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的循环教学设计第3课时

合集下载

《第二节 氮的循环》导学案(三课时)(可打印修改)

《第二节 氮的循环》导学案(三课时)(可打印修改)
[练习]氧化铜和氨气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氮气和水,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
[阅读学习]阅读教材第 74 页,了解几种化学氮肥。
化学氮肥包括:


铵态氮肥包括
。 等。
[观察与思考]观察教师演示《氯化铵固体加热分解实验、碳酸氢铵的分解、氯化铵固体与
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实验》实验现象并思考,如何检验产物?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2)由最终结果可知,原气体中______气体的体积比为________。(CO2、NO、2:3)
C.氨极易溶解于水,因此氨水比较稳定(不容易分解)
D.氨溶解于水显弱碱性,因此可使酚酞试剂变为红色
2、下列各组离子,在强碱性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是
()
A. Na+、Ba2+、Cl-、SO42-
B. Na+、Ba2+、AlO2-、NO3-
C.NH4+、K+、Cl-、NO3-
D. Na+、K+、NO3-、SiO32-

[观察和思考] 观察演示实验一《氨的喷泉实验》,思考和讨论下列问题: ⑴烧杯中的水为什么会进入烧瓶形成喷泉?
⑵氨气溶于水仅仅是溶解么?喷入烧瓶中的溶液显红色这说明了什么?
[阅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氨气与水的反应和一水合氨的电离。
氨气溶与水时和水发生反应生成一水合氨:

一水合氨是弱电解质,可以部分电离电离 :
的物质的量为( ) A 2mol B 3mol C 4mol D 5mol
3.下列块状金属在常温下,能全部溶于足量浓硝酸的是( )
A.Ag B.Cu C.Al D.Fe
4.为了除去镀在铝表面的铜镀层,可选用的试剂是( )
A.稀硝酸 B.浓硝酸 C.浓盐酸 D.浓硫酸

《2、氮的循环》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

《2、氮的循环》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

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第2节氮的循环(课时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对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2)掌握氮的固定及氮气的性质,初步掌握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重要性质。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及资料的信息处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设疑启发、对比归纳等方法研究有关物质的性质。

(2)通过介绍生物固氮、氨气的工业制取等研究工作,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了解氮的氧化物对环境的污染,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通过对氮的循环的认识,让学生了解氮的循环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氮气、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性质。

(2)实验探究氮的化合物的性质,进一步学生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难点:(1)如何实现氮及其氮的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教学设计【引入】常见的生活现象——焚烧麦秸1.请同学们观看PPT上的两幅图片,它们描述了一幅怎样的场景?(烧麦秸)2.焚烧麦秸的时期,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闻到一股刺鼻的气味)3.请你根据麦秸中所含的主要元素,猜测可能是哪种元素导致的?(N元素)【过渡】打开课本。

1.回忆含N元素的纯净物有哪些?(NH3、N2、N2O、NO、NO2、N2O4、HNO3)2.这些物质中N元素的化合价一样吗?(N-3H3、N02、N+12O、N+2O、N+4O2、N+42O4、HN+5O3)【提问】由此可知,N元素在物质中是以何种状态存在的?游离态和化合态【过渡】那么,麦秸中的N元素从何而来?(土壤——化肥——化肥厂——空气(N2))回忆一下,N2的有关性质。

【讲授】N2 (无色、无味;ρ近似空气;难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非常稳定) 稳定的原因:N2是双原子分子,由两个氮原子组成。

对于氮原子而言,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方式2、5,故需得到3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

所以,它们分别拿出三个电子和另外一个N原子共用,它们之间形成三个共用电子对,所以非常牢固。

鲁科版必修1 第3章第2节 氮的循环(第3课时) 学案-最新教学文档

鲁科版必修1 第3章第2节 氮的循环(第3课时) 学案-最新教学文档

第2节 氮的循环第3课时 硝酸 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目标导航] 1.掌握硝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知道造成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的原因。

3.了解如何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一、硝酸1.物理性质 纯硝酸为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沸点低,易挥发,在空气中呈“白雾”状,质量分数95%以上的浓硝酸称为“发烟硝酸”。

2.化学性质(1)酸性:属于强酸,具有酸的通性,如CaCO 3与HNO 3反应CaCO 3+2HNO 3(稀)===Ca(NO 3)2+CO 2↑+H 2O 。

(2)不稳定性:见光或受热易分解,化学方程式为4HNO 3=====见光或受热4NO 2↑+O 2↑+2H 2O 。

(3)强氧化性:①与金属反应: 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能与除金、铂、钛以外的大多数金属反应。

a .Cu 与浓HNO 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 +4HNO 3(浓)===Cu(NO 3)2+2NO 2↑+2H 2O 。

Cu 与稀HNO 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Cu +8HNO 3(稀)===3Cu(NO 3)2+2NO ↑+4H 2O 。

b .与Fe 、Al 反应: 常温时浓硝酸可使铁、铝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膜而钝化,所以可以用铁容器或铝容器盛放浓硝酸。

②与非金属反应:碳与浓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 +4HNO 3(浓)=====△CO 2↑+4NO 2↑+2H 2O 。

3.用途 硝酸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制造炸药、染料、塑料、硝酸盐等。

二、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1.含氮氧化物的危害(1)臭氧层空洞:主要是氮氧化物、氟氯代烃等的排放引起的;会使地球上的生物受太阳紫外线的伤害加剧。

(2)光化学烟雾: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经紫外线照射发生反应形成的一种有毒的烟雾。

(3)酸雨:氮氧化物与空气中的水反应生成的硝酸和亚硝酸是酸雨的成分。

(4)水体富营养化:当进入水的氮含量增大时,会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导致藻类“疯长”并覆盖在水面上。

2、氮的循环-鲁科版必修一教案

2、氮的循环-鲁科版必修一教案

氮的循环-鲁科版必修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氮的来源,流向和作用;2.掌握氮的循环过程和影响氮循环的因素。

二、教学重点1.氮素在生物体内的循环过程;2.理解氮循环的一般规律;3.了解影响氮循环的因素。

三、教学内容1. 氮的来源与作用氮是构成生命体的一种元素,是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

氮气在空气中占78%的体积,但是生物体里的氮大部分并不是来自于空气,而是来自于土壤和水体中的无机或有机化合物。

氮化过程是氮的重要来源,有氮化细菌、闪电等。

土壤中的一些细菌能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氨气,这个过程被称为固氮。

在有机物分解时,有机物中的氮也会被释放出来,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再次转化为有机物或者无机盐。

氮在生物体内的作用主要是构成蛋白质、核酸和其他生命物质。

2. 氮的循环过程氮循环是指氮在自然界中不断转化的过程。

氮循环包括以下步骤:1.固氮:大气中的氮气通过闪电或固氮微生物固定为氨气,或通过工业手段制取氨气;2.氨化:氨气和水反应形成氨盐;3.硝化:部分细菌将氨盐氧化为亚硝酸盐,另一部分细菌将亚硝酸盐进一步氧化为硝酸盐,产生硝化作用;4.反硝化:一些细菌和真菌能将硝酸盐还原为氮气和氧,产生反硝化作用;5.吸收:植物通过根部吸收硝酸盐和氨盐,建立状态。

3. 影响氮循环的因素氮循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温度:氮循环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能够影响氮循环速率;2.pH值:土壤、水体的酸碱度程度对氮的循环有很大影响,pH值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氮的转化和吸收;3.养分浓度:钾、锰、铜等元素的含量对氮循环有一定影响;4.有机物质: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能够显著影响氮的循环。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讲解氮循环的概念、基本原理和特征;2.图片展示:展示氮循环的流程图,方便学生理解氮的循环过程;3.实验演示: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不同因素对氮循环的影响。

五、教学评价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1.课堂参与: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提出问题或分享经验;2.实验表现:学生是否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3.课后作业:让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和作业,检查学生是否对氮循环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氮循环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3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氮循环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氮循环1.氮循环氮是蛋白质的基本成分,因此,它是一切生命结构的原料。

虽然大气中氮的含量非常丰富〔78%〕,然而氮是一种惰性气体,植物不能直接利用。

必须通过固氮作用将游离的氮结合成为硝酸盐或亚硝酸盐,或与氢结合成氨,才能为大部分生物所利用,参与蛋白质的合成。

因此,大气中的氮被固定后,才能进入生态系统,参与循环。

固氮的途径有三种:〔1〕通过闪电、宇宙射线、陨石、火山爆发活动等高能固氮,其结果是形成氨或硝酸盐,随着降雨到达地球表面。

据估计,通过这种方式固定的氮大约为8.9 kg/(hm2•a〕;〔2〕工业固氮,这种固氮形式的能力已越来越大。

20世纪80年代初全世界工业固氮能力为3×107 t,到20世纪末,可达1×108 t;〔3〕生物固氮〔最重要的途径〕,大约为100~200 kg/(hm2•a〕,大约占地球固氮的90%。

能够进行固氮的生物主要是固氮菌,在潮湿的热带雨林中生长在树叶和附着在植物体上的藻类和细菌也能固定相当数量的氮,其中一部分固定的氮为植物本身利用。

氮在环境中的循环可用图5-9表示。

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状态的氮,主要是硝酸盐,用做合成蛋白质的原料。

这样,环境中的氮进入了生态系统。

植物中的氮一部分为植食动物所取食,合成动物蛋白质。

在动物代谢过程中,一部分蛋白质分解为含氮的排泄物〔尿素、尿酸〕,再经过细菌的作用,分解释放出氮。

动植物死亡后经微生物等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使有机态氮转化为无机态氮,形成硝酸盐。

硝酸盐可再为植物所利用,继续参与循环,也可被反硝化细菌作用,形成氮气,返回大气中。

因此,含氮有机物的转化和分解过程主要包括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

氨化作用:氨化细菌和真菌将有机氮〔氨基酸和核酸〕分解成为氨与氨化合物,氨溶水即成为NH+4,可被植物直接利用。

硝化作用:在通气情况良好的土壤中,氨化合物被细菌氧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供植物吸收利用。

土壤中还有一部分硝酸盐变为腐殖质的成分,或被雨水冲洗掉,然后流到湖泊和河流,最后到达海洋,为水生植物所利用。

《氮的循环》第三课时教案

《氮的循环》第三课时教案

氮的循环第3课时一、硝酸的物理性质:无色、易挥发、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熔点为-42o C,沸点83 o C,密度为1.5g/cm3,通常用的浓硝酸的质量分数为68%~70%,质量分数在98%以上的浓硝酸通常叫发烟硝酸。

二、硝酸的化学性质:[思考1]1. 酸性:(通性)①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②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③与活泼金属反应。

2. 不稳定性:[思考2]:(1)无色试剂瓶中的硝酸(浓)久置而发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说明硝酸具有什么性质?析:浓硝酸见光或遇热易分解,产生的NO2溶于硝酸中呈黄色。

说明硝酸具有不稳定性。

(2)浓硝酸分解的产物还有什么?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硝酸应如何保存?析:保存在棕色试剂瓶里,放置在阴凉处。

(4)要消除浓硝酸溶液的黄色,可行的办法是(C)A.煮沸B.加入足量水(过量)C.通入空气D.加入NaOH溶液3. 强氧化性:[思考3]:(1)从NO3-中N元素的价态看,硝酸应具有什么性质?析:+5价。

硝酸应具有强氧化性。

(2)硝酸是否可以氧化Cu和C?[实验2]:观察现象:加浓硝酸的试管?(反应剧烈,放出红棕色气体,溶液变为绿色。

)加稀硝酸的试管?(放出无色气体,遇空气,气体变为红棕色,溶液变为蓝色。

)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

Cu+ 4HNO3(浓) ===Cu(NO3)2+4NO2↑+2H2O3Cu+8HNO3(浓) ===3Cu(NO3)2+2NO↑+4H2O[思考4]:(1)硝酸是否与盐酸那样与活泼金属反应放出H2?为什么?析:不能,硝酸具有强氧化性。

(2)常温下能否用铁或铝槽车装浓硝酸?为什么?析:可以,发生钝化。

写出浓硝酸与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

4HNO3(浓)+C===2H2O+4NO2↑+CO2↑[思考5]:浓硝酸具有腐蚀性,不慎粘到皮肤上,应如何处理?析: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用小苏打水或肥皂洗涤。

氮的循环教学设计第3课时

氮的循环教学设计第3课时

氮的循环教学设计第3课时一、【教材分析】(一)知识线索氮及其化合物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教材通过闪电这一自然现象,激发学生摸索自然界中的含氮物质,通过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引出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氮气、NO、NO2、氨、铵盐、硝酸等,然后通过观看摸索、实验探究认识这些重要物质的性质、用途。

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氮循环和环境的阻碍。

(二)知识框架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闪电这一自然现象,激发学生摸索自然界中的含氮物质,通过自然界中的氮循环,使学生了解氮循环的差不多过程,认识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2、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2、NO 、NO2的性质;3、通过观看摸索活动,认识NH3、铵盐的性质及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4、通过观看摸索活动,认识 HNO3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通过观看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2、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阻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操纵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介绍合成氨进展的艰辛历程,体会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生产的过程,渗透化学与技术关系的教育;2、通过介绍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阻碍,树立爱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一)知识上重点、难点重点:氮气、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

难点:硝酸的氧化性。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培养学生通过观看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并使学生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阻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操纵的重要性。

四、【教学预备】(一)学生预备1、预习第二节-氮的循环2、查找氮循环的资料,小组合作画出氮循环图示,写出短文。

重点说明氮循环中涉及到哪些含氮元素的物质,它们是如何转化的?(二)教师预备1、教学媒体、课件;2、补充实验。

五、【教学方法】实验引导,学生观看、归纳。

六、【课时安排】三课时七、【教学过程】第3课时硝酸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阻碍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回忆简要回忆上节课的要紧内容摸索,回忆温故知新讲述工业三酸之一的硝酸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也是一种重要的化学试剂,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它的性质【板书】一、硝酸及其应用有爱好,认真听实验1[学生实验]取一瓶浓硝酸,打开瓶盖,小心的扇闻浓硝酸的气味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2【教师演示】在两支试管中各放入一小块铜片,分别加入少量4mol/L的稀硝酸和14mol/L的浓硝酸,赶忙用蘸有氢氧化钠溶液的棉花封住试管口,观看试管中发生的现象认真观看现象并积极摸索培养学生的观看、分析能力实验3【教师演示】将[实验2]中的金属铜换成金属铁进行相同的实验,观看发生的现象交流讨论用多媒体投影所要讨论的问题:1、完成下列表格2、通过实验探究,你对硝酸的氧化性有了哪些认识?3、浓硝酸通常储存在棕色试剂瓶中,什么缘故?4、归纳硝酸的物理、化学性质?认真摸索,积极讨论,积极发言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归纳板书老师点评学生的答案并板书1、物理性质:纯硝酸无色,易挥发,有刺激性气味,熔沸点低,密度比水大。

高一化学学案 氮的循环 第3课时

高一化学学案 氮的循环 第3课时

利辛高级中学高一年级化学学案(三十)撰写人:陆化第三章 第二节 氮的循环 第3课时一,【学习目标】1、认识硝酸的重要性质;2、理解浓、稀硝酸与金属反应的特点;3、了解硝酸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二、重点、难点 硝酸的性质三,学法指导1, 学习本学案之前,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P79---P822, 发扬合作学习的精神,养成严谨科学的自主学习习惯。

学习本节内容要多记、多理解、多掌握实验现象,一定要弄清楚其中的道理。

只有这样才能把“支离破碎”的知识点串联在一起,形成知识网络,在应用和考试中才能自由发挥。

3,小组成员积极讨论,踊跃展示,大胆质疑,以积极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做课堂的主人,体验成功的快乐。

四,知识归纳与解析一辆装载了12吨浓度为69%的浓硝酸的铝槽车发生严重泄漏事故,一瞬间看到车辆周围升起一团白雾,刺鼻的气味扑面而来……还不停地冒出浓浓的红棕色的“雾”……消防员紧急的有条不紊的处理着这次事故……同学们你想知道如何处理这样的事故吗?首先我们要了解硝酸的性质,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近硝酸的世界……[实验1]观察浓硝酸的色、态、味1.物理性质(1)纯硝酸为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

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2)硝酸低沸点易挥发,在空气中遇水蒸气呈白雾状。

95%以上的硝酸称为“发烟硝酸”。

既然纯净的硝酸是无色的为什么长时间放置的浓硝酸会显黄色呢?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近硝酸的化学性质。

2.硝酸的化学性质一、不稳定性长时间放置的浓硝酸会分解放出二氧化氮,生成的二氧化氮又溶于硝酸,所以才会显黄色。

32224HNO ===4NO O +2H O ∆↑+↑或光照请同学们思考实验室里浓硝酸应如何保存呢?硝酸浓度越大越易分解,因此,浓硝酸应放入棕色细口瓶中(避光),阴凉处保存(避免受热分解),且不能用橡胶塞。

特别提醒:凡见光易分解的化学试剂均须避光放入棕色试剂瓶中保存。

如:氯水、HNO 3 、AgNO 3等。

在上述硝酸泄露事件中,因为硝酸是溶解于水的,所以消防员用水雾来压住并稀释烟气。

第3章第3节《自然界中的氮循环》教案1

第3章第3节《自然界中的氮循环》教案1

《自然界中的氮循环》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的途径、形式及所涉及的物质。

2.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2 、NO 、NO2的性质。

3.了解氮氧化物溶于水生成硝酸的有关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研究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方法和基本思路。

2.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能力。

3.培养学生探究、观察、总结、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氮气、NO和NO2的性质。

三、教学难点
氮氧化物溶于水生成硝酸的有关计算。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如何利用氮?
新课讲解:
(一)化学肥料
1.阅读:书本第66页。

2.活动:调查花卉的肥料化学成分。

3.实验:书本第68页。

4.小资料:我国的化肥生产。

(二)氮循环
(三)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1.阅读:富营养化会影响植物的多样性。

2.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汽车尾气催化转化器和锅炉废气清洗器。

3.练习:书本第74页。

4.探究课题:垃圾的循环利用。

氮的循环说课稿(精选5篇)

氮的循环说课稿(精选5篇)

氮的循环说课稿(精选5篇)第一篇:氮的循环说课稿氮的循环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氮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在高中阶段所学习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部分内容如氮的固定、氮肥的使用,以及人们在利用氮的物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对含有氮元素的物质有全面的认识,同时能重点学习几种含氮的物质。

教材对于氮气、氨气、铵盐、硝酸的性质学习都安排了一定量的实验或实验探究来完成的,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题的课堂。

在整个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思维能力、探究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自然界中的氮循环,使学生了解氮的循环的基本过程,认识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物质。

(2)掌握氮气、氨气、铵盐、硝酸的性质,初步掌握NO、NO2重要性质;完成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了解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了解他们在生产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通过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使学生知道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了解如何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2.过程方法方面:(1)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学能力以及资料、信息处理能力。

(2)运用实验探究,设疑启发,对比归纳等方法研究有关物质的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相互交流与讨论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方法。

(2)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4.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氮气、氨气、铵盐和硝酸的性质;(2)实验探究氮的化合物的性质,进一步学生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1)如何实现氮的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2)硝酸的强氧化性。

三、教学过程与效果分析1.整体设计思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将本节分为3课时:第一课时:氮的循环,氮气,氮的氧化物第二课时:氨气和铵态氮肥第三课时:硝酸及其应用本章第2节“氮的循环”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自然界现象“闪电”入手,引出“雷雨发庄稼”谚语,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求知欲望,并结合课本70页(图3-2-2)自然界中的循环的基本过程及示意图,组织学生进行“氮的循环的主要途径”及“氮的固定”的讨论,完成本节第1课时教学。

氮的循环导学案第三课时

氮的循环导学案第三课时

第2节氮的循环导学案第3课时:硝酸及其应用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硝酸的强氧化性、不稳定性和酸性。

主要让学生了解浓、稀硝酸与其他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生成物不一样。

2、掌握硝酸与碳、铜的反应。

3、通过了解人类对氮循环的影响,使学生知道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

了解如何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重点.难点;掌握硝酸与碳、铜的反应,浓、稀硝酸与其他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生成物不一样。

预习点硝酸物理性质纯净的硝酸是_____________ 色、____________ 挥发、_____________ 刺激性气味的O浓硝酸见光或受热分解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

为了防止硝酸见光分解,一般将它保存在试剂瓶中,放置在处。

质量分数在95%以上的称为硝酸。

预习点2:什么叫钝化?怎样运输浓硝酸?为什么浓硝酸可以用铝罐车来运输?预习点3:什么叫光化学烟雾?什么是赤潮?全球人工固氮所产生活化氮数量的增加,对生态环境带来哪些问题?预习点4:硝酸见光易分解,我们在保存硝酸时应注意什么?盐酸具有挥发性,保存时应注意什么?与硝酸的保存有何不同?一、硝酸的化学性质回顾思考1.具有酸的通性:①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浓硝酸的不稳定性:实验1与探究①放出的红棕色气体是什么?②说明硝酸有什么性质?③从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升降的角度预测另一种产物是什么?试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浓硝酸的保存:3 •强氧化性1)浓硝酸和石蕊试液的反应①、稀硝酸遇石蕊试液变_____________ 色;②、浓硝酸遇紫色石蕊试液先变____________ (IT作用),随后________ (氧化作用)。

3.2.3氮的循环第3课时教案

3.2.3氮的循环第3课时教案

第2节氮的循环【教学目标】1、了解氮循环的基本过程,认识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物质;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方式,认识氮气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与氧气氢气发生反应。

2、掌握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性质。

了解自然界中形成硝酸的过程。

3、认识氨气的溶解性、氮气与水的反应及氨的还原性。

通过认识铵盐的性质,了解铵态氮肥的生产使用问题。

4、通过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知道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了解如何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知识重点:1、氮的固定方式;2、N2、NO2、NO、NH3、NH4+、HNO3的性质及应用;3.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方法重点:应用氮循环中的各类物质间的反应关系和氧化还原反应,探讨物质的性质、以及含有相同元素的物质之间的相互转换。

【教学难点】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硝酸及其氧化性。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三课时【思考】1、硝酸、盐酸、硫酸是工业三大强酸,硝酸与其它酸相比有哪些重要的特性?2、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氮的循环和环境产生了哪些影响?【板书】3、硝酸及其应用【展示】展示硝酸试剂瓶,观察。

【归纳】物理性质:纯净的硝酸是无色、易挥发、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

98%以上的硝酸在空气中发雾。

【板书】化学性质:【讲解】硝酸除了具有酸的通性以外,还有以下特性:受热或见光【思考】久置的浓硝酸常呈黄色,为什么?【板书】①不稳定性。

【边讲边板书】硝酸受热或见光易分解,化学方程式为:4HNO 3 4NO 2↑+O 2↑+2H 2O ,因此硝酸应保存在棕色色瓶里,放在阴凉处;浓硝酸分解出的NO 2部分溶于硝酸而呈黄色。

【思考】为什么可用铝制容器来盛浓硝酸?【板书】②强氧化性。

【讲解】硝酸能与除金、铂、钛以外的大多数金属反应,产物与硝酸的浓度有关。

通常,浓硝酸与金属反应生成的气体主要是NO 2,稀硝酸与金属反应生成的气体主要是NO 。

铜与浓硝酸、稀硝酸的反应:【板书】Cu+4NHO 3(浓)=Cu(NO 3)2+2NO 2↑+2H 2O3Cu+8HNO 3(稀)=3Cu(NO 3)2+2NO↑+4H 2O【讲解】在常温下,铁、铝等金属能与稀HNO 3反应,但在浓HNO 3中发生钝化现象,故可用铝制容器来盛浓硝酸。

高中化学_氮的循环(第3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氮的循环(第3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氮的循环”是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中“主题2常见的无机物及应用”的内容,是高中一年级全体学生都应学习的化学知识。

该内容教学可安排3课时。

本节课为第3课时,教学重点是:硝酸的强氧化性。

一、教学与评价目标1.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HNO3的主要化学性质的实验,初步形成基于物质类别、元素价态对物质的性质进行预测和检验的认识模型。

(2)通过含氮物质及其转化关系的认识过程,建立物质性质与物质用途的关联。

(3)通过含氮物质及其转化认识到元素在物质中可以具有不同价态,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现含有不同价态同种元素的物质的相互转化,深化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模型。

(4)通过设计探究方案,运用化学实验等方法进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安全意识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

2.评价目标(1)通过对HNO3的主要化学性质预测、分析和证明,诊断并发展学生实验探究物质性质的水平(基于经验水平、基于概念原理水平)和认识物质的水平(孤立水平、系统水平)。

(2)通过对HNO3化学性质的探究实验设计方案的交流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物质性质的实验探究设计的水平(孤立水平、系统水平)。

(3)通过对含氮物质转化关系的讨论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对物质及其转化思路的认识水平(孤立水平、系统水平)。

(4)通过对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的讨论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化学价值的认识水平(学科价值视角、社会价值视角、学科和社会价值视角)。

二、教学与评价思路《氮的循环第3课时》教学与评价思路示意图三、教学流程实验和观察【实验3】进行铜与浓、稀硝酸反应的实验,将现象填在课本P80的表格中【实验4】进行铝与浓硝酸反应的实验铝与浓硝酸反应的现象:。

【问题4】碳单质与浓硝酸反应的现象有哪些?。

【归纳4】HNO3的化学性质——(3)强氧化性:①Cu能与浓硝酸反应:化学方程式:。

②Cu能与稀硝酸反应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

氮的循环第三课时学案

氮的循环第三课时学案

--------------------------------------------------------------------------------------------------------------------------------------------------------------------------------------------------------------------------------------------------------------------------------------------------------------------------------第2节氮的循环(3)——硝酸【学习目标】:1、记住硝酸的物理性质。

2、记住酸的通性。

3、记住硝酸的不稳定性及硝酸的保存。

4、记住浓、稀硝酸分别与铜反应的方程式、记住浓硝酸与碳反应的方程式。

【自学指导一】阅读课本80页“4.硝酸”——81页“三、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之前的内容1、记住硝酸的物理性质。

2、记住酸的通性。

3、记住硝酸的不稳定性及硝酸的保存。

4、记住浓、稀硝酸分别与铜反应的方程式、记住浓硝酸与碳反应的方程式。

【检测一】1、纯净的硝酸是色、易挥发、有气味的体。

2、硝酸的化学性质(1)硝酸具有酸的通性①稀硝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浓硝酸可以使紫色的石蕊试液②硝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CuO)③硝酸与碱反应(NaOH)④硝酸与盐反应(Na2CO3)(2)硝酸的不稳定性(用方程式表示)硝酸保存在试剂瓶里。

浓硝酸显黄色,是因为浓硝酸见光受热分解产生色的二氧化氮气体溶解在里面。

发烟硝酸浓硝酸的质量分数【自学指导二】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81——82页“三、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注意以下几点:1、知道什么是光化学烟雾。

2、记住引起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的原因。

3、记住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

氮的循环课程设计

氮的循环课程设计

氮的循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描述氮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过程,包括氮的固定、硝化、反硝化及脱氮作用。

2. 学生能够掌握氮循环对生物体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干预。

3. 学生能够识别并解释不同形态的氮(如氨、硝酸盐、氮气等)在自然界中的转化关系。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数据分析等活动,培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图表、模型等工具,形象地展示氮循环过程,提升信息表达和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将形成对生态循环系统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培养环保责任感。

2. 学生通过对氮循环的学习,激发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科学探究精神。

3. 学生能够认识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特别是在农业、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实际应用。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高中生物课程的一部分,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生态系统概念,理解元素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学生特点分析:高中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的基础,对生态系统有一定了解,但需要进一步引导他们深入探讨氮循环的细节和实际意义。

教学要求:1. 教学内容应与课本紧密联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 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通过互动讨论和实验操作促进学生的理解。

3. 教学评估应关注学生对氮循环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提升。

二、教学内容1. 氮循环基本概念:氮的固定、硝化、反硝化、脱氮等过程。

- 教材章节:氮循环及其生态意义。

2. 氮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与影响:- 教材章节:氮素在生物体中的作用;氮循环与生态环境。

3. 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教材章节:人类活动与氮循环;氮污染及其防治。

4. 氮循环案例分析:- 教材章节:典型生态系统中的氮循环;氮循环异常现象及其影响。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氮循环基本概念及作用介绍。

第二课时: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及案例分析。

第三课时:氮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及实验探究。

氮的循环

氮的循环

《必修一》第3章第二节氮的循环(第3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技能:了解硝酸的物理性质,掌握硝酸的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等两大特性。

2.过程方法:(1) 通过硝酸泄露事件的录像,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的能力(2)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3) 通过改进实验,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3.情感态度价值观:(1) 通过硝酸泄露事件的录像,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实验习惯和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硝酸的的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两大特性难点:硝酸与金属、非金属反应产物的判断【学情分析】(1) 已具备的知识:酸具有酸的通性、氧化还原反应规律(2) 已具备的能力:学生已拥有一定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类比的能力, 以及简单的实验操作能力但是,学生还有很多的困惑,例如,实验室制氢气时为什么不能选用硝酸?虽然硝酸在初中化学中曾经介绍过,但作为硝酸的性质只是简单提及,学生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应用不够熟炼,对浓、稀硝酸的氧化性,以及反应产物判断很难掌握,通过本节课,解决以上疑难问题。

【教学方法】针对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学案导学,学生自学、互学、小组实验探究。

在教学重点突破上,采用小组分组实验,然后,让学习小组讨论,发言,最后由教师总结出硝酸的化学性质。

在教学难点突破上,由教师做演示实验,例如:铜片、锌片与浓、稀硝酸的反应,总结出公式:金属+硝酸=硝酸盐+NO X+H2O。

然后,通过随堂练习对学生学习的情况进行检验。

【教学过程】设计思路新课程的教学关键,是教师应创设利于学生探索、求新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和探索规律的机会。

因此,本节课我先讲一个“二战中的故事”------玻尔巧藏诺贝尔奖章(丹麦科学家玻尔37岁时获得了1922年的诺贝尔奖。

二战期间,玻尔被迫离开即将被德军占领的祖国,为了表示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他决定将诺贝尔奖章留在实验室。

玻尔把金奖章溶解在盛有王水的试剂瓶里。

《氮的循环》 教学设计

《氮的循环》 教学设计

《氮的循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氮循环的基本过程,包括氮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氮的固定、生物体内的氮代谢等。

(2)理解氮循环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以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分析数据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氮循环与生态平衡的关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2)激发学生对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环境之间联系的关注和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氮循环的主要过程,包括氮气的固定、氨的合成与转化、硝酸盐的生成与利用等。

(2)氮循环中涉及的化学反应原理。

2、教学难点(1)理解生物固氮的机制和意义。

(2)分析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干扰及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5 分钟)通过展示一段有关农业生产中使用氮肥的视频,引出氮元素在生物生长中的重要性,进而提出问题:“氮元素是如何在自然界中循环的?”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2、氮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5 分钟)(1)利用图片和图表展示氮在大气、土壤、水体和生物体中的存在形式,如氮气、硝酸盐、铵盐等。

(2)提问学生:“为什么氮气在大气中含量丰富,但大多数生物却不能直接利用氮气?”引导学生思考氮气的化学性质和生物利用氮的特点。

3、氮的固定(15 分钟)(1)讲解氮的固定的概念,即把氮气转化为含氮化合物的过程。

(2)介绍自然固氮的两种主要方式:雷电固氮和生物固氮。

通过化学方程式解释雷电固氮的反应原理,如 N₂+ O₂= 2NO,2NO +O₂= 2NO₂,3NO₂+ H₂O = 2HNO₃+ NO 。

(3)对于生物固氮,利用动画演示根瘤菌固氮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固氮的机制。

(4)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氮的固定对生态系统有什么重要意义?”4、生物体内的氮代谢(10 分钟)(1)讲解植物对氮的吸收和利用,如通过根系吸收硝酸盐和铵盐,在体内转化为氨基酸、蛋白质等含氮有机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氮的循环教学设计(鲁科版)
一、【教材分析】
(一)知识线索
氮及其化合物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教材通过闪电这一自然现象,激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的含氮物质,通过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引出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氮气、NO、NO2、氨、铵盐、硝酸等,然后通过观察思考、实验探究认识这些重要物质的性质、用途。

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二)知识框架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闪电这一自然现象,激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的含氮物质,通过自然界中的氮循环,使学生了解氮循环的基本过程,认识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
2、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2、NO 、NO2的性质;
3、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NH3、铵盐的性质及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
4、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 HNO3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
2、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介绍合成氨发展的艰辛历程,体会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生产的过程,渗透化学与技术关系的教育;
2、通过介绍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
重点:氮气、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

难点:硝酸的氧化性。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并使学生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1、预习第二节-氮的循环
2、查找氮循环的资料,小组合作画出氮循环图示,写出短文。

重点说明氮循环中涉及到哪些含氮元素的物质,它们是如何转化的?
(二)教师准备
1、教学媒体、课件;
2、补充实验。

五、【教学方法】
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归纳。

六、【课时安排】
三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3课时硝酸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回顾简要回顾上节课的主要内容思考,回忆温故知新
讲述
工业三酸之一的硝酸是一种重要的
化工原料,也是一种重要的化学试剂,
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它的性质
【板书】一、硝酸及其应用
有兴趣,认真听
实验1[学生实验]取一瓶浓硝酸,打开瓶盖,小心的扇闻浓硝酸的气味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验2【教师演示】在两支试管中各放入一
小块铜片,分别加入少量4mol/L的稀
硝酸和14mol/L的浓硝酸,立即用蘸有氢氧化钠溶液的棉花封住试管口,观察试管中发生的现象
认真观察现
象并积极思考
培养学生
的观察、分析
能力
实验3【教师演示】将[实验2]中的金属铜
换成金属铁进行相同的实验,观察发生
的现象
交流讨论
用多媒体投影所要讨论的问题:
1、完成下列表格
2、通过实验探究,你对硝酸的氧化性
有了哪些认识?
3、浓硝酸通常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
为什么?
4、归纳硝酸的物理、化学性质?
认真思考,积
极讨论,踊跃发言
培养学生
交流合作的能

归纳板书
老师点评学生的答案并板书
1、物理性质:纯硝酸无色,易挥发,有刺激性气味,熔沸点低,密度比水大。

2、化学性质:
(1)不稳定性:4HNO32H2O+4NO2↑+O2↑
(2)强氧化性:(规律:浓硝酸一般被还原为NO2,稀硝酸一般被还原为NO,产物与硝酸的浓度有关。


①与金属反应——除金、铂、钛外(常温下,浓硝酸可使铁、铝钝化)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②与某些非金属单质(如碳)反应
C+4HNO3(浓)CO2↑+4NO2↑+2H2O
认真听,认真看
讨论
①通常情况下,浓、稀硝酸作氧化
剂时,还原产物有何规律?
②浓硝酸通常被还原为NO2、稀硝
酸通常被还原为NO,故相同条件下,稀
硝酸的氧化性强于浓硝酸的氧化性,你
认为这种观点对吗?请阐述你的理由。

认真思考,积极
讨论,积极发言
培养学生的
思维能力
指导阅读
阅读P81-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氮循环
和环境的影响,并思考:由于人类活动
对自然界氮循环的影响而导致的环境
问题主要有哪些?
【板书】
二﹑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阅读教材,找
出答案
培养学生
的阅读能力和
提取有用信息
的能力
课堂小结学生自主完成教材第83页的“概括·整合”
研究性作业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依据学生兴趣自主选取其中一个课题进行研究,研究成果将以小组为单位以板报的形式进行交流:
1、如何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界中氮循环的影响?
2、如何减少氮氧化物对环境的影响?
3、查阅资料,了解人工固氮的研究方向、成果及研究固氮的意义。

链接高考用多媒体展示练习
八﹑【链接高考】
1﹑将相同质量的铜分别和过量的浓硝酸﹑稀硝酸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反应速率:两者相同
B 消耗硝酸的物质的量:前者多,后者少
C 生产气体的颜色:前者浅,后者深
D 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总数:前者多,后者少
[答案] B
2﹑将3.2g Cu 跟30.0ml 10.0 mol/L 的HNO3充分反应,还原产物有NO和NO2,若反应后溶液中有a mol H+,则此时溶液中含NO3-的物质的量为()
A 0.5 a mol
B (0.1+a) mol
B 0.1 a mol D 2a mol
[答案] B
3﹑足量铜与一定量浓硝酸反应,得到硝酸铜溶液和NO﹑NO2﹑N2O4的混合气体,这些气体与1.68L O2(标准状况)混合后通入水中,所有气体完全被水吸收生成硝酸。

若向所得硝酸铜溶液中加入5 mol /L NaOH溶液至Cu+恰好沉淀,则消耗NaOH溶液的体积是()
A 60 ml
B 45 ml
C 30 ml
D 15 ml
[答案] A
九﹑【板书设计】
一﹑硝酸及其应用
1、物理性质:纯硝酸无色,易挥发,有刺激性气味,熔沸点低,密度比水大。

2、化学性质:
(1)不稳定性:4HNO32H2O+4NO2↑+O2↑
(2)强氧化性:(规律:浓硝酸一般被还原为NO2,稀硝酸一般被还原为NO,产物与硝酸的浓度有关。


①与金属反应——除金、铂、钛外(常温下,浓硝酸可使铁、铝钝化)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②与某些非金属单质(如碳)反应
C+4HNO3(浓)CO2↑+4NO2↑+2H2O
二﹑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十、【教学反思】
HNO3的氧化性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可以适当拓展一下,例如铁分别与浓﹑稀硝酸的反应等,以及冷的浓HNO3使铁﹑铝钝化的性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