情节。
- 分析小说中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
- 掌握小说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小说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等内容,让学生对小说有初步的了解。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小说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等内容,让学生深入理解小说。
3. 分析法分析小说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等内容,让学生掌握小说的分析方法。
4. 练习法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2. 教学资源小说《骑桶者》的文本、图片、视频等。
3. 教学道具黑板、粉笔、纸张等。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 播放一段关于小说《骑桶者》的视频,让学生对小说有初步的了解。
- 提问学生:你们看过小说《骑桶者》吗?你们对小说有什么了解? - 引导学生思考小说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等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授新课 - 讲解小说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等内容,让学生对小说有初步的了解。
高二语文《骑桶者》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骑桶者》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三要素。
2.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及作用。
3.探讨小说的主题及其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三要素;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
2.教学难点:探讨小说的主题及其现实意义。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简要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题目,探讨“骑桶者”的含义。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小说,梳理故事情节。
三、课堂讨论1.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重点讨论骑桶者的性格特点。
2.讨论骑桶者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小说主题的影响。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结合课堂讨论,写一篇关于《骑桶者》的读后感。
第二课时一、课堂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主题。
二、课堂讨论1.分析小说的主题,探讨骑桶者形象所传达的深层含义。
2.讨论小说的现实意义,联系生活中的类似现象。
三、案例分析1.选取小说中的经典片段,进行深入分析。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分析成果。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结合课堂讨论,写一篇关于《骑桶者》的主题探讨文章。
第三课时一、课堂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写作技巧。
二、课堂讨论1.分析小说的写作技巧,如情节安排、人物塑造、环境描写等。
2.讨论这些写作技巧对小说主题的呈现有何作用。
三、创意写作1.学生根据小说的写作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2.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指导。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结合课堂讨论,写一篇关于《骑桶者》的写作技巧分析文章。
第四课时一、课堂导入1.回顾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启示。
二、课堂讨论1.分析小说对读者的启示,如人生观、价值观等。
2.讨论如何将小说的启示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三、小组活动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结合课堂讨论,写一篇关于《骑桶者》的启示文章。
骑桶者教学设计完美版
《骑桶者》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卡夫卡和现代派文学2、了解虚构与真实的关系3、领会《骑桶者》的内容与题旨。
4、体会“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1、领悟小说的多重主题2、骑桶者的形象学习难点:“虚构”“事实”“真实”“想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了解小说的虚构和情感的真实的有机结合一、导课骑马、骑牛、骑自行车、小孩子骑扫帚、骑木棒,你可听说过能骑桶的人?二、初步感知,概括情节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一个寒冷的冬天,一个穷得买不起煤的“我”想去煤店老板借煤,“我”不是拎着煤桶走去,而是骑着煤桶前去,可结果并不幸运,“我”没有借到煤,反而被煤店老板娘用围裙把我扇到了冰山区域。
小说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形象?文中的“我”是一个小人物,他卑微、胆小,害怕失败,爱好幻想,也渴望新生活。
(在这个环节上出现了问题,学生比较难以体会“我”的性格特点,尤其是骑桶这样的方式可以看出“我”不敢面对社会,面对众人,害怕与人交往,而我却引导的不够)1、骑桶干什么?结果怎么样?2、你认为他失败的原因是什么?(预测: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性格弱点;交流方式……)三、主题分析 1、为什么骑桶者要骑着空桶飞翔着去赊煤呢?明确:家里无煤,天气寒冷,因此“我”必须快马加鞭。
显然“飞”着去比“走”着去要快。
2、骑着空桶飞翔着去赊煤,明显是虚构的情节?卡夫卡为什么要设计这么一个虚构的故事情节?3、如果拎着桶走着去赊煤,情节走向必然是怎样的?明确:“我”拎着桶去赊煤,被拒绝,作品可能会是惯常看见的“控诉型” 小说:主人公是值得怜悯的,老板娘是值得谴责的,作者和读者的态度都是同情主人公的。
4、卡夫卡让骑桶者骑着桶飞着去赊煤,情节走向是怎样的?明确: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5、小说中“我”认为老板娘看见了自己,老板娘说“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那么老板娘到底有没有听到“我”的呼喊看到“我”这个人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理由。
(讨论法)明确:两者皆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骑桶者》教学设计完美版《骑桶者》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卡夫卡和现代派文学2、了解虚构与真实的关系3、领会《骑桶者》的内容与题旨。
4、体会“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1、领悟小说的多重主题2、骑桶者的形象学习难点:“虚构”“事实”“真实”“想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了解小说的虚构和情感的真实的有机结合一、导课骑马、骑牛、骑自行车、小孩子骑扫帚、骑木棒,你可听说过能骑桶的人?二、初步感知,概括情节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一个寒冷的冬天,一个穷得买不起煤的“我”想去煤店老板借煤,“我”不是拎着煤桶走去,而是骑着煤桶前去,可结果并不幸运,“我”没有借到煤,反而被煤店老板娘用围裙把我扇到了冰山区域。
小说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形象?文中的“我”是一个小人物,他卑微、胆小,害怕失败,爱好幻想,也渴望新生活。
( 在这个环节上出现了问题,学生比较难以体会“我”的性格特点,尤其是骑桶这样的方式可以看出“我”不敢面对社会,面对众人,害怕与人交往,而我却引导的不够)1、骑桶干什么?结果怎么样?2、你认为他失败的原因是什么?(预测: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性格弱点;交流方式……)三、主题分析1、为什么骑桶者要骑着空桶飞翔着去赊煤呢?明确:家里无煤,天气寒冷,因此“我”必须快马加鞭。
显然“飞”着去比“走”着去要快。
2、骑着空桶飞翔着去赊煤,明显是虚构的情节?卡夫卡为什么要设计这么一个虚构的故事情节?3、如果拎着桶走着去赊煤,情节走向必然是怎样的?明确:“我”拎着桶去赊煤,被拒绝,作品可能会是惯常看见的“控诉型”小说:主人公是值得怜悯的,老板娘是值得谴责的,作者和读者的态度都是同情主人公的。
4、卡夫卡让骑桶者骑着桶飞着去赊煤,情节走向是怎样的?明确: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5、小说中“我”认为老板娘看见了自己,老板娘说“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那么老板娘到底有没有听到“我”的呼喊看到“我”这个人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理由。
(讨论法)明确:两者皆可。
听到看到的理由:小说中说“她当然马上看到了我”,“她把围裙解了下来,并用围裙把我扇走”,从中可见,老板娘看到了“我”。
没有听到看到的理由:“我”从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么低,老板娘上来后,不可能朝空中看,因此她看不见“我”。
如果她看见“我”了,发现“我”骑着桶在空中飞翔,应该会惊讶新奇,说不定会用煤换“我”的会飞翔的桶。
而老板娘解下围裙扇可能是老板娘觉得围裙上有毛线绒想通过扇这个动作把毛线绒抖掉。
而“我”的喊声和钟声混合在了一起,老板娘以为“我”的喊声就是钟声。
6、如果老板娘的确看到了“我”并且拒绝给“我”一铲最次的煤,那么她的确是一个自私冷漠的人。
如果老板娘没有听到看到“我”,那么,老板娘是不是自私冷漠就不一定了。
这样,作品的内涵就更丰富了。
文中的“我”的确是物质匮乏者,这个物质匮乏者仅仅是想早点赊到煤才选择“飞”去的吗?如果他想赊到煤,完全可以直接骑着桶冲进煤店,这样,老板娘就一定会看见“我”了,说不定,老板娘会被“我”的这种赊煤方式所惊骇,稀里糊涂中就把煤赊给“我”了;或者这个老板娘很会算计,用煤换“我”的会飞翔的桶。
但是“我”没有这么做,“我”只是在空中呼喊,这说明了“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明确:“我”尽管贫穷,但“我”有强烈的自尊心,“我”害怕和老板娘正面接触,害怕看到老板娘听说“我”没钱付时那种鄙夷的神色。
因为贫穷“我”已经变得畏缩自卑了。
7、通过刚才的分析,你们觉得小说设计成拎着桶走着去赊煤好呢,还是骑着桶飞着去赊煤好?明确:拎桶走去,作品内涵单一;骑桶飞翔,作品内涵丰富。
小结答案:创作意图的角度:拎桶走去,作品内涵单一骑桶飞翔,作品内涵丰富骑桶者的角度:自尊心强,畏惧交流8、我”害怕和老板娘正面接触,害怕看到鄙夷的神色,说明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明确:揭示了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缺乏关爱、缺乏沟通这样一个社会现实。
这也是小说的主题之一。
9、人与人之间缺乏关爱、缺乏沟通,这也可能是卡夫卡的创作意图。
希望骑桶者的困境不要发生在同学们身上,这需要同学们努力营造一种怎样的人际交往环境呢?明确:人与人之间真诚沟通,互相关爱的和谐的人际交往环境。
10、通过“我”,小说表达了什么主题?(这个大问题下,还有几个小问题,比如:煤店老板、老板娘是否看见我)这是一次借煤的失败,也是一次交流的失败。
卡夫卡并没有谴责什么?而是暗含了一种内向的自省。
交流的不成功难道不正是交流的方式有问题?而交流方式的不恰当难道不正是自身性格的弱点导致的吗?“我”对世界的畏惧:战战兢兢,面对一个强大的外部世界全然无力。
交流方式有问题:他选择飞翔这种方式是因为他害怕交流,害怕失败,并且随时准备撤走。
实际上他根本就没有和人发生任何实质性的接触,整个借煤显得很不真实,仿佛是妄想症的发作)说明:此环节重在分析文中双方看似对话却没有交流的部分,突出主人公内向的自省、交流方式、性格特点的天生弱势。
明确主题: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
这是一次借煤的失败,也是一次交流的失败。
人与人的不沟通、不交流四、虚构分析1、小说中,骑桶者的飞翔明显是虚构的,但是小说传达的情感思想具有普遍性,是真实的,作者是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实现“虚构中的真实”的呢?明确:小说中“我”的飞翔,老板娘用围裙把“我”扇走,“我”浮生到冰山区域,不复再见,这些情节是虚构的。
“我”的处境,老板伏案写字,老板娘织毛衣,老板和老板娘的对话,这些都是现实生活场景。
这些现实生活场景让“我”的飞翔也显得像现实中发生的一样合情合理。
虚构嵌入现实,就和现实浑然一体了。
小说还展现了“我”的心灵的真实。
小说开头写“我”家里没有煤时,“我”眼中的景物都带上了悲凉的色彩。
“火炉里透出寒气,屋子里充满了严寒;窗外的树僵立在白霜中;天空犹如一块银色的盾牌,挡住了向他求救的人。
我必须有煤!我不能冻死!我的身后是冰冷的炉子,面前是冰冷的天空。
”这都展现了“我”内心的悲凉。
“我”骑着桶只是在空中呼喊,不敢冲进店里,展现了“我”害怕和老板娘正面接触,害怕看到老板娘鄙夷神色的畏缩自卑心理。
老板娘没有借给“我”煤时,“我”喊着“你这个坏女人”,表现了“我”对老板娘的憎恨。
小说借助飞翔这一虚构情节真实地展现了“我”心灵的真实。
心灵的真实才是最重要的真实,也是更为深刻的真实。
2、关于卡夫卡《骑桶者》的虚构和真实的问题A、设想《骑桶者》里的主人公是拎着木桶,而不是骑着木桶去讨煤,小说将会有怎样不同的艺术效果?备用材料:如果作者用一种沉重的笔触写主人公拎着煤桶去借煤,被拒绝,作品。
可能会是惯常看见的“控诉型”小说:主人公是值得怜悯的,煤店老板(娘)是值得谴责的,作者和读者都是同情主人公的,这样的作品内涵和指向就比较单一。
而现在这样用“轻”来处理“重”,则使每一方都有两个或更多的层面:主人公的处境是悲惨的,但他同时又是自嘲的,对自己的处境有清楚的认识,他畏缩、自卑、惶恐,是一个立体的人;煤店老板娘是否值得谴责也变得不确定了,因为她是否真的听到了借煤者的吁求是不确定的:飞翔的方式避免了她和借煤者的下面接触;作者的叙述表面上是冷静的,甚至是冷嘲的,但内里却有深切的同情,而且,他的表达目的不再限于具体事件,而是现了沟通的匮乏,以及一种心灵的饥饿。
总之,“骑着桶”去要煤,就使《骑桶者》显得新颖而内涵丰富。
小结:虚构使我们富有!B、文中还有哪些虚幻的情节?骑煤桶的过程……停留的位置……用围裙把我扇起……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C、从这篇小说看来,你觉得虚构与真实之间有何关系?虚构意义的本质:一种想象艺术,一种心灵的真实。
阅读课本97页:事实与真实的区别心灵的真实才是最重要的真实五、虚构(幻灯)虚构=生活的不真实?明确:艺术的虚构=心灵的真实板书设计骑桶者骑桶者的角度:表面原因:无煤天冷,“飞”比“走”快深层原因:自尊心强,畏惧交流卡夫卡的角度:拎桶走去,作品内涵单一人民生活艰难,社会冷酷骑桶飞翔,作品内涵丰富“我”物质困乏“我”畏缩自卑缺乏关爱、缺乏沟通真诚沟通、互相关爱六、作业:想象有一天,你突然变成了一只鸟(或其它动物),写出你飞翔的感受!附走进作者:弗兰茨•卡夫卡,奥地利小说家。
出生于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后转学法律,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卡夫卡长期担任公司职员,1904年(21岁)开始写作,他不以发表、成名为目的,只是想用写作来解除内心的苦闷。
主要作品为三部长篇小说《城堡》《审判》《美国》和《变形记》《判决》《地洞》《饥饿的艺术家》等短篇小说,且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
卡夫卡被共认为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鼻祖(奠基人),是欧洲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
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
《变形记》通过写小职员格里高尔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表现现代社会把人变成奴隶乃至“非人”的“异化”现象。
《城堡》写土地丈量员K在象征神秘权力或无形枷锁统治的城堡面前欲进不能、欲退不得,看得到城堡却永远到不了城堡,只能坐以待毙。
《审判》借银行职员约瑟夫•K莫明其妙被“捕”又莫明其妙被杀害的荒诞事件,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司法制度腐败及其反人民的本质。
《地洞》借小动物防备敌害的胆战心理,表现资本主义社会小人物时刻难以自保的精神状态和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的孤立绝望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