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治疗进展
急性脑梗死溶栓护理进展

急性脑梗死溶栓护理进展急性脑梗死是指由于大脑血液供应异常导致的脑血管阻塞,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中风类型。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成为临床常规治疗手段之一,能够有效地解除脑血管阻塞,预防脑梗死后遗症的发生。
但是,溶栓治疗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高质量的护理对提高成功率、减少患者不良反应、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一、溶栓前注意事项1. 病情评估。
在选择是否进行溶栓治疗前,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详细的评估。
包括患者病史、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神经系统损伤情况等。
对于病因未明确的患者,应该及时进行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相关检查。
2. 检查禁忌症。
溶栓治疗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因此在进行治疗前需要检查禁忌症,如:活动性出血、颅内肿瘤、动脉瘤、近期手术或外伤、重度高血压、出现过敏等。
3. 身体检查。
对于可能进行溶栓治疗的患者,需要进行身体全面检查,包括心脏、肺部、腹部、下肢等部位,以排除其他疾病或并发症。
4. 评估治疗风险与收益。
在评估患者是否进行溶栓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治疗的风险与收益。
治疗的风险包括颅内出血等副作用,治疗的收益包括预防脑梗死后遗症的发生和提高患者预后等。
1. 监测生命体征。
在溶栓治疗期间,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呼吸、血压、温度等。
特别是在溶栓后的头24h内,需要进行严密的监测,以识别并发症的发生。
2. 监测血小板计数。
溶栓治疗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引起出血并发症。
因此需要定期检查血小板计数,以及密切监测患者是否出血症状。
3. 给予抗凝治疗。
在溶栓治疗后,需要实施抗凝治疗,以防止再次发生血栓形成。
但是,抗凝治疗也会增加患者出血的风险,因此需要进行权衡和定期监测。
4. 监测神经系统功能。
溶栓治疗可能引起神经系统功能异常,因此需要进行神经系统功能评估。
主要包括意识、语言、肢体活动度、感觉等功能状态的检查。
5. 给予相关支持治疗。
在溶栓治疗期间,需要给患者进行相关支持治疗,如:输液、口服药物、营养支持、康复治疗等。
急性脑梗死的规范化诊疗与新进展概要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2014版)
• 急性起病 • 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 症状体征持续时间不限(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 灶时)症状体征持续24小时以上(脑CT或MRI无责 任病灶时) • 排除非血管性病因 • 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
(一)诊断流程
1
是否为脑卒中?排除非血管性脑部病变 是否为缺血性脑卒中?进行脑CT/MRI检查排除出血性脑卒中
影像学检查
(2)常规MRI检查
常规MRI序列检查(T1加权、T2加权和质 子密度)在卒中发病最初几小时内的急性 缺血性改变不太敏感,仅能在不到50%的患 者中发现异常。
影像学检查
(3)MRI--DWI / PWI检查
缺血早期脑组织内即有水分子弥散降低的改变,弥散加权 成像(DWI)可在症状出现后几分钟内发现缺血区,能在 早期确定病灶体积、部位和病灶存在的时间,能检测到相 对较小的皮质或皮质下病变,包括脑干或小脑的病变。 灌注加权成像(PWI)通常在快速静脉注射顺磁性对比剂 后进行,可提供脑血流动力学状态的相对测量值,发现脑 组织坏死区。 缺血半暗带在MRI上通常表现为有弥散改变但无相应灌注 异常的区域(PWI-DWI不一致区)。
栓子来源鉴别
心脏\主动脉弓来源: 影像学上可表现为两侧大脑 半球病灶 颈总\颈内动脉来源:影像学上可表现为单侧病灶
急性期的一般处理
吸氧与呼吸支持 SPO2 <92%或血气分析提示缺氧时,应给与吸氧 心脏监测与心脏病变处理 24h需完成心电图及心肌缺血标志物检查,必要时心电监 护 体温控制 体温大于38°应给予退热处理 血压控制 血糖控制 营养支持
算与程序将组织图像变成数字信号输入储存,经
丁苯酞注射液联合巴曲酶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

丁苯酞注射液联合巴曲酶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常常会给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针对这种情况,丁苯酞注射液联合巴曲酶作为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方案备受关注。
那么,这种联合治疗方案的疗效如何呢?本文将就此展开探讨。
一、丁苯酞注射液丁苯酞注射液是一种用于改善脑血流的药物。
它的主要成分是丁苯酞,是一种局部扩血管药。
丁苯酞注射液通过扩张血管,改善脑部血液循环,从而达到缓解脑缺血、减轻脑水肿的作用。
在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时,丁苯酞注射液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脑血流情况,减轻脑部缺血缺氧症状,有助于减轻脑组织的损伤。
二、巴曲酶巴曲酶是一种溶栓药物,主要通过溶解血栓,恢复血管通畅。
在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治疗中,溶栓疗法可以有效地将形成的血栓溶解,恢复患者的脑血流,减轻患者的脑组织损伤,对于改善急性脑梗死的症状和预后有着重要的作用。
丁苯酞注射液和巴曲酶分别具有改善脑血流、溶解血栓的作用,因此联合使用这两种药物可以对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多方面的治疗,从而提高治疗的效果。
在临床上,有研究对丁苯酞注射液联合巴曲酶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进行了评价。
研究结果表明,丁苯酞注射液联合巴曲酶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减轻脑部损伤,提高生活质量,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而且联合治疗的安全性也得到了证实,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在进行丁苯酞注射液联合巴曲酶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时,需要特别注意患者的用药剂量和疗程,避免出现过量用药或者用药时间过长的情况。
对于一些特殊人群,比如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等,需要慎重使用这种联合治疗方案,必要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丁苯酞注射液联合巴曲酶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和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患者能够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新进展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新进展关键词脑梗死溶栓治疗脑梗死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是长期致残的首位病因 , 其死亡率排在心肌梗死和癌症之后 , 位居第三位的疾病。
形成脑梗死的决定性因素是脑组织局部缺血的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
75% 的脑梗死是由于急性血栓形成或其它部位的血栓转移,导致局部脑血管闭塞造成的 [1] 。
脑梗死溶栓治疗就是为早期再通闭塞动脉,恢复血供,尽量挽救神经功能。
随着神经病学和溶栓剂的研究和发展,溶栓治疗已经成为降低梗死面积和致残率的最有效方法,特别对中、重度神经障碍的病人疗效尤为显著 [2] 。
随着医学技术和生物制药技术的发展,已经研发出更先进的新型溶栓药物,如国外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PA )、重组尿激酶原( rpro-UK )等进行的脑梗溶栓治疗的大规模临床实验,都取得良好的实验结果。
本文就目前国内外脑梗死溶栓治疗的新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1. 溶栓治疗的时间窗 [3]缺血脑组织的病理损伤呈渐进性发展 , 因此溶栓时机有时间限度,即时间窗。
Astrup 等于 1981 年提出缺血半暗带理论为时间窗的存在提供了理论基础。
该理论认为缺血半暗带和中心坏死区是一个动态的病理生理转化过程,如果能及时恢复血供,缺血半暗区的大部分脑细胞可以避免缺血性坏死。
但时间窗仍是目前国内外学术界争论的焦点,至今不能统一。
最近应用核磁扫描成像( MRI )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 PET )等研究认为 3- 6 小时内溶栓治疗是十分有效的 [1] 。
NINDS (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nd Stoke )的静脉溶栓时间窗为 3 小时; ATLANTIS ( the Alteplase Thrombolysis for Non Interventional Therapy in Ischemic Stroke )设计静脉溶栓时间窗为 3-5小时; ECASS ( the Europe Cooperative Acute Stroke Study )静脉溶栓时间窗为 6 小时;PROACT Ⅱ(Prolyse in Acute Cerebral Thromboembolism Ⅱ)试验设计动脉内溶栓时间窗为 6 小时。
急性期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急性期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一、引言脑梗死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
进展性脑梗死是指发病后神经功能缺失症状逐渐加重,呈阶梯式进展,病情恶化。
急性期治疗是降低脑梗死患者致残率和死亡率的关键。
本文将对急性期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进行探讨。
二、急性期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现状1. 早期识别与诊断早期识别和诊断是急性期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关键。
目前,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4.5小时内,若符合溶栓治疗适应症,应尽快进行溶栓治疗。
此外,可通过影像学检查(如CT、MRI)和神经功能评估量表(如NIHSS)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以判断是否进展性脑梗死。
2. 溶栓治疗溶栓治疗是目前急性期治疗进展性脑梗死最有效的方法。
溶栓药物主要包括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尿激酶(UK)。
研究显示,溶栓治疗能够显著降低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然而,溶栓治疗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脑出血等并发症。
因此,在选择溶栓治疗时,需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
3. 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是急性期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重要手段。
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研究显示,抗血小板治疗能够降低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复发风险和死亡率。
然而,抗血小板治疗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出血等并发症。
因此,在选择抗血小板治疗时,需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
4. 抗凝治疗抗凝治疗是急性期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另一种方法。
抗凝药物包括华法林、肝素等。
研究显示,抗凝治疗能够降低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复发风险和死亡率。
然而,抗凝治疗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出血等并发症。
因此,在选择抗凝治疗时,需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
5. 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近年来急性期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新技术。
介入治疗主要包括动脉溶栓、机械取栓等。
研究显示,介入治疗能够显著降低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然而,介入治疗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脑出血等并发症。
急性脑梗塞临床研究进展

急性脑梗塞临床研究进展指导:刘泰通过对近年文献有关急性脑梗塞治疗方法的系统总结,力图探索最佳的治疗方案,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标签:急性脑梗塞;进展;综述急性脑梗塞是神经内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发病率高、致残率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在我国中老年人群中急性脑梗塞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调查结果显示近10年来发病率明显增高。
急性脑梗塞属祖国医学“中风”范畴,近年来临床报道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均有一定疗效。
现对近5年来有关急性脑梗塞治疗方案作一系统回顾,总结如下。
1西医药治疗1.1溶栓治疗赵琨等[1]对发病6h以内的超早期溶急性脑梗塞患者62例进行尿激酶溶栓治疗,临床疗效评定采用欧洲卒中量表(ESS)对神经功能恢复状况进行评价。
结果显示溶栓后ESS评分与溶栓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效果较好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唐惠群等[2]将符合急性脑梗死人选标准的56例病人随机分为溶栓组29例和对照组27例。
溶栓组接受尿激酶75万单位,其他治疗原则2组相同。
结果溶栓组溶栓后3h、1日、7日的欧洲卒中量表分值增加明显,21日时为(73±16),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65±15)。
1.2抗凝治疗龙治华等[3]将100例脑梗塞病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2组均给予小分子右旋糖酐加川芎嗪针剂,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
治疗组除给予上述处理外,另给予低分子肝素钙腹部皮下注射,每日2次,疗程10d。
2组临床疗效经统计学检验,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裘丽红等[4]联合使用奥扎格雷钠(商品名:丹奥)、低分子肝素治疗进展性脑梗死25例。
观察表明,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9%、57%,2组对比有显著意义(P<0.01)。
1.3脑保护治疗可采用钙离子通道阻滞剂、镁离子、抗兴奋性氨基酸递质、自由基清除剂(过氧化物歧化酶、维生素C和E、甘露醇、激素如21一氨基类固醇、巴比妥类等)和亚低温治疗。
张卉田等[5]将入选的96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46例和治疗组50例,2组患者入院后均按脑梗死急性期治疗原则给予右旋糖酐一40注射液加川芎嗪针剂静脉滴注每日1次;尼莫地平片口服每日3次;阿司匹林片口服每日1次。
急性脑梗死的诊治进展ppt课件

研究新药物和新治疗手段
VS
加强神经病学、药理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领域的跨学科合作,从多层次、多角度研究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和有效治疗方法。
联合研究项目
鼓励多学科专家共同开展联合研究项目,推动急性脑梗死研究领域的快速发展。
跨学科合作
重视多学科联合研究
康复治疗
加强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增强患者的自信心,缓解不良情绪。
情绪管理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情绪管理的方法,如深呼吸、冥想等,以减轻焦虑、抑郁等情绪。
心理护理
饮食调整
指导患者及家属如何调整饮食,增加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减少高脂肪、高热量食物的摄入。
康复训练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包括肢体功能训练、语言康复训练等。
总结词
溶栓治疗是急性脑梗死的重要治疗手段,近年来出现了包括静脉溶栓、动脉溶栓和桥接机械取栓等多种新技术。
静脉溶栓
静脉溶栓是急性脑梗死早期最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静脉注射溶栓药物,使阻塞的血管再通,挽救缺血脑组织。
动脉溶栓
动脉溶栓是指通过介入手术将溶栓导管直接送至血栓部位,可提高药物浓度并减少药物用量,提高再通率。
心理健康
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预防和治疗脑梗死后抑郁等心理障碍,使患者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
患者教育
加强患者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促进患者积极自我保健和康复。
关注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定义
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具体标准可参考相关医学指南和专家共识。
诊断标准
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新进展

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新进展摘要: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高的特点,不同的发病时期,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其中,急性脑梗死是一种非常严重且危险的疾病,在患者发病后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会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损害,甚至死亡。
所以,科学评估患者病情,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是非常有必要的。
鉴于此,本文以综述视角,就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新进展进行了探讨,主要从溶栓治疗、血管内治疗、降纤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抗凝、脑保护治疗、改善侧支循环治疗、外科治疗及其他治疗等九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力图在本文的综述分析帮助下,能够为临床医师如何选择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方法提供帮助。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治疗方法;最近进展脑梗死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行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多见于老年人。
随着中国步入老年化社会,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担。
急性脑梗塞发生后,血管内形成的栓子及缺血缺氧的脑组织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疗,病情逐渐恶化,神经系统的临床症状会越来越严重[1],科学评估患者病情,实施有效的治疗尤为重要[2]。
所以,临床医师了解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新进展是非常必要的,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病后给予科学的治疗方案,增加抢救的成功率,减少致残率及死亡率。
1溶栓治疗1.1“时间窗”治疗急性脑梗死发病后会引起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的脑神经功能缺损,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时间窗内给予血管再通治疗,因此,在最短时间内采取有效的治疗,是确保患者生命安全的关键。
近年来国家积极推进脑卒中中心的发展,为更多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赢得了时间,保障了生命。
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生命,在为患者实施溶栓治疗时应该科学地选择溶栓治疗的“时间窗”,才能保障治疗的有效性,改善临床症状[3]。
通过相关研究分析探讨得出,急性脑梗死发病后6h内为最佳溶栓治疗时间[4],超过6小时后恢复血流,可引起再灌注损伤、继发出血和脑水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脑梗死治疗进展(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急性脑梗死目前治疗的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报道较多,治疗观念亦从原来的保守性药物治疗转向积极主动地再灌注治疗,目前常用的溶栓和介入治疗以及神经元保护治疗的措施应用,使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大为改观,现将目前关于急性脑梗死的治疗进展做一简述。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溶栓;介入治疗【Abstract】 There are many clinical and basic studies and reports on acute cerebral infarct.The treatment idea is changing from conservative drug therapy to active reperfusion therapy. The application of thrombolytic therapy, interposition and neuron protection treatment make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 better than before. In this paper, the progress of treatment on acute cerebral infarct is summarized.【Key words】 acute cerebral infarct; thrombolytic therapy; interposition treatment脑梗死是神经科的常见疾病,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严重类型,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是当今世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最主要疾病之一。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极为复杂,它的病因可以是血管、血液、血液动力学的异常造成大脑动脉的狭窄和堵塞。
脑动脉一旦堵塞,缺血、缺氧区的脑组织细胞快速发生电化学链式瀑布样反应,一系列与损伤相关的细胞兴奋性信号通路发生耦联,同时兴奋性氨基酸、钙离子和自由基三者之间相互促进形成恶性循环,使急性可逆性损伤向不可逆方向转化。
针对这一病理生理的变化,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策略也在发生着重要的变化,本文就近年对脑梗死的治疗进展做一简述。
1 治疗原则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治疗,建议分为超早期(发病1~6h以内)、急性期(发病48h以内)和恢复期三个阶段[1]。
治疗原则:(1)要特别重视超早期和急性期的处理,要注意整体综合治疗与个体化相结合,针对不同病情、不同病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2)尽早恢复脑缺血区的血液供应、改善微循环,阻断脑梗死的病理过程,依据不同病情选择治疗方案;(3)重视缺血性细胞的保护治疗,应尽早应用细胞保护剂,针对缺血后启动导致神经元死亡不同机制进行综合治疗,包括钙离子拮抗剂、自由基清除剂、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以及其他脑代谢激活剂等;(4)防治缺血性脑水肿,适时应用脱水、降低颅压的药物; (5) 要加强监护和护理,预防和治疗并发症;(6)早期、系统化及个体化的康复治疗,以及针对致病危险因素的治疗,预防复发。
2 再灌注治疗2.1 溶栓治疗2.1.1 溶栓治疗的时间窗溶栓治疗的时间是发病后越早越好,最晚不宜超过6h,最好在3h内进行[2,3]。
2.1.2 常用溶栓药物临床使用的溶栓药物主要有5种:链激酶(SK)、尿激酶(U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4]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甲氨苯甲酰化纤维蛋白溶酶原-链激酶激活剂复合物(APSAC)、重组单链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scu-Pa)[5]。
t-Pa及rscu-Pa具有更强的纤溶活性和更短的半衰期,疗效已经得到广泛肯定,且出现再梗死或出血倾向者明显减少。
其他常用药物有蛇毒制剂、巴曲酶等[6],后者不仅有溶栓作用,而且还有对脑缺血再灌注时降低一氧化氮(NO)的神经毒性作用,减轻脑水肿程度,对缺氧后损伤的神经元有保护作用[7]。
脑缺血再灌注时NO含量明显升高,它具有典型的双重性,少量可扩张脑血管,调节脑血流,改善微循环及抗血小板粘附、聚集,过量则以自由基的形成对神经细胞产生毒性[8]。
2.1.3 用药途径和方法在溶栓治疗中,给药途径有全身静脉给药和局部动脉给药溶栓两种。
早期局部给药疗效肯定,通过动脉插管把药物直接注射到梗死部位,再通率达52%以上[9,10]。
全身静脉给药的再通率和预后远较局部给药差。
但局部用药需要一定的设备及技术条件,而且需要一定的准备时间,错过最佳治疗时间窗,不利于半暗带区脑组织恢复,而全身静脉用药则不需要复杂的设备条件和准备时间,可以及时用药。
目前根据我国的实际,仍应推广静脉溶栓治疗,常用UK和SK。
2.2 动脉支架治疗对于颅内动脉狭窄的治疗目标是重建狭窄血管,在狭窄血管没有完全闭塞之前恢复正常血流,内科药物治疗不能使狭窄的血管恢复正常管径,外科手术可以对一些前循环的动脉狭窄行颅内-颅外动脉吻合术,间接提高其灌注,但这种技术对于后循环动脉狭窄血管吻合手术难度较大,不能被广泛应用[11,12]。
随着血管内治疗技术的进步以及颅外段血管狭窄支架成形技术的不断成熟,人们很自然地开始尝试颅内动脉狭窄的支架血管内成型技术,达到重建血流的目的[13]。
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介入神经放射这一新的技术在中国开始开展的时候,人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怎样利用这一技术治疗出血性脑血管病如颅内动脉瘤的栓塞、脑动静脉畸形的栓塞等[14]。
但是,当步入 21世纪的时候,人们开始将目光投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
目前,在国内开展的主要介入技术包括[15]:(1)急性颅内动脉血栓形成经动脉溶栓,这一技术的开展尽管与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同步开始,但由于其复杂性和所要求的条件,大多数单位仍然处于摸索阶段。
国家“九五”、“十五”攻关课题均有此项工作,可见其复杂性和重要性,但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一个规范的治疗方案和可信的临床结论。
(2)弓上颅外段大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成形技术,是目前比较成熟的技术之一,国内几个大的中心都有了几百例的经验,并在技术的规范和培训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广作用。
(3)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成形技术,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由于颅内动脉狭窄是导致中国人中风发作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所以各个单位都有大量的病例可供选择治疗,但在适应证的选择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有待于进一步的规范和探讨。
3 抗血小板治疗目前常用的阿司匹林在抗血小板治疗方面具有肯定的作用,现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服用后能显著地减少复发率和死亡率[16]。
国际性卒中临床药物试验结果表明,每1000例病人中,使用阿司匹林的病人死亡和不能独立生活的病人比未使用阿司匹林者少140例。
另外,阿司匹林还具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
4 脑保护治疗针对大脑神经元及大脑胶质细胞的治疗,就是狭义或通常所说的脑保护治疗(广义的脑保护治疗应该包括针对神经系统疾病的所有治疗措施),这些治疗分类并未统一,但在脑梗死急性期治疗中,神经保护是重要的治疗措施,所谓神经保护剂是通过抑制异常生长过程来保护缺血脑细胞的方法,日前研究的神经保护剂有许多种,包括自由基清除剂、钙拮抗剂、兴奋剂氨基酸拮抗剂、神经生长因子、抗细胞间粘附因子等,虽然上述神经保护剂药物在动物实验和部分临床研究方面显示对神经细胞具有保护性治疗作用,但是,在大规模的临床应用中并未显示独特的疗效,因此,至今为止,仍然没有公认的具有显著疗效的神经细胞保护性药物。
5 卒中单元卒中单元(stroke unit,SU)或称脑卒中病房,主要是指专门的医务和相关人员,依据特定的临床指南,在固定或不固定的区域,有组织地预防、治疗和管理脑卒中患者,包括从危险因素检出并干预,到脑卒中急救、监护、各种针对性治疗和一般支持治疗,以及最后对脑卒中后的瘫痪肢体康复、语言训练、心理康复、二级预防和健康教育全过程。
卒中是重大的公共健康问题,需要神经内、外科、神经放射学科、康复科及重症监护人员等多学科的人员共同参与完成,而综合治疗和卒中单元管理是目前卒中治疗最有效的手段,欧美多数发达国家对此均进行了大规模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卒中单元是治疗脑卒中确切有效的方法,不仅能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提高存活患者的生存质量,而且明显缩短住院时间和减少医疗费用。
有研究表明,在卒中单元接受治疗的患者10年的结果好于在普通病房治疗的患者;卒中急性期卒中单元标准化的系统治疗和康复计划改善了10年的生存和功能状态,并且增加了患者在家中生活的比例。
此项措施是目前应该大力推广的,而且有向卒中中心发展的趋势,值得关注。
总之,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是神经科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除了应有的治疗措施外,最确切有效的方法是卒中单元(SU)[17],卒中中心的SU的进一步发展,是脑卒中的组织化治疗的发展方向,也将是我国今后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先进模式。
【参考文献】1 Petty GW,Brown RD ,Whisnant JP,et al.Ischemic stroke subtyers :a population - based study of functionaloutcome ,survival ,and recurrence.Stroke,2000,31:1062.2 李水秋.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进展.国外医学·脑血管病分册,1996,6(4):30.3 Baron JC,Von Kunner R,Delpp GJ.Treatment of acute ischemic sroke,chwuenging the concept of rigid and universal time window.Stroke,1995,26(12):2219-2224.4 龙洁.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治疗进展.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7,17(5):298.5 闫乐京,马端,李萍,等.基因重组链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研究.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7,17(11):667-668.6 黄燕华,王福庄,匡培根,等.巴曲酶对海马脑片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7,14(6):325.7 匡培根,陶沂,田亚,等.巴曲酶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降低NO神经毒性作用.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5,8(6):329.8 林卫红,张淑琴,胡伟红.脑梗塞急性期及恢复期一氧化氮及相关因素测定分析.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7,14(4):226.9 南光贤,刘百川,王利平.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临床研究.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7,14(6):325.10 Levy EI, Horowita MB, Koebbe CJ ,et al.Transhnninal stcntassisted angioplasty of the intracranial vertebrobasilar system for medically refractory.posteiror circulation ischemia:early results.Neumsurgery,2001,48:1215.11 Uchiyama N, Kida S,Watmlabe T,et al.Improved cerebral person and metabolism after stenting for basilar artery stenosis: technical case report.Neurosurgery,2001,48:1386.12 Gomez CR, Misra VK, Morgan M, et al.Elective stenting of symptomatic middle cerebral atreyr stenosis.AJNR,2000,21:971.13 Jiang WJ,Wang YJ, Du B,et al. Stenting of symptomatic M1 stenos is of middle cerebral artery: an initial experienceof 40 patients.Stroke,2004,35:375.14 赵振心.血管支架材料及其临床研究进展. Chinese Journal of Mdical Instrumentation,2005,29(6):391-395.15 崔雪娥,李文彬,李明华. 脑血管疾病支架治疗的现状和进展.介入放射学杂志,2005,14(1):92-95.16 朱络修.阿司匹林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的现状.国外医学·脑血管病分册,1998,6(4):217.17 王拥军.卒中单元.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