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道路平面交叉介绍

合集下载

5 第五章 道路平面交叉设计

5 第五章 道路平面交叉设计

3 尽量靠近交叉口,以缩小交叉口面积,减少车辆通过交叉 口的时间; 4 应设置在驾驶员易看清的位置,标线应清晰。
(二)非机动车交通组织

1. 在交叉路口,非机动车道通常布置在机动车 道和人行道之间。 2. 在交叉口内,一般车流量下非机动车随机动 车按交通规则在右侧行驶,不设分离设施。 3. 车流量较大时,可采用分隔带(或墩)将机 动车与非机动车分离行驶,减少相互干扰。 4. 当车流量很大,机、非之间干扰严重时,可 考虑采用立体非机动车交通组织,并与人行天 桥或地道一起考虑。
二 交叉口平面线形与纵断面





1交叉路线宜采用直线并尽量正交,必须斜交时, 交叉角不宜小于45度; 2 平曲线的起终点离交叉口中心距离应根据道路 等级、计算行车速度等确定,不宜太短; 3 两条道路相交,主要道路的纵坡宜保持不变, 次要道路纵坡度应作相应的调整; 4 交叉口进口道的纵坡度宜小于等于2%,特殊情 况下应小于等于3%; 5 桥梁引道处应尽量避免设置平面交叉口。
三、行人及非机动车交通组织

(一)行人交通组织
行人交通组织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行人在人行道上行走,在 人行横道线内安全过街,使人、车分离,干扰最小。



人行横道宽度最小4m,最大8m 机动车道大于6条或人行横道长度大于30m时,应在 中线附近设不小于1m的安全岛 设置过街天桥或人行地道是最有效的措施。
右转计算行车 速度km/h
30
25
20
15
缘石转弯最小 半径
33~38
20~25
10~15
5~10
五交叉口视距

1 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范围内的障碍物应清除 2 各进口车道的停车视距应符合规范要求(表3-11)

第五章道路平面交叉(第一节无信号控制交叉口、第二节信号控制交叉口)

第五章道路平面交叉(第一节无信号控制交叉口、第二节信号控制交叉口)

3.交通岛
应根据交叉口的形状、交通量、流向和用地条 件设置交通岛。
按功能不同可有以下几种类型:
(1)分隔岛
用来分隔机动车 和非机动车、快速车和 慢速车,以及对向行驶 的车流,保证行车速度 和交通安全的长条形交 通岛,有时也可在路面 上划线来代替分隔岛
分隔岛
(2)安全岛
安全岛
安全岛供行人过街时避让车辆之用。在宽
4.交叉口竖向设计标高应与四周建筑物的地坪标高协 调;
5.应合理确定变坡点(方法见交叉口竖向设计)
三、交叉口视距
1.平面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范围内妨碍驾驶员视线的 障碍物应清除;
视距三角形概念、绘制: (如图)
找出行车 最危险 冲突点
从最危险的 冲突点向后 沿行车轨迹 各量取停车视距
连接末端 构成视
距三角形
第三步,定出交叉口的设计范围
一般为缘石半径切点以外5——10m(相当于一个方 格),以便于双向横坡过渡到单向横坡提供所需 长度,以及与相交道路路面标高衔接。
第四步,拟定交叉口竖向设计图式
根据交叉口地形条件、相交道路等级和纵坡,拟定竖 向设计等高线图式,选定相邻等高线之高差(一般 为0.02——0.10m)
人工操作的 定周期自动循环的 不定周期自动控制的
点控制 线控制 面控制
按信号灯装置 的方式划分
竖直式 横式
色灯管理规则:
(1)绿灯亮:准许车辆直行或右转弯;在不妨碍直行 车辆行驶的情况下,准许车辆左转弯。
(2)黄灯亮:清楚已越过停车线在交叉口上的车辆。
(3)红灯亮:禁止车辆通行;在不妨碍放行车辆行驶 的情况下,准许右转弯;T字路口右边无横道的直行车 辆,在不妨碍放行车辆的情况下,准许通过。
¥人行道:对称布置在车行道两侧。交叉口内相邻 道路的人行道相互贯通,并将转角处人行道加宽, 以适应人流集中和转向的需要。在人行道上除必要 的道路标志、交通信号、照明及栏杆等外,不允许 布置其他设施,以保证人行道的有效宽度。

平面交叉介绍

平面交叉介绍

平面交叉
平面交叉【at -grade intersection;grade crossing】指的是道路与道路在同一平面内的交叉。

简称平交。

平面交叉是道路在同一平面上的交叉,一般分为十字形、T形、Y形、X形、错位和环形等六种交叉形式。

由于进出交汇处的车辆之间相互干扰,形成许多冲突点和交织点,容易造成交通拥挤、堵塞和发生交通事故。

交通管理
平面交叉根据相交道路的等级、相对功能地位及交通量等的不同而采用无优先交叉、主路优先及信号交叉三种不同形式的交通管理。

无优先交叉:相交两条公路的等级均低于且交通量较小时,应采用无优先交叉。

能保证通视三角区的岔路上均实行“减速让行”管理;条件受限而只能保证安全交叉停车视距的岔路上,实行“停车让行”管理。

主路优先:公路等级和交通量有明显差别的两条公路相交,或交通量较大的T型交叉,应采用主路优先交叉,次要公路上采用让行管理。

信号交叉:符合下列几条情况时,可采用信号交叉:
1、两条交通量均大且等级或功能地位相同的公路交叉,难以用“主路优先:的规则管理时;
2、两相交公路虽有主次之分,但交通量均大,采用“主路优先”规则管理会出现较为频繁的交通事故和过分的交通延误;
3、两相交公路的交通量虽未达到上述程度,但由于有相当数量的行人和非机动车辆穿越交叉,而引起交通延误,甚至出现阻塞以及交通事故时;
4、环形交叉的某些入口因交通量大而会出现过多的交通延误时。

第5章 道路平面交叉

第5章 道路平面交叉

一、平面交叉几何类型及设计原则 第一节 无信号控制的平面交叉 • 路口的选型应根据城市道路的布臵、相交道路的性质、设计 小时交通量、交通性质及组成和交通组织措施确定 • 相交道路宜为4条,不宜超过5-6条 • 避免错位交叉 • 平交口间距应根据道路网规划、道路等级性质、计算行车速 度、交通量等因素确定,不宜太短
第五章 道路平面交叉 类型 • 无信号控制平面交叉口 • 有信号控制平面交叉口 • 环形平面交叉口 • 高架路下的平面交叉口
第五章 道路平面交叉 平面交叉口应按交通组织方式分类: • 平A类:信号控制交叉口--A1(出口道展宽)、A2 (出 口道不展宽) • 平B类:无信号控制交叉口—B1(支路只准右转通行)、 B2(减速让行或停车让行标志)、B3(全无管制) • 平C类:环形交叉口 平面交叉口的选用类型
二、交叉口平面线形与纵断面
第一节 无信号控制的平面交叉
• 平曲线起终点离交叉口中心距离应根据道路等级、计算行车 速度等确定,不应太短 • 两条道路相交,主要道路的纵坡宜保持不变,次要道路的纵 坡做调整 • 交叉口进口道的纵坡度,宜小于或等于2% • 桥梁引道处尽量避免设平交口
三、交叉口竖向设计
第一节 无信号控制的平面交叉
1.52
N
F4
1.37
三、交叉口竖向设计
第一节 无信号控制计标高 每条标高计算线上标高点的数目,可根据路面宽度、施工 需要以及等高距来确定。如图1和图2所示,对于路宽、坡陡、 施工精度要求高的,标高点可多些;反之,则少些。直线型 路拱可线性内插。抛物线形路拱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6) 马鞍形地形 ☆处于马鞍形地形上,相对两条道路纵坡指向交叉口面另两 条背离。 • 相交道路纵、横坡都可按自然地形在交叉口内调整,并 在纵坡指向交叉口的道路两侧设雨水口。

《道路平面交叉设计 》课件

《道路平面交叉设计 》课件
交通信号:评估交通信号的 设置是否合理
添加标题
道路环境:评估道路环境对 安全性的影响
安全改善措施
增加交通标志和信 号灯,提高驾驶员 的注意力和反应速 度
优化道路设计,减 少交叉路口的冲突 点,提高通行效率
加强道路维护,确 保路面平整,减少 交通事故的发生
推广智能交通系统, 提高道路监控和预 警能力,降低交通 事故风险
设计交通隔离设施: 设置交通隔离设施, 防止车辆交叉行驶
交通流线设计
交通流线设计是道路平面交叉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交通流线设计需要考虑到各种交通方式的需求,如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 交通流线设计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如最短路径原则、最小冲突原则等 交通流线设计需要结合实际交通状况和交通需求进行优化和调整
安全设施的完善与维护
完善交通标志、 标线、信号灯 等设施,确保 其清晰、醒目、
有效
定期检查和维 护交通设施, 确保其完好、
有效
加强道路照明 设施的建设和 维护,确保夜
间行车安全
加强道路绿化 和美化,提高 道路环境质量, 降低交通事故
发生率
道路平面交叉设计
07
的实践应用与案例分析来自实际应用中的问题与挑战
良好的交叉设计可以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减少交通事故,提高道路安全性。
道路平面交叉的分类
十字交叉:两条道路垂直相交,形成十字形 T形交叉:一条道路与另一条道路垂直相交,形成T形 环形交叉:多条道路围绕一个中心点,形成环形 菱形交叉:两条道路相交,形成菱形 苜蓿叶形交叉:多条道路相交,形成苜蓿叶形 混合交叉:多种交叉形式混合使用,如十字+T形、十字+环形等
06 道 路 平 面 交 叉 的 安 全 性 评 价 与改善措施

道路平面交叉(立交)

道路平面交叉(立交)
立 体交叉
部分互通式立 体交叉
交织型立体交叉
按其它方式划分
相交道路 的条数
是否收费
其他方式
立体交叉 的层数
立体交叉的 用途
(一) 三肢全互通式立体交又 1.喇叭形立体交叉 喇叭形立交可分为A式和B式,经环圈式左转匝道驶人主线为A式,
驶出时为B式。
武汉市北互 通收费广场
红岩峙互通
平面交叉口与立体交叉概述
立体交叉的发展
国外立体交叉的发展
美国20世纪20年代就开始修建立体交叉。1928年美国在新泽西州的 两条道路交叉处修建了第一座公路立体交叉,如图所示。
伴随着社会经济增 长和汽车工业发展 而产生
全苜蓿叶式立交
平面交叉口与立体交叉概述
立交工程的必要性特殊性
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高速公路的大量修建以及城 市规模的不断扩大,立交工程成为其不可缺少的一部 分。
的地方称为平面交叉,又称为交叉口。
二、交叉口的交通特性分析 进出交叉口的车辆可能产生的交错点 : 分流点 —— 同一行驶方向的车辆向不同方向分离行驶的地点; 合流点 —— 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小的角度,向同一 方向汇合行驶的地点; 冲突点 —— 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大的角度相互交叉 的地点。

二、交叉口的交通分析
二、交叉口的交通分析
交叉口交通处理的基本方法:
1.实行交通管制。在交叉口设置交通信号灯或由交通警指挥, 使发生冲突的车流从通行时间上错开。
2.采用渠化交通。在交叉口内合理布置交通岛、交通标志和标 线、或增设车道等,引导各方向车流沿一定路径行驶,减少 车辆之间的相互干扰。如环形平面交叉可消灭冲突点。 3.修建立体交叉。将相互冲突的车流从通行空间上分开,使其 互不干扰。这是解决交叉口交通问题最彻底的办法。

第五讲 道路平面交叉

第五讲 道路平面交叉

环道上应保证行车平 稳和排水通畅。
四、环形交叉口的交织角
交织角是检验车辆在环道上交织行驶时安全程度 的一个指标。交织角越小越安全。20o-30o为宜。
五、环形交叉口的优缺点
优点
车流可以连续不间断的驶过交叉口
提高了通过能力
利于安全行车 交通组织简便 美化城市
五、环形交叉口的优缺点
二、平面交叉口设计原则
宜采用正交,必须斜交时交角宜大于45°,不宜 采用错位交叉、多路交叉和畸形交叉
二、平面交叉口设计原则
应合理确定平交或立交
前期工程应为后期工程扩建预留用地
交叉口设计应做好交通组织设计
交叉口转角处的人行道铺装宜适当加宽 快速路、主干路上的重要交叉口应修建人行天桥 或人行地道
三、设计标准和依据
计算行车速度
转角处缘石的设置 交叉口的拓宽 停车线的设置 人行道 设计交通量
第三节、环形交叉口
一、中心岛的形状和尺寸 二、环道的宽度 三、环道的横向坡度 四、环形交叉口的交织角 五、环形交叉口的优缺点 六、环形交叉口的适用条件
第三节、环形交叉口
概念:
一、中心岛的形状和尺寸
1、形状 2、中心岛的半径
R岛应满足行车平稳的
要求 交织段长度大于交织 距离
V计(km/h) 交织距离m 20 25 25 30 30 35 35 40 40 45 50 60 70 80
二、环道的宽度
车道条数:三条为宜 车道宽度:3.5-3.75m
三、环道的横向坡度
三、平面交叉的基本类型及特点
1、简单交叉口
三、平面交叉的基本类型及特点
2、渠化交叉口
交通岛
中心岛

道路工程之平面交叉口学习课件

道路工程之平面交叉口学习课件

2.交通分析 (1)无交通管制时,三路相交平面交叉口的交错点
(2) 无交通管制时,四路相交平面交叉口的交错点
(3)无交通管制时,五路相交平面交叉口的交错点
平面交叉口交错点数量表
(无信号控制)
交叉口类型
三路交叉口 四路交叉口 五路交叉口
冲突点 3 16 50
交错点数量(个)
分流点 合流点
3
3
8
(二)城市道路 城市交叉口,当设有信号灯时: 1.直行车辆:略低于路段设计速度; 2.右转车辆:车速应作相应的降低; 3.左转车辆:在进入或通过交叉口时,要减速缓行或停车待行。 一般应按各级道路设计速度的50%~70%计算。其中,直行车取大值;转弯车取
小值。
二、交叉口转角的缘石半径
为了保证右转弯车辆能以一定的速度顺利转弯,交叉口转角处的路缘石应做成圆 曲线或多心复曲线,以符合车辆的行驶轨迹。
(4)设一条右转车道,直行和左转共用一条车道——适用于右转车多,而左转 车辆少;
(5)左、右转分别与直行车合用一条车道——适用于左、右转车辆都较少;
(6)只划出快、慢车分道线,不设专用车道——适用于行车道宽度较窄的支路; (7)快、慢车分道线也不划分——适用于行车道宽度很窄的街坊道路。
2)左转车辆交通的组织形式 (1)设置专用左转车道
向绿灯时间,逐步做到各相位的变化规律符合路口的流量。 (2)线控制
在一条主干线上,根据流量的大小、交叉口的间距、车辆行驶的速度,定出信号 灯周期、相位及时段转换。利用各路口信号之间的相位差,形成一条“绿波带”, 以提高全线的通行能力。
(3)面控制 把该区各个交叉口的控制系统连接起来,组成能自动适应各个方向交通量需求的
度,以消灭冲突点。
环形交叉

第五章+道路交叉设计

第五章+道路交叉设计

(二)识别距离
识别距离:为保证车辆安全顺利通过交叉口,应使驾 驶员在交叉口之前的一定距离能识别交叉口的存在及 交通信号和交通标志等,这一距离称为识别距离。 1.无信号控制的交叉口 对无任何信号控制的交叉口,可采用各相交道路的 停车视距 。 2.有信号控制的交叉口 对有信号控制的交叉口,在车辆正常行驶条件下, 识别距离力使驾驶员能看清交通信号和显示内容,能 有足够时间制动减速直至停车,但这种制动停车并非 急刹车。 V V2 SS t 3.6 26a
行人交通组织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行人在人 行道上行走,在人行横道线内安全过街,使人、 车分离,干扰最小。

(二)非机动车交通组织
1. 在交叉路口,非机动车道通常布置在机动车道和 人行道之间。
2. 在交叉口内,一般车流量下非机动车随机动车按 交通规则在右侧行驶,不设分离设施。 但如果车流量较大时,可采用分隔带(或墩)将机 动车与非机动车分离行驶,减少相互干扰。 3. 当车流量很大,机、非之间干扰严重时,可考虑 采用立体非机动车交通组织,并与人行天桥或地道 一起考虑。
二、设置方法 (一)右转车道设置方法 在进口道的右侧或同时在出口道的右侧拓宽右转车道。

二、设置方法
(一)右转车道设置方法 在进口道的右侧或同时在出口道的右侧拓 宽右转车道。

(二)左转车道设置方法
左转车道是在进口道左侧扩宽出的车道。 1.宽型中间带:当没有较宽中间带(一般 不小于5m)时,将道口一定长度的中间带压 缩宽度,由此增辟出左转车道。
为了保证各种右转车辆能以一定速度顺利转弯,交 叉口转角处的缘石或行车道边缘应做成圆曲线或多 心复曲线。 加铺转角边缘的圆曲线半径:
五、 交叉口的立面设计
一、交叉口立面设计的要求和原则 1、相同等级道路相交时,一般维持各自的纵 坡不变,而改变纵坡较小的道路的横坡度。

《道路平面交叉》课件

《道路平面交叉》课件
可持续性原则:考虑环境、社会和经 济的可持续性
美观性原则:设计美观、协调的交叉 口景观
交通组织原则:合理组织交通流,避 免冲突和混乱
信号控制原则:合理设置信号灯,确 保交通秩序和效率
交叉口改善措施与实施步骤
改善措施:增加信号灯、设置交通 标志、优化交通组织等
效果评估:交通流量、通行能力、 交通事故率等指标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实施步骤:调查研究、方案设计、 施工准备、施工实施、验收评估等
持续改进:根据评估结果,不断优 化和调整改善措施
交叉口优化改善的效益评估与经验总结
减少交通拥堵 提高通行效率 降低事故风险 提升道路安全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隔离护栏:分隔不同方向的 车辆和行人,防止碰撞
警示标志:提醒驾驶员注意 安全,遵守交通规则
交叉口交通监控系统
监控设备:摄像头、雷达等 监控功能:实时监控交通流量、车速、车辆类型等 数据分析:对监控数据进行分析,预测交通状况 预警系统:及时发现交通异常,发出预警信息 交通信号控制:根据监控数据调整交通信号,提高通行效率 信息发布:向驾驶员发布实时交通信息,引导其合理选择路线
可维护性:易于维护和维修
经济性:考虑成本效益,降 低建设成本
03
道路平面交叉的交通组 织
交通流向组织
交通流向:车辆、行人的流动方向和路径
交通组织原则:安全、高效、有序、环保
交通组织方式:信号灯控制、标志标线引导、交通警察指挥等
交通组织措施:设置交通标志、标线、信号灯,设置人行道、自行车道、机动车道等, 设置交通警察指挥岗等。
道路平面交叉PPT课 件大纲
,
汇报人:
目录 /目录

城市道路设计PPT课件第五章 道路平面交叉.

城市道路设计PPT课件第五章 道路平面交叉.

(2)压缩较宽的中央分隔带,新辟一条专用 左转车道,但缩窄后的中央分隔带的宽度至 少为0.5m,其端部宜半圆形;
人行横道 停车线
压缩中央分隔带分出一条专用左转车道
(3)进口道中心线向左侧偏移,新增一条专用左 转车道;
人行横道 停车线
中线偏移分出一条专用左转车道
(4)加宽进口道,以便新增一条专用左转车道。
二、交叉口竖向设计应遵循:
• 交叉口竖向设计宜采用设计等高线法 四、交叉口缘石平曲线宜采用圆曲线或者复曲线。
五、交叉口视距 通常采用视距三角形来实现,视距三角形范围内不得有
任何高于1.2m的障碍物出现。
六、交叉口的设计与布置
第二节 信号控制平面交叉口
一、平面交叉口拓宽渠化
在车道上画线,或用绿带和交通岛来分隔车流,使各种不 同类型和不同速度的车辆像流入渠道中的水流一样,沿规定的 方向互不干扰的行进,这种交通称为渠化交通。
渠化交通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减少 交通事故。它对解决畸形交叉口的交通问题尤为显著,渠化交 通还可以缩小冲突区。
1.适用于:交通量大和使用多相位信号控制的交叉口,宜依据 信号控制要求进行拓宽渠化。
2.设计原则:
• (1)应根据交通流量及流向,增设交叉口进口道的侯驶车 道数;
• (2)进出口道分隔带或交通标志、标线应根据渠化要求布 置,做到导向清晰,避免分流、合流集中于一点,造成相互 干扰;
• (3)无汇合点和交织点的穿越车流,应以直角或接近直角 相交汇,汇合和交织交通流的交叉角应尽可能小。
3.交通岛
应根据交叉口的形状、交通量、流向和用地条 件设置交通岛。
按功能不同可有以下几种类型 : (1)分隔岛
用来分隔机动车
和非机动车、快速车和 慢速车,以及对向行驶 的车流,保证行车速度 和交通安全的长条形交 通岛,有时也可在路面 上划线来代替分隔岛

平面交叉口

平面交叉口

五条路相交的交叉口冲突点的总数从三条路交叉的3 个增加到50个。因此,尽量采用十字路口,在车流不太 大的交叉口,可以采用五岔口,但也不宜用六、七条道 路相汇的交叉口,在道路网规划时不轻意地设计成错位 的丁字交叉口。 交叉口相交道路之间的夹角宜较均匀,应使互相交叉 的交通流成直角或接近直角相交,夹角一般大于75,最 小不应小于45,平面交叉口的交叉角度接近直角时,横 过道路的距离短,交叉部分的道路面积也较小。而在锐 角交叉时,左转车辆有较大的游荡区,使其他车辆和行 人不易判断。
平面交叉口的作用
平面交叉口是道路交叉口的主要形式。它是直行 道路与横向道路在同一平面上交叉的地方,车辆和行人 至平面交叉口时,要与横向道路的车辆和行人分时共用 交叉口空间,其通行能力比路段中的小。另外,部分车 辆和行人要在交叉口改变前进方向,交通流之间的干扰 较多,通行的顺畅性、安全性都较路段中的低。我国城 市中交通阻滞主要发生在平面交叉口,交通流的中断也 主要发生在平面交叉口。在国外也是一样,如在日本大 城市中,机动车在市中心的旅行时间有1/3花在平面交 叉口。
(1-5-1)
P冲
n(n 1)( n 2) 6
(1-5-2)
式中 P分 P汇 P冲 n
分岔点的数量 交汇点的数量 直行、左转车辆造成的冲突点总数。 相交道路的条数。
在没有信号灯管理的交叉口上,直行车流或左转车 流与横向直行车流或左转车流在时空上不能错开,会 产生冲突点,由于它们在流向上是相互垂直的或逆向 对流的,所以相互干扰的严重程度超过交汇点和分岔 点。 引起大量冲突点的主要是左转车流。在一个十字交叉 口的16个冲突点中,有12个是由左转车所引起的,所 以如何正确处理好左转车流,保证交叉口的交通通畅 和安全,是设计平面交叉口的关键。

5第四~六节 城市道路交叉口、城市道路排水简介、路面结构.ppt

5第四~六节 城市道路交叉口、城市道路排水简介、路面结构.ppt
雨水口的构造包括进水蓖、井身和连接管三部分。
雨水口的构造形式 :
1)平式雨水口 缘石平蓖式雨水口:适用于有路缘石的道路,主要排除路面水; 地面平蓖式:适用于无路缘石的路面、广场及地面低洼聚水处等。
2)立式雨水口:立孔式和立蓖式 适用:有路缘石的道路
立孔式适用于蓖隙容易被杂物堵塞的地方。
3)联合式雨水口: 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均有雨水蓖子。 宜用于径流集中且有杂物堵塞处。
城市道路交叉口简介
道路与道路相交,其共同的空间部分称为交叉口。
它是城市道路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道路交通的 咽喉,根据各相交道路在交叉点的标高情况,城市道 路的交叉分为平面交叉口与立体交叉口。
设计内容:确定交叉口类型、进行交通组织设计、确 定车道条数并验算通行能力、视距保证、缘石半径、 拓宽设计、环形交叉口设计、交叉口立面设计、排水 设计等。
一、对路面的基本要求
路面是专指为各类车辆,在规定车速、载重下,安全、 平衡、通畅行驶的部分,它是用坚强、稳定的材料直 接铺筑在路基上的一种层状结构物。 为保证路面的使用年限,对路面的具体要求为: 1、强度:指路面整体对行车荷载引起的变形、磨损与 拉裂、压碎等破坏的抵抗能力。路面强度越高,耐久 性越好。 2、稳定性:路面强度对温度和湿度变动反应敏感,是 路面保持强度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稳定性。 3、平整度
二、立体交叉的类型
按结构物形式分:隧道式和跨路桥式
按跨越方式分:上跨式和下穿式
按交通功能分:分离式和互通式
互通式立交,按交通流线的交叉情况和道路互通的完善程度 分:完全互通式、不完全互通式、环式。
(一)上跨式和下穿式立体交叉
根据立体交叉中的主要交叉构筑物对地面线的相对位置划分。 上跨式立交的主要交叉构筑物高于地面线,又称跨路桥式; 下穿式立交的主要交叉构筑物低于地面线,又称隧道式。

第5章 道路平面交叉

第5章 道路平面交叉

(3)等分法


上一页
下一页
退 出


上一页
下一页
退 出


上一页
下一页
退 出
四、交叉口缘石平曲线
交叉口处缘石宜做成圆曲线或复曲线。三幅路、四 幅路交叉口的缘石半径应满足非机动车行驶要求,但不 得小于5m。单幅路、双幅路交叉口缘石转弯最小半径 应符合规范规定。


上一页
下一页
退 出
五、交叉口视距 停车视距定义


上一页
下一页
退 出
半径计算公式(补充)
B 2 ( Rd ) n( L B平均 ) 2 n( L B平均 ) B Rd 2 2
n -- 相交道路条数 L --相邻路口间交织段长度 B --环道宽 B平均---相邻路口车道宽度的平均值


上一页
下一页
退 出
3.环道的布置和宽度


上一页
下一页
退 出


上一页
下一页
退 出
进口道专用右转车道设置方法:
(1)在直行车道中分出一条专用右转车道。
(2)加宽进口道,新增一条右转专用车道,其长度Ly应保 证不受相邻排队车队长度影响。 (3)交叉口进口道设右转专用车道时,出口道应设加速 车道Ly1。


上一页
下一页
退 出


上一页
视距三角形的绘制方法


上一页
下一页
退 出
绘制步骤(补充)
1、算出停车视距S停
2、找出行车最危险的冲突点
十字:最靠近右边第一条直行机动行车道 轴线与相交道路最靠近中心线的第一条直

《平面交叉设计》课件

《平面交叉设计》课件

标线智能化管理
通过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道 路标线的实时监测和管理,及时 修复磨损或模糊的标线,保持道 路标线的清晰度和完整性。
环保型道路绿化的应用
生态友好型绿化植被
01
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生态友好型植被,减少对环境
的破坏和污染。
雨水收集与利用
02
通过设置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于植被灌溉,减少
《平面交叉设计》PPT课件
• 平面交叉设计概述 • 平面交叉设计的要素 • 平面交叉设计的实践应用 • 平面交叉设计的优化与创新 • 平面交叉设计的案例分析ຫໍສະໝຸດ 01平面交叉设计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平面交叉设计 是指在不同道路平面 上通过交通标志、标 线和交通岛等设施, 实现车辆的左转弯、 右转弯、直行和交叉 行驶的设计。
上海某高速公路交叉口设计案例
总结词
高速公路交汇、交通压力大
详细描述
上海某高速公路交叉口是高速公路交汇的地方,交通压力非常大。为了缓解交通 压力,该交叉口进行了重新设计,增加了互通立交和车道数,优化了交通流向, 提高了通行效率。
成都某铁路与公路交叉口设计案例
总结词
铁路与公路交汇、安全风险高
详细描述
和便利性。
人行道与车行道的交叉口设计还 需要考虑城市景观和绿化等因素 ,提高城市的整体形象和环境质
量。
04
平面交叉设计的优化与创新
智能化交通信号灯的应用
智能化交通信号灯
通过应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 智能技术,实现交通信号灯的自 适应控制和智能调度,提高道路
通行效率和安全性。
实时监测与调整
智能化交通信号灯能够实时监测交 通流量和路况信息,根据实际情况 调整信号灯的配时方案,缓解交通 拥堵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置专用车道
设置专用车道
左转车辆的交通组织
渠化交通
—— 通过在道路上划线或用灌木和交通岛来分隔 车流,使各种不同类型和不同速度的车流象渠道里 的水流那样,沿规定的方向互不干扰地行驶。
渠化交通
渠化交通
三、平面交叉的基本类型及特点
1、简单交叉口 2、渠化交叉口 3、扩宽式交叉口 4、环形交叉
缺点
占地面积大 左转车绕行距离大 交通能力有限 当非机动车交通量大时,影响机动车进出环道
六、环形交叉口的适用条件
相交道路车流量均匀,流向比较稳定,转弯车辆 多,尤其是多路口和畸形交叉口
高峰小时交通量在2000辆以下
非机动车及行人较少,车种单一的郊区道路
作为过渡阶段的重要交叉口
一、交叉口的交通分析
2、危险点的分布
一、交叉口的交通分析
2、危险点的分布
一、交叉口的交通分析
3、交通情况分析
在简单的没有交通管制的平面交叉口上,冲突点
的增加与相交道路条数增加成指数关系。
冲突点 = n2(n-1)(n-2)/6
产生冲突点最多的是左转车。
进行交通管制:设置信号灯或交警指挥,使不同
环道上应保证行车平 稳和排水通畅。
四、环形交叉口的交织角
交织角是检验车辆在环道上交织行驶时安全程度 的一个指标。交织角越小越安全。20o-30o为宜。
五、环形交叉口的优缺点
优点
车流可以连续不间断的驶过交叉口
提高了通过能力
利于安全行车 交通组织简便 美化城市
五、环形交叉口的优缺点
三、设计标准和依据
计算行车速度
转角处缘石的设置 交叉口的拓宽 停车线的设置 人行道 设计交通量
第三节、环形交叉口
一、中心岛的形状和尺寸 二、环道的宽度 三、环道的横向坡度 四、环形交叉口的交织角 五、环形交叉口的优缺点 六、环形交叉口的适用条件
第三节、环形交叉口
概念:
第五讲
道路平面交叉
道路平面交叉
第一节、平面交叉口设计概述 第二节、交叉口的平面设计 第三节、环形交叉口 第四节、交叉口竖向设计
第一节、平面交叉口设计概述
一、交叉口的交通分析
二、交叉口机动车交通组织和管理
三、平面交叉的基本类型及特点
一、交叉口的交通分析
1、概念
1)交通流流态 分流 合流 交叉 交织 分离 2)危险点 冲突点和交织点
交织:两股车流交换位置后又分离的过程。 交织距离:进环和出环的两辆车,在环道行驶时相互
交织,变换一次车道位置所行驶的距离。 交织段长度:相邻路口间有足够距离,使进环和出环 车辆在环道上均可在合适的机会相互交织连续行驶, 该段距离称为交织段长度。
第三节、环形交叉口
概念:
交织角:指入环车、出环车行驶轨迹的平均夹角。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地形平坦
第四节、交叉口竖向设计
主要道路和次要道路相交 等级相同的两条道路相交
不应使一条道路的雨水排入另一条道路
至少应有一条道路的纵坡能将雨水排出交叉口
坡度平顺,外形美观,不积水
路段上等高线绘制
一、交叉口竖向设计(主次相交)
二、交叉口竖向设计(主主相交)
本章重点
1、交通流流态类型 2、冲突点和交织点的定义 3、左转车辆的组织类型 4、渠化交通的定义 5、平面交叉的基本类型和特点 6、交通岛的分类 7、平面交叉的视距保证 8、交叉口路缘石半径的确定方法 9、交织、交织角、交织距离、交织段长度的概念 10、中心岛半径的确定方法 11、环形交叉口的适用条件
一、平面交叉口设计内容
交叉口型式的选择
交叉口的通行能力计算
交叉口车道数量及车道宽度的确定 附加车道设计 视距的保证 转角缘石半径的确定 人行道和过街横道的设计
视距保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视距保证
转角缘石半径
缘石应做成圆曲线 圆曲线的半径称为缘石半径 半径过小会降低转弯车速 三幅路、四幅路缘石半径应满足非机动车要求 右转弯计算行车速度 30 25 20 15 (km/h) 交叉口缘石半径Rmin 33~38 20~25 10~15 5~10 (m)
方向的直行及左转车辆通过交叉口的时间错开,
按顺序开放各条路的交通。
二、交叉口机动车交通组织和管理
1、交通管制
用色灯或交警 指挥,在城市 平面交叉口普
遍采用。
二、交叉口机动车交通组织和管理
2、交通组织
设置专用车道 左转车辆的交通组织 渠化交通 自动化交通组织 调整交通组织
设置专用车道
一、中心岛的形状和尺寸
1、形状 2、中心岛的半径
R岛应满足行车平稳的
要求 交织段长度大于交织 距离
V计(km/h) 交织距离m 20 25 25 30 30 35 35 40 40 45 50 60 70 80
二、环道的宽度
车道条数:三条为宜 车道宽度:3.5-3.75m
三、环道的横向坡度
二、平面交叉口设计原则
宜采用正交,必须斜交时交角宜大于45°,不宜 采用错位交叉、多路交叉和畸形交叉
二、平面交叉口设计原则
应合理确定平交或立交
前期工程应为后期工程扩建预留用地
交叉口设计应做好交通组织设计
交叉口转角处的人行道铺装宜适当加宽 快速路、主干路上的重要交叉口应修建人行天桥 或人行地道
三、平面交叉的基本类型及特点
1、简单交叉口
三、平面交叉的基本类型及特点
2、渠化交叉口
交通岛
中心岛
分隔岛 方向岛 安全岛
交通岛的布置
三、平面交叉的基本类型及特点
3、扩宽式交叉口 4、环形交叉
第二节、交叉口的平面设计
一、平面交叉口设计内容 二、平面交叉口设计原则 三、设计标准和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