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教案_物理_教学设计_人教版
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课堂教学教案

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课堂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和含义。
学生能够列举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定律的实例。
学生能够了解不同形式的能源及其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认识到能源的重要性和合理利用能源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节约能源意识。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和表达式。
常见能源的分类和特点。
2、教学难点对能量守恒定律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能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能量守恒定律和能源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对基本概念有清晰的认识。
2、实验法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能源问题的看法和想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4、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分析能源的利用和发展,加深学生对能源问题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能量转化的图片或视频,如电灯发光、汽车行驶、风车转动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提出问题:能量在转化过程中是否会消失或创生?从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
2、讲解能量守恒定律结合实验演示,如小球在斜面上下滚动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小球在不同位置的高度和速度变化,分析能量的转化情况。
讲解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给出能量守恒定律的表达式:E 初= E 末。
3、能量守恒定律的实例分析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定律的实例,如太阳能热水器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电动机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等。
教师对学生列举的实例进行分析和点评,加深学生对能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课堂教学教案

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课堂教学教案一、引言能量是自然界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其守恒定律在物理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能量守恒定律指出,一个封闭的系统中的能量总量在任何过程中保持恒定。
这意味着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能量守恒定律适用于所有自然现象,包括教室中的能源转化过程。
二、教学目标1.了解能量守恒定律的基本概念及其在能源转化中的应用;2.掌握能量守恒定律的表达方式和计算方法;3.能够应用能量守恒定律进行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三、教学内容1. 能量守恒定律的基本概念能量守恒定律指出,一个封闭系统中的能量总量在任何过程中保持不变。
这意味着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例如,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热能、电能、声能等。
2. 能量守恒定律的表达方式能量守恒定律可以用数学表达式表示为:能量转化前的总能量 = 能量转化后的总能量这个表达式说明了能量守恒定律适用于能量转化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3. 能量守恒定律的计算方法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我们可以通过计算能量转化前后的能量变化来解决实际问题。
计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步:1.确定参与转化的能量种类和初始能量值;2.根据问题描述和已知条件,找出能量转化前后的能量变化;3.利用能量守恒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建立方程;4.解方程,求解未知量。
4. 能量守恒定律在能源转化中的应用能量守恒定律在能源转化中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燃烧过程中,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然后可以利用热能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
在光伏发电中,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在风力发电中,风能转化为电能。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能量守恒定律的基本概念、表达方式和计算方法,使学生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的原理和应用场景;2.实验法: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能量转化过程,加深对能量守恒定律的理解;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实际问题,运用能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并进行展示和交流;4.案例法:使用一些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应用能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10.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人教版必修2教案

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人教版必修2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能量守恒的含义和基本定律;2.掌握能量转化的基本方式;3.培养学生思考能源使用的合理性和节约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量守恒的含义和能量转化的基本方式;2.难点:能源的合理使用和节约意识的培养。
三、教学环节及内容1. 热能与能量转化(20min)1.简述能量的含义及形式,介绍热能在能量转化中的重要性;2.讨论不同物质在受热时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发现热能转化的现象。
2. 能量守恒定律(30min)1.展示物体在不同场合下的能量转化过程;2.介绍能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及其表达式;3.讨论有关实例,引导学生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的意义。
3. 能源的种类及使用(40min)1.就现有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中常用的各种能源,介绍它们的来源、性质、优点和缺点;2.引导学生思考有关能源使用存在的问题,如能源的浪费、地球环境的污染等;3.通过配合实例,让学生理解探究新型能源对于人类未来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及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一些常见的、生动有趣的实例,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他们在真实情境下亲身感受和认知能量守恒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2.探究式学习法:通过对一些有关能源的问题进行提问和探究、让学生思考、交流、发表意见,使他们逐步认识能源对人类的作用重要性。
3.影音教学法:通过结合一些教育影视资料,配以实地参观、讨论、讲解等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情境中收获体验感和实践感。
五、教学评估1.学生学习笔记及讨论记录;2.课后练习。
3.课堂小测验六、教学反思1.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步骤,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2.引导学生了解能源知识的同时,加强对能源的管理、降低能源的消耗,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能意识,做到应用和理论相结合。
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教案

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及其在自然界中的普遍适用性。
2. 使学生掌握能源的分类、开发和利用,认识新能源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不能被创造或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2. 能源分类:常规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核能、地热能、海洋能等)。
3. 能源开发与利用: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的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技术;核能、地热能、海洋能等新能源的研究与发展。
4. 能源与环境:能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的重要性。
5. 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培养学生的节能意识,提出节能措施;了解环保知识,提高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能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及其应用;能源的分类、开发与利用;新能源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2. 教学难点:能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新能源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能量守恒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采用案例分析法,介绍各类能源的开发利用实例,使学生了解能源技术的发展。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节能减排经验和想法,提高环保意识。
五、教学安排1. 课时:10课时2. 教学过程:第1课时:能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及应用第2课时:能源分类与开发利用第3课时:新能源的特点及发展趋势第4课时:能源与环境第5课时: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2. 评价内容:a. 学生对能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b. 学生对能源分类、开发与利用的了解程度;c. 学生对新能源特点和发展趋势的认识;d. 学生对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实践行动。
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教案物理教学设计_人教版

第十节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宗彦峰陕西师大附中710061〕【教材版本】人教版【设计理念】经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形成科学理论是展开的看法,也为学生能够在广阔的知识背景中考虑问题 ,提升理论联系实质的能力确定根基 ,使得学生的相关能量的知识构造更为的完美。
【教材剖析】本节内容安排在学习了机械能以后,学生已经有了相关能量转变的一些图景,领会到能量看法是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归纳。
进而从“机械能的转变与守恒〞联想扩展到“自然界中各样能量在转变和变换中总能量守恒〞。
【学情剖析】学生经过机械能的学习,已经形成了相关能量转变的一些图景,具备了从“机械能的转变与守恒〞联想扩展到“自然界中各样能量在转变和变换中总能量守恒〞的根基。
【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1.知道能量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知道能量守恒确定的两类重要事实。
能应用能量守恒解决一些问题。
2.知道能量耗散,认识自然界中宏观过程中的能量守恒以及能量转变和转移的方向性,认识到提升效率的重要性,4.知道能源欠缺和环境恶化是关系到人类社会可否连续展开的重要问题,加强节俭能源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经过文件查阅和检查研究的方法、问题议论法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文件查阅和检查研究的方法,使学生认识到能量守恒定律是人们认识自然的重要工具,能源关系到人类的衣食住行,关系到国家的兴盛兴盛。
培育节俭能源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要点难点】、教课要点能量守恒定律、能量的耗散2、教课难点能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教课方法】查阅文件+检查研究+沟通议论【教课思路】经过学生进行素材的采集和整理,经过上网查问、资料检索等形式查找能量守恒定律的形成和成立过程的资料,经过检查接见的形式采集生产、生活中与能源相关的资料,对自己获得的资料进行剖析研究,形成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以便在讲堂长进行议论沟通。
【教课过程】一、课前准备、查找相关能量守恒定律形成和成立过程的资料。
B、经过检查的形式,采集生产、生活中与能源相关的资料,能弄清楚波及了那些能量、能量的转变方向、能量转变中那些力做工惹起了各样形式能量的转变和转移。
《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教案

《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能量守恒定律的基本概念,理解能量守恒定律在自然界中的广泛应用。
2. 使学生掌握能源的分类、特点及开发和利用,认识到能源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能量守恒定律的基本概念2. 能源的分类及特点3. 能源的开发和利用4. 能量守恒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5. 能源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能量守恒定律及能源问题。
2. 利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实例。
4. 运用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器材:能量守恒实验装置、各类能源样本等。
2. 教学课件和素材。
3. 学生分组,准备小组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能量守恒实验,引发学生对能量守恒定律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能量守恒定律的基本概念,解释能量守恒定律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
3.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实例,让学生了解能源的重要性。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能源问题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5. 总结:强调能源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呼吁学生关注能源问题,为我国的能源事业做出贡献。
6. 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调查身边的能源使用情况,提出改进措施。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能量守恒定律和能源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考察其分析问题和团队合作能力。
3.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实验操作和分析能量守恒现象的能力。
4.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应用和拓展。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能源发电站,如火力发电站、水电站等,让学生实地了解能源的生产和利用。
2. 邀请能源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分享能源研究和开发的最新动态。
《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教学设计

《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教学设计#TRS_AUTOADD_1234165247400{MARGIN-TOP:0px;MARGIN-BOTTOM:0px}#TRS_AUTOADD_1234165247400P{MARGIN-TOP:0px;MARGIN-BOTTOM:0px}#TRS_AUTOADD_1234165247400TD{MARGIN-TOP:0px;MARGIN-BOTTOM:0px}#TRS_AUTOADD_1234165247400DIV{MARGIN-TOP:0px;MARGIN-BOTTOM:0px}#TRS_AUTOADD_1234165247400LI{MARGIN-TOP:0px;MARGIN-BOTTOM:0px}/**---JSON--{"":{"margin-top":"0","margin-bottom":"0"},"p":{" margin-top":"0","margin-bottom":"0"},"td":{"margi n-top":"0","margin-bottom":"0"},"div":{"margin-to p":"0","margin-bottom":"0"},"li":{"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MyFav_1234165480873P.MsoNormal{TEXT-JUST 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0.5pt;MARGIN:0ccpt ;FONT-FAMILY:"TimesNewRoman";TEXT-ALIGN:justify}D IV.MyFav_1234165480873LI.MsoNormal{TEXT-JUSTIFY:i nter-ideograph;FONT-SIZE:10.5pt;MARGIN:0ccpt;FONT -FAMILY:"TimesNewRoman";TEXT-ALIGN:justify}DIV.My Fav_1234165480873DIV.MsoNormal{TEXT-JUSTIFY:inter -ideograph;FONT-SIZE:10.5pt;MARGIN:0ccpt;FONT-FAM ILY:"TimesNewRoman";TEXT-ALIGN:justify}DIV.MyFav_ 1234165480873H1{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 -SIZE:22pt;MARGIN:17pt0c6.5pt;LINE-HEIGHT:240%;FO NT-FAMILY:"TimesNewRoman";TEXT-ALIGN:justify}DIV. MyFav_1234165480873P.MsoHeader{BORDER-RIGHT:mediu mnone;PADDING-RIGHT:0cm;BORDER-TOP:mediumnone;PAD DING-LEFT:0cm;FONT-SIZE:9pt;PADDING-BOTTOM:0cm;MA RGIN:0ccpt;BORDER-LEFT:mediumnone;LAYOUT-GRID-MOD E:char;PADDING-TOP:0cm;BORDER-BOTTOM:mediumnone;F ONT-FAMILY:"TimesNewRoman";TEXT-ALIGN:center}DIV. MyFav_1234165480873LI.MsoHeader{BORDER-RIGHT:medi umnone;PADDING-RIGHT:0cm;BORDER-TOP:mediumnone;PA DDING-LEFT:0cm;FONT-SIZE:9pt;PADDING-BOTTOM:0cm;MARGIN:0ccpt;BORDER-LEFT:mediumnone;LAYOUT-GRID-MO DE:char;PADDING-TOP:0cm;BORDER-BOTTOM:mediumnone; FONT-FAMILY:"TimesNewRoman";TEXT-ALIGN:center}DIV .MyFav_1234165480873DIV.MsoHeader{BORDER-RIGHT:me diumnone;PADDING-RIGHT:0cm;BORDER-TOP:mediumnone; PADDING-LEFT:0cm;FONT-SIZE:9pt;PADDING-BOTTOM:0cm ;MARGIN:0ccpt;BORDER-LEFT:mediumnone;LAYOUT-GRID-MODE:char;PADDING-TOP:0cm;BORDER-BOTTOM:mediumnon e;FONT-FAMILY:"TimesNewRoman";TEXT-ALIGN:center}D IV.MyFav_1234165480873P.MsoFooter{FONT-SIZE:9pt;M ARGIN:0ccpt;LAYOUT-GRID-MODE:char;FONT-FAMILY:"Ti mesNewRoman"}DIV.MyFav_1234165480873LI.MsoFooter{ FONT-SIZE:9pt;MARGIN:0ccpt;LAYOUT-GRID-MODE:char; FONT-FAMILY:"TimesNewRoman"}DIV.MyFav_12341654808 73DIV.MsoFooter{FONT-SIZE:9pt;MARGIN:0ccpt;LAYOUT -GRID-MODE:char;FONT-FAMILY:"TimesNewRoman"}DIV.M yFav_1234165480873A:link{COLOR:blue;TEXT-DECORATI ON:underline}DIV.MyFav_1234165480873SPAN.MsoHyper link{COLOR:blue;TEXT-DECORATION:underline}DIV.MyF av_1234165480873A:visited{COLOR:purple;TEXT-DECOR ATION:underline}DIV.MyFav_1234165480873SPAN.MsoHy perlinkFollowed{COLOR:purple;TEXT-DECORATION:underline}DIV.MyFav_1234165480873P.MsoPlainText{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0.5pt;MARGIN:0 ccpt;FONT-FAMILY:宋体;TEXT-ALIGN:justify;TEXT-DECORATION:underline}D IV.MyFav_1234165480873LI.MsoPlainText{TEXT-JUSTIF Y:inter-ideograph;FONT-SIZE:10.5pt;MARGIN:0ccpt;F ONT-FAMILY:宋体;TEXT-ALIGN:justify;TEXT-DECORATION:underline}D IV.MyFav_1234165480873DIV.MsoPlainText{TEXT-JUSTI 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0.5pt;MARGIN:0ccpt; FONT-FAMILY:宋体;TEXT-ALIGN:justify;TEXT-DECORATION:underline}D IV.MyFav_1234165480873DIV{page:}课题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课时1课时教材分析1.本节是对本章知识内容的总结和扩展。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下册22.1《能源》教学设计

作业要求:
1.作业内容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注重思考和创新。
2.短文、调查报告和研究性学习报告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文字通顺。
3.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按时提交,教师将及时批改并给予反馈。
3.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鼓励学生为解决能源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
4.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了解我国能源现状和发展战略,为实现能源强国目标而努力。
5.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能源公平问题,倡导合理利用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掌握了力学、电学等基本概念和原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能源知识的学习具备以下特点:
5.能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能源利用过程中的能量损失,并提出改进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利用实验、案例分析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能源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4.设计能源调查活动,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能源使用情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节能意识。
5.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系统化的认知结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能源在人类社会发展和生活中的重要性,树立能源危机意识。
2.增强对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认同感,倡导绿色生活,积极参与节能减排行动。
1.教学活动设计: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能源图片,如太阳能电池板、风力发电机、石油钻井平台等,引发学生对能源的关注和思考。
2.提出问题: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这些图片中的设备或现象与什么有关?(2)你能说出它们分别是如何工作的吗?(3)为什么我们要关注能源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节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宗彦峰陕西师大附中 710061)【教材版本】人教版【设计理念】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形成科学理论是发展的观念,也为学生能够在广阔的知识背景中考虑问题,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奠定基础,使得学生的有关能量的知识结构更加的完善。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安排在学习了机械能之后,学生已经有了有关能量转化的一些图景,体会到能量概念是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概括。
从而从“机械能的转化与守恒”联想扩展到“自然界中各种能量在转化和转换中总能量守恒”。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机械能的学习,已经形成了有关能量转化的一些图景,具备了从“机械能的转化与守恒”联想扩展到“自然界中各种能量在转化和转换中总能量守恒”的基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能量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知道能量守恒确立的两类重要事实。
2.能应用能量守恒解决一些问题。
3.知道能量耗散,了解自然界中宏观过程中的能量守恒以及能量转化和转移的方向性,认识到提高效率的重要性,4.知道能源短缺和环境恶化是关系到人类社会能否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增强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文献查阅和调查研究的方法、问题讨论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文献查阅和调查研究的方法,使学生认识到能量守恒定律是人们认识自然的重要工具,能源关系到人类的衣食住行,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发达。
培养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能量守恒定律、能量的耗散2、教学难点能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教学方法】查阅文献+调查研究+交流讨论【教学思路】通过学生进行素材的采集和整理,通过上网查询、资料检索等形式查找能量守恒定律的形成和建立过程的资料,通过调查访问的形式搜集生产、生活中与能源有关的材料,对自己获取的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A、查找有关能量守恒定律形成和建立过程的资料。
B、通过调查的形式,搜集生产、生活中与能源有关的资料,能弄清楚涉及了那些能量、能量的转化方向、能量转化中那些力做工引起了各种形式能量的转化和转移。
C、通过获取素材、整理素材、形成观点的过程,认真体会能量是更深层次上反映运动和相互作用的本质,能量守恒定律是人类认识自然的重要工具。
二.新课教学一)能量守恒定律1、能量形式的多样性2、能量的转化3、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可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4 、能量守恒定律的普遍性和重要性二)、能源和能量耗散1、能源的利用经历2、能量耗散三.教学过程过程环节1、各组的调查研究的成果的展示和交流环节2、教学过程问题1: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重物带着纸带下落时,计算结果发现,减少的重力势能的值大于增加的动能的值,即机械能的总量在减少.原因就是纸带和打点计时器之间的摩擦力和空气的阻力等.是不是考虑了各种摩擦和阻力后这部分能量就消失了呢?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总结归纳:没有,它转化成为除机械能外的其他的能量了.教师引导:它转化成了机械能外的其他形式的能量,除重力、弹力之类的力外,其他任何力对物体做功使物体的机械能增加或减少的过程,实质上都是其他形式的能与机械能相互转化的过程,在转化的过程中,能的总量是不变的.这是大自然的一条普遍的规律,而机械能守恒定律只是这一条普遍规律的一种特殊情况.问题2: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中,减少的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能量转化或转移的例子,同学们能否举出几例,并说明其中的能量转化或转移过程?学生举例:1、在摩擦生热的现象中,克服摩擦力做多少功,就有多少机械能转化成等量的内能2、通过电流的导线变热,电能转化成内能3、灼热的灯丝发光,内能转化成光能4、燃料燃烧生热,化学能转化成内能;参考案例:演示实验1:在一个玻璃容器内放入沙子,拿一个小铁球分别从某一高度释放,使其落到沙子中。
思考:小球运动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请说出小球运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情况。
演示实验2:在盛有水的玻璃容器中放一小木块,让小木块在水中上下浮动,过一段时间,小木块停止运动。
思考:小木块运动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请说出小球运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情况。
能是状态量,功是过程量。
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的转化是通过做功实现的。
做功的过程就是各种形式的能量之间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且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能量发生转化(或转移),因此,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如举重运动员把重物举起来,对重物做了功这一过程中,运动员通过做功消耗了体内的化学能,转化为重物的重力势能.并且,运动员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化学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能量的具体值往往无多大意义,我们关心的大多是能量的变化量,能量的变化必须通过做功才能实现,某种力做功往往与某一具体的能量变化相联系。
问题3:分析常见力做功与能量转化的对应关系:重力做功:弹力做功:电流做功:解答:重力做功:重力势能和其他能相互转化;弹力做功:弹性势能和其他能相互转化;电流做功:电能和机械能等其他形式的能相互转化;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能量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或转移的.以上实验表明,各种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一种能量减少,必有其他能量增加,一个物体的能量减少,必定其他物体能量增加,能量的总和并没有变化。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能量守恒定律。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说出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并引用教材上的话,说明能量守恒定律的建立有何重大意义。
补充资料:对于能量守恒,科学家进行了长期的探索:1801年,戴维发现了电流的化学效应;1820年,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1821年,塞贝克发现了温差电现象;1831年,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1840年,焦耳发现了电流的热效应;1842年,迈尔表述了能量守恒定律,并计算出热功当量的数值;1843年,焦耳测定了热功当量的数值。
从而,确立了电化学、电和磁、电和热、力和热等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
1847年,亥姆霍兹在理论上概括和总结了能量守恒定律。
……发现能量守恒定律的历史表明,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不是偶然的它是人类对自然认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除了物理学外,别的学科对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也有贡献。
师生总结:1.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2.定律的表达式:E =E 初终 E =E ∆∆增减3.发现能量守恒定律的意义:能量守恒定律的建立,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一次重大飞跃, 是哲学和自然科学长期发展和进步的结果,它是最普遍、最重要、最可靠的自然规律之一,而且是大自然普遍和谐性的一种表现形式.例1:如图所示,在水平桌面的边角处有一轻质光滑的定滑轮K ,一条不可伸长的轻绳绕过K 分别与物块A 、B 相连,A 、B 的质量分别为m A 、m B 。
开始时系统处于静止状态。
现用一水平恒力F 拉物块A ,使物块B 上升。
已知当B 上升距离为h 时,B 的速度为v 。
求此过程中物块A 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
重力加速度为g 。
解答:由于连结AB 绳子在运动过程中未松,故AB 有一样的速度大小,对AB 系统,由功能关系有:2)(21v m m gh m W Fh B A B +==- 求得: 2)(21v m m gh m Fh W B A B +--= 例2:一小滑块放在如图所示的凹形斜面上,用力F 沿斜面向下拉小滑块,小滑块沿斜面运动了一段距离。
若已知在这过程中,拉力F 所做的功的大小(绝对值)为A ,斜面对滑块的作用力所做的功的大小为B ,重力做功的大小为G ,空气阻力做功的大小为D 。
当用这些量表达时,小滑块的动能的改变(指末态动能减去初态动能)等于多少?,滑块的重力势能的改变等于多少?滑块机械能(指动能与重力势能之和)的改变等于多少?解析:根据动能定理,动能的改变等于外力做功的代数和,其中做负功的有空气阻力,斜面对滑块的作用力的功(因弹力不做功,实际上为摩擦阻力的功),因此ΔE k =A - B+C - D ;根据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重力势能的减少等于重力做的功,因此ΔE p = - C ;滑块机械能的改变等于重力之外的其他力做的功,因此ΔE = A – B – D教师点评:⑴能量守恒定律是贯穿整个物理学的基本规律之一,是学习物理学的一条主线。
⑵要分清系统中有多少种形式的能,发生了哪些转化和转移.⑶滑动摩擦力与相对距离的乘积在数值上等于系产生的内能、即:相对FL Q =注意:(1)某种形式的能减少,一定存在其他形式的能增加,且减少量一定和增加量相等(2)某个物体的能量减少,一定存在其他物体的能量增加,且减少量和增加量一定相等。
这也是我们列能量守恒表达式时的两条基本思路。
例3: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劫持波音757飞机以h km /900的速度撞击纽约世界大厦,已知波音757飞机质量为7t ,携带航空汽油质量为30t ,汽油的燃烧值为kg kJ /1064.44⨯,飞机长m 80,求:(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⑴飞机撞击世贸大厦释放多少能量?⑵试估算飞机对世贸大厦的平均冲击力是多大?(设机尾恰好插入大楼)解答:⑴飞机撞击世贸大厦释放的能量等于飞机及汽油的动能与汽油燃烧放出的化学能:QM v M m E ++=∆20)(21 732331062.4103025)1030107(21⨯⨯⨯+⨯⨯+⨯⨯= 731062.41030⨯⨯⨯≈J 12104.1⨯≈⑵飞机撞击世贸大厦时,速度由0v 变为零,飞机长80m 看作作用距离,所以飞机对世贸大厦的平均冲击力为:802250107.32)(2420⨯⨯⨯=+=S v M m F ≈1.4×107N 说明:能源和高新技术一旦被恐怖分子所掌握,就会成为人类的灾难,纽约世贸大厦就是被飞机携带的航空汽油燃烧释放的化学能而转化为内能,融化了世贸大厦的钢结构导致坍塌。
世界各国在积极开发和利用能源的同时,也十分注意能源的使用安全问题。
问题4:既然能量是守恒的,不可能消灭,为什么我们还要节约能源?教师进行情景的引导:匀速的汽车刹车后可以停下来,但是停下来的汽车不能主动运动起来;沙漠沙化后不能自发变成绿洲;打碎的镜子不能恢复原状,人死不能复生等,在提示着我们自然界的一些宏观过程有着一定的方向性。
学生举例:1、2、3、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在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过程中,能的总量是守恒的,但能量的品质却降低了,这叫做能量耗散。
在能源的利用过程中,即在能量的转化过程中,能量在数量上并未减少,但在利用的品质上降低了,从便于利用的变成不便于利用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