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宜居性影响因素探析.
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
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一、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涉及以下一系列因素:经济、环境、社会、文化、城市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等,以满足宜居性要求。
1、经济因素宜居城市经济要求有一定发展潜力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能力,经济要有持续快速发展的趋势,有稳定的收入,完善的政策环境和制止腐败的监督机制,还包括解决失业的机制。
2、环境因素宜居城市应体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和维护体系,改善环境质量,抑制及减少污染物浓度,适当调节气候条件,建立绿色标准有助于保存水资源,构建良好绿化环境,减少环境风险。
3、社会因素宜居城市应注重营造尊重人权、自由和公平的社会氛围,加快社会问题改善,鼓励政府和民众共同实施社会建设的积极性,发展大众安全感,破除种族、宗教、性别歧视,减少社会不安全状况,创建安全的社会空间。
4、文化因素宜居城市要有良好的文化氛围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城市文化应有规范性、感受性,文化应有积极影响力,应注重保护文化遗产,支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文化交流合作,建设宜居共融的社会环境。
5、城市基础设施宜居城市应注重建设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保障城市充分的物质供应,建设健全网络,鼓励大众健康饮食,建设便利的健康服务系统,完善公共教育体系,降低家庭负担,保障公民有序分配城市资源,加强安全管理保障,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程度。
6、交通运输宜居城市应鼓励建立完善的交通运输系统,努力改善道路条件,增加交通工具,强化安全管理,提高交通质量,促进城市人口间的交流与发展,促进城市活力的增长。
总之,宜居城市应当综合经济、环境、社会、文化、城市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等因素,力求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使城市充满活力、富有温馨。
建设宜居城市创造更美的明天
建设宜居城市创造更美的明天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生活的重要场所。
如今,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和人口的持续增长,如何建设宜居城市成为全球各地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探讨建设宜居城市的重要性以及实现宜居城市的关键因素,并提出了一些建设宜居城市的具体举措。
一、宜居城市的重要性宜居城市不仅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居住环境,也对人们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宜居城市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地方,能够吸引人才、促进创新创业,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宜居城市也能够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和社会凝聚力,为社会和谐稳定发挥积极作用。
二、实现宜居城市的关键因素1. 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宜居城市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建立健全的环境保护制度和政策,推动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
同时,城市规划和建设应注重生态原则,合理规划绿地和公共空间,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2. 基础设施建设与优化。
宜居城市需要拥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包括道路、桥梁、供水供电、通讯等。
同时,城市的基础设施也需要不断优化和升级,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3. 社会公平与包容性。
宜居城市应推动社会公平和包容性,保障居民的基本权益和福利。
政府应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供良好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城市发展的成果。
4. 文化教育与艺术环境。
宜居城市应该拥有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和艺术环境。
城市应注重培养人文素质,加强教育设施建设,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
同时,城市还应鼓励和支持艺术创作和文化活动,丰富居民的精神生活。
5. 经济发展与就业机会。
宜居城市需要有健康的经济发展和良好的就业机会。
政府应积极引导和扶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吸引投资和创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
三、建设宜居城市的举措1. 制定并落实宜居城市规划。
政府应制定长期规划,明确建设宜居城市的目标和路径,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规划的绩效评估,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
地理因素对城市居民幸福感与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地理因素对城市居民幸福感与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城市作为人类聚居的重要形式,地理因素对城市居民的幸福感与生活满意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理环境的优劣直接决定了居民生活的舒适度、便利性以及与自然环境的亲密性。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几个关键的地理因素来探讨其对城市居民的影响。
首先,气候是一个重要的地理因素。
气候不仅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还对心理健康和生活满意度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气候宜人、四季分明的城市往往能给居民带来愉悦的感受。
比如,四季如春的地中海气候让人们享受到舒适的阳光和温暖的气温,这样的气候也经常和健康、幸福联系在一起。
另一方面,恶劣的气候条件,如极端寒冷、酷暑或频繁的天灾,会影响人们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
其次,自然环境是另一个重要的地理因素。
城市如果拥有自然景观,如湖泊、河流、山脉等,可以提供居民们参与户外活动的机会,增加身心愉悦感。
例如,位于加拿大温哥华的斯坦利公园,依山傍水,拥有丰富的绿地和花园,成为了人们放松身心的理想场所。
相比之下,如同石居一般的城市缺乏自然环境的烘托,使居民与大自然的联系降低,自然景观稀少的城市居民往往对生活感到厌倦和局促。
除了气候和自然环境,交通和基础设施也是决定城市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交通状况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便利的交通系统能够提供居民们流畅的出行体验,使他们节省时间和精力。
相反,交通拥堵、不便利的交通系统会大大降低生活的质量。
有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中国的大城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交通拥堵成为了居民普遍面对的问题,居民们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路上,不仅增加了压力,也降低了对城市的满意度。
最后,社会环境也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地理因素。
社会环境包括社会文化氛围、社会支持网络等。
社会文化氛围指的是城市的文化活跃度、艺术表演和各种文化节庆等。
城市提供了广泛的文化和娱乐活动,能够满足居民的精神和文化需求,增加生活的乐趣和满意度。
而社会支持网络则表明一个城市的凝聚力和社区互助机制。
影响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因素分析
影响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因素分析一、经济因素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如收入水平、就业机会和物价水平等。
首先,较高的收入水平能够提供更多的物质条件,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和提高生活品质。
其次,就业机会的丰富与否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
在就业机会多样化的城市,居民更有机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提高职业发展的机会和薪资水平。
最后,物价水平是影响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物价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居民购买力和日常消费能力。
二、居住环境良好的居住环境对于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这包括宜居的住房条件、住宅小区的配套设施、社区安全等。
首先,宜居的住房条件能够提供居民舒适的生活环境,如通风、采光、安全等方面的要求。
其次,住宅小区的配套设施也能够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
例如,交通、教育、医疗等设施的完善程度,可以提供便利的服务,并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
最后,社区安全是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面之一。
安全的居住环境能让居民放心居住,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三、交通便利程度交通便利程度也是影响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良好的交通网络和便捷的交通出行方式可以减少居民的出行时间和成本,提高生活效率。
例如,方便的公共交通系统能够缓解交通压力,减少交通拥堵,提供快速、时效性和经济性的出行方式。
另外,发达的交通网络还可以促进商业活动、就业机会和文化交流,提升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四、教育与文化资源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与教育与文化资源紧密相关。
优质的教育资源可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机会,提高居民的教育水平和就业竞争力。
例如,高水平的学校和丰富多样的教育培训机构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教育需求,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另外,文化活动的丰富性也能够给居民带来更多的精神享受。
良好的文化环境可以提高居民的综合素质和文化水平,培养居民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提升生活质量。
五、社会服务水平城市社会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一、引言宜居城市是指居民生活质量高、宜人的城市环境。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宜居城市建设成为各级政府关注的热点。
本报告旨在研究中国宜居城市的现状,分析宜居城市的重要因素,并提出提升宜居城市建设的策略。
二、现状分析目前,中国的宜居城市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方面,城市环境逐渐改善,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噪音污染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城市绿化覆盖率逐年提高。
另一方面,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交通出行便利,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然而,宜居城市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城市负担过重、户籍限制、城市规划缺乏科学性等。
三、宜居城市的重要因素1.环境质量环境质量是影响城市宜居程度的重要因素。
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土壤质量等。
近年来,中国加大了对环境保护的力度,环境质量逐步改善。
但仍需进一步加大污染治理力度,降低环境污染程度。
2.公共服务水平公共服务水平是衡量城市宜居性的重要指标。
包括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的覆盖率和质量。
目前,我国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但在一线城市与中小城市、城乡差距还是比较大,需要加大对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服务质量。
3.城市规划与建设城市规划与建设是宜居城市的基础。
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能够使城市的布局更加合理,交通流畅,人们生活更加便利。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四、提升宜居城市建设的策略1.加强环境保护加大环境治理力度,降低空气、水、土壤的污染程度。
促进绿色发展,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建立健全环境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环境问题。
2.加大对公共服务的投入增加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服务质量。
缩小城乡差距,推动一线城市和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
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
3.科学规划城市建设加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合理规划城市布局,提高交通系统的便利性。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城市设计与人居环境打造宜居城市的重要因素
城市设计与人居环境打造宜居城市的重要因素一、引言城市设计是指通过规划和设计手段,创建或改造城市的空间环境,以满足人们对于居住、工作、娱乐等各方面需求的一种综合性行为。
而人居环境则是指人类居住和生活的环境,它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为了打造宜居城市,城市设计和人居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并且相互影响。
本文将从交通规划、绿化环境、社区设施和建筑设计等方面探讨城市设计与人居环境打造宜居城市的重要因素。
二、交通规划良好的交通规划是城市宜居环境的基础,可以提高居民的出行便利性和交通效率。
首先,合理的道路布局和规划可以缓解交通拥堵问题,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率。
其次,发展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统,如地铁、轻轨、公交等,可以减少私家车使用,降低空气污染和噪音污染。
此外,城市设计还应考虑行人和非机动车辆的便利性,增设人行道、非机动车道,提供便捷的步行和骑行环境。
三、绿化环境绿化环境是城市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休闲场所。
首先,合理规划绿地和公园,增加绿地覆盖率,可以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减少高温区域的热岛效应。
其次,绿化环境还可以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增加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此外,城市设计还要注重保护和恢复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避免破坏自然环境。
四、社区设施城市设计也应考虑到社区设施的规划和布局,以提高居民的生活便利性和满意度。
首先,以社区为单位规划公共设施,如学校、医院、商场等,使其与居民居住地相互便利。
其次,社区还应规划娱乐设施,如运动场、图书馆、剧院等,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
此外,社区规划还要注重社交空间的设计,提供休闲广场和公共活动场所,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五、建筑设计良好的建筑设计是城市宜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居民的居住舒适度和生活品质。
首先,建筑设计要注重居住空间的开放性和通透性,使室内空间与外部环境相连,提供良好的采光和通风条件。
其次,建筑设计要注重低碳环保原则,采用节能材料和技术,减少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
城市绿化打造宜居城市的必要条件
城市绿化打造宜居城市的必要条件城市绿化是当今城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和生态挑战。
城市绿化既是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打造宜居城市的必要条件。
本文将探讨城市绿化的必要性以及其塑造宜居城市的关键因素。
一、城市绿化的必要性1.1 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城市绿化可以降低城市地表温度,减轻城市的热岛效应,改善城市的气候环境。
绿色植被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较强,可有效地降低城市的气温,并吸收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改善空气质量。
1.2 保护生态环境城市绿化不仅可以提供生态系统服务,还能够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
绿化可以增加城市的绿色空间,为城市引入天然氧吧,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同时,良好的绿化环境也有助于保护和维持城市的生物多样性。
1.3 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城市绿化可以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绿化环境可以给人们带来心理舒适感和精神愉悦感,有利于缓解城市生活的压力。
此外,城市中的绿地还为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场所,促进身心健康,增加社交互动。
二、城市绿化打造宜居城市的关键因素2.1 种植适应当地气候的植物城市绿化的关键在于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植物进行种植。
植物的生长能力和抗逆能力直接影响城市绿化的效果。
合理选择植物种类,栽种适应性强、抗病虫害能力较强的品种,有助于提高绿化的成活率和绿化质量。
2.2 科学合理规划绿地布局城市绿化需要遵循科学合理的规划原则,合理布局绿地。
绿地的分布应均衡,覆盖面积应适度,以满足城市居民对自然环境的需求。
同时,不同功能的绿地应相互串联,形成绿化网络,便于居民的利用和交通便捷。
2.3 加强管理和维护城市绿化需要加强后期管理和维护工作,确保绿地的持续健康发展。
及时修剪、浇水、施肥等保护措施,保证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加强绿地环境的监测,及时处理病虫害和其他异常情况,确保绿地的生态功能和美化效果。
2.4 提倡公众参与,培养环保意识城市绿化需要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提倡公众参与城市绿化的行动。
宜居调研报告
宜居调研报告宜居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宜居环境是一个城市吸引人才、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为了了解某城市的宜居程度和需要改进的方面,我们对该城市进行了宜居环境的调研与分析。
二、调研目的1.了解城市居民对宜居环境的需求和期望;2.评估城市的宜居程度;3.找出城市的优势和需要改进的方面;4.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
我们制定了相关的问卷,并在城市中的不同社区进行了发放和收集。
同时,我们还走访了城市的主要景点和住宅区,进行了对比和观察。
四、调研结果1.居民对宜居环境的需求和期望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居民对宜居环境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基础设施:居民普遍希望城市能够改善交通、供水、供电和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2)教育医疗:居民希望城市能够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改善学校和医院的设施和服务质量;(3)环境保护:居民关注城市环境的污染状况,希望加强环保工作,减少废气和噪音的排放;(4)安全保障:居民关注社会治安状况,希望加强公共安全管理,提高社会治安水平。
2.城市的宜居程度评估通过实地考察和对比,我们对城市的宜居程度进行了评估。
结果显示,该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整体宜居程度较高。
然而,在环境保护和公共安全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和改进。
3.城市的优势和需要改进的方面通过调研,我们找出了该城市的一些优势和需要改进的方面:(1)优势:该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交通便利,公共服务设施齐全,居民生活水平较高。
(2)需要改进的方面:该城市的环境保护工作还不够到位,空气和水质污染问题较为严重;公共安全管理亟待加强,社会治安形势不容乐观。
五、改进建议基于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了以下改进建议:(1)加强环境保护:加大对工业企业的环保监管,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加强城市绿化和垃圾处理工作,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和环境整洁度。
公共空间如何成为城市宜居性的重要因素
公共空间如何成为城市宜居性的重要因素在当今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的时代,城市宜居性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而公共空间,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城市的宜居性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公共空间,简单来说,是指城市中供公众自由使用和活动的区域,如公园、广场、街道、河岸等。
这些空间不仅是城市的物理存在,更是人们社交、休闲、娱乐和文化交流的场所。
首先,公共空间为居民提供了休闲和娱乐的机会。
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之余,人们需要有地方能够放松身心。
一个美丽宜人的公园可以让人们散步、跑步、野餐,享受大自然的美景和清新空气。
广场上则可以举办各种文化活动、演出,吸引人们聚集在一起,丰富业余生活。
街道两旁的座椅和绿化,为行人提供了短暂休憩的场所,使他们在行走中也能感受到舒适和惬意。
其次,公共空间促进了社交互动和社区凝聚力的形成。
在公共空间中,人们有机会结识不同背景的人,交流思想,分享经验。
孩子们在公园中一起玩耍,结交新朋友;老年人在广场上聊天、下棋,增进邻里之间的感情。
这种社交互动有助于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增强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使城市更具人文关怀。
再者,公共空间对于城市的生态环境有着积极的影响。
树木、草地和水体等自然元素在公共空间中的存在,能够改善空气质量,调节城市气候,减少噪音污染。
它们还能吸收雨水,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降低洪水风险。
此外,公共空间中的生态景观还为城市中的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地,增加了生物多样性,使城市生态系统更加平衡和稳定。
公共空间的设计和规划也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宜居性。
一个好的公共空间应该具有良好的可达性,方便居民到达。
它应该与周边的建筑和交通设施有机结合,形成一个连贯的整体。
同时,公共空间的布局要合理,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例如,为儿童设置专门的游乐区,为残疾人提供无障碍设施等。
此外,公共空间的安全性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人们只有在感到安全的情况下,才会放心地在公共空间中活动。
这就需要加强治安管理,增加照明设施,确保公共空间的秩序良好。
宜居城市的标准
宜居城市的标准
宜居城市是指人们在城市中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环境和条件都较好,能够满足
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并且能够提供良好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宜居城市的标准是多方面的,包括环境质量、基础设施、社会治理、文化氛围等方面。
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来探讨宜居城市的标准。
首先,环境质量是衡量一个城市宜居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
这包括空气质量、
水质情况、垃圾处理、绿化覆盖率等多个方面。
宜居城市应该有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资源,有效的垃圾处理系统以及良好的绿化环境。
这些都是人们生活所必需的,也是城市宜居的基本保障。
其次,基础设施的完善也是衡量宜居城市的重要标准之一。
包括交通便利、医
疗教育资源、住房条件等方面。
宜居城市应该有便捷的交通网络,充足的医疗教育资源以及合理的住房条件。
这些都是人们生活所需的基本条件,也是城市宜居的重要保障。
另外,社会治理的有效性也是衡量宜居城市的标准之一。
包括公共安全、社会
秩序、政府服务等方面。
宜居城市应该有良好的公共安全环境,稳定的社会秩序以及高效的政府服务。
这些都是城市宜居的重要保障。
最后,文化氛围的浓厚也是衡量宜居城市的标准之一。
包括文化活动、历史遗迹、艺术氛围等方面。
宜居城市应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悠久的历史遗迹以及浓厚的艺术氛围。
这些都是城市宜居的重要保障。
总的来说,宜居城市的标准是多方面的,需要在环境质量、基础设施、社会治理、文化氛围等方面都要做到较好,才能真正成为宜居城市。
希望各个城市都能够努力提升自身的宜居程度,为市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条件。
人文环境与城市宜居性的关系与实践研究
人文环境与城市宜居性的关系与实践研究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宜居性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很多城市着眼于改善城市居住环境,提高城市宜居性。
而城市宜居性不仅仅与城市的基础设施有关,也与人文环境密不可分。
本文就探讨人文环境与城市宜居性的关系,并介绍一些有关人文环境的实践研究。
人文环境是指城市所呈现的文化和艺术环境,包括历史遗迹、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音乐馆、剧院等公共设施以及城市公园、街头艺术、文化节庆等。
人文环境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居民的文化生活水平,也能塑造城市的形象和特色,使城市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
同时,人文环境也能够提高城市居住者的身心健康水平,促进他们的社会参与。
人文环境与城市宜居性的紧密联系,首先表现在人文环境是城市宜居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的宜居性除了要保障基本的生存需求外,也要使城市居民在精神上得到满足。
人文环境是创造引人入胜、充满魅力、让人舒适的城市空间的重要元素。
其次,人文环境也为城市居住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根据相关研究,文化和艺术活动能够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振兴当地经济。
一个充满文化元素和历史痕迹的城市不仅能够吸引旅游者,也能够吸引各种类型的创意人才,进一步促进城市的发展。
那么,如何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呢?前期规划和政策制定至关重要。
人文环境建设要有全局思考和宏观谋划,政府要加强对其投入和管理。
一些有代表性的世界级城市也积极投入人文环境建设,例如法国巴黎、英国伦敦、意大利罗马等。
这些城市注重维护历史文物,积极推广独特的文化及流行元素,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各类人才。
除了政府的支持外,居民的积极参与也是构建良好人文环境的关键。
居民主动参与城市建设、保护文化遗产和推广文学创作等活动,也能够提高城市文化素养和认同感,改善人与城市的关系。
因此,政府应当注重市民的文化教育和人文素养培养,通过大众文化教育和公共文化活动,使市民更具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从而加强自身的文化软实力。
另外,市民在日常行为中也能够为人文环境的建设做出贡献。
成都的宜居性的相关分析 数学建模
成都的宜居性的相关分析摘要宜居城市最早是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
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城市问题, 人口膨胀、环境污染、资源紧缺、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城市特色遗失等,严重的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而提出来的。
城市问题日益凸显,我们将面临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压力,而建设宜居城市,改善人民生活环境,合理构建城市生态体系,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无疑为解决城市问题提供了一种合理的参考模式和切实可行的建设思路。
而近年来成都市的发展不断加快,经济实力和综合影响力不断加强,人均收入不断提高。
随之而来的还有经济发展带来的诸多矛盾,如城市环境不断下降,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
在这种形势下,成都市却屡获“宜居城市”的称号,对此,针对各方的质疑,我们展开了成都是否是一座宜居城市的相关分析,同时探讨哪些因素对成都的宜居性影响最大。
通过阅读大量有关宜居城市的相关文献和资料,对国内外宜居城市研究的学习,对宜居城市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成都市自身的城市特点,从城市经济、社会、居民生活和环境等方面选取指标,构建了成都市宜居城市评价的指标体系。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系统聚类法,对成都市的宜居性进行了综合的分析,最终得出成都是一座宜居城市的结果。
问题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1)系统分析了国内外宜居城市所具有的相关因素,从中选取一部分指标作为宜居城市的评判标准。
在对国内外对宜居城市研究的学习的基础上,总结出宜居城市判断指标体系选择的原则和依据,根据研究对象成都市的自身特点制定出适合成都市宜居城市评价的指标体系。
对于所需要的数据,我们主要从成都及各城市历年的《统计年鉴》和《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所以所选数据均具有很高的可信度。
考虑到短期的数据不具有代表性,所以选取了成都2002年至2011年数据进行分析,纵向的比较成都历年的各项数据。
得到数据后,我们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来对成都理念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各主要成分的影响指数以及各年的综合宜居指数。
绿色空间建设对城市宜居性有何影响
绿色空间建设对城市宜居性有何影响在当今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的时代,城市宜居性成为了人们越来越关注的焦点。
而绿色空间建设,作为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对城市宜居性产生着深远且多维度的影响。
首先,绿色空间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
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之余,人们需要有能够放松身心的地方。
公园、花园、绿地等绿色空间,成为了人们散步、跑步、野餐、放风筝的好去处。
想象一下,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一家人来到公园,孩子们在草地上嬉笑玩耍,大人们坐在树荫下聊天,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温馨和惬意。
与室内的娱乐场所不同,绿色空间中的休闲活动更能让人亲近大自然,呼吸新鲜空气,感受阳光和微风,从而有效地缓解压力,提升生活的幸福感。
其次,绿色空间有助于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
城市中的工厂、交通等活动会排放大量的污染物,导致空气质量下降。
而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同时还能吸附空气中的灰尘、颗粒物和有害气体,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树木就像城市的“空气过滤器”,一片片的绿地则如同城市的“绿肺”,为居民提供清新、健康的空气。
良好的空气质量对于居民的身体健康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于老人、儿童和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群来说,更是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质量。
再者,绿色空间对城市微气候有着积极的调节作用。
在炎热的夏季,城市中的混凝土和沥青路面会吸收大量的热量,导致气温升高,形成“热岛效应”。
而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将水分蒸发到空气中,增加空气湿度,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
树木的树冠还能提供遮荫,减少阳光直射地面,进一步降低温度。
在寒冷的冬季,绿色空间又能起到一定的防风作用,减轻寒风对城市的侵袭。
这种对微气候的调节,使得城市的气候更加宜人,减少了极端天气对居民生活的不利影响。
此外,绿色空间还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它为各种生物提供了栖息地和食物来源,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城市中的池塘、湿地、树林等绿色空间,成为了鸟类、昆虫、小型哺乳动物等生物的家园。
宜居城市的气候条件研究
宜居城市的气候条件研究宜居城市的气候条件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人们普遍希望居住在一个气候宜人、四季如春的城市。
因此,深入研究和了解影响城市气候宜居性的条件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着重探讨与宜居城市相关的气候条件,并分析对城市宜居性产生影响的关键因素。
1. 气候的温度和湿度宜居城市的气候应该具备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温度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对人们的居住和生活产生不良影响。
一般来说,温暖宜人的气候有助于人们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健康状态。
此外,适度的湿度也对城市的宜居性起着重要作用。
过高或过低的湿度都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困扰,影响他们的健康和舒适感。
2. 气候季节的变化一个宜居的城市应该具备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
四季的交替可以带给人们不同的体验和乐趣。
春暖花开、夏日炎炎、秋高气爽、冬雪皑皑,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景色和氛围。
丰富多样的气候季节变化也能够丰富人们的生活,增加他们的乐趣和满足感。
3. 气候的稳定性稳定的气候条件是宜居城市的重要要素之一。
气候变化过于剧烈会给人们的生活和农业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
例如,频繁的干旱或洪涝灾害会导致粮食减产和生活质量下降。
因此,一个宜居的城市应该具备相对稳定的气候,以保障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4. 气候的清洁度宜居城市的气候应该保持一定的清洁度和质量。
空气污染、水体污染以及噪音污染等都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因此,一个宜居的城市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污染源,保持环境的清洁和健康。
5. 自然环境的保护宜居城市应该注重保护自然环境,保持生态平衡。
城市的气候和环境与其周围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
保护自然环境、增加绿地和树木、减少水泥建筑物的比例等都能够对气候产生积极的影响。
此外,保护自然环境也有利于城市的水源和空气质量的改善。
总结起来,宜居城市的气候条件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涉及到温度、湿度、季节变化、气候的稳定性、清洁度以及自然环境的保护等多个方面。
城市规划者和决策者应该在规划和建设城市的过程中充分考虑这些条件,以打造一个更加宜居和舒适的居住环境。
地理环境对城市生活质量与人居环境的影响与改善
地理环境对城市生活质量与人居环境的影响与改善城市的地理环境是指城市所处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地形、地势、气候等因素对城市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城市的生活质量和人居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提供了改善城市生活质量和人居环境的机遇与挑战。
本文将探讨地理环境对城市的影响及改善措施。
一、地理环境对城市生活质量的影响1. 天然资源:地理环境决定了城市所拥有的天然资源的类型和分布。
资源的丰富与否直接关系到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例如,银行温哥华地处东麓山脉和太平洋之间,拥有丰富的水源和特殊的气候条件,为居民提供了独特的生活环境和丰富的自然景观。
2. 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对城市的气候条件有直接影响。
气候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居民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舒适度。
例如,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的新加坡,由于常年高温潮湿,容易产生大量的热带疾病和不适宜居住的条件。
3. 地形地势:地形地势对城市的交通、建筑布局等方面造成直接影响。
如山地地区交通不便、阻碍了城市的发展,平原地区则更有利于城市的畅通和布局的合理性。
4. 自然灾害:地理环境还决定了城市所处的自然灾害的频率和程度。
例如,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的日本,频繁遭受地震和海啸的袭击,给居民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二、改善城市生活质量与人居环境的措施1. 合理规划城市布局:通过科学规划土地利用、合理分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可以改善城市的交通状况和居住环境,并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各个功能区域的布局合理,既能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也能提供便利的就业和商业环境。
2. 促进生态环保:注重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通过建设绿色公园、植树造林和推广绿色出行等方式,减少尾气排放和噪声污染,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提高人居环境的舒适度。
3. 加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通过加强城市的抗震、防洪、防台风等建设,提高城市的自然灾害防范能力,减少灾害对居民的影响。
同时,通过建设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加强对灾后重建的规划和管理,为灾区居民提供更安全、便利的居住条件。
城市规划:创建宜居城市的重要考虑因素
城市规划:创建宜居城市的重要考虑因素1. 引言1.1 概述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进行全面、系统地设计和管理,以达到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和解决城市化带来的各种挑战的目标。
宜居城市的创建是城市规划的核心目标之一,旨在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高品质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并与自然环境保持平衡。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探讨城市规划对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和解决城市化带来挑战的重要性。
接着,文章将介绍创建宜居城市所需考虑的要素与指标,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与配套服务、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以及社会文化与公共安全等方面。
随后,文章将详细讨论三个重要考虑因素:人口规模和密度控制、交通流动和道路网络优化以及环境保护与绿色建筑。
最后,在结论部分对本文主要观点进行总结,并强调了城市规划在宜居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城市规划对于创建宜居城市的重要考虑因素,并提供相关的指导原则和建议。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如何在规划和设计城市时平衡人口增长与土地利用、交通流动与道路网络优化、环境保护与绿色建筑等各个方面,以实现一个更加宜居、可持续和美丽的城市。
注意:该回答使用普通文本格式回答,请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2. 城市规划的重要性2.1 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城市规划在创建宜居城市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可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首先,城市规划可以确保不同社区内部设施和服务的均衡分布,使居民能够便利地获得基本的生活需求,如医疗、教育、购物和休闲等。
其次,科学而有效的城市规划还可以优化交通状况,减少拥堵和交通事故的发生,提供便捷可靠的交通网络系统,使居民出行更加方便快捷。
此外,城市规划还可以创建多功能公共空间和设施,并鼓励社会互动与融合,促进居民之间的联系与共享资源。
2.2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对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良好的城市规划可以确保资源利用的高效性和环境保护之间取得平衡。
中国气候宜居城市评价指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国气候宜居城市评价指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气候宜居城市是指在人类居住、工作和生活方面具备较好条件的城市。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广阔领土和丰富自然资源的国家,拥有多样的气候类型和地理特征。
这些因素使得中国的城市宜居性评价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因此,评价中国气候宜居城市所需的指标也随之多样。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气候宜居城市评价中的关键指标。
通过对空气质量、水质与供水以及城市绿化与生态环境等影响城市宜居性的因素进行评估,我们可以全面了解一个城市的环境质量。
在中国,空气质量是最为人关注的问题之一。
大气污染、细颗粒物和有害物质的排放对于城市居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因此,评估一个城市的空气质量是评价其宜居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水质与供水也是一个城市宜居性的重要方面。
清洁的饮用水和良好的供水系统对于居民的健康和生活必不可少。
城市的供水能力、水源保护和水质监测等因素需要作为评价城市宜居性的重要指标。
除了空气和水质,城市绿化与生态环境也是评价一个城市宜居性的重要方面。
城市绿化可以提供良好的空气质量、美化城市环境以及提供休闲和娱乐场所。
良好的生态环境也能带来更多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对于居民的精神和身体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评价中国气候宜居城市的指标需要从多个方面综合考虑。
空气质量、水质与供水以及城市绿化与生态环境等因素将在本文后续章节进行详细分析和讨论。
通过深入研究和评估,我们可以为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提供有益的建议和决策依据。
同时,本文也要说明研究的局限性和进一步研究的意义,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对整篇文章的组织框架进行介绍,让读者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具体而言,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部分内容:本文主要围绕中国气候宜居城市评价指标展开讨论,总体上可分为引言、正文、评价指标和结论四个部分。
引言部分首先对文章的背景和意义进行概述,说明宜居城市评价指标在中国气候条件下的重要性。
为什么一些地区比其他地区更容易拥有宜居的城市环境?
为什么一些地区比其他地区更容易拥有宜居的城市环境?1. 自然环境优越在城市宜居性方面,自然环境是一个关键因素。
有些地区在自然条件方面更加优越,比如气候温和、空气湿润、植被繁茂等。
这些自然条件能够为城市提供更好的生态环境,使其更加宜人。
2. 政府对环境的关注程度政府对环境的关注程度也会影响城市的宜居性。
一些地区的政府十分注重环保和城市美化,会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比如加强城市环保建设、改造老旧小区、推进垃圾分类等。
3. 经济发展水平高经济发展水平也是影响城市宜居性的因素之一。
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城市的设施、服务等方面得到了不断的升级和完善。
例如,这些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统发达、医疗水平高、文化教育设施完备等,都能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宜居性。
4. 社会文化氛围良好一些地区的社会文化氛围也能影响城市的宜居性。
文化素质高、文艺氛围浓厚的城市会吸引很多人前来生活,从而使城市更加宜居。
例如,许多国内外知名的文化名人、艺术爱好者、创意人才等都会聚集在这些城市。
5. 城市规划与建设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也对城市宜居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些地区对城市规划和建设十分重视,着眼于把城市打造成为宜居的环境。
例如,这些城市的道路宽敞、绿化带广阔、建筑设计与风格独特等,都让城市变得更加舒适和宜居。
总之,城市宜居性是一个综合性问题,需要各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
不同地区的城市优势和劣势不同,因此研究不同城市的宜居性差异是十分必要的。
希望各地政府和社会各界能够共同致力于城市的宜居化建设,为市民创造更加健康、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
宜居城市的判别标准
宜居城市的判别标准建设宜居城市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社会文化方面,都需要城市的良好环境作为承载。
如何评判一个城市是否宜居?下面就从多个方面来讨论一个宜居城市的判别标准。
一、空气质量空气质量是评判城市宜居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人口增长、工业发展以及交通量增大,很多城市的空气质量逐渐下降。
一个宜居城市应该是空气质量好的城市,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要低于标准限制值。
同时,城市规划应该合理,空气流通顺畅,绿化率高,这些都能提升城市的宜居水平。
二、水资源水资源是城市生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供水起着重要作用。
一个宜居城市的水质应该得到有效保障,常年有稳定的供水,水质符合标准。
此外,城市排水的处理和回收要科学有效,能够避免污染环境。
三、垃圾处理垃圾处理也是衡量宜居城市的一个重要标准之一。
城市的垃圾处理应该符合环保要求,垃圾要得到分类、及时、有效的处理。
城市可以采用生物降解、焚烧、回收等多种方式来处理,这些举措不仅能解决城市垃圾问题,还能降低环境污染。
四、基础设施完善基础设施是城市运行的骨干,它不仅关系到居民的基本生活,还关系到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转。
一个宜居城市的基础设施要完善,包括公共交通、水电气网、道路交通、医院学校等设施都应该规划到位。
同时,交通状况也应该方便快捷,避免出现堵车现象。
五、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城市宜居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个宜居城市应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包括公园绿地、湖泊河流、山林等自然景观资源。
一个宜居城市应该重视保护自然资源,避免过度开发,壮大自然生态系统。
六、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是城市宜居的一大标志。
城市社会文化环境要和谐健康,要鼓励大众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志愿服务等活动中来,打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同时,城市也要有多元化的文化活动、博物馆、画廊、剧院等设施让人们享受到高品质的文化生活。
七、居民生活品质居民的生活品质是衡量城市宜居的一个重要标准。
一个宜居城市应该能够提供多元化的生活体验,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居民的需求。
世界宜居城市评判标准
世界宜居城市评判标准世界宜居城市评判标准通常是由各种国际组织、调查机构和专业媒体制定的,以评估城市的生活质量和宜居性。
这些标准可以根据不同的机构和研究方法而有所不同,但通常包括以下一些主要方面:1.安全性:城市的安全性是一个重要的评判标准,包括犯罪率、社会不安定因素和自然灾害的风险。
2.住房:住房成本、住房供应、住房质量和住房政策等因素对城市的宜居性有重要影响。
3.教育:教育系统的质量、教育资源的可获得性和学校的数量等因素对城市的宜居性具有影响。
4.医疗保健:医疗保健设施的质量、可获得性和医疗保健服务的覆盖率都是评估城市宜居性的重要因素。
5.文化和娱乐:城市的文化活动、娱乐设施、艺术和文化场所对居民的生活质量有积极影响。
6.环境质量:城市的空气质量、水质、绿化率和环境保护措施对宜居性有影响。
7.基础设施:城市的基础设施,如交通、能源供应、通信和供水系统,对宜居性具有关键性作用。
8.交通和交通流畅度:交通系统的效率、交通拥堵情况和可持续交通选项都是重要因素。
9.就业机会:城市的经济活力、就业率和职业机会对城市的宜居性产生影响。
10.社会互动和社交因素:城市的社交互动机会、社会融合和社区关系对居民的幸福感和宜居性有影响。
11.政府效能:城市政府的效能、政府服务质量和城市治理对城市的宜居性产生影响。
12.成本生活:城市的生活成本、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率对城市的宜居性有影响。
13.多元化和包容性:城市的文化多元性、包容性政策和社会平等对宜居性产生影响。
不同的调查机构和研究组织可能会将上述因素结合起来,使用各种方法和权重来评估城市的宜居性。
最著名的城市宜居性排名包括全球宜居城市指数(Global Liveability Index)、蒙克雷大学全球最宜居城市排名(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s Global Liveability Ranking)和穆尔西国际宜居性调查(Mercer's Quality of Living Survey)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宜居性影响因素探析
2017-07-20
摘要:近年来关于城市宜居性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是用主观指标对城市宜居性进行评价的并不是很多。
基于此,笔者以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城市群为研究对象,试图建立主观性的评价指标。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共发放问卷700份,对数据进行整理,运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进行宜居性评价,得出影响城市宜居性的主要因素。
结果表明城市规划、社会环境、城市住房、交通状况、经济条件是影响城市宜居性的重要因素。
关键字:宜居城市主成分分析评价指标体系满意度一、引言城市宜居性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简・雅各布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他在该著作中第一次对城市的宜居性提出质疑和探索,呼吁创建更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
历经30年的探索,到90年代,经济的迅猛发展、人类需求的不断膨胀,使得生态环境遭到了巨大的破坏,人类的居住环境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这时人们开始反思城市宜居性这一话题提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近年来国外对于宜居性的研究异常活跃,如:英国《经济学家》咨询集团智库信息部,关于世界宜居城市调查评估备受全球关注。
德国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以及德国本土著名杂志《焦点》每年都会对德国的各大城市进行宜居性的评价,得出“宜居城市排行榜”。
美国杂志Money Magazine 每年都会进行一次全美国最好住处的年度评选。
在我国,宜居城市理论是由两院院士吴良镛教授等学者其著作《人居环境科学导论》系统地介绍了人居环境科学兴起、发展与主要理论方法。
之后对于宜居性的研究越来越多。
有学者对人居环境的内涵、评价方法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建立了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具体城市为例,探讨了人居环境的变化的机制等。
还有学者分别对人居环境评价的理论、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分别以杭州、南京和北京为例做了实证分析工作。
但是,宜居性评价仍然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任务。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评价方法(一)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与建立是准确评价城市群宜居性的`关键因素,因此,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与建立显得尤为重要。
另外,由于地区的差异性,评价指标体系也必须因地区而异,不能照搬前人的研究成果,这样可能会造成评价结果的误差。
一般遵循四个原则:全面性、层次性、可比性和针对性。
由于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城市群,即涿州市、涞水县、涿鹿县、怀来县、赤城县、丰宁县、滦平县、三河市、大厂县、香河县、广阳区、安次区、固安县13县,所以在指标的筛选与建立过程中,除了参考其他相关文献资料外,还考虑到了当地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了指标的筛选。
评价指标体系共有9个评价维度,分别是经济条件、城市规划、社会环境、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公共卫生、政治文明、城市住房、交通状况,二级指标下分别设有三级指标,详见表1。
(二)评价方法大多数关于宜居性的研究都是从定量的角度进行分析的,但是城市的宜居性是由居民的主观感受来决定,所以建立主观的评价指标才能更加准确的评价城市是否宜居。
主观评价数据的获取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共发放1000份问卷,收回792份问卷,有效问卷743份,有效率为93.8%。
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该量表由一组陈述为“非常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非常满意”五种
回答,分别记为5、4、3、2、1,每个被调查者的态度总分就是他对各道题的回答所得分数的加总,这一总分可说明他的态度强弱或他在这一量表上的不同状态。
三、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城市群宜居性进行满意度评价本文运用SPSS17.0进行主成分分析,所得碎石图如图1所示。
可知,提取主成分因子是13个,特征值均大于1,它们对累积方差的贡献达76.995%。
通过旋转荷载矩阵可知,第一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14.410%,当地物价水平、购物的便利性、就医的方便程度、出行的便捷程度、治安状况、基础设施建设状况、基础设施的维护状况、社会福利状况、社会养老保险状况、邻里关系状况、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人居住房面积、社区物业服务、公交车乘车环境在第一主成分上有较高的载荷,说明第一主成分可以说明这些指标。
由此可知,城市规划、社会环境、城市住房、交通状况、经济条件是影响城市宜居性的重要因素。
第二主成分方差贡献率为11.129%,居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政务公开情况、民主监督情况、对国家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行政机关的办事效率、到市中心的便利程度在第二主成分上有较高的载荷,说明第二主成分可以说明这些指标。
由此可知,政治文明、人文环境是影响城市宜居的次要因素。
就业机会、子女教育状况、生活用水和饮用水在第三主成分上有较高的载荷,说明第三主成分可以说明这些指标;居住环境安静程度、垃圾处理状况、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情况、食品安全状况在第四主成分上有较高的载荷,说明第四主成分可以说明这些指标。
由此可见,公共卫生、自然环境对城市宜居性的影响较小。
第五到第十三主要体现在目前的收入状况、文化、社区氛围、街区特色、空气质量状况、娱乐的便利程度、小区绿化状况在第六主成分上有较高的载荷、收入分配状况、社会医疗保险状况、交通拥堵情况、停车位和收费的情况、出门乘车的便利程度、住房品质状况、当地经济发展潜力。
四、结语建设宜居的城市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因此需要我们在建设宜居城市的过程中制定长期的保障体制。
本文中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涵盖了社会、人文、自然、交通、政治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是一个相对较全面的评价指标,并通过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城市群进行了宜居性评价,得出影响城市宜居性的主要因素。
对于影响宜居城市的主要因素要重点发展,次要的因素也应该做出更多的努力。
在今后的城市建设中要更加注重城市规划的建设,以及社会环境的建设,比如人文环境、交通状况、自然环境,为建设宜居的城市群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①张文忠. 宜居城市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07,169(3):30-34 ②张文忠. 城市内部居住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方法[J].地理科学,2007,7(1):17-23 ③Xiaozhan Wang. The 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livable rural areas in China―by the case of rural areas in Henan Province[J].Agriculture and Agricultural Science Procedia 2010,(1):456-461 ④李虹颖,张安明.宜居城市的主成分分析与评价――以重庆市主城九区为例[J].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4):322-325 ⑤李业锦,张文忠.宜居城市的理论基础和评价研究进展[J].北京地理科学进展.2008(5):101-109 ⑥谌丽,张文忠,李业锦.大连居民的城市宜居性评价[J].地理学报.2008,63(10):1022-1030 ⑦ 李丽萍,吴祥裕.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7,(1):16-21 ⑧李嘉菲,李雪铭.城市宜居性居民满意度评价――以大连市为例[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8,20(4):77-82
〔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城市群宜居性评价及建设途径研究”(项目编号:HB11GL054)阶段性成果;研究还受到以下项目的支持: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TJSR11-032);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G2011202184)〕(牟玲玲,1979年生,山东人,河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工程管理。
王宏伟,1986年生,河北人,河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研究生。
研究方向:技术经济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