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治疗新进展

合集下载

脑梗死患者康复护理的新进展

脑梗死患者康复护理的新进展

脑梗死患者康复护理的新进展摘要:脑梗死又称之为脑血管意外,这种疾病是由于患者脑血液循环发生障碍所导致的一种疾病。

在社会经济发展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有脑梗死的患者人数也越来越多,由于这种疾病具有发病快、病情严重的特点,所以在患者患有该疾病时不但身体上会感受到较多的不适,也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基于此,为了改善患者的病情,就必须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护理措施。

关键词:脑梗死,康复护理,新进展,分析研究一、脑梗死概述脑梗死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多数是由于患者出现急性脑循环障碍或者是弥散性功能缺损所导致的疾病,多发于老年人群中。

由于老年人在年龄逐渐增长的情况下会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在患有这些慢性疾病时如果没有积极的治疗就会由于多种并发症的出现而导致脑梗死症状发生。

通过研究可以得知,当患者患有脑梗死疾病时在初期病情较轻时并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头晕、肢体麻木等情况,但由于出现的症状较轻所以极易被忽视。

当脑梗死疾病严重时具有较大的致残率以及致死率,所以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极大的威胁。

在对脑梗死患者实施治疗时虽然能够改善患者的症状,但不能减小患者多种并发症的出现。

而对患者应用康复护理措施就能提升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效率,也能从患者运动功能恢复中保障治疗效果,所以康复护理在临床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

二、脑梗死康复护理内容(一)心理康复护理脑梗死疾病具有发病快、病情严重的特点,所以患者在患有脑梗死疾病时不但生活质量会严重下降,自身也会失去自理的能力,这些因素都会让患者产生焦虑、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

如果患者的这种不良情绪长时间存在那么会从降低患者治疗积极性中影响护理效果。

基于此,护理人员首先应该为患者科普脑梗死疾病的相关知识,为了保障患者能够充分的理解,护理人员应该用简单明了的话语将脑梗死的重点内容进行讲解。

当患者对脑梗死疾病导致的症状以及治疗有了了解之后,就能从治疗认知性提升中提高其治疗积极性。

近5年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研究进展

近5年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研究进展

近5年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研究进展【摘要】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通过分析中医和西医治疗脑梗死的基础理论和临床现状,探讨了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的优势和挑战,并总结了近5年来在该领域取得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进展。

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有着积极的效果,但仍存在一些挑战和亟需解决的问题。

未来的研究应该加强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的前景,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并继续深入研究,以提高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梗死、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研究、基础研究、研究进展、治疗优势、挑战、前景、研究方向、总结、展望1. 引言1.1 疾病背景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通常由脑血管闭塞或破裂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引起。

脑梗死患者常表现为突发性头痛、恶心呕吐、肢体无力、言语障碍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瘫痪、失语、甚至死亡。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不健康等因素的影响,脑梗死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目前,传统的西医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已经取得一定效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疗效不稳定、副作用明显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备受关注。

中医治疗在脑梗死恢复期的应用已有悠久历史,如针灸、推拿、中药疗法等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疗效。

结合中西医的优势,通过综合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康复率和生活质量。

在当前医学发展的背景下,探讨近5年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的研究进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的治疗方案,促进脑梗死患者的康复。

1.2 研究意义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和健康。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脑梗死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给医疗系统和患者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中医治疗脑梗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其独特的治疗理念和方法在脑梗死康复期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脑梗死的治疗新进展

脑梗死的治疗新进展

结 脑 下, 形成纤维蛋 白, 与血 栓形成。血 栓 纤维蛋白结合 , 合后 的 复合物 对纤 溶 小时 以内, 梗死 的体积出现持 续扩大 , 参 可在 局部 有 救 的 因此应尽量 争 取 , 原则 上越 早 越好 。但 溶解 主要是指溶解血栓 内纤维蛋 白的方 酶元有很 高 的亲 和力 . 侧枝 循环 不 同 法 。纤 维蛋 白 的降解 主要 依靠 纤 溶酶 , 使纤溶酶元转化为纤溶酶 过 多的纤溶 时间可 因个人代 偿能 力 , 适 2 1 纤溶酶能有效 的将 血栓分解 为可溶性 纤 酶则被 血浆 中的 一抗 纤 溶酶等 抑制 。 而异 , 当放宽 6~1 小 时 ,2小 时 内缺 脑 维 蛋白降解产物 。纤溶酶 由纤 维蛋 白溶 它 比 S U K、 K溶 桂作用 强 , 出血危 险小 , 血 脑组 织损 害不十分 严重 , 水肿 仍较 跹Ⅱ ai d 可作为第二治疗时 机。有学者 报道 , 酶元激活 而成 , 而溶 挂药作 为纤 溶 酶元 c b 和 D v 等人 分别在 他们 的 临床 轻 , 激 活荆促进这~ 过程。
12 溶栓 药物 ,
实践 中证实使 用 t A是安 全和 有效 的。 局灶 性 脑 梗死 的治疗 时间 窗 并 非 固 定 t P 而是一个个 体 化 的动态 过 程 其 影 在欧洲 , 急性卒 中研究组 ( C S ) E A S 所做 的 的 , 主要包 括侧 枝循 环 、 压、 血 E AS C S :壹期临床试验有来 自 1 欧洲 响因素众 多 , ’ 4个 年龄 和并发 症 等。在 治疗 中 有链 激酶 国家 7 中 心 60位 病 人 入 选 。结 果 卒中类 型、 5个 2 最 使 用 t A对病 人神经功能改善和康复 方 把具 体患者 的治疗时 间 窗个体 化 , t P 期给予 溶桂 治疗 , 的确 可 以改 善 临床症

阿加曲班治疗进展性脑梗死20例疗效观察

阿加曲班治疗进展性脑梗死20例疗效观察

阿加曲班治疗进展性脑梗死20例疗效观察
进展性脑梗死是指在脑梗死发生后数小时或数天内,梗死区域不断扩大或出现新的梗死灶的情况。

在临床中,阿加曲班通常被用于治疗进展性脑梗死。

本次研究旨在观察阿加曲班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

方法:
选取了20例诊断为进展性脑梗死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范围为40-70岁。

这些患者都接受了阿加曲班治疗,剂量为每日100mg,分2次口服。

治疗时间为3个月。

结果:
治疗期间,我们对这些患者进行了定期随访和评估。

研究结果显示,在治疗结束后,有17例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2例患者的症状基本稳定,1例患者的症状没有明显改变。

脑卒中后遗症改善的患者有12例,出现新的梗死灶的患者有5例,表明阿加曲班对于进展性脑梗死的治疗具有显著的效果。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还记录了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显示,与其他治疗方法相比,阿加曲班的不良反应较少,其中轻微的腹胀和胃痛是最常见的副作用。

急性脑梗死治疗新进展-

急性脑梗死治疗新进展-

急性脑梗死治疗新进展-发布时间:2021-08-31T11:15:05.380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4月8期作者:巫维芳[导读]巫维芳(句容市中医院;江苏句容212400)摘要:我国现阶段老年人口比例正在逐年上升,在此之间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也在肉眼可见地得到显著提升。

而对于急性脑梗死而言,其发病率之高、对患者健康之威胁,早已成为了医学领域的研究重点课题。

本文即针对近些年来脑部界在急性脑梗死的治疗进展进行深入分析,以期能够间接促进我国在急性脑梗死治疗的医疗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为更多急性脑梗死患者带来福音。

关键词:溶栓治疗研究;药物选择;研究现状分析;急性脑梗死Abstract: At this stage, the proportion of the elderly population in my country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during which the incidence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has also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s for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its high incidence and its threat to the health of patients have long become a key research topic in the medical field. This article i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treatment progress of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in the medical community in recent years, in order to indirectly promote the effective improvement of the medical level of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treatment in my country, and bring the gospel to more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Keywords: thrombolytic therapy research; drug selection; research status analysis;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引言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也在逐渐提升,主要原因在于患者脑部供血动脉深受粥样硬化的影响、也有可能因为其中生产血栓,导致出现动脉管腔狭窄、闭塞等现象,很有可能因为缺氧而致使脑组织出现坏死现象[1]。

急性脑梗死的规范化诊疗与新进展概要

急性脑梗死的规范化诊疗与新进展概要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2014版)
• 急性起病 • 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 症状体征持续时间不限(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 灶时)症状体征持续24小时以上(脑CT或MRI无责 任病灶时) • 排除非血管性病因 • 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
(一)诊断流程
1
是否为脑卒中?排除非血管性脑部病变 是否为缺血性脑卒中?进行脑CT/MRI检查排除出血性脑卒中
影像学检查
(2)常规MRI检查
常规MRI序列检查(T1加权、T2加权和质 子密度)在卒中发病最初几小时内的急性 缺血性改变不太敏感,仅能在不到50%的患 者中发现异常。
影像学检查
(3)MRI--DWI / PWI检查
缺血早期脑组织内即有水分子弥散降低的改变,弥散加权 成像(DWI)可在症状出现后几分钟内发现缺血区,能在 早期确定病灶体积、部位和病灶存在的时间,能检测到相 对较小的皮质或皮质下病变,包括脑干或小脑的病变。 灌注加权成像(PWI)通常在快速静脉注射顺磁性对比剂 后进行,可提供脑血流动力学状态的相对测量值,发现脑 组织坏死区。 缺血半暗带在MRI上通常表现为有弥散改变但无相应灌注 异常的区域(PWI-DWI不一致区)。
栓子来源鉴别
心脏\主动脉弓来源: 影像学上可表现为两侧大脑 半球病灶 颈总\颈内动脉来源:影像学上可表现为单侧病灶
急性期的一般处理


吸氧与呼吸支持 SPO2 <92%或血气分析提示缺氧时,应给与吸氧 心脏监测与心脏病变处理 24h需完成心电图及心肌缺血标志物检查,必要时心电监 护 体温控制 体温大于38°应给予退热处理 血压控制 血糖控制 营养支持
算与程序将组织图像变成数字信号输入储存,经

脑梗死治疗临床研究进展

脑梗死治疗临床研究进展

脑梗死治疗临床研究进展摘要:脑梗死是目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主要是因脑部血液发生供应障碍,导致脑缺血及缺氧现象发生,从而造成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该病具有发病率、致残率及病死率高等特征,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与生存。

所以加强对脑梗死患者的治疗现状及进展分析,可为临床治疗探寻有价值的有效依据。

本文中简单讲解了关于治疗时机以及溶栓药物等多方面的内容,给脑梗死患者治疗提供一些帮助与参考。

关键词:溶栓治疗;脑梗死急性期;临床研究;脑梗死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这种疾病发病急促,并且患者的症状表现呈现多样化的特征[1]。

这种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每年大约会新增1,500万左右的脑梗死患者,其中20%的患者会由于脑梗死死亡,并且其中也有50%的患者会失去生活自理能力。

在我国每年的脑梗死患者,发病率大约在120万至150万,患者5年复发率高达41%。

在欧美国家,脑梗死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大约可占到所有疾病的第3位,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和癌症。

对脑梗死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时,对患者的血清标志物进行检查,能够有助于了解患者的病情,并为患者建立合适的治疗方案,使治疗效果得到提升,对于患者后续的病情恢复和治疗工作开展来说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2]。

脑梗死急性期在目前临床上不仅发病率较高并且致残致死率均较高[3-4]。

而在近年来的临床研究中发现,由于进展性脑梗死死亡的患者,大约占我国所有脑脏病死亡患者的10%~20%左右。

对患者进行治疗在目前临床上依旧建议选择药物方式进行保守治疗,而用药选择成为了医务工作人员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

1.缺血性脑梗死的血清标志物研究脑梗死不仅会对人们的生活质量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加剧社会负担和医疗资源的消耗,医学上将脑梗死与冠心病和癌症并称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所以及时有效的确诊,对于患者后续治疗工作的开展来说至关重要,在对患者进行病情诊断时,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评估,有助于开展后续的治疗工作,而采用单一或多种生物标志物进行检测,能够有助于医生对脑梗死的病情判断和分型,这样能够在最佳的时间内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6]。

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新进展

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新进展

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新进展脑血管疾病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包括脑梗死、脑出血、脑动脉瘤等。

这些疾病常常导致患者残疾甚至死亡,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介入治疗作为一种微创、高效的治疗手段,在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最新进展。

一、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概述脑血管介入治疗是指在医学影像设备(如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CT、磁共振等)的引导下,通过血管穿刺等方法,将特制的导管、导丝等器械引入脑血管,对脑血管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方法。

与传统的外科手术相比,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好等优点。

二、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新方法1、机械取栓术急性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其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开通闭塞的血管,恢复脑血流灌注。

机械取栓术是近年来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一项重大突破。

通过使用特殊的取栓装置,如支架取栓器、抽吸导管等,直接将血栓从血管内取出,能够显著提高血管再通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2、血管内栓塞术对于脑动脉瘤等脑血管畸形疾病,血管内栓塞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随着栓塞材料的不断改进,如新型弹簧圈、液体栓塞剂等的应用,使得栓塞效果更加确切,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同时,血流导向装置的出现为大型或复杂动脉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3、颈动脉支架置入术颈动脉狭窄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是在血管内放置支架,扩张狭窄的颈动脉,恢复血流。

与传统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相比,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器械的改进,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三、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新技术1、神经介入机器人技术神经介入机器人可以实现更加精准的导管操作,减少人为误差,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同时,机器人还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轻医生的工作强度。

2、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在脑血管介入治疗中,VR 和 AR 技术可以为医生提供更加直观、立体的血管图像,帮助医生更好地规划手术路径,提高手术的准确性。

急性期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急性期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急性期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一、引言脑梗死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

进展性脑梗死是指发病后神经功能缺失症状逐渐加重,呈阶梯式进展,病情恶化。

急性期治疗是降低脑梗死患者致残率和死亡率的关键。

本文将对急性期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进行探讨。

二、急性期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现状1. 早期识别与诊断早期识别和诊断是急性期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关键。

目前,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4.5小时内,若符合溶栓治疗适应症,应尽快进行溶栓治疗。

此外,可通过影像学检查(如CT、MRI)和神经功能评估量表(如NIHSS)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以判断是否进展性脑梗死。

2. 溶栓治疗溶栓治疗是目前急性期治疗进展性脑梗死最有效的方法。

溶栓药物主要包括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尿激酶(UK)。

研究显示,溶栓治疗能够显著降低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然而,溶栓治疗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脑出血等并发症。

因此,在选择溶栓治疗时,需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

3. 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是急性期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重要手段。

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研究显示,抗血小板治疗能够降低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复发风险和死亡率。

然而,抗血小板治疗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出血等并发症。

因此,在选择抗血小板治疗时,需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

4. 抗凝治疗抗凝治疗是急性期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另一种方法。

抗凝药物包括华法林、肝素等。

研究显示,抗凝治疗能够降低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复发风险和死亡率。

然而,抗凝治疗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出血等并发症。

因此,在选择抗凝治疗时,需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

5. 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近年来急性期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新技术。

介入治疗主要包括动脉溶栓、机械取栓等。

研究显示,介入治疗能够显著降低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然而,介入治疗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脑出血等并发症。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新进展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新进展
维普资讯
国农 村 医学 杂 志 2 0 年 5月 第 6卷 第 3期 C iee Ju a o u a Me ii y 0 8V 1 , o 08 h n s o r l f R rl d n Ma 2 0 o. N . n c e 6 3
脉溶栓 治疗 。
磁 扫描 成像 ( I 和正 电子 发 射 断层 扫 描 ( E 等 MR ) P T)
研究 认 为 3 6小时 内溶 栓治疗 是十 分有效 的 。时 间 ~ 窗 为 6小时 的 溶栓 出血 率 略高 于 3小 时 。 无显 著 但
性 差异 。不 同个 体 对缺 血 的耐 受能 力 不 同 , 时间 故
血栓 或 少 量 血 块 的 栓 塞 以及 术 后 暂 不 适 宜 静 脉溶
栓 的患 者 。但 动脉 溶 栓 需要 D A等 昂 贵 的检 查设 S 备 、 作 复杂 、 时长 、 训 练有 素 的介 入 和神 经专 操 耗 需 科 医师 的配 合 。 这使 得 动脉 溶栓 难 以在 更 多 医 院开 展。 甚至许 多符 合条 件 的病 人也 不 能及 时 被施 行 动
为 了早 期再 通 闭塞 动 脉 。 复 血 供 。 量挽 救 神经 恢 尽
功 能 。随着 神 经病 学和 溶 栓剂 的研 究 和 发展 , 溶栓
设备 简单 、 方便 快捷 、 作 技术 容 易掌 握 、 伤相 对 操 创
较 小 、 在 短 时 间 内完 成 、 用 较 低 、 者 易 于 接 可 费 患
时 内施行 动 脉 内溶栓 。 能够 在脑 组织 不 可 逆性 损伤
展做 一简要 综述 。
1 溶 栓 治 疗 的 时 间 窗
缺 血脑 组织 的病 理 损伤 呈渐 进 性 发 展 。 此溶 因 栓 时机 有 时间 限度 。 即时 间窗 。该 理论 认 为 缺 血半 暗带 和 中心坏 死 区是 一 个 动态 的 病理 生 理 转 化 过 程。 如果 能 及 时恢 复 血供 。 血 半 暗 区 的大 部 分 脑 缺 细胞 可 以避 免缺 血性 坏死 。但 时间 窗仍是 目前 国 内 外学 术 界争 论 的焦 点 。 至今 不能 统 一 。最 近应 用 核

脑梗塞治疗新进展

脑梗塞治疗新进展

脑梗塞治疗新进展
脑梗塞是指脑血管突然闭塞导致大脑局部缺血、缺氧、神经细胞死亡的一种疾病。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脑梗塞的治疗也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血管内治疗:近年来,血管内治疗成为脑梗塞治疗的一种新方法。

血管内治疗主要是通过血管内介入手段,将血栓直接清除或使其分解,恢复血流。

血管内治疗包括机械取栓和静脉内溶栓两种方式。

该治疗方法适用于一些特定的患者,能够在短时间内恢复血流,改善预后。

血栓溶解剂治疗:血栓溶解剂是一种能够溶解血栓的药物,也是脑梗塞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

血栓溶解剂能够通过溶解血栓来恢复脑血流,缩小梗死范围。

但该药物有一定的治疗窗口,需要在梗死发生后的早期时间内使用,否则可能会增加出血风险。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在脑梗塞的康复治疗中也有应用。

例如,丹参、川芎等中药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微循环,保护神经细胞,促进恢复。

综合干预:针对脑梗塞患者的综合干预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包括早期评估、早期干预和康复治疗等。

早期评估和早期干预能够尽早发现和处理梗死部位,康复治疗则能够促进患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需要注意的是,脑梗塞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
行个体化治疗,不同的治疗方法需要医生进行综合评估和选择。

同时,一些新型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还需进行更多的研究和验证。

腔隙性脑梗死的治疗新进展

腔隙性脑梗死的治疗新进展

腔隙性脑梗死的治疗新进展1. 引言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是指由于脑部微血管病变引起的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

该病好发于中老年人,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复发率。

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临床研究的深入,腔隙性脑梗死的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

本文将对腔隙性脑梗死的治疗新进展进行综述。

2. 腔隙性脑梗死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腔隙性脑梗死通常由于脑部微血管病变导致血管闭塞,从而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

病变血管通常为脑穿通动脉,这些动脉供应脑部的深部结构,如基底节、丘脑等。

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导致的血管内皮损伤、微血管病变以及血液高凝状态等。

3. 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肢体无力、麻木、头晕、步态不稳、认知功能障碍、吞咽困难等。

症状的严重程度与梗死的范围和部位有关。

部分患者可出现神经功能缺损,如偏瘫、言语障碍等。

4. 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如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等。

典型表现为脑部深部结构出现低密度或高信号影。

此外,脑电图、脑脊液检查、心电图等也可作为辅助诊断手段。

5. 腔隙性脑梗死的治疗新进展5.1 药物治疗1.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可降低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

2. 抗凝药物:如华法林、肝素等,用于预防血栓形成和降低栓塞风险。

3. 扩血管药物:如硝酸酯类、钙通道阻滞剂等,可改善脑部血流灌注。

4. 神经保护剂:如胞磷胆碱、依达拉奉等,具有保护神经细胞、减轻神经损伤的作用。

5. 降纤药物:如巴曲酶等,可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脑部血流灌注。

5.2 介入治疗1. 血管内介入治疗:如溶栓治疗、血管内取栓术等,适用于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

2. 颅内外血管搭桥术:适用于颅内外血管严重狭窄的患者,可改善脑部血流灌注。

5.3 外科治疗1. 去骨瓣减压术:适用于大面积脑梗死伴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的患者。

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新进展

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新进展

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新进展摘要: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高的特点,不同的发病时期,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其中,急性脑梗死是一种非常严重且危险的疾病,在患者发病后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会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损害,甚至死亡。

所以,科学评估患者病情,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是非常有必要的。

鉴于此,本文以综述视角,就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新进展进行了探讨,主要从溶栓治疗、血管内治疗、降纤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抗凝、脑保护治疗、改善侧支循环治疗、外科治疗及其他治疗等九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力图在本文的综述分析帮助下,能够为临床医师如何选择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方法提供帮助。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治疗方法;最近进展脑梗死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行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多见于老年人。

随着中国步入老年化社会,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担。

急性脑梗塞发生后,血管内形成的栓子及缺血缺氧的脑组织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疗,病情逐渐恶化,神经系统的临床症状会越来越严重[1],科学评估患者病情,实施有效的治疗尤为重要[2]。

所以,临床医师了解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新进展是非常必要的,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病后给予科学的治疗方案,增加抢救的成功率,减少致残率及死亡率。

1溶栓治疗1.1“时间窗”治疗急性脑梗死发病后会引起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的脑神经功能缺损,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时间窗内给予血管再通治疗,因此,在最短时间内采取有效的治疗,是确保患者生命安全的关键。

近年来国家积极推进脑卒中中心的发展,为更多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赢得了时间,保障了生命。

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生命,在为患者实施溶栓治疗时应该科学地选择溶栓治疗的“时间窗”,才能保障治疗的有效性,改善临床症状[3]。

通过相关研究分析探讨得出,急性脑梗死发病后6h内为最佳溶栓治疗时间[4],超过6小时后恢复血流,可引起再灌注损伤、继发出血和脑水肿。

急性脑梗死的血管再通治疗新进展

急性脑梗死的血管再通治疗新进展
2 动脉溶栓
脑缺血发病 6h 内恢复血流,使得缺血半暗带的脑组织获得再 灌注,最终缩小梗死核心区域并改善预后,缓解神经功能缺损引起 的不良的临床症状。与静脉溶栓相比,动脉溶栓药物更容易达到 血管栓塞部位,故而其血管在通率较高。但是亦要承担局部高浓 度溶栓药物引起的颅内出血的风险。与静脉溶栓相比,动脉溶栓 所需求的技术更高,而且动脉溶栓对操作者的要求高,穿刺所需的 时间越长可使治疗所用的时间越长,越不利于患者的预后,而且导 丝可引起血管痉挛,所以在选择动脉溶栓治疗时要做好充足的准 备。在操作过程中,还需对患者的机体组织、心血管指标及各器官 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异常症状,降低病死率。在溶栓过程 中所应用的尿激酶是第一代溶栓剂,其溶栓效果已得到临床广泛 的肯定和应用。在溶栓前应该严格把控溶栓患者的适应症、禁忌 症和时间窗,治疗后加强对患者身体各项指标的检测,降低致命性 脑出血发生率。
1 静脉溶栓(IVT)
目前临床一线用药依然是以尿激酶为代表的,静脉溶栓药物 到目前已经发展了到了三代。研究表明 [2],链激酶显著增加了多 部位出血的风险,且存在过敏性和抗原性,危险性高,已不适用于 临床治疗。尿激酶仍是我国常用的溶栓药物,能显著改善患者的 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治疗效果,该疗法相对安全。第二代溶栓 药物 包括阿替普酶(rt 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等选 择 性 纤 溶 药,血 管 在 通 率 明 显 高 于 第 一 代,而 且 不 良 反 应 发 生 率 低。第三代溶栓药物 包括去氨普酶、瑞替普酶、替奈普酶等,但目 前第三代药物的相关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较少,需对其 疗效和安全性作进一步研究。脑梗死溶栓医治后的再通率与病发 到开始溶栓之间的时间间隔有很大关联。我国、美国与欧洲规定 的溶栓的治疗时间窗是不一致的,分别是 6h 内、3h 内与 4.5h 内。 除了时间窗外,在通率与血管闭塞部位亦有关联,近端血管闭塞再 通率远低于远端血管。可能近端栓子较远端栓子更大的缘故。一 项荟萃分析研究在脑梗死自发性再通率为 24.1%,静脉溶栓在通 率为 46.2%[2]。但是患者如果存在动脉粥样硬化和糖尿病等疾病 时,可使血管再通率降低。

脑梗死静脉溶栓2024(二)2024

脑梗死静脉溶栓2024(二)2024

脑梗死静脉溶栓2024(二)引言概述:脑梗死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而静脉溶栓是一种可以有效治疗脑梗死的方法。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脑梗死静脉溶栓在2024年将迎来新的突破和发展。

本文将对脑梗死静脉溶栓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讨论。

正文:一、静脉溶栓的基本原理1. 静脉溶栓的定义和作用机制2. 静脉溶栓药物的选择和使用方法3. 静脉溶栓的适应症和禁忌症4. 静脉溶栓的效果评估和并发症监测5. 静脉溶栓的并发症处理和后续护理二、脑梗死静脉溶栓的治疗进展1. 新型静脉溶栓药物的研发和应用2. 建立完善的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网络3. 静脉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和延长策略4. 静脉溶栓治疗的规范化和个体化5. 脑梗死静脉溶栓的并发症预防和处理策略三、脑梗死静脉溶栓的临床研究进展1. 静脉溶栓的临床研究设计和方法2. 静脉溶栓的临床疗效评价和安全性分析3. 静脉溶栓的药物相互作用和适应症扩展研究4. 静脉溶栓的年龄和性别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5. 静脉溶栓在特殊人群中的疗效研究四、脑梗死静脉溶栓的临床实践指南1. 国内外相关临床实践指南的发展和更新2. 脑梗死静脉溶栓的诊断和评估方法3. 静脉溶栓的治疗方案和剂量选择4. 静脉溶栓在不同时间窗内的应用策略5. 静脉溶栓后的抗栓治疗和康复指导五、脑梗死静脉溶栓的挑战与展望1. 静脉溶栓技术的局限性和风险评估2. 静脉溶栓在急性期外的长期效果评估3. 静脉溶栓治疗的经济学评价和成本效益分析4. 静脉溶栓在特殊并发症中的应用探索5. 静脉溶栓在个体化医疗中的前景展望总结:脑梗死静脉溶栓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在2024年将迎来更大的发展和突破。

通过对静脉溶栓的基本原理、治疗进展、临床研究、实践指南以及挑战与展望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到脑梗死静脉溶栓在治疗脑梗死中的重要作用。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解决,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现状与进展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现状与进展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现状与进展急性脑梗死是由于脑动脉闭塞,导致该血管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并出现瘫痪、语言功能障碍等相应部位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其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均高,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因此研究有效的急性脑梗死治疗方法尤为重要。

而溶栓治疗是目前国内外唯一公认积极有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方法[1]。

本文就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溶栓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改善患者的治疗质量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溶栓治疗的理论基础脑组织中几乎无能量储备,因而对缺血缺氧非常敏感,因此脑组织必须有连续不断的血液供应。

当局部脑组织血流量下降到正常值的40%时,首先会出现脑电功能障碍;当局部脑组织的血流量下降到正常值的30%时,会出现神经细胞的电衰竭,此时神经传导就会消失,但神经元仅仅丧失部分功能,在形态和结构上的改变很轻微;而当局部血流量下降到正常值的15%~20%时,神经细胞就会出现膜衰竭,膜衰竭后6~8h会出现神经细胞相继性坏死,此时即使恢复局部缺血脑组织的血流量,也无法恢复梗死神经细胞的相关功能。

而介于电衰竭与膜衰竭域值之间的脑组织被称为缺血半暗带,该部分脑组织为可逆状态,其仅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形态和结构尚完整,如能迅速恢复局部脑血流量,仍可以恢复其生物活性,从而阻止其发展成为梗死灶。

但如果局部缺血脑组织血流量小于正常值的15%,则任何治疗方法均难以逆转;有研究[2]表明当局部血流量介于20%~35%之间时,如能及时积极溶栓治疗,则效果明显,可以恢复部分甚至全部功能。

2 溶栓治疗的时间窗Lees等的荟萃分析表明溶栓开始时间越早,疗效越好[3]。

因此为提高溶栓治疗的成功率及疗效,临床上溶栓治疗以”时间窗”为主要参考依据。

目前被广泛接受的溶栓治疗时间窗为3~6h,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临床上大部分患者入院后都已超过了时间窗,仅很少部分患者能在发病后6h以内接受溶栓治疗,因此研究6h时间窗以外的溶栓治疗更具有临床意义[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梗死治疗新进展 《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近年来,脑血管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和心肌梗死、恶性肿瘤并列为致死率最高的三大疾病之一。

在所有的脑血管病患者中以脑梗死为最多见,关于其治疗方面的研究较多,新的治疗方法也逐渐增多,下面就目前较流行的治疗方法综述如下。

1 恢复脑灌注脑梗死的治疗有效与否关键在于能否迅速的恢复脑灌注。

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学者就开始了脑梗死的溶栓,恢复脑灌注的研究。

近几年随着对脑梗死病理生理的深入研究及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人们普遍认为急性脑梗死后,缺血性神经元损伤有一个可逆和不可逆的转换过程。

脑缺血2~3h内再灌注可有效的保护脑组织,采用溶栓及早恢复缺血半暗带区的供血及神经元功能。

1.1 溶栓治疗的时间窗溶栓治疗的时间是发病后越早越好,最晚不宜超过6h[1],最好在3h内进行[2,3]。

1.2 常用溶栓药物临床使用的溶栓药物主要有5种:链激酶(SK)、尿激酶(U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4]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甲氨苯甲酰化纤维蛋白溶酶原-链激酶激活剂复合物(APSAC)、重组单链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scu-Pa)[5]。

t-Pa 及rscu-Pa具有更强的纤溶活性和更短的半衰期,疗效已经得到广泛肯定,且出现再梗死或出血倾向者明显减少。

其他常用药物有蛇毒制剂,巴曲酶[6]等,后者不仅有溶栓作用,而且还有对脑缺血再灌注时降低一氧化氮(NO)的神经毒性作用,减轻脑水肿程度,对缺氧后损伤的神经元有保护作用[7]。

脑缺血再灌注时NO含量明显升高,它具有典型的双重性,少量可扩张脑血管,调节脑血流,改善微循环及抗血小板黏附、聚集,过量则以自由基的形成对神经细胞产生毒性[8]。

1.3 用药途径和方法在溶栓治疗中,给药途径有全身静脉给药和局部动脉给药溶栓两种。

早期局部给药疗效肯定,通过动脉插管把药物直接注射到梗死部位,再通率达52%以上[9,10]。

全身静脉给药的再通率和预后远较局部给药差。

但局部用药需要一定的设备及技术条件,而且需要一定的准备时间,错过最佳治疗时间窗,不利于半暗带区脑组织恢复,而全身静脉用药则不需要复杂的设备条件和准备时间,可以及时用药。

目前根据我国的实际,仍应推广静脉溶栓治疗,常用UK和SK。

1.4 副作用溶栓治疗的副作用主要是出血。

据有的学者统计溶栓出血可达4%~20%,出血后死亡可达近50%[1,2]。

出血可为脑实质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和出血性梗死。

其他副作用主要是梗死,发生率约8%~13.5%。

2 神经保护剂在脑梗死的早期,局部神经元蛋白合成停止,膜离子转运功能停止,神经元发生去极化,Ca2+内流导致兴奋性氨基醇-谷氨醇释放。

此类物质反过来又能加速Ca2+内流和神经元去极化,从而使神经元损伤加重[11]。

自由基的形成也能加剧神经元的损害。

因此,早期使用神经元保护剂对脑梗死的恢复预后有重要意义。

2.1 Ca2+拮抗剂可减轻缺血区神经细胞内Ca2+引起的脑损伤,可减轻病灶部位的血管痉挛,增加对半暗区的供血。

尼莫地平作为首选药物已得到多数专家的认可[12]。

在梗死早期使用尼莫地平可明显的缩小脑缺血损害的范围,减轻脑水肿的程度。

2.2 谷氨酸受体抑制剂缺血后神经细胞突触间隙谷氨酸升高是神经细胞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3],减少谷氨酸的释放或阻断其受体作用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目前,国外正在研究一种新的安全有效的谷氨酸的释放抑制剂Lubeluzole[14],能有效地阻止谷氨酸的释放。

谷氨酸受体抑制剂Cerrstat经研究证明有明显的抑制谷氨酸受体的作用[15]。

2.3 NO合酶抑制剂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NO是一种新型的神经递质,过量时具有神经细胞毒性作用,中枢神经系统中含有NO合酶(NOS)的神经元在异常情况下过量释放NO,将含有NOS的神经元破坏85%~95%,可减弱NO的毒性作用,常用的药物为NG位硝基左型精氨酸(INNA)[16]。

2.4 自由基清除剂能防止脂质过氧化并减少梗死面积[17]。

常用的自由基清除剂有甘露醇、糖皮质激素、阿司匹林、VitE等。

2.5 神经营养增强剂此类药物能促进脑细胞的氧化、还原,调节神经细胞的代谢、兴奋受抑制的中枢神经,促进损伤神经元的修复再生,常用的药物有脑神经生长素、脑活素、氯酯醒、胞二磷胆碱、脑复康、脑通、都可喜等。

3 抗凝治疗在脑梗死的病人中,大多数病例继发在高血压、高血脂的基础上,血黏滞度增高。

血流缓慢,血小板聚集,微血栓形成等是导致脑梗死的主要原因。

有效地降低血黏度在脑梗死的治疗以及预防中是有重要作用的。

3.1 阿司匹林它具有抗血小板凝集作用,现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服用后能显著地减少复发率和死亡率[18]。

国际性卒中临床药物实验结果表明,每1000例病人中,使用阿司匹林的病人死亡和不能独立生活的病人比未使用阿司匹林者少140例。

另外,阿司匹林还具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

3.2 其他抗凝药物目前临床应用奥扎格雷钠(药物商品名为晴尔),用法为80~320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15天为1个疗程,抗凝效果较满意。

其作用机制是,主要通过拮抗血小板ADP介导的血小板激活。

它们并不影响环氧化酶活性,但能够减弱其他激活剂通过血小板释放ADP途径引起的血小板聚集。

也可抑制血切变应力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对已形成的血小板血栓能够产生去聚集作用。

由于血小板功能被不可逆地抑制,其抗血小板作用强而持久,通过停药仍持续7~10天。

它副反应少,尤其无骨髓毒性作用,是奥扎格雷钠的主要优点。

抗凝药物还有肝素,主要药理作用是阻止血小板凝集和破坏凝血激活酶的形成,阻止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从而达到降低血黏度,阻止小血栓形成的目的。

4 早期康复治疗近几年来对脑梗死的研究均提出脑梗死后早期康复治疗和后遗症的程度、有无后遗症有很大关系[19]。

早期康复的目的在于预防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及被动肢体位置,具体内容:维持关节活动范围,经常变换体位,鼓励病人早期下床活动。

5 小结综上所述,脑血管病的治疗目的是控制疾病进展,促进受损神经功能尽快恢复,改善预后,其治疗方法很多,迄今尚无重大突破,疗效尚不十分肯定,有些正在研究中,还存在不同看法,需待改进。

以上意见为治疗中的参考,然而超早期恢复血供,改善血液循环状态,配合针对缺血后神经死亡不同机制的综合干预及脑保护治疗,无疑将是治疗的关键。

【参考文献】1 田有勇,张苏明.超早期溶栓治疗急性脑硬塞的有效性和完全性.国外医学·脑血管病分册,1998,6(4):209.2 李水秋.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进展.国外医学·脑血管病分册,1996,6(4):30.3 Baron JC,V on Kunner R,Del 20PP GJ.Treatment of acute ischemic sroke,chwuenging the concept of rigid and universal time window.Stroke,1995,26(12):2219-2224.4 龙洁.急性脑梗塞溶栓治疗的治疗进展.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7,17(5):298.5 闫乐京,马端,李萍,等.基因重组链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研究.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7,17(11):667-668.6 黄燕华,王福庄,匡培根,等.巴曲酶对海马脑片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7,14(6):325.7 匡培根,陶沂,田亚,等.巴曲酶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降低NO神经毒性作用.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5,8(6):329.8 林卫红,张淑琴,胡伟红.脑梗塞急性期及恢复期一氧化氮及相关因素测定分析.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7,14(4):226.9 南光贤,刘百川,王利平.急性脑梗塞动脉溶栓治疗临床研究.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7,14(6):325.10 赵永生,王田蔚.急性脑梗塞DSA监视下选择性脑动脉插管溶栓治疗的临床应用研究.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7,14(6):363.11 程虹.急性脑梗死的溶栓及神经保护剂治疗研究进展.国外医学·脑血管病分册,1998,8(6):206.12 郭富强.实验性脑出血的缺血性损害及其防治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脑血管病分册,1998,8(6):233.13 宴义平,孙凤艳.谷氨酸载体在鼠脑缺血神经元死亡中的作用.中华神经科杂志,1998,31(2):108.14 Bienet HC,Hacke W,Hemerici M,et al.Lubeluzole in acute isshemic stroke:a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phase Ⅱtrial.Stroke,1996,27:76-81.15 Muir KW,Grosset ,Gamzu E,et al.Phurmacologial effects of the non-competitive NMDA antagonist CNS 1102 in normal volunteers.Br J Clin Pharmacol,1994,38:33-38.16 林兆奋,缪明永,王学敏,等.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对鼠脑缺血后再灌注后线粒体呼吸功能的保护作用.中华神经科杂志,1998,31(2):111.17 陈彪.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研究进展.中华神经科杂志,1998,31(3):188.18 朱络修.阿司匹林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的现状.国外医学·脑血管病分册,1998,6(4):217.19 刘世文.脑中风急性期的康复治疗.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2,9(2):126-127.(编辑:乔晓)作者单位:273500 山东邹城,邹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魏养慧)本篇文章来自<A href=''>百拇医药网</a> 原文链接:/htmlcontentb.asp?url=/html/DirDu/2006/01/21/85/96/27.ht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