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讲-道路平面交叉设计8-2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 V2
b
(m)
127( ib ) 2
式中:b——紧靠中心岛的车道宽度(m);
ib——环道横坡度(%),一般采用1.5%;
2.按交织段长度的要求计算半径R:
交织:就是两条车流汇合交换位置后又分离的过程。 交织长度:进环和出环的两辆车辆,在环道行驶时相互交织,
交换一次车道位置所行驶的距离,称为交织长度。
考虑行车、排水
第六节 交叉口的立面设计 一、平交处道路纵面线形
平面交叉范围内,两相交道路纵面应尽量平缓。 纵面线形应大于最小停车视距要求,并有利于车辆制动停车, 保证机动车安全性和机动性。 主要道路在交叉范围内纵坡应在0.5%~3%范围内。 次要道路紧接交叉的引道部分应以0.5%~2%的上坡连接,长 度至少25米。 主要道路在交叉内为超高曲线时,次要道路纵坡应服从主要道 路横坡。 次要道路与主要道路交叉时,应优先保证主要道路横坡,调整 次要道路纵坡和横坡,以适应主要道路。
2
B 2
(m)
式中:Bp——相交道路的平均路宽(m) 。
环道设计速度 中心岛最小半径
40
35
30
25 20
60
50
35
25 20
(三)环道的宽度
环道上的车道布置: (1)靠近中心岛的一条车道作绕行之用, (2)最靠外侧的一条车道供右转弯之用, (3)中间一至二条车道为交织之用 环道上一般设计三到四条车道为宜。如交织段长度较长时,
(二)左转车道设置方法
3.无中间带:当相交道路不设中间带时,可通过两种途径增 辟左转车道。
(1)向进口道的一侧或两侧扩宽,增加进口道路幅总宽度, 在进口道中心线附近辟出左转车道。
(二)左转车道设置方法
3.无中间带:当相交道路不设中间带时,可通过两种途径增 辟左转车道。
(1)向进口道的一侧或两侧扩宽,增加进口道路幅总宽度, 在进口道中心线附近辟出左转车道。
(1)主要公路设计速度大于等于60km/h时,应在主要公 路上增设减速分流车道和加速合流车道。
(2)两条一级公路相交或一级公路与交通量大的二级公 路相交时,应设置经渠化分隔的右转车道。
(3)一级公路、二级公路的平交,符合下列情况之一应 设置右转车道:
①斜交角接近70°的锐角象限; ②交通量较大,右转弯交通引起不合理延误时; ③右转弯车流重车比例大时; ④右转弯行驶速度大于30km/h时; ⑤互通式立交连接线中平交右转弯交通量较大时。
率(m/s),一般取1.0m/s
三、扩宽车道长度
(一)右转车道长度 在进口道的右侧或同时在出口道的右侧拓宽右转车道。
(2)减速所需长度lb或加速所需长度la
lb或la
v
2 A
vR2
26 a
(m)
vA----路段平均行驶速度(km/h) vR ----减速末速度或加速初速度
(km/h) a ----减速度或加速度(m/s2)
右转车道长度lr为:
lr ld max( lb , ls )
出口加速车道长度lp为:
lp ld la
三、扩宽车道长度 (二)左转车道长度
左转车道长度lr为:
lr ld max( lb ,ls )
n为左转车等候车辆数:
(1)信号交叉口
n
一条车道通行能力 车道数 每小时周期数
减速分流车道和加速合流车道
互通式立交中与连接线平交
第四节 交叉口的拓宽设计
1.右转车道设置条件 2)城市道路平面交叉 高峰小时一个信号周期进入交叉口的右转车多于4辆时。 2.左转车道设置条件 1)公路平交 (1)四车道公路除左转交通量很小外,均应在平交范围
内设置左转车道。
交织角越小,行车就越安全。交织角以控制在20~30°之间 为宜。
(五)环道外缘线形及进出口曲线半径 环道外缘线形应宜采用直线圆角形或三心复曲线形状。
一般环道进口曲线半径采用接近或小于中心岛半径,且各进 口曲线半径相差不要过大,环道出口曲线半径可比进口大一些。
(六)环道横断面
横断面形状取决于路脊线的选择。 通常环道横断面路脊线设在交织车道的中间,若机动车与非 机动车之间有分隔带,路脊线也可设在分隔带上。
特征断面法:简单的沥青路面交叉口 高程图法:水泥混凝土路面和大型、复杂的沥青路面交叉口
(一)特征断面确定和特征点高程计算 1、相同等级道路相交时特征断面 立面设计时维持各自纵坡不变,改变横坡。路脊线一般选取 行车道中线,个别路口路脊线需要调整。
(1)X形、T形交叉口特征断面 位置:①位于交叉口范围边界处;
4.交叉口范围布置雨水口时,一条道路的雨水不应流过交叉口 的人行横道,或流入另一条道路,也不能使交叉口内产生积水。
5.交叉口范围内横坡要平缓些,一般不大于路段横坡,以利于 行车。纵坡度宜不大于2%,困难情况下应不大于3%。
6.交叉口立面设计标高应与周围建筑物的地坪标高协调一致。
(二)交叉口立面设计的基本类型
(2)不扩宽进口道,占用靠近中心线的对向车道作为左转车 道。
三、扩宽车道长度
(一)右转车道长度 在进口道的右侧或同时在出口道的右侧拓宽右转车道。
(1)渐变段长度ld
ld
vA 3.6J
B
(m)
vA----路段平均行驶速度(km/h) B ----右转车道宽度(m) J----车辆行驶时变换车道的侧移
三、扩宽车道长度 (一)右转车道长度 在进口道的右侧或同时在出口道的右侧拓宽右转车道。
(3)等候车队长度ls
ls nln (m)
ln----直行等候车辆长度(m) n ----一次红灯受阻的直行车辆数
三、扩宽车道长度 (一)右转车道长度 在进口道的右侧或同时在出口道的右侧拓宽右转车道。
2.按交织段长度的要求计算半径R:
交织:就是两条车流汇合交换位置后又分离的过程。 交织长度:进环和出环的两辆车辆,在环道行驶时相互交织,
交换一次车道位置所行驶的距离,称为交织长度。 交织段长度所要求的中心岛半径Rd,近似地按交织段长度所 围成的圆周大小来推导
Rd
n(l Bp )
二、设置方法
(一)右转车道设置方法 在进口道的右侧或同时在出口道的右侧拓宽右转车道。 (二)左转车道设置方法 左转车道是在进口道左侧扩宽出的车道。 1.宽型中间带:当设有较宽中间带(一般不小于5m)时, 将道口一定长度的中间带压缩宽度,由此增辟出左转车道。
(二)左转车道设置方法
2.窄型中间带:当设有较窄中间带(宽度小于5m)时,利 用中间带后宽度不够,可将道口单向或双向车道线向外侧偏移, 增加不足部分宽度。
3.0
3.25
0
0
0.5
0.3
第五节 环形交叉口设计
一、环形交叉口形式
(1)普通环形交叉 单向环形车道,中心岛 直径大于25米。
(2)入口让路环交 单向环形车道,中心岛 直径为5~25米。
第五节 环形交叉口设计
二、普通环形交叉
(一)中心岛的形状 一般多用圆形,有时也用圆角方形和菱形 主次道路相交时宜采用椭圆形 交角不等的畸形交叉可采用复合曲线形。 (二)中心岛的半径 1.按计算行车速度的要求计算:
(二)识别距离
识别距离:为保证车辆安全顺利通过交叉口,应使驾驶员在交 叉口之前的一定距离能识别交叉口的存在及交通信号和交通标 志等,这一距离称为识别距离。
1.无信号控制的交叉口 对无任何信号控制的交叉口,可采用各相交道路的停车视距 。
2.有信号控制的交叉口 对有信号控制的交叉口,在车辆正常行驶条件下,识别距离 力使驾驶员能看清交通信号和显示内容,能有足够时间制动减 速直至停车,但这种制动停车并非急刹车。
凸形地形
凹形地形
分水线地形
凸形地形:设计时交叉口内纵面保持不变,适当调整接近交叉口 的路段横坡,让雨水流向交叉口四个转角的街沟或路基外排除。
(二)交叉口立面设计的基本类型
凸形地形
凹形地形
分水线地形
凹形地形:设计时适当改变相交道路纵面,以抬高交叉口中央 高程。
源自文库
(二)交叉口立面设计的基本类型
凸形地形
左转车比例
(2)无信号交叉口
n 2nln
四、扩宽车道宽度
等宽的右转车道,宽度尽量与路段车道宽度相同,最窄不得 小于3米,一般在3~3.5米之间。 左转车道宽度规定如下表。
剩余分隔带 类型
左转车道宽 度
左路缘带宽 度
左转车道宽度(m)
车道分画线 宽度大于0.5 米的标线带
实体岛
3.5
3.25
1.相同等级道路相交时,一般维持各自的纵坡不变,而改变纵 坡较小的道路的横坡度。
2.主要道路与次要道路相交时,主要道路的纵、横断面均维持 不变,而将次要道路双坡横断面,逐渐过渡到与主要道路纵坡 相一致的单坡横断面,以保证主要道路的交通便利。
3.设计时至少应有一条道路的纵坡方向背离交叉口。
凹形地形
分水线地形
分水线地形:设计时将纵坡指向交叉口的路脊线在入口处分为 三个方向,相交道路横断面不变。
(二)交叉口立面设计的基本类型
谷线地形
斜坡地形
马鞍形地形
谷线地形:设计时与谷线相交的道路进入交叉口前,在纵断面 上产生转折而不利行车,应尽量使纵坡转折点远离交叉口,并 插入竖曲线。
(二)交叉口立面设计的基本类型
40
50
60
70
最小半径(m) 15 20(15) 25(20) 30
45
60
75
90
最小超高(%) 2
2
2
2
3
4
5
6
最大超高(%)
一般值:6,绝对值:8
第四节 交叉口的拓宽设计
定义:在交叉口内增加左、右转车道,以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的设计
方法。
一、设置条件 1.右转车道设置条件 1)公路平面交叉
SS
Vt 3.6
V2 26a
3.停车标志控制的交叉口
对停车标志控制的交叉口,一般为主要道路与次要道路交叉, 主次关系明确,而且对标志的识别要比对信号容易,因此, 可采用式(8-10)及识别时间为2s计算。
第三节 交叉口的视距与圆曲线半径
二、平面交叉口的转弯设计
在未考虑机动车道加宽下, 转角半径R1为:
环道车道数可布置四条;若相交道路的车行道较窄,也可 设二条车道。 每条车道宽3.50~3.75m,当中心岛半径为20~40米时,环
道机动车道宽度一般为15~16米 。
(四)交织角
交织角:是进环车辆轨迹与出环车辆轨迹的平均相交角度。 它以距右转机动车道的外缘1.5m和中心岛边缘1.5m的两条 切线交角来表示的。
(2)二级公路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设置左转车道: ①与高速公路或一级公路互通式立交连接线相交的平面交
叉;
②非机动车较多且未设置慢车道的平面交叉; ③左转弯交通会引起交通拥阻或事故时。 2)城市道理平交 高峰小时一个信号周期左转车多于3辆或4辆时。
二、设置方法
(一)右转车道设置方法 在进口道的右侧或同时在出口道的右侧拓宽右转车道。
第六节 交叉口的立面设计 二、平面交叉口立面设计
交叉口立面设计
通过调整交叉口范围的行车道、人行道及附近地面等 有关各点的设计高程,合理确定各相交道路之间及交叉口和周 围建筑物之间共同面的形状,以符合行车舒适、排水迅速和建 筑艺术三方面要求的设计工作。
第六节 交叉口的立面设计 (一)平面交叉口立面设计原则
R1
R
(B 2
F)
R
v12
127( ih )
交叉口缘石转角最小半径
右转弯设计速
30
25
度(km/h)
20
15
交叉口缘石转 33-38
20-25
10-15
5-10
角半径(m)
各级公路平面交叉转弯半径以16米总长的鞍式列车进行控制 设计。
转角曲线路面內缘最小半径
速度(km/h) ≤15 20 25 30
第三节 交叉口的视距与转弯设计
一、交叉口的视距
(一)视距三角形
为了保证交叉口上行车安全,驾驶员在进入交叉口前的一段 距离内,应能看到相交道路上的行车情况,以便能及时采取措 施顺利驶过或安全停车。这段必要的距离应该大于或等于停车 视距ST。
视距三角形:由相交道路上的停车视距所构成的三角形称为视 距三角形。在其范围内不能有任何阻挡驾驶员视线的障碍物 。
谷线地形
斜坡地形
马鞍形地形
斜坡地形:设计时相交道路纵坡不变,而将两条道路的横坡在 进入交叉口前逐渐向相交道路的纵坡方向变化,使交叉口上形 成一个单向倾斜面。
(二)交叉口立面设计的基本类型
谷线地形
斜坡地形
马鞍形地形
马鞍形坡地形:设计时相交道路纵、横坡都可按自然地形在交 叉口内适当调整。
三、交叉口立面设计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