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卡病毒
寨卡病毒病(Zika Virus)
鉴别诊断
➢ 主要与登革热、基孔肯雅热进行鉴别诊断。 ➢ 其他:与西尼罗热、黄热病、微小病毒、
风疹、麻疹、肠道病毒、立克次体病等相 鉴别。
鉴别诊断(登革热)
➢ 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分Ⅰ~Ⅳ型。 ➢ 主要通过白纹伊蚊或埃及伊蚊叮咬后传播。 ➢ 约有一半世界人口面临登革热的危险。
全球每年可能有5000万至1亿登革热感染病例。
流行病学
➢ 传染源
患者、隐性感染者和寨卡病毒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 是可能的传染源
➢ 传播途径
最主要的途径:伊蚊叮咬。
• 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白纹伊蚊、非洲伊蚊和黄头伊蚊也 可传播该病毒。
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和分娩时感染。 罕见血源传播和性传播。
➢ 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 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人可能对再次感染具有免疫力。
埃及伊纹
白纹伊纹
脚上都有黑白相间 的条纹称为花斑蚊
胸部背侧 有一对弯 曲的白线, 中间有两 条纵形白 线
胸部背面有 一条白线
就行病学
➢ 我国有与传播寨卡病毒有关的伊蚊种类主要为埃 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其中埃及伊蚊主要分布于海 南省、广东省雷州半岛以及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 德宏州、临沧市等地区;白纹伊蚊则广泛分布于 我国河北、山西、陕西以南广大区域。
临床表现:难以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发热、皮疹、 关节痛或结膜炎等。
➢ 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且寨卡病毒IgM抗体检测阳性。
诊断
➢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符 合以下之一者:
寨卡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分离出寨卡病毒。 恢复期血清寨卡病毒中和抗体滴度较急性期呈
4倍以上升高或阴性转为阳性,同时排除登革 热病毒、黄热病病毒感染。
鉴别诊断(基孔肯雅热)
寨卡病毒
寨卡病毒寨卡(Zika)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自限性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叮咬传播。
一、病原学寨卡病毒是一种蚊媒病毒,于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恒河猴中发现。
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为单股正链RNA病毒,直径40-70nm,有包膜,包含10794个核苷酸,编码3419个氨基酸。
根据基因型别分为非洲型和亚洲型,本次美洲流行的为亚洲型。
寨卡病毒的抵抗力不详,但黄病毒属的病毒一般不耐酸、不耐热。
该病毒可被60℃以上温度、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灭活。
二、流行病学特征(一)传染源寨卡病毒患者、隐性感染者和寨卡病毒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
(二)传播途径1.蚊媒传播:为寨卡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
埃及伊蚊为最重要的媒介,白纹伊蚊、非洲伊蚊、黄头伊蚊等多种伊蚊属蚊虫也可能传播该病毒。
2.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和分娩时感染。
血液传播和性传播:截至目前,已各报告1例可能通过输血传播和性接触传播的病例。
(三)人群易感性包括孕妇在内的各类人群对寨卡病毒普遍易感。
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人可能对再次感染具有免疫力。
三、临床表现寨卡病毒病的潜伏期目前尚不清楚,现有资料提示可能为3-12天。
临床症状包括发热、皮疹(多为斑丘疹)、关节痛、肌肉痛、结膜炎等。
感染寨卡病毒后,约80%的人为隐性感染,仅有20%的人出现上述临床症状,一般持续2-7天后自愈,重症和死亡病例少见。
四、实验室检查(一)一般检查血常规:部分病例可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二)血清学检查1.寨卡病毒IgM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免疫荧光法等进行检测。
2.寨卡病毒中和抗体检测:采用空斑减少中和试验(PRNT)检测血液中和抗体。
应尽量采集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开展检测。
寨卡病毒抗体与同为黄病毒属的登革病毒、黄热病毒和西尼罗病毒抗体等有较强的交叉反应,易于产生假阳性,在诊断时应注意鉴别。
(三)病原学检查1.病毒核酸检测:采用荧光定量RT-PCR检测寨卡病毒。
新发传染病介绍
新发传染病介绍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传染病的传播速度和范围也越来越大。
不时有新的传染病被发现,给人类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威胁。
本文将介绍一些近年来新发传染病,并提出预防措施。
一、寨卡病毒感染寨卡病毒感染是一种由寨卡病毒引起的疾病,起源于非洲,之后迅速传播到美洲和亚洲。
该病毒通过蚊虫叮咬传播,感染后主要症状包括发热、皮疹、肌肉疼痛等。
尤其对孕妇来说,感染寨卡病毒可能导致胎儿小头症等严重后果。
为预防寨卡病毒感染,应加强蚊虫控制,避免蚊虫叮咬,在疫情高发地区的孕妇尤其要注意个人保护。
二、埃博拉病毒感染埃博拉病毒感染是一种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严重传染病,起源于西非。
该病毒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体液传播,感染后的潜伏期为2到21天。
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出血、肌肉疼痛等。
埃博拉病毒感染的病死率较高,预防措施包括加强个人防护、确保安全的医疗设施和医护人员的培训,以及对可能被感染的人进行隔离。
三、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感染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感染是一种由冠状病毒引起的疾病,最早在沙特阿拉伯等中东国家被发现。
该病毒主要通过与患者密切接触传播,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呼吸困难、肌肉疼痛等。
虽然MERS的传染性相对较低,但病死率较高,近年来也有少量的病例在亚洲等地出现。
为预防MERS感染,应加强个人卫生习惯,避免与有症状的患者密切接触,并及时寻求医疗帮助。
四、斑疹伤寒感染斑疹伤寒是一种由斑疹伤寒双歧杆菌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食物或水源污染传播。
感染者主要症状为持续高热、全身不适、皮肤出现斑疹等。
斑疹伤寒感染的严重程度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但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会引发严重并发症。
为预防斑疹伤寒感染,应注意食品卫生,充分煮沸或消毒饮用水,避免食用未熟或受污染的食物。
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是近年来全球性关注的新发传染病。
它是一种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最早报告于中国的武汉。
该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感染后可引起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
zika的总结
寨卡病毒Zika起源: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发现,并命名为“寨卡病毒(zika)”;1952年,乌干达及坦桑尼亚发现人感染寨卡病毒;2007年,首次发现寨卡病毒在亚非大陆以外传播;2013年,法属波利尼西亚发生寨卡病毒爆发;2015年以前,爆发疫情主要分布在非洲、东南亚和太平洋岛国;2015年5月,巴西发现首例确诊寨卡病例。
【1】生物学特征:形态结构:寨卡病毒属于黄病毒科(Flavivridae)黄病毒属(Flavivrus),病毒颗粒呈球状,有包膜,包覆E蛋白和M蛋白,直径约40~70nm,表面蛋白呈20面体立体对称。
主要存在非洲型和亚洲型两个亚型。
图1.基因组:寨卡病毒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基因组长约10.8kb,含一条单一开放读码框,病毒蛋白由一个单一的多蛋白前体,经宿主蛋白酶和病毒蛋白酶切而成,包括3个结构蛋白(C、prM/M、E)和7个非结构蛋白(NS1、NS2A、NS2B、NS3、NS4A、NS4B、NS5),结构蛋白位于氨基端,非结构蛋白位于羧基段,具有丝氨酸蛋白酶、RNA解旋酶和RNA依赖RNA聚合酶(RdRP)功能。
其中,衣壳蛋白和单股正链RNA基因组构成20面体对称的核衣壳,外层脂质包膜。
图2.基因复制:寨卡病毒的繁殖周期与已知的其他黄病毒一致。
病毒通过包膜蛋白诱导的内吞作用附着于宿主细胞膜受体。
病毒膜与内吞膜融合,病毒的ssRNA 释放至宿主细胞的细胞质内,翻译为多聚蛋白,随后裂解,形成病毒组装所需的结构和非结构蛋白。
基因复制发生于胞内被称为“细胞质病毒工厂”的内质网,形成dsRNA基因组。
dsRNA基因组转录后形成更多的ssRNA基因组。
在内质网内进行重新合成的新病毒粒子被运送至高尔基体,而后释放至细胞内空间,使新合成的病毒可以感染更多宿主细胞。
培养特征:标本可接种于蚊源细胞(C6/36)或哺乳动物细胞(BHK21、Vero)进行分离培养,乳鼠脑内接种,巨蚊胸内接种亦可用于病毒分离培养。
寨卡病毒的介绍及治疗
寨卡病毒的介绍,治疗以及预防措施一、寨卡病毒的分类、来源及传播范围寨卡病毒属于黄病毒科的虫媒病毒,登革病毒(引起登革热)、西尼罗病毒病(引起脑炎)以及丙肝病毒(引起肝炎)属于同一类病毒,这些病毒的基因组均是一条单股正链RNA病毒,寨卡病毒共有10794个核菅酸,编码包含3419个氨基酸的一个多聚蛋白,该病毒有包膜,直径40~70纳米,主要通过伊蚊叮咬感染和传播,罕见血液传播和性传播。
它最早于1947年在乌干达寨卡森林中的猕猴身上被发现,也因此而得名。
寨卡病毒主要在美洲大部分地区以及非洲、大洋洲等地传播。
寨卡病毒之所以在南美和中美洲迅速传播,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该地区的人群从未接触过寨卡病毒,缺乏免疫力;二是该地区广泛存在传播病毒的虫媒——伊蚊。
由于寨卡病毒与登革病毒的感染途径相似,因此世界卫生组织也警告,凡是在登革热流行的区域。
都有可能大规模暴发寨卡病毒,致使其流行,应引起高度重视。
二、寨卡病毒的危害大部分感染寨卡病毒的人并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然而大约有20%的感染者会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疼痛和结膜炎等症状。
最危险的是在患小头症的婴儿脑部发现该病毒的存在,进一步证明孕妇如果感染寨卡病毒,可能导致新生儿神经发育畸形和小头症,引起儿童智力障碍和痴呆。
三、寨卡病毒的治疗及预防措施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是加强病毒的流行病调查,包括检测寨卡病毒的方法、确切查明病毒感染的人群和地区,以便采取隔离措施,保护孕妇不被感染;其次,是加强病毒学基础研究,查明寨卡病毒引起神经发育畸形和新生儿小头症的原因,并研发有效的治疗药物和高效的预防疫苗,包括DNA疫苗和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
对于个人来说,目前,应避免去有寨卡病毒蔓延的国家和地区旅游,尤其是孕妇,更应该避免。
如果近期必须到有疫情发生的地区,一旦出现发热、皮疹、肌肉关节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其次,还要注意避免被蚊虫叮咬,尤其到了我国的春夏季,在登革热和伊蚊流行的广东、海南、云南等地,还应大力消灭蚊子,切断寨卡病毒传播的媒介,防患于未然。
认识寨卡病毒感染
认识寨卡病毒感染
一、寨卡病毒感染及患病风险
寨卡病毒感染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源于非洲,传染性强,临场表现与登革热类似,目前主要在南美地区流行。
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
此外,无保护措施的性行为也可能感染。
目前该病尚无疫苗,也无特效药物治疗。
在寨卡病毒感染流行地区,人们可能会在被蚊虫叮咬之后传染。
二、典型寨卡病毒感染症状
绝大多数人感染症状很轻,出现发热、皮疹、结膜炎、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及全身乏力等症状,持续时间为2-7天。
寨卡病毒感染可能导致少数人出现神经和自身免疫系统并发症。
孕期感染病毒可能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
三、寨卡病毒疫情波及36个国家和地区
目前发生寨卡病毒本地流行的国家/地区主要分布在美洲、太平洋地区和非洲。
旅行者前往需要注意个人防护。
这些国家/地区分别是:巴西、哥伦比亚、墨西哥、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危地马拉、法属圣马丁、巴拉圭、巴巴多斯、玻利维亚、马提尼亚、法属圭那亚、海地、苏里南、厄瓜多尔、圭亚那、巴拿马、波多黎各、尼加拉瓜、委内瑞拉、库拉索岛、多米尼加共和国、瓜德罗普、美属维尔京群岛、哥斯达黎加、牙买加;美属萨摩亚、萨摩亚、所罗门群岛、新咯里多尼亚、斐济、瓦努拉图、泰国、印尼、马尔代夫、佛得角。
寨卡病毒防控方案
寨卡病毒防控方案简介寨卡病毒(Zika virus)是由寨卡病毒属(Zikavirus)引起的病毒性疾病。
该病毒主要通过蚊子传播,可以引发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等症状。
寨卡病毒的传播范围广泛,已在亚洲、非洲、美洲等地区爆发。
为了控制寨卡病毒的传播,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控方案势在必行。
本文将介绍一种针对寨卡病毒的综合防控方案,包括个人防护措施、蚊虫防控、环境卫生等方面的内容。
个人防护措施个人防护是预防寨卡病毒感染的重要手段,以下是一些个人防护措施的建议:1.增强室内通风,并经常打开窗户,保持空气流通;2.在蚊虫密集的区域或活动场所,穿着长袖衣物和长裤,尽量减少暴露皮肤的机会;3.使用有效的防蚊喷雾或涂抹防蚊霜,特别是在日落和黄昏时段,因为这是蚊虫活动的高峰期;4.在睡觉时使用蚊帐,确保蚊帐完整无虚,以防蚊虫叮咬;5.减少晚间户外活动,以避免蚊虫叮咬的可能性;6.定期检查住所中存在的蚊虫滋生源,及时清除积水、修补门窗缝隙等,以减少蚊虫滋生的环境。
蚊虫防控蚊虫是寨卡病毒传播的主要媒介,蚊虫防控是控制病毒传播的关键。
以下是一些蚊虫防控的建议:1.清除蚊虫滋生源:定期巡视周围环境,清除积水,避免形成蚊虫滋生的条件。
2.使用蚊香、灭蚊液等蚊虫驱避剂:在室内及周围空旷的场所使用蚊香或灭蚊液,以减少蚊虫的数量。
3.蚊帐使用及维护:使用符合标准的蚊帐,并保持其完整无损,确保有效地防止蚊虫叮咬。
4.室内蚊虫防护:使用窗纱、蚊窗等物品,阻止蚊虫进入室内。
5.科学合理使用杀虫剂:如使用杀虫剂应遵循使用说明,正确使用,防止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伤害。
环境卫生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是预防寨卡病毒传播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一些环境卫生方面的建议:1.定期清理和清除废弃物和垃圾,以减少蚊虫滋生的环境。
2.进行定期的室内和室外消毒,以降低病毒的传播风险。
3.加强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包括清洁消毒、修补门窗、清理积水等。
4.提醒民众注意卫生习惯的养成,如勤洗手、合理咳嗽措施等。
近几年常见的传染病疫情
近几年常见的传染病疫情近几年,全球范围内出现了多起常见的传染病疫情,给各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近几年常见的传染病疫情,并探讨相关的原因和应对措施。
一、寨卡病毒疫情近年来,寨卡病毒疫情在全球多个地区爆发。
寨卡病毒主要通过蚊子传播,可以导致胎儿发育异常,特别是在孕妇中引发了广泛的关注。
为了阻断疫情的扩散,各国纷纷采取了措施,包括加强杀虫剂喷洒、消灭滋生蚊子的生境等。
二、埃博拉病毒疫情埃博拉病毒疫情主要在非洲国家暴发,并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
该病毒通过接触感染者的体液而传播,病情严重,死亡率高。
为了控制疫情,各国加强了医疗体系建设和病例的隔离治疗工作,并加强了对外传播的监测和防控。
三、禽流感疫情近年来,禽流感在全球范围内多次爆发,给养殖业和食品安全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禽流感病毒主要通过禽类传播,但也可能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接触进行传播。
针对此类疫情,各国采取了封锁疫区、扑杀禽类、加强家禽养殖管理等一系列措施来控制疫情的扩散。
四、新冠疫情自2019年底以来,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蔓延。
这一疫情被世界卫生组织定名为COVID-19。
这种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感染和死亡。
为了遏制疫情,各国纷纷采取了封锁城市、限制人员流动、提倡戴口罩和个人卫生等一系列措施。
五、艾滋病疫情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传染病。
近年来,艾滋病在全球范围内依然十分严重,并且疫情在一些地区呈现上升趋势。
为了控制艾滋病的传播,各国加强了预防措施和教育宣传,提倡使用安全套,开展艾滋病病毒检测等。
六、登革热疫情登革热是通过蚊子传播的一种疾病,近年来在一些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爆发。
登革热病毒有四种不同的血清型别,感染者在未来的感染中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病情。
为了应对登革热疫情,各国采取了蚊虫控制和公众教育等措施,以减少蚊子滋生和传播。
七、手足口病疫情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寨卡病毒病基础知识与防控
寨卡病毒病防控方案解析
病例监测与管理 1.病例监测与早期发现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发热、皮疹、肌肉关节痛的患者, 应注意理解患者的流行病学史〔流行地区旅行史〕,考虑本 病的可能,并及时采样送检。此外,对于新生儿出现小头畸 形的产妇,如有可疑流行病学史,也需考虑寨卡病毒感染的 可能。
寨卡病毒病热点解读
1.我国首例诊断病例和口岸首例诊断病例 〔1〕2月14日,中国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患者痊愈 出院,此患者34岁,有委内瑞拉旅行史,2月2日从委内瑞拉 出发,途径中国香港,深圳入境,6日承受隔离治疗。 〔2〕质检总局消息,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认,2月12 日从广州白云机场口岸现场检出的发热人员确诊为我国第二 例输入性病例,为口岸首例检出病例。 〔3〕2月16日,深圳皇岗口岸入境人员中发现一例自萨摩亚 归国发热人员,其诊断为我国第三例输入性病例。
应启动应急监测。媒介伊蚊应急监测区域、方法及频次要求 同登革热,可参照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指南中的应急监测进 展。
当有寨卡病毒病病例出现且以疫点为圆心200米半径范围 内布雷图指数或诱蚊诱卵指数≥5、戒备区〔核心区外展200 米半径范围〕≥10时,或布雷图指数或诱蚊诱卵器指数大于 20时,应启动应急媒介伊蚊控制。
世卫称寨卡有潜力成为主要的都市流行病! 目前还很难预测寨卡病毒将来的走势,但这种病毒可能在 美洲与加勒比地区更为广泛的传播。考虑蚊子生存和繁殖环 境扩张,随着北半球气候逐渐转暖,其有潜力成为主要的都 市流行病。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寨卡病毒病热点解读
5.寨卡病毒病会像埃博拉出血热威胁全世界吗? 这两种病毒在传播方式与安康影响方面存在很大不同,埃
恙虫病防治浅说
恙虫病防治浅说恙虫病也称寨卡病毒病,是由感染寨卡病毒的Aedes属蚊子传播的一种病毒性感染病。
目前,恙虫病已经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尤其是在南美洲、中美洲、加勒比地区和东南亚非常普遍。
它通常引起轻微的症状,例如头疼、皮疹、发热和肌肉酸痛。
然而,在妊娠期间得此病时,它会导致胎儿出现异常并可能导致小头畸形(微狐臭)的出现。
因此,恙虫病防治至关重要。
以下是恙虫病防治的一些措施:消灭繁殖地Aedes属蚊子不会繁殖在自来水管和小沟里。
相反,它们喜欢在浅水坑、空罐子、轮胎和花瓶等垃圾堆里繁殖。
在家庭住宅周围,定期清理这些“繁殖场”或放置草叶等物品覆盖,这会减少蚊子的栖息和繁殖地。
使用长效除蚊剂在当前的疫情形势下,使用长效除蚊剂,如氯丙嗪和氯氟沙星杀虫剂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杀虫剂不会仅仅只是驱赶蚊子,而是具有杀死蚊子的能力,从而减少蚊子的数量。
在使用长效除蚊剂时,要按照说明使用,并且尽量避免直接接触。
穿戴适宜衣服穿戴适宜的衣服也是一种重要的防治恙虫病的方式。
长袖、长裤、鞋和袜子可以帮助防止蚊子叮咬,特别是在黄昏和夜晚。
浅色的衣服对蚊子有一定的驱避作用。
避免外出当恙虫病在小区内传播时,尽可能地避免外出。
如果出门,应用长袖、长裤、鞋和袜子等穿着适宜的衣服,配合使用蚊香片或蚊帐等防蚊设施,这些措施一起使用可以有效地防止蚊虫叮咬。
及时察觉症状由于恙虫病的症状与流感非常相似,就算被蚊子叮咬后出现这些症状,也不能确诊。
当你出现发热、头晕等症状时,一定要及时就医。
同时,如果您在临床治疗之前,已确定您是患有恙虫病,您应该待在家里,避免向他人传染该病毒。
以上措施并不是做到所有的人都可以做到,但是只要能做到一些,就可以加入到恙虫病的防治中。
在疫情期间,让我们一起做好防护措施,有助于控制恙虫病的传播,为人民群众的健康生活奉献自己的力量。
什么是寨卡病毒?
什么是寨卡病毒?
寨卡(zika)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
寨卡(zika)病毒是一种蚊媒病毒,所致疾病寨卡病毒病是一种自限性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叮咬传播。
寨卡病毒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恒河猴中发现,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的人体中分离到该病毒。
寨卡病毒病主要在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流行,此后多个国家有散发病例报道。
2007年,首次在西太平洋国家密克罗尼西亚的雅普岛发生寨卡病毒疫情暴发。
2016年1月,巴西寨卡病毒病疫情暴发。
我国于2016年2月9日在江西省发现首例输入性病例。
人们受到感染的伊蚊叮咬之后染上寨卡病毒一一这一蚊虫与传播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和黄热病的蚊子类型相同。
寨卡病毒
寨卡病毒的侵染过程
寨卡病毒属于黄病毒属,其侵染过程 以黄病毒属为例进行说明:首先以皮肤为 起始位点,树突细胞或者表皮角质细胞
为靶细胞,RNA 复制以后,被感染的树突细胞或者淋巴液扩散到淋巴结,然
后进入静脉,进而感染血液组织,导致病毒在体内进一步扩散,在此过程中 淋巴中的巨噬细胞会捕获病毒并启动免疫功能,但由于蚊虫的唾液会使人体 局部免疫失调,从而病毒在体内又得到了复制和扩散
TEXT HERE
休息 补液 对症
4
PART FOUR
寨卡病毒传播
1.传染源和传播媒介
(1)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和 感染赛卡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 该病的可能传染源。
(2)传播媒介:埃及伊蚊为寨卡病毒主要传播媒介,白纹
伊蚊、非洲伊蚊、黄头伊蚊等多种伊蚊属蚊虫也可能传播该
病毒。
寨卡病毒传播
蚊媒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
寨卡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在其蛋白质外壳上一些糖基化的位置, 寨卡病毒呈现出独特的向外突出结构。 对这些位置的研究,有助探明为什么在 大多数病毒无法通过各种生理障碍抵达 脑部组织的情况下,寨卡病毒可穿过这 TEXT HERE 些障碍并导致新生儿小头症。
寨卡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黄病毒科黄病毒属,黄病毒 属包含53个种,其中27种经 蚊传播,12种经蜱传播,14 种病毒传播媒介尚不清楚。 根据血清学抗原特点,黄病 毒可分为血清群和亚群
伊蚊媒介生活周期
发病季节特点
发病季节与当地的媒 介伊蚊季节消长有关,疫 情高峰多出现在夏秋季。 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寨 卡病毒病一年四季均可发 病。
如 何 预 防
如 何 预 防
如 何 预 防
最佳的保护方式就是防止蚊虫叮咬
关于寨卡病毒病,你应该知道这些!
文章来源:科普中国微平台本文资料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寨卡病毒病疫情防控态势简报》(第4期)、《寨卡病毒病知识问答》,由中华预防医学会推荐。
对于寨卡病毒病,下面是你想知道的!1、什么是寨卡病毒病?寨卡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疾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一般症状较轻,2-7天自愈。
2、哪里存在寨卡病毒?寨卡病毒主要在蚊虫数量较多的热带地区传播,于1947年首次在非洲的乌干达恒河猴体内被发现,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的人体中分离出,但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仅在非洲和南亚部分国家发现少量散在病例,直到2007年首次在太平洋岛国密克罗尼西亚联邦雅浦岛出现暴发疫情。
2013年以来,有疫情国家及出现暴发疫情的国家呈增加趋势,特别是2015年以来开始于智利、巴西等国家的寨卡病毒病疫情在美洲地区迅速传播、蔓延,目前已经有20多个美洲国家有本地感染病例,报告输入性病例的国家更多,包括北美的美国、加拿大,欧洲的英国、丹麦、芬兰、德国、意大利、葡萄牙、荷兰、西班牙、瑞典、瑞士等。
3、目前哪些美洲国家有寨卡病毒病的流行?目前美洲地区正在发生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寨卡病毒病流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美洲区办事处信息,截止2016年2月9日,已有26个美洲国家和地区有本地感染病例报告,包括:巴西、哥伦比亚、墨西哥、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危地马拉、法属圣马丁、巴拉圭、巴巴多斯、玻利维亚、马提尼克、法属圭亚那、海地、苏里南、厄瓜多尔、圭亚那、巴拿马、波多黎各、尼加拉瓜、委内瑞拉、库拉索岛、多米尼加、瓜德罗普、美属维京群岛、牙买加、哥斯达黎加。
4、人们是如何感染寨卡病毒的?人们主要通过蚊子叮咬而感染寨卡病毒。
寨卡病毒还可由怀孕的母亲在怀孕或生产过程中传播给胎儿或婴儿,但传播几率尚不清楚。
5、传播寨卡病毒的蚊子是什么样的蚊子,我国有这种蚊子吗?传播寨卡病毒的蚊子主要是伊蚊,伊蚊不但能传播寨卡病毒,它也是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和黄热病的传播媒介。
寨卡病毒病
寨卡病毒病的须知寨卡(Zika)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自限性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叮咬传播。
一、病原学寨卡病毒是一种蚊媒病毒,于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恒河猴中发现。
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为单股正链RNA病毒,直径40-70nm,有包膜,包含10794个核苷酸,编码3419个氨基酸。
根据基因型别分为非洲型和亚洲型,本次美洲流行的为亚洲型。
寨卡病毒的抵抗力不详,但黄病毒属的病毒一般不耐酸、不耐热。
该病毒可被60℃以上温度、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灭活。
二、流行病学特征(一)传染源寨卡病毒患者、隐性感染者和寨卡病毒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
(二)传播途径1.蚊媒传播为寨卡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
埃及伊蚊为最重要的媒介,白纹伊蚊、非洲伊蚊、黄头伊蚊等多种伊蚊属蚊虫也可能传播该病毒。
2.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和分娩时感染。
血液传播和性传播:截至目前,已各报告1例可能通过输血传播和性接触传播的病例。
(三)人群易感性包括孕妇在内的各类人群对寨卡病毒普遍易感。
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人可能对再次感染具有免疫力。
三、临床表现寨卡病毒病的潜伏期目前尚不清楚,现有资料提示可能为3-12天。
临床症状包括发热、皮疹(多为斑丘疹)、关节痛、肌肉痛、结膜炎等。
感染寨卡病毒后,约80%的人为隐性感染,仅有20%的人出现上述临床症状,一般持续2-7天后自愈,重症和死亡病例少见。
四、实验室检查(一)一般检查血常规:部分病例可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二)血清学检查1.寨卡病毒IgM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免疫荧光法等进行检测。
2.寨卡病毒中和抗体检测:采用空斑减少中和试验(PRNT)检测血液中和抗体。
应尽量采集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开展检测。
寨卡病毒抗体与同为黄病毒属的登革病毒、黄热病毒和西尼罗病毒抗体等有较强的交叉反应,易于产生假阳性,在诊断时应注意鉴别。
(三)病原学检查1.病毒核酸检测:采用荧光定量RT-PCR检测寨卡病毒。
寨卡病毒防控方案及诊疗方案解读
监测与报告
建立全面的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并报告寨卡 病毒感染病例,防止疫情扩散。
隔离与检疫
对疑似和确诊病例进行隔离,对接触者进行 检疫,以控制病毒传播。
宣传教育
加强公众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寨卡病毒的 认知和预防意识。
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分享防控经验和资源, 共同应对寨卡病毒威胁。
国际上寨卡病毒感染的治疗案例
和头痛后出现。
皮疹
感染寨卡病毒后,患者可能会 出现皮疹,通常在发热后出现 ,可能出现在全身各个部位。
寨卡病毒感染的诊断方法
病毒检测
通过采集患者的血液、尿液或唾液样本,进行病毒核酸检测或病毒分离培养,以确诊寨卡病毒感染。
抗体检测
通过采集患者的血液样本,检测其中是否存在寨卡病毒抗体,以确定患者是否曾经感染过寨卡病毒。
寨卡病毒感染的治疗方案
休息与护理
01
对于轻微症状的寨卡病毒感染患者,应以休息为主,适当护理,
如补充水分、保持室内通风等。
对症治疗
02
对于发热、头痛、关节痛等症状,可采取对症治疗,如使用解
热镇痛药、消炎药等。
抗病毒治疗
03
对于严重的寨卡病毒感染患者,可以考虑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
治疗。
寨卡病毒的疫苗研究进展
资源调配
国际合作有助于协调资源,确保防 控工作的有效实施。
03
02
技术交流
国际合作促进防控技术的交流与合 作,提高各国应对能力。
政策协调
国际合作有助于协调各国政策,形 成统一的防控策略。
04
05
我国寨卡病毒防控现状与 展望
我国寨卡病毒防控工作的现状
监测与报告系统
我国已建立完善的传染病监测与报告系统, 能够及时发现和报告寨卡病毒感染病例。
最新传染病病种
最新传染病病种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以及人口迁移的增多,新型传染病的出现对全球公共卫生形势产生了新的挑战。
本文将介绍一些最新出现的传染病病种,分别为“COVID-19”、“寨卡病毒”和“白蛉病”。
一、COVID-19COVID-19,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是由SARS-CoV-2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
自2019年12月在中国湖北武汉首次爆发以来,COVID-19迅速在全球范围内传播。
其症状主要包括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严重时可导致肺炎甚至死亡。
目前,国际社会正在积极应对疫情,采取了隔离、检测、疫苗接种等措施来控制疫情的传播。
二、寨卡病毒寨卡病毒是一种由埃及伊蚊传播的传染病,最早在1947年于乌干达的寨卡森林被发现,因此得名。
该病毒传播快速,现已扩散至世界各地。
感染寨卡病毒的一部分人可能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而另一部分人可能会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痛等症状。
最严重的并发症是寨卡病毒感染导致的胎儿小头症。
目前,预防寨卡病毒感染的措施主要包括避免蚊虫叮咬、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以及避免性传播。
三、白蛉病白蛉病由白蛉传播,是一种由于食用受感染的猪肉或未煮熟的动物肉而引起的传染病。
白蛉是一种生活在猪肉中的寄生虫,寄生在人体内后可引起肠道感染。
患者常常表现为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预防白蛉病的关键是避免食用未经煮熟的动物肉类,以及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传染病的爆发令人担忧,需要全球各国卫生部门的合作与努力。
除了个人的防护措施外,及早发现病例、隔离患者、加强病毒监测等也是防控传染病扩散的重要手段。
此外,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新冠疫苗的研发与推广,为全球公共卫生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再次强调,面对全球传染病的挑战,我们应以科学合理的态度对待,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传染病的威胁。
只有通过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控制传染病的传播,保障全人类的健康与安全。
总结:本文介绍了“COVID-19”、“寨卡病毒”和“白蛉病”这三种最新传染病病种。
寨卡病毒感染后能治好吗
寨卡病毒感染后能治好吗
人被带有寨卡病毒的蚊子叮咬后,大约3~7天后发病。
绝大多数人症状很轻,出现发热、皮疹、结膜炎、肌肉和关节痛、全身乏力以及头痛等症状。
寨卡病毒症状轻,对患者生活和工作都不会造成太大影响。
但寨卡病毒具有传染性,不治疗,病毒传染给他人,会危害他人的健康,尤其是婴幼儿。
婴幼儿如果感染了寨卡病毒,头部会畸形,严重时甚至智障。
因此寨卡病毒患者需隔离治疗。
寨卡病毒能够治好的。
感染寨卡病毒的人大约80%是没有危害的,约20%的人会发病,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痛,肌肉痛,结膜炎等病症,如果及时去医院接受治疗,大约一周以内就可以治愈。
1、持续用药治疗。
寨卡病毒症状虽轻,但病情反复,短期用药难以根治疾病,建议长期用药,直至病症消失。
用药需对症,发烧用退
烧药,出红疹用消炎药膏,关节疼痛用止痛药膏。
不要盲目乱用药,治疗需听从医生嘱咐。
2、消除病因。
感染寨卡病毒是诱发疾病的主要原因,为避免病情加重,患者最好卧床休息,少去蚊虫多的热带地区。
3、调整饮食。
饮食治疗对缓解病情有帮助,患者需调整饮食习惯,少吃煎炸油腻的食物,少吃辛辣刺激性强的食物,多吃新鲜的富含
维生素C的蔬果,多吃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物,不要暴饮暴食,更
不要饥饱无常。
4、做好护理。
调整心态,保持心情愉悦,积极抗病;多运动,增强体质,提高自身免疫力。
【高中生物】柳叶刀:Zika病毒不仅致“小头症”,或将引发神经性疾病
【高中生物】柳叶刀:Zika病毒不仅致“小头症”,或将引发神
经性疾病
寨卡病毒是一种急性传染病病毒,最初是在猴子身上发现的,有时可以通过蚊虫叮咬
传播给人类。
由于该病可导致胎儿小头症并可能严重损伤大脑,因此对怀孕妇女更加危险。
巴西被认为是世界上感染寨卡病毒最多的国家之一。
巴西卫生部消息称,新生儿因感染寨
卡病毒而患小头畸形症病例在一周内增加了10%,从583例增加到641例。
Zika病毒或导致严重的神经紊乱
巴斯德研究院流行病教授ArnaudFontanet医学博士等人发表的一篇文章指出,研究
者在对-法属波里尼西亚爆发的格林巴利综合症(GBS)进行研究时,发现了其与“寨卡”病
毒的关联性。
在20万受“寨卡”病毒影响的人中,有42例之后会出现格林巴利综合征。
据悉,格林巴利综合征是一种一种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由多种病毒引起,主
要症状为四肢软瘫,严重时可因呼吸麻痹而死亡;会造成四肢肌肉无力,死亡率约为5%,另有5%的病人还可能出现永久性残疾。
ArnaudFontanet表示,这种关系就像烟草会引起肺癌,他们在每个格林巴利综合症患者的身上都发现了‘寨卡’病毒的踪迹,包括相应的抗体。
不过Zika病毒引起这种综合
征的生物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确认。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小头症?为何之前不受人们关注的寨卡 病毒如今备受重视?
概述
小头症是一种罕见病,婴儿在子宫或 者婴儿期大脑发育异常,从而导致头 部出现非正常变小。患有小头症的婴 儿在生长发育中大脑发育困难,体格 发育明显异常,智力发育显著迟缓, 有的患儿会出现抽风、四肢僵硬或者 手足徐动及瘫痪。 寨卡病毒本身不威胁生命,但病毒可 能引发的小头症却会导致婴幼儿大脑 发育障碍,给儿童、家庭及社会带来 沉重负担。
诊断
(一)诊断依据。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 (二)病例定义。 1.疑似病例:符合流行病学史且有相应临床表现。 (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天内在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报告 或流行地区旅行或居住。 (2)临床表现:难以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发热、皮疹、关节 痛或结膜炎等。
临床表现
(三)小儿感染病例还可出现神 经系统、眼部和听力等改变。孕 妇感染寨卡病毒可能导致新生儿 小头畸形甚至胎儿死亡。
(四)有与寨卡病毒感染相关的 格林-巴利综合征(吉兰-巴雷综合 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 病例的报道,但二者之间的因果 关系尚未明确。
实验室检查
寨卡病毒应急处置
一、流行病学调查 1、个案调查:按统一的调查表对每一个病例进行调查,并核实诊 断。 2、查明本次流行的分布。 3、追踪本次流行的传染来源。 4、查清疫区中的自然条件、人群居住条件和环境卫生、卫生设施、 卫生习惯,分析流行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5、流行期间随时对伊蚊进行调查,计算布雷图指数、房屋指数、 容器指数等。 6、及时采集病人急性期血清和定期捕捉伊蚊分离病毒,鉴定型别。 7、必要时可对有关人员进行医学观察。
概述
在寨卡病毒爆发前 , 巴西每年记录到 的小头畸形症仅有150例。
2015 年初,巴西出现寨卡病毒感染 病例后,古兰-巴雷综合征病例也呈 现出上升趋势。与此同时,巴西新生 儿小头症病例激增。
哥伦比亚有 1.35 万人感染寨卡病 毒,发现约百名小头症婴儿。
自 2015 年 10 月以来,巴西由寨卡病 毒引起的疑似小头症通报病例,已经 增加到 4,180 例。官员表示,在对其 中 700 多例做过更精密的分析后,有 270 例确诊, 462 例被排除。目前已 有49名婴儿因小头症死亡。
寨卡病毒应急处置
当发现媒介伊蚊布雷图指数及诱蚊诱卵器指数超过 20 时,应及时 提请当地政府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除室内外各种媒介伊蚊的 孳生地及开展预防性灭蚊运动,降低伊蚊密度,以降低或消除寨卡 病毒病等蚊传疾病的暴发风险。
当有寨卡病毒病病例出现且以疫点为圆心 200米半径范围内布雷图 指数或诱蚊诱卵指数 ≥ 5 、警戒区(核心区外展 200 米半径范围) ≥10时,或布雷图指数或诱蚊诱卵器指数大于 20时,应启动应急媒 介伊蚊控制。
二、防蚊、灭蚊 1、每3-5天定期清刷水缸一次,以清除水缸内壁幼虫和蚊卵。 2、生物灭蚊蚴 3、开展以防制伊蚊为中心的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 4、疫点及半径100米周围布雷图指数降至5以下。 5、必要时可实施对交通工具灭蚊。
减少蚊虫孳生
发生本地感染病例或暴发疫情时
(1)核实疫情
寨卡疫区
2015 年 5 月,巴西发现确诊病例以来, 目前估计 50 万至 150 万人感染,至目前 巴西现已发现至少 4000 余例先天性小头 畸形病例和妊娠期感染有关,死亡 49 例。
寨卡疫区
截至 2016 年 1 月,在非洲、亚洲、美洲和太平 洋岛屿上至少 45个国家有寨卡病毒传播的证据, 其中在南美洲有 23个国家和地区流行。至目前, 世界卫生组织 (WHO)预测,估计美洲得有超过 400万感染病例。 2016 年 1 月,美国出现首例与塞卡病毒关联的 新生儿小头症。 2016年1月19日,我国台湾出现1例输入性病例。 国家卫生计生委 2月 9日通报,我国广东省确诊 一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
鉴别诊断
(三)鉴别诊断。
需要和以下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1.主要与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进行鉴别诊断。 2. 其他:与微小病毒、风疹、麻疹、肠道病毒、立克 次体病等相鉴别。
治疗
寨卡病毒病通常症状较轻,不需要做出特别处理,以对症治疗为主, 酌情服用解热镇痛药。在排除登革热之前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 炎药物治疗。 高热不退患者可服用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基酚,成人用法为 250500mg/次、每日3-4次,儿童用法为10-15mg/kg/次,可间隔4-6小时1次, 24 小时内不超过 4 次。伴有关节痛患者可使用布洛芬,成人用法为 200400mg/次,4-6小时1次,儿童5-10mg/kg/次,每日3次。伴有结膜炎时可 使用重组人干扰素α滴眼液,1-2滴/次,每日4次。
病例监测与管理
1.病例监测与早期发现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发热、皮疹、肌肉关节痛的患者,应注 意了解患者的流行病学史(流行地区旅行史),考虑本病的可 能,并及时采样送检。此外,对于新生儿出现小头畸形的产妇, 如有可疑流行病学史,也需考虑寨卡病毒感染的可能。
2.流行病学调查
对相关病例进行个案调查,重点调查病人发病前2周的活动史, 查明可疑感染地点,寻找感染来源;同时调查发病后一周的 活动史,开展病例搜索,评估发生感染和流行的风险。
目前没有证据证明人与人之间可以传播。
传播途径
外潜伏期:10日
健康人士
潜伏期:2-14日
患病者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曾感染过寨卡病 毒的人可能对再次感染具有免疫 力。
临床表现
(一)寨卡病毒病的潜伏期目前尚不清楚, 现有资料显示为3-12天。 (二)人感染寨卡病毒后,仅20%出现症 状,且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发热(多为 中低度发热)、皮疹(多为斑丘疹),并 可伴有非化脓性结膜炎、肌肉和关节痛、 全身乏力以及头痛。 少数患者可出现腹痛、恶心、腹泻、粘膜 溃疡、皮肤瘙痒等。症状持续 2-7 天缓解, 预后良好,重症与死亡病例罕见。
3.病例搜索 对于输入病例,应详细追查旅行史,重点在与其共同出行的人员 中搜索。如病例从入境至发病后1周曾在本县(区)活动,还应在 其生活、工作区域搜索可疑病例。 在出现本地感染散发病例时,以病例住所或与其相邻的若干户、 病例的工作地点等活动场所为中心,参考伊蚊活动范围划定半径 200米之内空间范围为核心区, 1例感染者可划定多个核心区,在 核心区内搜索病例。可根据城区或乡村不同建筑类型,推测伊蚊 活动范围,适当扩大或缩小搜索半径。
寨卡病毒
什么是寨卡病毒?
寨卡( Zika )病毒病是由寨 卡病毒引起的一种自限性急 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 蚊叮咬传播。临床特征主要 为发热、皮疹、关节痛或结 膜炎,极少引起死亡。
塞卡病毒历史
1947年,科学家们在非洲乌干达黄热 病带恒河猴当中发现。 1948 年初,人们从当地非洲伊蚊体内 分离出寨卡病毒。 1956 年,动物试验证明寨卡病毒通过 蚊虫叮咬传播。后来的调查发现,寨 卡病毒在非洲和亚洲南部的一些国家 和地区的动物 ( 特别是猴子 )中广泛流 行。 1968 年塞卡病毒首次在尼日利亚从人 类身体上分离出来
一般检查。 血常规:部分病例可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二)血清学检查。 1. 寨卡病毒 IgM 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免 疫荧光法等进行检测。 2.寨卡病毒中和抗体检测:采用空斑减少中和试验 (PRNT)检 测血液中和抗体。应尽量采集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开展检 测。
寨卡病毒抗体与同为黄病毒属的登革病毒、黄热病毒和西尼罗 病毒抗体等有较强的交叉反应,易于产生假阳性,在诊断时应 注意鉴别。
一、人间疫情监测 对临床疑似病例,进行寨卡病毒 IgM检测、尽量采集急性 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开展检测寨卡病毒中和抗体、病毒核 酸检测、分离病毒。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疫情监测
二、媒介监测 1 、 开 展 媒介密 度和病 毒监测 ,布雷图指数 ( Breteau Index,BI,平均每百户内伊蚊幼虫阳性容器数)超过20 的“危险区”,要加强监测工作。
流行病学特征
(一)传染源。 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寨卡病毒的 非人灵长类动物是该病的可能传染源。 研究表明,塞卡病毒在伊蚊体内的外 在潜伏期约为 10 天。该病毒的脊椎动 物宿主主要是猴子和人类。目前来说, 该病毒的发病机制还并不明确。
流行病学特征
(二)传播途径。
带病毒的伊蚊叮咬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传播媒介 主要为埃及伊蚊,白纹伊蚊、非洲伊蚊和黄头伊蚊也可 能传播该病毒。 亦可通过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和分娩时感染。乳汁 中可检测到寨卡病毒核酸,但尚无通过哺乳感染新生儿 的报道。 罕见血源传播和性传播。
诊断
2.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且寨卡病毒IgM抗体检测阳性。
3.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经实验室检测符合下列情 形之一者: (1)寨卡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2)分离出寨卡病毒。 (3)恢复期血清寨卡病毒中和抗体阳转或者滴度较急性期 呈4倍以上升高,同时排除登革、乙脑等其他常见黄病毒感染。
目前尚没有针对寨卡病毒病的疫苗。患者发病第一周内,应当实施有效 的防蚊隔离措施。对感染寨卡病毒的孕妇,建议每3-4周监测胎儿生长发育 情况。
预防原则
控制传染源:防止蚊虫叮咬,特别 是孕妇应该采取各种措施严防蚊子 叮咬。 切断传播途径:消灭伊蚊,预防被 伊蚊叮咬 提高人群抗病力:暂无可供应用的 疫苗。 建议群众、准备妊娠及妊娠期女性 谨慎前往寨卡病毒流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