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同步备课教案(第2课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桂林山水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玩赏、无暇、扩散、攀登、泰山、骆驼、屏障、波谰壮阔、水平如镜、峰峦雄伟、红叶似火、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色彩明丽、危峰兀立、连绵不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旅游拍的风景照片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课时要点】

1、体会桂林山、水景色的特点。 (重点)

2、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比较,体验对比、排比句和比喻句的作用,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难点)

3、学习课文二——四小节。

一、谈话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漓江的水又()又()又();桂林的山又()又()又()。(看板书回答)

2、如果我们就这样介绍桂林,能让人感到美吗?所以和课文中的句子比较,还是课文的句子写得好。好在哪里呢?就让我们来欣赏漓江的水。

二、研读课文

(一)品析第二小节:

1、出示: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1)指名读句子。

(2)(出示图片)看图片了解漓江水的特点:

静——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感受)

清——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看见的)

绿——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看翡翠图片理解“无暇”——玉上没有斑点。)(想到的)板书:水、静、清、绿

2、如把这句话换个写法,请同学们读一读,比一比,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比较:

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1)自由读句子思考。

(2)交流:第一句话具体地写出了漓江水的特点,让我们能够真切地体会到漓江水的美。(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

3、把上面的这句话再换个写法。现在哪句话写得好呢?为什么?(出示媒体)

比较:

漓江的水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1)请两位学生分别读句子

(2)交流:这句话运用了感叹句,抒发了作者对漓江水的赞美之情,让我们能够强烈地感受漓江水的美。

4、再比较,如果把句子中的“真”改为“十分、很、非常”,哪一句好?为什么?

漓江的水十分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很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非常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1)同桌分句读思考。

(2)交流:第一句话用上“真”字,表达了作者的赞叹之情,写得十分有节奏感,更令人体会到漓江水的美。

小结:作者把游览漓江看到的、感受到的、想到的运用了一组句式相同的语句,也就是——排比句来进行描写,这样一来,语言优美,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让我们能深切地体会到漓江水的美。

说明:这个重点句子是描写漓江水的精华所在。俗话说:“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在比较感知中,学生对句子差异看得特别清晰,帮助学生领悟语言内涵,加深语感。层层剖析,步步深入,由语言的变化带动情感的升华,体会赞叹之情,体会漓江水的独特美。

1、指导朗读:

(1)指名读,正音:指导“啊”的音变,在普通话中,“啊”在句子末尾时,读音会受它前一个字的读音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如在本课中“啊”就这样读:真静啊(na);真绿(ya)、真奇啊(ya);真秀啊(wa)真险啊(na)。

(注:学生了解“啊”字读音这一特点即可。本课出现的“啊”让学生读准,读对。)(2)各种形式朗读,突出漓江水的静、清、绿。(“静”这句读得轻而缓慢,让人感到水在轻轻地慢慢地流;“清”这句读出惊喜,读得让大家都看见江底的沙石;“绿”这句读出赞叹之情。)

(3)配乐读。

说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学生情感外显的特殊形式。学生能够读得有滋有味,可贵的是能真切地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并用自己的语言、朗读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1、既然这2节写的是漓江水的静、清、绿,为什么这节开头,还写大海和西湖呢?出示句子: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1)“玩赏”(泛红),找近义词:观赏、欣赏。

(2)看图比较:让学生理解对比写法可以衬托漓江水独特的美。

(3)作者没有用上“相比”这个词语,那么他用上了哪些词语来表示“相比”呢?——看见过、玩赏过、却从没有看见过

说明:推敲词句,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美。

7、第二小节最后一句话写道:

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1)这句话又表现了漓江水的哪个特点?(静)

(2)这句话跟第1小节中的哪个词语可以联系起来?(荡舟)

说明:段落与段落之间,也存在着各种联系,这个自然段的末句,就照应了上文“荡舟漓江”,教学中也应引导学生认识。

(3)看着书本读第二小节。

小结过渡:第二小节用对比、排比、比喻的方法,把作者看到的、感受到的、想到的写下来,突出漓江水的特点。课文的第三小节也运用了同样的方法写出了桂林山的特点。

(二)品读第三小节:

出示句子: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

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载倒下来。

1、老师引读特点之一“奇”:桂林的山真奇啊……

(1)出示图片泰山和香山的图像,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2)看图片,每座山各不相连,让学生想象: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模仿句式练习,说说像什么。

(3)出示句子媒体:许许多多的的形状,数不尽,这就是──形态万千(泛红)。

这么多奇形怪状的山峰矗立在那里,就是──奇峰罗列(泛红)

板书:奇

2、引读特点之二“秀”:桂林的山真秀啊……

(1)看图片感受到“秀”得郁郁葱葱,色彩明丽(泛红)。

板书:秀

3、引读特点之三“险”:桂林的山真险啊……

(1)理解“兀”的意思即“高耸突出”,结合语句让学生自己连起来解释“危峰兀立”(泛红)。(这么险的山峰高高的矗立着)

(2)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自己体会“怪石嶙峋”的意思。(泛红)

4、指导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三)归纳写法特点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二、三小节,思考这三个问题。(出示媒体:一作者观察景物是站在什么地方观察的?二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三是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观察的?)学生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全班评议。

总结:此时作者在船上,这也是作者为什么先写水后写山的原因。(初读课文时学生的质疑。)按照由近到远的顺序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和由此联想到的写具体了,其间还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所以桂林山水的美丽才给我们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我们要注意学习作者这种观察、描写的方法。

2、请同学们看屏幕,齐读一遍“学法指导”。(出示媒体:学法指导——观察、描写一处景物要注意“三要”:1.要确定观察点。2.要按一定顺序。3.要抓景物特点。)说明:边读边想象,既能够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又能够使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