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平面交叉及立体交叉
道路平面交叉设计(3)

3、车流量较大时,可采用分隔带将机动车与非机 动车分离行驶,减少相互干扰。 4、当车流量很大,机、非之间干扰严重时,可考 虑采用立体非机动车交通组织,并与人行天桥或地 道一起考虑。
精选ppt
第三节 交叉口的视距
视距三角形:由相交道路上的停车视距所构 成的三角形称为视距三角形。在其范围内不能有任
精选ppt
二、交叉口的交通分析
1、交错点: 分流点: 合流点: 冲突点:
精选ppt
2、结论: A、在无交通管制的交叉口,都存在各种交错点; B、产生冲突点最多的是左转弯车辆 3、解决办法: A、实行交通管制 B、采用渠化交通 C、修建立体交叉
精选ppt
三、交叉口的类型及其适用范围
1、按平面上的几何图形分类: 十字形、T字形、X字形、Y字形、错位等
4.5m)时,利用中间带后宽度不够,可将道口单向 或双向车道线向外侧偏移,增加不足部分宽度。
精选ppt
窄型中间带
精选ppt
3、无中间带:当相交道路不设中间带时,可通过
两种途径增辟左转车道。 (1)向进口道的一侧或两侧扩宽,增加进口道路 幅总宽度,在进口道中心线附近增出左转车道。 (2)不拓宽进口道,占用靠近中心线的对向车道 作为左转车道。
何阻挡驾驶员视线的障碍物。
精选ppt
图8-20 视距三角形
精选ppt
•(二)识别距离 识别距离:为保证车辆安全顺利通过交叉口,
应使驾驶员在交叉口之前的一定距离能识别交叉口 的存在及交通信号和交通标志等,这一距离称为识 别距离。
1、无信号控制的交叉口
对无任何信号控制的交叉口,可采用各相交道 路的停车视距 。
精选ppt
二、行人及非机动车交通组织
(一)行人交通组织 行人交通组织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行人在人行道 上行走,在人行横道线内安全过街,使人、车分离, 干扰最小。
平面交叉与立体交叉的对比

平面交叉的优缺点
• 交通流量小:在平面交叉路口,车流交织的情况 较少,交通流量相对较小,有利于提高车辆的通 行效率。
平面交叉的优缺点
交通冲突点多
由于平面交叉路口的车辆行驶轨 迹交叉,交通冲突点较多,存在
较大的安全隐患。
通行能力有限
平面交叉路口的通行能力相对较低 ,容易在高峰期造成交通拥堵。
环保问题突出
平面交叉与立体交叉的对比
汇报人: 2024-01-05
目录
• 定义与概述 • 交通组织与交通流 • 设计理念与技术特点 • 优缺点分析 • 应用场景与选择依据
01
定义与概述
平面交叉的定义
平面交叉是指道路在同一平面上交叉 ,车辆通过路口时在同一平面上互相 交错。
平面交叉通常采用信号灯或交通岗亭 来控制交通流量,以保证交通秩序和 安全。
立体交叉的设计理念与技术特点
立体交叉设计理念
以实现交通分流为主,通过建设立交桥、地下通道等方式将不同方向的交通流进行分离, 减少交通冲突。
立体交叉技术特点
采用立体交叉结构,通过匝道、立交桥、地下通道等连接不同方向的车道,实现交通分流 。路口标线和交通标志设置较为复杂,需要驾驶员具备较高的驾驶技能和交通意识。
立体交叉的应用场景与选择依据
立体交叉的应用场景
适用于交通量较大、车速较高、道路 等级较高的地区或高速公路、快速路 等主干道交叉口。
选择依据
当交通量较大,且车速较高时,采用 立体交叉可以减少交通延误、提高通 行效率,同时避免交通冲突,提高交 通安全。
பைடு நூலகம்者在实际应用中的选择考虑
综合考虑交通量、车速、道路等级和建设成本等因素, 选择适合的交叉方式。
立体交叉路口需要占用更多的土地资源,对于土 地资源紧缺的地区来说不太适用。
新探平面交叉与立体交叉的对比

新探平面交叉与立体交叉的对比【引言】:道路交叉设计可分为平面交叉和立体交叉两大类。
平面交叉指的是道路与道路在同一平面内的交叉。
简称平交。
立体交叉指的是道路与道路或铁路在不同高程上的交叉,利用跨线桥、地道等使相交的道路在不同的平面上交叉,简称立交。
不管是平面交叉还是立体交叉都有其相对独有的优点和缺点。
任何一种交叉设计的类型都不可能完全代替另一种。
1、平面交叉设计的分析1.1、平面交叉是路网中交通问题最突出的部位相交道路的车辆,在平面交叉口处要汇集和转向通过,因而产生了交通间的纵横干扰,影响通过能力。
在同样车道数的情况下,平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总是小于路段的通行能力,这就导致在相交道路路段的交通量还不十分大的时候,交叉口处已接近或达到饱和,从而使平面交叉处交通拥挤。
再加上过街行人的穿插交会,更易使平面交叉口处事故多发,成为交通全的敏感地段。
根据统计资料,交通事故的半数发生在道路平面交叉及其周围,而在城市中这一比例可高达60%以上;半数以上的行车时间延误也是因平面交叉的存在而引起的。
由此可见,对平面交叉的合理规划、设计和交通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1.2、不可能用立体交叉代替路网中所有平面交叉将平面交叉全部改成立体交叉,虽然可以解决因平面交叉而产生的交通问题,但实际上是不可能实施的。
首先,立体交叉工程浩大,修建费用高,占地面积大,修建工期长。
因此,如能通过对平面交叉的改建而达到交通改善的目的,就不宜修建立体交叉。
其次,由于相交道路的性质、占地、工程投资等的限制,还不可能全部修筑完全互通式立体交叉,有时还要建造部分互通式立体交叉,如菱形、部分苜蓿叶式等,此类立体交叉仍保留了部分平面交叉,使平面交叉的问题依然存在,而且不处理好此类平面交叉问题,立体交叉也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
因此,在修建立体交叉时,仍有做好平面交叉口的设计问题。
再者,在城市内修建立体交叉,还会带来分割城区、影响街区日照条件、干扰电波、妨碍视线、破坏景观,给行人带来不便等新问题。
《路线交叉》ppt课件

第一节 平面交叉口的交通分析 第二节 公路平面交叉 第三节 立体交叉
第三章 道路交叉
道路交叉大体分为平面交叉口和立体交叉口 两种,高速公路要采用立体交叉,其他各级公路 普通采用平面交叉。
一一、、交交叉叉口口的交交通通分分析析
第第一一节节 平平面面交交叉叉口口的的交交通通分分析析
分流点:同一行驶方向 的车辆向不同方向分别行 驶的地点.
一、立体交叉的主要组成
第三节 立体交叉
2. 匝道
联接互通式立体交叉上、下道路,供左右转弯车辆 方式的道路。
一、立体交叉的主要组成
第三节 立体交叉
一、立体交叉的主要组成
第三节 立体交叉
3. 变速车道
定义:在匝道与正线衔接的路段,为顺应车辆变速 行驶的需求,而不致影响正线交通所设置的附加 车道称为变速车道。
广州区庄立交桥—4层转盘式立交
二、立体交叉的根本类型
第三节 立体交叉
2) 完全互通式立体交叉
(1) 苜蓿叶式立体交叉
苜蓿叶式立交是经过四个对称的环圈式左转 匝道来实现各方向左转弯车辆的运转。
特点:占地面积大,且左转弯车辆绕行间隔 长,造价高。但通行才干大,外型美观,适宜用 于高速公路之间的立体交叉。
一、立体交叉的主要组成
第三节 立体交叉
立体交叉组成部分:跨线构造物、正线、匝道、出入 口、变速车道、集散车道等。
集散车道
入口
集散车道
跨线桥
出口 减速车道
右转匝道 左转匝道 出口
入口 加速车道
一、立体交叉的主要组成
第三节 立体交叉
1. 跨线桥 以桥梁方式跨越相交道路为上跨式。 以隧道方式穿越相交道路为下穿式。
1. 在保证相交道路上一切车辆和行人平安的前提下使 车流和人流交通遭到最小的妨碍。
平面交叉与立体交叉的对比

工程实例
立体交叉
特点:立体交叉路口可以分散车流,减少拥堵。通过将不同方向的车流进行分层,减少车辆 交汇的机会,提高交通效率。
应用场景:适用于城市快速路或高速公路的交叉口,也可用于车流量较大的支路交叉口。
工程实例
对比分析
适用条件:在城市中心区或支路交叉口,平面交 叉更加适用;而在城市快速路或高速公路上,立 体交叉更具优势。
十字交叉
四个方向的车流通过交叉口交汇,是 最常见的平面交叉形式。
T型交叉
三个方向的车流交汇,其中一个方向 的车流通过交叉口,另外两个方向的 车流则需停车等待。
Y型交叉
两个方向的车流交汇,其中一个方向 的车流通过交叉口,另一个方向的车 流则需停车等待。
环形交叉
车辆在环道内顺时针或逆时针行驶, 通过环道内的信号灯控制进出车辆。
平面交叉的设计要素
交叉口形状
根据交通流量、道路等级等因 素确定交叉口的形状,如长方 形、正方形、圆形等。
信号灯设置
根据交通流量和道路等级等因 素设置信号灯,包括红灯、绿 灯和黄灯等信号。
交叉口位置
根据道路网规划、交通流量等 因素确定交叉口位置。
交通组织
确定交通组织方式,如机动车 、非机动车、行人等交通方式 的通行顺序和优先级。
工程实例:某市XX路交通改善方案
立体交叉改善方案
增加车道数量:通过增加车道 数量来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设置匝道路口:在匝道路口设 置信号灯和监控设备,对车辆 进行管理和监控。
优化匝道设计:通过优化匝道 设计来提高车辆的通行效率, 减少拥堵现象。
THANKS
感谢观看
03
劣势
建设成本高:立体交叉需要建
维护困难:立体交叉的匝道和
道路交叉口设计要点

2.基本类型及其特点
交叉口按竖向位置可分为平面交叉与立体交叉两大基本类型。
3.平面交叉口设计
(1)形式:十字交叉、X形交叉、丁字形(T形)交叉、Y形交叉、多路交叉、环形交叉。
(2)转角半径:根据道路性质、横断面形式、车型、车速来确定。
1.交叉口交通组织方式
(1)无交通管制:适用于交通量很小的道路交叉口;
(2)渠化交通:使用交通岛组织不同方向车流分道行驶,适用于交通量较小的次要交叉口、异形交叉口和城市边缘地区的道路交叉口。在交通量很大的交叉口,配合信号灯组织渠化交通,有利于交叉口的交通秩序,增大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3)交通指挥(信号灯控制或交通警察指挥):常用于一般平面十字交叉口;
(4)交叉口拓宽:建议高峰小时一个信号周期进入交叉口左转车辆大于3~4辆时,增辟左转车辆的专用车道。进入交叉口的右转车辆多于4辆时,需增设右转车辆的专用车道。增设车道的宽度,可比路段车道宽度缩窄0.25~0.5m,应不小于3.0m;进口段长度一般为50~75m。
(5)停止线:停止线在人行横道线外侧面1~2m处,以保证行人通过时的安全性。
交叉口转角半径
(3)人行横道:人行横道的设置要考虑尽可能缩小交叉口面积,减少车辆通过交叉口的时间,提高交叉口通过效率,将人行横道设在转角曲线起点以内;要尽量与车行道垂直设置,缩短行人横过车行道的时间;尽量靠近交叉口,缩小交叉区域,减少车辆通过交叉口的时间。
人行横道宽度决定于单位时间内过路行人的数量及行人过路信号放行时间,通常选用的经验宽度为4~10m,规范规定最小宽度为4m.规范规定:机动车车道数4条或人行横道长度大于30m时,则应在道路中央设置安全岛(最小宽度为1m)。当行车密度很大或车速很高,过街行人很多时,可考虑设立体人行过街设施——人行地道或天桥。
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

3.1道路交叉的分类及其选择3.1.1城市道路交叉宜分为平面交叉和立体交叉两类。
应根据道路交通网规划、相交道路等级及有关技术、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分析合理确定。
3.1.2平面交叉口应按交通组织方式分类,并应符合满足下列要求:1 A类:信号控制交叉口平A1类:交通信号控制,进口道展宽交叉口。
平A2类:交通信号控制,进口道不展宽交叉口。
2 B类:无信号控制交叉口平B1类:干路中心隔离封闭、支路只准右转通行的交叉口(简称右转交叉口)。
平B2类:减速让行或停车让行标志管制交叉口(简称让行交叉口)。
平B3类:全无管制交叉口。
3 C类:环形交叉口平C类:环形交叉口。
3.1.3平面交叉口的选用类型,应符合表3.1.3的规定。
注: 1 人口在50万以上的大城市,主干路与主干路相交,经交通预测分析,需要设置立体交叉时,宜按本规程表3.1.4选用;2人口在50万以上的大城市,次干路与次干路相交,因景观需要,采用环形交叉口时,应充分论证。
4.2.9平面交叉口一条进口车道的宽度宜为3.25m,困难情况下的最小宽度可取3.0m;当改建交叉口用地受到限制时,一条进口车道的最小宽度可取2.80m。
转角导流交通岛右侧右转专用车道应按设计速度及转弯半径大小设置车道加宽。
4.2.10当高峰15min内每信号周期左转车平均流量达2辆时,宜设左转专用车道;当每信号周期左转车平均流量达10辆时,或需要的左转专用车道长度达90m时,宜设两条左转专用车道。
左转交通量特别大且进口道上游路段车道数为4条或者和4条以上时,可设3条左转专用车道。
4.2.11进口道左转专用车道设置可采用下列方法:1展宽进口道,以便新增左转专用车道。
2压缩较宽的中央分隔带,新辟左转专用车道,但压缩后的中央分隔带宽度对于新建交叉口至少应为2m,对改建交叉口至少应为1.5m,其端部宜为半圆形[图4.2.11(a)]。
3道路中线偏移,以便新增左转专用车道[图4.2.11(b)]。
平面交叉与立体交叉的对比研究

平面交叉与立体交叉的对比研究平面交叉和立体交叉是两种常见的交叉方式。
二者在形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平面交叉是指两个平面图形在一个交叉点上相交,而立体交叉是指两个立体图形在一个交叉点上相交。
然而,平面交叉和立体交叉在实际应用中具有相似的特点和用途。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平面交叉和立体交叉进行对比研究。
一、定义和用途平面交叉和立体交叉的定义已在上文中做了简要介绍。
平面交叉在计算机图形学、几何学、拓扑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平面图形的交叉可以指示两条路径是否相交,两个区域是否相交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例如,交叉检查可以用于道路规划、电路设计等领域。
立体交叉也广泛应用于计算机图形学、机械制造、建筑等领域。
在机械制造中,立体图形的交叉检查可以保证机器的设计符合工艺要求。
在建筑中,立体图形的交叉检查可以避免施工中出现的错误。
二、交叉方式平面交叉和立体交叉的本质区别在于:平面交叉是在平面上的相交,而立体交叉是在三维空间中的相交。
平面交叉一般是在二维平面上进行计算,可以使用二维平面的算法来实现。
而立体交叉需要使用三维空间的算法来实现。
在实际应用中,二维平面上的计算相对简单,占用的计算资源也相对少。
而三维空间中的计算相对复杂,需要占用大量的计算资源。
因此,平面交叉在实际应用中更为常见。
三、计算方法对于平面交叉,可以使用扫描线算法、求解交点算法等来计算。
扫描线算法是一种经典的计算方式,使用扫描线逐个扫描相交的点,进行交点检查,逐一记录两条路径的上下交叉情况。
这种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nlogn),具有较好的效率和稳定性。
求解交点算法则是在每个交叉点处求解路径的交点来判断是否相交,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准确性。
对于立体交叉,则需要使用空间扫描线算法、边边求交算法等方法来计算。
空间扫描线算法可以将三维空间的相交问题转化为二维平面上的相交问题,加速计算速度。
边边求交算法则是逐一求解三维图形上的所有直线边缘的交点,进而判断两个图形之间是否相交。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形式与选择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形式与选择1、道路与道路交叉可分为平面交叉和立体交叉。
交叉形式应根据道路网规划、相交道路等级及有关技术、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分析合理确定。
2、平面交叉口应按交通组织方式分类:1.平A类:信号交叉控制平A1类:交通信号控制,进出口道展宽交叉口;平A2类:交通信号控制,进出口道不展宽交叉口;2.平B类:无信号控制交叉口平B1类:之支路只准右转同行的交叉口;平B2类:减速让行或停车让行标志管制交叉口;平B3类:全无管制交叉口3.平C类:环形交叉口关于平面交叉口的选用类型应符合下表,3、交叉口的形式平面交叉口的形式设计得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投资和使用价值,所以应切合实际地考虑远期的需要和近期的可能两方面因素,选择合理的方案。
平面交叉口的形式取决于道路网的规划和周围建筑的情况,以及交通量、交通性质和交通组织。
常见的几何形状有:十字形环行交叉T形极其演变而来的X形Y形错位交叉多路交叉畸形交叉T形平面交叉口:T形交叉口是指交角为75~105的三路相交。
T形交叉口适用于主次道路的交叉,主要道路应设在直行方向。
Y形平面交叉口:Y形交叉口为三路相交直行方向的交角小于75或大于105的交叉口;Y形交叉口在交角较小的时候交通不利,而且锐角街口处的视线条件不好。
十字形平面交叉口四条道路相交交叉口,交角为75~105.十字形交叉口形式简单,交通组织方便,街角建筑易于处理,使用范围广,是最基本的交叉口形式(1)简易十字交叉口:设计车速不高,交通量不大的三四公路或一般城市道路相交的十字交叉,可采用简易十字交叉(2)设附加车道的十字交叉口:主要公路的设计速度为80km/h,次要公路为县乡公路或三四级公路且转弯交通量不大的十字交叉口。
(3)渠化十字交叉口主要公路为四车道公路以及设计速度为80km/h的双车道公路,或虽然设计速度为60km/h,但属区域干线的双车道公路,可采用渠化十字交叉。
环形平面交叉口在交叉口中央设置中心岛,用环岛组织渠化交通,使进入环道的所有车辆一律按逆时针方向绕道单向行驶,直至所要去的路口离岛驶出的平面交叉,俗称转盘。
道路工程制图与识图第9章 道路交叉工程图的识别

道路与道路(或铁路)相交时所形成的共同空间称 为道路交叉口。道路交叉口可以分为平面交叉口和立体 交叉口2大类型。道路交叉口交通状况、构造和排水设 计均比较复杂,所以道路交叉口工程图除了平、纵、横 3个图样以外,一般还包括竖向设计图、交通组织图和 鸟瞰图等。
1
9.1 平面交叉口
13
③用网格法表示的平交路口,其高程数值宜标注在 网格交点的右上方,并加括号。若各测点高程的整数部 分相同时可省略整数位,小数点前可不加“0”定位,整 数部分在图中注明,如图9.7(c)所示。 ④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设计高程数值应注在板角处, 并加注括号。在同一张图纸中,当设计高程的整数部分 相同时可省略相同部分,但应在图中说明,如图9.7(d) 所示。
4
5
6
9.1.2 平面交叉口的图示方法 1)平面图图9.4为广州市东莞庄路某平面交叉口的 平面图。从图中可知,此交叉口的形式为斜交叉口,交 通组织为环形。与道路路线平面图相似,交叉口平面图 的内容也包括道路与地形、地物各部分。 (1)道路情况 ①道路中心线用点划线表示。各段道路里程分别标 注在其各自的中心线上。由于北段道路是待建道路,其 里程起点是道路中心线的交点。 ②本图道路的地理位置和走向是用坐标网法表示的, X轴向表示南北(左指北),Y轴向表示东西(上指东)。
11
12
4)竖向设计图 交叉口竖向设计图的任务是表达交叉口处路面在竖 向的高程变化,以保证行车平顺和排水通畅。在竖向设 计图上设计高程的表示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较简单的交叉口可仅标注控制点的高程、排水方 向及其坡度。排水方向可采用单边箭头表示,如图9.7 (a)所示。 ②用等高线表示的平交路口,等高线宜用细实线表 示,并每隔4条用中粗实线绘制1条计曲线,如图9.7(b) 所示。
城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形式与选择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形式与选择1、道路与道路交叉可分为平面交叉和立体交叉。
交叉形式应根据道路网规划、相交道路等级及有关技术、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分析合理确定。
2、平面交叉口应按交通组织方式分类:1.平A类:信号交叉控制平A1类:交通信号控制,进出口道展宽交叉口;平A2类:交通信号控制,进出口道不展宽交叉口;2.平B类:无信号控制交叉口平B1类:之支路只准右转同行的交叉口;平B2类:减速让行或停车让行标志管制交叉口;平B3类:全无管制交叉口3.平C类:环形交叉口关于平面交叉口的选用类型应符合下表,3、交叉口的形式平面交叉口的形式设计得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投资和使用价值,所以应切合实际地考虑远期的需要和近期的可能两方面因素,选择合理的方案。
平面交叉口的形式取决于道路网的规划和周围建筑的情况,以及交通量、交通性质和交通组织。
常见的几何形状有:十字形环行交叉T形极其演变而来的X形Y形错位交叉多路交叉畸形交叉T形平面交叉口:T形交叉口是指交角为75~105的三路相交。
T形交叉口适用于主次道路的交叉,主要道路应设在直行方向。
Y形平面交叉口:Y形交叉口为三路相交直行方向的交角小于75或大于105 的交叉口;Y形交叉口在交角较小的时候交通不利,而且锐角街口处的视线条件不好。
字形平面交叉口四条道路相交交叉口,交角为75~105.十字形交叉口形式简单,交通组织方便,街角建筑易于处理,使用范围广,是最基本的交叉口形式(1)简易十字交叉口:设计车速不高,交通量不大的三四公路或一般城市道路相交的十字交叉,可采用简易十字交叉(2)设附加车道的十字交叉口:主要公路的设计速度为80km/h,次要公路为县乡公路或三四级公路且转弯交通量不大的十字交叉口。
(3)渠化十字交叉口主要公路为四车道公路以及设计速度为80km/h 的双车道公路,或虽然设计速度为60km/h,但属区域干线的双车道公路,可采用渠化十字交叉。
环形平面交叉口在交叉口中央设置中心岛,用环岛组织渠化交通,使进入环道的所有车辆一律按逆时针方向绕道单向行驶,直至所要去的路口离岛驶出的平面交叉,俗称转盘。
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ppt课件

R1
R
B 2
F
式中:
B——机动车道宽度〔右转车道〕〔m〕 F——非机动车道宽度〔m〕 R——右转车道中心线半径〔m〕
R V2
127( ih)
第二节 平面交叉
第二节 平面交叉
第二节 平面交叉
〔四〕交叉口展宽〔P163-166〕 在交叉口处有一半以上时间要分给横向车辆使 用,因此只能用展宽交叉口进口道、添加车道数 的方法,提高交叉口通行才干。
紧缩非机动车道或人行道
第二节 平面交叉
B、左转车道设置方法 左转车道是在进口道左侧扩宽出的车道。 1.宽型中间带:当没有较宽中间带〔普通不小于5m〕时,
将道口一定长度的中间带紧缩宽度,由此增辟出左转车道。
压一面
第二节 平面交叉
2.窄型中间带:当设有较窄中间带〔宽度小于5m〕时,利 用中间带后宽度不够,可将道口单向或双向车道线向外侧偏移, 添加缺乏部分宽度。
第二节 平面交叉
• C、拓宽路口式: • 在交叉口衔接部增设变速车道和转弯车道 • 特点:减少转弯交通对直行交通的干扰,车速高,
事故率低,通行才干大,但占地多,投资较大。 • 适用:交通量大,转弯车辆多的二级公路或城市主
干路。
第二节 平面交叉
增设右转车道
增设直行车道
第二节 平面交叉
同时增设右转、左转车道
冲突点从 空间分散
开来 〔26〕
第二节 平面交叉
冲突点从 空间分散
开来 〔20〕
冲突点 从时间 分散开 来〔8〕
左转弯 制止相 交冲突 点消除
消除部 分主要 冲突点 〔相交 冲突点〕
交通导流 措施
第二节 平面交叉
进一步 从时间 上分散 冲突点
左转车 辆可等 待侍机
道路交叉口

X形交叉:相交道路夹角为小于75°或大于105°范围内的四路交叉
错位交叉:两个相错开的T形交叉口相距较近
多路交叉:五个或五位交叉、多路交叉
二:平面交叉口应用及交通分析
进出交叉口的车辆可能产生的交错点 : 分流点——同一行驶方向的车辆向不同方向分离行驶的地 点; 合流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小的角度,向同 一方 向汇合行驶的地点; 冲突点——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大的角度相互交叉的 地点。
一:道路平面交叉类型
道路平面交 叉:道路与 道路在同一 平面上相交 的地方称为 平面交叉, 通常简称为 交叉口。
T形交叉:相交道路夹角为90°±15°范围内的三路交叉
交 叉 口 类 型
Y形交叉:相交道路夹角为小于75°或大于105°范围内的三路交叉
十形交叉:相交道路夹角为90°±15°范围内的四路交叉
采取以下措施来弥补设计缺陷: 1.在交叉口北进口方向增加减速装置和坡度 警告装置 2.在交叉口内增加必要的渠化诱导线, 3.在西进口和支路交叉口之间设置减速装置, 降低车辆到达支路交叉口的速度 4.将小商丘铲平,保证视距
为了防止平面交叉口设计不合理造成的事故 以下的措施:
1.适当增加交叉口进车道数,进一步明确车道功能。 2.合理布置交叉口附近的公交站点及公交线路,减少对主 干道的干扰。 3.在交叉口功能区范围内,增加必要的交通标示标线,做 好交叉口的渠化。 4.在交叉口范围内,通过布置交通岛、交通标志、标线等 的方法,引导或强制不同流向的车辆和行人各行其道,从 而将错综复杂的交通流引入到指定路径进行交通组织。 5.在交叉口设计中,必须减少交叉口的相交道路,力求减 少或消除冲突点
道路平面交叉
平面交叉口的 交通类型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7章道路与道路交叉

7、道路与道路交叉
2012年4月14日 南京
1
相关规范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 GB 50647-2011
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 CJJ 152-2010
城市快速路设计规程
CJJ 129-2009
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 (征求意见稿)其内容含
平面交叉和立体交叉
7.2.6 交叉口渠化进口道车道数应大于上游路段的车道数,每条车道的宽度不宜小于 3.0m;出口道车道数应与上游各进口道同一信号相位流入的最大进口车道数相匹配, 车道宽度宜与路段一致。 (车道匹配,极限最小宽度2.8m)
7.2.7 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范围内不得存在任何妨碍驾驶员视线的障碍物。
a
b d
c e
应包括整个交叉口功能区,即:所 有相交道路的交叉部分和进口道、出 口道的延伸(10m~20m)。 含公交、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和过 街设施。
4
立体交叉口范围—— 规划规范
包括相交道路中线投影平面交点 至相交道路各进出口变速车道渐 变段及其向外延伸(10m~20m) 的路段共同围成的空间。 含公交、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和 过街设施。
a: 1-2m
b: 3-4m
c: 1-2m
d: 2m左右
11
7.2 平面交叉
交叉口线形
不好的做法
好的做法 12
7.3 立体交叉
90规范—全互通和不完全互通和环形3种—更强调交通流特征、功能
7.3.1 立体交叉口应根据相交道路等级、直行及转向(主要是左转)车流行驶特征、非机 动车对机动车干扰等分类,主要类型及交通流行驶特征宜符合表7.3.1的规定,分类 应符合下列规定:
25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形式及选择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形式与选择1、道路与道路交叉可分为平面交叉和立体交叉。
交叉形式应根据道路网规划、相交道路等级及有关技术、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分析合理确定。
2、平面交叉口应按交通组织方式分类:1.平A类:信号交叉控制平A1类:交通信号控制,进出口道展宽交叉口;平A2类:交通信号控制,进出口道不展宽交叉口;2.平B类:无信号控制交叉口平B1类:之支路只准右转同行的交叉口;平B2类:减速让行或停车让行标志管制交叉口;平B3类:全无管制交叉口3.平C类:环形交叉口关于平面交叉口的选用类型应符合下表,平面交叉口类型选型推荐形式可选形式主干路-主干路平A1类——主干路-次干路平A1类——主干路-支路平B1类平A1类次干路-次干路平A1类——次干路-支路平B2类平A1类或平B1类支路-支路平B2类或平B3类平类或C平A2类3、交叉口的形式平面交叉口的形式设计得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投资和使用价值,所以应切合实际地考虑远期的需要和近期的可能两方面因素,选择合理的方案。
平面交叉口的形式取决于道路网的规划和周围建筑的情况,以及交通量、交通性质和交通组织。
常见的几何形状有:十字形环行交叉T形极其演变而来的X形Y形错位交叉多路交叉畸形交叉T形平面交叉口:T形交叉口是指交角为75~105的三路相交。
T形交叉口适用于主次道路的交叉,主要道路应设在直行方向。
Y形平面交叉口:Y形交叉口为三路相交直行方向的交角小于75或大于105的交叉口;Y形交叉口在交角较小的时候交通不利,而且锐角街口处的视线条件不好。
十字形平面交叉口四条道路相交交叉口,交角为75~105.十字形交叉口形式简单,交通组织方便,街角建筑易于处理,使用范围广,是最基本的交叉口形式(1)简易十字交叉口:设计车速不高,交通量不大的三四公路或一般城市道路相交的十字交叉,可采用简易十字交叉(2)设附加车道的十字交叉口:主要公路的设计速度为80km/h,次要公路为县乡公路或三四级公路且转弯交通量不大的十字交叉口。
道路交叉

道路交叉基本知识2013年5月13日道路交叉目录道路交叉基本知识 (1)道路交叉 (I)1定义 (1)2分类 (1)3名词解释 (1)4平面交叉 (1)5互通立体交叉 (2)5.1简介 (2)5.2高速路与高速路交叉 (2)5.2.1四方向 (2)5.2.2三方向 (4)5.2.3双方向 (4)5.3高速路与平面道路 (5)6分离式立体交叉 (7)7实景图 (8)7.1苜蓿叶 (8)7.2环状型 (9)7.3涡旋型 (9)7.4喇叭型 (10)7.5Y型 (10)7.6钻石型 (11)7.7苜蓿叶A4 (11)7.8单点钻石型 (12)1定义公路交叉指公路相互之间、公路与其他道路等带状构筑物之间的交叉。
2分类3名词解释匝道:一小段提供车辆进出主线的陆桥、斜道、引线连接到。
直接式匝道:将左转车道设于左方。
非直接式匝道:将左转车道摄于右侧,设置环道衔接其他公路。
半直接式匝道:不设环道,改为路线较长、起伏较大的高架道路连接。
交织路段:因汇流、分流导致行车主线短时间车流混乱的路段。
辅路:为解决交织路段的车流问题,部份立交桥加入辅路的设计,舒缓交织路段的交通4平面交叉交通转换在同一平面内完成、交通流之间存在交叉冲突,处理方式:1、渠化。
2、信号灯管理。
交叉类型:T形、Y形、十字交叉、环形5互通立体交叉5.1简介交通转换通过匝道互连在空间内完成。
组成:直行车道、匝道、匝道连接部、立体交叉跨线桥、其他互通设施。
细分为主线和被交叉公路、出口匝道和入口匝道、变速车道和平面交叉等基本单元,按转换功能形成内外部协调的互通式立体交叉子系统。
式立体交叉、环形互通式立体交叉、涡轮形互通式立体交叉、T形互通式立体交叉、Y形互通式立体交叉、梨形互通式立体交叉和叶形互通式立体交叉等。
5.2高速路与高速路交叉5.2.1四方向5.2.2三方向5.2.3双方向5.3高速路与平面道路6分离式立体交叉交叉公路之间立体交叉但互不连通、无交通转换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 2
(m)
式中:Bp——相交道路的平均路宽(m) 。
最终长度的确定?
二、环道的宽度
环道上的车道布置: (1)靠近中心岛的一条车道作绕行之用, (2)最靠外侧的一条车道供右转弯之用, (3)中间一至二条车道为交织之用 环道上一般设计三到四条车道为宜。如交织段长度较长时, 环道车道数可布置四条;若相交道路的车行道较窄,也可 设二条车道。
V2 b R 127( ib ) 2
( m)
式中:b——紧靠中心岛的车道宽度(m);
ib——环道横坡度(%),一般采用1.5%;
2.按交织段长度的要求计算半径R:
交织:就是两条车流汇合交换位置后又分离的过程。 交织长度:进环和出环的两辆车辆,在环道行驶时相互交织, 交换一次车道位置所行驶的距离,称为交织长度。
(三)组织渠化交通
在车道上划线,或用绿化带和交通岛来分隔车流,使各种不 同类型和不同速度的车辆能象渠道内的水流那样,沿规定的 方向互不干扰地行驶的交通组织。
(三)组织渠化交通
在车道上划线,或用绿带和交通岛来分隔车流,使各种不同 类型和不同速度的车辆能象渠道内的水流那样,沿规定的方 向互不干扰地行驶的交通组织。
二、行人及非机动车交通组织
(一)行人交通组织
行人交通组织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行人在人行道上行走,在 人行横道线内安全过街,使人、车分离,干扰最小。 (二)非机动车交通组织 1. 在交叉路口,非机动车道通常布置在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之间。 2. 在交叉口内,一般车流量下非机动车随机动车按交通规则在 右侧行驶,不设分离设施。
第七章 道路平面交叉设计
第一节 交叉口设计概述
一、交叉口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内容 定义:道路与道路(或铁路)在同一平面上相交的地方称为 平面交叉,又称为交叉口。 交叉口设计的主要内容: (1)正确选择交叉口的形式,确定各组成部分的几何尺寸; (2)进行交通组织,合理布置各种交通设施; (3)验算交叉口行车视距,保证安全通视条件; (4)交叉口立面设计,布置雨水口和排水管道。
每条车道宽3.50~3.75m,
三、交织角
交织角:是进环车辆轨迹与出环车辆轨迹的平均相交角度。 它以距右转机动车道的外缘1.5m和中心岛边缘1.5m的两条 切线交角来表示的。 交织角越小,行车就越安全。交织角以控制在20~30°之间 为宜。
第七节 交叉口的立面设计
一、交叉口立面设计的要求和原则 1.主要道路与次要道路相交时,主要道路的纵、横断面均维持 不变,而将次要道路双坡横断面,逐渐过渡到与主要道路纵坡 相一致的单坡横断面,以保证主要道路的交通便利。
二、交叉口的圆曲线半径
交叉口的圆曲线半径: 交叉范围相交道路的圆曲线半径 (一)相交道路的最小圆曲线半径
V2 R 127( ih )
在交叉口范围内,右转弯车道取路段设计速度的0.5~0.7倍;横 向力系数μ可按不同计算行车速度在0.15~0.20之间选用;超高 横坡ih,以不大于2%为宜,最大不应超过6%。
二、交叉口立面设计的基本类型
凸形地形
凹形地形
分水线地形
二、交叉口立面设计的基本类型谷线地形斜坡地形马鞍形地形
三、交叉口的竖向设计方法 (1) 方格网法: 在交叉口范围内,以相交道路的中心线为坐标基线打出5m×5m 或10m×10m的方格网,测出各方格点的地面标高,计算确定设 计标高和挖、填施工高度的方法即为方格网法。 方格网法便于施工放样,通常适用于道路正交或接近于正交的 简单交叉口设计。
四、交叉口的设计速度 1. 交叉口范围直行交通: 设计速度原则上应与路段设计速度相同。 两相交公路的等级或交通量相近时,平面交叉范围内的设计 速度可适当降低,但不得低于路段设计速度的70%。 2. 转弯交通:设计速度因分、合流及用地等影响,通常应适 当降低,或按变速行驶需要而定。 右转弯车道:设计速度不宜大于40km/h; 左转弯车道:设计速度不宜大于20km/h。
二、交叉口的交通分析 进出交叉口的车辆可能产生的交错点 : 分流点——同一行驶方向的车辆向不同方向分离行驶的地点; 合流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小的角度,向同一 方向汇合行驶的地点; 冲突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大的角度相互交叉 的地点。
二、交叉口的交通分析 进出交叉口的车辆可能产生的交错点 : 分流点——同一行驶方向的车辆向不同方向分离行驶的地点; 合流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小的角度,向同一 方向汇合行驶的地点; 冲突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大的角度相互交叉 的地点。
缘石转弯半径计算?
三、交叉口的拓宽设计
城市道路中左转、右转车道设置条件 左转车道设置方法 右转车道设置方法 渐变段、加速段、减速段长度计算
第六节 环形平面交叉口设计
一、定义
第六节 环形交叉口设计
一、中心岛的形状和半径
(一)中心岛的形状 一般多用圆形,有时也用圆角方形和菱形 主次道路相交时宜采用椭圆形(椭圆的长轴方向?) 交角不等的畸形交叉可采用复合曲线形。 (二)中心岛的半径 1.按计算行车速度的要求计算:
3.扩宽路口式:
为使转弯车辆不影响其它车辆的正常行驶,在交叉口连接 部增设变速车道和转弯车道的平面交叉。
3.扩宽路口式:
为使转弯车辆不影响其它车辆的正常行驶,在交叉口连接 部增设变速车道和转弯车道的平面交叉。 特点:可减少转弯交通对直行交通的干扰,车速较高, 事故率低,通行能力大,但占地多,投资较大。 适用:交通量较大、转弯车辆较多的二级公路和城市主 干路。
第二节 交叉口的交通组织设计
一、车辆交通组织方法 • (一)设置专用车道 • 组织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在各自的车道上分道行驶,互不 干扰,根据行车道宽度和左、直、右行车辆的交通量大小可 作出多种组合的车道划分。 (二)左转弯车辆的交通组织 1.设置专用左转车道 2.实行交通管制 3.变左转为右转 (图a)
2.分道转弯式:
通过设置导流岛、划分车道等措施,使单向右转或双向左、 右转车流以较大半径分道行驶的平面交叉,
特点:交叉口转弯车辆,尤其是右转弯车辆行驶速度和通行 能力都较高。
适用:车速较高,转弯车辆较多的一般道路。
3.扩宽路口式:
为使转弯车辆不影响其它车辆的正常行驶,在交叉口连接 部增设变速车道和转弯车道的平面交叉。
2.按交织段长度的要求计算半径R:
交织:就是两条车流汇合交换位置后又分离的过程。 交织长度:进环和出环的两辆车辆,在环道行驶时相互交织, 交换一次车道位置所行驶的距离,称为交织长度。 交织段长度所要求的中心岛半径Rd,近似地按交织段长度所 围成的圆周大小来推导
Rd
n(l Bp ) 2
2.采用渠化交通。在交叉口内合理布置交通岛、交通标志和 标线、或增设车道等,引导各方向车流沿一定路径行驶,减 少车辆之间的相互干扰。如环形平面交叉可消灭冲突点。 3.修建立体交叉。将相互冲突的车流从通行空间上分开,使 其互不干扰。这是解决交叉口交通问题最彻底的办法。
三、交叉口的类型及其适用范围
平面交叉口的形式: “十”字形,“T”字形及其演变而来的 X形、Y形、错位、多路交叉。 平面交叉的布置类型: 1.加铺转角式:交叉口用适当半径的圆曲线平顺连接相交 道路的路基和路面。
第二节 交叉口的交通组织设计
一、车辆交通组织方法 • (一)设置专用车道 • 组织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在各自的车道上分道行驶,互不 干扰,根据行车道宽度和左、直、右行车辆的交通量大小可 作出多种组合的车道划分。 (二)左转弯车辆的交通组织 1.设置专用左转车道 2.实行交通管制 3.变左转为右转 (图b)
二、交叉口的交通分析 进出交叉口的车辆可能产生的交错点 : 分流点——同一行驶方向的车辆向不同方向分离行驶的地点; 合流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小的角度,向同一 方向汇合行驶的地点; 冲突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大的角度相互交叉 的地点。
请大家试手绘三路交叉口的所有交错点!
二、交叉口的交通分析应注意几点:
三类交错点都存在碰撞的可能性;哪种交错点对交 通影响最大?设计时应注意什么? 交错点数量计算?(无交通管制,且双车道) 产生冲突点最多的是左转车辆; 交错点的数量随相交道路条数增加而增加,其中冲 突点增加最快。
减少或消灭冲突点的方法:
1.实行交通管制。在交叉口设置交通信号灯或由交通警指挥, 使发生冲突的车流从通行时间上错开。(效果如何?)
第四节 交叉口的视距与圆曲线半径
一、交叉口的视距 (一)视距三角形 为了保证交叉口上行车安全,驾驶员在进入交叉口前的一段 距离内,应能看到相交道路上的行车情况,以便能及时采取措 施顺利驶过或安全停车。这段必要的距离应该大于或等于停车 视距ST。 视距三角形:由相交道路上的停车视距所构成的三角形称为视 距三角形。在其范围内不能有任何阻挡驾驶员视线的障碍物 。
三、交叉口的类型及其适用范围
平面交叉口的形式:“十”字形,“T”字形及其演变而来的X 形、Y形、错位、多路交叉。 平面交叉的布置类型: 1.加铺转角式:交叉口用适当半径的圆曲线平顺连接相交 道路的路基和路面。 特点:交叉口形式简单,占地少,造价低,设计方便,但 行车速度低,通行能力小。 适用:交通量小,车速低,转弯车辆少的三、四级公路或 地方道路: 也可用于转弯交通量较小的主要道路与次要道路交 叉。
第二节 交叉口的交通组织设计
一、车辆交通组织方法 (一)设置专用车道 组织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在各自的车道上分道行驶,互不 干扰,根据行车道宽度和左、直、右行车辆的交通量大小可 作出多种组合的车道划分。
第二节 交叉口的交通组织设计
一、车辆交通组织方法 (一)设置专用车道 组织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在各自的车道上分道行驶,互不 干扰,根据行车道宽度和左、直、右行车辆的交通量大小可 作出多种组合的车道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